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在华教会大学的办学特点述析
教会大学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影响

第2 卷 第3 9 期
2 0年 5 08 月
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HUNAN CI TY UNI VERS TY I
、 】 9 N O. o , .2 3 M ay 20 08
教会大学作为西方模式的高等教育机构 ,其 教 育对 象 是具 有 一定 独 立思 考 判断 能力 的青 年 ,
作者 简 介 :周小 喜 ( 96 ) ,湖 南邵 阳 人 ,讲 师 ,主要 从事 中 国近 现代 思想 史研 究 。 16 .,女
维普资讯
时期 的教学 内容多 为 《 经 》 圣 、中国经 典 、 量 的 少 英语 和 西方 史地 知 识 ,教 育 对象 是幼 童 , 目的 是 培养 教徒 和进 行 西 学知 识 的启 蒙 。 17 8 7年第 一 次全 国传 教 士 大会 以后 , 教会 学 校 进 入迅 速 发展 的新 阶段 。在 会 上 ,狄考 文批 评 了那 种 只重视 传 教 而忽 视 教 育建设 的做法 ,提 出
向现 代 化 并 日臻 成 熟 壮 大 不 可 或 缺 的一 环 。
关键词 :教会 大学 ;近代 ;高等教 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 :G 6 92 4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7 14 (0 8 0 0 0 — 6 2— 9 2 2 0 ) 3— 1 1 0 4
若 从 17 登州 文 会馆 宣 布具 有 大学水 准 , 86年
对教会学校进行 “ 面的修正” 内容包括 : 全 , 改革
教学 内容 ,承 担起 传 播 西学 的责任 ;提高 教育 水 准 ;“ 然 在 中 国建立 一 批 高水 准 之 学 校 ” l 毅 。I自 】 此 ,西 学逐 渐 成 为教会 学 校 的 主要 教学 内容 ,教 会 大学 也应 运 而生 ,进 入 萌 芽 时期 。前 文 提到 的 登 州 文会 馆 宣 布具 有 大学 水准 后 ,圣 约 翰 书院 、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出高 等教育 国际化 的 3个 阶段 : 代 及 中世 纪 、 古 近代 持 , 大学具有 教会 和宗 教 团 体一 样 的 国际性 质 ; 中世
和现代 3个 时期 , [ 但较 为简单 而且对 特征分 析不 够 纪大 学 的学 生也具 有显著 的 国际性 , 2 一个 学生在 一所
清晰 。以下把 高 等 教育 国际化 的发 展 历 程划 分 为 3 通常最 近 的大学开始 学 习 , 然后 在另一个 国家或 另几
1 .9 3 i n 1 7 —6 6 .0 0 0 . 1 0 3 6  ̄. s. 6 1 0 X 2 1 .3 0 9 s
21 0 0年 6 月
第2卷 9
第 3期
理 工 高 教 研 究
J unl f i e d ct ni Si c or a o H g rE u i n c ne& T cn l y h ao e e o g h o
马高等教 育 中汲 取文化 养分 , 又对 中世纪 欧洲大学 产 这些大学绝大多数 都坐落在欧洲南 部”r 可见 大学 的 ,3 3
作 者 : 伟 进 系 南 京 师 范 大 学 教 育科 学 学 院 硕 士生 , 苏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助 理研 究 员 . 聂 江
7 2
聂伟 进 : 等 教育 国际 化 的 发展 历 程 及 其 特 征 高
显 着 中世纪 大学 的国际性 。
4 形 式 上 “ 一 性 ” 国 际 化 标 准 . 同 的
达 35 7 万人 。在德 国移 民中 , 多人 对美 国文化 和教 许
育 的发展做 出 了很大 的 贡献 ” 口 值 得一 提 的是 ,北 。 “
中世纪 大学里拉 丁语 作 为 通用 的教 学 语 言 , 讲 京 大学之父 ” “ 蔡元 培先 生 也是 借 鉴德 国大学 经 验 , 主
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建设中的地位

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建设中的地位作者:靳培培来源:《学园》2013年第18期【摘要】教会大学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历经七十余年,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教会大学在革新中国高等教育理念、扩展高等教育领域、完善高等教育体系以及输入现代西方学位制度等方面有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教会大学高等教育地位【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16-02一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发展阶段1.教会大学的孕育和产生早在18世纪末期,西方传教士已开始踏入中国传播教义,直到19世纪末,教会从早期忽视教育的传教活动转向在华传教政策的全面调整。
中国晚清封建制度腐朽不堪,西方列强与晚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西方在中国传教及开展教育事业提供了通行证。
中国传统教育的腐朽没落和科举制度革废为西方教会组织在中国办大学创造了契机,也正好迎合了近代中国对西学的需求。
西方传教士对高等教育传教作用的设想与肯定,最终促成教会大学在中国的诞生。
1890年举办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大会指出,“一个受高等教育的人是一支燃着的蜡烛,别的人就要跟着他的光走。
……使他们能胜过中国的士大夫,因而能取得士大夫阶级所占的统治地位。
”随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事业的探索与发展,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传教士。
“对中国教会大学来说,19世纪是一个开端的时代,……学校常常自命为大学,尽管学校里很少甚至没有学生在攻读大学课程。
学习没有程度之分,在学校里的多数学生、老师和课程既没有大学的气氛,也没有大学的学术标准。
”在此背景下,一批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大学在中国应运而生。
2.教会大学的发展与巩固20世纪前20年是中国教会大学的快速发展期,呈现出合并化、专业化、系统化的特点。
这一时期,教会大学为寻求自身发展和获取各方承认,纷纷在西方政府和大学申请立案,同时努力加强学校师资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论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办学

第25卷 第3期2009年6月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X I N ZHOU TE ACHERS UN I V ERSI TY Vol.25 No.3 Jun.2009 论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办学张桂霞(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2)摘 要:中国近代,西方传教士把办学作为其贯穿始终的传教士方式,而这种传教士方式也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梳理了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办学历程,据其发展程度和特点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进而分析了其对近代中国社会深远影响,首先是冲击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制度,其次加快了中国教育现代化地进程,并且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宗教导向。
认为其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西方传教士;办学;社会影响中图分类号:K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491(2009)03-0079-03引言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传教士随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入中国传教。
一部分传教士以传教为目的,通过兴办教育的手段,打破了他们传教活动面临的社会和文化障碍,推动教务的进展。
伴随着传教士的到来,一些西方优秀文化不可避免被夹带进来,影响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变化,传教士的活动对中国的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
虽然其宗旨是使中国基督教化,但传教士的办学活动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办学历程从鸦片战争前后到20世纪前期,西方传教士办学活动据其发展程度和特点可以分四个发展阶段:1.1 艰难起步阶段(鸦片战争前—19世纪60年代)西方传教士中国办学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
1830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在广州创办贝满学校(B ridg man School),这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第一所教会学校。
这所教会学校规模很小,仅收留几个穷苦学生,开办不久就关闭了。
1939年马礼逊教育协会主办的马礼逊学堂在澳门成立。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深入,传教士开始在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办学传教。
中国教育史(近代)

D 上海广方言馆
答案:A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3、福建船政学堂(08年选择题)
福州船政学堂是由闽浙总督左宗棠于1866年创设的。 学堂分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又称“法国学堂”,训 练造船技术;后堂学英文,又称“英国学堂”,训练驾驶技术。 地位: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学校,被称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二、洋务学堂的兴办
1、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和特点 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 工程技术、水路军事等多方面人才,洋务派开始兴办一些近代
学堂。洋务学堂的教育内容以“西学”和“西艺”为主,为当
时的洋务运动和后来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学堂类别
外国语(方言) 学堂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3、论学制
梁启超根据当时西方最先进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主张按学生 年龄特征,把教育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成人期四个 阶段,施以相应的学校教育,并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校制 度。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梁启超第一个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关于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制定学习阶段和年限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2、改革科举制度
维新变法中,光绪帝下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规定以后 的考试、取士都要讲求实学、实政。在规定的考试之外,还开 创了经济特科,以选拔长于经世致用之学的维新人才。 这些措施使得科举考试与现实的联系密切起来。在维新变
法失败后,八股考试又被恢复,但是人们开始向往有生气的新
北洋西学堂
南洋公学
盛宣怀
北洋西学堂后发展为北洋大学,南 洋公学后发展为交通大学。这两所 学堂最先采用西方近代学校体系的 形式,分初、中、高等级,相互衔 接,按年级递升,有近代三级学制 的雏形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一种特殊的办学模式,在此模式下高校英语教学质量一直以来是人们所关注的话题。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而言,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是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
基于此,本文分析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英语教学;问题;对策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现时代的新生办学模式,其优势在于能够整合中外高校双方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和空间[1]。
但到目前为止,中外合作高校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由于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认识和研究尚未深入,由此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教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2]。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催生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也是教育面向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与国内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其特点在于以培养国际化竞争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面向国际化教学而发展[3]。
英语是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重要教育内容,在此形势下,加强英语教学,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而言意义深远,由此探索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相应的对策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英语教师的迫切任务。
1.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1.1学生英语基础差异较大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虽然对比普通高校而言,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扎实,英语知识构架也相对完善,但总体来说离国际化人才的发展标准还有一段距离,且不同的学生英语基础差异较大,若采用常规的教育方式,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若仅仅停留于基础性英语教学阶段,不仅会浪费学生的时间,更容易讓其对英语课程产生厌倦的心理;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若不打好基础,直接进入更高阶段的英语学习中,无疑学生学习起来会更为吃力,无法在课堂中有效的吸收知识。
在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下,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这一问题。
1.2英语课程有待更新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状况,课程合理更新是促进英语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任务,其主要问题存在于公共基础英语课程与专业英语课程无法有效的衔接,学生度过过渡期较为艰难[4]。
外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及主要流派

外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及主要流派作者:崔胜男孙琳胡小明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外语教学的简史,简要阐述了从京师同文馆成立至今的14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中外语教育出现六次高潮,分析了曾经影响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四大教学法流派的特点和发展过程。
【关键词】外语教育教学法语言能力一、我国的近代外语教育发展历程简介我国的外语教学历史源远流长,这源于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开创的辉煌文明。
第一次高潮从1862年至19世纪末。
在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官之后,1863 年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广方言馆,1864 年广州设立了广州广方言馆,1893 年在武昌设立自强学堂,这4 所外语学府设立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昌四座中心城市形成一种甚具气势的外语教育格局。
这类学堂大多聘请外籍人员用外语授课,学生入学后均需先学外语;在正式上课时,外语也是重要的课目。
我国大中学普遍开设外语课应以1903 年为起点。
当时正处于清廷濒临崩溃的转折时期。
第二次高潮在1919年前后。
这次高潮的形成和出国留学有密切的关系。
1911 年清华学堂的成立是个重要的标志,清华的方针是“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以便学生熟悉课程,到美入学可无扦格”。
清华学堂成立之前,相当多的教会大学已经是“根在国外、权在教会、西人为主、外国方式”。
俄语学习也由于1920年上海外国语学社的成立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当时留学热是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中国青年通过留学到世界各国去寻求救国图强,报效祖国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次高潮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1948年这时全国大陆即将解放,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将告结束。
甚至到1948年12月,国民党政府还公布了一份《初、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在解放区也是在1948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外事学校,由中央外事组领导。
在东北,1946 年6月,延安外国语学校经中共北满分局书记陈云等同志讨论决定在哈尔滨复校,定名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
教会大学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教会大学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摘要]教会大学作为在中国本土出现的近现代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其全新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给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教育以强烈冲击,拓展了近代高等教育的教育内容、拓宽了近代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奠定了近代高等教育的学科基础,从而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独特贡献。
[关键词]教会大学;教学;办学体制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到达广州,创办教会学校,拉开了晚清新一轮西学东渐的序幕。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其宗教和传教士也来到了中国。
至1860年,欧美各国教会在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香港六个城市开设的教会学校有50所左右,学生有1000余人。
其中有女子教会学校16所。
至1877年,全国教会学校发展到347所,学生5917人。
其中女子教会学校81所。
1877年,第一次全国传教士大会以后,教会学校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教会大学也应运而生。
所谓教会大学,就是指19世纪末起西方传教士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保护下、在中国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是西方列强打开近代中国国门后想进一步控制中国的产物。
至20世纪20年代西方基督教会在华创办的教会大学有新教创办的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岭南大学等13所和天主教创办的3所。
教会大学已经遍布华东、华北、华南、西南各地。
教会大学最初创立的目的是为了传教,但从客观上来说,它传播了西学与西方先进教育制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1 教学方面1.1 教学内容教会大学一改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提倡中西并重,在学科设置和课程内容上有了很大改变。
如岭南大学文科开设英文、历史、经济学、宗教、译文、科学、哲学等学科,理科开设英文、科学、数学、宗教、译文、统计等学科,社会学科开设英文、经济学、历史、科学、宗教、译文统计等学科,农科开设英文、生物学、化学、农科、经济学、译文、宗教、统计等学科。
社会科学包括心理学(心灵学)、逻辑学(是非学)、哲学、世界历史(万国通鉴)、政治经济学(富国策)、国际法(公法学)、外文及翻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近现代在华教会大学的办学特点述析
作者:傅林, FU Lin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刊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9,11(1)
被引用次数:1次
1.朱有璩;高时良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993
2.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 2001
3.燕大文史资料编委会燕大文史资料 1991
4.颜惠庆;姚嵩龄颜惠庆自传 1982
5.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百年 2003
6.狄考文(1836-1908),原名Calvin Wilson Matteer,著名来华传教士,美国北长老会牧师
7.1922年3月爆发,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动的一场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反帝斗争,抨击宗教对人精神的麻痹和毒害,要求消灭一切宗教,培养科学精神,运动持续了几年,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次重大斗争
1.王晓玲教会女子高等教育回顾及启示[期刊论文]-科教文汇 2011(3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bsfdxxb-jykxb20090100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