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合集下载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转为凄苦忧愤:
《卜算子》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初失。饥渴辛勤两翅垂,
独下寒汀立。鸥鹭苦难亲,缴忧相逼。云海茫茫无
处归,谁听哀鸣急。
《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 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 扬州。
曾是诗酒风流的朱敦儒,于今为中原的丧乱而
悲哀。这表明词人闲旷自适的人生态度在民族受到 压迫蹂躏时已开始转变,并激发出救亡图存的社会
责任感和使命感。
晚年的朱敦儒对功名事业已灰心失望,因不附
秦桧议和而被罢官之后,深感理想幻灭,词风又发
生了一个很大的转变,似乎回到了年轻时代任性逍
遥的风格:“寻云弄水,是事休问。”(《桂枝香
》)从此,他变成了“闭着门儿,不管人间事”的
“瘦仙人”(《苏幕遮》)。其中《好事近·渔父
词》十首和《朝中措》(先生筇杖是生涯)最能体 现他晚年的人生态度的隐逸词。
《好事近•渔父词》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 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
,看孤鸿明灭。
但是那看似超然的襟怀,却没有了原来的那份洒脱不羁
,而是充满了隐隐感伤。 朱词的风格也随着他人生历程的变化而变化。早年以婉 丽明快为主;中年以悲壮慷慨为特色;晚年以清疏晓畅见长 ,语言通俗,明白如话。
李清照词的语言精于修辞、造句工巧,往往妥帖生动地
化用口语,令人叹服。《声声慢》就是最典型代表作: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
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
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讲义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讲义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第一节南宋前期文学概说南宋(1127—1279)⏹北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军攻陷东京(开封),掳徽宗、钦宗等人北撤,北宋灭亡。

史称靖康之难。

⏹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登基,为高宗。

后迁都于临安(杭州,南宋称其“行在”)。

史称南宋。

南宋政治的巨变⏹北宋——新旧党争⏹南宋——主战与主和之争⏹南宋文学——体现了南宋政治的变革⏹代表作家——陆游、张孝祥、辛弃疾⏹其他作家——词人李清照、诗人陈与义⏹李清照(1084-1155?)⏹陈与义(1090-1138)⏹陆游(1125-1210)⏹张孝祥(1132?-1169?)⏹辛弃疾(1140-1207)第二节豪放词人张孝祥一、张孝祥的生平⏹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

历阳(今安徽和县)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状元及第。

⏹为人刚直不阿,著名的主战派,多次受到投降派打击⏹以词闻名,也擅长诗歌、书法二、张孝祥词的主要特点⏹体现了南宋时代特点,与张元干是南宋初期词坛双璧⏹风格——学习苏轼,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兼有婉约。

尤以豪放、清旷之作闻名⏹题材——爱国思想,写景抒情。

多抒发忠愤激切的怀抱代表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念奴娇·过洞庭》⏹《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词集——《于湖词》(《于湖居士长短句》)⏹历史地位——豪放派中从苏轼向辛弃疾过渡的重要人物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1、写作背景⏹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任静江(今广西桂林)知府,颇有政绩。

次年(1166)受谗免职。

八月从桂林罢官北归。

⏹心中不平,坚信自身光明磊落,途经洞庭湖时,即景生情作此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讲义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讲义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第一节南宋前期文学概说南宋(1127—1279)⏹北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军攻陷东京(开封),掳徽宗、钦宗等人北撤,北宋灭亡。

史称靖康之难。

⏹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登基,为高宗。

后迁都于临安(杭州,南宋称其“行在”)。

史称南宋。

南宋政治的巨变⏹北宋——新旧党争⏹南宋——主战与主和之争⏹南宋文学——体现了南宋政治的变革⏹代表作家——陆游、张孝祥、辛弃疾⏹其他作家——词人李清照、诗人陈与义⏹李清照(1084-1155?)⏹陈与义(1090-1138)⏹陆游(1125-1210)⏹张孝祥(1132?-1169?)⏹辛弃疾(1140-1207)第二节豪放词人张孝祥一、张孝祥的生平⏹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

历阳(今安徽和县)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状元及第。

⏹为人刚直不阿,著名的主战派,多次受到投降派打击⏹以词闻名,也擅长诗歌、书法二、张孝祥词的主要特点⏹体现了南宋时代特点,与张元干是南宋初期词坛双璧⏹风格——学习苏轼,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兼有婉约。

尤以豪放、清旷之作闻名⏹题材——爱国思想,写景抒情。

多抒发忠愤激切的怀抱代表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念奴娇·过洞庭》⏹《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词集——《于湖词》(《于湖居士长短句》)⏹历史地位——豪放派中从苏轼向辛弃疾过渡的重要人物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1、写作背景⏹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任静江(今广西桂林)知府,颇有政绩。

次年(1166)受谗免职。

八月从桂林罢官北归。

⏹心中不平,坚信自身光明磊落,途经洞庭湖时,即景生情作此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2、后期词写国破家亡后的伤离乱别,风格沉痛哀 婉。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 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 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 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 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 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 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剪梅〃红藕香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永遇乐Biblioteka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 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 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 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 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二、创作经历 1、前期词描写少女、少妇生活,风格 委婉细腻、清新明朗。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 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 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 把青梅嗅。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 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三、李清照词的特点:
1、情感真挚,善于选取日常生活中的 细节,展现情感世界; 2、语言精妙清亮,风韵天然;善于运 用生活化的语言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 四、理论上,主张“词别是一家”,注 重词的音乐性、抒情性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渡的演变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渡的演变

返回
Hale Waihona Puke 朱敦儒的词风有鲜明的自传性特点。早年婉丽 明快;中年慷慨悲壮;晚年清疏晓畅,语言通俗。
返回
南渡后,词人创作面向社会现实,加强了词的 时代感和现实感,词体变成了具有战斗性和批判 性的精神武器。这一过程中,张元干最典型。 南渡前,张元干在创作上模拟“花间”,内容 不出酒畔花前,词风绮艳轻狭;南渡后,词风慷 慨悲凉,取材于山河残破的现实。
章节概貌 李清照
朱敦儒 张元干等词人 李纲、岳飞等词人
李清照像
元祐词人后,以李清照、朱敦儒 等为代表的南渡词人登上词坛。他们 的生活和创作环境分为两个阶段。南 渡词扩展了词抒情言志的功能,加强 了词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返回
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 家”之说。
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主要 写少女和少妇的生活;后期 的词作主要写国破、夫死、 家亡的深痛。
返回
在民族生死存亡 之秋,李纲、岳飞等 词人也用词来表现他 们的斗争精神,代表 着时代的最强音。岳 飞的《满江红》是最 典型的代表作。
返回

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精讲教学教材

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精讲教学教材
❖ 有《漱玉词》传世。
❖ 李清照存诗不多,多是感伤时事,抒写爱国 情怀。风格苍劲古朴,沉郁悲凉,颇有大丈 夫气。
❖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掊土。
❖ 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 李清照的词学观:
❖ 《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注重 词的音乐性、抒情性。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 独立的抒情文体,要协律,须典雅,有风致, 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不仅 分平仄,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 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
❖ 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 韩偓《懒起》 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
侧卧卷帘看。
❖后期词作主要写遭遇丧乱,家破夫亡的辛酸
痛苦、孤独哀伤。词作充满了伤离感乱、凄 楚哀怨的感伤情绪。
❖ 《永遇乐》
❖ 落日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 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 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 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 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 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 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的表达方法。作品选用 一系列深秋愁景的典型意象及生活细节,来铺叙、 渲染内心愁苦之情。当感情达到顶端,景已经不能 载情的时候,则用直抒胸臆之法,让感情直接奔泻 而出,显出强列的情感力量。
❖ 语言上,运用叠词、反诘句式等语言方式, 增加作品跌宕起伏的情感力量,而且将通俗 易懂的口语、俗语与浓烈的情感联系起来, 收到平中见奇、浅中见深的艺术效果。
❖前期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多写幸

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一.填空1、继元祐词人而登上词坛的是以、、和等为代表的南渡词人。

2、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 ”之说。

3、清人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说:“易安在宋诸媛中,自,不在、之下。

4、朱敦儒词继承和发展了抒情自我化倾向,具有鲜明的特点。

5、南渡词风由柔丽婉向豪情悲慨的转变,以最为典型。

6、岳飞代表作是《》()。

二.简答1、简述李清照词论的主要内容。

2、简述李清照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简述李纲词代表作的意义和影响。

三.论述李清照词有哪些独创性?第八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一.解释:1、陆游2、诚斋体二.填空1、中兴四大诗人是、、、。

2、陆游诗影响南宋后期诗人、、等人。

3、杨万里最著名的小诗是《》、《》等。

4、范成大诗中价值最高的是和。

三.简答1、简述陆游诗歌的渊源。

2、简述“诚斋体”3、简述范成大田园诗、使金纪行诗的主要特点。

四.论述陆游诗歌的主要成就是什么?一.填空1、12世纪下半叶,以、、、、和等词坛主将为代表的“中兴”词人群把词的创作推到高峰。

2、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代时的,北宋时的和南渡初年的。

辛弃疾登上词坛则拓展出了。

3、张孝祥一方面学苏轼的“ ” ,以“诗人之句法”抒发壮志豪情,另一方面融的浪漫精神,以自在入神之笔表现其超迈凌云之气和潇洒出尘之姿。

4、如果说辛弃疾是以文为词,那么几乎可以说是“以词为文”。

5、刘过的《龙洲词》第一次展现了南宋后期特殊的文士群体即的形象精神。

二.简答1、简述辛派词人的主要创作特征。

2、简述宋代目录学文献对词体的认同。

三.论述1、辛弃疾对词境有那些开拓?2、辛弃疾词的主要艺术成就是什么?第十章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一)填空1、、、和、等属辛派后劲人物。

2、、、、和等以姜夔的“雅词”为典范,注重,,追求的艺术情趣,词的题材以为主,讲究。

3、融合了辛、姜二派的长处,而自成一家。

4、浙西词派奉词为圭臬,曾形成“家白石而户玉田”的盛况,使、一时黯然失色。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概述词坛主体:南渡词人。

共同特征:靖康之变前,生活较为优裕安定,词风妩媚轻艳;靖康之变后,国家灭亡的惨痛现实、颠沛流离的生活体验,促使他们的词作日益贴近社会生活,时代感和现实感空前加强。

内容:后期大多数多写亡国之痛、乡关之思以及恢复中原、抗敌御侮之情。

形式上:逐渐打破大晟词人的束缚向苏轼的豪放风格靠拢,词风一变而为慷慨悲凉。

成就最高的词人是李清照,其他重要作家还有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等。

第一节李清照1、生平、作品p104 p159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工诗、善文,精通金石学,尤以词著称于世。

家世:父李格非、母王氏“易安承父母两系之遗传,灵襟秀气,超越恒流。

”——缪钺《诗词散论》童年在汴京渡过。

婚姻:1101年(18岁)赵明诚;1107年赵挺之去世,青州十年1117-1127山东莱州太守、淄州太守;1127年靖康之乱渡江44岁1129年赵明诚中暑得病死于建康。

1132年再婚张汝舟100天李清照孑然一身,流落江南,漂泊于杭州、绍兴、台州、金华一带,大约1155年前后离世。

词52首,收入《漱玉词》(后人辑本)。

后人评论:“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

”(王灼《碧鸡漫志》)“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王又华《古今词论》)“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也。

”(王士祯)二、理论贡献《词论》:论述了词的发展史和词的特点,提出“别是一家”的观点。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

贺苦少重典。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继元祐词人而登上词坛的,是以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和叶梦得、李纲、陈与义等为代表的南渡词人。

这批词人主要生活在12世纪上半叶徽宗、钦宗和高宗三朝社会由和平转向战乱的时代。

由于时代的剧变,他们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明显分为两个阶段。

他们的前半生,是在徽宗朝畸形的和平环境中度过,生活比较安定舒适,大多数词人是在绮罗丛中吟风弄月,创作上虽已初露锋芒,但被当时还健在的前辈词人周邦彦、贺铸等的光芒所遮掩,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靖康之难后,金人的铁蹄改变了他们后半生的生活和创作倾向。

民族的屈辱、山河的残破和民众的苦难,促使他们自觉接受苏轼的词风,为救亡图存而呐喊呼号,并日益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去表现战乱时代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体理想失落的压抑苦闷。

南渡词进一步扩展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加强了词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第一节李清照南渡词坛虽然未出现堪与苏轼、周邦彦并驾齐驱的大词人,但巾帼词人李清照的横空出世,却使南渡词坛放出奇异的光彩。

首先,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

其次,在创作上,李清照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闺房绣户是她的生活世界,而美满的婚姻爱情便成为她主要的人生理想。

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别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

如果把她前期词作中所表现的情感世界分为两半,可以说一半是对丈夫的钟情,另一半则是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以及对禽鸟花草的眷顾。

《醉花阴》此词作于宣和二年(1120),当时赵明诚出守莱州,而清照仍居青州。

它抒写了词人独守闺房的寂寞凄清之感和对丈夫的刻骨思念之情。

上片写秋凉情景。

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

”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

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阳”。

随之,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

而贯穿“永昼”与“夜”的则是“愁”、“凉”二字。

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

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下片写重九感怀。

首二句写重九赏菊饮酒。

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

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

宋时,此风不衰。

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

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

就上下片之间的关系来说,这下片写的是结果。

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往而不在。

下面仅从几处修辞的角度具体作细细的体会。

一、多处衬托“薄雾浓云”布满整个天宇,用环境的凄冷,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凄凉。

“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侧面写词人独自一人的寂寞无聊。

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

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

上片不言相思,尽用相思之物、景来衬托。

下片的“酒”“西风”也无不都起了衬托的作用。

下片的“酒”、“西风”也无不都起了衬托的作用。

“举杯销愁愁更愁”,面对良辰美景,词人所独自啜饮的确是相思的“苦酒”,潇潇的西风则只能吹得自己心“冷”。

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景为情设,情因景生,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

“举杯销愁愁更愁”,面对良辰美景,词人所独自啜饮的确是相思的“苦酒”,潇潇的西风则只能吹得自己心“冷”。

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景为情设,情因景生,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

二、四处暗引词中四处暗暗化用了四句诗词,丰富了词的内容。

①佳节又重阳。

②东篱把酒黄昏后。

③有暗香盈袖。

④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三、两处双关“薄雾浓云”不仅是对环境的描写,更是词人心境的写真。

独居的无聊,相思的痛苦,词人的心情就如同这阴郁的天气。

“半夜凉初透”这一个“凉”字,也不仅仅是秋风的凉爽,更是词人心情的反映。

面对佳节美景,本应该与丈夫共度,可两人却相隔万里,凄凉心情自然而生。

四、一个比喻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但均不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

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元伊士珍《琅环记》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

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明城诘之。

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易安作也。

”足见此句的妙处。

总之,这首词移情入景,以环境烘托渲染闺阁孤愁,对丈夫相思之情。

字后藏情,弦外有音,情凄婉而意含蓄,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靖康之难后,李清照家破夫亡,受尽劫难和折磨。

人生命运的剧变,也引起心境和词境的变化。

失去了丈夫,她深切地感受到人间的孤独和人生的乏味,往日的一切都失去意义和亮色。

往日大雁带来的是丈夫的温情与慰藉,如今见到大雁,引发的是绝望与伤心;从前见菊花,虽人比花瘦,但不失孤芳自赏的潇洒,而今黄花憔悴凋零,则隐含着生命将逝的悲哀。

从前轻盈妙丽的望夫词如今变成了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词境由明亮轻快变成了灰冷凝重。

这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声声慢》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起首三句: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由实而虚,暗寓作者的怀乡思亲之情。

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慌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

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

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党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

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

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

词评家评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

总结前人研究,《声声慢》之美妙,大抵有四点:1.迭字运用,创意出奇。

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曾申说其婉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

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下半阕又用“点点滴滴”两组迭字,赢得历代读者无比赞叹。

有认为创意出奇者,有认为情景婉绝者。

或以为工于锻炼,出奇胜格;或以为造句新警,绝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或以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或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其中,傅庚生先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

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

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又用‘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

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

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

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

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

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

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

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2.叙写伤感,层次分明。

整阕词,总共可分三节九个层次。

“寻寻觅觅”以下七组迭字是第一节。

这一节可分三个层次:“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是第一个层次。

这个遗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与赵明诚间的幸福与爱情,更有可能是钟爱一生的书画金石;总之,是她十分喜爱的东西,如今不复存在,所以她要“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分别为第二、第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出。

自“乍暖还寒时候”到“却是旧时相识”,是第二节。

上节七组迭字,总言心情的悲伤;这一节承上申说可伤的情景,也分为三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第一层,写气候冷暖不定之可伤。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第二层,言淡酒不敌晚风之可伤。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写雁声过耳之可伤,为第三层。

换头三句,仍分三层,渲染可伤的情事:“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懒摘黄花之可伤,为第一层。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日长难熬之可伤,为第二层。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雨滴梧桐的凄凉伤感,为第三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