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盗汗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调
盗汗是阴阳俱虚

盗汗是阴阳俱虚微信cyk3333什么是盗汗呢?平常运动出汗,只要出得恰到好处,这都是正常的。
盗汗就不正常了。
盗汗就像一个贼,人在那儿睡觉,有一个贼偷走了人体的心液,所以盗汗不仅是阳虚了,更是阴虚。
如果长期盗汗,那人就会越来越消瘦。
林黛玉就是这样,天天盗汗淋漓。
阳虚还只伤六腑,阴虚就五脏都伤了。
阴虚盗汗的人,喜欢冷饮,但人很精神。
阳虚盗汗,这类人平日里是倦怠无神,喜欢喝热水。
盗汗怎么办呢?建议食疗,或者严重的话就看中医,用中药调理。
如果没有选对就只治标不治本,有时停药还会很严重,而且这些人身体虚,不胜补,食疗加适当运动是最好的治疗方法,虽然慢点但对身体好。
头汗多是阳虚有很多人头部喜欢出汗,而且汗豆大豆大的。
比如有的人锻炼只脖子以上出汗,或者一吃热、辣东西头上就挥汗如雨……头为诸阳之会,是阳气最足的地方,所以头就不怕冷。
看冬天,有的人哪儿都怕冷,就这脸不怕冷,那因为脸部气血特别足。
阳气最足的地方能够憋住汗,阳气虚就会哗哗出汗,然后再虚就精脱了,全部出去了,就是出油汗了,这汗跟油一样滴了出来。
所以如果头上出汗不止,出油汗,就是典型的阳虚。
看外国人锻炼身体,会发现,他们后背出汗,胸膻中出汗,腰以下不出汗,这是肾虚的表现。
如果只上半身出汗,下半身不出汗,就是上下不交通。
所以真正的好的出汗方式是,腿一定要出汗,如果锻炼到腿出汗,身体肯定明显见好。
锻炼微微出汗就可以了,出大汗必损心阳平常也没做什么事,就坐在那儿,浑身出汗,这叫自汗。
现在这种病人其实挺多的,这就是太阳表虚,皮表固摄不住汗液,这其实也是一种病。
汗为心液,出汗要适时且恰当,出汗太多肯定会出问题。
怎么样才算适时且恰当呢?比如我们做运动锻炼啊,都要出汗。
这个汗怎么出?我们去国外看,国外很多人锻炼身体,不会别的,就是跑步。
比如加拿大,街上好像天天都有跑步的人,老在那儿跑,然后跑得呼呼呼,大汗不止。
而中国人日常生活锻炼都去干吗呢?练太极,或者是练健身气功什么的,练到一定时候就微微出汗。
中医治阳虚盗汗出汗阴虚盗汗出汗医案和食疗方

中医治阳虚盗汗出汗阴虚盗汗出汗医案和食疗方中医学认为,汗为心之液。
如果出汗太多或者是自汗、盗汗时间过久,就会伤津耗神,从而出现精神倦怠、脸色苍白、四肢乏力、不思饮食、易感冒、睡眠多梦等阴阳失调的症状。
出汗多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白天,轻微的活动就会出汗叫(自汗),自汗是由于人体卫气不足引起的,卫气无法固护津液,稍有活动,就会大量汗出;盗汗是由于人体阴津不足引起的,阴虚生内热,而津液外泄。
一种是在晚上,入睡以后,就开始大量的出汗,人醒了汗马上就停叫(盗汗)两种汗,有什么区别呢?阳虚盗汗:手脚心汗多,自汗,即白天出汗,活动后明显。
且出汗后怕风,活动后出汗更明显。
平素喜感冒,并容易有倦怠乏力、面色差、舌苔白、脉弱等症状。
中成药:玉屏风散、补中益气丸、桂附地黄丸等。
阴虚盗汗:主要是盗汗,即睡着时出汗,醒来后出汗停止,表现为盗汗、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常伴有两颧潮红、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状。
汤剂或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虚汗停颗粒、杞菊地黄、坤泰丸、当归六黄汤等。
-----------------------------手脚心出汗盗汗1、脾胃有热,口臭便秘,烧心!用三黄片、藿香清胃胶囊!2、脾虚运化失常,舌头两头有齿痕,大便不成型,用二陈丸和补中益气丸搭配用!3、阴虚内热:有痰,湿气重,心里烦躁,手脚心发热,口干,爱喝水,舌苔少甚至没有,容易盗汗,用知柏地黄丸!4、阳虚:手心脚心出汗特别凉,怕冷,吃凉的拉肚子,用桂附地黄丸!阳虚的太厉害用右归丸!5、一紧张出汗,是因为肝郁气滞,用小柴胡颗粒搭配加味逍遥丸!手汗多用劳宫穴,脚汗多,用复溜穴!----------------------------二陈汤加减化湿巧治“一动就出汗动则汗出”【组成】清半夏9克,陈皮12克,茯苓15克,甘草6克,白术12克。
【用法】日一剂水煎服。
【方解】此方主要治痰湿阻滞气机,腠理开阖失灵,有的人之所以特别爱出汗,一动弹就一身汗,中医往往考虑有内热、营卫不和、脾肺气虚等因素。
盗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

3
正常出汗的生理意义
1、调节阴阳平衡 2、保持体温 3、排除废物 4、调节体内水液平衡
汗的分类
1、出汗部位:全身性、局部性 2、临床表现:自汗、盗汗、战汗、脱 汗、黄汗
2018/11/26
4
三、范 围
•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风湿热,结核病等所致的自汗、盗汗可参 考治疗。
2018/11/26
2018/11/26
2
中医对汗的认识
血液
心主血 汗为心之液 血汗同源
• 1、汗为心之液:血液
血汗同源
汗液
• 2、汗生于水谷之精 • 3、《内经》认为寒、热、过劳、饮食、惊恐均可致人出 汗。 • 4、卫气可防御外邪,固表止汗。若表虚卫气不固,或外 邪干扰,或卫气时性不足,均可导致病理性汗出。
2018/11/26
一、定义
• 自汗、盗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 而至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 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 出,动辄益胜者,称为自汗。 • 寐中出汗,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 为寝汗。
2018/11/26
1
二、病名源流
• 《内经》论及生理性出汗与病理性出汗。病有多 汗、寝汗、绝汗等。 •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先记载盗汗名称。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对自汗、盗汗作 了鉴别。 •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 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 中补充了针对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疗用药。
2018/11/26
16
• 【相关检查】
血沉,风湿全套。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排查:甲状腺摄131碘试验、甲 状腺显像、TT3、TT4、FT3、FT4、TSH检查与基础 代谢率检查[(BMR=脉搏+脉压-111),正常范围 ±15%]。 结核等疾病的排查:胸部X线,痰涂片检查等。
一动就满头大汗怎么回事

一动就满头大汗怎么回事出汗本身是一种调节体温、散热的一种方式,比如劳动、运动、情绪激动、紧张之后出汗都是很正常的,因此出汗是一种很正常的表现。
但是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一动就满头大汗,尤其是在夏天就特别严重。
那么,一动就满头大汗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我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出汗本身是一种调节体温、散热的一种方式,比如劳动、运动、情绪激动、紧张之后出汗都是很正常的,因此出汗是一种很正常的表现。
中医认为出汗也是有他的道理的,比如《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
人与人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比如胖一些的人汗液就会多一些,瘦一些的人出汗就会少一些,这都属于正常范畴。
出汗一定要分出来是生理性出汗还是病理性出汗,病理性出汗也就是多汗症的原因总体概括起来就是一种中枢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
中医认为出汗是一种阴阳失调引起的.中医是怎样认为每个人出汗的情况 : 医学对于出汗是有分类规定的,有自汗、盗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等,最常见的还是自汗和盗汗。
所谓自汗就是无缘无故、不自主地出汗,一般都是在白天并不炎热也没有运动的环境下。
盗汗医学上认为就是在夜间睡着了时候出汗,而睡醒了后汗就止了。
当然其它还有很多出汗的情况都有分类。
自汗和盗汗有一部分在医学上是病理性的,是合并在某一些疾病上的。
有时是由于体内中枢神经紊乱有关.自汗和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的关系,比如一些高热性的疾病如发烧、肺炎、风湿热等疾病。
另外还有一些内分泌紊乱的原因也是有的,如更年期综合征,还有一些代谢性疾病引起的如甲亢。
还有一些一般疾病的情况如糖尿病的低血糖状态或者冠心病疼痛缺氧状态。
其它还有药物引起的出汗如吃阿司匹林等。
因此自汗的原因还是很多的。
盗汗与疾病的关系,通常引起盗汗的原因有结核病,其它原因还有小孩缺钙(佝偻病),盗汗是要就诊的。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介绍的一动就满头大汗的原因,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了吧。
如果朋友们经常出现出汗的症状,就要多加注意了,有可能是肾虚了。
建议大家多加运动,每天坚持锻炼,多喝水,防止体内水分流失,多补充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
中医内科学讲稿气血津液第五节 自汗盗汗

中医内科学讲稿气血津液第五节自汗、盗汗自汗、盗汗【概说】汗,为五液(汗、涕、泪、涎、唾)之一。
是人体津液的代谢产物,为阳气蒸化津液,排出于体表而成。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
《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指出了人体正常汗出的原因以及汗与津液的关系。
因汗为津液所化,而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津血同源),血由心所主,故又称汗为心液。
一,概念自汗、盗汗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又作“汗证”。
特征:表现全身或局部非正常的出汗。
其汗出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响(如气候炎热、衣被过暖、劳作急行、惊恐、情绪激动等)。
自汗一般是指不在睡着时的出汗,如昼日出汗不止,活动更甚者。
如《三因方》曰:“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自汗——汗出于清醒状态,动则益甚)盗汗指寐中汗出,醒后即止;又称为“寝汗”。
二者同是一个出汗的症状,故又统称为“汗证”,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因某些疾病引起。
(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生理性汗出:健康人身体平时隐约微似汗出,肌肤润泽,是脏腑经络交相贯通,营卫调和,腐秽自去,废液自除的正常现象。
或因劳作急行,气候炎热,衣被过暖的汗出,如《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此汗出为散热于外,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或因饮食辛辣之物,以及大惊、大恐的一时汗出,或平素手足心轻微汗出,而无其它疾苦,亦属正常的汗出,不是病态。
二、沿革(一)对汗液的认识始见于《内经》1. 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为心所主,有“汗为心液”之说。
《素问× 宣明五气论》:“五脏化液,心为汗。
”《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与血有着密切关系,汗血同源,为心所主,故血液耗伤过度之人,不可再发其汗,而汗出过多之人,也不可再伤其血。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自汗、盗汗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调,腠理不顾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原因。
此病不受外界环境、体力活动和心理情绪的任何影响,超乎寻常的出汗,也称为“汗出异常”。
“自汗”表现为不动就出汗,动则更出汗。
“盗汗”表现为睡觉时出汗醒则汗止,二者在生活中会常见到。
“自汗”多属于气虚不固,患者极易出现“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苔薄白等症状”。
自汗用药:生脉饮口服液,补中益气丸。
“盗汗”属于阴虚内热,会出现“夜寐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等症状。
盗汗用药: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
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
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
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
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量少饮或不饮酒。
自汗与盗汗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它可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风湿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等,所以在治疗汗证的同时,更要注意它的原发病灶。
具体口诀如下: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手心脚心爱出汗;温溜刮痧病渐轻,(大肠经)心经痛点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经行,阴郄后溪相配合;治愈汗症能祛病。
一、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肾是先天之本,属水。
“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偏见于阴虚症,如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
“肾主骨”,肾气足就能滋养骨髓,骨髓强健了筋骨就好,筋骨好了又能养肝(水生木);肝养好了心脏供血便会充足了(木生火),脾胃自然也就得到了调理(火生土)。
“脾为后天之本”,脾气顺则肺气顺(土生金);肺气顺反过来又能使肾气得到增强(金生水)。
这就是五行的相生之道,所以,治疗自汗和盗汗必先从肾经取之(见图1)。
自汗盗汗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自汗论治》对自汗、盗 汗作了鉴别,并指出其他疾病中表现的自汗, 应着重针对病源治疗,谓“历节、肠痈、脚 气、产褥等病,皆有自汗,治之当推其所因 为病源,无使混滥”。 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 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 汗属血虚、阴虚。 《景岳全书· 汗证》对汗证作了系统的得谓自汗 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了解汗出的性质、程度、分布部位、伴随症状。 应着重辨明阴阳虚实。一般来说,汗证以属虚者 多。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因 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病程久 者,或病变重者,则会出现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 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 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邪热郁蒸,病久伤阴,则 见虚实兼夹之证。
第五节 自汗、盗汗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 外泄失常的病证。 自汗 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除外生理性 汗出),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 盗汗 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亦称为寝汗。 汗出异常应包括汗量(局部和全身)及汗液成 分变化。后者如黄汗、狐臭。 正常的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本节所论 述的自汗、盗汗,均为汗液过度外泄的病理现 象。《明医指掌· 自汗盗汗心汗证》对自汗、盗 汗的名称作了恰当的说明:“夫自汗者,朝夕 汗自出也。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 然,故以名之。”
分证论治
肺卫不固---汗出恶风,鼻汗明显,稍劳汗出尤 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 苔薄白。 治法方药:益气固表---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 风散 方中以黄芪益气固表止汗;白术健睥益气, 助黄芪益气固表;少佐防风走表散邪,且助黄 芪固表。汗出多者,可加浮小麦、糯稻根、牡 蛎固表敛汗。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益气固 摄。兼有阴虚,而见舌红、脉细数者,加麦冬、 五味子养阴敛汗。
盗汗不尽为阳虚,谈一下阳虚盗汗自汗

盗汗不尽为阳虚,谈一下阳虚盗汗自汗自汗属气虚阳虚,盗汗属血虚阴虚。
这个概念我相信略微懂一点中医的朋友都不会陌生,这个概念是从元代朱丹溪提出之后才逐渐开始盛行的,对后世影响很深远。
现在也是如此,很多中医一遇到盗汗,就归为阴虚,运用滋阴清热之法来治疗。
根据个人的经验来说,盗汗有阴虚,但也有很多是阳虚为主。
对此,古人早有论述,如《诸病源候论·虚劳盗汗候》云:“盗汗者,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此由阳虚所致。
”《景岳全书》中:“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盗汗亦多阳虚也。
”今天咱们就来探讨一下阳虚盗汗。
阳虚盗汗的机理《灵枢·本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汗孔的开合由卫气所司,汗液的排泄,与卫气有关。
如果卫气充足,皮肤毛孔开合正常,汗液则能正常排泄,反之,则汗液排泄异常。
卫气是在表之阳气,是机体阳气的一部分,阳气不足,则卫气虚弱,到了夜间,肌表更无以固,盗汗出矣。
所以阳虚盗汗的根本原因在于卫气不足,即表阳虚衰、肌表不固。
然而,仅仅知道“表阳虚盗汗”这一层次是不够的,咱们再进一步了解脏腑与卫气之间的关系,才能深入理解阳虚盗汗的机理。
为了了解卫气与脏腑之间的关系,首先来看看关于卫气的来源。
《灵枢·营卫生会》指出:“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由此可知,脾胃的水谷精微、肺之清气和肾之精气为生成卫气的物质基础,卫气的生成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
只有深入探讨肺脾肾三脏、卫气及盗汗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揭示阳虚盗汗的机理。
脾气虚则盗汗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卫气源于脾胃,生于水谷,出于上焦,行于脉外,其性刚悍,运行迅速流利。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水谷之精得以正常化生和传输,则能够为卫气的化生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使卫气化生有源。
卫气充足,则人体腠理致密,从而正常发挥卫护人体的功能,则津液排泄正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自汗、盗汗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调,腠理不顾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原因。
此病不受外界环境、体力活动和心理情绪的任何影响,超乎寻常的出汗,也称为“汗出异常”。
“自汗”表现为不动就出汗,动则更出汗。
“盗汗”表现为睡觉时出汗醒则汗止,二者在生活中会常见到。
“自汗”多属于气虚不固,患者极易出现“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苔薄白等症状”。
自汗用药:生脉饮口服液,补中益气丸。
“盗汗”属于阴虚内热,会出现“夜寐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等症状。
盗汗用药: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
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
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
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
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量少饮或不饮酒。
自汗与盗汗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它可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风湿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等,所以在治疗汗证的同时,更要注意它的原发病灶。
具体口诀如下: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手心脚心爱出汗;温溜刮痧病渐轻,(大肠经)心经痛点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经行,阴郄后溪相配合;治愈汗症能祛病。
健康、医药、美食、养生、食疗与生活百科......博文整合文集图说社会乱象、学生心志疏导、家庭教育、生活感悟哲思...博文整合生活、百科、教育、学习网址大全一、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肾是先天之本,属水。
“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偏见于阴虚症,如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
“肾主骨”,肾气足就能滋养骨髓,骨髓强健了筋骨就好,筋骨好了又能养肝(水生木);肝养好了心脏供血便会充足了(木生火),脾胃自然也就得到了调理(火生土)。
“脾为后天之本”,脾气顺则肺气顺(土生金);肺气顺反过来又能使肾气得到增强(金生水)。
这就是五行的相生之道,所以,治疗自汗和盗汗必先从肾经取之(见图1)。
有的人要问了,肾经上的穴位这么多取哪个呢?这个还是我们在以文章节中反复提到的两个穴位“太溪”与“复溜”。
肾经的“俞”穴和“原穴”都是“太溪”穴(在脚内踝骨后面,跟骨上面的凹陷处),属土。
“太者,可大可小无限也;溪者,山涧之流水也”,此名就是统领山涧大小之流水的意思。
水在人体之中是血液组成的一部分,把“太溪穴”用好了就等于是调动了静脉中的血液(小溪之水),新鲜的血液就会冲开体内的淤血,形成良性循环。
“复溜”穴(跟腱的前方,内踝骨上两横指多一点,或太溪穴直上2寸的地方),属金。
“复者,重复也;溜,回流也”是指让停留和於堵在身体里的有害物质被血液冲洗后排出,新鲜的气血重新流动起来的意思。
此穴能滋阴补肾、利水消肿,对治疗“水肿”之症有特效。
它和膀胱经配合能使尿路通畅,排毒迅捷,如肾炎、肾囊肿、肠鸣,肠炎,水肿,腹胀,腿肿,盗汗,自汗,无汗,小腿酸胀,手足指端麻木,大小便无力等症状都是它的治疗范围。
另外,在后背的两个“肾俞”穴再各拔一个罐也是补肾的好方法。
二、手心脚心爱出汗;温溜刮痧病渐轻“温溜”穴(屈肘,掌心向内,在掌背面腕横纹上5寸贴近桡骨处。
注:4横指为3寸.见图2)是大肠经的穴位,“温者,温热也;溜者,悄悄走失,或慢慢滞留也。
”顾名思义,气血行至本穴后,因外部环境对其的升温作用较少,原来的余热会缓缓地散热蒸发,情形如悄悄地溜走一般不被察觉。
大家都知道血是热的,但是当它运行到四肢时就会慢慢变温,如果您让它再悄悄的把温度散去,冷血便会滞留于此。
你想想血流到手脚末端时是不是也是凉的了,所以,经常按摩刺激它并在大肠经寻经刮痧(自上而下)会调动体内的阳气,这时您会感到浑身发热,温热的血液便会迅速通过手臂,把停滞的寒气带走,手凉和手心爱出汗的现象自然就好了。
这个穴位是大肠经的“郄穴”。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阴经(五脏)郄穴多治血证,如咯血时,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
阳经(六腑)郄穴多治急性病痛,如脸上突然起痘痘可按温溜穴(大肠经郄穴);胃痛时多选梁丘穴(胃经郄穴)等,这个在前面我去年写的《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的介绍》中有详细介绍。
三、心经痛点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经行,阴郄后溪相配合;治愈汗症能祛病。
心经是治疗盗汗、自汗的主要经络。
《黄帝内经》上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心情平和,一切才能趋于安定;否则在心思混乱的情况下,便会使五脏和外形受到损伤,精神就会萎靡不振。
心经不但可以治疗情志方面的疾病(癫痫、错乱、抑郁等),还能治疗心脏原发性的病症。
“阴郄穴”(屈肘翻掌,面对掌心,腕横纹上0.5寸和小指延长线交会后,紧贴尺骨的凹陷处。
见图3)中医上说:“阴郄多治血,阳郄多治疼”。
指的是阴经(五脏)的郄穴多用来治疗血分的疾病,而阳经(六腑)的郄穴则多用来治疗疼痛性疾病。
所以阴郄穴有着补阴养血的作用。
用“阴郄穴”与“太溪”、“肾俞”、“涌泉”、“关元”(脐下3寸)等穴配合,可以滋补“阴液”,清热除烦。
前面说过“郄穴”是专治急性病发作的,“阴郄穴”是心经的“郄穴”,专门治疗“盗汗”。
中医上管“盗汗”叫“骨蒸”,就像骨头放在蒸笼里蒸过一样,里面总是很热的感觉。
有的患者睡觉时出了很多汗,醒了汗就没了,这就是“阴液”被盗走了,每天在中午11:00到13:00之间在心经上刮刮痧;多揉揉“阴郄穴”,盗汗现象就会慢慢的改善了。
“后溪穴”(握拳,在小指末关节和手掌感情线交点的凹陷处。
见图3),属木。
这个穴位大家一定要重视,它也是人体八脉交会穴之一(督脉之会),是小肠经的“俞”穴“一穴顶百穴”;主治范围也很广泛,如腰扭伤、脊椎痛、坐骨神经痛、盗汗、自汗、落枕、癫痫、睡觉抽筋、肩膀疼痛、脖子疼痛等症状都是它的主治范围,而且对治疗“耳聋”和“耳鸣”还有特效。
因此,对于此穴朋友们要好好运用,当你用上它时你才会发现它是如此的神奇。
大家可能又要问了,为什么又出现了小肠经的穴位呢?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
《灵柩经·经脉篇》中说:“小肠经主液所生病。
”这个液包括很多,如:唾液、尿液、精液、汗液、月经、白带、乳汁、胃液、胰腺、前列腺、骨膜分泌液等等,所以,凡是与液有关的疾病均可从小肠经下手解决,这个在上一篇文章中也介绍过了。
因此,大家一定要把“后溪穴”和“阴郄穴”做好,每星期在心经和小肠经上刮刮痧或拔拔罐,每天按摩这两条经络上的痛点,另外,每日早晚用拇指用力按压足三里穴(外膝眼下直下四横指,胫骨外缘一横指处)5-10分钟,别说盗汗和自汗,就是别的很多病也自然而解了。
手足汗症手足汗症,即手足之多汗症,它是局部汗的一种,即指手足部出汗而其他部分无汗,其证见手足经常潮湿多汗。
但是手足汗出作为主症之一最早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述热病中的阳明腑证,肠中燥屎内结,而致手足橄然汗出,常于便解,热退后,汗出即能自止。
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手足汗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治进行了探讨,现论述如下。
病因病机一、阳明热盛,手足汗出汉张仲景《伤寒论》208条“手足橄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220条“但发潮热,手足黎浆汗出,大便难谙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可见,手足出汗是燥屎内结的主要指征,是阳明腑证的主症之一。
至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手足汗第九》认为:“四肢者,诸阳之本,而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阳明之证也。
阳经邪热,传并阳明,则手足为之汗出。
”明孙一奎《赤水玄珠手足汗》亦曰:“肠胃中有实热者,仲景承气症,谓手足戳橄然汗出,乃肠胃热甚而旁达四肢。
”可见,阳明热盛,津液受伤,未能遍身汗出,仅能从阳明所主的四肢旁达,故见手足汗出。
二、脾胃湿蒸,旁达四肢盖脾胃主肌肉四肢,其病理变化常在手足反应出有关症状,饮食不节或外感湿邪,损伤脾胃,湿浊内生,蒸久化热,湿热旁达四末则为手足汗出,故历代大多数医家认为手足汗出多与脾胃有关,如明孙一奎在《赤水玄珠手足汗》曰:“手足汗乃脾胃湿热内郁所致,脾胃主四肢。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中说:“脚汗为脾经湿热内淫于四肢,故令手足心常有汗,至冬阳气内伏而汗愈多,由此知其湿热内淫也。
”清张璐在《张氏医通汗》中曰:“手足汗,脾胃湿热,傍达于四肢,则手足多汗。
”《医方类聚手足汗》认为:“手足汗者,热聚于胃,而津液之旁达也。
”清,何梦瑶《医偏》也曰:“手足汗,别处无汗,脾胃之热达于四肢也。
脾胃主肌肉,四肢,热达于肌肉则体汗,若达于四肢则手足汗耳。
”所以,手足汗出缘于脾胃湿热蕴蒸,迫津为汗,旁达四肢所致。
三、心肾阴虚,迫津外泄心主血,肾藏精,劳神过度,亡血失精,致血虚精亏,阴液不足,虚火内生,心液被抗不能自藏,外泄作汗《医宗必读》“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
而肾主五液,故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
”《医偏汗》:“汗者,水也,肾之所主也。
内藏则为液,上升则为津,下降则为尿,外泄则为汗。
”可见,心肾阴虚,而阳偏亢,迫津外泄,达于四末,可致手足心汗。
四、脾胃虚寒,失于固摄手足汗,临床也有中阳不足,脾胃虚寒而出汗者。
如《伤寒论》191条:“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戳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
”此时中阳不足,胃中虚冷,阳气不固,失于固摄,故手足汗出。
《吴中医集汗》曰:“又有手足汗,属脾胃虚寒,不能运行津液,乃乘虚阳外越而溢,如阴盛而淫雨滂沱也,其汗必冷,与实热之汗不同。
”可见,脾胃虚弱,阴寒内盛,肠道寒凝冷结,而中气困滞,无力收摄,亦可形成冷汗外溢手足。
由此可见,汗乃心之液,出于皮肤之津液也。
手足汗者,别处无汗,乃阳明热盛,或脾胃湿热,或心肾阴虚,或脾胃虚寒而出汗。
所以手足汗症主要责之于脾胃,同时亦与其他脏腑有关。
诊治临床上,手足汗出多而大便难者,属阳明热盛;手足汗出多而粘者,属脾胃湿热;手足汗出而手足心烦热者属心肾阴虚;手足汗而手足不温者,属脾胃虚寒。
治疗阳明热盛,燥结内结,宜苦寒攻下,如《医方类聚手足汗》曰:“阳明病,手足汗出,谵语,大便难,此热证也,与承气汤下之。
”又如《东医宝鉴手足汗》认为:“手足者,津液自胃府傍达于外,则手足自汗,有热聚胃府,逼而出之者,此阳明证也,宜大柴胡汤下之。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浊诸汗源流》亦曰:“而又有手足汗者,液自胃府旁达于外,则手足自汗。
有热聚胃府,逼而出之者,此阳明病也,必当下,宜大柴胡汤。
”清林佩琴在《类证治裁汗症》也指出:“胃腑热蒸,手足自汗,亦阳明病,当下,大柴胡汤。
”手足汗,脾胃湿热者,宜清利湿热,如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曰:“清脾者,治手足出汗,白术,苍术,茯苓,半夏,黄连各一钱,滑石,柴胡,升麻,甘草,羌活各五分,水二盏,加灯心煎八分,空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