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余秋雨
2022届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余秋雨选有答案

2022届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余秋雨选文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真正的创造余秋雨有一种误解,以为创造的美名只属于那些偏重于主体心灵抒发的艺术家。
他们泼辣放言,随心所欲,塑捏万物,很有“创造者”的气概。
另一些艺术家则只知认真收集素材,老老实实地创作。
你去问他们是不是在创造,他们多半会谦恭地说自已只是写身边实事,一点也不会创造。
人们往往把前者称为伤感的、浪漫的艺术家,而把后者称为素朴的、写实的艺术家。
创造,似乎是前者的专利。
这种误解应澄清。
浪漫派的创造也受客观自然规律的羁縻,写实派的勤奋也处处涌现着主观创造的精神。
真正的艺术,不管它们偏倾的形态和所在流派是如何不同,都必然是主客两方结合的结果。
有的理论家以为浪漫派即主观派,写实派即客观派,为求两方统一而主张两种艺术流派的结合。
对主客两方已结合的成果再来一个结合,会把第一度结合所结成的不同形态的果实拉平,就像“亲上加亲”式的结合,很容易造成退化。
每个作品兼备两个侧重,也就没了侧重,没有侧重就没有个性,没有艺术世界的丰富性和创性。
既然我们不赏同“亲上加亲”式的二度结合,就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第一度结合上。
事实证明,为了创造出优良的作品,必须加强结合的力度,既提高主体心灵的品位,又加重客观世界的厚度,造成主客观“两强相遇”的态势。
一切萎弱的艺术作品不是没有结合,而是结合的强度不够。
见落花而感叹人生,见流水而惋惜时间,当然也能写出一些精巧漂亮的作品,但让我们听一听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大不一般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中的客观世界是一个悠久的古迹,是一派苍茫的天地;诗中宣泄的主体心灵则是历史的远眺,人生的俯瞰,生命的太息!辽远的客体与苍浩的主体心灵遇合,使得短短几句诗成了中国文化史册上的喤喤钟声。
相比而言,许多不成功的作品的症结也容易找到了。
有的作品,自我意识过于裸露,而所裁取的容观世界却猥屑不足道,甚至破残得不可信,它们只是艺术家自我意识的一件蔽体之衣,当客观世界失去了力度,心灵的力度也无从支撑。
余秋雨《30年的重量》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题)

30年的重量余秋雨①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拥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
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②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愕愕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
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
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
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③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④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
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我们自修课的督课老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
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
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
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
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
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
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
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道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
⑤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
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
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老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
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老师家拜年。
废墟余秋雨阅读答案

废墟余秋雨阅读答案《废墟》余秋雨原文阅读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
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
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
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
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
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
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
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一位朋友告诉我,一次,他走进一个着名的废墟,才一抬头,已是满目眼泪。
这眼泪的成分非常复杂。
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
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
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
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拨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
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
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
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微笑着收纳了这种创造。
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
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
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
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两位朋友在我面前争论。
一位说,他最喜欢在疏星残月的夜间,在废墟间独行,或吟诗,或高唱,直到东方泛白;另一位说,有了对晨曦的期待,这种夜游便失之于矫揉。
他的习惯,是趁着残月的微光,找一条小路悄然走回。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
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
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
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壮士余秋雨阅读答案

壮士余秋雨阅读答案《壮士》讲述了一个怎样的壮士呢?我们去了解一下吧。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壮士》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阅读。
《壮士》阅读原文罗布泊一场铺天盖地的沙暴终于过去了,余纯顺准备起身,但突然用手捂住了胸口。
他立即领悟,时间到了。
那好,脱去衣服,回到四十多年前来到世上的模样,然后抬起头来确认一下方向,面对东方,面对上海,靠着灼热的沙丘,躺下。
时间到了。
时间果真到了?自从八年前开始走上探险之路,他已无数次地想象过死亡,但从来没有想象到死亡来得那么快,毫无先兆,毫无预告。
什么也来不及想了,只觉得一团热浪翻卷几下,很快把自己裹卷住了。
最后睁开一下眼睛,眯缝着看着前方。
什么也看不见,又什么都看见了。
远处是自己无数的脚印,而远处的远处,则隐隐约约是黄浦江畔外滩的剪影。
一个月前顺便回去了一次,去与故乡告别,现在才知道是上天的安排。
此时此刻,我正在听他的一个录音,那是一个月前他匆匆来去时与一群上海大学生的谈话。
他分明在说:欧洲近代的发展,与一大批探险家分不开,他们发现了大量被中世纪埋没的文明。
在中国,则汉有张骞,唐有玄奘……现在,世界上走得最远的是阿根廷的托马斯先生,而他已经年老。
中国人应该超过这个纪录,这个任务由我来完成。
于是,我选择了孤独,选择了行走。
我已走了八年,还会一直走下去。
在那远天之下,有我迟早要去的地方……——听着这些语言我十分惊讶,录音机里掌声阵阵,我想,一个长年孤独地跋涉在荒漠野岭间的灵魂,怎么会驮载着这般见识、这般情怀!他,究竟应该算是什么样的人呢?大地已有定论。
据说,不管走到哪儿,他听到最多的声音是:“请停一停,壮士!”直到最后树立在他告别人世的沙丘上的那块纪念木牌,立牌者仍然毫不犹豫地重复了这个古老的称呼:壮士。
临时找来的木牌,一小罐鲜红的油漆,先放在地上,一笔一画写成这个以“壮士”开头的墓碑,然后竖起,大家一起用力,深深地插进沙漠,让沙漠的肌肤接受一次强烈的针灸。
在这个拒绝生命的地方,从此有了一个有关生命的标杆。
余秋雨《莫高窟》阅读理解

余秋雨《莫高窟》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高窟余秋雨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
公元366年,一个名叫乐尊的和尚来到这里。
他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与西边的晚霞遥遥对应。
当时的乐尊和尚,刹那间激动万分。
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中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
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
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暮色压着茫茫沙原。
不久,乐尊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
我来这里时刚过中秋,但朔风已是铺天盖地。
一路上都见鼻子冻得通红的外国人在问路,他们不懂中文,只是连声地喊着:“莫高!莫高!”声调圆润,如呼亲人;还有迟到的游客在苦苦央求门卫,开方便之门。
我不禁对着这堵山坡疑惑: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第三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寻莫高窟的底蕴,尽管毫无自信。
游客各种各样。
有的排着队,在静听讲解员讲述佛教故事;有的捧着画具,在洞窟里临摹;有的不时拿出笔记写上几句,与身旁的伙伴轻声讨论着学术课题。
他们就像焦距不一的镜头,对着同一个拍摄对象,选择着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
莫高窟确实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让不同的游客摄取。
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
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
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
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
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自己。
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
比之于埃及金字塔、印度桑奇大塔、古罗马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层累性。
别国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
而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
[余秋雨简介]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阅读答案(1)
![[余秋雨简介]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阅读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a498e233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bc.png)
[余秋雨简介]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阅读答案(1)余秋雨简介余秋雨,原名刘康,1946年出生于杭州,祖籍浙江金华,旅居美加台港多国。
曾就读于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后任教于南开大学英外系,现为自由撰稿人。
余秋雨是一位中外文化交流领域的知名学者、作家和译者,其作品广受欢迎。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阅读答案一、主旨概括《重峦叠嶂间的田园》这篇文章,主要通过作者的旅行体验,向读者展现了中国乡村的美丽和中国农民的智慧,同时也探讨了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二、文中亮点1.生动的描写——作者使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如“山前的大雁”,“稻田中的金色”,“霞光中的翠竹”,通过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优美的风景和美丽的景色。
2.自然景观的阐述——本文中作者讲述的中国乡村自然景观,包括风景、物产和文化等各方面内容。
通过这样的手法展示了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
3.对中国乡村的探讨——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许多中国乡村的现状,展示了中国乡村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比如农业现代化、城乡差距、乡村治理等问题。
4.对中国农民的尊重——作者对中国农民的智慧和勤劳表示了极大的尊重与赞扬。
文章中,作者从自身身份的角度出发,又讲述了作者在农村中听到的许多奇妙的故事。
三、文章的亮点1.手法多样——文章中通过对乡村生活的介绍、对文化内涵的展现、对当地环境的描述等多方面展开叙述,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更好的展示。
2.文笔优美——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份舒适和神韵。
从众多的生动的描写中,可以想见作者一定有着优美的文笔和鲜活的实践感受。
3.背景独特——作者通过在美国生活的异乡经历,使得她能够将自己在中国乡村中的旅行体验,融合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与阅历中。
四、启示作用本文通过展示中国乡村的孕育力,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乡村的多种面貌,以及中国乡村在现代生活中的巨大潜力。
我们要意识到,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乡村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中国农民,认识到中国乡村文化的珍贵和民间文化的传承。
生命是一树花开原文(余秋雨)

生命是一树花开原文(余秋雨)图片发自简书App生命的旅途中,有许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许多故事看着看着就淡了,有许多梦做着做着就断了。
人生,原本就是风尘中的沧海桑田,只是,回眸处,世态炎凉演绎成了苦辣酸甜。
花季的少年却成为自我的屠杀者。
少年的内心就像一棵稻谷,一压就弯了。
“自杀”的口号可以成为许多少年的座右铭,似乎只要拥有了这个词语,你的任何要求都可以满足,你就可以成为世界的中心。
任性着,脆弱着,许多人践行了自杀,在一个不懂得生命意义与自我价值的年龄走向了黑暗。
生命是一树花开。
这一树花开或枝繁叶茂,繁花似锦;或枯枝败叶,零零星星。
不管你是那种,生命只属于你自己,你想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从来都与别人无关。
但一个孩子用“自杀”这种幼稚的行为结束自己的生命,即是一种幼稚的行为,即是一种伤害父母的表现,父母给予生命,你却不珍惜。
生命,是一树花开,却败在了自己的手上。
生命只有一次,你应该追寻自我内心想要的生活,努力去实现自我的价值。
人生,总会有许多无奈,希望、失望、憧憬、傍徨过了,才知甜蜜。
我们不能一遇到困难就败下阵来。
日本的川端康成选择了自杀,中国的海子选择了自杀,他们苦苦追寻的意义,为什么不再坚持一会儿?生命是一树花开,他们可以开得更绚烂。
中国的学生受不了学习的压力,受不了父母的一点批评,他们就选择自杀,如此轻生。
将生命,父母置于何种地步。
面对着每年自杀数目的增多,我们不禁寒心。
图片发自简书App名家名篇:余秋雨:生命是一树花开生命,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
日子,在岁月的年轮中渐次厚重,那些天真的、跃动的、抑或沉思的灵魂,在繁华与喧嚣中,被刻上深深浅浅、或浓或淡的印痕。
很欣赏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一场虚妄。
其实,经年过往,每个人何尝不是在这场虚妄里跋涉?在真实的笑里哭着,在真实的哭里笑着,一笺烟雨,半帘幽梦,许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不是不寂寞,只是不想说。
于无声处倾听凡尘落素,渐渐明白:人生,总会有许多无奈,希望、失望、憧憬、彷徨,苦过了,才知甜蜜;痛过了,才懂坚强;傻过了,才会成长。
余秋雨阅读附答案

余秋雨阅读附答案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恼、愤怒和无聊。
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其中一个,就是唐诗。
这种说法可能得不到太多认同。
不少朋友会说:“到了国外仍然可以读唐诗啊,而且,别的国家也有很多好诗!”因此,我必须对这件事情多说几句。
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
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存在于空山新雨后,存在于浔阳秋瑟中。
只要粗通文墨的中国人一见相关的环境,就会立即释放出潜藏在心中的意象,把眼前的一切卷入诗境。
心中的意象是从很小的时候就潜藏下来的。
也许是父母吟诵,也许是老师领读,反正是前辈教言中最美丽的一种。
父母和老师只要以唐诗相授,也会自然地消除辈分界限,神情超逸地与晚辈一起走进天性天籁。
于是,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
而且,这种唤醒全然不是出于抽象概念,而是出于感性形象,出于具体细节。
这种形象和细节经过时间的筛选,已成为一个庞大民族的集体敏感、通用话语。
有时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月落乌啼”、“独钓寒江”那样的`情景,让我们产生联想,但是,那种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和诗境,却不存在。
这就像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已祖母的老人,虽有一时的喜悦,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
失落了什么?失落了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失落了使自己成为自己的那份真实。
当然,无可替代并不等于美。
但唐诗确实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一读,都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
回头一想,这种清醇、高迈本来就属于自已,或属于祖先秘传,只不过平时被大量琐事掩埋着。
唐诗如玉杵叩扉,叮叮当当,嗡翁喤喤,一下子把心扉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
这个自己,看似稀松平常,居然也能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最仁爱的同情,最洒脱的超越。
这个自已,看似俗务缠身,居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余秋雨”作品感悟
认识余秋雨并不是像大多数人那样从他的文字,而是因为喜欢黄梅戏、喜欢马兰开始的。
因为对于当代文化名人总觉得有点华而不实,所以也不喜欢看他们的东西,余秋雨也在其中。
由于马兰,我阅读了余秋雨的东西,一读便变改了我多年的看法。
余秋雨绝不是华而不实的一位,他写的东西,有内涵,有深度,有文化,有思想,有穿透力……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世界文化之旅。
读它,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中东,认识了伊斯兰教,认识了阿拉伯人,了解了金字塔文明以及与金字塔相关的历史变革,了解了与楔形文字相关的巴比伦文明,这些文明经过战火的轰炸,经过风吹日晒雨打,经过外族人的强奸,经过外文化的冲击,有的丢失难寻,有的支离破碎,有的濒临绝迹……
战火停歇后的伊拉克,生活资料极其缺乏。
印象最深的是学习用品,一块橡皮需要4美元。
可怜的孩子们没有学习用品,不能像我们孩子们一样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
伊拉克的孩子们渴望学习的眼睛眨在余秋雨在文字中,眨在我的心里,留在永远的记忆里。
现在,十年过去了,不知道当时的状况是否改变,也许这一切已经彻底改变了,也许还在继续……
水比油贵是西亚的特别之处,这里蕴藏这这个地球上一半以上的石油,油质好,油层浅,易开采。
很多国家如沙特、科威特、伊朗、伊拉克等国的经济命脉就是石油出口。
而这一地区河流稀少,除了孕
育古代埃及文明的尼罗河和孕育巴比伦文明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外几乎是无流区,热带沙漠气候又使这里干旱少雨而蒸发旺盛,水资源及其缺乏。
在这里,加10美元的汽油,可以让越野车跑上一整天,而买一瓶矿泉水则需要3美元……
这些知识让作为地理老师的我如获至宝,讲西亚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脱口便说,太生动和有趣的东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加深对西亚自然环境的理解与记忆。
《中国文脉》则利用充足的史料和故事生动的讲述了中国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缘由。
从《诗经》开始,中国的方块文字就开始流传在田间民巷,有泥土的芬芳,有花草鱼虫的灵性,有人民大众的积极参与,这与西方带着血腥的文化传承的土壤有天壤之别,所以巴比伦文明消失了,埃及文明衰落了。
中国文化之所以星火相传是因为有一条硕大柔韧的文脉,在中国历史上每一个阶段无论战争还是和平,总有一些人在捍卫汉文化、发展汉文化、融合汉文化、传承汉文化。
屈原、孔孟、三曹、竹林七贤、东晋王谢、初唐中唐晚唐的李白杜甫白居易们、宋朝的苏东坡陆游欧阳修们,明清的罗贯中曹雪芹们……他们是中国文化的英雄,他们是中国文化的那根永远不会折断的筋。
我们在感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时候,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余秋雨的是文化干将,同时是几家大学的教授,也是名师。
阅读余秋雨,可以让我更加丰富,同时对我的教育教学有极大的帮助。
(杨振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