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抗菌药物防治的外科感染

合集下载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ⅩⅪ——手术后肺炎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ⅩⅪ——手术后肺炎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ⅩⅪ——手术后肺炎手术后肺炎(postoperative pneumonia, POP)是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 HAP)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根据国内一项大宗病例统计,术后细菌性肺炎的发病率是21.6% (158/711),仅次于手术后切口感染和尿路感染,其中腹部手术POP的病死率为13.3%。

国外报道POP的发病率在1.3% ~18.6%之间,病死率为30% ~46%。

2001年的一项统计显示,大手术(非心脏手术)POP的发病率为1.5%,发生POP的患者术后30 d内累积病死率为21%,未发生者仅为2%[1]。

这些统计数据表明, POP不仅发病率高,而且病死率也很高。

针对手术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本指导意见《草案》已有专门论述[2]。

本文主要涉及与呼吸机无关的手术后肺炎。

一、POP的定义POP是指住院患者在手术24 h以后至术后2周内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引起的各种类型的肺实质性炎症。

术后先出现呼吸衰竭等并发症而予气管插管,然后才发生肺炎者,不属于POP。

在临床工作中,考虑到可操作性和业界应用的广泛程度,我们建议采用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的POP定义[3],符合下列两项标准之一的术后患者可以诊断为POP:1.胸部体检发现啰音或叩诊浊音,且具备下列任何一项者: (1)新近出现脓痰或痰液性质发生改变; (2)血液培养分离出微生物; (3)从气管内吸出液、支气管刷检或活检标本中分离出病原体。

2.胸部X线检查提示有新近出现的或者呈进行性发展的肺浸润、实变、空洞、胸腔积液,且具备下列任何一项者:(1)新近出现脓痰或痰液性质发生改变; (2)血液培养分离出微生物; (3)从气管内吸出液、支气管刷检或活检标本中分离出病原体; (4)分离到病毒或呼吸道分泌物中检测到病毒抗原; (5)病原体的单抗滴度( IgM)达到诊断级水平或配对血清样本(IgG)增高4倍; (6)肺炎的组织病理学证据。

肝胆外科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梁力建

肝胆外科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梁力建

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
针对病原体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 验结果,选择对病原体
敏感的抗菌药物。
覆盖范围
选择抗菌谱较广的抗菌 药物,以覆盖可能的病
原体。
副作用
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 优先选择副作用较小的
抗菌药物。
患者情况
考虑患者的年龄、肝肾 功能、免疫状态等因素 ,选择适合患者的抗菌
药物。
抗菌药物的给药方式与剂量
02
CATALOGUE
抗菌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抗菌药物在肝胆外科感染中的作用
控制感染症状
抗菌药物能够迅速控制肝胆外科 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缓解症状 ,减轻患者痛苦。
预防并发症
及时有效的抗菌治疗有助于预防 感染进一步恶化,降低并发症的 发生率,如脓毒血症、多器官功 能衰竭等。
提高治愈率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助于提高肝 胆外科感染的治愈率,缩短病程 ,降低死亡率。
04
CATALOGUE
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问题
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现状与趋势
抗菌药物耐药性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尤其 在肝胆外科感染中更为突出。
常见的肝胆外科感染病原体,如大肠杆菌、肺炎 克雷伯菌等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不断攀升。
耐药性的传播和扩散速度加快,增加了临床治疗 难度和患者死亡率。
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教育与培训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控制感染、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教育和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和技能,是推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关键措
施。
教育和培训内容
教育和培训内容包括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不良反应、给药方式、剂量选择等方面的知识 ,以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方法和实践经验等。通过举办培训班、学术会议等形 式,加强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和技能提升。同时,医疗机构也需要建立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用指南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用指南

神经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用指南一、预防用抗生素的选择选择抗生素时原那么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杀菌剂而非抑菌剂)、平安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头孢菌素是最符合上述条件的,可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

第一代头孢菌素推荐选用头孢唑啉、头孢拉定,第二代头孢菌素推荐选用头孢呋辛、头孢替安。

对青霉素过敏不宜使用头孢菌素时,针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可用克林霉素或万古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

二、预防应用抗生素的方法1、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应于切开皮肤(粘膜)前30分钟或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克林霉素、万古霉素应在术前2小时给药,在麻醉诱导开始前给药完毕,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到达有效浓度。

2、预防用药应静脉给药,30min内滴完,不宜放在大瓶液体内慢慢滴入,否那么达不到有效浓度。

对万古霉素、克林霉素另有规定,按药品说明书等有关规定执行。

3、血清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有效浓度必须能够覆盖手术全过程。

常用的头孢菌素血清半衰期为1~2h,因此,如手术延长到3h以上,或失血量超过1500m1,应补充一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三次。

如果选用半衰期长达7~8h的头孢曲松,那么无须追加剂量。

4、常规择期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不超过24h。

假设手术有植入物、手术前已有污染发生〔如开放性创伤〕或患者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可将用药时间延长到48 h,如硬膜外置管引流,手术后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3~5天,假设脑室内置管引流,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7~10天。

参考依据:1.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Ⅻ--神经外科感染的防治2. 卫生部神经外科临床路径3.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21〕38 号〕4.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那么,2004年10月5.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那么〔征求意见稿〕,卫生部,2021年11月。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指南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指南


★感染:细菌大量繁殖引起炎症
预防用药时机
★赶在污染发生之前,“严阵以待” ★过早给药无益,属无的放矢
★应在手术开始前20-30 min开始给药(万古霉素、克林
霉素为2h),保证在发生污染前血清及组织中药物已 达到有效浓度(> MIC 90)
★在手术室给药而不是在病房应召给药
★结直肠手术前用抗菌药物准备肠道,应在手术前1天
需要进行抗生素预防的指征
*易感因素多 *手术创伤大,时间长 *术中污染重
容易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1) 病人因素
高龄、营养不良、糖尿病、肥胖、吸烟、免 疫低下、其他部位有感染灶、已有细菌定 植、低氧血症
容易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2) 术前处理
术前住院时间过长、用剃刀剃毛、剃毛过早、
35.4 26.3 13.5 12.2 28.9 16.9 14.2
12.3 15.3 7.6 8.1 2.1 9.5 7.9
在一些重大手术,器官/腔隙感染可占到1/3
SSI病人死亡,77%与感染有关
其中90%是器官/腔隙严重感染 [Infect Control and Hosp Epidemiol, 1999,20(4):247-280]
SSI危险指数
(美国国家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制定)
★病人术前已有≥3 种危险因素 ★污染或严重污染的手术切口 ★手术持续时间长
大肠手术
30 25
SSI 发 生 率
20 15 10 5 0 0
1
2
3
危险指数
长骨骨折开放性复位术
12 10 8 6 4 2 0
SSI 发 生 率
0
1 1
危险指数
2
3
手术切口分类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一、概述骨与关节感染是指病原菌侵入骨组织或关节造成的感染,可分为非特异性感染和特异性感染。

非特异性感染要紧有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以及与植入物相关的感染,即人工关节感染和内固定植入物的感染;特异性感染要紧是指结核感染。

病原菌侵入的途径包括血行感染、邻近部位感染蔓延以及直截了当种植。

关于少数感染如部分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和早期滑膜结核等,如能早期诊断并及时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或抗结核治疗通常可获得中意的治疗成效;除此之外,其他类型的感染通常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清创、引流或去除植入物等),但抗生素或抗结核的药物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

二、骨关节感染常见致病菌和抗菌药物体会治疗⒈骨髓炎骨髓炎是发生于骨组织的感染。

骨髓炎有多种分类方法,通常可分为血源性骨髓炎和邻近部位感染导致的骨髓炎;或分为急性和慢性骨髓炎,后者的要紧特点是存在死骨。

不同类型的骨髓炎,其发病缘故、病原菌、临床特点以及治疗各不相同。

血源性骨髓炎多见于婴幼儿、儿童和老年人;成人的骨髓炎专门少为血源性,而大多继发于邻近部位感染、开放骨折以及使用了植入物的手术;慢性骨髓炎也专门少为血源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通常可仅用抗生素治疗;而慢性骨髓炎一般需外科手术,抗生素仅作为辅助治疗。

⑴骨髓炎常见致病菌:依照骨髓炎不同类型、不同个体而有较大差别,见表1。

⑵抗生素体会治疗方案:通常依照不同类型骨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种类,或脓液涂片革兰染色结果,初步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对急性高度可疑为血源性骨髓炎的病例,在获得血液标本后赶忙开始体会用药;如病变部位有脓液形成,早期开窗减压,可依照获得标本涂片的革兰染色初步选择抗生素。

用药方式通常为静脉给药;关于儿童患者,在充分合作以及获悉敏锐抗生素的基础上可采纳静脉+口服给药;用药时刻通常为4~6周。

慢性骨髓炎不举荐体会用药,尽量在完全手术清创并在获得术中标本培养结果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抗生素治疗;如未能获得培养结果,可联合使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专门是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RSA)和革兰阴性杆菌有效药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汕头市中心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前言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由于不合理应用也导致了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以及治疗的失败等不良后果。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主要表现在:无指征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

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规范抗菌药的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现根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4年9月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及2008年4月发布的《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我院具体情况,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组织制定了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以指导我院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本《实施细则》包括五个部分:临床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参照《指导原则》);临床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督管理。

第一部分临床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 (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

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
因此,各医院定期公布院内感染主要致病菌及其耐药情况是十分必 要的。
外科感染的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急性外科感染的抗菌治疗一般都是在尚未获得细菌培养和药物敏 感试验结果的情况下开始,属经验性用药,即根据感染的部位、性质 ,估计是哪一类细菌引起,以及该类细菌可能对哪些抗菌药敏感的基 础上,选择恰当药物,合理制定用药方案。
心血管、头颈、腹膜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矫形手术,主要感染病 原菌是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头孢拉定。进 入腹、盆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则多使 用二、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噻肟。下消化道手术 、某些妇产科及经口咽部粘膜的头颈手术易有厌氧菌感染,需要同时覆 盖肠道杆菌及厌氧菌。一般是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基础上加用针对厌 氧菌的甲硝唑;或用同时具有抗厌氧菌活性的哌拉西林。肝、胆系统手 术,可用能在肝、胆组织和胆汁中形成较高浓度的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 。
外科感染的抗菌药物目标治疗
一旦获得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就要重新审视原有用药 方案,进行目标(针对性)治疗,但要避免盲目根据检查报告对号入 座。
表2 列出了针对不同细菌的抗菌药物选择
表2 针对不同细菌和真菌的抗菌药物选择
接表2
注:MSSA: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 MSCNS: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MRSA: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CNS: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表5 各类手术最易引起SSI的病原菌及预防用药选择
接表5
注:各种手术切口感染都可能由葡萄球菌引起
SSI的抗菌药物预防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
抗菌药物对SSI的预防作用无可置疑,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一般的Ⅰ类即 清洁切口,应注意严格的无菌技术及细致的手术操作,大多无需使用抗菌药物。预 防应用抗菌药物主要适用于Ⅱ类即清洁—污染切口及部分污染较轻的Ⅲ类切口。已 有严重污染的多数Ⅲ类切口及Ⅳ类切口手术(如开放创伤、消化道穿孔等),应在 手术前即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及术后继续应用,不列为预防性应用。

[医疗保健]外科感染抗菌治疗原则14669

[医疗保健]外科感染抗菌治疗原则14669
丹毒、急性淋巴管炎、急性蜂窝织炎: 化脓性链球菌。治疗:青霉素、阿莫西 林
褥疮感染: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根据病原联合用药。
皮肤软组织感染治疗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皮肤软组织感染中病灶小而表浅、数量少者如 脓疱病,只需局部用药。病灶广泛,并伴发全 身症状时宜同时全身应用抗菌药物。轻症口服, 重症静脉给药。
菌属
抗菌治疗:
哌拉西林+克林霉素 氨基糖苷类+甲硝唑
外科手术切开是肛周脓肿基本而重要的治疗措 施
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感染抗菌药选用
宜选:甲硝唑 可选:
克林霉素 氯霉素 β内酰酶抑制剂合剂如氨苄西林-舒巴坦、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三唑巴坦 头霉素类如头孢美唑、头孢西丁 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
炎 中 药 方 -肺 胃郁热 【肺炎症状】身热有汗不解,咳嗽痰内 见红, 舌苔薄 腻而黄 ,脉濡 滑数。
【肺炎治法】清宣肺胃而化痰热 【肺炎方药】嫩前胡4.5克,清水豆卷12克,水 炙桑叶 9克, 金银花9克,连 翘壳9克,光 杏仁9克 ,象贝 粉4.5克 ,黑山 栀9克 ,生甘 草3克
【用法】水煎服。
肠道二重感染可由艰难梭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或真菌 感染所致,前者使用甲硝唑或万古霉素口服,后者使 用氟康唑口服
腹腔感染的治疗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在抗菌治疗前尽可能留取标本,细菌培养+药 敏
尽早经验治疗,覆盖肠道革兰阴性菌、肠球菌 及厌氧菌
急性胰腺炎无应用抗菌药指征,继发细菌感染 时需用抗菌药
保持病灶部位引流通畅,必要时外科手术 可用序贯疗法
骨、关节感染
包括骨髓炎(急性、亚急性及慢性)及 化脓性关节炎
最主要病原菌为金葡菌 疗程长:急性化脓性骨髓炎4~6w,急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一、外科感染常见病原菌关于我国外科感染病原菌构成的报告不多。

根据有限的资料,最常见的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分别占全部分离菌的15%~19%左右,三者合计,占了全部病原菌的50%以上。

其他比较常见的细菌是肠杆菌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不动杆菌和克雷伯菌属。

总的说来,革兰阴性杆菌仍占优势,约占60%~65%;革兰阳性球菌约占30%~35%(所占份额近十余年缓慢增加);其余是真菌。

不同种类的外科感染,病原菌构成有所不同,参见表1。

表1 外科病人感染常见病原菌感染种类常见病原菌一般软组织感染疖,痈,蜂窝织炎,乳腺炎丹毒﹑淋巴管炎金黄色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道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软组织混合感染(坏死性筋膜炎,非梭菌性坏死性蜂窝织炎及肌肉坏死,糖尿病足,咬伤感染等) 厌氧消化链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肠道杆菌△,厌氧类杆菌梭菌性肌肉坏死及蜂窝织炎厌氧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破伤风厌氧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烧伤创面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 肠道杆菌△骨髓炎血行性人工关节或胸骨劈开术后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术后慢性骨髓炎(死骨形成)化脓性关节炎(手术或注射后)葡萄球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道杆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道杆菌△,绿脓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道杆菌△,绿脓杆菌脑脓肿原发性或源自邻近感染创伤或手术后链球菌,厌氧类杆菌,肠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道杆菌△脑膜炎、脑室炎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道杆菌△脓胸需氧链球菌,厌氧链球菌,葡萄球菌,肠道杆菌△,厌氧类杆菌肝脓肿阿米巴性血行性胆源性胆囊炎,胆管炎胰腺感染脾脓肿血行性腹腔源性严重免疫低下无菌生长金黄色葡萄球菌肠道杆菌△,厌氧类杆菌,肠球菌,绿脓杆菌肠道杆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厌氧类杆菌肠道杆菌,绿脓杆菌,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类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肠道杆菌△,绿脓杆菌,肠球菌念珠菌,结核杆菌腹、盆腔脓肿肠道杆菌△, 绿脓杆菌, 不动杆菌, 肠球菌, 厌氧类杆菌原发性腹膜炎肠道杆菌△,链球菌,肠球菌手术后切口感染头、颈、四肢手术金黄色葡萄球菌胸、腹、盆腔手术肠道杆菌△, 厌氧类杆菌手术后肺部感染大肠杆菌, 克雷伯肺炎杆菌, 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球菌, 厌氧类杆菌,真菌静脉导管感染表皮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 真菌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 肠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金黄色葡萄球菌伪膜性肠炎深部真菌感染厌氧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念珠菌,新生隐球菌,曲霉菌,毛霉菌△指肠道杆菌科细菌,包括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肠杆菌属等二、外科感染常见病原菌的耐药状况综合大城市大医院近5年的监测结果,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率,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为84%~97%,对哌拉西林为45%~75%,对头孢唑啉为0.3%~2%,对万古霉素为0。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对绝大多数抗生素耐药,对亚胺培南也有10%~56%耐药,只有对万古霉素仍全部敏感。

肠球菌24%~29%对青霉素类耐药,对头孢菌素基本全部耐药,对庆大霉素63%~92%耐药,对万古霉素耐药者也有2%~9.5%。

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菌属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80%~95%,对哌拉西林为28%~53%,对头孢他啶为2%~12%,对其他头孢三代为11.5%~27%,对亚胺培南为0~2%,对庆大霉素为29%~42%,对阿米卡星为2.9%~17%,对环丙沙星分别为44%~65%和8.2%~22%。

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为20%~36%,对头孢哌酮为16%~19.5%,对头孢他啶为2%~15%,对头孢吡肟为5.3%~10%,对亚胺培南为4%~14%,对庆大霉素为35%~56%,对阿米卡星为10%~26.7%,对环丙沙星为5%~31%。

细菌对抗菌药的耐药性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可有较大差异。

外科医生在选择药物时,应主要参考本地区、本医院的监测结果。

三、外科感染的抗生素经验治疗急性外科感染的抗菌治疗一般都是在尚未获得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的情况下开始,属经验性用药,即根据感染的部位、性质,估计是哪一类细菌引起,以及该类细菌可能对哪些抗菌药敏感的基础上,选择恰当药物,合理制定用药方案。

杀菌作用呈时间依赖性的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用药间隔时间不能太长,对中度感染,宜每8小时给药一次,对重度感染,应每6小时甚至4小时给药一次。

杀菌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由于其同时具有较长的抗菌后效应,集中给药更为合理,前者宜将全天剂量一次投予,后者宜分2次静脉滴入。

重症感染病人的经验治疗,要贯彻“重拳出击,全面覆盖”的方针,即突破用药逐步升级的框框,选用强有力的广谱抗生素作为起始治疗,迅速控制最常引起外科感染的葡萄球菌、肠道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阻止病情恶化,在免疫低下的病人,有时还要覆盖真菌。

通常选用对细菌覆盖率高的抗菌药物,包括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如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添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广谱青霉素(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或头孢菌素(头孢哌酮/舒巴坦)、氨基糖苷类的阿米卡星、喹诺酮类的环丙沙星,以及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或美洛培南;大多还需联合用药。

覆盖真菌常用氟康唑。

四、外科感染的抗生素目标治疗一旦获得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染试验结果,就要重新审视原有用药方案,进行目标(针对性)治疗,但要避免盲目根据检查报告对号入座。

表2列出了针对不同细菌的抗生素选择。

表2 针对不同细菌和真菌的抗菌药物选择细菌首选二线或次选其他选择MSSA和MSCNS 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头孢一代,万古霉素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混合制剂△,氟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MRSA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夫西地酸,利福霉素MRCNS 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加用利福霉素化脓性链球菌青霉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一代头孢大环内酯类(地红、甲红、罗红、阿奇霉素)消化链球菌青霉素克林霉素大环内酯类,强力霉素,万古霉素粪肠球菌青霉素,氨苄,替考拉宁;可加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可加氨基糖苷类利奈唑酮(linezolid)屎肠球菌同上大剂量氨苄西林[300mg/(kg.d)],替考拉宁利奈唑酮,奎奴普丁/达福普汀(synercid),替考拉宁+庆大霉素大肠杆菌广谱青霉素,头孢二、三代氨基糖苷类,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混合制剂△,氟喹诺酮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三代头孢,氟喹诺酮类,四代头孢(头孢吡肟) 氨基糖苷类,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混合制剂△四代头孢(头孢吡肟)氨曲南,碳青霉烯类肠杆菌(产气、阴沟)抗绿脓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代头孢(头孢吡肟)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混合制剂△,环丙沙星碳青霉烯类枸橼酸杆菌氟喹诺酮类抗绿脓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不动杆菌头孢他啶+氟喹诺酮,阿米卡星+氟喹诺酮替卡/克拉维酸,碳青霉烯类沙雷菌三代头孢,氟喹诺酮氨曲南,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替卡/克拉维酸,哌拉/他唑巴坦铜绿假单胞菌抗绿脓β-内酰胺类*,妥布,阿米卡星,四代头孢环丙沙星,氨曲南,碳青霉烯类替卡/克拉维酸+抗绿脓氨基糖苷类**,或加用利福霉素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氟喹诺酮(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替卡/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舒巴坦;或加氨曲南米诺环素脆弱类杆菌甲硝唑克林霉素头孢西丁、头孢美他醇,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产气荚膜梭菌青霉素,克林霉素一代头孢,头孢西丁碳青霉烯类大环内酯类米诺环素难辨梭菌甲硝唑口服万古霉素口服杆菌肽口服白色念珠菌氟康唑(静滴或口服)两性霉素B静滴两性霉素B脂质体或胶质分散体,卡泊芬净(科赛斯)非白色念珠菌两性霉素B 伊曲康唑曲菌依曲康唑两性霉素B 卡泊芬净,伏立康唑毛霉菌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或胶质分散体posaconazoleMSSA: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 MSCNS: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A: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MRCNS: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 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 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在抗菌治疗的同时,要密切观察临床反应,并坚持以临床为主的原则。

临床效果好的,不应轻易放弃原有方案;治疗效果确实不好,要认真分析原因,采取对策,例如加大剂量或增加给药次数以加强抗菌力度,联合用药以加大对细菌的覆盖面,选用能在感染组织中形成较高浓度的抗菌药物,可疑合并真菌感染时进行抗真菌经验治疗等。

要特别注意是否存在必须进行干预的外科情况,积极寻找感染灶,必要时进行引流、清创或其他外科处理。

急性感染症状、体征消失,体温和白细胞计数正常3天,可以停药。

如果感染只是得到基本控制,并未完全消除,可以考虑停用或减少广谱、高效的药物,改用相对窄谱、价廉的抗菌药物,直到感染完全消除。

五、手术部位感染的抗生素预防(一)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的诊断SSI是指围手术期(个别情况在围手术期以后)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切口感染、脑脓肿、腹膜炎)。

SS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占外科病人医院感染的35% 40%。

SSI的概念比创口感染要宽,因为它包含了手术曾经涉及到的器官和腔隙的感染;又比“手术后感染”的概念要窄而且具体,因为它不包括那些与手术没有直接关系的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等。

表3列出了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参考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CDC)的修订意见]表3 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切口浅部感染术后30天内发生、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1.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2.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细菌3.具有下列症状之一:疼痛或压痛,肿胀、红热,因而医师将切口开放者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感染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感染不列为手术部位感染切口深部感染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1.从切口深部流出脓液2.切口深部自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且具备下列症状体征之一:①体温> 38℃;②局部疼痛或压痛3.临床或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发现切口深部有脓肿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感染同时累及切口浅部及深部者,应列为深部感染器官/腔隙感染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在手术曾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处理,并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1.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2.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3.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有脓肿4.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人工植入物指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关节等(二)手术切口的分类SSI的发生与在手术过程中手术野所受污染的程度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