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可靠性工程概述

合集下载

可靠性基本概念PPT培训课件

可靠性基本概念PPT培训课件

医疗设备行业对可靠性的要求也非常高,因为医疗设 备的故障可能会导致患者的治疗失败或造成额外的伤 害,同时也会给医疗机构带来经济和声誉损失。因此 ,医疗设备行业在可靠性工程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人 力和物力,以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06
提高产品可靠性的方法与 技巧
设计阶段提高可靠性的方法
冗余设计
降额设计
01
确保团队成员对可靠性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够通过具体指
标进行衡量。
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和措施
02
根据可靠性目标,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资源分配、时间
安排和责任分工等。
监控目标实现过程
03
定期评估目标的实现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
目标的顺利达成。
可靠性数据收集与分析
建立数据收集机制
确定需要收集的可靠性数 据类型、来源和频率,建 立可靠的数据收集机制。
生产阶段提高可靠性的方法
严格的质量控制
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每 个组件或系统都符合设计要求
和规格。
环境应力筛选
通过在生产阶段施加环境应力 ,如温度、湿度、振动等,以 检测和剔除潜在的不合格产品 。
过程控制
通过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 数,确保每个产品的性能和质 量都符合要求。
人员培训
对生产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 们的技能和意识,以确保产品
航天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医疗设备行业
医疗设备行业是可靠性工程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随 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设备已经成为医疗保健 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直接关 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在医疗设备行业中 ,可靠性工程涉及到设备的设计、生产、检测和维修 等多个环节,旨在确保设备的质量和性能稳定可靠, 提高医疗保健的质量和效率。

工程结构的可靠性和风险评估(1)

工程结构的可靠性和风险评估(1)

风险评估与决策支 持
未来工程结构可靠性评估将更 加注重风险评估与决策支持。 通过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可以 量化分析工程结构在不同荷载 和环境条件下的风险水平,为 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对行业的影响及意义
1 2 3
提高工程结构安全性
通过工程结构可靠性评估和风险评估,可以及时 发现和修复潜在的安全隐患,提高工程结构的安 全性。
工程结构的可靠性和风险
评估
汇报人:XX
2024-01-12
• 引言 • 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 • 工程结构风险评估方法 • 工程结构可靠性分析案例 • 工程结构风险评估案例 • 工程结构可靠性与风险评估的挑战与
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工程结构可靠性评估的目的
确保工程结构在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概率评估
利用历史数据、专家经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风险因素 的发生概率进行评估,确定各风险事件的可能性。
风险等级划分
综合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后果严重程度,对桥梁结构的 风险等级进行划分,为后续的风险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结果分析与讨论
风险评估结果
通过风险评估,识别出桥梁结构存在多个潜在风险点,其中部分风险点的等级较 高,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管控。
分析国内外典型的工程结构风险评估案例,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工程建设提供借鉴 。
工程结构可靠性和风险评估的挑战与展望
探讨当前工程结构可靠性和风险评估面临的挑战,如数据获取、模型验证、多因素耦合 等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02
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
可靠性定义及指标
可靠性定义
工程结构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 ,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

01软件可靠性操作剖面报告讲解

01软件可靠性操作剖面报告讲解

标识:RMS-SRDT-{SY1514127, SY1514207}-BG-V1.0-2015ATM软件可靠性操作剖面实验报告北航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二〇一五年十二月ATM软件可靠性操作剖面实验报告编写:林烨 (SY1514127)日期:12月30日校对:王洋洋(SY1514207)日期:12月30日目录1. 系统建模 (2)2.确定操作剖面 (2)3. 确定输入变量 (3)3.1插卡 (3)3.2输入密码 (4)3.3取款 (5)3.4查询余额 (5)3.5转账 (6)3.6存款 (7)3.7修改密码 (9)3.8退卡 (10)4. 对操作进行离散描述 (10)4.1插卡 (10)4.2转账 (11)5.生成测试用例 (14)6.经验总结 (14)1.系统建模被测系统为ATM系统,操作者为用户。

根据生活经验可以知道,用户和ATM系统是双向的关系。

因此,为了是我们的实验更具有工程实践意义和实际参考价值,ATM系统与用户的关系建模如图1所示:图1 ATM系统与用户的关系建模2.确定操作剖面按照需求规格说明书并结合生活经验,本小组确定用户对系统的9个操作,它们分别是:插卡、存款、取款、查询余额、修改密码、转账、缴纳手机费、挂失、和退卡,并根据现实生活的经验分别为每个操作赋予一定的概率。

例如,人们在ATM机上一般较多地执行取款和查询操作,而挂失和修改密码的操作相对较少,所以,我们分别赋予“取款”、“转账”和“查询余额”较高的概率0.2,而分别赋予“挂失”和“修改密码”较小的概率0.05。

最终生成的操作剖面如图2所示。

图2 操作剖面的确定3.确定输入变量根据9个操作建立14个变量,其中“转账”操作包括“输入密码”、“被转账对方账户”和“转账金额”三个变量;“缴纳手机费”操作包括“输入密码”、“手机号”和“缴纳的手机费用”三个变量。

所有“输入密码”变量均为同一个,具体设置见3.2。

3.1插卡插卡操作有两个变量,即“插卡”与“输入卡号”。

《可靠性模型》课件

《可靠性模型》课件

确定失效后果和影响
评估每种失效模式可能导致的后果和影响,以便在 可靠性模型中考虑相应的可靠性参数和指标。
进行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 (FMEA)
通过FMEA方法,对每种失效模式进行风险 优先度评估,以便优先处理对系统可靠性影 响较大的失效模式。
确定可靠性参数和模型假设
选择合适的可靠性参数
根据系统特性和需求,选择适合的可靠性参数,如平均故 障间隔时间(MTBF)、故障率等。
模型评估指标
准确率
衡量模型正确预测的比例。
召回率
衡量模型发现真正正例的能力。
F1分数
准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数,综合衡量模型性能。
AUC-ROC
衡量模型在所有可能阈值下的性能,常用于分类问题。
04 可靠性模型的应用
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故障模式影响分析(FMEA)
通过分析产品中潜在的故障模式,评估其对产品可靠性的影响,从而在设计阶段预防和减少故障。
在维修决策中的应用
维修计划制定
根据可靠性模型预测设备或系统的故障 率,制定合理的维修计划,降低维修成 本。
VS
维修策略优化
通过分析设备或系统的可靠性数据,优化 维修策略,提高维修效率和设备可用性。
在可靠性预测和评估中的应用
可靠性评估
通过可靠性模型对产品或系统的可靠性进行 评估,为产品设计、生产和维修提供依据。
确定系统的边界和约束条件
02 确定系统的边界和约束条件有助于将可靠性模型的范
围和限制条件明确化。
建立系统结构图
03
通过建立系统结构图,可以直观地表示系统中各组成
部分之间的连接和依赖关系。
确定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
分析可能的失效模式
分析系统可能出现的各种失效模式,包括硬 件故障、软件错误、人为操作失误等。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可靠性)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可靠性)
用户满意度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口碑得到改善。
改进效果评估和总结
01
总结
02
通过针对可靠性的改进,该品牌智能手机成功解决了通话质量
问题,提高了用户体验和市场竞争力。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关注用户反馈和市场动态,及时发现并解
03
决问题,是提升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的关键。
THANKS
感谢观看
考虑环境因素
评估产品在预期使用环境中的可靠性需求,包括温度、湿 度、振动等。
产品开发中的可靠性设计
冗余设计
通过增加备份或并联系统来提 高产品的可靠性。
简化设计
减少产品中组件的数量和复杂 性,降低故障风险。
容错设计
采用容错技术,如三取二冗余 ,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热设计
确保产品在预期温度范围内运 行,避免因过热而导致的故障
02
可靠性工程基础
可靠性预测
1 2
基于历史数据的预测
利用历史数据和统计方法,预测产品或系统的可 靠性。
基于失效物理模型的预测
根据产品或系统的失效物理模型,预测其可靠性。
3
基于仿真模型的预测
通过建立仿真模型,模拟产品或系统的运行环境, 预测其可靠性。
可靠性设计
冗余设计
通过增加额外的组件或系统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制定可靠性指标
在设计阶段,应制定产品的可靠性指标,如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故障率等,以便 对产品进行量化的可靠性评估。
提高生产阶段的可靠性
严格控制原材料质

确保原材料的质量是提高产品可 靠性的基础,应选择质量稳定、 可靠的供应商,并对原材料进行 质量检验。
推行生产过程的标
准化
通过制定和执行标准化的工艺流 程、操作规程和检验标准,保证 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和可靠性。

《可靠性参数》课件

《可靠性参数》课件
《可靠性参数》课件
目录
• 可靠性参数概述 • 可靠性参数计算方法 • 可靠性参数的评估与优化 • 可靠性参数与其他质量参数的关系 • 可靠性参数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 案例分析
01
可靠性参数概述
定义与意义
定义
可靠性参数是用来衡量产品或系 统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 成规定功能的能力的参数。
意义
05
可靠性参数的发展趋势 与挑战
新材料与新工艺对可靠性参数的影响
新材料
新材料的应用可能会带来新的可靠性 问题,如新型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 度、疲劳性能等。
新工艺
新工艺的发展可能会影响产品的可靠 性,如激光焊接、3D打印等新工艺可 能会引入新的制造缺陷。
智能化与自动化对可靠性参数的挑战
智能化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普及,电子元件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应对高温、高湿、高震等复杂环境。
建立完善的可靠性工程管理体系,包 括可靠性计划、可靠性设计、可靠性 测试、可靠性评估等。
可靠性数据管理
建立可靠性数据管理系统,收集、整 理和分析可靠性数据,为可靠性工程 提供数据支持。
可靠性培训与意识提升
开展可靠性培训和意识提升活动,提 高相关人员的可靠性意识和技能水平 。
可靠性标准与规范
制定并遵守相关的可靠性标准和规范 ,确保可靠性工程实践的规范性和有 效性。
自动化
自动化生产线的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带来了设备故障、生产线停滞等可靠性问题。
提高可靠性的新技术与方法
01
02
03
可靠性设计
通过优化产品设计,提高 产品的固有可靠性。
可可靠性评估,找出 薄弱环节。
可靠性试验
通过模拟实际使用环境, 对产品进行加速寿命试验 、高低温试验等,以检验 产品的可靠性。

可靠性工程师全部课程

可靠性工程师全部课程
产品在规定条件下能正常工作的平均时间,通过寿命试验数据进行计 算。
可靠性增长模型
描述产品可靠性随时间和改进活动的增长趋势的模型,通过可靠性增 长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和预测。
04
维修性与保障性技术
维修性概念及意义
1 2
维修性定义 阐述维修性在产品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重 要性,以及维修性与其他性能指标的关系。
工艺控制
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提高生产过程中的 质量控制水平,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筛选与老化
通过筛选试验剔除早期故障产品,利用 老化试验加速产品潜在故障暴露,提高 产品整体可靠性。
维修与保障
建立完善的维修保障体系,对故障产品 进行及时有效的维修,恢复其使用功能。
产品寿命周期管理理念和方法
全寿命周期管理
通过改进产品设计,如采用标 准化零部件、提高产品互换性 等,降低维修难度和成本。
完善维修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的维修保障体系,包 括完善的维修设施、专业的维 修队伍和高效的维修流程,确 保产品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 维修保障。
加强培训和技能提升
采用先进的维修技术和工 具
加强对维修人员的培训和技能 提升,提高其维修能力和效率, 减少维修过程中的失误和延误。
积极采用先进的维修技术和工 具,如远程故障诊断技术、智 能化维修辅助系统等,提高维 修的准确性和效率。

05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 分析(FMECA)
FMECA基本原理和步骤
FMECA定义
阐述FMECA的基本概念、目的和重要性。
FMECA流程
介绍实施FMECA的步骤,包括准备、分析、评估和报告等阶段。
从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到报 废全过程进行统一管理,确保产 品在整个寿命周期内保持较高的 可靠性。

2024版可靠性工程师培训

2024版可靠性工程师培训

可靠性工程师培训•可靠性工程基础•可靠性分析方法与工具•可靠性设计与优化•可靠性试验与评估•可靠性管理与改进•可靠性工程师职业发展可靠性工程基础可靠性定义与重要性可靠性的定义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可靠性的重要性是产品质量的核心指标,直接影响产品的安全性、耐用性和经济性。

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人们开始关注产品的可靠性问题。

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军事领域开始重视可靠性工程,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20世纪70年代至今,可靠性工程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和完善。

030201汽车工业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可靠性工程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航空航天领域航空航天器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要求必须高度重视可靠性工程。

军事领域军事装备对可靠性的要求极高,因此可靠性工程在军事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电子工业电子产品的高集成度和高复杂性使得可靠性工程在电子工业中具有重要作用。

其他领域如核工业、化工、医疗等领域也对可靠性工程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和应用。

可靠性分析方法与工具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FMEA定义和目的识别潜在故障模式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以便采取预防措施。

FMEA实施步骤包括定义范围、确定功能、分析故障模式、评估影响及风险等。

FMEA应用案例通过实例说明FMEA在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的作用。

用图形方式表示系统故障与导致故障的各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FTA 基本概念构建故障树、计算故障概率、识别关键故障路径等。

FTA 分析步骤通过实例说明FTA 在复杂系统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

FTA 应用案例分析特定事件发生后可能导致的各种后果,以便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ETA 定义和目的确定初始事件、构建事件树、分析各分支事件的概率及后果等。

ETA 实施步骤通过实例说明ETA 在风险评估和应急计划制定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大纲

绪论(1) 数学基础(2)
◦ 可靠性是什么? ◦ 为什么要开展可靠性工程? ◦ 基于统计学的定量分析 ◦ 故障树建模与分析方法 ◦ 数值仿真 ◦ 船舶可靠性模型 ◦ 船舶可靠性工程实例


一般建模及分析方法(3-7) 船舶可靠性工程(8-11)

第一章、可靠性工程概述
什么是可靠性?
学科分布
内在能力 规定功能 规定条件 规定时间
狭义可靠性(R) 广义可靠性 (RMA)
可维修性(M) 可用性(A)

狭义可靠性
赋予产品不出故障或少出故障的特性。 其基本度量为可靠度: 可靠度 - 产品在规定条件下、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 功能的概率,记作R(t)

可维修性
赋予产品一种便于维修的特性。 其基本度量是维修度: 维修度- 产品在规定条件下、规定时间内、被修复的
船舶可靠性工程
刘旌扬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木兰楼A601 jy_liu@

考核方式:
◦ 1,期末考试,70% ◦ 2,平时成绩,30% (包括出勤和作业)

教材:
《故障树方法及其在船舶可靠性工程中的应用》,教材 科

参考资料:
◦ 《船舶可靠性工程》,易宏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5



国内在70年代首先在电子领域开始应用可靠性 工程。随后核能、航空航天也开始大范围开展 可靠性工程,取得良好效果

理论方面,在复杂系统可靠性计算方面有所突 破。(NP困难)
船舶领域

“七五”期间开始立项研究,主要以数据收集为
主;

“八五”期间开始了专题研究,基本解决了船舶
总体可靠性模型问题;

应用统计数学
◦ 可靠性数学

航空、航天系统工程
◦ 航空、航天可靠性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可靠性理论(硬件、软件)

管理工程
◦ 质量控制与可靠性管理
一、可靠性的定义

感性认识
◦ 产品性能的稳定性 ◦ 产品质量的一种定量指标
可靠性四要素

严格定义
◦ 产品在规定条件下,规定时间内 完成规定任务的能力
AGREE发表的《电子装置可靠性咨询委员会报告》

50年代开始可靠性技术和统计质量管理相互渗 透,1954年在纽约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可靠性 和质量管理大会。 70年代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取得突破,出现网 络法以及故障树分析的上行法和下行法。 作为系统的一环,人的操作可靠性也于80年代 开始被广泛地研究(人因工程)
4、根据设计结果进行可靠性预计 5、根据预计结果进行必要的设计改进 6、进行产品的可靠性设计评审 7、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控制 8、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应有严格的岗位培训制度和维护保养制度 9、建立尽可能完善的故障记录制度和数据收集及质量反馈网
三、可靠性工程发展史

概念萌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

理论成型于20世纪50年代,标志为1957年6月


活动时远离基地,要求自身有较强的保障能力;
活动时间长,任务剖面复杂;


是一个可维修系统;
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人的因素不容忽视;

批量小、统计定量困难。
开展船舶可靠性工程的目的

舰船的预定作战能力能够正常发挥


需要时能够正常出航
执行任务过程中能够正常完成战术动作
六、船舶可靠性工程的研究方法
概率,记作M(t)

可用性
赋予产品一种良好地开始执行任务的特性。 其基本度量是可用度: 可用度-可维修产品在规定时间内、规定条件下、处
于可工作状态的概率,记作A(t)。
可靠性、可维修性、可用性之间的关系
MTBF A MTBF MTTR
如何保证可靠性?
二、可靠性工程

1、计算出来?

“九五”开始,设计领域已开始广泛接受可靠性
设计的概念
四、可靠性技术的作用

带来产品质量的提高
带来人们对故障观念的变化
带来一种新的质量价值观念

指导产品的设计


指导产品的测试方式
指导产品的维修策略

指导产品的备品备件及库存策略
费用——可靠性关系曲线
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舶可靠性工程的特性

系统构成相当复杂;

掌握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


注意与舰船固有技术的联系;
注意与其它通用技术,如系统工程学、预测统计
学等技术的相结合;

注意信息资料的收集;

重视人为过错;
可靠性概念在生活中的价值
2、试验出来?
3、开展可靠性工程得来?

产品的可靠性构成
零部件、材料 RI 设计技术 可靠性 制造技术 30% 40% 10%
Ru 储存、运输、安装、维修 20%

可靠性工程的基本方法
1、系统论证,明确产品的可靠性目标 2、制定产品的可靠性保证大纲,规定产品的可靠性要求
3、进行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