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唐代科举制度(1)
唐朝的科举制度与文化繁荣

唐朝的科举制度与文化繁荣在中国历史上,唐朝被誉为历史上的“盛世”,其繁荣程度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
唐朝时期建立了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也为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唐朝科举制度的建立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源远流长,早期便有科舉制度的雏形。
到了唐代,武则天采用汉武帝的制度进行改革,在吞并其他国家的过程中,也引进了其他国家的考试制度,形成了完整的科举制度。
唐朝的科举制度比以前更为完备,考试的内容更加丰富。
唐代科举分为三级考试:府试、省试、殿试。
府试以州府为考场,省试以省都为考场,殿试则在皇宫内进行。
通过三次考试合格后,便可进入官场,担任官员。
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选拔官员过程更为公正透明,也推动了官员们的思想进步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唐朝的文化繁荣随着科举制度的建立,唐朝文化迎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
在唐朝,大量的诗歌、乐曲、绘画等文化艺术得到了充分地发展和繁荣。
唐代诗人杜甫、李白、白居易、王之涣等都在这个时候诞生,他们的诗作在后来也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影响着后世的文化。
唐代的文学作品主要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风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唐诗。
唐诗以其广泛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整个文化世界的尊重和赞誉。
被称为“唐诗三百首”的诗集更是被中国人视为精华之一,经久不衰。
在唐朝的文化艺术中,绘画也是一个备受推崇的艺术形式。
唐朝的画家以创造出具有婉约高雅之美的山水画和花鸟画而闻名于世。
这些画作在唐代风靡一时,并成为后世文人雅士及富人送的珍贵礼物。
三、唐朝科技的发展除了文化方面的繁荣,唐朝时期的科技也多有创新和突破。
唐代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唐朝时期,中国的造船业规模日益扩大,不仅主要用于贸易和军事活动,也服务于水利和运输领域。
唐朝时期还发明了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技术。
这些科技在唐朝将中国的文明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也为后来的科技进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唐朝的科举制度推进了官员选拔的公正透明,唐朝时期的文化则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和壮大。
011唐代科举制度

唐代科举制度一、科举制度的产生科举制度作为官吏选拔的一种考试制度,是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尽管它的很多因素在此之前就已经产生并且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制度只有在条件成熟之后才能够实现。
早在汉武帝时期就产生了察举制度。
汉朝初年只有二千石以上大官的子弟和拥有十万钱家产而又不是商人的富人可以送子弟到朝廷为“郎”。
这就是“任子”和“赀选”制度。
高级官吏多由这些二千石子弟担任。
郡县主要官吏由朝廷任命,一般官吏则由长官辟召。
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度。
汉文帝十五年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汉文帝亲自策试。
1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汉武帝亲自策问以古今治道及天人关系问题。
由皇帝临时下诏察举贤良的特科正式形成。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2岁举孝廉的察举常科也初步建立。
汉武帝还在京师建立了太学,置博士弟子五十人,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
这样,一般平民的子弟就可以通过察举和学校获得官职。
这是一个由贵族世袭任官到一般平民按才能任官的过程。
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初令郡国举孝亷各一人,限年四十以上。
诸生通章句,文吏课箋奏,乃得应选。
”3岁举孝廉也建立了考试制度。
阳嘉之制实行后,儒生、文吏被郡守举为孝廉后,如果不能通过中央的考试,便不能获得官职。
而郡守的举荐,又是到中央人参加考试的前提。
随着豪强大族经济力量的发展,豪强大族也逐步操纵了本州郡的政治。
因此,东汉中叶以后,察举和辟召就为豪强大族所垄断。
最后发展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虽然出身授职还要通过两汉以来的察举和辟召等选官的程序,但是被察举和辟召的条件首先是门第。
门第成为做官的先决条件。
南北朝以来,随着豪强士族的衰落,在官吏选拔问题上出现了几个新的情况。
一是按照才能选任官吏的问题,重新被提了出来。
萧衍在南齐末年上表中就1《汉书》卷四《文帝纪》。
2《汉书》卷六《武帝纪》。
浅论唐代科举制度

浅论唐代科举制度姓名:谭兴班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二班学号:20130505329科举制度是先秦诸子选贤举能思想的社会产物,是儒家“学而优则仕”思想的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
《论语·卫灵公》记有孔子关于读书做官的名言:“学也,禄在其中矣。
”在孔子之后,孟子、荀子等人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倡导以贤任官的儒家代表人物。
《荀子·王霸》“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仪,则归为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仪,则归之卿相士大夫”,明确的倡导政权开放,社会阶层上下流动,这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无疑是进步的,科举制度正是将“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政治付诸实践的结果。
科举,一直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途径。
在唐代以前也出现了许多选举制度。
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和奴隶社会的世卿制,战国实行的是军功爵制,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依据门第声望更是出现了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初创于隋,到了唐代,这种政治制度已经日趋完善,成了一种为封建社会选取人才的手段,并且封建社会的教育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制度的一块坚实的基石。
唐代的科举,自唐初经百年演变,至开元年间已日臻完善,唐代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官吏选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以考试为主的科举制度,与唐朝以前实施过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更能体现任人唯贤,见人为才的相对公平的选士精神,并对唐朝的社会政治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还绵延着整个封建社会。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秦汉以来经济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其次就是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且具有很强的割据一方的政治经济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封建国家的巩固稳定。
而唐代国运较长,政局相对稳定,这就为科举制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唐王朝一方面要求地方官员向朝廷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另一方面积极推行科举制度,逐步扩大考试科目,增加考试内容,完善考试程序,从而使科举考试制度取代了以荐举为主的选士制度,成为当时领先于世界各国的用人取士制度。
深度解析唐代的科举制度——科举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深度解析唐代的科举制度——科举没你想的那么简单文/岭南狐公子隋朝开科取士,是为庶族地主开辟进身之阶,但强大的世家大族势力拼命反对,未能达此目的,所以只能说是给科举制搭了个架子。
而唐高祖规定,士子自行荐举和朝廷考试,从而给科举制增添了内容。
唐玄宗以后,考试科目增多,考试范围扩大,考试制度也更为精细,成为宋、元、明、清各朝考试的蓝本。
唐代科举制包括以下内容:一、常举又称贡举,每年在尚书省举行一次考试 (称省试)。
主考官主考官最初是吏部考功司的考功员外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朝廷以员外郎资望浅,无法镇住考场为由,改为礼部侍郎主考,并在礼部设立考场。
这样,礼部掌管取人权,吏部掌管用人权。
此后,这种考试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
应试者应试者有生徒和乡贡。
生徒是国子六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均隶属于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和地方州、县学的学生。
他们中除律学、书学、算学之外,学习的主要科目是九经,即《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
唐太宗李世民时,朝廷以九经门类繁多,章句繁杂,诏令国子祭酒孔颖达与儒学家编纂170卷的《五经正义》 (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和《春秋左传正义》) 等,作为当时基本而又标准的课本。
乡贡是未入上述学校学习的学生,他们可以向所在州、县投牒(即本人身份、履历证书) 自荐,由州、县地方官吏逐级进行考试,成绩合格者方可由州送至中央政府所在地参加省试。
由于他们是随各州进贡物品同送尚书省的,故称乡贡。
唐太宗李世民时,朝廷以九经门类繁多,章句繁杂,诏令国子祭酒孔颖达与儒学家编纂170卷的《五经正义》考试科目常举的科目时增时减,最为常见的有秀才、进士、明经等科,但真正重要而又为时人所向往的,也就是二三科。
例如,唐初秀才科等第最高,后来日渐冷落。
高宗永徽二年(651年),朝廷明令废止。
时人大都趋向于明经、进士两科。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doc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内容提要编辑本书追述了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论述了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变化,对唐代科举制度中常科和制科中一些主要问题、科目选和学校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述,还探讨了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并对由科举制度发展而产生的座主门生关系、请托行卷盛行、门荫衰落和进士家族、社会等级再编制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作者简介编辑吴宗国[1],1934年出生于南京,祖籍江苏如皋。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主要著作有《隋唐五代简史》、《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主编)、(CON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主编)等。
[2]目录编辑第一章科举制度的产生第一节察举制内部新制度的萌芽第二节科举制的产生第二章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第一节门荫入仕第二节流外人流与杂色人流第三章唐代科举制度之一:常科第一节科目一、秀才科之废二、明经类各科第二节举格第三节乡贡第四节考试一、到省后的手续二、主司三、考试第五节录取和放榜一、录取情况二、放榜三、谢恩、期集和关试第四章唐代科举制度之二:制举第一节制科的设置第二节科目第三节制举之制第四节荐举和自举第五节考试一、考试时间二、亲试和考官三、考试科目和试题第六节录取和出路第五章科目选第一节拔萃、宏词和平判入等一、拔萃、宏词和平判入等的设立二、科目选的设立与循资格第二节唐朝后期的科目选一、唐朝后期科目选的情况二、科目选在唐后期官吏升迁中的地位第六章学校与科举第一节梁陈齐周的学校第二节隋代的学校第三节唐前期的学校及其与科举的关系第四节私学的兴起一、私人讲学的衰落二、私学的兴起第五节唐朝后期的学校和学生第七章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第一节唐前期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一、唐初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二、进士三场试的确立第二节从文学取士到诗赋取士一、以文学取士的反复二、诗赋取士第三节唐后期进士录取标准的变化一、安史乱后有关进士科的争论二、进士录取标准的变化第八章科举在选举中地位的变化第一节进士科与高级官吏的选拔一、进士在高级官员中比重的逐步提高二、开元、天宝之际形势的逆转三、进士科成为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第二节明经地位的变化一、唐前期明经的地位二、明经地位的下降三、明经在唐后期官僚结构中的地位第三节制科的衰落第九章座主门生关系的形成第十章请托行卷的盛行第十一章科举中的权贵子弟问题第一节子弟问题的提出第二节不放子弟局面的形成第三节晚唐微妙的形势第十二章门荫的衰落和进士家族第一节门荫的衰落第二节辟举与进士科的结合第三节进士家族和官僚世袭第十三章唐后期应举及第范围的扩大第一节阶层的扩大一、贫寒子弟二、州县胥吏和工商子弟第二节地域的扩大第十四章科举与社会等级再编制第一节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第二节士族含义的变化第三节衣冠户第四节举人层第十五章科举发展的趋势后记图书目录编辑第一章科举制度的产生第一节察举制内部新制度的萌芽第二节科举制的产生第二章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第一节门荫入仕第二节流外人流与杂色人流第三章唐代科举制度之一:常科第一节科目一、秀才科之废二、明经类各科第二节举格第三节乡贡第四节考试一、到省后的手续二、主司三、考试第五节录取和放榜一、录取情况二、放榜三、谢恩、期集和关试第四章唐代科举制度之二:制举第一节制科的设置第二节科目第三节制举之制第四节荐举和自举第五节考试一、考试时间二、亲试和考官三、考试科目和试题第六节录取和出路第五章科目选第一节拔萃、宏词和平判入等一、拔萃、宏词和平判入等的设立二、科目选的设立与循资格第二节唐朝后期的科目选一、唐朝后期科目选的情况二、科目选在唐后期官吏升迁中的地位第六章学校与科举第一节梁陈齐周的学校第二节隋代的学校第三节唐前期的学校及其与科举的关系第四节私学的兴起一、私人讲学的衰落二、私学的兴起第五节唐朝后期的学校和学生第七章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第一节唐前期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一、唐初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二、进士三场试的确立第二节从文学取士到诗赋取上一、以文学取士的反复二、诗赋取士第三节唐后期进士录取标准的变化一、安史乱后有关进士科的争论二、进士录取标准的变化第八章科举在选举中地位的变化第一节进士科与高级官吏的选拔一、进士在高级官员中比重的逐步提高二、开元、天宝之际形势的逆转三、进士科成为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第二节明经地位的变化一、唐前期明经的地位二、明经地位的下降三、明经在唐后期官僚结构中的地位第三节制科的衰落第九章座主门生关系的形成第十章请托行卷的盛行第十一章科举中的权贵子弟问题第一节子弟问题的提出第二节不放子弟局面的形成第三节晚唐微妙的形势第十二章门荫的衰落和进士家族第一节门荫的衰落第二节辟举与进士科的结合第三节进士家族和官僚世袭第十三章唐后期应举及第范围的扩大第一节阶层的扩大一、贫寒子弟二、州县胥吏和工商子弟第二节地域的扩大第十四章科举与社会等级再编制第一节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第二节士族含义的变化第三节衣冠户第四节举人层第十五章科举发展的趋势后记上一篇:评价皇帝制度 下一篇:农村卫生保洁制度唐代刑事起诉的种类与限制_司法制度论文一、唐代起诉制度的立法思想唐代德主刑辅与礼法融合的思想相辅相成。
唐代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唐代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科举最早来源于汉朝的“策试”,萌发于南北朝时的九流常选,到隋朝时基本定型为进士科。
唐朝科举制度以进士为重,明经次之,属于朝廷选拔人才的核心科目。
可以说科举制度对唐朝社会、文化、教育的繁荣与发展都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科举制度从表面上来说体现出了一个较为公平的选拔原则:任何人仅仅需要在考试中获胜,就能够一步登天,获得政治地位的同时也能够获得颇丰的经济收益。
所以科举制度的推行也造成了全民向学的局面,很多中小地主和农民阶层也逐渐踏足于官场,这让唐朝政治清明,逐渐成为封建历史中的鼎盛王朝。
一、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首先是广泛性。
广泛性的特征主要指的是考生来源以及录取的广泛性。
唐朝科举考试的考生基本上由两部分构成:学馆学生徒业成者由国子监实施考核并择优选送到尚书省参与考试,此称之“生徒”,主动向州县提出考试申请,通过州县考核之后报送到尚书省参与乡试,此称作“乡贡”,两类考生统称为“贡生”。
相对于前代的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等人才选拔制度,唐朝科举制度的考生来源十分广泛。
其次是公正性。
唐朝科举制度中包含了一条硬性的准则来确保其公正性,即是“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简言之即是科举考试成绩当作为考试最终是否录取的核心标准。
要认识到的是,唐朝科举制度的公正性也正处在初级阶段,所以容易受到一些传统思想的影响,科举考试中“请托”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但统治阶级依旧能够在大部分时候恪守公平正义,特别是“试卷复查制”的推行后,唐朝科举制度的公正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最后是公开性。
这一特点通常来说体现在对考生人数、考试资格、考试时间以及科目和最终录取人员的公开。
由前文所知,科举考试中的部分考生是从各个州县考试通过后推举产生的,而各州县推举的名额也有明确的记载是有限制的,但这一名额也是对社会所公开。
同时《通典》中规定每岁得第之人不侠辰而周闻天下。
即是录取人数的多少也是公开的。
另外还有很多相关的规定在此就不全部列举了,唐朝科举制度这样的公开性与公正性相辅相成,促进了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也让其逐渐成为未来各个朝代科举取士的典范和摹本。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一、概括唐代是我国古代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朝代,这得益于其先进的政治制度,其中科举制度是尤为重要的一项。
在这一制度下,唐朝选拔出了大批优秀的治国人才,进而推动了一个时代的繁荣。
任何制度都有其两面性,唐代科举制度也不例外。
本文拟从利与弊两方面对唐代科举制度进行深入探讨。
唐代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
它通过严格的考试来选拔官员,确保了官员的素质。
科举考试分为秀才、明法、明经、明算等多个科目,涵盖了文学、法律、哲学、数学等多个领域,使得各种人才都能找到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唐代科举制度还促进了社会公平,因为不论出身贫富,只要有才能,都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官职,从而提升了社会的流动性。
唐代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
过于注重文学才能,而忽视了实用性。
进士科是最为重要的科目,而进士科主要考察的是文学才能。
这导致了很多有实际才能的人才无法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而一些只会吟诗作赋的人却能够高居要位。
唐代科举制度存在舞弊现象。
由于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因此一些人会动用各种关系来作弊,影响了科举制度的公正性。
唐代科举制度对考生的束缚较大。
考生需要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和身份验证,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
这使得一些有才能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参加考试,从而限制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范围。
1. 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唐代(公元618年 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繁荣的时期,政治稳重、经济发达,文化艺术更是独领风骚。
在这个背景下,科举制度应运而生,成为了选拔官员和拓展文人阶层的主要途径。
唐代科举制度的确立,既继承了前朝的选拔制度,又为后世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在隋唐时期,随着士族势力的衰退和庶族地主阶级的逐渐崛起,原有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隋朝实行科举制度,采用分科取士,让人才能够更好地脱颖而出。
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从唐太宗(公元598年 649年)开始,科举制度逐渐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取代了之前的九品中正制。
唐朝的科举制度与士族文化

唐朝的科举制度与士族文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不仅在文化、艺术、科技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制度和文化。
其中,科举制度和士族文化是两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唐朝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唐朝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其基本原则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达到选拔优秀人才的目的。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完善,成为了帝国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之一。
唐朝的科举制度分为三级:明经、进士和进士及第。
明经生和进士都需要通过科目考试才能晋升,而且要求不断提高。
而只有进士及第,才能获得官职。
这种严格的选拔制度,无疑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社会的整体水平,这也是唐朝能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仅如此,唐朝的科举制度也极大地促进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首先,科举制度使士人走上政治舞台,多元化政治人才的来源,创造了政治的机会平台。
其次,科举制度刺激着人们学习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各种思想文化的融合和创新。
二、唐朝的士族文化唐朝时期,由于唐王朝的繁荣和进步,士族文化得以充分展现。
士族文化是指一种文化现象,其中士人、文人、政治活动、文化创新等方面相互关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对于整个社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唐朝的士族文化在大力发展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文学艺术的繁荣。
这种文化现象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唐诗”、“唐画”等,同样产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批文化名人。
他们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中国整个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另外,唐朝的士族文化还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他们在现代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繁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科举制度与士族文化的联系唐朝的科举制度和士族文化是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科举制度为文人提供了一个晋升为官员的机会,促进了文人士兵脱离生活的贫困,进入到政治和其他领域中担任重要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唐代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下,科举制度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致谢8
参考文献9
前言
在经历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两汉的征辟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等选人制度后,隋唐时期科举学制顺应历史的发展,登上了历史舞台。唐代科举制度是一个把考试作为选拔人才主要手段的度,它通过逐级淘汰的考试程序,挑选优秀的人才。它以其合理的原则给封建王朝平民百姓进入仕途和提高政治地位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相对于以前历朝历代的选官制度要公正、合理得多。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为当时的封建王国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传播了儒家思想,对保证社会安定,促进社会流动,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Keywords: tang dynasty;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reason;enlightenment
文章整体结构基本可以了,标题3下面没有小标题,不符合格式要求,建议把标题3下面的小标题加上去,保持完整,加油哈
2唐代科举制度利弊原因分析
2.1积极作用原因分析
从政治上来看,科举制度实施以后,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从法学的意义上讲,谁拥有法律的解释权,谁就具有实际意义上的立法权,因此汉代在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体制之后,用人权利却通过察举落到了地方大员手里。而科举制在具体实施中,虽然也是自下而上执行的,但这只是一个先后次序问题,而不是选官的主动权自下而上的问题。唐代的“乡贡”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地方官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预选而已。更重要的是即使读书人取得了“乡贡”头衔或初级功名,也必须经过全国统一考试,才能决定取舍。这样,地方官员的选人权力就完全被科举制剥夺殆尽,官吏的产生方式同中央集权的要求十分相应,不可能再通过选官造成妨碍中央集权的地方势力。所以说,科举制把分散的人事选拔权完全收归中央。中央利用科举制的这一措施,牢牢控制了选才任官权,培养了新兴的进士官僚集团,垄断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职,中举及未入仕者也享有诸如免除赋役、享受法律优待等特权。这批人中的绝大多数有知遇之感,愿做封建王朝的忠臣义士。中央集权的精神,在科举制创立以后得到了彻底体现。
1唐代科举制度及其利与弊
1.1唐代的科举制度
唐朝的“科举考试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常科,每年定期举行,一种是制科,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其中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为常设科目”。与隋朝科举制所设置的十科相比,唐朝的六个常设科目,相对应、相关联的只有“文才秀美”和“学业优敏”两科。“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和“执宪不挠”,这些重要的科目被舍弃了,或作为轻描淡写的考察科目,并不列为正规程序,不为重视。重文重智,轻孝轻德,已在唐代科举制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考试方法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整个是在围绕着“文词”费心劳神。在报考对象上,唐朝规定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由中央、地方官学经过规定的学业考试合格,选送到尚书省应试的,称为生徒。不由馆、学而学有所成的为士人,自己向所在州县报考,经县、州考试选拔报送尚书省应试的,称为乡贡。从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以后,对报考资格的要求越来越严。
关键词:唐代;科举制度;利与弊;原因;启示
ABSTRACT
From the sui dynasty to ta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constant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tang dynasty produced many positive effect: it promotes and consolidated a centralized system, which provides for officials XuanBo standard and relative fair competition mechanism, it promotes the tang dynasty culture education development.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passive function also arises, the culture of autocratic makes thoughts rigid from reality to some extent, also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Overall analysi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positive rol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s the main, o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t that time is outweigh the costs. Now the tang dynasty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for our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ersonnel selection still has many is worth using for reference points. This paper mainly divides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points in the ta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mainly chromatography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second part analysis the causes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 3rd part of contemporary political talents selection of the enlightenment.
第三,向各地方的庶族地主、平民打开了门路,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这就满足了庶族地主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从而调和了阶级
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
第四,科举制度比较详明严密地开创了考试取士的规模,具有一定的客观标准,看起来好像是最公平不过的,任何人只要读好书,就有资格应考做官,这样不仅掩饰了官僚政治的阶级实质,还可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埋头读书,养成极其驯服的性格,不易发生不满封建统治的不稳思想。这也是科举考试制度之所以能在封建社会里维持一千三百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中文题目:浅论唐代科举制度
外文题目:Shallow concerning the ta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毕业设计(论文)共9页
完成日期2010年12月答辩日期2010年12月
摘要
自隋朝到唐朝科举制度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科举制度在唐代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它促进和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它为官员的选拨提供了标准以及相对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它促进了唐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科举制度消极的作用也初露端倪,文化的专制使得思想僵化脱离实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发展。总的分析在当时的社会,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其对当时社会的发展是利大于弊的。而今唐代的科举制度对我们当代的政治人才的选拔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本文主要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分主要析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第二部分分析唐代科举制度利弊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是对当代政治人才选拔的启示。
1.2唐代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唐代科举制度是在魏晋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它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第观念而采取公平竞争和择优录取的公开考试方式!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划定了同一起跑线,这对于前代的选官制度无疑是一大进步。
从政,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
一.科举制度是文化专制的手段,使思想僵化,脱离实际,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科举考试是唐王朝选拔人才的一种办法,也是笼络和麻痹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
二.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育的发展。科举考什么,学校和社会也跟着注重什么。在学校教育完全成为科举的预备机关的情况下,科举考试制度本身的缺点与弊端,也就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几部经典、诗赋,考试方法又注重死记硬背,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就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
唐代科举制度对当时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唐代学校的任务是兴教化、育人才。但在实际上,则成为官僚的培养基地。学校的全部工作,归结为向尚书省输送参加科考的考生:律、书、算学为明经、明字、明算输送考生,培养的是业务人才;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及州县学则为进士、明经两科输送考生,培养的是统治人才。各类学校都学习儒家经典,有统一的教材,为的是统一思想,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人才。科举考试中的明法、明算、明字、武举、医科举、童子等科目的设置,对于重文轻武、重文轻算、重成年轻少年的陈规陋习,或多或少地进行了冲击,从而促进了当时教育的发展。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取得一定的官职名位,所以一般中下层知识分子都强烈要求进学校读书,就在客观上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儒家经典,使得从学校到社会都重视读书,习文,作诗赋和钻习儒经。这对于结束魏晋以来的清谈学风与玄虚思想,造成当时“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的风气都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