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机械设计基础课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课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课教案一、课程介绍1. 课程背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将来从事机械设计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2. 机械零件的选材与制造3. 机械强度计算4. 机械传动设计5. 机械结构设计6. 机械设计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机械设计案例,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3. 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活动,巩固理论知识。

4. 讨论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课堂互动性。

四、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

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相结合。

3. 教学进度:第1-4课时: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第5-8课时:机械零件的选材与制造第9-12课时:机械强度计算第13-16课时:机械传动设计第17-20课时:机械结构设计第21-24课时:机械设计实例分析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提问、讨论等课堂表现。

2. 实践成绩:评价学生在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表现。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掌握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要求,培养学生进行机械设计的能力。

2. 教学内容设计前的准备工作方案设计详细设计设计验证与修改设计文件的编制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设计流程的各个阶段及注意事项。

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际设计项目,体会设计流程的重要性。

七、机械设计的创新与改进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进行机械设计改进的能力。

2. 教学内容创新设计的原则与方法改进设计的思路与步骤创新与改进的实例分析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创新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设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2. 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3. 机械零件的设计4. 机械系统的总体设计5. 机械设计的优化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机械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机械设计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设计任务,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2. 第二课时: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3. 第三课时:机械零件的设计4. 第四课时:机械系统的总体设计5. 第五课时:机械设计的优化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设计基本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设计任务:评价学生运用机械设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内容6. 机械设计中的材料选择7. 机械设计中的力学分析8. 传动系统设计9. 机械结构的强度计算10. 机械设计的可靠性分析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材料选择、力学分析、传动系统设计、强度计算和可靠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这些方法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相关设计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设计任务,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八、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机械设计中的材料选择2. 第七课时:机械设计中的力学分析3. 第八课时:传动系统设计4. 第九课时:机械结构的强度计算5. 第十课时:机械设计的可靠性分析九、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材料选择、力学分析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机械设计基础(陈立德版)(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陈立德版)(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陈立德版)教案章节:第一章至第五章第一章:机械设计概述1.1 课程介绍1.2 机械设计的意义和目的1.3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4 机械设计的分类和阶段第二章:机械零件的材料与失效分析2.1 材料的选择与性能要求2.2 常见材料的特性与应用2.3 机械零件的失效模式与原因2.4 失效分析的方法和步骤第三章: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与校核3.1 力学基础回顾3.2 机械零件的应力与变形分析3.3 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方法3.4 强度校核的步骤与判定准则第四章:轴的设计与强度计算4.1 轴的分类和应用4.2 轴的设计原则与要求4.3 轴的强度计算方法4.4 轴的设计实例与强度校核第五章:轴承的设计与选用5.1 轴承的作用与分类5.2 轴承的选用原则与要求5.3 轴承的设计计算方法5.4 轴承的润滑与维护第六章:联轴器、离合器与制动器的设计与选用6.1 联轴器的作用与类型6.2 联轴器的设计与选用6.3 离合器的工作原理与类型6.4 离合器的设计与选用6.5 制动器的工作原理与类型6.6 制动器的设计与选用第七章:齿轮的设计与强度计算7.1 齿轮的分类与特性7.2 齿轮的设计原则与要求7.3 齿轮的强度计算方法7.4 齿轮的材料选择与热处理7.5 齿轮的设计实例与强度校核第八章:带传动与链传动的设计与选用8.1 带传动的特点与类型8.2 带传动的张力计算与设计8.3 链传动的特点与类型8.4 链传动的参数计算与设计8.5 带传动与链传动的选用与维护第九章:弹簧的设计与选用9.1 弹簧的分类与特性9.2 弹簧的设计原则与要求9.3 弹簧的强度计算方法9.4 弹簧的材料选择与热处理9.5 弹簧的设计实例与选用第十章:机械设计实例分析10.1 机械设计实例概述10.2 机械设计实例的分析和评价10.3 机械设计实例的改进和优化10.4 机械设计实例的实施和验证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机械设计的意义和目的机械设计的意义和目的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核心内容,需要重点关注。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掌握机械零件的主要参数和选型依据;(3)熟悉机械系统的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4)能够运用机械设计软件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利用模拟实验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3)采用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对机械工程领域的认同感和责任感;(3)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机械设计概述1. 机械设计的意义和任务2. 机械设计的过程和方法3. 机械设计师的要求和素质第2课时: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1. 机械零件的设计原则2. 机械零件的选材和加工3. 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和校核第3课时:机械系统的运动分析1. 机械系统的自由度和平衡条件2. 机械系统的运动学分析3. 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第4课时:机械系统的动力分析1. 机械系统的动力源和动力传递2. 机械系统的负载分析和计算3. 机械系统的动力性能优化第5课时:机械设计实例分析1. 机械设计案例介绍2. 机械设计案例分析3. 机械设计案例总结和启示三、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设计基础》2. 辅助材料:PPT课件、教学图样、设计软件教程3. 实验设备:机械设计实验台、测量工具、模拟实验器材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机械产品,引发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2. 讲解:结合PPT课件和教材,讲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

3. 案例分析:分析机械设计实例,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或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重庆大学机械设计教案

重庆大学机械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2)使学生熟悉常用机械零件的结构、性能和设计方法;(3)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及仿真技术。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机械设计的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3. 机械系统的分析与设计4. 现代设计方法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5. 仿真技术及其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3.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5. 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第二周: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3. 第三周:机械系统的分析与设计4. 第四周:现代设计方法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5. 第五周:仿真技术及其应用6. 第六周:课程设计(1)7. 第七周:课程设计(2)8. 第八周:课程设计(3)9. 第九周:课程设计(4)10. 第十周:课程设计(5)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等;2. 课程设计:根据课程设计成果进行评分;3.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机械设计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设计》;2. 教学参考书:《机械设计手册》、《现代设计方法》等;3. 计算机软件:CAD、仿真软件等;4. 实验设备:机械设计实验室。

机械设计电子教案

机械设计电子教案

机械设计电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掌握机械设计中的一些关键技术;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4.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关键技术的应用。

教学难点:1.机械设计中的创新思维;2.设计和制造的结合。

教学准备:1.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2.机械设计的相关案例和实例;3.教学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一些具体机械设计的实例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并激发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

二、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0分钟)1.机械设计的定义和范畴;2.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流程;3.数学、物理等学科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三、关键技术的应用(30分钟)1.材料选择和强度计算;2.零件设计和装配原理;3.传动和控制技术。

四、机械设计中的创新思维(20分钟)1.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介绍;2.如何在机械设计中运用创新思维。

五、设计和制造的结合(15分钟)1.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关系;2.如何将设计方案转化为可制造的产品。

六、动手实践(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供不同的设计任务。

七、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馈:1.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的表现;2.课后学生的思考题和回答情况。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机械设计竞赛,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提高他们的机械设计能力。

教学资源:1.机械设计的相关案例和实例;2.教学PPT和课件。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案模板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案模板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案模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的基本原理。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机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认识到机械设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础概述2. 常见机械结构与工作原理3. 实验操作与数据记录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规范操作流程。

重点:实验数据的分析,如何根据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教具:机械模型、实验器材。

多媒体资源:PPT演示、视频资料。

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机械设计基础的理论知识进行讲授。

2. 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记录与分析实验数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视频资料展示机械设计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2. 讲授新课:介绍机械设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3. 巩固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分析讨论。

4. 归纳小结:总结实验中的发现,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和数据分析的方法。

评价与反馈:1. 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口头提问和小组报告进行评价。

2. 反馈:指导学生如何改进实验操作,提供学习建议和指导。

作业布置:1. 写一篇关于机械设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的短文。

2.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

3. 预习下一章节内容,了解更多机械设计的应用实例。

教师自我反思:本次课程整体进行顺利,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操作不够规范,需在下次教学中加强指导。

同时,应更多地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设计的重要性。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计算和分析。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机械设计中常见的应力、强度、刚度和变形的计算。

4.机械设计中的动力学分析和运动学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观看一段机械设备运行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设计的重要性和作用。

2.知识讲解:2.1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机械设计是指通过合理的图纸设计和选用材料、零件和构件等,以满足机械设备的功能、可靠性和经济性要求的过程。

-机械设计分为机械结构设计、机械传动设计和机械装置设计等几个方面。

2.2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设计原则:设计要求、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适应性和制造简易性。

-设计方法:确定设计任务、收集设计资料、进行设计计算和绘图、评价设计方案。

2.3应力、强度、刚度和变形的计算:-应力:介绍正应力、切应力和轴向应力等的计算方法。

-强度:介绍静应力强度、动应力强度和疲劳强度的计算方法。

-刚度:介绍刚度的概念和刚度计算的基本方法。

-变形:介绍零件受力产生的变形和变形计算的基本方法。

2.4动力学分析和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介绍运动物体的力学特性和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方法。

-运动学分析:介绍运动物体的几何特性和运动学分析的基本方法。

3.实例分析:通过给出一个具体机械设备的实例,进行设计计算和分析,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设计方案。

4.小结和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和总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

四、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讨论和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对机械设计的疑问和思考,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重点掌握螺纹连接件的预紧力、工作载荷及总载荷的计算方法,螺纹连接的强度计算,螺栓组的结构设计,受力分析及提高螺纹连接强度的措施,了解连接螺纹及其主要的参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螺纹连接件的预紧力,螺纹连接的强度计算,螺栓组的结构设计及受力分析。

三、授课方式多媒体与板书四、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设计5.1螺纹1.螺纹的分类螺纹有外螺纹与内螺纹之分,它们共同组成螺旋副,螺纹按工作性质分为联接用螺纹和传动用螺纹。

联接用螺纹的当量摩擦角较大,有利于实现可靠联接,传动用螺纹的当量摩擦角较小,有利于提高传动的效率。

2.普通螺纹的主要参数大径d-即螺纹的公称直径。

小径d1-常用于联接的强度计算(螺杆的危险剖面)。

中径d2-常用于联接的几何计算(受力分析点)。

螺距P-螺纹相邻两个牙型在中径上对应点间的轴向距离。

线数n-螺纹的螺旋线数目。

导程S-螺纹上任一点沿同一条螺旋线转一周所移动的轴向距离,S=nP。

牙型角a-螺纹轴向截面内,螺纹牙型两侧边的夹角。

牙侧角β-螺纹牙型的侧边与螺纹轴线的垂直平面的夹角,对称牙型β=a/2升角y-螺旋线的切线与垂直于螺纹轴线的平面间的夹角。

5.2螺纹联接的类型与标准联接件1.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除上述联接的基本类型外,在机器中,还有一些特殊结构的螺纹联接。

如:T型槽螺栓联接、吊环螺钉联接和地脚螺栓联接等。

2.标准螺纹联接件螺纹联接的类型很多,在机械制造中常见的螺纹联接件的结构型式和尺寸都已经标准化,设计时可以根据有关标准选用。

5.3螺纹联接的预紧大多数螺纹联接在装配时都需要拧紧,使之在承受工作载荷之前,预先受到力的作用,这个预加作用力称为预紧力。

增强联接的可靠性和紧密性,以防止受载后被联接件间出现缝隙或发生相对移动。

拧紧后螺纹联接件的预紧应力不得超过其材料的屈服极限ss的80%,利用控制拧紧力矩的方法来控制预紧力的大小。

通常可采用测力矩扳手或定力矩扳手,对于重要的螺栓联接,也可以采用测定螺栓伸长的方法来控制预紧力。

5.4螺纹联接的防松螺纹联接一般都能满足自锁条件不会自动松脱。

但在冲击、振动或变载荷作用下,或在高温或温度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螺纹联接中的预紧力和摩擦力会逐渐减小或可能瞬时消失,导致联接失效。

防松的根本问题在于防止螺旋副相对转动。

按工作原理的不同,防松方法分为摩擦防松、机械防松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防松方法,例如铆冲防松、在旋合螺纹间涂胶防松等。

5.5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联接的失效形式:主要是指螺纹联接件的失效。

对于受拉螺栓,其失效形式主要是螺纹部分的塑性变形和螺杆的疲劳断裂。

对于受剪螺栓,其失效形式可能是螺栓杆被剪断或螺栓杆和孔壁的贴合面被压溃。

1.仅受预紧力的紧螺栓联接预紧力引起的拉应力:2104d F πσ=螺纹牙间的扭转力和第四强度理论,计算应力为:στσσ3.1322ca ≈+=受拉、剪应力复合作用的螺栓,可按受纯拉伸处理,将拉应力加大30%计入剪应力的影响。

强度条件:[]σπσ≤=210ca 43.1d F 2.受轴向工作载荷的紧螺栓联接以气缸盖为例,设流体压力为p,螺栓数目为z,则缸体周围每个螺栓的平均载荷为:zp D F 42π=加预紧力F0后→螺栓受拉伸长λ1→被联接件受压缩短λ2加载F后→螺栓总伸长量增加为:λ1+Δλ1被接件压缩量减少为:λ2-∆λ2预紧力减小为:残余预紧力F2螺栓受到的总拉力为:F2+F5.6螺栓组联接的设计大多数机器的螺纹联接件都是成组使用的,即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螺栓联接承受同一载荷称为螺栓组,其中以螺栓组联接应用最为广泛。

对螺栓组联接进行设计时,首先根据联接的结构和受载情况,假设所有螺栓的材料、直径、长度和预紧力均相同;螺栓组的对称中心与联接接合面的形心重合;受载后联接结合面仍保持为平面;找出受力最大的螺栓,求出其受力,以便进行强度计算。

(1)受轴向工作载荷的螺栓组联接(2)受横向载荷的螺栓组联接zF F R =对于普通螺栓联接,应保证联接预紧后,接合面间产生的最大摩擦力必须大于或等于横向载荷。

假设个螺栓所需要的预紧力均为F0,螺栓数目为z,则其平衡条件为Rf F K zmfF ≥0(3)受转矩的螺栓组联接在转矩T 的作用下,底板将绕通过螺栓组对称中心O 并与接合面垂直的轴线转动。

此时螺栓联接的传力方式与受横向载荷的螺栓组联接相似。

TK r fF r fF r fF f z ≥+++02010...故可得各螺栓所需的预紧力为:∑==+++≥z i i f Z f r f T k r r r f T K F 1210)...((4)受翻转力矩的螺栓组联接图中所示为受翻转力矩M 的螺栓组联接,底板采用普通螺栓联接固定。

若在翻转力矩M 的作用下,引起左、右两侧各螺栓产生工作载荷Fi,各工作载荷对O-O 轴线之力矩之和必和此翻转力矩M相平衡,则保证接合面最大受压处不压溃的条件为:][0max p p p p WM A zF σσσσ≤+≈''+'=保证接合面最小受压处不出现间隙的条件为00min >-≈''-'=WM A zF p p p σσσb 所示为在F0作用下接合面的挤压应力分布,其大小为AzF p 0='σc 所示为在M 作用下挤压应力分布,则合成后接合面间总的挤压应力分布如图d 所示,在M 作用下挤压应力为:WM C C C M W m b b p ≈+=)(1''σ5.6提高螺纹联接强度的措施以螺栓联接为例,螺栓联接的强度主要取决于螺栓的强度,因此,提高螺栓的强度,将大大提高联接系统的可靠性。

影响螺栓强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或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螺栓强度。

1.降低影响螺栓疲劳强度的应力幅2.改善螺纹牙上载荷分布不均的现象3.减小应力集中的影响4.采用合理的制造工艺五、总结本章重点有两个:一是不同螺纹连接类型和不同外载荷情况下,螺栓组中各螺栓的受力分析;二是螺栓连接的强度计算,尤其是承受轴向拉伸载荷的紧螺栓连接的强度计算。

六、作业布置本章机械设计习题集第六章轴毂连接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重点掌握键连接和花键连接的结构、工作原理、应用特点和强度校核计算,了解无键连接、销连接和过盈连接的结构及应用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键连接和花键连接的结构、工作原理、应用特点和强度校核计算。

三、授课方式多媒体与板书四、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设计6.1键联接1.键连接的工作原理和类型平键的两侧面是工作面,上表面与轮毂上的键槽底部之间留有间隙,键的上、下表面为非工作面。

工作时靠键与键槽侧面的挤压来传递扭矩,故定心性较好。

功能:用来实现轴和轴上零件的周向固定以传递扭矩;实现零件的轴向固定或移动。

分类:平键、半圆键、楔键、切向键等。

普通平键与轮毂上键槽的配合较紧,属静联接。

导向平键和滑键与轮毂的键槽配合较松,属动联接。

半圆键联接:键呈半圆形,其侧面为工作面,键能在轴上的键槽中绕其圆心摆动,以适应轮毂上键槽的斜度,安装方便。

常用与锥形轴端渔轮故的联接。

楔键联接:楔键的上、下表面为工作面,两侧面为非工作面。

键的上表面与键槽底面均有1:100的斜度。

工作时,键的上下两工作面分别与轮毂和轴的键槽工作面压紧,靠其摩擦力和挤压传递扭矩。

切向键:由两个斜度为1:100的楔键组成。

一个切向键只能传递一个方向的转矩,传递双向转矩时,须用互成120°~130°角的两个键。

2.平键联接的强度计算设键侧面的作用力沿键的工作长度和高度均匀分布,则普通平键的强度条件为:][102p 3p σ≤⨯==σkldT kl F 导向平键和滑键联接的强度条件为:[]p kldT p ≤⨯=3102如果强度不够,可采用双键,布置时应注意:(1)采用两个平键,应相隔180°布置,校核时按1.5个键计算。

(2)采用两个半圆键,应布置在轴的同一母线上。

(3)采用两个楔键,应相隔90°-120°布置。

(4)键的长度一般不宜超过(1.6~1.8)d。

6.2花键连接1.花键联接是将具有均布的多个凸齿的轴置于轮毂相应的凹槽中所构成的联接,其工作面是键齿侧。

花键联接是多齿传递载荷,故比平键联接的承载能力高,定心性和导向性好,对轴的削弱小(齿浅、应力集中小);花键联接一般用于定心精度要求高和载荷较大的地方。

花键加工需用专门的设备和工具,成本较高。

花键联接按齿形不同,可分为矩形花键和渐开线花键两类,且均已标准化。

2.花键联接强度计算花键联接的受力情况,其主要失效形式仍是工作面被压溃(静联接)或工作面过度磨损(动联接)。

强度计算时,假定载荷在键的工作面上均匀分布,且压力的合力F 作用在平均直径dm 处,并引入载荷分配不均匀系数y,则花键联接的强度校核式为:静联接:[]p m3p 102σψσ≤⨯=zhld T 动联接:[]p zhld T p ≤⨯=m 3102ψ上两式中:8.0~7.0=ψ,[sp]、[p]为花键联接的许用挤压应力和许用压力。

6.3销连接1.销联接主要用于确定零件之间的相互位置,并可传递不大的载荷。

也可用于轴和轮毂或其他零件的联接。

根据销的用途不同,一般有:定位销:确定相对位置。

联接销:用于联接,可传递不大的载荷。

安全销:安全装置中的过载剪断元件。

根据销的结构形式有:圆柱销、圆锥销、槽销、销轴和开口销等。

圆柱销靠过盈配合固定在销孔中,经多次装拆会降低定位精度和可靠性。

圆锥销具有1:50的锥度,安装方便,定位精度高。

开尾圆锥销在联接时的防松效果好,适用于有冲击、振动的场合的联接。

端部带螺纹的圆锥销可用于盲孔或拆卸困难的场合;销轴用于两零件的铰接处,构成铰链联接。

销轴通常用于开口销锁定,工作可靠,装拆方便。

槽销上有辗压或模锻出的三条纵向沟槽,将槽销打入销孔后,由于材料的弹性使销挤压在销孔中,不易松脱,因而能承受振动和变载荷。

2.销连接的选择定位销:不作强度校核,直径按结构确定,数目一般不少于2个。

连接销:类型根据工作要求选定。

尺寸根据连接的结构特点按经验或规范选定,必要时校核剪切和挤压强度。

安全销:销的直径按过载时被剪断的条件确定。

销的材料:为35、45钢(开口销为低碳钢),许用应力[t]=80MPa,许用挤压应力[sp]与键联接的挤压应力相同。

五、总结本章学习了平键连接和花键连接的功用、类型、结构、特点及应用场合,重点在对平键连接和花键连接的强度的校核,计算方面比较难以理解,应多和学生互动交流。

六、作业布置本章习题集第八章带传动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带传动的类型、特点、应用场合、工作原理、带传动的设计计算及主要参数的选择方法,熟悉同步带、平带等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力和应力分析、失效形式和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以及主要参数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