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特吉巴欧文化中心浅析
吉巴欧文化中心简介

建筑概况:建筑名称:吉巴欧文化中心建筑师: Renzo Piano, Paul Vincent, A. Chaaya, D. Rat建造年代:1991年—1998年建筑物的用途: 作为Kanak的文化中心, 包括长期的和暂时的展览馆,多媒体图书馆,内部和外部的活动空间和主题场景。
总建筑面积: ( 主要部份建筑物加上单体)7,650 m2长期的展览空间: 650 m2暂时的展览空间: 580 m2400 位子内部剧场: 800 m2多媒体图书馆: 300 m2入口: 120 m2餐厅: 310 m2儿童宿舍: 250 m2艺术家工作室: 220 m2总占地面积: 8 公顷总造价: 2亿法郎设计手法:伦佐·皮阿诺设计新卡里多尼亚的吉巴欧文化中心时,研究了当地传统棚屋建筑形式,挖掘其与环境亲和的方式,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特点提取出“编织”的构筑模式。
皮亚诺运用木材与不锈钢组合的结构形式实施了他的这种构筑模式,同时巧妙地将竹篓式的造型与自然通风结合。
文化中心的总体规划也借鉴了村落的布局,10个平面接近圆形的单体顺着地势展开,根据功能的不同,皮亚诺将他们分做三组并以低廊串连。
吉巴欧文化中心不是一幢有一些主题组成的现代建筑,皮阿诺称其为“由植物伪装过的坦克”,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包括气候和地理位置,他的设计与计划浑然一体。
当地的传统文化、他对未来的热切渴望、设计技巧以及建造的技术实践,都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建筑群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它们都很有开放性,封闭的意识很淡且不明显,好似微风拂过植被中心。
因为当地人生活在热带的户外,几乎只有在晚上和恶劣的天气中才会回到茅草屋中,入口被组织在一条被覆盖过的,随着半岛边缘轻微弯曲的路上进行,路长约230米。
在任何一边,包含了主要空间的例子都集中分布在三个小村中,和封闭植被中的建筑几乎完全一样。
皮亚诺的这一组建筑,巧妙地将建筑思路上的原始情结与高科技手段结合起来,并融入对生态学、实际操作可能性和本土文化的考虑。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_特吉巴欧文化中心浅析_图文(精)

一、背景与地理气候
1.历史背景
新喀里多尼亚原是法国属地,当地的卡纳克人和外来统治者冲突不断。随着斐济等地的独立,卡纳克人也爆发了一次次的独立运动。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法国政府不愿放弃该属地,于是双方在1988年达成妥协的协议,推迟独立,共同成立“卡纳克文化发展委员会”,旨在振兴卡纳克文化,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法国帮助建设一座卡纳克文化中心。
2.延续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历史文脉
建筑群的西面是蜿蜒于树林之中的一条曲径,是建筑师在当地著名的人类学家阿尔邦・本萨帮助下完成的,它以树木、花草、水塘、石头等表现了当地传说的四个阶段:创始、农耕、栖居、死亡。卡纳克人的“棚屋”有木枋连接,房内铺着草垫,墙基由石头组成,用来防潮。等棚屋主人死去以后,人们在外面挂起丝带。告诉周围的人们,这是一个禁忌空间,任何人不得入内。随着时间流逝,棚屋倒塌,生命完全结束,最后只剩下圆堆形石头,以及在石堆不远处的榕树。空间的隐喻在该建筑的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文化中心的空间布局上形成了“点”“线”模式,10个圆形“棚屋”连成一线,隐喻卡纳克之路。据说文化中心建成之后,卡纳克的一位长者对其评价:“它已经不再是我们的了,但它仍然是我们的”。设计者用现代的语汇及建筑手法,成功地构建一个体现本土精神的建筑形象。
“弯曲的木肋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由于技术处理的要求,棚屋的最终形象同设计者在竞标
第1期15
付瑶等: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的时候略有不同。我决定在棚屋与降低高度、增强空间开放性之间达成调和……”结果木肋不再像最初设想得那样交于顶部。但这一妥协却恰恰使文化中心产生了更大的反响,形态更加开放自然,更具有浪漫性,达到了“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境界(见图7。
谈吉巴欧文化艺术中心的生态技术

谈吉巴欧文化艺术中心的生态技术摘要:本文通过对法国建筑师佐伦•皮亚诺创作的吉巴欧文化艺术中心来探讨设计者是如何贯彻绿色建筑思想把绿色的自然观、哲学观文化观、技术观结合起来创造出一座既能体现地域特征同时又包涵绿色建筑思想的现代建筑。
关键词:绿色建筑;策略;生态技术;场所环境;地域文化引言:伦佐•皮亚诺注重建筑艺术、技术与建筑周围环境的结合,善于从自然中挖掘各种技术,并把这些自然的技术应用到建筑创作当中。
吉巴欧文化艺术中心正是他创作理念的完美阐释,对于当代中国建筑师及建筑设计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设计构思1.1地域主义建筑观设计面临的难题是如何以现代的语汇来表达这个地区的传统特色。
皮阿诺指出这个建筑应作为一个卡纳克文明的标志建立起来,基于此,“一个看似永远在搭建、编造的屋架”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
(图1)1.2传统形式的现代演绎在新喀里多尼亚岛有许多体形简单的棚屋,这是当地典型的民居建筑形象,卡纳克人把这种纯粹的建筑空间看作是建筑的起源。
皮亚诺在研究传统棚屋的结构和功能之后,运用现代技术,将木材与不锈钢组合的结构形式—木肋结构, 重新诠释了这种传统的建筑形象。
1.3传统聚落空间的现代演绎设计师借鉴了当地卡纳克民族传统村庄的布局形式,该中心由10个不同大小的“容器”分成三个小组,“容器”的平面基本为圆形,各自具有主题,沿着半岛微曲的廊道一字排开,形成3 个不同功能的村落,可作为露天剧场和办公区。
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村落布局,拥有自己的建筑、绿化和公共空间,并与海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1]1.4建筑与自然融合的现代演绎建筑高大的体量面对大海,而将低矮的体量朝向环礁湖。
这样既可以抵制飓风,控制信风,又可以形成室内空气的对流。
在建筑物内部,沿着廊道布置了4 个相对独立的庭院,镂空顶棚可将室外的景色、天然光线引入室内,促进了室内外空间的流通。
建筑采用了当地的木材,在外板的细条之间空出一定的间距,当风穿越时产生微小颤动的效果,很像被风吹动的森林。
当代建筑名作解读与分析-吉巴欧文化中心

参与项目学生:徐爽指导老师:建工学院刘士兴陈凌当代建筑名作解读与分析——吉巴欧文化中心,新喀里多尼亚,法国Tjibaou Cultural Centre,New Caledonia,FRANCE,1998摘要:本文以吉巴欧文化中心为分析对象,着重分析了建筑师在尊重当地文化、环境、风俗的基础上将一被动式通风系统结合于该建筑独特的结构和形式,巧妙的解决了建筑的通风问题,达到了良好的室内物理环境效果。
并希望这次分析方法和思路能对以后的建筑范例分析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单元体,被动式通风系统,双层皮1998年建成的吉巴欧文化中心,位于南太平洋中心的一个美丽的小岛——法属新喀里多尼亚的南端首府努美亚。
它是按照比本土的棚屋形式大得多的尺度,选取原生材料,用现代技术建造的,却极具当地土著文化的魅力。
建筑设计达到了“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境界。
其设计者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也因此获得了当年的普利兹建筑奖(Prizker Architecture Prize)。
而且,有评论评述它为“展现的是一种高技术与本土文化、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结合。
”背景:吉巴欧文化中心是政治妥协的产物。
自1853年成为法属地之后,当地的卡纳克人就与外来统治者之间冲突不断。
随着近邻斐济等地的相继独立,卡纳克人在民族领袖吉巴欧(Jean Marie Tjibaou)的率领下,从1975年的重要事件“美拉尼西亚2000”庆典开始,瞅起了一次次以振兴卡纳克本土文化为宗旨的独立浪潮。
由于新喀里多尼亚具有丰厚的旅游和矿产资源(世界第三大镍矿产地),法国政府不愿放弃该属地,于是在1988年双方达成妥协的协议,推迟独立,并共同成立“卡纳克文化发展委员会”(ADCK),旨在振兴卡纳克文化,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由法国政府斥资兴建一座卡纳克文化中心。
吉巴欧的父母分别来自北方的两个卡纳克部落。
吉巴欧青年时代曾赴法国学习社会学和人类学,经历过著名的1968年“五月风暴”的洗礼,回到新喀里多尼亚后,吉巴欧成为民族文化振兴和独立的领袖,1989年遇刺身亡.吉巴欧的去世加速了文化中心的建设。
当代建筑名作解读与分析-吉巴欧文化中心

参与项目学生:徐爽指导老师:建工学院刘士兴陈凌当代建筑名作解读与分析——吉巴欧文化中心,新喀里多尼亚,法国Tjibaou Cultural Centre,New Caledonia,FRANCE,1998摘要:本文以吉巴欧文化中心为分析对象,着重分析了建筑师在尊重当地文化、环境、风俗的基础上将一被动式通风系统结合于该建筑独特的结构和形式,巧妙的解决了建筑的通风问题,达到了良好的室内物理环境效果。
并希望这次分析方法和思路能对以后的建筑范例分析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单元体,被动式通风系统,双层皮1998年建成的吉巴欧文化中心,位于南太平洋中心的一个美丽的小岛——法属新喀里多尼亚的南端首府努美亚。
它是按照比本土的棚屋形式大得多的尺度,选取原生材料,用现代技术建造的,却极具当地土著文化的魅力。
建筑设计达到了“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境界。
其设计者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也因此获得了当年的普利兹建筑奖(Prizker Architecture Prize)。
而且,有评论评述它为“展现的是一种高技术与本土文化、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结合。
”背景:吉巴欧文化中心是政治妥协的产物。
自1853年成为法属地之后,当地的卡纳克人就与外来统治者之间冲突不断。
随着近邻斐济等地的相继独立,卡纳克人在民族领袖吉巴欧(Jean Marie Tjibaou)的率领下,从1975年的重要事件“美拉尼西亚2000”庆典开始,瞅起了一次次以振兴卡纳克本土文化为宗旨的独立浪潮。
由于新喀里多尼亚具有丰厚的旅游和矿产资源(世界第三大镍矿产地),法国政府不愿放弃该属地,于是在1988年双方达成妥协的协议,推迟独立,并共同成立“卡纳克文化发展委员会”(ADCK),旨在振兴卡纳克文化,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由法国政府斥资兴建一座卡纳克文化中心。
吉巴欧的父母分别来自北方的两个卡纳克部落。
吉巴欧青年时代曾赴法国学习社会学和人类学,经历过著名的1968年“五月风暴”的洗礼,回到新喀里多尼亚后,吉巴欧成为民族文化振兴和独立的领袖,1989年遇刺身亡.吉巴欧的去世加速了文化中心的建设。
吉巴欧文化中心

岛 、切 斯 特 菲 尔德 群 岛组 成 了 的独 立 ,卡 纳 克人也 爆 发 了 多 其地 域 、生 态 的完 美统 一
去属 新喀 里 多尼亚 。新 喀里 多 次 的独立 运 动 。 由于 地 理 位 置 1 7 0 个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品中脱颖而 出 亚 岛 是一 座狭 长 的岛 屿 ,崎 重要 ,法 国政 府 不愿 放 弃 该 属 文 化 中心 于 1 9 9 8 年落 成
是 如何 保 持 传统 建 筑 的体 制 和
其 次 ,设计 师 借 鉴 了 当地
模 式 。 当地 文化 的 另一 个特 点 卡 纳 克 民族传 统 村 庄的 布局 形 是 将 自然 环 境视 为建筑 中不 可 式 。卡 纳 克 民族 喜 欢群 居 ,并
分 隔 的组 成 部 分 。吉 巴欧 文 化 将 环境 视 为 建筑 中不可 分割 的 中心 的 设 汁同样 也 非常 注 重 自 组 成部 分 。 因此 ,文化 中心 没
拥 并 朝 道 路 开放 。它 们虽 各 统 文化 的尊 重 。当 人们 到 达停 诉 周 围的 人 们 .这 是 一 个 自独 ,却 以 微小 的 聚散 距 车 场 时 .必 须 经 由 一 条 林 荫 空 间 ,任 何 人不 得 入 l J 、 J }
于新喀 里 多. } 己 亚 岛 这 座海 岛
新 喀 里 多尼 亚 原 是 法 国 属 的帮助 下建设一座文 化 牛
应于 南 太平 洋 ,属于 美拉 尼西 地 , 当地 的卡 纳 克 人和 外 来统
1 9 9 1 年 ,法 国 政 府 :
亚群 岛 ,它 与 蒯边 的 洛 亚蒂 群 治 者 冲 突 不断 随 着斐 济 等地 际 没计竞 赛 ,皮阿 诺 的 1
际志 建 立起 来 ,而 不要 沦 为 对 俗 的 模 仿 .或 者 成 为一 个 媚 谷古 怪 的东 西 。为此 ,他们 必 .
吉巴欧文化中心设计理念

吉巴欧文化中心设计理念
吉巴欧文化中心是一个致力于促进文化交流和艺术发展的机构。
其设计理念融合了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文化元素,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体验空间。
首先,吉巴欧文化中心的设计理念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建筑师们充分考虑了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通过建筑的布局和材料的选择,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相互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使人们在文化中心内部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也使建筑成为了当地的一道风景线。
其次,吉巴欧文化中心的设计理念强调了文化传承和创新。
在建筑内部,人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艺术的结合。
这种设计理念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传统文化和发展现代艺术的平台,使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够深入了解文化的内涵和历史。
最后,吉巴欧文化中心的设计理念还注重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在建筑的规划和设计中,人们可以看到对于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的关怀和照顾。
建筑师们在设计中考虑到了不同人群的需求,使文化中心成为了一个包容和温馨的空间。
总的来说,吉巴欧文化中心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视,对于环境和社会的关怀,以及对于艺术和人文的热爱。
这种设计理念使文化中心成为了一个独特而有意义的地方,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文化和艺术的机会,也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文化生态之Tjibaou文化中心

“回归传统堪称神话……在此之前还从未有人创造出过这样的神话”,卡纳克斯斯文化发展机构(ADCK)主席让·马里曾这样评价Tjibaou文化中心。
文化中心是采用放大尺度的本土棚屋的形式,选取原生材料,并用现代技术建造的,设计极具当地土著文化魅力。
1998年建成后,其设计者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也因此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建筑奖(Pri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有评论评述它为“展现的是一种高技术与本土文化、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结合。
”Tjibaou文化中心位于新喀里多尼亚的南端首府努美亚,是一个政治妥协的产物。
自1853年成为法属殖民地之后,当地的卡纳克斯斯人就与外来统治者之间冲突不断。
随着近邻斐济等地的相继独立,从1975年的重要事件“美拉尼西亚2000”庆典开始,卡纳克斯斯人在民族领袖Tjibaou的率领下,掀起了一次次以振兴卡纳克斯斯本土文化为宗旨的独立浪潮。
由于新喀里多尼亚具有丰厚的旅游和矿产资源,法国政府拒绝放弃该属地。
最终双方在1988年达成妥协的协议,推迟独立,并共同成立“卡纳克斯斯文化发展委员会”(ADCK),旨在振兴卡纳克斯斯文化,这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由法国政府斥资兴建一座卡纳克斯斯文化中心。
1989年Tjibaou遇刺身亡后,为纪念这位国家和平独立运动的首领,也为发展独特的卡纳克斯斯文化,ADCK决定以他得名字来命名该文化中心,并于1991年举办了国际设计竞赛,伦佐·皮亚诺在当地居民的协助下最终夺冠。
首府努美亚的市政当局将一片美丽的半岛批给ADCK作为文化中心的基地,半岛的南端浸没在湛蓝的太平洋中。
筹备初期,人们曾用诺福克岛松取代了当地的灌木。
这种漂亮而笔挺的松树,另西南太平洋岛屿的天际线更加清晰而多姿,为文化中心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皮亚诺在构思之初,曾被岛国海天的关系,生态系统和当地文化的核心——神话深深打动,从而建立起一套岛屿文化模式的人文学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