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的故事讲了什么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伯夷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讲述了春秋时期两位食不厌精,爱民如子的贤臣伯夷和叔齐的故事。
这篇传记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瑰宝,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伯夷列传》的原文和翻译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一、《伯夷列传》原文《伯夷列传》原文的语言简练明了,形式优美,不但反映了伯夷叔齐的崇高品质,而且充分展示了古代文化的优越性。
以下是《伯夷列传》的原文:昔周有大夫伯夷、叔齐者,其食不甚俭,居不甚豪,其服文自直,其言及人无所阿,民之怨者朝夕至,而问罪者不过三焉。
是以民悦之。
鲁桓公欲用之,伯夷谢而去。
后入燕,燕公待之以国君。
吕不韦闻而欲用之,伯夷辞而去。
后入楚,成王待之以太子,而叔齐病而去。
于是三王者者皆悔之,自以不能用天下之贤而受一国之责也。
二、《伯夷列传》的翻译《伯夷列传》的翻译同样优美典雅,简练明了。
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尽可能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和风味,并注重翻译的可读性和美感。
以下是《伯夷列传》的翻译:很久以前,周朝有两位大夫,名叫伯夷和叔齐。
他们非常节约,生活简朴,而且衣服朴素,言谈严肃,从不阿谀奉承他人。
人们对他们非常敬重,见怨者朝夕不断,但是问责的人最多也只有三次。
因此,人民都非常喜欢他们。
鲁国的桓公曾想要任用他们,但是他们谢绝了这一荣耀。
后来他们到了燕国,被燕公尊为国君。
吕不韦听说了他们的事迹,想要请他们为自己的助手,但是伯夷还是婉言回绝了他。
最后他们到了楚国,而成王尊他们为太子。
叔齐因病回到家中,而伯夷则一直服务于楚国。
后来,这三位国王都为自己当初没有能够使用天下英才而感到懊悔。
三、分析和评价通过比较原文和翻译,我们可以发现,尽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了适当的改动,但是整个翻译过程还是比较忠实的。
这也证明了翻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译者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素养,同时也要具备准确翻译的能力。
此外,《伯夷列传》的原文和翻译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伯夷叔齐故事给人启示

伯夷叔齐故事给人启示
伯夷叔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两位隐士,他们的故事给人留下了许多启示。
伯夷叔齐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他们两个因为反对周朝的建立而隐居在首阳山上,后来因为周武王的进攻而一起吃一起吃糠咽菜,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对于反对的事情,也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
伯夷叔齐反对周朝的建立,但并不是盲目地反对,而是有着自己的理由和思考。
他们有着高尚的品德,不愿意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的利益,因此选择隐居在首阳山上。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要有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在伯夷叔齐的故事中,他们每天吃糠咽菜,甚至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物质生活的匮乏,而是因为他们有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他们不愿意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因此选择了这种艰苦的生活。
最后,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外部环境所左右。
在伯夷叔齐的故事中,周武王的进攻并没有让伯夷叔齐改变自己的想法,他们依然坚定地吃着糠咽着菜,直到最后饿死。
这告诉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外部环境所左右,才能够取得成功。
总结起来,伯夷叔齐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我们应该要学习他们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德和自我修养的能力,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外部环境所左右。
伯夷列传阅读笔记

伯夷列传阅读笔记《伯夷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中的第一篇,司马迁以伯夷、叔齐的事迹为主线,探讨了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抒发了自己对正义、道德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
孤竹君欲立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却让位于伯夷,伯夷认为这违背父命而逃走,叔齐也不肯继位而跟随伯夷离开。
他们听闻西伯昌善养老人,便前往归附。
但到达时西伯昌已死,其子武王正载着西伯昌的牌位,向东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扣住武王的马缰谏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左右的人想要杀掉他们。
太公吕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于是让人把他们搀扶走了。
武王平定殷纣之乱后,天下都归附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坚守气节,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采薇为生。
最终饿死在山中。
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对伯夷、叔齐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他们坚守自己的道义和原则,不为权势和利益所动摇,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他们的选择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面对改朝换代的洪流,他们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守着内心的信念。
这种对正义和道德的执着追求,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司马迁也通过伯夷、叔齐的遭遇,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像伯夷、叔齐这样品行高洁的人,却最终饿死,而那些作恶多端的人却往往能够享受荣华富贵。
他感慨“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句话似乎并不总是灵验的。
这反映了司马迁对命运不公的困惑和对天道的质疑。
他并非否定天道的存在,而是在思考为什么好人往往遭受苦难,而坏人却能逍遥法外。
这种对命运的思考,使这篇传记具有了更深刻的哲学内涵。
从文学角度来看,《伯夷列传》的写作手法独特。
司马迁在叙述伯夷、叔齐的事迹时,穿插了大量的议论和感慨,使文章不仅是简单的人物记录,更是作者思想的抒发。
他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伯夷、叔齐的坚守与当时社会的功利和浮躁相对比,更加突出了他们的高尚品质。
历史趣谈伯夷叔齐简介 关于伯夷叔齐的评价是怎样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伯夷叔齐简介关于伯夷叔齐的评价是怎样的
导语:关于伯夷叔齐的评价古代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极高,他们是备受先贤盛赞、品格高尚的隐士高人。
他们的高风亮节被《论语》、《孟子》、《庄子》
关于伯夷叔齐的评价
古代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极高,他们是备受先贤盛赞、品格高尚的隐士高人。
他们的高风亮节被《论语》、《孟子》、《庄子》、《吕氏春秋》等典籍高度赞扬。
太史公司马迁把他们放在列传之首,加以褒扬。
但将伯夷叔齐的事迹放置今日,并加以评头论足,会有很多以当世思想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会认为伯夷叔齐正是恪守陈规、不懂变通的教条主义者,是老古董,在历史进程中是要被时代所淘汰的。
不过正因为我们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君王到臣子学士皆视伯夷叔齐为思想最高标准的理由,正是因为伯夷叔齐的思想符合了当世社会制度。
把伯夷、叔齐上升到“饿死不食周粟”的高度,使他们成为忠孝道德观的典范,更有利于教育臣民,恪守君臣父子之道,严格遵守社会统治秩序,保证统治者牢牢把握政权。
春秋战国期间,各国王侯为争王位,争霸权而发生的子弑父、臣弑君的流血事件,层出不穷;如果都像伯夷、叔齐那样谦虚让位,与世无争,逃离尘世,社会也就平安无事了。
因此,伯夷、叔齐的结局很可能是诸子百家为说教诸侯,减少纷争,而加以发挥利用的素材。
伯夷叔齐简介
伯夷叔齐的典故被史记撰写者司马迁列入了列传之首,足见典故中所弘扬的儒学思想是司马迁所尊崇的,非但司马迁极为敬重此二人,历朝历代凡事受到孔子儒学思想影响的思想家、史学家、艺术家、文
生活常识分享。
伯夷叔齐的故事

伯夷叔齐的故事伯夷和叔齐是春秋时期的两位贤人,他们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坚定的信仰和正直的品质,不被世俗的诱惑所动摇。
伯夷和叔齐是商朝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曾经在商朝灭亡后流亡到了夏朝的国都镐京,后来又迁往了周朝的都城镐京。
在周文王时期,伯夷和叔齐的祖先被封为伯和叔,伯和叔的后代也以此为姓。
伯夷是伯和的后代,叔齐是叔的后代。
伯夷和叔齐的父亲都是周朝的大臣,他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们对周朝的礼乐制度非常尊重,尤其对于尊王重义的思想十分推崇。
然而,周厉王时期,王室腐朽,礼乐制度逐渐败坏,官吏贪污腐化,民不聊生,社会风气败坏。
伯夷和叔齐看到这一切,感到非常痛心。
他们深知自己的身份和责任,他们决定离开周朝,不再为这个腐朽的王朝效力。
他们放弃了官位和财富,选择了隐居在群山之中,过着清贫的生活。
他们吃的是野果和山泉水,住的是茅草屋,衣服也是简陋的皮毛衣。
他们过着简朴的生活,守护着自己的信仰和品德。
他们的行为震惊了整个周朝,人们议论纷纷。
有人称赞他们是忠臣义士,有人认为他们是逃避责任的懦夫。
然而,伯夷和叔齐并不在乎别人的议论,他们坚定地走自己选择的道路。
周厉王知道了伯夷和叔齐的行为,感到非常震惊和愤怒。
他派人去找伯夷和叔齐,想要强迫他们回到朝廷,但是伯夷和叔齐拒绝了王的命令。
他们说,“我们是周朝的子民,但是我们更是忠于礼义的人。
如今周朝已经败坏,我们不能再为这个腐朽的王朝效力了。
”。
周厉王听了他们的话,非常生气,他下令将伯夷和叔齐囚禁起来,不给他们吃喝。
然而,伯夷和叔齐宁死不屈,他们宁愿饿死在牢狱中,也不愿违背自己的信仰和品德。
最终,伯夷和叔齐在狱中饿死,他们宁愿选择了死亡,也不愿违背自己的信仰和品德。
他们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坚定的信仰和正直的品质。
面对世俗的诱惑和压力,我们不能放弃自己的信仰和品德,要坚守自己的立场,不被外界所动摇。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伯夷列传是《史记·列传》中的一篇文章,记述了伯夷和叔齐两兄弟对于天下之乱的态度和选择。
这篇列传让我深受触动,引发了我对于品德修养和价值观的思考。
伯夷和叔齐出身贵族家庭,但却选择了虽然艰苦却有道德底线的生活。
在他们的时代,朝政腐败,社会道德沦丧,腥风血雨成为常态。
面对这样的乱世,他们选择了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仰,退隐山林,过着简朴的生活。
他们不屈不挠地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拒绝圆滑狡诈、丧失人性的行为。
而他们的道德境界和高尚情操,在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读完伯夷列传,我的内心感到震撼和敬佩。
他们不是因为权势和利益而屈服于时代的黑暗,而是选择了以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宣扬正义和谐的思想。
他们以身作则,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纷乱的世界中,依然有人能够保持自己内心的纯真和坚守,做到凭良心与人交往。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也让我思考了自己的生活和取舍。
面对一切诱惑和诱惑,我应该如何选择?我应该如何坚守自己的原则?他们的行为激励着我,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难时不轻易放弃自己的底线,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
不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与人交往中,都要始终秉持正直诚实的态度,不做违背良知的事情。
伯夷列传中也反映了社会对于道德人物的冷遇。
伯夷和叔齐虽然深受百姓的仰慕,但是在当时的统治者却遭到了冷落和压迫。
这令我感到深深的不公和绝望。
诚实、善良、正直的人却被时代冷漠和排斥,这是多么让人心寒的事实。
然而,伯夷和叔齐并没有为此改变自己,他们依然选择了坚守真实和美好的人性。
通过《伯夷列传》,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一个人的人生,不仅仅取决于荣誉和地位的追求,更取决于内心的道德修养。
人生在世,应该要有一种高尚的追求,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在遭遇困难和压力时,要以正直、坦诚、善良的态度去面对,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这篇列传打动了我,使我对于道德修养和人生价值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现实的世界中,我们并不是完全被环境所左右,我们有选择的权利和责任。
伯夷叔齐的故事

伯夷叔齐的故事
伯夷叔齐的故事说的是古代的封建社会中伯夷和叔齐的传奇奋争历程。
传说,在黄帝时,中国的政府变得愈加残酷。
国家的统治者不把民众的生活重视,并且在财税、土地制
度上非常严厉。
国民们很多时候都被迫负重担,这让他们感到极度苦难。
汉朝国王汉武帝
也像前几任国王一样对人民的拿税过重,甚至使他们自己的朋友也不得不担任官员,令江
湖的行尸走肉出现。
伯夷和叔齐,历史上便是这样一对兄弟,二人认为强人占据而不平等的政权是令人不
胜其扰的,于是便到处行走委婉指出其弊的道义事业。
汉武帝的统治下,伯夷和叔齐同时
大力宣传民族团结、公正对待百姓等思想,能够说服众人联合起来反抗现存苛政。
伯夷叔齐还擅长用典故把他们的言论传达出去,激发人们的自尊心和反抗苛政的信念,并且利用社会现存的法令例子,让大家更加的恳切地呼吁变革成为可能。
这些活动不仅是
激起民族的自尊和团结,而且也对汉代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伯夷和叔齐也被一些后世认为是最早的无政府主义者。
他们义无反顾地抵制权威就是
为此而努力的,这也正是反抗压迫和奋力改革当时社会秩序的最好诠释。
哪怕是时至今日,伯夷叔齐的故事还能让人受益,能够激励人们重新振作,坚持抵制权威,和不服从极权政
府的信念,去谱写未来的曙光。
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

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商朝时期有一片封地被称为孤竹国,该国的君主就是孤竹君,据《史记》记载孤竹君有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两兄弟,极为贤能,颇得孤竹君的器重,尤其是弟弟叔齐谦逊有礼,更受孤竹君的偏爱。
孤竹君年迈时,有意提拔叔齐来接受处理封地大小事务,叔齐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父王对他的特别用意,碍于不能触怒父王的权威,只得尽心办事,但却从未在巩固地位的事情上花心思,行为处事云淡风轻,尽量不与官员深交,叔齐认为自古子承父业都按照嫡长子世袭制,这是古制不能违背,尽管孤竹君有此意,但他自己一定要死守这道防线,万不能犯下这大逆不道之罪。
孤竹君去世后,叔齐拒不接受王位,执意举荐兄长伯夷继承,而伯夷也是恪守规章之人,既然叔齐是孤竹君临终授命的继承者,那么他便不可夺人之位,伯夷念及手足之情,不愿看到叔齐深陷囹圄,便不告知任何人,深夜收拾行囊远走他乡,叔齐得知后,便执意追寻伯夷而去。
跋山涉水,翻越崇陵,兄弟二人终于市井之中相遇,伯夷被叔齐的执念所动容,便答应叔齐抛弃家业重担,相约不再回归孤竹国,投奔周国,一起过上寻常百姓人家的生活。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的故事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史记·伯夷列传》篇章中,开篇引用孔子对伯夷叔齐的看法,表明孔子对伯夷叔齐“贤人”姿态的评价。
文中写道: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是相对较高的,但司马迁在此引用孔子的话,并非表示赞同,实为对此提出了疑惑,伯夷叔齐秉持着思想高度极为圣贤的精神,却不能善终,原本是商朝贵族,最终却落得采薇而食,饿死山中的结局。
其实在孔子的七十二贤才弟子中,受到孔子颇多赞扬的只有颜回一人,但颜回的结局我们都知道,穷困潦倒的生活,连糟糠都不足饱腹,青年时期便去世了,留得一世遗憾。
这不得让人深思,儒学中所尊崇的思想为何总与这世道格格不入,贤人圣人都难以自保,竟都以决绝的方式与这个社会断绝,这是思想的禁锢亦或是世道的落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夷叔齐的故事讲了什么
伯夷、叔齐本为商代贵族孤竹君之子,孤竹君临死意欲将君位传于次子叔齐,但叔齐
严守礼教,认为长子不继承君位,反倒让自己继承,是不仁不义之举,誓死推脱。
而伯夷
认为弟弟叔齐贤于自己,要让位给叔齐,叔齐坚决不肯接受,于是两兄弟一起隐居。
正因为如此,几百年后的孔子才把二人作为“贤”的代表。
当武王兴仁义之师伐纣时,二人却出来阻止武王灭商。
后来又以遗臣自居,不食周朝之粟而饿死首阳山上。
自古多说
二人高义,但汉代东方朔却说二人愚夫。
而且颇有道理。
二人“不食周粟”是“贤”还是“愚”,其实都有道理。
历史是统治阶级编写的,特别是中国历史向来是官方编写的,目
的是为了巩固现在的统治。
需要社会安定时,就赞扬伯夷叔齐这样“贤者”,需要改革时
就批判这些“顽固派”。
其实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需要。
伯夷叔齐是商末周初人,商朝是中国鬼神论的顶峰时期,一切事情都要问卜后才执行。
商王更被看作是上天的代表,他的统治是上天的意志,商王“贤”与“不贤”有上天判断,凡人是不能反抗的。
所以放在这样的历史局限下,伯夷和叔齐的作为就不难理解了。
太史公司马迁把伯夷叔齐放在列传之首,足见司马迁对伯夷叔齐的褒奖之意之高。
众
所周知,《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被载入《史记》的人都是代表着
当世时代特征的领袖人物,具有其独有的精神高度与特点,而伯夷叔齐的身份仅为商朝的
贵族,便享有如此殊荣,细细想来,伯夷叔齐为什么被司马迁称颂足以思考一番。
《史记》记述:伯夷、叔齐是殷末周初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
孤竹国王生前指定小儿
子叔齐继位。
他死后,叔齐却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
伯夷认为君命不可违,要尊重父亲
的决定,因此拒绝就位,并出逃外国。
叔齐则认为伯夷贤德,治理国家最合适,又符合长
幼尊卑秩序,便执意离开孤竹国,追随兄长伯夷而去。
之后又发生了武王攻伐商纣王一事,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
伯夷、叔齐听说现
在是周朝的天下,他们都变成了周的子民,兄弟俩无法接受这种历史的必然更替。
他们认
为做弑君夺位的武王之臣民是可耻的,对商纣王是不忠不义的,因此逃到首阳山上采薇菜
为生,坚决不食周粟。
以上两件事迹表明了伯夷叔齐是维护封建社会规章制度的守门人,从他们身上所散发
的正是维护封建大厦最为有用的思想禁锢,有利于教育臣民,恪守君臣父子之道,严格遵
守社会统治秩序,保证统治者牢牢把握政权。
如果都像伯夷、叔齐那样谦虚让位,与世无争,逃离尘世,争霸权而发生的子弑父、臣弑君的流血事件也会大量减少了,如此一来,
伯夷叔齐为什么被司马迁称颂这一疑问,就顺理成章了。
伯夷叔齐是商末周初人,商朝是中国鬼神论的顶峰时期,一切事情都要问卜后才作。
在已天为大的原始社会,君王意识更是根深蒂固,因而周国举兵讨伐商朝是以下犯上大逆
不道的行径,伯夷叔齐因此对此事件极为抨击。
当武王兴仁义之师伐纣时,二人却出来阻止武王灭商。
周国最终攻克商朝,建立周朝。
悲愤之下,伯夷叔齐以遗臣自居,拒绝与周人来往,不食用周国土地上种植出来的食粮,
二人隐居于首阳山,终日采集微草过日,不多时日,便因营养不足而去世,流传至今的史
料记载中明确指出伯夷叔齐饿死的地方在首阳山。
在商周时期,商王被看作是上天的代表,他的统治是上天的意志,商王“贤”与“不贤”有上天判断,凡人是不能反抗的。
所以放在这样的历史局限下,伯夷和叔齐的作为就
不难理解了。
而且在儒学影响的中国古代思想中,伯夷叔齐的典故是被众多文人学士推崇的,甚至在帝王将相阶层中也是经典之学,在这其中被赋予了更多封建思想,有利于统治
阶级强化集权力量。
但若放置现今,如此固执己见、恪守陈规的做法,委实不符合历史进程中优胜略汰的
步履,这样看两个人的眼光的确保守了一些,算是不识时务。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