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有哪些
武则天科举制内容

武则天科举制内容
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略有变化,以下是详细内容:
一、科举考试科目:
1. 科举考试一共有三科,即诗、书、礼。
2. 诗是考查文学功底的科目,书是考查文书写作能力的科目,礼是考查礼制文化的科目。
二、科举考试步骤:
1. 考生先进行初试,初试由县、州级官员担任考官,考试内容主要是诗社、草书、经学等。
2. 初试成绩合格者才能参加殿试,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生需要在殿内写出一首七言或五言绝句,或七言或五言律诗。
3. 殿试成绩合格者继续参加会试,会试由宰相主持,考生需要通过面试和文化考试。
4. 会试成绩优秀者可以参加最后的殿中试,殿中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生需要在殿内做出礼制文化方面的演讲和答辩。
三、特殊考试对象:
1. 女性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女性需要通过更加严格的考试标准。
2. 汉地十八岁以上无官职一般人口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不限于籍贯
和身份。
四、科举考试的意义:
1. 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能够保证人才的选拔公正公平。
2. 科举考试制度也有助于推动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在文学、书法、史学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 科举考试制度也有助于开拓了农民阶层的晋升通道,使得社会结构
更加公平和稳定。
以上是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的详细介绍,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中最典型和最有代表性的制度之一。
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有哪些

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有哪些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在唐朝,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那么它的考试内容都有什么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有哪些吧!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唐朝科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
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
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唐代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等50多种。
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极高,很少有人能通过,后来渐渐废掉了。
俊士科不常举行。
考试的方式有:口试,贴经(填空),墨义(相当于口试的笔试化),策问(论文),杂文(诗赋)。
明经科的内容:9部经书,《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不仅仅是6经,另外,《孝经》、《论语》为必考。
明经科的考试方式一般只是口试,贴经(填空),墨义。
一般只要对经文以及注释,记忆背诵熟练,就可中试。
再看进士科。
进士科原来只考策问,后来加上贴经(填空),杂文(诗赋)。
贴经只贴大经,即《礼记》、《左传》。
再加上贴《老子》,10个问题中能答上4个即可合格。
杂文要求诗赋各一。
策问要写五篇。
通识必修科举制度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通识必修)科举制度及其对教育的影响1、唐代科举制度有哪些考试方法?常科主要设有哪些科目?简要说明最高级别科目及相应的要求。
2、简述唐代后期科举考试与学校教学之间的矛盾以及引起的社会问题。
3、宋代在科举制度方面进行了那些改革和创新?1、唐代科举制度有哪些考试方法?常科主要设有哪些科目?简要说明最高级别科目及相应的要求。
(1)作为科举应试的方法,在唐代有了比较空前完善的发展。
表现为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
“帖经”就是将书本上的某行贴上几字,要求应试者将贴住的字填写出来,类似现在的填空题。
“墨义”相当于现在的简答题,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回答。
考生只要熟读经文和各类注释文字就能回答,它一般有两种形式,如果考生用笔来回答问题,就称之为“墨义”,若以口来回答就称为“口义”。
“帖经”、“墨义”由于简便易行,一般在应试时常常要问三五十条,更甚者问至一百条之多方可通过。
“策问”是比帖经、墨义高一层次的考试方法,大概与现代的论述题相近。
因为各科去选的最后裁决,差不多都是看重策问,所以它显得非常重要。
简单说来,策问的方法就是主考设题指事,由考生作文章,题目的范围一般有人事政治,称为方略策和时务策等。
“诗赋”是为克服考生存在的多背诵经义和旧策,而乏真学实才的现象,在后来加试的一种方法。
即在经义策问的基础上加试一诗一赋,当时称“帖诗”。
后来在进士科的考试偏重诗赋,往往发生帖经不及格,如果诗赋好也可以通过。
从客者填充。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最高级别科目及相应的要求:最初最高级别科目是秀才科,到唐高宗以后慢慢变为进士科。
相应的要求:唐代参加秀才科考试的要求很高,必须是才华一等的人才,并且名额极少,全国也就一到二人,整个唐代也就选拔出十多个人。
唐朝的官员考核制度是什么

唐朝官员考核制度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而繁盛的王朝之一,其政治体制和官员考核制度也引人注目。
唐朝官员考核制度旨在选拔优秀的人才,确保政府的高效运转和有效治理。
本文将介绍唐朝的官员考核制度的概述、考试形式和内容、选拔与任用流程等方面内容。
概述在唐朝,官员考核制度被称为科举制度,它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方式。
唐朝的科举制度最早可追溯到隋朝,但在唐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科举考试是唐朝政府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社会流动和晋升的重要渠道。
考试形式与内容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两个层次:乡试和会试。
乡试是地方级考试,每个州府都会设立考场。
乡试采用笔试形式,主要测试考生对经典书籍的掌握程度、诗词才华以及文学造诣。
合格的考生将有资格参加会试。
会试是全国性的考试,每年在唐朝的首都举行。
会试也是笔试形式,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知识。
会试的合格考生将有资格参加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
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只有少数的考生有资格参加。
殿试采用面试形式,皇帝亲自主持,考核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学、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殿试合格者将被任命为官员,并被分配到各个部门担任不同的职务。
殿试合格者中优秀者还有机会担任皇帝的亲信官员,成为朝廷的重要决策者。
选拔与任用流程唐朝的官员选拔与任用流程相对复杂。
首先,考生需要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这三个层次的考试,其中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
考试成绩优秀、排名靠前的考生将有更大的机会获得高级别的职位。
考试成绩优秀的考生将根据成绩和其他因素,如家族背景、政治关系等被选中,被授予不同级别的官职。
唐朝的官职分为九品官、八品官、七品官等,根据职位的重要程度和功绩,官员可以晋升到更高级别的职位。
然而,唐朝官员的选拔并不仅仅依靠考试成绩。
家族背景、政治关系、个人能力等其他因素也会被纳入考虑范围。
这使得唐朝的考核制度并非完全公正,有一定程度的特权存在。
虽然有不可忽视的弊端,但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仍然是当时最公平和最有效的选拔官员的方式。
唐科举制考试程序

唐科举制考试程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唐代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选拔官吏制度,其考试程序严格而有序。
唐代科举考试包括会试、殿试和礼部试三个阶段。
这些考试程序严格规定,参加考试的人员要经过多个层层筛选,最终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首先是会试阶段,参加会试的考生要先进行背诵和诵读,分别考察音韵和文辞。
会试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学功底、才学和表达能力,考试内容有诗文、经义等。
参加会试的考生要站在二人对圜宴均圜堂上,先默读文句,然后进行朗读。
如果考生被选中,就可以进入殿试阶段。
殿试是会试合格者参加的进一步选拔,殿试主要考察考生的文采、才情和应变能力。
参加殿试的考生要在皇帝的面前进行答问,凡中举的才俊,便可进入礼部试阶段。
最后是礼部试,礼部试主要考察考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以及治国理政的能力。
参加礼部试的考生要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考官组成的考官考核,经过一系列的答问、辩论和写作等环节,而后评判出优胜者。
优胜者最终可以取得科举制度下的功名,并且成为一名官员。
唐代科举制考试程序严谨而有序,选拔出来的官员往往具备较高的才华和治国才能,在唐代政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唐代科举制考试程序的严格和规范性,也为后来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二篇示例:唐朝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一种,也是历史上最为完善的科举制度之一。
唐朝时的科举考试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定,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唐朝科举制度的考试程序。
一、科举考试的类型唐朝的科举考试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明经、明法和明艺。
明经是指对儒家经典的考试,明法是对法律制度的考察,明艺则是对文学才能和文艺水平的评判。
这三种考试各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考试的标准也是因科目不同而异。
1. 报名在唐朝的科举考试开始前,考生需要通过政府举行的报名程序来报名参加考试。
这个过程中考生需提交相关的资格证明和文书材料,并缴纳一定的报名费用。
2. 主试主试是科举考试中的主要考官,由官方指定。
主试有权监督考试的整个过程,包括试卷的印制和保密、考场的布置和管理等。
唐朝科举考试铨选制度的类目及内容

唐朝科举考试铨选制度的类目及内容
唐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和铨选制度是中央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涉及多个类目和内容。
首先,科举考试是唐朝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
常科是每年定期举行一次的考试,考试科目包括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等,其中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进士科要求考生具备文学才能和政治素养,难度较大,通过率较低,因此也最为人所重视。
铨选制度则是科举考试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对通过考试的考生进行再选拔,以确定其最终的官职和职位。
铨选制度主要包括身、言、书、判四个方面,即考察考生的外貌、口才、书法和判断能力。
此外,唐朝还设立了科目选,主要有博学宏词科、书判拔萃科、平判科等。
这些科目选的设立主要是为了满足政府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是为了补充常科的不足之处。
以上是对唐朝时期科举考试和铨选制度的大致介绍,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或咨询历史专家。
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
唐朝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都举行。
明清两代文科只设进士一科,考八股文。
武科考骑射、举重等武艺。
武则天时设立武举,即是武状元.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
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又称中式进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试题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
有时由读卷官预拟后径送皇帝圈定或由皇帝直接拟题。
殿试题一开始是策问,后来改为诗赋,到明清时,主要仍是策问。
录取分三甲,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
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
乡试由布政使司主持,会试由礼部主持。
凡考中进士的,统统被任命为官员。
一般来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考选为庶吉士,也都是翰林院官,其他或授给事、御史、主事,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
未考中的举人,只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职。
童子试亦称童试,分为“县试”、“府试”及“院试”三个阶段。
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
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
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
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府试考取的就叫生员(秀才)。
乡试考中的第一名叫做解元。
参加童子试所具备的资格县试:要求有4名村庄里的人和1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
府试:要求5名村里的人和一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院试则要求有6名村庄里的人和2名秀才保举。
历史试题及答案高中

历史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以下哪项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A. 分封制B. 郡县制C. 宗法制D. 世袭制答案:B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哪些?A. 诗赋B. 经义C. 策论D. 以上都是答案:D3. 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A. 废除丞相B. 设立东厂C. 建立锦衣卫D. 以上都是答案:D4.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对国家进行了哪些重要的改革?A. 废除八旗制度B. 实行“摊丁入亩”C. 开放海禁D. 推行“新政”答案:B5.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A. 封建制度被废除B. 建立了民主共和国C. 实现了民族独立D. 以上都是答案:B6.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主要反对的是什么?A. 封建主义B. 帝国主义C. 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D. 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答案:D7.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以下哪项不是其胜利的主要原因?A. 国共合作B. 国际援助C. 国内统一战线D. 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战答案:D8.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了哪些重要的革命斗争?A. 秋收起义B. 长征C. 抗日战争D. 解放战争答案:D9.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外交上取得了哪些成就?A.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B. 与苏联建交C. 与美国建交D. 以上都是答案:A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A. 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B. 成为世界工厂C. 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统一的度量衡,其中包括____、____、____。
答案:长度、重量、容量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诗赋、经义和____。
答案:策论3. 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了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有哪些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在唐朝,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那么它的考试内容都有什么呢?接下来就和一起来看看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有哪些吧!唐朝科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
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
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唐代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等50多种。
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极高,很少有人能通过,后来渐渐废掉了。
俊士科不常举行。
考试的方式有:口试,贴经(填空),墨义(相当于口试的笔试化),策问(论文),杂文(诗赋)。
明经科的内容:9部经书,《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不仅仅是6经,另外,《孝经》、《论语》为必考。
明经科的考试方式一般只是口试,贴经(填空),墨义。
一般只要对经文以及注释,记忆背诵熟练,就可中试。
再看进士科。
进士科原来只考策问,后来加上贴经(填空),杂文(诗赋)。
贴经只贴大经,即《礼记》、《左传》。
再加上贴《老子》,10个问题中能答上4个即可合格。
杂文要求诗赋各一。
策问要写五篇。
策问主要是对时下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政务、漕运、盐政等等方面提出问题并作回答。
进士科一般取中很难,录取率只有1%-2%,因此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称。
唐前期每科进士只取十几人,后期也只取三十几人。
孟郊当时考中后,欣喜若狂,作《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遍长安花”,可见其难。
明法科,国家选取司法人才,范围为律七条,令三条。
唐朝的科举竞争唐代的录取比例相对偏低,据《通典;选举三》,唐代“贡士之法,多循隋制。
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
”唐初大郡一般在3万户以上,以每户平均5口人来说,至少有15万人,换算下来,录取比例为总人口的1/50000。
到唐高宗时,录取比例开始上升,特别是在武则天当政后,录取名额大幅增多,科举已成为读书人入仕的最主要路径。
据《朝野佥载》:“乾封(唐高宗年号)以前选人,每年不越数千;垂拱(武则天年号)以后,每岁常至五万。
”曾任洋州刺史的唐代经学家赵匡在其《举选议》中称,尚书省考试录取,“大率二十人中方收一人”,录取率大概是5%。
虽然此录取率比唐初增加许多,但因考生越来越多,录取率仍较低,所以出现了《通典;选举五》所说的情况:“故没齿而不登科者甚众。
”唐朝的科举竞争程度唐朝科举各科的录取比例并不一样。
据《文献通考;选举二》:“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
”即唐朝进士科的录取率在1%至2%左右;明经科录取率较高,比进士科多了10%。
进士科录取名额每次仅30人左右,故唐人李山甫诗中称:“麻衣尽举一双手,桂树只生三十枝。
”唐代进士录取要求严苛,宁缺毋滥。
据《新唐书;选举志上》,唐文宗李昂曾诏令礼部:“岁取登第者三十人,苟无其人,不必充其数。
”可能正缘于不能“滥竽充数”,唐朝的录取率是科举时代中国各朝中最低的。
据清徐松《登科记考》中的统计:终唐之世,贡举进士凡266次,及第进士为6642人,平均每次进士及第不到25人。
明字科,文字理论及书法,考《说文》、《字林》。
明算科,考数学,范围很广,选数学人才。
一史科,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任选一,考贴也考策。
三史科,《史记》、《汉书》、《后汉书》均考,主要是选拔历史方面的人才。
道举科,考《老子》、《庄子》、《列子》。
童子科,10岁左右的童子,考《孝经》、《论语》。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唐代科举考试的范围有多大。
从经文到时事政治、经济、制度、军事、法律、盐政、漕运、历史、数学、文字学,而且,不仅考儒家的东西,还考道家的东西。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唐代科举考试的范围有多大。
从经文到时事政治、经济、制度、军事、法律、盐政、漕运、历史、数学、文字学,而且,不仅考儒家的东西,还考道家的东西。
和那时的科举相比,我们现在的高考也不过如此罢了。
当时的考试范围非常广泛,要学的东西也非常多,不仅儒家,还有道家,及各种经史都考,还有诗词歌赋,并且非常重视策问,即考你的治国方略。
这样的考试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来。
而且,常科登试后,不能立即做官,必须经吏部的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
韩愈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没有通过,只好去刺史那里做幕僚。
可见这是一个多么严格的选才制度。
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其一:对于考场的种种犯规行为一直都较为宽容,根本没有出现过象明、清时期那样血淋淋的科场案。
《宣宗纪》、《登科记考》接下来还均有记载说:“御史台奏:‘据正月八日礼部贡院捉到明经黄续之、赵弘成、全质三人,伪造堂印、堂贴,兼黄续之伪着绯衫,将伪贴入贡院,令与举人虞蒸、胡简、党赞三人及第,许得钱一千六百贯文。
据勘黄续之等罪款,具招造伪,所许钱未曾入手便事败。
奉敕并准法处死。
主司以自获奸人,并放。
’”因考场作弊被处死的仅见此一例,这是因为其事涉“造伪”。
据《唐会要》卷四一,在唐代,“造伪”属仅次于“十恶”的重罪,所以处罚较重。
然而,此次被处死的3人皆既非考官,亦非考生。
可见,作弊情节过于恶劣的涉案人也只偶然有极少数被处死,一般对考生的处罚都只是不予录取,或者再加上几年不许参加考试;而对于考官的违规则只是贬官降级,没有太当一回事。
即使是事先泄漏了考题,致使考试作废,或者落实收受了贿赂,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有一例;;麟德二年的主考左史董思恭原拟判死刑,结果还是免死、流放[7](P53),其他的依然只是贬官。
据《登科记考》,仅进士科为争夺状元桂冠就有:强要状元竟遂愿、自定状元自写榜、“诈和”取得第一名、取舍决于场外人、名次定在开考前、权臣倚势搞裙带、还情送顶状元冠等15次不正当竞争,当时人们都不举发、不追究,也就是说都能容忍。
清人王世祯就看不懂唐代的科举,他说:“唐人最重进士科,然主司、举子关节交通,不以为怪。
”[15] 的确如此。
由于科举取士并非主要的入仕途径,其它的门路尽多,加之录取了也不是立即有官做,到能做官时起点也很低,科举得手并不能象宋中期以后那样“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所以制度较松弛,人们对科举考试公正性的期望值并不高,犯不着对考试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大动干戈。
我们不可以看明、清科举的眼光去看唐代科举。
其二:宗族子弟照样参与科举竞争,与天下寒士一起追求榜上有名而不加限制,当时人们也都能接受,相关史书中均不见有臣下就这一问题上过奏章,这也是宋以后所见不到的现象(宋代还有微量的残存)。
依据《登科记考》的记载,并参之其它史籍统计,唐代已知的151名状元中,宗室出身的就有李程、李从实、李肱、李筠等4人,占2.65%。
普通进士名单不全,无法统计,估计宗室出身的一般进士还会超过这个比例。
而宗室总人数在当时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绝对没有这么大。
宗室子弟本来就有恩荫、特赐等种种特权,在享受教育方面也占有很大的优势,又在科举考试中也占有优势,是极不合理的。
宋以后在这方面进行了改革,作了种种限制,应该说是很大的进步。
跟这一点密切相关的是:笔者发现,有案可稽的唐代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11人,占15.07%;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
估计这少数几个出身“微寒”的,也并非来自一般平民或农户,多半是破落官僚家庭,至少是个小地主,只是近几代无人做官而已。
那些未留下姓名或虽知其名姓却找不到家世资料的状元,也不一定就是出身“微寒”,仅仅由于他们影响太小而唐代又不怎么重视状元。
56个家世较为显赫的状元中就多半其祖辈、父辈或兄弟辈在新、旧《唐书》中有传,而本人则只字不曾被附带提及。
这些情况表明,唐代科举所选拔的人才多处在社会上层,中层的都很少,更不用说下层了。
掌权者并没有将科举考试看得很神圣,有意无意地在制定有关章程时留下一些余地,不糊名,不誊录,甚至不硬性规定非依考卷高下决定取舍与名次不可。
这不甚严密的制度执行起来再打些折扣,于是朝里有人好做官,朝里有人易争先,所以郑氏、归氏、孔氏、赵氏、崔氏等大家族出状元都是一窝一窝的。
中下层读书人不仅难以争先,甚至难以录取。
可以说,唐代的科举考试实质上是上层社会内的权力再分配,是上层社会中的庶族从豪族手里分权,远不是真正的“广开才路”,在全社会范围内挑选人才。
所谓“为国选才”只是一句空话。
直到宋代中期以后,科举考试的制度日趋严密完善,有“殿试”、“读卷”、“糊名考校”、“分房阅卷”、“公立甲次”等措施,而名次的确定又有“初考”、“复考”、“详定”3道关,且有宗室一般不许参试,高官及考官的子弟或亲戚参试要回避,并另设试场、另定名额、分别录取等规定,选才的范围才逐渐扩展到中下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