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转运安全PDCA
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

nf a t P<00 ) A c m l hrt o e o n l rp rt n m nt ige up n rp rt n rs i t nsp o , rp — icn i f .5. c o pi ae f m n e peaai , o i r q imet e aai ,epr i u pr pe a s p o on p o ao t
[ sr c] jcieT net aeteapi f c o yl i D A mo ei aeyt n pr o m re c ains Ab ta t Obet oiv sg t h p l def t f cew t P C d nsft a sot fe egn yp t t. v i e e c h r e
t n i r r o ta td atra d b fr y l d t DCA e fre .Re u t he e n ai fta s otwa i n wad we ec nrse e n eoe c cemo ewi P o f h noc d s l Ac iv me trt o rn p r s s o 9 .6 atrc cemo ewi DCA noc d 96 % f y l d t P e h e fre ,wa 5 3 % b fr y l d t s 9 .8 eo ec cemo ewi PDC e fre t edf r n ewa i— h A n oc d,h iee c ssg f
3 80 10 0
3浙江 省 台州 市 中心 医院 骨科 , 江 台州 . 浙
【 摘要】目的 探讨 P C D A循环 培 训模 式在 急诊 危重 患者 安全 转运 中的应用 效果 。 方法 2 1 年 29月我 院急 诊危 重 01 -
PDCA循环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于一种较为高效的品管形式,旨在提高产品质量及工作效率 [7]。
参考文献
在消毒供应中心一次性无菌物品的管理过程中实施品管圈管理能 提升一次性无菌物品的安全使用效率,解决常规管理过程中管理 不当的问题,保证医院医疗护理行为的安全使用 [8]。品管圈管理 一般通过制定管理主题、管理计划后,通过定期组织会议的方式 针对以往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究其原因后提出相应 的品管圈解决方案,在解决后定期进行管理制度及行为方面的完 善、确认管理效果及评价管理效果等管理措施 [9],能显著解决一 次性无菌物品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存放不合理及领用不合理两大问 题,增进消毒供应中心与其它科室之间的交流互动,最大程度上 提高一次性无菌物品的管理质量及管理效率 [10],缩短一次性无菌 物品的管理时间,最大程度上满足各大病区的一次性无菌物品管 理需求,减少问题的出现 [11]。本次观察结果显示,实施品管圈管 理的实验组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后的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不合格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医护人员满意度评分、消毒供应中心护理质 量管理评分及无菌物品管理耗费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实施常规管 理的对照组。这一结果与王颖、张丽艳 [12-13] 在观察质量控制小组 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中的作用中的结果具有一致性。
[12] 王颖,张丽艳 . 质量控制小组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中的作用探讨 [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0):10053-10053.
[13] 蔡玉香 . 品管圈活动降低供应室待灭菌包缺陷的实践应用 [J]. 中 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27):26-28.
PDCA循环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PDCA循环法在急诊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

PDCA循环法在急诊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目的:探讨运用PDCA 循环法保障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安全。
方法: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一系列的工作计划和活动措施(P),并按照计划措施认真执行(D),定期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C),最后根据结果进行总结,以指导今后工作(A)。
结果:通过4个周期的PDCA 循环,无1例护理差错、投诉、纠纷,转运交接记录完整率达95.4%,急诊科满意度达98.2%。
PDCA循环法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安全,是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一个重要品质保证。
标签:PDCA;循环法;急诊;院内转运急诊科是危重病人急救的第一站,危重病人经过急诊科医护人员抢救后,因诊断和进一步治疗的需要,常会进行院内转运。
在转运途中可能因病情不稳定、仪器设备有限和相关科室沟通不良及其他各种意外因素,危重病人发生危险的几率增加。
有文献报道,院内转运会增加危重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转运病人有比平常高9.6%死亡率的危险[1],尤其急诊科转运风险更大,甚至大于ICU 病人[2]。
因此,危重病人院内的安全转运,是杜绝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为防范危重病人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风险,进一步规范危重病人的安全转运流程,减少护理纠纷,本科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应用PDCA循环法,于2013年7月起应用至今,收到了较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对我科2013年7 月至2014年7 月危重病人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作柏拉图,针对转运过程中发生几率最高的事件,对可能引起缺陷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这些原因,制定了工作计划和活动措施(P 阶段),并按照计划措施认真执行(D 阶段),定期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C 阶段),最后根据每次检查的结果进行总结,以指导今后的工作(A 阶段)。
同时把A 阶段存在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周期,如此循环呈螺旋式上升。
重症患者转运过床难—PDCA应用分析ICU罗燕小组

过床器使用PDCA应用
P:制定计划
科基金购买
减少人力资源, 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护理安全。
D:执行措 施计划
收病人、转 运病人、外 出检查、都 使用过床器
C:检查
检查过床器 使用是否提 高工作效率
A:效果情况
使用过床器是否 提高患者安全
最后
小结:危重患者转运,以此希望解决问 题。
工作原理
• 通过过床板与过床板外套之间的摩擦滑动 而使过床板外套循环滚动,从而使躺在过 床器的的病人轻松转移到另外一张床上 (或其它设备)。
使用方法
• 1、首先,把推车的高度升降到和病床、手术台 一样的高度(之间落差不能超过15CM),推车紧靠 病床,在手术台两侧各站一人。 • 2、病人从床上过床到推车上时,病床一侧的 人两手各扶持病人的肩部和臀部,轻将病人侧搬超 过30度左右,另一侧的人将过床易滑入病人身体下 方1/3或1/4处,病床一侧的人托住病人肩部和臀 部向上45度左右用力慢慢往下推,另一侧的人也要 托住病人的肩部和臀部,防止滑的太快,发生意 外。当病人完全过床到推车上时,推车一侧的人员 要侧搬病人,另一人将过床器取出,实现安全、平 稳、省力的过床。
重症患者转运过床难— PDCA循环图分析应用
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ICU罗燕小组
小组成员
• 组长 罗燕
• 组员 李倩 熊浩杰 王燕丽 甘欢
概述
• 转运是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不可分割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救治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环节。 如果操作不当,不仅影响危重患者的抢救 和治疗,还可能发生意外或导致死亡
ICU患者转运的意义
• 重症患者转运是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要 工作内容之一,目的是为了寻求或完成更好 的诊疗措施以期改善预后。
PDCA循环管理在提高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管理中的应用

PDCA循环管理在提高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管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降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中的应用。
方法针对急诊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途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特地成立PDCA小组,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措施规范执行率,减少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加强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管理。
结果对活动前后转运规范执行率进行比较(P <0.01),活动后转运规范执行率明显高于活动前,患者以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同样明显高于活动前(P <0.01)。
结论PDC循环管理A运用于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能够明显提高急诊危重患者的转运规范执行率。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危重患者;安全转运;急诊急诊科是危重症患者就诊的首要科室[1]。
危重患者经过抢救复苏治疗后,为了明确诊断或治疗,必须进行外出检查、转科或者进行手术治疗。
虽然院内转运的时间不长,但是危重症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容易导致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如心跳呼吸骤停、休克、管道拔脱等症状。
采取PDCA循环护理质量管理方法,每次循环都将起点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且持续性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院内规范转运执行率和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将2018年10月-12月转运的45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其中男性28例,女17例,平均年龄(63.22±2.25)岁;将2018年7月-9月转运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9.75±2.51)岁,两组在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转运流程,采用传统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评估、准备、转运、交接等。
观察组给予基于PDCA循环管理进行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2.1计划阶段1.组建PDCA管理小组,采用分级管理模式,明确小组成员职责。
对小组成员进行理论及技能培训,将危重患者转运操作要点、理论知识、SBAR沟通、风险防范、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纳入培训和考核。
PDCA循环在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成效

PDCA循环在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成效目的应用PDCA循环进行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管理,以保障转运安全、及时,提高转运质量。
方法选择PDCA循环实施前转运18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第1次PDCA循环实施后1800例患者作為实验1组,第2次PDCA循环实施后1800例患者作为实验2组。
通过2次PDCA循环,对影响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的护理处置准确率、急救药(物)品完好率、转运工具完好率、交接准确率及绿色通道停留时间达标率5方面要因基于现状调查,分析存在问题,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转运质量。
结果PDCA循环实施2次后,急救药(物)品完好率、转运工具完好率、交接准确率均达到100%;护理处置准确率由56.70%至99.6%,提高42.9%;绿色通道停留时间达标率由67.90%至93.20%,提高25.3%。
结论应用PDCA循环进行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管理,根据各个循环周期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抓住重点的少数,解决关键环节流程问题,持续改进督导落实,才能保障转运安全、及时,提高转运质量。
标签:PDCA循环;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管理;成效PDCA循环又称”戴明循环”,是周而复始地运行,通过不断解决问题,改善品质来实现阶梯式上升的过程,最终达到管理水平的提升[1]。
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急危重症患者大多需要转运做各种检查或转入专科住院治疗或转上级医院,但因其生命体征不平稳,随时都会出现病情恶化或生命健康危险[2]。
因此,提高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安全性与及时性是非常必要与重要的,而且刻不容缓。
我院急诊科于2015年1月将PDCA循环应用于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管理,经过2次PDCA循环的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安全性与及时性显著提高,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市级急救中心挂靠在我院,开放床位2300张,急诊科每天转运急危重症患者50余人次。
PDCA.病人安全转运

追踪情况反馈
纠正措施已完成(√)
纠正措施正在进行()
纠正措施尚未实施()
签名:日期:
说明:1.检查项目中的存在问题由大科在每月29日前提供给各科室;2.科室填写好整改措施计划及评价措施完成情况后将此表单在次月10日前交大科。3.大科对存在问题在次月29日前完成追踪检查。
你对你的病人的病情了解程度以至于能在转运过程中预知相关问题的发生吗?
你做好了一个转运计划吗?
你已详细记录了整个过程吗?
4 护士长每天检查执行情况将结果在晨会上反馈
措施完成情况
08-30
纠正措施已全部完成()
纠正措施基本完成,其中第(3)点尚在落实中
第()点不能完成,备注:
护士长签名:
科室护士知晓签名
2、与病情有关的危险因素: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系统、其他因素。
序号
计划措施
负责人
时间安排
1
明确院内危重病人安全转运的流程
吴静
2013.6
2
给全科责任组长讲课(如何减少危重病人安全转运风险的发生?)
钱德芳
2013.7
3
考核全科责任组长相关知识,
钱德芳
2013.8
4
各责任组长在科内指导本组护士
各科责任组长
2013.8
5
护士熟知危重病人安全转运的流程
吴静
2013.8
6
实地检查危重病人安全转运
质控小组
2013.08-20
组长签名: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护理质量检查反馈跟踪表
病区:B4病区
检查项目
日期
存在问题
安全转运
危重病人
患者运送安全PDCA

患者运送安全PDCA1. 介绍本文档旨在介绍患者运送安全的PDCA循环(Plan-Do-Check-Act)方法。
PDCA循环是一种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法,可用于提高患者运送的安全性和质量。
2. PDCA循环步骤2.1. 计划(Plan)- 确定患者运送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和问题。
- 制定针对这些风险和问题的解决方案。
- 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指标,以评估改进的效果。
2.2. 执行(Do)- 实施制定的解决方案。
- 根据计划履行任务和职责。
- 做好患者运送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顺利进行。
2.3. 检查(Check)- 监测和评估改进方案的执行情况。
- 收集患者运送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 分析数据并比较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
2.4. 行动(Act)- 基于评估结果,采取适当的行动。
- 对因不足和问题进行改进和修正。
- 改进患者运送流程和操作规范。
3. PDCA循环在患者运送安全中的应用患者运送过程中存在多种潜在风险和问题,如交通事故、病情恶化等。
通过实施PDCA循环,可以不断改进和提高患者运送的安全性和质量。
具体应用PDCA循环的步骤如下:- 计划(Plan)计划(Plan)- 确定患者运送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如紧急情况、交通堵塞等。
- 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培训司机急救知识、选择合适的运送路线等。
- 设定评估指标,如事故率、患者满意度等。
- 执行(Do)执行(Do)- 在运送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 确保患者的舒适和安全,提供必要的协助和护理。
- 运用专业技能和知识,妥善应对突发状况。
- 检查(Check)检查(Check)- 收集有关患者运送的数据和反馈信息。
- 分析数据,评估运送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
- 比较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确定改进的方向。
- 行动(Act)行动(Act)- 基于评估结果,制定改进计划。
- 对风险和问题进行改进和修正。
- 更新运送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运送安全和质量。
4. 结论通过应用PDCA循环的方法,我们可以不断改进和提高患者运送的安全性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组织科室护士学习安全转运的相关知识与规范。
2.加强各类抢救操作的培训及考核。
3.加强科室护士与家属的沟通能力,贯彻落实微笑服务
4.学习各类转运工具与转运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5.组长在转运前后加强监督
效果评价(C):从2016年5月至2016年11月开始采取分类护理
评价时间:2016年11月
1.采取分类护理后,转科患者转运护理质量平均得分提高至分,外出检查患者转运护理质量平均得分提高至分,外出手术患者转运护理质量平均得分提高至分
2.提高了护士的工作责任感,加强了护士转运前对各个项目的评估及准备工作的落实,加强了对转运安全的认知,提高了护士对病情变化的预判与应对,使转运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二)原因分析:
执行阶段(D)
整改措施:(1)为降低转运护理差错发生率,我科护士在患者转运前应正确评估病情,做好充分准备,医生和护士一起充分评估转运的可能性,评估内容包括病人的生命体征、呼吸道管理、用药情况、途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等。应由医生陪同,并做好充分准备,转运过程根据病情备齐相应的急救药品和器材,如简易呼吸气囊、脉氧仪、便携式氧气瓶、急救药品等。使用便携式氧气瓶给氧时,要检查氧气装置是否通畅,尽量避免使用氧气袋供氧,因氧气袋的氧浓度和氧流量难以估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转运前要充分吸痰,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妥善固定插管及各种引流管,正确使用转运工具。(2)加强业务能力训练,提高医护人员对疾病的判断、应急和审慎能力,平时加强三基训练,定期对我科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及专科业务考核,定期对各种疾病抢救流程进行急救演练,带动全科整体发展,尤其是注重对青年护士的培养,提高年轻护士对各种疾病的观察、处理能力及急救护理水平,使各种疾病病人的转运实现良性运行。(3)规范病人转运制度,制定护送流程。制定危重病人转运流程,务必使转运环节的有关工作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做到有章可循。流程如下:稳定病人病情→确定检查及治疗目的→评估转运的可能性→向病人及家属告知→通知协调接受科室→充分做好转运前准备工作及途中发生意外时的应对方案→高年资护士协调护送→再次通知接受科室及专用电梯→转运途中严密监护→与收治科室详细交接→完善抢救护理记录。(4)加强与相关科室的沟通,防止法律纠纷。医护人员在转运病人前应与接收科室做好联系,确保接收科室已获知病人病情并做好准备,护士应估计至前往科室的路程。转运前应向病人家属交代病情及风险,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并签字,并根据病情备齐相应的急救药物和器材,整个转运过程有医护人员的护送,转运途中护理人员做好相关记录,包括病人意识,生命体征以及出现意外救治的记录等,防止医患纠纷的发生。(5)心理护理,ICU病区的患者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且大多数患者年龄偏大,生存意志较差,不利于优质护理的开展及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因此,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和病情,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转运前对清醒病人进行解释,作好宣教以及安抚病人。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项目
科室:重症一科日期:来自改进项目:ICU转运护理干预措施
项目负责人:
项目参与人:
改进目标:降低患者转运护理差错发生率,保障患者转运时的人身安全。
计划阶段(P)
(一)现状调查:转运工作主要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及工勤人员共同完成,必要时需家属协助完成。转运过程根据病情备齐相应的急救药品和器材,如简易呼吸气囊、脉氧仪、便携式氧气瓶、急救药品等。我科ICU为综合性ICU,病人病种多而复杂、年龄跨度大、管道多,由于病情需要常常需要多种辅助检查,作为重症患者质控指标之一,需要我们严格的把控。2016年1月20日至5月13日,我科共质控检查50人/次,其中转科27例,转运护理质量平均得分为分;外出检查18例,转运护理质量平均得分,分;手术5例,转运护理质量平均得分为分,存在转运过程评估漏项、转运评估记录单不完整、转运心电监护仪电量不足、未及时记录转运特护等等问题。
标准化结果(A)
1、护士理念改变,重视安全转运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分类护理是从影响转运差错发生的危险因素出发,对ICU患者进行针对性的转运护理干预,从被动护理转为主动护理。制定了规范化的转运流程,加强了转运前的各项评估与准备工作,提高了转运过程中对各类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降低了意外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