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
学前游戏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概念(本质与特征)(参考教材: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第二章一、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历程(一般演变趋势):儿童游戏本质观在态度上由不自觉到自觉,在内涵上由生物性到社会性。
1.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游戏一词在其意义的渊源上是从古汉语中的“遨”“嬉”等词义发展而来,而在现代词语系列中与“玩”“玩耍”等十分相似。
其含义与动作或运动有关,其活动特点是轻松自在。
英文中的游戏“play”作为名词所指向的行为特征是:不要求沉重的工作;使人愉快和满足。
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在大约19 世纪中期及其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
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上升到自觉的本质化阶段。
表现为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直接影响,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建立在本能论的基础上,即初步建立起了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
德国的福禄培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席勒、斯宾塞把游戏看做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发泄。
霍尔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将儿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生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
拜敦代克提出游戏游戏成熟说,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生物性本质观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后来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和游戏理论的研究。
例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贡献:游戏的本能论及生物性的游戏本质观,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
局限性:它尽管强调了游戏是人在童年的重要活动,却仍然不能改变人们对儿童游戏不屑一顾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态度。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2

游戏是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游戏是手段重于目的的活动
3、自由与约束 游戏是自由的
游戏是有规则约束的
游戏规则的遵守是自愿的
4、假象与现实 游戏是假想的活动
游戏活动源于现实又从属于现实
游戏用假想改造现实
5、练习与探索 游戏是已有知识技能的练习、是探索的后继活动
2、内在动机
游戏的动机来自于儿童个体内部,不需要鼓励, 也不需要奖励,仅仅是好玩就可以成为游戏的目 的。
3、自主性
游戏中儿童有自主选择的机会。
玩还是不玩? 跟谁玩? 怎么玩? ……
4、特殊的真实与想象
真实性——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假象性和创造性——不拘泥于生活或照搬生活
本章学习的内容
第一节 游戏的本质 第二节 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
一、儿童游戏的概念 古代关于“游戏”的意思 1、游乐嬉戏、玩耍 2、指不郑重、不严肃 3、指娱乐活动
英语中与“游戏”相关的词
Game,多指有规则的竞技活动
Play,有玩和游戏的含义
游戏
Fun,蕴含着丰富游戏乐趣的含义
游戏与探索行为
探索 游戏
发生在探索行为之后
时间 内容 目的 行为 心情 心跳
先于游戏
陌生物体
获得信息 固定、刻板化
熟悉物体
创造刺激 多样化
严肃
低可变性
高兴、兴奋
高可变性
B.象征:是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 包括以物代物和语言动作代替另一事物或动作。
C.嬉戏:故意作“坏事”取乐,带有幽默、逗乐、玩笑 的性质
游戏是儿童的需要 身体活动的需要 认知活动的需要 社会交往活动的需要 游戏是儿童的权力 儿童拥有游戏的权利 保证儿童游戏的时间 保障儿童游戏的条件 游戏是儿童的学习和工作
_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

(一)、儿童游戏本质内涵上由生物性 社会性。 经历的阶段: (1)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 (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问题:试评述游戏的生物性(社会性)本质观?
游戏的生物本质观—本能活动
三、游戏特征的辩证统一关系
1、愉快与严肃:(1)游戏是愉快的活动。(2)游戏不是 非严肃的活动。(3)游戏是伴随愉快体验的严肃表现。 2、手段与目的:(1)游戏无外部强加的目的。(2)游戏 是有目的的实践活动。(3)游戏是手段重于目的的活动。 3、自由与约束:(1)游戏是自由的。(2)游戏是有规则 约束的。(3)游戏规则的遵守是自愿的。 4、假想与现实:(1)游戏是假想的活动。(2)游戏活动 源于现实又从属于现实。(3)游戏用假想改造现实。 5、练习与探索:(1)游戏是已有知识技能的练习。是探 索的后继活动。(2)游戏水平在探索中提高。(3)游戏 是在力所能及范围里的探索。 6、活动与幻想:(1)游戏是活动者的积极参与。(2)幻 想状态是内化了的游戏。
(二)、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新探索:
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 具体表现为: (1)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 (2)游戏是儿童的独立性活动。 (3)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三)、确立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的理论意义与实 践价值
思考:怎样理解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其特征表现 是什么)?其意义如何?
幼儿的主导活动---游戏
游戏的本质和特征—什么是游戏
游戏的构成要素---怎样辨别游戏 游戏的作用----为什么是主导活动 游戏理论-----游戏的研究
幼教游戏知识点总结大班

幼教游戏知识点总结大班一、游戏概念及特点1. 游戏的定义游戏是儿童在自愿、自主、自主的情况下参与,充满趣味和乐趣,目的是享受乐趣和满足心理需求的一种活动。
2. 游戏的特点(1)自愿参与:儿童游戏是自主选择参与的,没有外力干预。
(2)乐趣和情趣:游戏是基于儿童的乐趣和情趣,能引起儿童的兴趣。
(3)目的性:游戏要有一个目的,可以是娱乐、学习、锻炼等。
(4)规则性:游戏必须有规则,儿童在游戏中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这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纪律性和社会性。
二、幼儿游戏的发展1. 幼儿游戏的阶段(1)单体游戏期:1-2岁,主要进行个体活动,如爬行、站立、行走等。
(2)对话游戏期:2-3岁,主要进行对话游戏,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
(3)合作游戏期:3-4岁,开始参与多人游戏,学会分享和互动。
(4)规范游戏期:4-5岁,开始遵守游戏规则,学会合理竞争和合作。
2. 幼儿游戏的特征(1)观感的多样性:儿童喜欢用多种感官参与游戏活动,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
(2)情感的真实性: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真实的情感,包括喜怒哀乐、亲情关系、友情交往等。
(3)行为的循序性:儿童的行为在游戏中会呈现出一定的顺序性,如先后顺序、连续性等。
(4)思维的固定性:儿童在游戏中会表现出一定的思维固定性,如喜欢进行重复性游戏。
三、幼儿游戏的分类1. 教具游戏:如积木、拼图、穿珠子等,通过这些教具让儿童进行一定的认知和操作训练。
2. 角色扮演游戏:如模仿家庭生活、模仿职业等,儿童可以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生活场景。
3. 拼图游戏:如大型拼图、立体拼图等,通过拼图游戏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4. 认知游戏:如认识颜色、形状、大小等,让儿童通过游戏认识不同的事物。
5. 操作游戏:如搭积木、搭乐高等,通过操作游戏锻炼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幼儿游戏的意义1. 促进发展:游戏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机会,通过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学前游戏论第一篇

课程基本内容及目标
第一篇:关于学前游戏的基本理论问题
• 了解:游戏的本质、基本特征、分类、影响因素
第二篇:关于学前游戏的实施
• 操作:基本原则、游戏组织实施、指导与评价
第三篇:关于学前游戏的发展与理论
理解:理论流派:经典游戏、精神分析、认知发 展、社会文化历史
第一篇 学前游戏基本原理
可观察的外 部行为
角色扮演
2 .2游戏的结构要素——可观察的外部行为
探索:对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动作效应的探索 象征: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 嬉戏:带有做坏事或某动作来取乐,带有幽默、逗趣性质 机能性角色: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两个典型角色动作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 象 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存在为条件(医生-病人) 想象或虚构性角色: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源于故事、电视等文文学作品
场地
影响维度
形象玩具、智力玩具、结构造型玩具、体育玩具、音乐玩具、娱乐玩具、日常物品 或天然材料及自制玩具;专门化玩具-非专门化玩具;玩具的分类、组合搭配 空间密度、地点、户外场地结构特征、设备位置
时间
长短(每天自由游戏时间不少于1小时)
母子早期关系
社会环 境因素
家庭结构与气氛 伙伴关系
影响游戏中社会性因素发展,也制约儿童与物的非社会性关系建立;为幼儿探索和 游戏提供安全感及强化作用 核心家庭比单亲家庭儿童开展象征性游戏能力强
社会性游戏
分类 单独游戏 平行游戏 联合游戏
个体独立性 专心、独立自己游戏;很少注意他人游戏或接近
互相模仿游戏、独自游戏、偶有交往 一起讨论、共同游戏、无共同目标;交流时间短
玩具 与他人玩不同玩具 与他人玩相同或相近玩具 常发生借还玩具行为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1996年6月,我国正式实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的教育原则。
19世纪中期及其以后(下半叶)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
德国的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的游戏本质观。
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性体验即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2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地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主动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
3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解释游戏中儿童主题性发挥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展现出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于创造性发展,有益于儿童主体性培养,从而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4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肯定了儿童自身作为游戏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地位和作用,同时不排除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周围的人和事)对儿童主题性游戏发挥和发展的制约。
5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的游戏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
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2游戏是在假象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纽曼的游戏特征的“三内说”: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个指标来判定是不是游戏。
皮亚杰曾经用微笑作为游戏发生的标志,游戏的表情特征:专注认真、和平轻松、微笑、嘻笑、夸张变形、放声大笑。
(兴奋性程度增强)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我们可以把游戏动作作分为探索、象征和嬉戏。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第一章)

首先,游戏有助于幼儿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 其次,游戏是克服情绪紧张与进行情感宣泄的一种手段。 再次,在游戏中还可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审美感、理智感和道德感等高级情感。 最后,通过游戏可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和自信心。
(六)游戏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一)自主自愿性
三、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点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没有强制的目标,这减轻了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紧张感和局促情绪,让幼儿没有心理负担地去游戏,自发的行为往往是愉悦的;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让幼儿感到满足与快乐;游戏中的幼儿自娱自乐,以不断重复的方式将有趣的情节保持下去,他们能控制所处的环境,甚至能根据需要去改造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实现愿望,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
二、学前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
游戏作为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成人排解来自生活、工作中的紧张、不安、郁闷等消极情绪。虽然游戏在成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但它仍然只是成人生活中一个相对次要的部分。而学前儿童阶段的生活就是游戏,游戏就是学前儿童的生活。
(一)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
在成人的意识里,对于游戏与非游戏活动有着明显的界限和区分,他们既不会把“正经事儿”当“儿戏”,也不会把“游戏”当成真正的生活。而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的界限是模糊而游移的。
语言交往能力是一种体现个性特征的综合心理能力,也是幼儿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而游戏是培养幼儿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游戏的过程本身就是交往的过程。幼儿在游戏中常常需要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来跟其他小朋友交流,或者根据别人的意图作出言语的反应。
(二)游戏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对学前儿童游戏特征的分析

第一章游戏及其特点第一节游戏定义研究(游戏定义)游戏与非游戏的区别传统看法:做工作玩游戏现今看法:游戏内部动机自发地开始和结束开放性过程内部控制包含假装成分表达积极的情感内部价值能让儿童感觉到他们是自己掌握命运工作外部动机根据安排工作目标导向的产物外部控制基于现实情绪是一个最终产品的结果外部他人进行评价会让儿童产生不好的信念她们的命运是被控制的对学前儿童游戏特征的分析1、国外对学前儿童游戏特征的分析游戏行为特征列举法主要是通过分析游戏行为在动机、手段、目的等行为构成因素上的倾向性来概括游戏行为的特征(1)纽曼的游戏特征“ 三内说”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
控制真实性动机游戏内部内部内部工作外部外部外部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自主、自愿的游戏的特征是虚构和想象(内部真实),但大部分游戏又都和外部现实有着某种联系(又总是现实生活的某种反映)游戏是儿童自身需要引发的活动(内部动机)(2)克拉思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说游戏虚构性灵活性肯定的情感灵活性:形式与内容的多变性肯定的情感:情绪体验总是快乐的,其标志是笑容。
虚构性:总带有想象的因素内部动机:不受外部规则或社会性要求的制约,是为游戏而游戏,玩就是目的。
(3)克罗伊斯的游戏行为六种特征说自由松散易变非生产性由某种规则和玩法所支配虚构游戏情景特征列举法把游戏看作是发生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该环境能导致游戏行为的发生,能够促使游戏发生的背景(游戏的情景)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鲁宾1983)儿童游戏兴趣的材料以及儿童熟悉的伙伴儿童能够自由选择:在有限的范围内选择成人的干预减少到最低程度舒适、安全、友好的心理气氛身心放松、机能状态良好。
2、游戏的本质特征(也可以用作解释什么是游戏)p4~5是儿童自愿自主的活动是在假想情景中的虚构活动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
是一种有内在规则的行为儿童的兴趣在于游戏的过程:游戏的目的在于游戏本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游戏活动的社会性 对象性决定社会性,游戏内容反应生活, 游戏过程中儿童接触社会文化和历史经 验并受文化影响。
5
一、 游戏活动的 一般特征
(三) 游戏活动的主体性 在游戏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游戏作为幼儿的主体性活动可以让幼 儿体验情绪、情感、意志,发现自我, 建构经验。 (四) 游戏活动的发展性 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发展:身体、认知、 情感、社会性
• 从游戏与非游戏活动的联系视角:
• 1.游戏是受内部动机控制的行为
• 区分游戏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性行 为
• 2.游戏中儿童注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 不是活动最终的目的
• 区分游戏与感兴趣的工作和无目标活动
• 5.游戏不受外部强加的规则束缚(灵 活性) • 区分游戏与竞赛活动 • 6.游戏要求每一个参加者主动积极地 进行活动 • 区分游戏与被动的、厌烦的活动
游戏与探索行为
探究 时间 先于游戏 游戏 发生在探索行为 之பைடு நூலகம் 熟悉物体 创造刺激 多样化 高兴、兴奋 高可变性 10
内容 目的 行为 心情 心跳
陌生物体 获得信息 固定、刻板化 严肃 低可变性
• 从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对比进行分 析:
•1.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 •2.游戏中的主体的情况不一样 •3.游戏的内容不同
一、 游戏活动的一般特 征
• (一) • (二) • (三) • (四) 游戏活动的对象性 游戏活动的社会性 游戏活动的主体性 游戏活动的发展性
4
一、 游戏活动的一般特 征 (一) 游戏活动的对象性
物:游戏材料更多的是玩具,如滑梯、秋 千、皮球、积木等器械设备和自然材料 水、泥、雪等。 人:与物质世界交往的媒介。
• 如建构游戏中幼儿发展了思维和想象力, 增强了动手能力,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 6 有重要作用
二、国内对学前游戏特 征的认识
• 1.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 自主性是游戏本质的最基本属性,是适应 儿童内部需要而产生
• 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应现实生 活的活动 • 3.游戏没有社会实用价值,没有强制 性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目的) •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第二节 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
游戏的特征是游戏本质属性的表 现。研究者主要通过分析游戏行为在 动机、手段、目的等行为构成要素上 来概括游戏的特征。迄今为止,心理 学界和教育界尚未达成一致的认识。
第二节 学前游戏 的基本特征
• 一、游戏活动的一般特征 • 二、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 的认识 • 三、国外对学期游戏特征的分 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