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李清照与南渡前后词风演变备

合集下载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内容提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人,她被誉为“婉约之宗”,现在存词近50首,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风清丽明快,后期凄婉沉郁。

南渡前的李清照,基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小天地,词的内容不过是伤春别恨,没有什么创新。

但她大胆地表现了一个贵族少女、少妇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风雅情调,以及对丈夫的思念。

南渡后,国破家亡,多年惨淡经营所积存的金石书画也毁于一旦,接二连三的打击,颠沛流离的痛苦,因此词风突变。

哀怨、悲愤之情渲染强烈,作品中蕴涵着深刻的故国情思。

李清照无论是南渡前还是南渡后,她的词都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至性的感情代代流传。

她的词擅长白描,在用事、构思、炼字酌句上都有独立性,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

李清照是北宋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成长的词作家,所以她的词别具特色,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关键词:李清照;前后词风;不同点;相同点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

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光芒。

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化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她的词①,既沿袭了婉约派的传统,又兼取豪放派之长,极富生活气息,语言朴素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质在两宋词坛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一、前后期词风的不同点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清丽明快,后期凄婉沉郁。

这种风格上的变化与她的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坎坷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所以,我们从三个时期加以分析。

1、贵族少女天真快乐的生活她生长在一个文学气氛很浓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个散文家和学者,母亲王氏也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在这种学术空气很浓的家庭里受到极好的熏陶,对于她后来的文学成就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的词生动地描写了贵族少女无忧无虑的游乐生活和惜花饮酒的闲情雅趣,基调开朗、乐观,充满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爱情的渴望。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内容提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人,她被誉为“婉约之宗”,现在存词近50首,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风清丽明快,后期凄婉沉郁。

南渡前的李清照,基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小天地,词的内容不过是伤春别恨,没有什么创新。

但她大胆地表现了一个贵族少女、少妇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风雅情调,以及对丈夫的思念。

南渡后,国破家亡,多年惨淡经营所积存的金石书画也毁于一旦,接二连三的打击,颠沛流离的痛苦,因此词风突变。

哀怨、悲愤之情渲染强烈,作品中蕴涵着深刻的故国情思。

李清照无论是南渡前还是南渡后,她的词都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至性的感情代代流传。

她的词擅长白描,在用事、构思、炼字酌句上都有独立性,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

李清照是北宋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成长的词作家,所以她的词别具特色,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关键词:李清照;前后词风;不同点;相同点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

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光芒。

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化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她的词①,既沿袭了婉约派的传统,又兼取豪放派之长,极富生活气息,语言朴素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质在两宋词坛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一、前后期词风的不同点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清丽明快,后期凄婉沉郁。

这种风格上的变化与她的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坎坷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所以,我们从三个时期加以分析。

1、贵族少女天真快乐的生活她生长在一个文学气氛很浓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个散文家和学者,母亲王氏也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在这种学术空气很浓的家庭里受到极好的熏陶,对于她后来的文学成就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的词生动地描写了贵族少女无忧无虑的游乐生活和惜花饮酒的闲情雅趣,基调开朗、乐观,充满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爱情的渴望。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内容提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人,她被誉为“婉约之宗” ,现在存词近50 首,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风清丽明快,后期凄婉沉郁。

南渡前的李清照,基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小天地,词的内容不过是伤春别恨,没有什么创新。

但她大胆地表现了一个贵族少女、少妇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风雅情调,以及对丈夫的思念。

南渡后,国破家亡,多年惨淡经营所积存的金石书画也毁于一旦,接二连三的打击,颠沛流离的痛苦,因此词风突变。

哀怨、悲愤之情渲染强烈,作品中蕴涵着深刻的故国情思。

李清照无论是南渡前还是南渡后,她的词都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至性的感情代代流传。

她的词擅长白描,在用事、构思、炼字酌句上都有独立性,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

李清照是北宋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成长的词作家,所以她的词别具特色,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关键词:李清照;前后词风;不同点;相同点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

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光芒。

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化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她的词①,既沿袭了婉约派的传统,又兼取豪放派之长,极富生活气息,语言朴素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质在两宋词坛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前后期词风的不同点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清丽明快,后期凄婉沉郁。

这种风格上的变化与她的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坎坷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所以,我们从三个时期加以分析。

1、贵族少女天真快乐的生活她生长在一个文学气氛很浓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个散文家和学者,母亲王氏也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在这种学术空气很浓的家庭里受到极好的熏陶,对于她后来的文学成就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的词生动地描写了贵族少女无忧无虑的游乐生活和惜花饮酒的闲情雅趣,基调开朗、乐观,充满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爱情的渴望。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尤其是她那自成一格的词作,最为后世人所称道,是宋代词坛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被后世称为婉约派的“一代宗师。

她的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语言清新自然、淳朴易懂。

李清照在不同的社会生活经历中,个人的心里历程也经历了前后不同的变化,这表现在她的词作中,就是前后期词风的巨大差异。

其前期的词风表现为清新明快、活泼婉媚、真挚缠绵的特点;而后期的词风则表现为苍凉沉郁、凄咽悲楚、浓哀苦愁的特点。

一、李清照前期的词创作1、婚前部分在北宋末期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父亲仕途稳步升迁的稳定家庭环境下,她的爽直、自由不羁的个性逐渐被培养起来。

相对宽松开明的家庭环境,使她天真少女的身心得到相对自由的发展。

率真的心灵较少受到扭曲。

明辨这一点,方能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他的学术思想、人生态度都深受苏轼的影响。

表现在家庭管理与子女教育方面,李格非并不轻视或束缚女性,任随李清照自由发展身心,为李清照的成长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母亲是名门闺秀出身,博雅能文,不仅传授给她渊博的学识,同时也培养出作为一个大词人所必须具备的艺术才能。

在父母人格性格的潜移默化和文学艺术方面的言传身教下,她的天赋得以充分挖掘。

书香门第的耳濡目染和社会政治的巨大影响,使得她视野开阔、气质高贵、性格洒脱、性情率真、超越尘俗,也同样铸就了其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与卓尔不凡的文学修养。

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阁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到大自然的环抱之中,因此,她少女时期写出来的词,语言欢乐明快,感情清新自然,具有天真烂漫的率真美。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作者以白描手法引出新意、用淳朴语言度入音律的脍炙人口的小令。

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08 春汉本学号:081160379 姓名:岳梅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清新明丽哀怨淡雅 (2)沉郁感伤凄凉哀婉 (5)参考文献 (11)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内容提要】:在宋代文坛中,李清照是首屈一指的,她的一生以建炎元年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词风清新明丽;后期多伤时感世之作,词风沉郁感伤,凄凉哀婉,这一切都与其个人遭遇有关。

【关键词】:词风明丽沉郁遭遇在宋代文坛中,李清照算是一个相当突出的文人,除了她的女性身份外,在她的作品中,有着与一般文人不同的特色。

古代女性文人不多,能够在文坛上留名又是屈指可数,李清照以一个女性,能够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扬名立传,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事,这也证明了她不仅有着不亚于当代文人的才华,更有着过人的文学才气,明代杨慎说她:“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①,李清照不但是宋代词坛中首屈一指的女性词人,就算比起当代的男性作家,也毫不逊色。

李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她的词作也随着她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着。

南渡前,其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词风清新明丽,意境优美,略带哀婉淡雅的相思;南渡后,伤于自己的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临着民族的灾难,故而其伤时感世,悼亡思乡,风格“沉郁感伤”②,然而不论是清丽明快亦或沉重忧虑,这都与其身世遭遇及个人的性格命运有关。

一、清新明丽‘哀怨淡雅’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生活比较优裕,那时正值北宋后期,虽然社会潜伏着危机,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还有一抹回光返照,是暴风雨到来之前宁静的黄昏。

女词人常常流连于山川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秀美的大自然陶冶了这位女词人的情操,赋于了她灵气。

因此李清照在这期间的词轻快活泼,富于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感受。

且看下面的一首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之比较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之比较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之比较李清照的词和她的人一样,永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永远都是笼罩着一层美丽的轻轻的面纱,能够唤起我们很多很多对于情感的追索,对于情感的一种追忆。

李清照应该算是中国古代最杰出、最有才华的女文学家、女作家。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李清照这个人,我们也可以说李清照这个才女,她不容易,不简单,而且也不平凡。

她一生经历了很多的苦难和坎坷。

国破,家亡,财散,再嫁,离婚,还没有子嗣。

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她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但是,这些苦难的挫折从来没有打到过李清照,她的意志非常顽强,她挺住了,这作为一个女性,真是太不容易。

李清照的一生从优裕走向苦难,时代和个人生活的巨变使词人视野不断扩大。

其前后期词作在内容上呈现出前期的闺阁相思、离愁别绪到后期的哀怨情愁,凄婉哀痛忧愤深沉迥然不同的特色。

一、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变化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幻,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难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词的内容、风格迥然不同:前期词中多以少女闲游、少妇闲愁等作为题材,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

而后期由于国破家亡之后,遭受政治上的风险和饱经风霜的凄苦生活,词作题材则由前期抒发个人感情发展到关注国家存1/ 6亡的感情,多写内心愁苦,展现出饱经世态炎凉的凄苦心情。

(一)前期的闺思闲愁李清照前期的创作局限于自我的狭小空间内,关注的是自己的感情世界和自然青春。

1、少女时代李清照在她的少女时代,生活幸福,性格天真活泼,她的生活在她的眼睛里边是充满了色彩的,充满了愉快,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乐趣,这很集中地体现在她一首著名的词《如梦令》当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给我们描画出了这样一幅生机勃勃而又盎然情趣的画面,运用白描的笔法勾勒出一幅美不胜收的日暮晚景图。

溪亭、暮日、莲塘、荡舟、鸥鹭等景致动静交织,情景交融,表现出明快、清新、活泼的风格。

2、少妇时期李清照前期的生活也有因与丈夫离别而产生的寂寞与忧愁。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比较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比较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比较明萌萌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的词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婉约之宗”。

李清照的人生以南渡为界分为两个时期,由于人生经历的不同,词人心境的不同,词风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前期词风多为明朗美好、清新自然,偶有相思之愁;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在颠沛流离之间,她的心中更多的是凄苦与孤寂,词中也流露着哀怨与悲怆。

关键词:李清照;词风;人生经历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北宋末年表面繁华、危机四伏,南宋初年动乱不已、偏安江左,而她恰经历了这一切,多舛的命运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她的词风。

北宋于1126-1127年发生了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江苏杭州)。

南渡前,安定幸福的生活使她善用活泼的语言,表达少女时期的闲愁。

与丈夫短暂的离别,其词中也表现出些许相思的苦涩。

靖康之难,李清照与千千万万民众卷入离乱之中,战火改变了她的生活,加之其丈夫去世,她由一位闺阁才媛变成了“飘流遂与流入伍”的难民,凄苦深沉、低回婉转也变成了后期其词的主旋律。

国土沦丧、家破人亡——宋室南渡对她的词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椅梅回首,却把青梅嗅”1.闲趣之风抒烂漫情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恪藏书甚富。

过人的天赋和家庭的熏陶使少女时期的她在驾驭诗词格律方面已能随意自如。

从小生活在宽松明朗的氛围中,她的性格中也就有了一般“大家闺秀”没有的开朗率真,这个时期她的词中尽是生活中的闲趣。

以一首《如梦令》为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词人为回忆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

“常”字有两种解释:一为将“常”理解为时常、经常,整句便可作“时常记起在日暮时分”之解;另一种则认为“常”与“尝”通用,即曾经,作者忆起曾经的一次游玩经历。

笔者采用第二种解释,李清照记起曾经的一次愉悦的游玩经历。

李清照南渡前后用词对比研究

李清照南渡前后用词对比研究

李清照南渡前后用词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情感内涵,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生平跨越了南北宋两个时期,其中,南渡成为了她人生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

南渡前后,李清照的词作在风格、主题和情感表达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研究李清照南渡前后的用词差异,揭示其词风转变的内在动因和深层含义,以期对李清照的文学创作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将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包括她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以及南渡事件对她的影响。

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从用词选择、意象构造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探讨其词风的转变及其原因。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挖掘李清照南渡后词作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和社会意义,以揭示其词作的独特价值和历史地位。

本文将对李清照南渡前后用词对比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并指出这一研究对于理解李清照文学创作和宋代词坛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文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为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李清照南渡前词作风格分析李清照,这位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宋代女词人,其词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清丽,深受后人喜爱。

南渡前,她的生活相对安逸,主要居住在汴京(今河南开封),那时她的词作多反映闺中生活、离愁别绪以及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快,情感细腻。

南渡前的李清照词作,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描绘著称。

她的词作中,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对爱情、生活的感悟。

如《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以溪亭日暮为背景,通过描绘词人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的情景,展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

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还表现出对离愁别绪的深刻体会。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 清 照 与 南 渡 前 后 词 风 的 演 变
教学内容
• 李清照 • 朱淑真 • 南渡前后其他 词人 • 小结 • 自学
李清照塑像
一、“别是一家”的词论 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明 确提出了诗词分野问题。她反对以诗为词、以 文为词,要求词 “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 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主张词 要有典雅、协音律、铺叙、有情致,反对“词
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倒卧卷帘看。 ——韩偓wò 《懒起》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 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此词一般认为是伤春之作。清黄 蓼园《蓼园词选》:“一问极有情,答 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 ‘知否’ 二句来;而‘绿肥红瘦’ 无限凄凉,却 又妙在含蓄。短幅之中藏无数曲折,自 是圣于词者。” ‘绿肥红瘦’ 造语清 新生动,风韵天然。
二、“别是一家”的词境
1、生平:李清照, 她工诗能文,词为 宋朝一大家。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 人。其父是文学家李格非,其母是状 元王拱辰之女,也工文章。十八岁时, 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著有 《金石录》,李清照写有《金石录 序》,其中详细地记载夫妻共同生活 和对书画金石的爱好。北宋灭亡后, 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公元1129年, 赵明诚在建康(今南京市)病故。在宋 代词人中,李清照卓然自成一家。著 有《漱shù玉词》,不含存疑之作,其 词今存者仅四十五首,约3500字。 “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 声声慢(寻寻觅觅) • 一、以抒情见长,情景交融。 • 词以抒情开篇,以抒情结尾,中间以
大量笔墨描绘深秋景象,这些景物又
都染上了词人的感情色彩。写景的目
的是为了抒写秋情。所抒之情并不隐
约委婉,而是激动悲怆,笔力纵姿。
• 二、词层层铺叙,线索分明。 • 词纯用赋体,感情随形象的描绘逐渐 加深,最后终于形成总爆发。从结构 上看,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 起笔以十四个叠字总括全词,极言内 心悲伤,恍然若失。 • 中间分六层铺叙。 • 最后两句总结上述六件可伤心之事, 以“愁”字结束全篇,与开头呼应。
语尘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词论》(节选):
“逮dài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 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 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 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 唐、元绛、晁次膺yīng辈继出,虽时 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 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 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lǐ水于大 海,然皆句读不茸róng之诗尔。又 往往不协音律,何耶?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 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 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 不动,许多愁。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 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 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 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 开头十四个叠字有统领贯穿全篇的作用。不
但表现了作者感情活动的发展层次:
• 恍然若失——寻寻觅觅——环境凄清——心
境凄惨;而且使后面逐次出现的景物更具强
烈的感情色彩。
• 结尾“点点滴滴”四个叠字,与开头无重复
之感。
思考与练习
1. 分析《声声慢· 寻寻觅觅》这首词如何 使物境与心境相互契合,从而使悲愁描 写步步深入。 2. 你从《声声慢· 寻寻觅觅》这首词能体 会到李清照作为女性作家的特有气质吗?
才情横溢,情思如缕的少妇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 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 瘦。
后期:主要表现她作为寡妇的身世之苦、故 国之思以及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凄苦 悲凉。
如《声声慢》《永遇乐》 《武陵春 》等
声声慢
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 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 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 《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 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 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 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 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 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 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 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 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 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 女,虽极妍yán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cī病,譬如良玉有 瑕,价自减矣。”
2、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主要表现一位少女、少妇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和离 别的闲愁,词风含蓄优美,清丽俊朗,愁而不悲。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昨夜 雨疏风骤)、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ní )、《醉花阴》(薄 雾浓云愁永昼)等
• “乍暖”两句,是气候寒暖不定,烘托 心情不能平静; • “三杯”两句,是秋风凄厉,酒难御寒 ; • “雁过”三句,是雁过伤心,因归雁触 动了思乡、思夫和亡国之情; • “满地”三句,是身心憔悴,无心摘花 ; • “守着”两句是日长难耐; • “梧桐”两句是雨打梧桐,心烦意乱。
• 三、叠字用的多,用的好。
• 李清照虽为女子,却有丈夫气。她曾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 不肯过江东”等诗句,鞭挞南宋统治
集团的妥协苟安。其 《题八咏楼》 “千古
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
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也极有气概

• 李清照词以靖康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多写自己的闺阁生活,如《如梦令》《 醉花阴》《一剪梅》等。后期家破人亡,受 尽劫难,词寄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风格 凄凉压抑,如《声声慢》《永遇乐》等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
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
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
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
他酒朋诗侣。 上片:今日元宵节艳丽春色, 心情的惨淡孤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