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铭文鉴定的方法

合集下载

鉴别青铜器的真伪,主要看哪几点?

鉴别青铜器的真伪,主要看哪几点?

鉴别青铜器的真伪,主要看哪几点?我来回答你,一、从模具上判断。

二、从残留物上判断。

三、从器形上辨别。

四、从铬文上辨别。

五、从纹饰上辨认。

六、从锈蚀上辨别。

等方面去鉴定。

下面我就减单介绍一下这六种方法。

一、模具。

商周时代的青铜器,绝大部分用陶范法铸成的。

后代未知此法,作伪都只能用蜡模(失蜡)的方法铸造。

因此,判别青铜器是否用陶范法铸造,对于确定青铜器的真伪,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二、残留物。

商周青铜器由于块拼合,事实上不能保持精确的平衡。

当时的工匠普遍采用来厚薄相似的小块铜片垫在内补范之间,提高铸造质量。

这在早期的绝大多数青铜器上都可以见到的。

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隐蔽。

如果传世青铜上没有任何垫片痕迹,这将是作伪的一个重要信号。

三、器形。

每一类青铜器,随着时代的不同,其形制也不一样。

如鼎是青铜器中的大类,自商代到汉代,流行时间颇长。

但每个时代鼎的形状都有不同的特点。

伪作青铜器可以分为直接铸造和拼凑改造两类。

四、铭文。

宋代以来,收藏家对青铜器的收集,偏重在铭文方面。

商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的铸造,是另做一块铭文范,嵌入主体内范中。

有的铭文范嵌得很平整,周围没有明显的痕迹。

所以,一般铭文横行、直行都比较规整。

而从事在陶范上到铭文的技工,技术很高超,书写也很流利。

伪刻铭文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种:1、整器皆伪。

2、真器伪铬。

3、伪器真铭。

4、增刻、镶嵌伪铭。

5、腐蚀法。

等。

五、纹饰。

每一件青铜器的形制、铭文、花纹都要有统一的风格,都应该具备一个时代的特点。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上,决不可能出现商代殷墟时期的花绞:商代的兽面纹不能出现在西周中晚期兽蹄足鼎上,而窃曲纹、蟠龙纹一类的纹饰,也不可能出现在商和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

青铜器纹饰作伪的手法比较复杂,大体有下面几种:1、整器皆伪。

2、素面器上凿刻纹饰。

3丶增刻纹饰。

4、改到纹饰。

5、后加镶嵌物。

等。

六、锈蚀。

各个地区的铜器表层和铜锈很不相同。

从出土的青铜器来看,一般说来,陕西出土的青铜器,表层保存得比较好,铜质分解不严重,铜锈变化不太复杂。

鉴定青铜器的方法

鉴定青铜器的方法

鉴定青铜器的方法
鉴定青铜器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材质分析:青铜器通常是由铜和锡组成的合金,可以通过化学分析或者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仪器来确定铜和锡的含量,从而判断其是不是真正的青铜器。

2.造型和纹饰分析: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往往与时代、地区和制作工艺有关。

通过研究青铜器的形状、图案、铭文等特征,可以判断其风格和年代,从而初步鉴定出其真伪和价值。

3.工艺分析: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受制作技术、铸造方法、铸痕、磨光、抛光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观察青铜器的处理工艺,如铸痕、抛光的方式和程度,可以对其制作工艺进行初步的鉴别。

4.保存状况分析:青铜器的保存状况也可以提供一些鉴定的线索。

真正的古代青铜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因此在保存过程中会有一些自然的磨损、氧化、锈斑等痕迹。

同时,青铜器的保存状况也和后期修复、清洁等因素有关。

通过观察青铜器的保存状况,可以对其历史和真实性进行初步判断。

鉴定青铜器需要综合运用以上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比对,同时需要借助专业的考古文献和专家的意见,以确保准确性和权威性。

青铜器:如何鉴定真伪

青铜器:如何鉴定真伪

青铜器:如何鉴定真伪民间收藏应按铜、玉、瓷的顺序排列。

其中,青铜字首先要指青铜器。

只有中国古代最精美的青铜器才能称得上国宝!面对市场上的各种仿制品,很多收藏家不知如何应对。

针对以上总结出的常见造假方法,通过长期的实验,总结出一些实用的“伎俩”,供收藏者参考。

一。

锈迹鉴定。

古代青铜器长期埋在地下。

由于地下环境的影响,它们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

由于不同青铜器所处的环境和经验条件不同,其腐蚀情况和程度也不同。

第一层是绿锈,可能是绿漆和黑漆。

(真正的黑漆颜色活泼,容易擦掉)。

一些绿锈之后是蓝锈,俗称孔雀蓝。

第二层是红锈病(俗称“枣皮红”,即氧化层);第三层是金和银(通常有铅),其中一些是不可用的;第四层是真正的青铜。

也许只有三层楼。

所有真品的外观都是由层次感形成的,属于非常古老的外壳,表面具有缩水和橘皮的特点。

即使是高仿品也达不到这个水平,这应该是鉴定中的主要确认指标,但鉴定结论不能单一。

2。

模式识别。

这是铜器鉴定的一个关键点。

夏代青铜器纹样朴素;商代纹样华丽繁复,多以鲜花覆盖,二次纹样突出,风格细致、朴实、厚重;周代纹样多样,特别是主花型明显高于次花型和底面,部分次花型略低于底面,不需要在次花型边缘再加一条勾线,但主花型仍明显高于次花型和底面。

因此,这一时期的器物纹饰边缘普遍高于底平面,所以不必用勾线将器物纹饰与底平面分开,但后期则趋于简单;后期战国汉代的青铜器纹样有清新活泼,强调装饰块的组合,但主辅装饰与底面一样平。

因此,会有一个记号线来区分它与二次装修和底层平面。

后期青铜器是需要区分主辅图案和底层图案的。

如果主辅图案不形成明显的高、中、低三层,包括使用简单的框线来划分图案。

至于风格,主要可以从字体上区别出来。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一般称为铭文。

这种文字叫大川,又叫金文,俗称中鼎文。

阳文又可分为凹形阳文和凸形阳文,这是英功和阳功的通俗区别。

作为碑文的形式:一种是暂时刻在器物上的碑文,都是用一把刀(英工)凹进去的。

青铜器铭文一字千金怎么鉴别真伪

青铜器铭文一字千金怎么鉴别真伪

青铜器铭文一字千金怎么鉴别真伪青铜器铭文——一字千金铭文其实是一件青铜器最重要的部分,而在本文中我们将其放在最后一部分,因为对于初入门的朋友来说,金文较难理解,学界对铭文的解读也各不相同。

另外,一些博物馆落后的陈列方式使得参观者很难看到内底或盖子内部的铭文。

青铜器何尊底部的铭文:宅兹中国青铜器中的铭文可谓一字千金。

往往我们在青铜器上发现铭文会使它身价倍增,因为先秦时期留下来的文字资料非常有限,又常有后人篡改的成分,难以辨别真伪。

而青铜器是铁证,若有伪造的痕迹很容易辨别。

通过对铭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商周时期的历法、家族、制度、风俗、文化等,从而更好的还原上古中华民族的生活场景。

青铜器出现在世界各地,是世界文明的象征。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6000 年前的古巴比伦山谷中。

在苏美尔文明时期,雕刻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青铜剑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

2000多年前,青铜逐渐被铁取代。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很多,如扇形铸造、分体铸造、失蜡法等,但扇形铸造是应用最广泛的铸造方法。

由于时代的特点,大部分假青铜器不采用扇形铸造法。

青铜器是青铜合金(紫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器皿,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

青铜器出现在世界各地,是世界文明的象征。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6000 年前的古巴比伦河流域。

在苏美尔文明时期,雕刻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青铜剑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

2000多年前,青铜逐渐被铁取代。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了中国先秦时期的精湛技术和文化。

中国青铜器的故乡是陕西省宝鸡市,出土了大禹鼎、毛公鼎、三石盘等青铜器5万多件。

青铜器在实际制作的时候颜色非常漂亮,呈金黄色,因为埋在土里生锈了,一点点变绿。

由于青铜器完全是手工制作的,没有两件是一样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

2001年,纽约佳士得推出西周青铜酒器“盘天泉”方舟,幸存者极少。

西周青铜酒器在上拍时,受到了世界各地收藏家的热烈追捧,最终以924.6万美元的价格被一位法国私人收藏家捡到,但这一纪录16年来一直没有被超越.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5000至4000年前,相当于尧、舜、禹时期。

如何辨别青铜器真伪的方法

如何辨别青铜器真伪的方法

如何辨别青铜器真伪的方法一锈色一般说来,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铜器,常见有绿锈、红锈、蓝锈、紫绣等。

拿到一件铜器,先要用眼看,若锈色与器体合一,深浅一致合度,坚实匀净,莹润、自然,则为自然生成的锈色。

若锈色浮在器物之上,绿而不莹,表皮锈,而且不润泽、刺眼,就是伪锈了。

二手感和声响用手掂量,若过轻或过重就要引起注意了。

另外还可用手敲击实物,听其声响,若声微细而轻脆则可;若声浑浊,发出嗡音,则需提高警惕了。

三花纹和款识这是鉴别铜器的一个重点。

夏代铜器花纹简单;商代花纹华丽繁缛,且多遍体生花;西周大致与商同,但后期趋向素朴;春秋战国的花纹清新活泼;秦汉重实用。

至于款识,主要可从其字体加以辨别。

商代字体规整,笔势遒劲大方;周朝早期沿袭波磔体;春秋时书体有肥体和瘦体;战国金文字体大金不考究;秦朝统一了文字,通用小篆。

四铜质与器式铜质的鉴别较简便,翻看铜器的底,若出黄铜质地,则是伪品;足底若已伪制了铜色,用热碱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来面目。

除要记清楚铜器的器式、名称外,还要了解什么年代铸什么铜器、什么样式的铜器是什么年代铸的。

例如钫,钫是方形,盛器,是战国末期出现的;若其按三代作工、锈色制,为伪品。

青铜器鉴定方法铸造辨伪法:从铸造技术进行辨伪的前提是十分了解青铜器各时代的冶铸工艺。

商周时期,极大部分青铜器是用陶范法铸成。

也就是说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都有数块陶范拼合浇铸后留下的范痕,即范线。

随着时代进步,合范的方法有所变化,范痕会随着变化,但要想在合范地方不露痕迹,这即使是最熟练的工匠也难免做到。

有的铸器表层纹饰不多,合铸面较大,合范痕迹容易忽饰,但在隐蔽处,如鼎的耳内和腹下部,还会遗留痕迹的。

后代伪者不知道占人铸造的原理和方法,只讲究器物的外形,仍用蜡模(失蜡)的方法铸造。

表面较精细,无需多作加工,但是用这种方法,却往往与原器物的时代特征相去甚远。

另外,陶范所铸铜器为控制器壁的厚度,往往会在内外范之间垫一垫片,因材质跟铜液有异,锈迹也就不同,而失腊法铸器却无需垫片,锈迹自然一致。

古董鉴定之青铜器铭文辨真假

古董鉴定之青铜器铭文辨真假

古董鉴定之青铜器铭文辨真假通过调查,艺粹网发现在收藏青铜器的过程中,不时有藏家因买到赝品而大呼上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古代青铜器的了解太少。

也有人买到了古时仿制的青铜器而误以为是赝品。

古时的仿造品尚有收藏价值,但现代做的赝品则“一文不值”。

那么,如何辨别伪造青铜器?下面艺粹网就主要从青铜器本身和铭文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青铜器的伪造早在宋代以前就存在,但伪器的大量出现始于宋代,由于当时公私收藏之风的兴盛,使得青铜器买卖成为古董商人逐利的手段,伪造之器应运而生。

艺粹网也为大家列出了以下4种伪造青铜器的类型,分述它们的造伪手法与辨别要点。

●真器改造鉴别:看各部件间连接度与整一性即将真器加工、改造为不合定规的奇特形制。

一种手法是将真器主体添加部件;另一种手法是将分属几件真器的残件拼凑成一件,多数不遵器制,或在部分真器残件上任意新铸接上不符合器制的部件。

对这些青铜器的鉴别,关键要看各部件间的连接度与整一性。

●整器伪作鉴别:主要从铸造技术角度辨伪整器伪作大约有两种方式:一是自行设计形制、纹饰。

在设计时可能参考一些古书所著录的图像及铭文,这些书摹绘本多已失真,再加上作伪者又常对器形与纹饰做局部改造,铭文亦多加以杜撰,于是使此种伪器常出现形制、纹饰不合规范,形制与纹饰不吻合及铭文字体、文句不合古法的漏洞;二是以真器为模,用翻砂的方法或失蜡法(贴蜡法)铸成。

以此种方式所做伪器,由于形制合于规范,且往往又在其上造假锈,故较难识破。

但艺粹网经过数年探讨已积累了一定的辨伪经验,我们主要是从青铜器铸作技术角度进行辨伪,其要点可以概括为:1.新铸伪器一般比等大的原器沉重。

2.用失蜡法(贴蜡法)所铸伪器表面无突起的范线。

3.伪作器多无垫片。

4古代以块范法铸造的青铜器,表面较严密、光洁,而用翻砂或失蜡法所制伪器表面有时会出现砂眼、缩孔等现象。

5.新铸伪品所做锈与真锈有区别。

●真器伪铭鉴别:字体呆板,文词多有不通由于中外收藏家历来偏爱有铭文的青铜器,以致不惜以高出一倍的价格购买,所以自晚清以来,即出现铭文作伪的青铜器。

青铜器辨伪方法(毛洪东、杨、魏菲)

青铜器辨伪方法(毛洪东、杨、魏菲)

青铜器辨伪方法(毛洪东、杨、魏菲)图1-山东省博物馆馆藏“亚丑钺”中国青铜器造型多样,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历来是国内外收藏界的宠儿。

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持续升温,青铜器的造假也日益猖獗,笔者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就青铜器辨伪的一般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一、形制辨伪中国古代青铜器虽然形制多种多样,但随着出土器物的增多以及专家学者的不断研究,已基本被捋顺了青铜器的形制及其发展演变规律。

有关青铜器形制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考古图》、《宣和博古图》、《西清古鉴》等古代典籍以及当代学者朱凤瀚先生的《中国青铜器综论》来获得。

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进行青铜器的辨伪工作。

拿到一件青铜器首先需要判定该器物的形制,如果该器物与图录中所见的某一件真器相似,即可按图索骥,与该时代的该类器物的特点进行比对,然后进行判定。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仿古青铜器是根据原器或者图录进行摹仿的,伪造出来的器物与我们所见的某一件真器相似,因此鉴别时要特别小心。

可以通过称重或掂分量的方式进行辨别。

一般来说由于真器经过了几千年的埋藏与氧化,铜质受到了改变,而仿器却没有这方面的改变,导致仿器比真器重,有压手感。

如果该形制的器物从未见过,那么我们就应该引起重视了,因为青铜器研究发展到现阶段,几乎所有的形制都已经被有关资料著述过了,作为普通收藏者,我们很少有机会发现一种新的形制,如果遇到了,就很有可能是作伪者臆造的伪器。

二、铭文辨伪青铜器铭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金文或者钟鼎文。

不同时期青铜器铭文的字体、铸刻方式、内容和书体风格也各不相同,所以对青铜器铭文的研究是我们进行青铜器断代和辨伪的一个重要途径。

1、不同时期的金文字体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金文中常见的“王”字为例。

《甲骨文字典》中:“王,象刃部向下之斧形,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权威。

”意思是说,甲骨文中的“王”是象形字,是从兵器中斧钺的形状演变而来。

青铜器的鉴定方法

青铜器的鉴定方法

如何鉴定青铜器
青铜器是一种古老的文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因此,如何鉴定青铜器一直是收藏家和爱好者关注的问题。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青铜器鉴定方法,供大家参考。

1. 观察外观
观察外观是鉴定青铜器的重要方法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铭文等特征,来判断其年代和真伪。

一般来说,古代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都比较精美,而现代仿制品则比较粗糙。

2. 分析成分
分析成分是另一种常用的青铜器鉴定方法。

青铜器的成分主要包括铜、锡、铅等元素。

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分析的方法,来检测青铜器中这些元素的比例和含量,以判断其真伪。

3. 查找铭文
铭文是青铜器上的文字和符号,也是鉴定青铜器的重要依据之一。

古代青铜器上的铭文通常比较清晰、规整,而现代仿制品上的铭文则比较模糊、随意。

因此,通过观察铭文的形态和内容,可以判断青铜器的真伪和年代。

4. 参考文献
此外,我们还可以参考相关的文献和资料,来了解青铜器的鉴定方法和技巧。

比如,中国古代青铜器鉴定方法、中国古代青铜器图录等书籍,都是非常有用的参考资料。

总结起来,鉴定青铜器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才能得出
比较准确的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铜器铭文鉴定的方法
来源: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
编者按:除了知道它各种作伪的方法外,鉴定青铜器铭文还要懂得各个时
代铭文的风格,从而可以判断书法结体、语汇文法等是否符合。

另外,还得掌
握大量的标准字形,掌握得愈多,判断也就愈正确。

宋代以来,金石在一切文物中具有独特的地位,金石家的研究重点是文字,被当作历史文献对待的青铜器铭文,往往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那时收藏家们对
青铜器的搜集,往往偏重在铭文方面,因而晚清是铭文作伪的主要时期。

商周
时代青铜器铭文的铸造,是另做一块铭文范,嵌入主体内范中。

有的铭文范嵌
得很平整,周围没有明显的痕迹。

也有嵌得较粗糙,突出器的表面,如秦公簋、郜婴器组的铭文皆是如此。

商周时代在铸造长篇铭文时,有的还要划好线条或
打好格子,所以一般铭文横行直行都比较规整,而从事在陶范上刻铭文的技工,技术很高超,书写也很流利。

镶嵌伪铭。

这种铭文作伪方法,是将铭文刻在铜片上,在器的内壁挖一相
应凹框,把铭文铜片镶上。

有一件西周中期龙纹方鼎,腹内侧的铭文,就是用
这一方法做成的。

腐蚀法。

在近代,青铜器鉴定水平有所提高,后刻铭文为了避免露出刀痕,也有的用腐蚀的方法来造。

方法是在青铜表面涂上一层蜡,留出文字部分,将
文字用化学物质如三氯化铁、硝酸之类腐蚀后,再去掉蜡,铭文部分就会出现
凹陷的字口。

如西周晚期窃曲纹鼎,腹内侧有一篇伪师趁鼎铭文,在铭文笔道中没有任何凿刻痕迹,就是用腐蚀方法做的伪铭。

商和西周时代的青铜器,绝大部分的铭文是用范铸的,但也有极个别是刻的,自春秋晚期起,青铜器上出现了整篇刻出的文字。

原刻和后刻的铭文应该
是能够分辨的。

原刻是当时青铜器脱范后不久刻的,因为那时没有钢刀,刻铭
文是用做玉器的小轮子琢磨出来的,字口比较光洁,只有琢磨痕,而不会有刀痕,但是也没有笔意。

而后刻的铭文是用刀刻的,长的一笔竞要刻上三、四刀,那就一定会留下刀刃的痕迹。

另外,青铜器经过若干年的埋藏,表面已经生成
一层氧化层,原刻和范铸的铭文,字口里也应有同样的氧化层,在氧化层上刻字,字口上会出现爆裂的现象,有的在字口内还会露出青铜的本色。

为了掩盖
这一缺点,作伪者就要做假锈填进字口,假锈的颜色一般是用漆调成,颜色呈
自然状态。

但细看,质地与其锈有区别,若日子一久就易于发现。

这一现象,细心者是容易分辨的。

由于范土的铭文是阳线条,因此铭文范上阳文在刻完后,乘湿嵌入主体范中,字口厚度要避免与外范接触就需修正,可能要微作按捺,与主体范修正,这样阳文字的上口就大,而铸成的铭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大的感觉。

这必须进行精细的观察才能发现。

另外,字口内具有磨砂玻璃那样均匀的无光感,字体笔划的转折处呈非常自然的圆势。

当然,这只是在一部分商和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是如此。

后刻的铭文,有的是有所本,字体比较拘谨、呆板,字口内有或隐或显的刀凿痕。

而用翻砂法铸造的青铜器,泥料颗粒比较粗,铭文笔划的表面与细腻的范土铸造不同。

伪刻铭文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整器皆伪。

一般都是仿西周时代的名器。

如伪作晋侯盘,将器形设计为高圈足,盘两侧兽头环耳,兽头超出器口沿,腹部饰兽面纹,腹内底刻铭文五百五十字,系窜改《尚书》、《左传》内容而成,字体仿散氏盘,又参以石鼓文,书法拙劣,这是晚清文人所造的一件伪器。

近年发现的曶鼎伪器原件,其铭文行款字体伪造得颇有技巧。

(二)真器伪铭。

即原器本没有铭文,为了售得高价而在器上伪刻铭文。

这类情况在兵器剑、戈类中发现较多,因平面器物容易刻凿铭文。

除平面器外,大口的器形如鼎、簋之类后刻铭文也比较容易,如商晚期蛇纹簋,器物本身并元疑问,但器形、纹饰与铭文,不可能产生于同一时代,其腹内底五行铭文,乃是早期伪刻的实例。

一些小口的器,要刻凿长篇铭文比较困难,早期的做法是在原器上锯片刻凿。

如有一对春秋早期鳞纹壶,器内壁自口沿至颈腹处有铭文三行二十四字,为仿刻易簋,铭文的最下面几个字,目察已经困难,经拓片后与著录校对,行款字数完全相同,但文字精神却不大一样,易簋属西周时代,而此壶的器形和纹饰已是春秋时代,再仔细察看,发现壶的颈部有很多泥土和假锈,而腹部却很少,经将泥土去除后,在壶口至颈腹间显示两道焊接痕迹,原来当时作伪者是将该器自口至颈、腹问截下一块,刻凿文字后再焊接上去的。

(三)伪器真铭。

原器已残缺,有的只剩下了器的铭文部分,而古董商借此
配了一个伪器,对于这种伪器,如稍粗心就会上当,因为有些铭文还曾见于著录。

(四)真铭增刻伪铭。

有的器原来就有铭文,但古董商人不择手段追求利润,因此在真铭的前后增刻了伪铭。

如镇江市金山公园内有一件西周晚期的大鼎,
腹内壁铭文十二行一三三字,从铭文拓本来看,无论书体还是文义均不合常规,内容与虢季子白盘略有相似处。

查此器系道光末年秦中出土,原有铭文二行九字:“遂启谟乍-叔宝尊彝”,为苏兆年所得,后属张二铭。

张当时请人在原铭文的上下加刻了一二四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