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
人体阳气的运行规律

人体阳气的运行规律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在阴阳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
其中,阳气是人体内部的活力之源,它的运行规律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本文将从阳气的概念、阳气的运行规律和调节阳气的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阳气的概念阳气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体内部的生命活力和能量,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因素。
阳气的存在和运行可以使人体保持健康状态,如果阳气不足或者失调,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阳气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天地之气,二是人体内部的营养物质。
天地之气可以通过呼吸、饮食等途径进入人体,而人体内部的营养物质则是通过消化吸收的过程产生的。
阳气的产生需要有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因此,呼吸和饮食是维持阳气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
二、阳气的运行规律阳气的运行规律可以分为日、月、年三个层次。
1. 日循环阳气在一天中的运行规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
早晨阳气最旺盛,此时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都处于高峰状态,适合进行体育锻炼和大量的思考工作。
上午阳气逐渐衰退,此时适合进行轻度的体育锻炼和思考工作。
下午阳气开始回升,此时适合进行一些需要动脑的工作。
晚上阳气逐渐消退,此时适合进行放松和休息。
2. 月循环阳气在一个月中的运行规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一至初七、初八至十四、十五至二十一、二十二至三十。
初一至初七是阳气逐渐升起的时期,适合进行身体锻炼和思考工作。
初八至十四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期,适合进行大量的体育锻炼和思考工作。
十五至二十一是阳气开始衰退的时期,适合进行轻度的体育锻炼和思考工作。
二十二至三十是阳气最弱的时期,适合进行放松和休息。
3. 年循环阳气在一年中的运行规律可以分为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春季是阳气逐渐升起的时期,适合进行身体锻炼和思考工作。
夏季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期,适合进行大量的体育锻炼和思考工作。
秋季是阳气开始衰退的时期,适合进行轻度的体育锻炼和思考工作。
冬季是阳气最弱的时期,适合进行放松和休息。
天气越热,越要养阳气!中医教您养阳五步走

天气越热,越要养阳气!中医教您养阳五步走夏季养生重养阳壹、阳气的重要性对于人体小宇宙而言,阳气就是人身的太阳。
阳气不到之处,就好比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万物难以生长,自然也就容易患病。
《黄帝内经·素问》中有一句话:“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意思是,阳气就像万物赖以生存的太阳,运作失调就会影响到人的生命和健康状态。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阴阳二气,阴阳调和,身体机能就可正常运转,养生其实就是养阳。
阳气是人体生命之主宰,它的“温煦”作用可以使身体保持温暖,“气化”作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卫外”作用可以防御外邪侵袭。
当阳气不足或者运行不畅时,人体健康就会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容易患病,减损寿命。
阳气常在两方面出问题,“虚”和“郁”:①阳气郁结,就是阳气运行不畅,常见于外感风寒、消化不良、情绪郁结等原因导致的咽喉肿痛、腹胀、口干口臭、焦虑失眠、月经失调等。
②阳气虚弱,是指阳气本身能量不足,生发不起来,通常表现为倦怠乏力、嗜睡、畏寒怕冷等,是多种慢性疾病的易感体质。
贰、阳气不足的表现畏寒、面色苍白、精神不振、食欲下降、腰膝酸软、性欲减退;更容易感受外邪,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咽痛、腹痛、腹泻等症状。
从脏腑来看,阳气不足分为心阳虚、脾阳虚、肺阳虚、肝阳虚、肾阳虚五种,每种的表现又各不相同。
心阳虚表现为心悸、心慌、胸闷、胸痛等。
肝阳虚会出现情绪抑郁低迷的情况。
脾阳虚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呃逆、大便稀溏等。
肺阳虚表现为咳嗽气短、呼吸无力、痰如白沫等症状。
肾阳虚表现为腰膝酸软冷痛、小便频数等症状。
叁、哪些人的阳气易出问题?经常熬夜的人白天活动消耗阳气,夜间睡眠则能使阳气得到充分休息和补养。
若在子时(23点至1点)阳气升发之时还未入睡,会打乱体内阴阳气血平衡。
穿衣露脚踝、肚脐的人“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循环慢,且足踝部皮下脂肪层较薄,保温性差,如果不注意踝关节的保暖,会影响全身的气血运行。
回升阳气的方法

回升阳气的方法阳气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了人体的生命力和活力。
阳气充沛可以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而阳气不足则容易导致身体虚弱、易感冒等问题。
那么,如何回升阳气呢?下面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
1. 饮食调理饮食对于回升阳气非常重要。
可以选择一些温热性食物,如姜、辣椒、葱、蒜等,这些食物有温阳的作用。
此外,适量摄入一些高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肉、鱼肉、豆类等,有助于补充体内的阳气。
2. 运动锻炼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内的阳气。
可以选择一些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太极拳等,这些运动可以让身体温暖起来,促进阳气的回升。
3. 足浴足浴是一种非常好的回升阳气的方法。
可以用热水泡脚,每天泡脚20-30分钟。
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内的阳气,同时还可以缓解疲劳和改善睡眠质量。
4. 睡眠调节充足的睡眠对于回升阳气至关重要。
每天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固定的作息时间可以帮助调节身体的阳气。
晚上睡觉时可以选择一些温暖的被子和衣物,保持体温,有助于阳气的回升。
5. 心情调理情绪对于身体的阳气有很大的影响。
保持良好的心情可以促进阳气的回升。
可以通过听音乐、看书、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来放松心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6. 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学中常用的回升阳气的方法之一。
可以选择一些温补药材,如人参、黄芪、肉桂等,与中医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有助于补充体内的阳气。
7. 避免寒冷寒冷的天气会让人体的阳气流失。
在寒冷的季节里,要注意保暖,穿上厚重的衣物,避免受凉。
可以选择喝些温热的水,也可以多喝一些姜汤、红糖水等,有助于驱寒回升阳气。
8. 调整生活习惯合理的生活习惯对于回升阳气也非常重要。
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不要熬夜,避免过度劳累。
还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食寒凉食物,多摄入有助于补充阳气的食物。
回升阳气需要综合调理,包括饮食、运动、足浴、睡眠、心情、中药等方面。
通过以上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提高体内的阳气水平,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提升阳气的方法

提升阳气的方法阳气,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人体的阳刚之气,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能量。
阳气充足,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而阳气不足,则容易导致身体疲惫、抵抗力下降,甚至出现各种疾病。
那么,如何提升阳气呢?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提升阳气的方法。
首先,饮食调理是提升阳气的重要方法。
中医认为,五谷杂粮中的温热性食物,如小米、玉米、糯米等,可以补益阳气。
此外,一些温热的食材,如姜、大枣、桂圆等,也有助于提升阳气。
适量食用这些食物,有助于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阳气。
其次,适当的运动也是提升阳气的重要途径。
在中医理论中,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气血运行,有助于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适合提升阳气的运动方式包括太极、气功、瑜伽等,这些运动可以通过调整呼吸、舒展筋骨,促进体内阳气的运行,达到提升阳气的效果。
此外,中医还强调情志调摄对于提升阳气的重要性。
情志是人体内在的一种能量,不良的情绪会导致体内阳气受阻,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因此,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对于提升阳气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散步等方式,调节情绪,保持身心的平衡,有助于提升阳气。
最后,良好的作息习惯也是提升阳气的关键。
中医认为,人体的阳气在白天最旺盛,因此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有助于调和阴阳,增强阳气。
此外,午休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身体恢复阳气,保持体内能量的平衡。
总之,提升阳气是维护健康的重要途径。
通过饮食调理、适当运动、情志调摄和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有效地提升阳气,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保持健康。
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提升阳气,远离疾病,享受健康生活。
阳气的作用

阳气的作用阳气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的生命能量,与阴气相对应。
阳气具有温热、活动、上升、外向等特性,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关键。
它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阳气能够温煦和保护身体。
在中医上,阳气被视为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推动力,它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将能量转化为热量,为身体提供温暖。
阳气的消散和调节,使得人体的体温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对于预防寒邪的侵袭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阳气还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畅,维持身体的正常机能。
其次,阳气具有活动和发散的特性。
阳气的活动性使得人体具有动力和能量,能够推动体内各种生理活动的进行。
正是因为阳气的作用,人体才能够具备正常的运动能力和反应能力。
此外,阳气具有发散的特性,也就是说能够将体内的废物和毒素排出体外,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阳气的发散作用对于清热解毒、预防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阳气还具有上升和外向的特性。
阳气的上升作用使得人的思维、运动和意识得以正常发挥。
它使得人体的能量从下行气向上行气转化,保证各个脏腑器官的正常功能。
阳气的外向性使得人体与外界环境保持联系,可以感知和适应外界的变化。
阳气的上升和外向也与人体的情绪有密切的关系,阳气充足时会使人精神愉快、心情开朗。
总的来说,阳气在人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人体生命的活力之源,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
阳气具有温热、活动、上升和外向等特性,能够调节体温、促进新陈代谢、保护身体、驱散废物和毒素。
同时,阳气的活动性使得人体具备运动能力和反应能力,其发散性能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阳气的上升和外向性使人的思维、运动和意识得以正常发挥,维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联系。
因此,保持阳气的充足与协调,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黄帝内经中关于阳气的句子

黄帝内经中关于阳气的句子《黄帝内经》中有不少关于阳气的经典句子,以下是一些主要的:
1. 阳气的重要性方面:
-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意思是阳气对于人体就像天空中的太阳一样重要,如果阳气失去了正常的位置和功能,人就会减损寿命或生命活力不能彰显。
2. 阳气的功能方面:
-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说明阳气的精华部分可以滋养人的精神,柔和的部分可以滋养人的筋脉。
- “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强调了阳气具有保卫人体外部、抵御外邪的功能,使人体得以坚固。
3. 阳气的变化规律方面:
-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描述了阳气在一天之中的变化规律,早晨阳气开始生发,中午阳气最为旺盛,傍晚阳气逐渐衰退,汗孔关闭。
阳气是什么意思

阳气是什么意思
阳气是一身之气中具有温热,兴奋特性的部分。
阳气是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腾、发散等作用和趋向的极细微物质和能量,受父母先天之气与后天呼吸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组成。
阳气具有防御外邪侵袭,祛邪外出等作用,按照脏腑分类,可分为肝阳、心阳、脾阳、肺阳、肾阳五种。
临床常见心阳,脾阳和肾阳发生亏虚。
《黄帝内经》云“春夏养阳(春夏季节人体适合补充阳气),秋冬养阴”,春夏之际阳气升发,由内到外到达体表,因此固护阳气应在春夏之际,平时可多吃辛甘微温的食物,远离寒凉之品。
人体阳气的运行规律

人体阳气的运行规律人体阳气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生命活动中的最基本能量。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究人体阳气的运行规律,以期达到保健养生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详述人体阳气的运行规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健康有所启发。
一、阳气的来源人体的阳气来源于生命活动本身。
而生命活动则是由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共同维持的。
先天之气是指个体受精前父母所传的基因和精气,具有固定不变的特征。
后天之气则是从食物、饮水、空气等外界环境中获得的能量,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人体的阳气来源于后天之气,通过脏腑气血的运行来进行体内的分配和利用。
二、阳气的运行路径人体阳气的运行路径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经络系统,即阳经和任脉;二是脏腑系统,即五脏六腑。
经络系统是人体内部的运输通道,横跨全身,贯通气血。
阳经和任脉是人体内部的主要经脉,分布在躯干和腹部,是体内阳气的主要运行通道。
脏腑系统是人体内部所有器官和组织的总和,其中五脏六腑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是人体整体阳气的主要贮藏室。
脏腑系统通过气血的运行来进行体内的信息交换和协调。
三、阳气的运行特征1.上升运行。
阳气是人体内部最热、最活跃、最上升的能量形式。
它的运行方向是自下而上,从丹田出发,经过脾胃、肝肾、心肺等脏腑,最终上达头顶,通达诸阳脉,贯通全身。
2.活动运行。
阳气是生命活动的能量源泉,具有很强的动能和活力。
它在体内进行能量运转和代谢,促进气血的流通,使器官和组织保持正常的功能状态。
3.潜藏运行。
阳气不仅能够运动,还能够潜藏,贮藏。
当阳气被过度消耗或过度分散时,就会进入潜藏状态,停止活动或减弱活动,以保证人体的生命安全。
四、阳气的运行调节人体内部的阳气是一个相互制约、调节、平衡的系统。
当阳气运行异常时,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和病理反应。
如虚阳、实阳、阳虚、阳亢等。
为了维持人体内部的阳气平衡,必须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治疗措施。
1.调节饮食。
饮食是人体获得阳气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饮食应具有清淡、富营养、易消化吸收的特点,避免过于辛辣、油腻、咸腻等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气目录一、什么是人体阳气二、阳气的来源三、阳气有哪些作用生活常识四、什么是阳气不足、气血两虚五、气血不足的原因六、气与血之关系七、中医治疗血虚证有哪些方法一、什么是人体阳气阳气,生理学名词。
与阴气相对。
就功能与形态来说,阳气指功能;就脏腑机能来说,指六腑之气;就营卫之气来说,指卫气;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于外表的、向上的、亢盛的、增强的、轻清的为阳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
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支持,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
“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
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
阳气完全耗尽,人就会死亡。
二、阳气的来源阳气来源有二:一为先天性的,来自于父亲和母亲;二为后天性,主要从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气转化而来。
而人的正常机体运转、工作、运动、性生活、情绪波动、适应气温变化、修复创伤等各项活动都是需要消耗阳气的。
阳气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的作用。
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
《内经〃灵枢》上称:“人到四十,阳气不足。
损与日至。
”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阳气会逐渐亏耗。
保阳气,益阴精。
保养阳气和补益阴精,这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
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所以,“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养阳。
但善养生者,又必须保其精。
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
三、阳气有哪些作用阳气,是生命的根本。
它有哪些主要功能呢?1、温养功能阳气对与生命健康的重要作用,首先表现在他的温养作用。
阳气就跟太阳一样,太阳出来暖洋洋,人有阳气也才能身体暖暖活活的,这种温煦的功能,在我们人群中可以看出来,有些人就怕冷的很,有些甚至在夏天最热的时候都还觉得身上冷,我们通常就会说这种人“底火不够”“阳气不足了”;相反,有些人就不怕冷,别个都穿两三件衣服了,他还只穿个单衣,这种人我们说他“阳气旺”,阳气旺当然是好事,但有可能有些人要就问,阳气旺的的人冬天倒是好过,夏天热了不就恼火了?其实冬天好过、夏天不好过,虽然是阳气旺但不是阳气旺就功能好,这涉及阳气的另外一个功能,过会我们会提到。
阳气可以温煦人体,还能温养人体,看看自然界,春天夏天,日照充足,气候温热,动物植物就活动能力强、生长迅速,但到了秋冬,天寒地冻,万事万物也就萧条萎靡,植物就枯枝败叶,动物就潜伏冬眠。
人也是一样,《内经》将阳气这种温养功能高度地概括为“若天与日”“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人要有了充沛的阳气才能够精神饱满、充满活力、身手敏捷、身体强壮。
相应的如果成天精神萎靡、说话走路都费力,我们四川话就说这种人“阴司倒阳的”,司是司机的司,有管事、管理、掌管的意思,倒就是倒台、跌倒的倒。
就是说,阳气不足,都有点不能起到主导主宰人体,反而阴气为主了。
阴气是啥子?我们描述像阴间般恐怖的环境,常说“阴风惨惨”“阴气森森”,是死气。
2、气化推动功能阳气温养人体,这个养的作用到底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呢?这就涉及阳气对人体另外两个重要的作用,即中医所说的“气化”和“推动”作用,阳气的气化作用,就简单的说就是阳气有使物质发生变化的功能,在自然界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在太阳光热的作用下,地上的水就被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聚在一起,形成云,最后又可以变成雨下下来。
在我们人体,阳气的气化作用与之类似,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新陈代谢,人体新陈代谢靠阳气气化作用来维持,吃进去的东西、吸进去的气,在气化作用下变成可吸收利用的物质进入人体,在人体内又在气化作用下合成人体有用的物质充养人体,同时分化出无用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离开了阳气的气化作用,人的新陈代谢就不能进行,人也就只有等死了。
大家都晓得,我们人是由很多组织器官构成的,我们能活着是靠这些组织器官发挥着正常的生理功能。
那组织器官的功能又是靠什么来实现的呢?靠的则是阳气的推动作用。
阳气这种推动作用,可以从自然界的潮汐形象理解,其根本原动力来源于日月。
3、卫外固密功能除了以上的作用外,阳气还有“卫外”和“固密”的作用,中医很多概念很抽象,但又很容易从自然现象中形象的领会理解。
我们中医说人的阳气“若天与日”,我们古人没有望远镜,肉眼能看到的天其实不超过大气层,大气层对我们地球生命的重要作用可就了不得啰。
一方面,有了大气层,外来的有害物质才不能够顺利的到达地球,例如紫外线在大气层就被吸收了大部分,要是没有这层大气,光是紫外线就能导致地球生命灭绝,这种作用就是“卫外”;另一方面大气层保护地球内部有用的物质不能随便流散,最典型的就是氧气、水分、热量,这种作用就是“固密”。
把人看成地球的话,阳气对人体也就像大气层发挥着同样的作用。
就热而言,这种卫外和固密的作用就像保温杯、恒温器一样,维持内部的稳定。
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冰柜冰箱还不普及的年代,那时候无论卖冰糕热食,都用一个箱子把东西装起,然后用棉絮包盖起来,冬天热食不易冷、夏天冰糕不容易化。
这层棉絮发挥的作用也就是阳气卫外固密的作用。
所以前面提到冬天好过、夏天不好过,虽然是阳气旺但不是阳气旺而且功能好,这个功能也就是卫外固密的功能,真正阳气旺而且卫外固密功能好的人,那是冬不怕冷夏不怕热的。
生活常识著名中医朱良春经验:散步、慢跑都属于“慢运动”,可以让全身的经络、气血、骨骼、肌肉动起来,有助于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
但是,运动要注意适量,不要超过自己身体的承受能力,青壮年运动量可大一些,老年人适合散步、慢跑、太极拳、自我按摩等慢运动。
要保持精力旺盛,首要条件就是生活要有规律。
以前在我担任院长的20多年中,白天既要上门诊,又要体会、处理行政事务,晚上回到家还要写文章,给患者回信,但是我都尽量在晚12点之前入睡,晚上23点到午夜1点,也就是子时,是人体阴阳交接的时候。
这个时候是一天中阴气最盛、阳气最弱的时候。
《黄帝内经》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
所以,这个时候是睡眠的最好时间。
也就是要学会顺应大自然昼夜的阴阳变化,如果继续熬夜,或过了午夜1点入睡,就会耗损人体的阳气,第二天阳气不足,就打不起精神了。
即使你睡到第二天10时都补不过来。
四、什么是阳气不足、气血两虚俗谓“生命在于运动”,强调了运动对人生健康长寿的重要性。
实际上,不管是锻炼还是机体内各种形式的新陈代谢,只要是维持生命不息的,都属于“运动”的形式,亦即中医所说的阳气的作用。
当阳气不足时,人的健康也将缺乏维持之正常运转的动力,各种疾病就随之而来。
所以,在强调养生的今天,对阳气的重视无疑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
疾病原因阳气不足的原因即在于人体消耗的阳气超过了补充的阳气量,致使人体阳气总量低于维持正常运转所需。
临床症状阳气不足最直接的表现为身体不能维持恒温,常态下表现为基础体温下降,致使气血运行速度变慢,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下降,一些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结石等)及外来物质(如风、寒、湿气等)不能及时排出而瘀积成疾。
如果阳气稍有不足,人体功能基本能维持,但人会有肥胖、手脚冰凉、腰酸背痛等各种不适症状。
如果阳气不足程度加剧,人体基础体温就会进一步下降,在一些原有旧疾、旧伤或先天缺陷处瘀积堵塞现象更为严重,致使这些部位生理功能明显失常,因其堵塞部位与程度的不一样而外在突出表现为某一部位的病变。
癌症只是堵塞程度更为严重。
如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脉象上均显示肝部有堵塞,只是堵塞程度逐次加深。
癌症则可称为“寒凝重症。
”五、气血不足的原因1.饮食不当:饮食没有节制,饥饱无常,不按时就餐;或者偏食,营养不全面;或者饮食有偏食,特别喜欢吃凉的、烫的、辣的、香的、甜的等,都会造成脾胃的损伤.导致生成气血的能量和原料不足,时间久了就容易引起气血亏虚。
2.睡眠不足:长期生活不规律,该睡不睡.使机体的血气没有恢复的时间。
3.缺乏运动:运动量太少,经脉不能畅通,气血生成的道路受阻。
4.劳欲过度:体力劳动过重,长年累月过劳伤气。
这些病因引起血虚的机理,分述如下:(1)脾胃虚弱。
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主要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
《内经》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证治准绳》说:“脾胃者,气血之父也”。
脾胃功能强健,可将摄入的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
如饮食不节或肝胆之病横犯脾胃,致脾胃功能减弱,精微不足,生化无源,久则出现血虚。
血虚则可进一步引起其他脏腑功能失常。
(2)饮食不足。
人体脏腑靠气血津液滋养,气血津液靠水谷精微来化生。
清代喻昌《医门法律》说:“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则血不生”。
如饮食数量不足,长期饥饿,气血生化无8源,势必导致血虚。
另外,饮食量虽然充足,但嗜偏食,亦同样出现造血原料的缺乏,使生化之源不足,而出现血虚,并导致其他病证。
(3)失血过多。
外伤失血过多,月经过多,或其他慢性失血证皆可造成血虚证。
另外,由于出血,日久则导致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一方面造成再出血,另一方面也影响新血的生成,继而加重血虚。
(4)肾气亏虚。
肾藏精,精生髓,精髓可以化血。
若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及房劳过度等均可引起肾虚,而肾虚则精少,精亏则血虚。
(5)劳作过度。
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吐利、出血损伤阳气阴液;强力劳作能耗伤气血,久之则气虚血亏;劳心太过,易使阴血暗耗,心血亏虚等,均可导致血虚。
六、气与血之关系血对人体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滋养,它携带的营养成分和氧气是人体各组织器官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血对女人来说更加重要了,血充足,则人面色红润,肌肤饱满丰盈,毛发润滑有光泽,精神饱满感觉灵敏活动也灵活。
由于血是将气的的效能传递到全身各器脏的最好载体,所以中医上又称“血为气之母”。
又称“血能载气”。
而气又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
因此气充足血液天生才会旺盛。
中医上称“气能生血”,也就是说假如血虚则先应补气。
假如“血”亏损或者气虚身体循环就会导致各种不适:比如失眠、9忘记、烦躁、惊悸、面色无华、月经紊乱等等。
这些都是气血不足的症状,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更严重的病。
气血不足可以在平时多食用一些补血补气的食物,如红枣,阿胶等,体制较差,有条件的朋友可以服用一些补血补气的产品。
七、中医治疗血虚证有哪些方法中医治疗血虚的原则及方法主要有健脾和胃、益气生血、补肾生血、祛瘀生血、解毒生血。
(1)健脾和胃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饮食有节,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断。
所以,补血必须先健脾胃,脾胃健则生化之源不绝。
常用的方药有四君子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
(2)益气生血血液的物质基础是精,而促进精化为血,则以气为动力。
清代李中梓《医宗必读》说:“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