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大事年表

合集下载

物理学大事年表

物理学大事年表

1799年,戴维(H.Davy,1778—1829)做真空中的摩擦实验, 以证明热是物体微粒的振动所致。 1800年,伏打发明伏打电堆。赫谢尔(W.Herschel,1788— 1822)从太阳光谱的辐射热效应发现红外线。 1801年,里特尔(J.W.Ritter,1776—1810)从太阳光谱的化 学作用,发现紫线。杨(T.Young,1773—1829)用干涉法测光波 波长,提出光波干涉原理。 1802年,沃拉斯顿(W.H.Wollaston,1766—1828)发现太阳 光谱中有暗线。 1808年,马吕斯(E.J.Malus,1775—1812)发现光的偏振现 象。 1811年,布儒斯特(D.Brewster,1781—1868)发现偏振光的 布儒斯特定律。 1815年,夫琅和费(J.V.Fraunhofer,1787—1826)开始5年,菲涅耳(A.J.Fresnel,1788—1827)以杨氏干涉实验 原理补充惠更斯原理,形成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圆满地 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衍射问题。 1819年,杜隆(P.1.Dulong,1785—1838)与珀替 (A.T.Petit,1791—1820)发现克原子固体比热是一常数,约为6 卡/度· 克原子,称杜隆· 珀替定律。 1820年,奥斯特(H.C.Oersted,1771—1851)发现导线通电 产生磁效应。毕奥(J.B.Biot,1774—1862)和沙伐 (F.Savart,1791—1841)由实验归纳出电流元的磁场定律。安培 (A.M.Ampè re,1775—1836)由实验发现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1822年进一步研究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安培作用力定 律。 1821年,塞贝克(T.J.Seebeck,1770—1831)发现温差电效应 (塞贝克效应)。菲涅耳发表光的横波理论。夫琅和费发明光栅。 傅里叶(J.B.J.Fourier,1768—1830)的《热的分析理论》出版, 详细研究了热在媒质中的传播问题。

(完整版)原子物理学大事年表

(完整版)原子物理学大事年表

原子物理学大事年表公元前384~322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四元素说”。

公元前500~400年古希腊人留基伯及其学生德谟克利特等古希腊哲学家首先提出“原子说”。

公元1661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首先提出了化学元素的概念。

公元1687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其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奠定了经典力学基础,引入超距作用概念。

公元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质量守恒原理。

公元1789年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特首先发现了自然界中最重的元素——铀。

公元1808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在他的著名著作《化学哲学新系统》中,提出了用来解释物质结构的“原子分子学说”。

公元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了理想气体分子的假设,得出了著名的阿伏加德罗常数,并在1865首次实验测定。

公元1820年瑞典化学家白则里提出了化学原子价概念,并在1828年发表了原子量表。

公元1832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提出了电解定律。

公元1854年德国的吹玻璃工匠兼发明家盖斯勒用“盖斯勒管”进行了低气压放电实验。

公元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在研究低气压放电管时发现面对阴极出现绿色辉光。

公元1864年德国物理学家汗道夫发现阴极射线。

公元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和德国化学家迈耶按照原子量的顺序将元素排成了“元素周期表”,又在1871年写成了《化学原理》一书。

公元1876年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断定低气压放电管中的绿色辉光是由阴极射线产生的。

公元1884年瑞典化学家阿仑尼乌斯首先提出了电离学说,认为离子就是带有电荷的原子。

公元1885年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用实验证明阴极射线是一种具有质量带有电花的粒子流,而不是没有质量的光束。

公元1891年爱尔兰物理学家斯托尼首先提出把电解时所假想的电单元叫做“电子”。

公元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12月28日宣布发现了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

为此他获得了1901年度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法国物理学家佩兰断定阴极射线确是带负电荷的微粒流,他曾因研究物质的间断结构和测量原子体积而获得了192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大
泡利提出不相容原理
1926、薛定谔发表第一篇波动力学文章。
玻恩发表第一篇量子力学几率解释的文章
费米发表第一篇量子统计文章
1927、海森堡提出不确定原理
1928、狄拉克引入相对论电子的方程
1929、默里?盖尔曼在纽约出生
哈勃发表第一篇认为银河系膨胀速度与其到地球间距离成线性关系的文章
1861、麦克斯韦发表第二篇电磁学文章《力的物理线》
1864、沃尔特?能斯特出生于西普鲁士的布莱森。
1865、克劳休斯发表最后一篇热理论的文章,完成了能量和熵的理论,表达成了热力学的两个定律。 麦克斯韦发表第三篇电磁学文章《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
1867、法拉第在英格兰的米德尔塞克斯郡的汉普敦去世。
1824、卡诺出版《关于火的动力的思考》 威廉?汤姆森出生于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
1831、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 吉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出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
1832、卡诺去世于巴黎。 法拉第导出电磁定律公式。
1834、埃迷?克拉柏龙出版数学版本的卡诺理论
1837、法拉第研究电磁感应。
1953哈勃在加利福尼亚的SAN MANINO去世 盖尔曼提出奇异性图像
1954费米在芝加哥去世 1955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去世
1956 弱相互中的宇称守恒收到杨振宁和李正道的质疑 检测中微子
1958泡利逝世于瑞士的苏黎世
1961薛定谔在奥地利的ALPBACH去世 盖尔曼提出重子结构中的U(3)对称性,8重态
1684、牛顿出版《轨道上物体的运动》
1687、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96、牛顿有剑桥转到伦敦
1704、牛顿出版《光学》

二年级物理历史事件年表整理

二年级物理历史事件年表整理

二年级物理历史事件年表整理2000年前:古代科学的基础1. 古希腊时期(公元前600年 - 公元前300年)- 原子理论的提出: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物质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

- 光学研究: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研究光的传播,并提出了透镜的理论。

- 机械研究: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研究浮力和杠杆原理,为后来的机械学奠定了基础。

2. 中世纪时期(公元5世纪 - 公元15世纪)- 科学停滞:由于宗教宣传的影响,科学研究进展缓慢,物理领域的知识相对保守。

1500年前后:近代物理的起点1. 光学研究- 大卫休谟提出光的波动理论(17世纪)- 伽利略使用望远镜进行光学观察(17世纪)- 克里斯蒂安·霍根斯施劳斯发现折射定律(17世纪)2. 力学研究- 伽利略提出自由落体定律(17世纪)- 爱德蒙·哈雷确定了万有引力定律(17世纪)- 艾萨克·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年),包含了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1800年前后:电磁学的兴起1. 电学研究- 亚历山大·伏打发现了电池,开创了电学的研究领域(1800年) - 安德烈-玛丽·安培提出安培定律,建立了电流和磁场之间的关系(19世纪)2. 热学研究- 试验气压:奥托·冯·戈里克发现了气体的膨胀和收缩规律,研究了气体压强变化(19世纪)- 催化剂研究:约瑟夫·普罗斯特发现某些物质可以加速化学反应而不参与其中(19世纪)3. 光学研究-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迈克尔逊和莫雷利用干涉现象测量光速,证实了光在真空中的恒定速度(1887年)1900年前后:量子力学的发展1. 量子力学研究- 麦克斯·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化概念,奠定了量子物理学的基础(1900年)- 玻尔的量子理论:尼尔斯·玻尔提出原子用能级来描述,建立了量子力学的早期理论(20世纪早期)- 符号力学:奥托·斯特恩等人发展了量子力学的数学形式(20世纪早期)2. 相对论研究-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发表了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推翻了牛顿力学的观念(20世纪早期)3. 电磁学研究- 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发展: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总结了电磁学的基本定律(19世纪)总结:二年级物理历史事件年表整理包括了古代科学、近代物理和量子物理等多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

物理学重大事件年记

物理学重大事件年记

物理学重大事件年记约公元前6世纪,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24—546)记述了摩擦后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和磁石吸铁的现象。

公元前6世纪,《管子》中总结和声规律。

阐述标准调音频率,具体记载三分损益法。

约公元前5世纪,《考工记》中记述了滚动摩擦、斜面运动、惯性浮力等现象。

公元前5世纪,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公元前460—370)提出万物由原子组成。

公元前400年,墨翟(公元前478—前392)在《墨经》中记载并论述了杠杆、滑轮、平衡、斜面、小孔成像及光色与温度的关系。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在其所著《物理学》中总结了若干观察到的事实和实际的经验。

他的自然哲学支配西方近2000年。

公元前3世纪,欧几里得(Euclid,前330—前260)论述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定律。

公元前3世纪,阿基米德(Archimedes,前287—前212)发明许多机械,包括阿基米德螺旋;发现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研究过重心。

公元前3世纪,古书《韩非子》记载有司南;《吕氏春秋》记有慈石召铁。

公元前2世纪,刘安《前179—前122》著《准南子》,记载用冰作透镜,用反射镜作潜望镜,还提到人造磁铁和磁极斥力等。

1世纪,古书《汉书》记载尖端放电、避雷知识和有关的装置。

王充(27—97)著《论衡》,记载有关力学、热学、声学、磁学等方面的物理知识。

希龙(Heron,62—150)创制蒸汽旋转器,是利用蒸汔动力的最早尝试,他还制造过虹吸管。

2世纪,托勒密(C.Ptolemaeus,100?—170?)发现大气折射。

张衡(78—139)创制地动仪,可以测报地震方位,创制浑天仪。

王符(85—162)著《潜夫论》分析人眼的作用。

5世纪,祖冲之(429—500),改造指南车,精确推算л值,在天文学上精确编制《大明历》。

8世纪,王冰(唐代人)记载并探讨了大气压力现象。

11世纪,沈括(1031—1095)著《梦溪笔谈》,记载地磁偏角的发现,凹面镜成像原理和共振现象等。

高中物理大事记整理

高中物理大事记整理

高中物理大事记1.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物理学发展史时间轴

物理学发展史时间轴

物理学发展史时间轴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基本规律的学科,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以下是物理学发展史的时间轴:古代(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500年):-公元前3000年:古巴比伦人开始观测天体运行,并制定了一些基本的天文原理。

-公元前800年:希腊人开始探索自然界,提出了许多哲学性的观点,如巴门尼德斯(Thales)的万物根源归于水,等。

古希腊(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300年):-公元前500年: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提出了世界是永恒流动的观点,萨摩斯(Samos)的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提出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公元前440年:莱茵(Leucippus)和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提出了原子学说。

古罗马帝国(公元前300年至公元500年):-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提出了物体的四种要素和匀速运动的观点。

-公元前240年:阿基米德(Archimedes)提出了浮力定律。

中世纪(公元500年至公元1500年):-公元800年:阿拉伯帝国成为科学与文化的中心,对古代希腊和罗马科学知识进行翻译和传播。

-公元1300年:奥马尔·海亚姆(Alhazen)进行光学研究,提出了光的折射理论。

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500年至公元1700年):- 1551年:乌尔萨勒(Georgius Agricola)发表了地球和矿物学的著作。

- 1609年:伽利略(Galileo Galilei)发明了望远镜,并观测到了天体的运动。

科学革命时期(公元1600年至公元1700年):- 1665年:牛顿(Isaac Newton)通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经典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

- 1676年:哈雷(Edmond Halley)计算出哈雷彗星的轨道并预测了它的再次出现。

18世纪:- 1733年:贝克莱(George Berkeley)提出了感知理论。

- 1785年: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发现了射线的存在。

物理学重大时间年表

物理学重大时间年表

物理学重大事件年记约公元前6世纪,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24—546)记述了摩擦后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和磁石吸铁的现象。

公元前6世纪,《管子》中总结和声规律。

阐述标准调音频率,具体记载三分损益法。

约公元前5世纪,《考工记》中记述了滚动摩擦、斜面运动、惯性浮力等现象。

公元前5世纪,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公元前460—370)提出万物由原子组成。

公元前400年,墨翟(公元前478—前392)在《墨经》中记载并论述了杠杆、滑轮、平衡、斜面、小孔成像及光色与温度的关系。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在其所著《物理学》中总结了若干观察到的事实和实际的经验。

他的自然哲学支配西方近2000年。

公元前3世纪,欧几里得(Euclid,前330—前260)论述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定律。

公元前3世纪,阿基米德(Archimedes,前287—前212)发明许多机械,包括阿基米德螺旋;发现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研究过重心。

公元前3世纪,古书《韩非子》记载有司南;《吕氏春秋》记有慈石召铁。

公元前2世纪,刘安《前179—前122》著《准南子》,记载用冰作透镜,用反射镜作潜望镜,还提到人造磁铁和磁极斥力等。

1世纪,古书《汉书》记载尖端放电、避雷知识和有关的装置。

王充(27—97)著《论衡》,记载有关力学、热学、声学、磁学等方面的物理知识。

希龙(Heron,62—150)创制蒸汽旋转器,是利用蒸汔动力的最早尝试,他还制造过虹吸管。

2世纪,托勒密(C.Ptolemaeus,100?—170?)发现大气折射。

张衡(78—139)创制地动仪,可以测报地震方位,创制浑天仪。

王符(85—162)著《潜夫论》分析人眼的作用。

5世纪,祖冲之(429—500),改造指南车,精确推算л值,在天文学上精确编制《大明历》。

8世纪,王冰(唐代人)记载并探讨了大气压力现象。

11世纪,沈括(1031—1095)著《梦溪笔谈》,记载地磁偏角的发现,凹面镜成像原理和共振现象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学大事年表约公元前6世纪,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24?—546)记述了摩擦后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和磁石吸铁的现象。

公元前6世纪,《管子》中总结和声规律。

阐述标准调音频率,具体记载三分损益法。

约公元前5世纪,《考工记》中记述了滚动摩擦、斜面运动、惯性浮力等现象。

公元前5世纪,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公元前460?—370?)提出万物由原子组成。

公元前400年,墨翟(公元前478?—前392?)在《墨经》中记载并论述了杠杆、滑轮、平衡、斜面、小孔成像及光色与温度的关系。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在其所著《物理学》中总结了若干观察到的事实和实际的经验。

他的自然哲学支配西方近2000年。

公元前3世纪,欧几里得(Euclid,前330?—前260?)论述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定律。

公元前3世纪,阿基米德(Archimedes,前287?—前212)发明许多机械,包括阿基米德螺旋;发现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研究过重心。

公元前3世纪,古书《韩非子》记载有司南;《吕氏春秋》记有慈石召铁。

公元前2世纪,刘安《前179—前122》著《准南子》,记载用冰作透镜,用反射镜作潜望镜,还提到人造磁铁和磁极斥力等。

1世纪,古书《汉书》记载尖端放电、避雷知识和有关的装置。

王充(27—97)著《论衡》,记载有关力学、热学、声学、磁学等方面的物理知识。

希龙(Heron,62—150)创制蒸汽旋转器,是利用蒸汔动力的最早尝试,他还制造过虹吸管。

2世纪,托勒密(C.Ptolemaeus,100?—170?)发现大气折射。

张衡(78—139)创制地动仪,可以测报地震方位,创制浑天仪。

王符(85—162)著《潜夫论》分析人眼的作用。

5世纪,祖冲之(429—500),改造指南车,精确推算л值,在天文学上精确编制《大明历》。

8世纪,王冰(唐代人)记载并探讨了大气压力现象。

11世纪,沈括(1031—1095)著《梦溪笔谈》,记载地磁偏角的发现,凹面镜成像原理和共振现象等。

13世纪,赵友钦(1279—1368)著《革象新书》,记载有他作过的光学实验以及光的照度、光的直线传播、视角与小孔成象等问题。

15世纪,达·芬奇(L.da Vinci,1452—1519)设计了大量机械,发明温度计和风力计,最早研究永动机不可能问题。

16世纪,诺曼(R.Norman)在《新奇的吸引力》一书中描述了磁倾角的发现。

1583年,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发现摆的等时性。

1586年,斯梯芬(S.Stevin,1542—1620)著《静力学原理》,通过分析斜面上球链的平衡论证了力的分解。

1593年,伽利略发明空气温度计。

1600年,吉尔伯特(W.Gilbert,1548—1603)著《磁石》一书,系统地论述了地球是个大磁石,描述了许多磁学实验,初次提出摩擦吸引轻物体不是由于磁力。

1605年,弗·培根(F.Bacon,1561—1626)著《学术的进展》,提倡实验哲学,强调以实验为基础的归纳法,对17世纪科学实验的兴起起了很大的号召作用。

1609年,伽利略,初次测光速,未获成功。

1609年,开普勒(J.Kepler,1571—1630)著《新天文学》,提出开普勒第一、第二定律。

1619年,开普勒著《宇宙谐和论》,提出开普勒第三定律。

1620年,斯涅耳(W.Snell,1580—1626)从实验归纳出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1632年,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出版,支持了地动学说,首先阐明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

1636年,麦森(M.Mersenne,1588—1648)测量声的振动频率,发现谐音,求出空气中的声速。

1638年,伽利略的《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出版,讨论了材料抗断裂、媒质对运动的阻力、惯性原理、自由落体运动、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抛射体的运动等问题,给出了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的定义。

1643年,托里拆利(E.Torricelli,1608—1647)和维维安尼(V.Viviani,1622—1703)提出气压概念,发明了水银气压计。

1653年,帕斯卡(B.Pascal,1623—1662)发现静止流体中压力传递的原理(即帕斯卡原理)。

1654年,盖里克(O.V.Guericke,1602—1686)发明抽气泵,获得真空。

1658年,费马(P.Fermat,1601—1665)提出光线在媒质中循最短光程传播的规律(即费马原理)。

1660年,格里马尔迪(F.M.Grimaldi,1618—1663)发现光的衍射。

1662年,波意耳(R.Boyle,1627—1691)实验发现波意耳定律。

14年后马略特(E.Mariotte,1620—1684)也独立地发现此定律。

1663年,格里开作马德堡半球实验。

1666年,牛顿(I.Newton,1642—1727)用三棱镜作色散实验。

1669年,巴塞林那斯(E.Bartholinus)发现光经过方解石有双折射的现象。

1675年,牛顿作牛顿环实验,这是一种光的干涉现象,但牛顿仍用光的微粒说解释。

1676年,罗迈(O.Roemer,1644—1710)发表他根据木星卫星被木星掩食的观测,推算出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1678年,胡克(R.Hooke,1635—1703)阐述了在弹性极限内表示力和形变之间的线性关系的定律(即胡克定律)。

1687年,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阐述了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1690年,惠更斯(C.Huygens,1629—1695)出版《光论》,提出光的波动说,导出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折射定律,并解释了双折射现象。

1714年,华伦海特(D.G.Fahrenheit,1686—1736)发明水银温度计,定出第一个经验温标——华氏温标。

1717年,J.伯努利(J.Bernoulli,1667—1748)提出虚位移原理。

1738年,D.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1700—1782)的《流体动力学》出版,提出描述流体定常流动的伯努利方程。

他设想气体的压力是由于气体分子与器壁碰撞的结果,导出了玻意耳定律。

1742年,摄尔修斯(A.Celsius,1701—1744)提出摄氏温标。

1743年,达朗伯(J.R.d'Alembert,1717—1783)在《动力学原理》中阐述了达朗伯原理。

1744年,莫泊丢(P.L.M.Maupertuis,1698—1759)提出最小作用量原理。

1745年,克莱斯特(E.G.V.Kleist,1700—1748)发明储存电的方法;次年马森布洛克(P.V.Musschenbroek,1692—1761)在莱顿又独立发明,后人称之莱顿瓶。

1747年,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发表电的单流质理论,提出“正电”和“负电”的概念。

1752年,富兰克林作风筝实验,引天电到地面。

1755年,欧拉(L.Euler,1707—1783)建立无粘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即欧拉方程)。

1760年,布莱克(J.Brack,1728—1799)发明冰量热器,并将温度和热量区分为两个不同的概念。

1761年,布莱克提出潜热概念,奠定了量热学基础。

1767年,普列斯特利(J.Priestley,1733—1804)根据富兰克林所做的“导体内不存在静电荷的实验”,推得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1775年,伏打(A.V olta,1745—1827)发明起电盘。

1775年,法国科学院宣布不再审理永动机的设计方案。

1780年,伽伐尼(A.Galvani,1737—1798)发现蛙腿筋肉收缩现象,认为是动物电所致,1791年才发表。

1785年,库仑(C.A.Coulomb,1736—1806)用他自己发明的扭秤,从实验得到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在这以前,米切尔(J.Michell,1724—1793)已有过类似设计,并于1750年提出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1787年,查理(J.A.C.Charles,1746—1823)发现气体膨胀的查理—盖·吕萨克定律。

盖·吕萨克(Gay-lussac,1778—1850)的研究发表于1802年。

1788年,拉格朗日(grange,1736—1813)的《分析力学》出版。

1792年,伏打研究伽伐尼现象,认为是两种金属接触所致。

1798年,卡文迪什(H.Cavendish,1731—1810)用扭秤实验测定万有引力常数G。

伦福德(Count Rumford,即 B.Thompson,1753—1841)发表他的摩擦生热的实验,这些实验事实是反对热质说的重要依据。

1799年,戴维(H.Davy,1778—1829)做真空中的摩擦实验,以证明热是物体微粒的振动所致。

1800年,伏打发明伏打电堆。

赫谢尔(W.Herschel,1788—1822)从太阳光谱的辐射热效应发现红外线。

1801年,里特尔(J.W.Ritter,1776—1810)从太阳光谱的化学作用,发现紫线。

杨(T.Young,1773—1829)用干涉法测光波波长,提出光波干涉原理。

1802年,沃拉斯顿(W.H.Wollaston,1766—1828)发现太阳光谱中有暗线。

1808年,马吕斯(E.J.Malus,1775—1812)发现光的偏振现象。

1811年,布儒斯特(D.Brewster,1781—1868)发现偏振光的布儒斯特定律。

1815年,夫琅和费(J.V.Fraunhofer,1787—1826)开始用分光镜研究太阳光谱中的暗线。

1815年,菲涅耳(A.J.Fresnel,1788—1827)以杨氏干涉实验原理补充惠更斯原理,形成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圆满地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衍射问题。

1819年,杜隆(P.1.Dulong,1785—1838)与珀替(A.T.Petit,1791—1820)发现克原子固体比热是一常数,约为6卡/度·克原子,称杜隆·珀替定律。

1820年,奥斯特(H.C.Oersted,1771—1851)发现导线通电产生磁效应。

毕奥(J.B.Biot,1774—1862)和沙伐(F.Savart,1791—1841)由实验归纳出电流元的磁场定律。

安培(A.M.Ampère,1775—1836)由实验发现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1822年进一步研究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安培作用力定律。

1821年,塞贝克(T.J.Seebeck,1770—1831)发现温差电效应(塞贝克效应)。

菲涅耳发表光的横波理论。

夫琅和费发明光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