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素材期末专项复习解决问题应用题带答案解析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素材期末专项复习解决问题应用题带答案解析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素材期末专项复习解决问题应用题带答案解析一、苏教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五年级下册应用题1.一个假分数的分子是55,把它化成带分数后,整数部分、分子、分母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试确定这个带分数。

解析:解:55+1=567×8=567-1=6所以这个分数是。

【解析】【分析】因为整数部分、分子、分母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所以如果这个分数分子加上1,即可以化成整数。

先让假分数的分子加上1,然后利用乘法口诀,写成相邻两个数的乘积,较大的数是带分数的分母,较小的数是带分数的分子,较小的数减1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

2.桑老师买来48本笔记本和36支铅笔作“经典诵读”活动的奖品,每样都平均分给每一个获奖同学,而且都正好分完.最多有多少个同学获奖?每个同学获得多少本笔记本和多少支铅笔?解析:解:48=2×2×2×2×336=2×2×3×3,48和36的最大公因数数2×2×3=12,即最多12人获奖,每人获笔记本:48÷12=4(本);笔:35÷12=3(支);答:最多12个同学获奖,每人获得的笔记本4本,铅笔3支。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得求最多有多少个同学获奖即是求48和36的最大公因数,将48和36分解质因数,找出相同部分,相乘即可得出最大公因数;接下来用笔记本的数量÷最大公因数即可得出每人获笔记本的数量;用铅笔的数量÷最大公因数即可得出每人获铅笔的支数。

3.长75厘米、宽60厘米的长方形纸,要把它裁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边长为整厘米,且没有剩余,裁成的正方形边长最大是多少厘米?至少可以裁成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解析:解:75=3×5×560=2×2×3×575与60的最大公因数是3×5=1575×60÷(15×15)=4500÷225=20(个)答:正方形的边长是15厘米。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单元复习知识归纳总结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单元复习知识归纳总结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欢迎下载编辑修改打印三因数与倍数一、因数和倍数1.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在a×b=c(a,b,c均是非0的自然数)中,a和b是c的因数,c 是a和b的倍数。

如3×4=12中,12是4和3的倍数,4和3是12的因数。

2.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因数和倍数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不能说谁是因数,也不能说谁是倍数。

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列乘法算式找,有序地写出两个整数相乘得这个数的所有乘法算式,相乘的两个数都是这个数的因数。

(2)列除法算式找,用这个数分别除以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它本身的所有整数,所得的商是整数且没有余数,这些除数和商都是这个数的因数。

4.表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列举法。

6的因数:1,2,3,6。

(2)集合法。

6的因数5.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6.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用这个数依次与非0的自然数相乘,所得的积都是这个数的倍数。

7.一个数的倍数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

(2)集合法。

易错提示: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所以在研究因数与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是指不是0的自然数。

方法提示:两个相同的数相乘得一个数,在表示这个数的因数时只写一个。

如在找16的因数时,因为1×16=16,2×8=16,4×4=16,所以16的因数有1,2,4,8,16。

重点提示:一个数的倍数都大于或等于它本身,而因数都小于或等于它本身。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知识点回顾(提纲+练习)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知识点回顾(提纲+练习)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知识点回顾(提纲+练习) 第一单元方程1、左右两边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通俗的说就是含有“=”号的式子就是等式。

)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注:(判断题)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方程(?)] 3、(背诵)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4、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用途:解方程5、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加法: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减法: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乘法: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除法: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6、3个、5个或7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它们的和=中间的数×3、5或7。

中间的数=连续数的和÷3、5或7 (个数为奇数)比如:1、2、3、4、5 1+2+3+4+5=15 即:3×5=15 15÷5=3 又比如:6÷3=2 1、2、3 35÷5=7 3、5、7、9、11 7、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

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

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E、解方程F、检验G、作答。

第一单元相应练习题1、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请填入相应的横线上。

(填序号) ①3+x=12 ②3.6+x ③ 4+17.5=21.5 ④48+x��63等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判断】 3、等式都是方程,方程都是等式。

2_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整理2017版

2_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整理2017版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 简易方程一、知识点梳理(一)方程1.等式的意义: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方程的意义:像x +50=150、2x =200 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它们之间可以用右图表示:4.方程必须满足的条件:(1)必须是等式。

(2)必须含有未知数。

(二)解方程5.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6.等式的性质:(1)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即左右两边仍然相等)(2)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7.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8.解方程的常用方法:(1)等式的性质 (2)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 (3)移项9.方程的检验:将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列方程解决问题10.一般步骤:(1)审: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寻找等量关系。

(2)设:设未知数。

(一般设所求的未知数为x ,如果未知数有几个,可以设其中一个,然后根据关系表示其他未知数;也可以间接设某个量为x ,再通过这个量去求未知数。

)(3)列:根据题中所设的未知数和已知条件,按照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4)解: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6)答:回答题目所问,写出答句。

11.注意点:(1)找到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

(2)列方程解决问题时一般不把未知数x 单独放在一边。

(3)设未知数x 时要在后面写上单位名称,求出的x 的值不带单位名称。

等式 方程(四)其他相关知识点12.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3个连续自然数(或连续奇数、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3倍。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之四到八单元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之四到八单元

苏教版五年级期末复习之四到八单元教学目标熟悉下册课本一到四单元的知识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知识点复习第五单元:找规律36、平移的次数+每次框出的个数=方格的总个数37、平移的次数+1=得到不同和的个数38、一共有多少种贴法=沿着长的贴法×沿着宽的贴法39、中间的数×框出的个数=框出的每个数的和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40、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它和整数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类似。

41、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最简分数。

约分时,通常要约成最简分数。

42、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约分方法:直接除以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例如:43、把几个分母不同的分数(也叫做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通分过程中,相同的分母叫做这几个分数的公分母。

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44、比较异分母分数的方法:(1)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

(2)化成小数后再比较。

45、球的反弹高度实验的结论:(1)用同一种球从不同高度下落,表示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大致不变,这说明同一种球的弹性是一样的。

(2)用不同的球从同一个高度下落,表示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是不一样的,这说明不同的球的弹性是不一样的。

第七单元:统计46、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47、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①描点;②标数;③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④统计时间。

第八单元:分数的加减48、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验算。

49、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加,得数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和。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解(x+1.5)×2=9 x+1.5=9÷2 x+1.5=4.5 x=4.5-1.5 x= 3
解: 2x+1.5×2=9
3.(1)一头长颈鹿身高4.96米,比一头麋鹿要高 解:设麋鹿的身高是x米。
3.36米。麋鹿身高多少米?
x+3.36=4.96
麋鹿的身高+3.36=长颈鹿的身高
x=4.96-3.36 x=1.6 答:麋鹿的身高是1.6米。
解方程:
检验
5.8×2-X=4.6 解:11.6-X=4.6
X=11.6-4.6
X=7
解:
(X-3)×2=4
X-3=4÷2 X-3=2 X=2+3 X=5
解方程你有哪些经验?
简易方程的整理与练习
•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般经过哪些步骤?
(1)理解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2)列方程解答→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 (3)检验→先检验方程列得是否,再检验方程的解。 (4)写答句
简易方程整理与复习
简易方程的整理与练习
1.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各是什么?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3)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第一关 基础碰碰车
把序号填入相应的圈内。
(1) x+2.4=5 (2)90-a=40
等式
(3)15÷b (5)3x+4x=28 (7)6n<3.6 (4)4y=0.4 (6)4.9-3.7=1.2 (8)2a=5b-3
(2)一头长颈鹿身高4.96米,是一头麋鹿的 3.1倍。麋鹿身高多少米?
麋鹿的身高×3=长颈鹿的身高
解:设麋鹿的身高是x米。
3.1x=4.96 x=4.96÷3.1 x=1.6

五年级下册数学素材资料 第三单元 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素材资料       第三单元      苏教版

4. 谨慎选择。
(1) 一个质数只有( )个②因数,合数至少有( )个因③数。
①1
②2
③3
④4
(2) 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的自然数有( )个③。
①2
②0
③1
④ 无数
(3) 下面的四组数中,( )中④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与其他三组中两个数之间的关
系不一样。
① 12,8
② 45,27
③ 20,40
④ 17,2
8. 妈妈买来48个橘子,让亮亮把橘子放入水果篮中。要求每次拿的个数相同,但 不许一个一个地拿,也不许每次拿超过5个,拿到最后正好一个不剩。亮亮共有 几种拿法?每种拿法每次各拿几个?
3种拿法 每次拿2、3或4个 解析:48的因数有1,2,3,4,6,8,12,16,24,48。因为不许一 个一个地拿,也不许每次拿超过5个,所以只有3种拿法。
3,6,12,24 解析:先找出24的全部因数,再在24的因数中找出是3的倍数的数。
第5课时 质数、合数
1. 先找出下面各数的因数,再把下面各数分别填入合适的圈里。
16的因数有( 1,2,4,);8,16
41的因数有( 1,);41
62的因数有( 1,2,3);1,62
55的因数有( 1,5,1);1,55
① 2,3
② 3,5
③ 3,4
3. 按要求使下面每一小题的□里为同一个数字。
(1) 27□、49□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里可以填( )。0 (2) 33□、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里可以填( )。0、6 (3) 58□、61□既是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里可以填( )。5 (4) 8□7□同时是2、3、5的倍数,□里可以填( )。0
(5) 组成的数是4的倍数:( 12,)2。0,52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重点复习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重点复习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重点复习一,知识点整理:1,方程:解方程和方程的解2,确定位置3,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4,认识分数5,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6,找规律…7,统计和解决问题的策略8,圆:圆的位置,大小,面积,周长,半圆的面积和周长,圆环的面积二,经典例题:例1, 有一批地砖,每块长45厘米、宽30厘米,至少要用多少块这样的地砖才能铺成一个正方形?在一张长40厘米,宽32厘米的长方形红纸上裁出同样大小,面积最大的正方形,并且没有剩余。

一共可以裁出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例2:把3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8段,每段长( )( ) 米,每段长是3米的( )( ) 。

一块3公顷的菜地平均分成8份,每份占这块菜地的( )( ) ,每份是( )( ) 公顷。

5米的19 和1米的( )( ) 相等,例3:把一根铁丝平均剪成15段,用去5段,剩下的占全长的几分之几~洗衣机厂计划25天生产1200台洗衣机,实际提前5天就完成了任务,实际每天完成了这项任务的几分之几?三:课堂练习1、A 是B 倍数,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

A 、AB B 、AC 、B2、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5,最小公倍数是90,这两个数一定不是( )。

A 、15和90B 、45和90C 、45和303,54的分子加上1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加上( )\4、把两根长度分别是120厘米和180厘米的铁丝,截成长度相等的小段,每根都不能有剩余。

每小段最长多少厘米?5,三个连续的奇数的和是57,中间的数是M ,你能列方程求M 的值吗?6,小明和小红共有邮票50张,如果小明给小红8张,那么两人的邮票张数相等,小明原来有多少张?7,一个正方形的周长与一个圆的周长相等,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6.28厘米,圆的半径是多少厘米?·8,一个长方形纸的长是20厘米,周长是60厘米,在这张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认知基础:
从四年级开始,已经学习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的规律、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和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

同时已经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基本经验和方法。

(二)主要内容:
1.把图形沿一个方向平移,根据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像覆盖的总次数;
2.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平移,根据这两个方向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像覆盖的总次数。

(三)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像覆盖的总次数,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3.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努力克服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学习方法:
1.利用已有的经验,学习找规律的知识。

包括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

2.采用作图、列举等方法,确定被该图像覆盖的总次数。

(五)学习重点:
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有序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规律的发现过程。

(六)难点点拨:
1、被该图像覆盖的总次数比平移的次数要多1
因为第一次被覆盖的图像并不是通过平移得到的,所以被该图像覆盖的总次数比平移的次数要多1。

2、一些不规则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平移,被图像覆盖的总次数的计算
遇到不规则图形时,我们要考虑图形是整体移动的。

看它每一次整体向右或向下平移时,每次覆盖的个数。

如:
这个图形整体在向右平移时,每次覆盖3格,所以被覆盖的次数是16-3+1=14(次);向下平移时,每次覆盖4格,所以被覆盖的次数是7-4+1=4(次),被覆盖的总次数就是14×4=56(次)。

3、在月历卡中用一些图形框数,框出不同和的个数的计算
因为月历卡中的日期组成的图形往往不是一个长方形,而是某一行只有几个日期。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的办法来解决。

如:
日一二三四五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用形如的长方形框,每次框出6个数,一个可以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框不能旋转)
解法1:这里的第一行和最后一行可以单独考虑。

第一行只有3个数字,只能框出1种和。

最后一行有6个数,所以有6-3+1=4(种)不同的和。

第二行到第四行整体考虑,有7-3+1=5(种)3-2+1=2(种)5×2=10(种)不同的和。

解法2:第一行单独考虑还是1种,最后一行因为只缺1个数字,我们可以假设填补上一个数字,那么第二行到第五行就可以整体考虑,最后再减掉假设的那一种情况,有7-3+1=5(种)4-2+1=3(种)5×3=15(种)15-1=14(种)不同的和,所以一共也有14+1=15(种)不同的和。

至于选择单独考虑还是用假设填补的方法,根据题目的情况而定。

4、一排座位中,几人位置不固定时,不同坐法的计算
如:学校会议室每排有20个座位。

张老师、李老师、钱老师打算坐在第一排三个相邻的座位上。

一个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这个题目中如果三位老师的入座顺序是固定的话,就有20-3+1=18(种)坐法,但是他们的入座顺序不固定,同样是三个座位,给三位老师座,那么就有3×2=6(种)坐法,所以一共就有18×6=108(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