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东南形胜》(必修三)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言文柳永《望海潮》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柳永《望海潮》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柳永《望海潮》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江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译文: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

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

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

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

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

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

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赏析【赏析一】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

钱塘,即杭州。

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

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

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参差”为大约之义。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

“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望海潮原文翻译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望海潮原文翻译

《望海潮》教案望海潮作者: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山献(音yǎn)清佳。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赏析《望海潮》也是柳永词中广泛传诵的名篇。

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从唐代开始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城市,到了宋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柳永在杭州生活过一个时期,对杭州的山水名胜、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所以,在这首词里,他能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

西湖的美景,钱江潮的壮观,杭州市区的繁华富庶,当地上层人物的享乐,下层人民的劳动生活,都一一注于词人的笔下,涂写出一幅幅优美壮丽、生动活泼的画面。

这画面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描画出杭州的锦山秀水,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面出了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这首词是柳永呈献给旧友孙何的作品。

孙何当时任两浙转运使,驻节杭州。

词中“千骑拥高牙”之句,有可能指孙何而言。

由于是呈献杭州官长之作,词中不免对当时的杭州做夸张描写,也免不了要用恭维应酬的话语作结。

但是,更主要的是,透过“竞豪奢”这样的表面现象,读者还可以看到“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盈实富庶,“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轻快欢欣,以及“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风流潇洒。

这一切,都只能产生在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动所创造出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

“重湖叠山献”,“烟柳画桥”,也并非天然生就,而是劳动人民治理河山,改造自然的结果。

“云树绕堤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无一不是劳动人民辛勤的双手造就。

当时,柳永对此大加赞赏并引以为自豪。

今天,我们读这样的词作也不应求之过苛,甚至指责他“掩盖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与贫富悬殊”,而是应当从词里所提供的画面中去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以及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赏析:杭州繁荣盛景的壮丽赞歌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赏析:杭州繁荣盛景的壮丽赞歌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赏析:杭州繁荣盛景的壮丽赞歌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是一首描绘杭州自然美景与都市繁华的壮丽词篇,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杭州作为东南名都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对该词的赏析:一、作品原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杭州地处东南方,地理形势优越,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

如烟一般的柳色、装饰华美的桥梁,挡风的帘子、青绿色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

高耸入云的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

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

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

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喜笑颜开。

孙何外出时,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声势煊赫。

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

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画出来,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2、注释三吴: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

烟柳:如烟一般的柳色。

画桥:装饰华美的桥。

风帘:挡风用的帘子。

翠幕:青绿色的帷幕。

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

云树:高耸入云的树。

怒涛卷霜雪: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

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

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

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

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

高中语文文言文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原文、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高中语文文言文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原文、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原文、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译文】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

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

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

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

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

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

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

千名骑兵簇拥着巡察归来的长官。

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

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

【注释】⑴三吴: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⑵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

⑶烟柳:雾气笼罩着的柳树。

画桥:装饰华美的桥。

风帘:挡风用的帘子。

翠幕:青绿色的帷幕。

参差:参音此跟反,差音此衣反。

近似;高下不齐貌。

⑷云树:树木如云,极言其多。

怒涛卷霜雪: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

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

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

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

⑸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

巘(yǎn):大山上之小山。

叠巘:层层叠叠的山峦。

此指西湖周围的山。

巘:小山峰。

清嘉:清秀佳丽。

⑹三秋:①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

《望海潮》全文及赏析

《望海潮》全文及赏析

《望海潮》全文及赏析《望海潮》全文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望海潮》全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qiàn)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yǎn)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qiāng)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sǒu)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作品注释⑴三吴: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⑵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

⑶烟柳:雾气笼罩着的柳树。

画桥:装饰华美的桥。

风帘:挡风用的帘子。

翠幕:青绿色的帷幕。

参差:参音此跟反,差音此衣反。

近似;高下不齐貌。

⑷云树:树木如云,极言其多。

怒涛卷霜雪: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

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

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

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

⑸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

巘(yǎn):大山上之小山。

叠巘:层层叠叠的山峦。

此指西湖周围的山。

巘:小山峰。

清嘉:清秀佳丽。

⑹三秋:①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

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②三季,即九月。

《诗经·王风·采葛》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

三秋谓九月也。

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

亦指三年。

李白《江夏行》有“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⑺羌管(qiāng):即羌笛,羌族之簧管乐器。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原文+赏析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原文+赏析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原文+赏析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山献(音yǎn)清佳。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赏析】《望海潮》也是柳永词中广泛传诵的名篇。

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从唐代开始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城市,到了宋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柳永在杭州生活过一个时期,对杭州的山水名胜、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所以,在这首词里,他能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

西湖的美景,钱江潮的壮观,杭州市区的繁华富庶,当地上层人物的享乐,下层人民的劳动生活,都一一注于词人的笔下,涂写出一幅幅优美壮丽、生动活泼的画面。

这画面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描画出杭州的锦山秀水,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面出了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这首词是柳永呈献给旧友孙何的作品。

孙何当时任两浙转运使,驻节杭州。

词中“千骑拥高牙”之句,有可能指孙何而言。

由于是呈献杭州官长之作,词中不免对当时的杭州做夸张描写,也免不了要用恭维应酬的话语作结。

但是,更主要的是,透过“竞豪奢”这样的表面现象,读者还可以看到“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盈实富庶,“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轻快欢欣,以及“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风流潇洒。

这一切,都只能产生在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动所创造出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

“重湖叠山献”,“烟柳画桥”,也并非天然生就,而是劳动人民治理河山,改造自然的结果。

“云树绕堤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无一不是劳动人民辛勤的双手造就。

当时,柳永对此大加赞赏并引以为自豪。

今天,我们读这样的词作也不应求之过苛,甚至指责他“掩盖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与贫富悬殊”,而是应当从词里所提供的画面中去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以及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望海潮》原文译文及注释

《望海潮》原文译文及注释

《望海潮》原文译文及注释柳永《望海潮》原文译文及注释望海潮,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词牌名,这首词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其实是主要描写了关于杭州的富庶美丽。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望海潮》原文译文及注释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望海潮》柳永〔宋代〕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三吴一作:江吴)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海潮》译文及注释译文杭州地处东南方,地理形势优越,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

如烟一般的柳色、装饰华美的桥梁,挡风的帘子、青绿色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

高耸入云的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

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

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

不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飘荡着羌管的笛声和采菱的歌声,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

孙何外出时,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声势暄赫。

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

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画出来,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注释三吴: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

烟柳:如烟一般的柳色。

画桥:装饰华美的桥。

风帘:挡风用的帘子。

翠幕:青绿色的帷幕。

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

云树:高耸入云的树。

怒涛卷霜雪: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

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

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

《望海潮-东南形胜》赏析

《望海潮-东南形胜》赏析

《望海潮·东南形胜》是宋朝诗人柳永的作品《望海潮·东南形胜》是宋朝诗人柳永的作品。

译文如下:东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江河湖海纵横交错,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

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帷幕,阁楼有高有低,约有十万人家。

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形容浪涛汹涌像卷起来的白色霜雪,天然的壕沟钱塘江绵延无边。

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峰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

悠扬的羌笛声在晴空中飘扬,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

这里指孙何外出时仪仗很威风,随从人员很多。

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引导,旗很高,乘醉听吹箫击鼓,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

他日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回朝廷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这首词从整体上体现出了柳永在铺叙和渲染方面的特别之处:1.柳永善于铺叙,把杭州的富庶与美丽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比喻,如“烟柳”、“彩桥”、“帘幕”、“楼阁”等,以及“如霜雪”的浪花和“天然壕沟”的钱塘江等,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2.柳永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展现了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他通过描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娱乐活动,如划船采菱、钓鱼采莲等,展现出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活画卷。

3.柳永在描绘杭州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他既描绘了整个杭州的城市风貌和自然风光,又通过一些具体的场景和人物来展现杭州的魅力。

这种写法使得他的描绘更加生动具体,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杭州的风土人情。

4.柳永在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情感表达方式。

他通过描绘美好的景色和人物活动,表达了对杭州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一些孤独和忧伤的情感,这种情感表达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真实感人。

5.柳永在词中运用了一些典故和历史事件,如孙何外出时的仪仗、高牙等,这些典故和历史事件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柳词
1. 柳词内容
写歌妓及与歌妓的恋情。 自抒羁旅行役之苦和离别情绪。 写都市风光及替歌妓祝寿祝酒 之辞。
三、柳词
2. 柳词特点
善于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市民 情调。 能创造性地运用铺叙和白描的 艺术表现手法。 注重抒情的自我化。
三、柳词
3. 柳词的影响及柳永的贡献
大量创作慢词长调,大大扩充了 词的体制容量; 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望海潮· 东南形胜》
柳永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 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 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 欧诸公所不许也。
一、导语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 山喷雪来。(李白)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 声中。(潘阆)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 上看潮头。(白居易)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 蒙雨亦奇。(苏轼)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 花别样红。(杨万里)
二、解题
望海潮,词牌名 。 为柳永所创,大约取意 于杭州是观潮胜地 。 这首词共117字,属于长 调、慢词 。
钓叟
莲娃
五、课文分析
结束语:“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
池夸”
写作动机与目的:赞美、祝愿、 应酬之意不着痕迹。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六、艺术特点
层层铺叙,情景交融;
白描写景,清新自然;
对仗工整,音律谐婉,刚柔相 济,语意妥帖。
三种境界的含义: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既表现出事业、学问上的渴望和期待,又表现出一种 开始探寻道路时的茫茫无绪之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为了事业、学问上的崇高目标,为了获得成功,在前 进道路上,历经艰难困苦,仍不懈探索,执着追求。“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三、柳永其人
1. 生平
柳永,北宋词人,福建人,出身 于官宦门第,自幼受到了良好的 文化艺术熏陶,他们家三兄弟 (三复、三接、三变)都有文名, 时称“柳氏三绝“。 原名三变,字耆卿,因排行第七, 又叫柳七,柳永做过屯田员外郎 等小官,所以世称“柳屯田”。
二、柳永其人
2. 趣闻逸事
“奉旨填词柳三变”(《艺苑 雌黄》)。 “吊柳会” 。
江堤:“云树”(形容树多而高)、绕; 江面: “怒涛”(江水澎湃浩荡)、 “无 崖”。
云树饶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崖。
云树饶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崖。
五、课文分析
4、繁华之处:街市
“列”、“盈”、“竞”把经济繁 荣、生活富庶奢华落到了实处。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五、课文分析
练习
——王国维(清)
三种境界的原本含义: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暮秋怀人之情。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怀人春愁,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处。”
自怜幽独,别有怀抱。 共性: 都是怀人之作.
四、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003年秋,是赠 予当时两浙转运使孙何的。 孙何当时驻节杭州,门禁甚 严,柳永想谒见面而不能, 就作此词央求名妓“楚楚” 歌孙席前。孙问知是柳永所 作,赶快迎他入座。
五、诗歌赏
五、课文分析
上片:写杭州自然形 胜和城市的繁华。 1、概写:形胜、都会、繁 华。(总纲)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五、课文分析
2、都会印象
“烟柳画桥”——街巷河桥的美丽 “风帘翠幕”——居民住宅的雅致 “参差十万人家”——都市人口众多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2、都会印象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五、课文分析
3、“形胜”之地:钱塘江
在求索的道路上,不知走过多少弯路,经历多少挫折, 似乎已经无法可想,无法实现既定的目标了。但回头一看, 忽然发现自己离目标已经不远,胜利已经在望了。
三种境界的联系:
确立
志向和目标 努力
探索和追求 实现 理想和愿望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 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 悴。”“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下片:重点写西湖的秀丽景色
重湖 叠巘
景美
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 荷花。
重湖叠巘清嘉
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五、课文分析
人美
老百姓:详和快乐
”弄“:潇洒欢快 “泛”:轻盈愉悦
达官贵人:与民同乐
“拥”:气派威风
“听”:品酒赏乐
“嬉嬉”:怡然快乐
“吟”:吟诗作画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 。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