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听课记录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中考复习第八章运动和力》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中考复习第八章运动和力》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全面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
2.科学探究:提升学生分析运动和力关系的能力,理解力如何影响物体运动。
3.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将运动和力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入1.1教师行为:通过播放物体运动的视频,如自由落体、抛物线运动等,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力关系的思考。
1.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视频,讨论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
1.3 过程点评:通过视频观察,激发学生对运动和力概念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2.1 教师行为:复习力的基本概念,包括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分类和力的合成与分解。
2.2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记录力的相关知识,并参与课堂提问。
2.3 过程点评:确保学生对力的基本概念有清晰的理解。
2.4 教师行为:讲解牛顿运动定律,包括惯性、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作用与反作用等。
2.5 学生活动:学生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参与课堂讨论,尝试解释生活中的运动和力现象。
2.6 过程点评:通过讲解和讨论,加深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7 教师行为:通过例题讲解,展示如何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运动和力的问题。
2.8 学生活动:学生分析例题,尝试自己解答,并讨论解题方法。
2.9 过程点评:通过例题讲解和学生解题,提高学生解决运动和力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分类、合成与分解。
•牛顿运动定律:o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o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o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例题分析:展示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运动和力问题的典型题目和解题步骤。
作业布置3.1 教师行为: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的运动和力现象,并尝试用牛顿运动定律进行解释。
3.2 学生活动:学生搜集现象,分析并尝试解释,准备课堂分享。
3.3 过程点评:通过搜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初二物理听课议课记录声音的特性

初二物理听课议课记录声音的特性第一篇:初二物理听课议课记录声音的特性初二物理听课议课记录《声音的特性》听了付老师《声音的特性》这节课后,深有体会。
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活动为主线,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二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声音的特征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合理分化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验、观察、比较、探究、讨论、练习、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请示讲授本课时,采用探究法、演示法,想要达到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声音的特性.②.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③.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2、能力目标①.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3、情感目标①.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②.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四、教学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五、教学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还存在的主要问题的:1.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一方面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熟练,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2.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这也说明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状况的改变同样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虽然已领会了一些理念,摸索了一些做法,但要真正落实课堂教学的多元目标,实现高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30篇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30篇
一、电的发生和电流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解电的发生和电流的概念。
教师首先从普遍性
的角度,讲述让电源成为有力的能量源的原因是什么?电源是如何发生的?教师说,电能是通过电子的移动产生的,在电力系统中,电子从一个原子
中离开,然后在电路中运动,输送能量。
然后,教师又讲解了电流的概念
以及它是如何发生的。
电流是指电子从一个原子流向另一个原子时产生的
电流。
教师进一步解释说,电流是一种电能,可以用来激发电子从原子中
离开,从而产生电力。
最后,教师给学生们讲解了如何通过路径和电压测
量电流。
二、电路的概念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电路的概念。
教师先让学生们认识到电路的重要性,以及这种电路如何正确安装才能有效的传输电能。
接着,教师讲解了
电路的几种类型,包括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要求学生们要充分理解和掌握。
然后,教师又讲解了电路中的元件,导线的安装以及电路图的制作流程,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理解电路是如何运作的。
最后,教师还带领学生
们实际练习了电路的安装,以便更好的认识电路,更好的学习物理知识。
三、电磁力
本节课重点介绍的是电磁力的概念和发展。
教师首先让学生们认识到
电磁力的重要性,以及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6页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6页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6页
这次物理课的内容是力学,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包括力与运动、力学的原理、还有牛顿
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的广泛运用。
首先,教师以力与运动来开始本次课程,向学生讲解了力的性质和作用。
他解释了力
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指出“力能决定运动”,只有当存在作用于一物体的力,物体才能运动。
同时,教师还教导学生,力的强弱可以调节物体的运动。
力的大小取决于力的作用的
强度和作用的方向。
接下来,教师讲解了力学的原理,解释了物体受到外界力作用时所产生的力学效应及
其规律。
通过实验,向学生表明多个力共同作用时,物体将受到叠加上去的力,受到这些
共同作用的联合力,并告诉他们物体在受到多种多样的力作用时如何把这些力合在一起。
最后,教师教给学生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的广泛运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物
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行为,以及力学中的重要原理,最重要的是力的平衡。
牛顿第二定
律以及牛顿第三定律都是力学上最重要的定律,催生出了物体运动中最为重要的物理过程,理论也创造了现代力学科学。
这次物理听课,教师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们更加理解力
学知识,掌握力与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的基本知识和广泛运用,从而为他
们探索科学的殿堂奠定基础。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七章欧姆定律》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标体加粗:本节课旨在通过理论讲授、实验探究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使其深刻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及适用范围;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学会运用欧姆定律分析电路问题,解决实际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实验操作,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导入1.1 教师行为:•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包括电源、开关、导线和一个小灯泡,询问学生:“当我们闭合开关,小灯泡为什么会亮起来?电流在电路中是如何流动的?”•引导学生思考电路中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引出欧姆定律的重要性。
1.2 学生活动:•观察电路图,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尝试用已有知识解释小灯泡发光的原因及电路中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展示和启发式提问,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学习欧姆定律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教学过程1. 欧姆定律的概念与表达式1.1 教师行为:•讲解欧姆定律的基本概念:在同一电路中,通过某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推导并展示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 = U/R,解释各符号的含义。
1.2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欧姆定律的概念和表达式。
•尝试理解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思考其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过程点评:概念讲解清晰,表达式推导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准确掌握欧姆定律的核心内容。
2. 实验探究:验证欧姆定律1.1 教师行为:•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强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如何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测量不同电压下的电流值等。
1.2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
•记录实验数据,观察并分析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过程点评:实验探究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了欧姆定律的正确性,加深了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初中物理牛顿听课记录及评价语

初中物理牛顿听课记录及评价语
近日,我参加了初中物理老师牛顿的一次授课,深受启发。
以下是我的听课记录与评价。
一、听课记录:
1. 牛顿首先对牛顿定律做了详细的讲解,强调力的作用和物体的反作用,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物理学中的力学知识。
2. 接着,牛顿解释了重力和万有引力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案例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这两个概念的实际应用。
3. 最后,牛顿还介绍了运动和运动规律的重要性,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物体的运动状态与运动规律,以及运动与力的关系。
二、评价语:
1. 牛顿老师的授课风格幽默风趣,知识点通俗易懂,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2. 牛顿老师对学生关心备至,教学经验丰富,深入浅出地讲解课程内容,让学生受益匪浅。
3. 牛顿老师的教学方法注重实际应用,将抽象的物理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总之,这堂物理课让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同时也加深了我对物理学的兴趣。
谢谢牛顿老师的精彩授课,让我们在学习物理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1 -。
八年级上册物理听课记录

八年级上册物理听课记录一、课程基本信息。
- 课程名称:八年级上册物理。
-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 授课地点:[教室名称]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 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 让学生经历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难点。
- 探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以及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设计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或一段有趣的动物叫声音频。
-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刚刚听到了美妙的声音,那大家思考一下,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学生们开始思考并小声讨论,有的学生回答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有的学生不太确定。
-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评价,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新课讲授(25分钟)1. 声音的产生(10分钟)-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 用一把尺子,将尺子的一端压在桌子边缘,另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尺子伸出桌面的一端,尺子振动并发出声音。
-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看到尺子在振动,听到了声音。
- 教师再次演示,但是这次用手按住尺子正在振动的部分,尺子停止振动,声音也消失了。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 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这个结论,例如:用橡皮筋振动发声、用喉咙发声时触摸喉咙等。
-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积极讨论并得出结论。
2. 声音的传播(15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声音是如何传播出去的呢?-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在一个玻璃罩内放置一个正在发声的闹钟,开始时能听到闹钟的声音。
八年级物理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八年级物理听课记录模板范文一、听课基本信息。
-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班级:八年级[X]班。
- 授课课题:[课题名称]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一进教室就拿着一个气球问同学们:“同学们,看我手里这个气球,要是我把它放开,会发生什么呢?”同学们都齐声回答:“会飞起来。
”老师笑着说:“没错,那为啥它会飞起来呢?这就和我们今天要学的物理知识有关啦。
”这导入简单直接,一下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感觉就像变魔术一样,用个小气球就引出了今天的物理课。
(二)知识讲解(25分钟)1. 浮力的概念(10分钟)-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浮力”两个大字,然后说:“咱就从这个气球飞起来说起,气球能往上飞,是有一种力在往上托它,这个力就是浮力。
就像你在水里游泳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身体被水往上顶啊?这也是浮力在作怪。
”老师边说边做了个游泳时往上浮的动作,特别滑稽,同学们都被逗笑了。
接着老师又举了几个例子,像船在水上航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等等,让大家对浮力有了个初步的认识。
老师还特别强调:“浮力这个家伙啊,它总是竖直向上的,就像个小天使,一直往上托着物体呢。
”这种比喻真的很形象,感觉一下子就把抽象的浮力概念给具象化了。
2. 浮力产生的原因(15分钟)- 老师拿出一个透明的水槽,还有一个正方体的小木块。
他把小木块放入水槽中,木块浮在水面上。
老师就开始讲啦:“同学们,你们看这个小木块在水里,为啥会受到浮力呢?这就得从它周围的水压说起。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个小木块在水中的示意图,周围标上了水压的方向。
“这个小木块下面受到的水压比上面受到的水压大,为啥呢?因为下面的水更深啊,水压就大。
这个压力差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就好比下面有一群大力士往上推这个木块,上面呢只有几个小瘦子往下压,那木块肯定就往上浮啦。
”老师这么一解释,感觉还挺容易理解的。
然后老师又用公式推导了一下浮力产生的原因,虽然公式有点复杂,但是老师一步一步讲得很仔细,还在黑板上写得大大的,让同学们跟着一起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