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教会学校
近代美国在华教会学校发展研究

近代美国在华教会学校发展研究
近代美国在华教会学校发展研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美国的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各地建立教会学校。
这些教会学校的建立,使得中国的教育发展得到了重大的推动,也使得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力得到了增强。
美国在华教会学校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传教士在中国各地建立了许多教会学校,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的高等教育机构,这些教会学校为中国提供了现代教育的基础。
第二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美国教会学校的发展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教会学校在中国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许多美国教会学校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现代教育资源,如科学技术、英语教育等,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第三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今天,美国教会学校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教育机构到社会组织的转变。
美国教会学校不仅在中国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还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如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等,为中国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美国在华教会学校的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从19世纪末建立教会学校,到20世纪50年代发展成为社会组织,美国教会学校在中国的发展史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资源和社会服务,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近代九江教会学校研究

近代九江教会学校研究近代九江教会学校的发展与变迁一直是教育史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九江教会学校的兴起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了基督教传教士的影响,经历了多次变迁和发展,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本文将对近代九江教会学校的研究进行探讨,从校史、办学特色、教学成果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能够全面展现九江教会学校的历史与现状。
一、九江教会学校的发展历程九江教会学校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当时,基督教传教士从国外来到中国,开始了对中国教育事业的介入和改革。
他们积极传播基督教文化,同时也着手创建教会学校,以期能够通过教育事业的推动,来传播教义和提高教徒的素养。
1900年后,随着革命和战乱的爆发,中国社会进入了动荡时期,教会学校也随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在战乱的蹂躏下,九江教会学校并没有被摧毁,而是在苦难中不断发展壮大。
在近代,九江教会学校经历了数次改制、扩建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影响力。
九江教会学校的校史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百年前。
学校的建校初衷是为了普及教育、宣扬基督教文化,培养合格的教徒。
学校为传教士子女开设了英文学校,并为中文教育提供了支持和资助。
在长期的发展中,九江教会学校不仅仅是一所传授知识的学府,更是一处传播文化、培养人才的乐园。
九江教会学校的校史饱含了太多的故事和传奇,比如那些传教士为教会学校的教育事业而努力的身影,那些曾经在学校校园里学习的学子们的事迹,以及那些在校园中发生过的变迁和变革。
这些都是九江教会学校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也是学校发展道路中的重要部分。
九江教会学校的办学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会学校一贯重视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注重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情感教育。
教会学校还重视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为学生开设了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体魄素质。
教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
【历史典故】回看历史: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名牌大学

【历史典故】回看历史: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名牌大学1949年前,中国共有13所基督教会大学,这些由传教士建立的大学起点很高,如燕京大学、齐鲁大学等,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
复旦大学河南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会民在新浪微博分享了传教士所建的13所基督教会大学,肯定了这些大学的积极作用。
1、东吴大学1900年,著名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担任了东吴大学董事长,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正式诞生,其法学院尤为著名,被誉为“华南第一流的而且是最著名的法学院”,培养了中华民国外长、总理、著名法学家王宠惠,著名法官、法学家吴经熊、李浩培、潘汉典,中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倪征燠。
上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其主体为苏州大学,法学院和会计系成为华东政法大学与上海财经大学的基础组成部分。
2、燕京大学燕大由诸多学校整合而成,1919年司徒雷登出任校长后整理校务,面貌焕然一新。
1929年起正式设立了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总共近20个系。
著名校友有黄昆(中科院院士、中国半导体创始人)、孙道临、周汝昌(著名红学家)、王钟翰(著名清史满族史专家)王世襄(书名学者和收藏家)、黄宗江、张广达(著名历史学家)、江平、郑念(著名作家)、谢婉莹(冰心)、周南(新华社前社长)、赵兰坤(连战母亲)、中国前外长等。
1952年由燕京大学直接拆分而成的大学包括今中国政法大学(燕京大学法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燕京大学经济系)、中央民族大学(燕京大学历史系),部分由燕京大学拆分到的有:清华大学工学院,新闻系及一些社会学科最终并入中国人民大学。
燕京大学校址“燕园”成为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校园。
3、齐鲁大学该校是1904至1952年在山东办学的教会大学,由来自美国、英国及加拿大三国的14个基督教教会组织共同筹款联合整合旧有教会学校基础上开办。
齐鲁大学校长、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刘世传自豪地说:“正如我的另一个母校,哈佛大学是美国最老的大学一样,齐大是中国最老的大学,绝对没有一个中国大学能在这一点上赶上齐大!”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齐鲁大学被解体,相关院系并入不同的大学,如药学系并入今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中的生物、物理和化学三系并入今山东师范大学。
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教会大学和其它教会大学

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教会大学和其它教会大学(如:天主教辅仁大学、天主教耶稣会震旦大学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中国共有13所基督教教会大学,分别是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齐鲁大学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cheeloo)、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之江大学Hangchou Christian College、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金陵女子文理学院Ginling College、、沪江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华中大学Huachung University、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华南女子文理学院Hwa Nan College华西协和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等。
虽然数量不多,但起点很高。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
因为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
由此可见,教会大学史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它们为中国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中国教会大学还包括南京:金陵神学院,上海:震旦大学(Aurora University)为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中国上海创办的著名教会大学,是中国近代著名高校。
以及徐汇神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天主教辅仁大学,天津:天津工商学院,长沙:湘雅医学院等。
当年(新中国成立前)沪上七大私立名校(大学):圣约翰(教会大学)、震旦(教会大学)、复旦、光华(圣约翰分离的教会大学)、大夏、大同、沪江(教会大学)。
中国近代教育

洋务运动时期1,教会学校:近代中国第一所教会学校是1839年在澳门创办的马礼逊学堂2,早期教会学校的特点:第一,在课程上传播圣经的同时也传授儒学,自然科学也是重要教育内容;第二,规模较小,文化教育起点低;第三,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第四,引入了较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3,洋务学堂的类型:方言学堂(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1862年在北京设立4,福建船政学堂(1866年左宗棠建立)。
学堂分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训练造船技术;后堂学习英文,又称“英国学堂”,训练驾驶技术。
课程除外文及专业技术科外,还讲授儒经并兼习策论。
福建船政学堂为中国近代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加强了中国的海军力量5,洋务派派遣留学:幼童留美以及派遣留欧(容闳是发起者);洋务派派遣留学生是中国第一次官费留学,开中国近代留学之风,有一定贡献:一是培养了一批中体系统的洋务人才;而是留学生一经接触西方文明,学到了一些近代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知识,并把这些知识介绍到了中国;三是传播了西方社会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维新变法时期维新学堂:万木草堂(康有为创办于广州,变法派第一所学校,并撰有《长兴学记》为学规)、时务学堂(谭嗣同等创办于长沙,中西学并重,分经史子和西学几类,功课分作普通课和专门课两大类。
学完普通课后,再根据每人的志愿和特长,分别学习各种专门性的课程,以充实专门知识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和维新运动家的教育思想(见下页)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颁布学制、废科举(1905年废除;废科举标志着封建教育在形式上的结束,推动了新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各地纷纷开始兴学;标志着天下士子所以来入仕的途径不复存在,使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发生巨大变化;去掉了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紧箍咒,为新思潮传播奠定基础)和建立行政体制(1905年清政府效仿日本建立学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1966年,在地方设劝学所,管辖当地学务;至此,从中央到基层的教育行政体制遂告建立)制定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留学教育(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留日教育)中国近代学制的比较(见下页)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1,制定教育方针: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上海新式学堂

二、学校概况——中学篇
4、上海市第二中学
初名“务本女塾”,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近 代女子中学,于1902年由吴馨创办,初址小南门花 园弄。1909年迁入西门外黄家阙新址,设师范三级、 中学二级、小学四级。1917年增设中学部,后又设 高、初中各三级。 1928年改名为“上海市立务本女子中学”。该 校师资质量较高,教学认真,成为近代上海著名女 子中学之一。1937年八一三事变中校舍被炸,改称 “怀久女子中学”继续办学。1945年又在永康路200 复校。 解放后改名“上海市第二女子中学”,现为 “上海市第二中学”。
二、学校概况——中学篇
10、格致中学
前身为“格致书院”,创办于1876年,院址在 英租界北海路,是中国最早由中外人士联合创办的 以理工为主的新式学校。书院采用中西结合的教育 方式,定期邀请中外著名学者演讲自然科学原理及 研究方法,并聘请李鸿章、刘绅一、薛福成等热心 洋务的官绅前来命题课试,优秀者给以嘉奖。书院 除了招生授课,还兼有社会教育功能,图书馆、博 物馆非本院人亦可入内参观阅览。书院举办的科学 演讲,任何人均可聆听,也可参加考试,合格者发 给文凭。1917年改称“工部局立格致公学”,1941 年改名为“上海市特别市市立格致中学”。解放后, 改名“格致中学”,校址为北海路150号。1995年, 该校校址改为广东路615号。
二、学校概况——中学篇
16、第八中学
• 1861年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范约翰夫 人创办的,初创时称“清心女书院”,旧址在南市 陆家浜,范约翰夫人自任校长。1918年迁入陆家 浜路650号新校舍,1929年在民国政府教育部登记 立案,改名“清心女子中学”。 1953年改名“上海市 第八女子中学”,1966年易名为“上海市第八中学”。
二、学校概况——中学篇
中国教育史(近代与现代部分)

第二章中国近代教育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人侵,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开始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化。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轨迹,一般认为从洋务教育开始。
中国教育经历近代化与封建主义的多次交锋,最终在民国时期完成了从传统教育向资产阶级新教育的转变。
(一)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1.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校(1)英华书院1818年,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1782——1834)在马六甲(今雅加达)创办英华书院(The Anglo- Chinese college )。
1843 年英华书院正式迁往香港,次年更名为英华神学院,1856 年停办。
英华书院尽管不是设在中国本土,办学目的也只在“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但它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
该校毕业的部分华人学生,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西学的知情者。
从传教士方面说,英华书院也为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的大量设立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准备了人才。
(2)马礼逊学校1839年11月,独立的马礼逊学校在澳门成立,由美国人布朗(1810——1880)主持并任教师。
马礼逊学堂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马礼逊而得名。
1842 年11月,迁往香港,成为香港开埠后的第一所学校。
1850 年因故停办。
马礼逊学校是一所专门针对华人开办的学校,它以丰富的西学课程,充实了在此求学的中国青年,开阔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形成了他们近代社会观念的基础。
2.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办医院、办学校。
早期的教会学校集中在福州、广州、厦门、宁波、上海这五个开放通商的沿海城市和香港。
大多附设于教堂,规模小,程度低,绝大多数是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学塾。
办学目的是为“传播福音开辟门路”。
招生对象以难童、贫苦人家的子弟及父母已为信徒的孩子为主。
为吸引学生,早期教会学校多免收学费和膳食费,甚至还提供衣服和路费等。
教会学校

11.成都
华西协和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五教会-华西坝
12.天津
天津工商学院(预科学校)-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et Commerciales-法国耶稣会(天主教)-天津英租界马场道现为天津外国语大学
26.永泰
同仁初中-公理会
27.同安
启悟初中-归正会
28.惠安
时代初中-伦敦会
29.建瓯
培汉初中-英国圣公会
30.永春
崇贤中学-英国长老会
31.龙岩
培德女子初中-归正会
32.长汀
中西初中-伦敦会
亚盛顿女子初中-伦敦会
33.广州
真光女中-True Light Middle School for Girls-美北长老会-白鹤洞
15.莆田
哲理中学-美国卫理公会
咸益女子初中-美国卫理公会
16.南平
剑津中学-美国卫理公会
17.邵武
汉美中学-美国公理会
18.泉州
培元中学-英国长老会
培英女中-Pui Ying Middle School for Girls-英国长老会
19.漳州
-寻源中学-Talmadge College-美国归正会-芝山
41.天津
汇文中学-美国卫理公会-南关
超古毓馨联合初中-美国卫理公会
新学中学-伦敦会-天津法租界海大道
究真中学-公理会
法汉中学-(天主教)
42.北京
贝满女中-Birdgman Girls' School-美国公理会-灯市口佟府夹道
育英中学-Yu Ying Boys' Schoo-美国公理会-灯市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教会女学的冲击下,国人也开始逐渐重视女子教育, 由国人开办的女子学校在少数大城市相继出现。深受传 教士影响的梁启超于十九世纪末率先在上海开办了一家 女子学校,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由国人主办的女 学。 女学的发展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也与一个 国家的兴盛有关。诚如梁启超所说“女学愈盛,国家愈 强”,女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 近可宜家,远可善种”,于个人,“皆可各执一业以自养”, 于国家,“保国保种”,使国富强。
而对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 文化,教会学校经历了从排斥到利 用的过程。早期来华的传教士企图 用“耶稣”来取代“孔子”,在思想文 化上控制中国。但他们渐渐意识到 儒家文化强大的内聚力及其对中国 人根深蒂固的影响,于是转变策略, 力图缓解两种文化之间的矛盾,在 19世纪70年代提出了“孔子加耶稣” 的教育思想。由此,《诗经》、 《论语》等儒家经典也进入了教会 学校的课程表。例如,1881年在上 海创办中西书院的美国传教士林乐 知就强调“中西并重,毋稍偏枯”, 主张“半日教西学,半日读儒书”。
沪江大学
基督教大学的出现,也引发了中国官办及私立高等教育的产生 和发展。教会大学的建立促使中国开始重视高等教育,使中国 人自己举办的高等教育有章可循,教会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 也为中国大学提供了师资力量。正是在教会大学的影响下,一 批中国的官办和私办大学开始建立,如北洋大学、京师大学堂 等。 教会大学的出现使中国高等教育与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一下子 缩短了几百年,这一事实是我们所不能也不应忽视的。教会大 学建立以前,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大约处于西方十六世纪宗教改 革时期的水平,即以古典文史学问为主的水平。早期在华基督 教大学的学术水平则与西方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水平相当,而到 二十世纪初时,在华最好的教会大学的水平则接近了同时代欧 美一般大学的程度。这种高等教育发展的飞跃同基督教在华开 办大学是分不开的。
▲外国人画的孔子,人的比例是正确的, 但穿戴则不中不西,俨然就是一个神甫装 了张中国脸。
开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之先河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女子没有接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她们只能 待在深闺之中学习如何更好地为家庭服务,而从未真正地走进社 会。在华教会学校基于“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教义,倡导男女 平等思想,兴办教会女学,对近代中国的妇女生活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胡适就曾说:“他们(传教士)给了我们不少教训,其中 最大一点是教我们把女人也当人看待。” 1844年,受英国基督教“东方女子教育协进会”派遣,阿尔德赛女 士在宁波开设了一所女塾,这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 女子学校。到1877年止,在华新教传教士共开办各类女子学校 120多所,学生2000多人。19世纪80年代,教会女子学校规模开 始扩大,出现了一批教会女子中学。其中较著名的是分别于1881 年和1890年创办于上海的圣玛利亚女校和中西女塾,旧上海的很 多名媛淑女都曾在其中学习,如宋家三姐妹、张爱玲等。
推动中国留学活动
近代的留学潮是先从教会学校中开始的,后来中国官 派留学生,特别是赴美留学生的派遣,也大都与传教 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近代最早的留学生是马礼逊学堂的3名学生容闳、 黄宽和黄胜,他们是由美国传教士布朗带到美国的。 1847年4月容闳等到达美国纽约。随后,布朗保送他们 进了麻省芒松读高中。除黄胜因病回香港外,容闳和 黄宽都在该校学习了两年,于1850年毕业。接着,黄 宽前往苏格兰,考取了爱丁堡大学,读了7年医科,于 1857年毕业回国,成为经过医科大学正规训练的第一 位中国西医。容闳则考取了美国耶鲁大学,1854年毕 业回国。
19世纪60年代以后,外国资本在中国开办的企事业增多,洋务运动也 需要新式人才,中国千百年来科举做官、轻商贱役的传统价值观受到 了冲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教士逐渐深入中国内地,教会学校 明显增多。19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教会学校的总数增加到800多, 学生近2万人,仍以小学为主,开始有少量中学。到19世纪末20世纪 初,教会学校增至2000所,学生4万人以上,中学数量有所增加,甚 至出现了一批规模不等的教会高等学校。这时的教会学校不必担心生 源问题了,因为它们是系统传播与资本主义企业相适应的西方近代科 学知识的地方,所以也成为买办士绅家庭所向往的地方。由此,教会 学校从慈善学校变成了贵族学校,不再免费招收贫苦孩子,而是尽力 吸收社会上层和商界人员子弟,收取高昂的学费。
19世纪晚期,西方基督教会开始在中国创办一些高等教育 机构,到了20世纪20年代之后已蔚为大观,包括新教创办 的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齐鲁大学、沪江大学、金陵大 学、东吴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岭南大学、华西协和大学、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13所和天主教创办的3所。教会大学遍 布华东、华北、华南、西南各地。
有人说,教会大学是西方文化侵略的重要 阵地。对此,之江大学校长李培恩是这样 说的:“若中国今日不需要外国文化之输 入,则尽可闭关自守,而无待于西洋科技 艺术之灌输,社会经济思想之流入。然在 今日之中国,其实际对于外来吸收之不暇, 遑论拒绝。足见西洋文化之输入,乃为补 救中国文化之不足而决非侵略的。”
容 闳 (1828-1912)
中国官方往海外派遣留学生是从1872年开始的。 清政府派出的首批 留学生虽然与传教士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基督教的影响却是显而易 见的。 最早向政府要员提出往国外派遣留学生是容闳。当1854年他成为第 一位毕业于美国一流大学的中国人时,就产生了选派留美学生的愿 望。1862年,他由朋友介绍,成为曾国藩的幕僚。1870年容闳在协 助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处理天津教案时,向曾国藩呈报了派遣 幼童赴美留学的教育计划。 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在容闳的建 议和计划的基础上,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折”,并附有“挑 选幼童附美肄业章程”12款。该奏摺获准后, 1872至1875年,清政府 先后派出4批12至15岁的幼童120名,由容闳带领赴美留学。传教士 的教育无疑给容闳以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又以容闳日后的教育活 动延续下去。 为了培训赴美留学人员,清政府于1909年6月专设了游美学务处负责 考选学生出国留学,并于1911年在北京建立了清华留美预备校,这 所学校从开办到1929年结束,共计派遣留美生1279人。
从慈传教士到中国沿海岛屿开设学校。 1818年,英籍传教士罗伯特· 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旨在 为中国培养一批传教士。英华书院尽管不是设在中国本土,但却是 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1843年它迁到了香港。1835年, 广州的英美传教士和商人发起成立了“马礼逊教育会”,到了1839年, 马礼逊学堂在澳门成立——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在华兴办的教会学 校。早期的教会学校一般设在教堂里,规模较小,招生对象大多是 穷苦教徒的子弟和无家可归的乞丐,教学内容只有小学程度。因缺 乏生源,学校不仅免收学费,还提供路费和膳食费。由此可见,早 期的教会学校更像是慈善学校。1840—1860年,我国香港和通商五 口岸地区的教会学校大约有50所,学生近千人。
1877年,在华新教传教士在上海举行会议,讨论教会教 育问题。会上,美国传教士狄考文指出,教会学校必须 承担传播西学的责任,因此要改革教学内容,编辑世俗 的教科书。这次大会组织成立了“学校和教科书委员会” (The School and Textbook Series Committee),决定 编写两套中文教材,其内容除宗教教义外,还包括数学、 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 外语(主要是英语和法语)、各国历史、逻辑学、心理 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学等人文科学。由此开始,西学 逐渐成为教会学校主要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变革
近代中国早期的教会学校里,宗教是一切课程的中心, 教学内容“不过于宣讲圣经之外,教以读写知识及算术 字母而已”。宗教课一般由传教士教授,分宗教灌输和 宗教训练两部分,学生既要学习《圣经》、自然神学、 天启神学等宗教课程,又要参加弥撒、祈祷、礼拜、 集会等宗教仪式活动。为使教学适应中国儿童的特点, 传教士还编写了《教会三字经》、《耶稣事略五字经》 等教材,让学生背诵。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科学 和其他人文科学在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中所占比重逐 渐增大,科目种类也日益增多。
教会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
中国的教育史远远长于西方国家。中国的高等教育, 如中央官学、国子监等早在近二千年前就出现了。然 而这种高等教育只是相对于当时的初级教育而言,真 正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学的出现则是在十九世 纪,并且最早的大学都是由传教士开办的,或与传教 士有关。
基督教在华的第一所大学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登州开 办的登州文会馆。登州文会馆原是一所小学,后演变 为教会中学,1882年登州文会馆正式升为学院。
——基督教与中国近代教育
近代中国的教会学校,是美、英等国基督教差会为在 中国传播基督教而开办的。它的产生、发展是以外国 资本主义对华侵略为背景的,因此,它也就自觉或不 自觉地成为了外国资本主义侵华的一个组成部分,即 “文化租界”。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侵略者除了对中国进行政治、 经济侵略之外,还派来大批传教士在文化领域兴风作浪, 企图将“基督”变成中国“唯一的王和崇拜对象”,用宗教 统治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一位美国传教士说:“我不怀 疑教会学校是传播福音的最有效的方法,我相信在印度、 中国和日本,基督教的教诲是最好的说教,学校是最好 的教堂。”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传教士们凭借一系列 不平等条约赋予西方列强的特权,在中国各地积极兴办 教会学校。而随着清末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衰落,这些 教会学校的影响越来越大,近代中国逐渐建立起以基督 教精神为底色的公立教育模式。
李培恩 与 之江大学
总的说来,尽管教会学校充当了西方列强进行殖民侵 略的工具,但它也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中 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 发展。教会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品德、体魄、行为习 惯、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 动,这些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是看不到的。正如 上海麦伦中学(今继光中学)校长沈体兰曾说过的: “基督教学校在现代中国教育界中是处于一个先进者的 地位,这话是无可怀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