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上教案设计18.鸟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鸟》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鸟》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鸟》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七年级语文上册《鸟》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鸟》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鸟》教学设计1一、整体感知导入课文、介绍作者。

二、通读概括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大意。

概括少年的生活,可用哪两个词形容?小说写了哪些事件和场景来表现少年的生活的?提示:宁静、美好。

事件、场景:①在沙堤旁扯霸王草。

②采写齿苋。

③在沙堤旁歇憩(扔石子,白皙少年教黝黑少年地理知识)。

④划水(划到河堤的对岸)。

⑤在河对岸抓蛇。

⑥共同观看两只白色小鸟在水草边美丽、安详、自由自在。

三、分析环境描写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1)设若七月的太阳并非如此热辣……云和风,统不知蜇到哪个角弯里去了。

(2)然而长长沙滩上,不久即有了小小两个黑点;又慢慢晃动慢慢放大。

……盈满了阳光,盈满了从堤上飘逸过来的野花的芳香。

(3)而那河水,似乎有了伤痛,就很匆速地流。

粼粼闪闪。

……卵石好洁净。

(4)并且这边的岸,景致又不同。

是泱泱的一片水草咧。

……恰如了少年的梦想。

(5)雪白雪白的两只小鸟,在绿生生的水草边,轻轻梳理那显眼耀目的羽毛。

美丽,安详,而且自由自在。

(6)四野好静。

唯河水与岸呢呢喃喃。

软泥上有硬壳的甲虫在爬动,闪闪地亮。

水草的绿与水鸟的白,叫人感动。

(7)那鸟恩恩爱爱,在浅水里照自己的影子。

……浑然的简直如一画图了。

(8)惊飞了那两只小鸟,从那绿汪汪里,雪白地滑起来,悠悠然然地远逝了。

(9)天好空阔。

夏日的太阳陡然一片辉煌。

作者笔下为我们描绘了炎热的夏日,空旷苍凉的沙滩,雪白的水鸟和绿生生的水草,绿色的岸和谈青的山,热辣的太阳和清凉的河水……一白一黑的少年恣意任情游乐其间,一切是那么平和安静,与白色鸟“浑然的简直如一画图了。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8《鸟》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8《鸟》
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鸟
课时
共(1)课时完成,第(1)课时
1.教材内容分析这一单元的课文围绕“生命之趣”选编了四篇写动物的文章,本课描绘了鸟的各种生动的情态,并且由鸟及人,借物抒情,通过写鸟来写自己对那种自由自在、潇洒自信的美好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喜爱,也含蓄表达作者对于人生社会的思考。
3.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找出作者描写了鸟的不同方面的句子。
(2)品读三四段描写鸟的声音形态的句子,感受作者语言的独特风格!
(3)找出作者对鸟儿的感情变化,体会文章中心主旨。
4.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者特征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动物的体裁兴趣极大,本课的出现,可以让学生感受作者对鸟的挚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学生一次特殊的情感体验。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作者情感主题并不难,但如何把作者的情感理解加深一个层次及语言品味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希望借这篇深厚而美好的文章唤醒孩子们的爱心,珍惜和平自由的生活。
环节二:内容探究
教师活动2结合文章内容教师质疑或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第1段写“我爱鸟”,然后接着3、4段写可以吗?写第2段有什么作用呢?
预设:可以,总分结构,3、4段具体写喜爱的原因。不可以,作者既然加第2段肯定有意图的。
引导学生思考:第2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内容──胳膊上的鹰失去神气,笼子里的鸟苦闷。
明确:小鸟经不住料峭的寒风栽死,麻雀啄食干枯叶子。麻雀在檐下的烟突旁取暖,喜鹊不知逃到哪里,鸽子少见在天空打旋,听见寒鸦鼓噪、鸱枭怪叫。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鸟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鸟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鸟教案标题: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鸟》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鸟》这篇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鸟》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关注和珍惜自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鸟》这篇课文的主题和情感;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2.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中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鸟》一课;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3. 教具:黑板、彩笔、课件等;4.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标题《鸟》,提问学生对鸟的认识和了解。

2. 导入课文话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Step 2:课文阅读与理解(20分钟)1.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课后问题,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讨鸟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Step 3:词汇学习(1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词汇练习,巩固词汇记忆。

Step 4:写作训练(20分钟)1.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写作任务,要求围绕《鸟》这篇课文,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鸟的感受和理解。

2. 学生互相交流、修改和提出建议,提高写作质量。

Step 5:课堂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展示优秀作品。

2.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应该如何保护和珍惜鸟类及其生存环境。

3. 布置课后作业: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鸟类的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学生的写作质量、词汇运用和理解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 鸟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 鸟教案 新人教版

《鸟》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之情,学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三、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古诗中有很多描写鸟的诗句,比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你们还记得哪些写鸟的诗句呢?(生回答。

)大自然鸟语花香,充满欢乐,充满灵气,充满生机。

我们的散文家梁实秋也喜欢鸟,今天,让我们去感受一下作者笔下多姿的鸟儿吧!(二)作者简介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

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三)检查字词羽翮蜷伏伫立釉绿鸢鹰筵席蹐踞感喟鸱枭抟扶摇秾纤合度蓬松戟张不容置喙瞵(lín)视——瞪眼注视。

昂藏((cáng)——形容仪表雄伟。

褴褛(lán lǚ)——形容衣服破烂。

鸱枭(chī xiāo)——鸟名,俗称“猫头鹰”。

(四)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我爱鸟”)2.作者爱鸟的哪些方面?请用“作者爱鸟的……,你看(听)……”句式回答。

(1)“我”爱鸟的声音。

声音,如交响乐,如哀乐,让我的心情为之沉醉;(2)“我”也爱鸟的形体。

鸟的形体较之世界其他生物,更俊俏,就是盘旋着的鸢鹰亦是一种令人喜悦的雄姿;(3)鸟给“我”的悲苦也是让“我”喜爱鸟的原因之一。

3.五段中说:“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作者的“单纯”指的是什么?只爱鸟的声音与形体,而不管鸟的行为,也不将鸟诗意化。

初中课文《鸟》教案

初中课文《鸟》教案

初中课文《鸟》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了解鸟类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 了解鸟类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生字词卡片。

3.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鸟类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哪些关于鸟类的知识?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鸟》。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

2.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鸟类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点评。

2. 引导学生关注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保护鸟类的意识。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观察身边的鸟类,记录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3. 写一篇关于鸟类的短文,可以是科普知识、故事、感想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鸟类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能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但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可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鸟类,提高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课内外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年级语文上册18《鸟》教案新人教版1

七年级语文上册18《鸟》教案新人教版1

鸟【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悟作者爱鸟、爱自由的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观看一些鸟的图片,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课文诵读及字词掌握情况。

3. 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梁实秋〔1903~1987〕中国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翻译家。

原名治华,笔名秋郎。

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

后及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场写批评文章和新诗。

1923年留学美国。

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

1928年及叶公超、徐志摩等人成立新月社。

先后及鲁迅等就人性描写诸问题展开论战。

他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学没有阶级性,宣传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

后到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只身南下到四川,在重庆?中央日报?编辑副刊。

1949年到台湾,曾在编译馆、台湾大学、师范大学任职。

论著有?浪漫的及古典的?、?文学的纪律?、?文艺批评论?、?偏见集?、?文学因缘?,散文?雅舍小品?、?槐园梦忆?,编著有?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译有莎士比亚剧本20种、詹姆斯·巴利的?彼得·潘?、E.勃朗特的?吼叫山庄?,还曾主编?远东英汉大字典?。

论?雅舍小品?。

小品文的作者要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须在悠闲中才有所获得。

我们都很清楚梁实秋先生是来自学院的教授学者,他既继承了晚明以来舒适的小品文风格,又接收了英国散文的个人笔调。

他追求所谓“雅〞的文调,批评市井之流的语气、村妇骂街的口吻,他的散文表现出一种闲和的雍容雅态。

梁实秋自己嘴上常常挂着阿诺德的名言:“文学是沉静地观察人生,并观察人生的全体。

〞?雅舍小品?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小品集中雅趣横生。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8 鸟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8 鸟教案教学设计

《鸟》执教者:45中橡树湾宋巧蓉一、教材分析:《鸟》这篇文章选自于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知性散文。

作者爱鸟之情在笔尖汩汩流淌,用凝练典雅的语言描绘了鸟在不同生存状态下的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生活的鸟”的由衷欣赏,对笼中圈养、风中寒鸟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褴褛”“倏地”音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品味文中关键句子的深刻含义,学习状物散文及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珍惜当下自由美好的生活,关爱动物,做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三、教学重点、难点:1.诵读语句,通过品析词语和重点语句,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多角度、细致生动的描写方法。

(重点)2.体会作者的爱鸟情,学习状物散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删词法、名句佐证法、知人论世法、小组合作学习五、教学过程:(一)诗情导入画谜猜诗词。

古代诗人描写鸟的诗句有很多,你们读过哪些写鸟的诗文?孟浩然在明媚的春光中赞叹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杜甫面临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局面,悲叹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那么,现代作家梁实秋笔下的鸟,又透露着怎样的情感呢?(设计意图:回顾所学诗歌,渲染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读一读、找一找:预习检测、整体感知1.积累字词:倏地、褴褛2.齐声朗读作者简介3.默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关键词并完成填空内容。

(1)文中哪一句表明作者对鸟的态度:我爱鸟。

(2)作者爱鸟:听见鸟的声音,看到鸟的形体,作者感到喜悦;发现鸟的悲惨境遇,作者感到悲苦。

(设计意图:积累字词可以检查预习的效果,夯实基础;通过感知文章情感基调,把握文章内容。

)(三)品一品:研读文本1.活动一:赞鸟之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四段,并以:我从“__________”句,读出了鸟__________(特点或画面),体会到了作者____________的情感”的句式,说说“我”对鸟的赞美。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8课《鸟》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8课《鸟》教案
其次,在课堂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中表现积极,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过于依赖小组其他成员,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个人作业,鼓励他们独立完成。
此外,关于课堂氛围的营造,我认为可以进一步优化。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显得拘谨,不够积极主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在课堂上多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课程导入环节,我提问的方式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但他们对于鸟类生活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和参与度,我可以在课前准备更多关于鸟类的趣味知识,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在教授生态意识方面,虽然学生们在讨论中能够认识到保护鸟类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的行为可能并不会立即改变。为了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我计划在课后组织一些实地观察活动,让学生们亲自参与鸟类保护和环境美化,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8课《鸟》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8课《鸟》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文阅读:引导学生阅读《鸟》一文,理解文章主题,把握作者通过对鸟的赞美,表达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2.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如“翱翔”、“婉转”、“巢穴”等,并掌握其用法。
最后,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疑问,我意识到需要更加及时地进行解答。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鸟类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鸟
梁实秋
教学目标
1、了解状物散文的一般特点
2、探讨本文状物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
3、体会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感情及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
1、探讨本文状物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
2、体会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感情及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探讨本文状物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2——1987)原籍浙江余杭,生于北京。

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

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评文章和新诗。

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

1923年留学美国。

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

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

1926年在《晨报副镌》发表,认为中国新文学存在浪漫主义混乱倾向,主张在理性指引下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

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

1966年退休。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

梁实秋从1927年开始写散文,直至1987年病逝绝笔,结集出版过《骂人的艺术》、《雅舍小品》、《秋室杂文》,《实秋杂文》、《雅舍杂文》、《清华八年》等二十余种,涉及小品、杂感、游记、回忆录、读书札记等文体。

梁实秋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

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

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
二、整理出描写鸟声音、外形的词语。

明确:描写声音的词语清脆、嘹亮、圆润、不单调、和谐、凄绝。

描写外形的词语俊俏、玲珑饱满、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高踞枝头、临风顾盼
这些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它们都是褒义词,都是表示作者喜爱、赞美之情的词语。

在课文中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诵读,并在该句的空白处写上旁批,说明喜欢的理由。

第二节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明确:它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鸟叫声的美妙动听。

交响乐是艺术中最美的艺术,凡是懂音乐的人都喜欢交响乐,它是阳春白雪,作者把鸟叫声比做交响乐,可见作者对它声音的喜爱、赞美之情。

第三节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

明确:生动地体现了鸟美妙的体形,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身材堪称完美的风华绝代的美女形象,无限的欣赏和赞叹渗透在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这些鸟是何等的喜爱啊!
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衬着黛青的
山色和釉绿的梯田。

明确: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向我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色彩明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动静结合,引人入胜,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中国画。

作者把对鸟浓浓的喜爱化作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又用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通过前面四节的语言品味,我们深深感受到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后面两节会出现“悲苦”、“伤感”这样的字眼,这跟前面的感情是不是矛盾呢?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明确:如果说前面四节是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喜爱着鸟的可爱”的话,那么后面两节却是诉说了作者“悲苦着鸟的悲苦”,同样反映了作者对鸟的关爱,这种爱比前面四节可能要显得更深刻更丰富。

第五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形体,并非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

含义: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形容、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

最后一段说“自从离开四川以后”,再也看不到那些“跳荡”的鸟儿,听不到“悦耳的鸟鸣”了,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明确:对鸟类自由、活泼、俊俏的尽情赞美。

梁实秋谈散文
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

三、比较探究
猫是老鼠的天敌,人们养猫主要是为了捕鼠.猫有着独特的捕鼠功能.猫有着独特的感觉器官,除了灵敏的耳朵外,它还有一双白天黑夜都能看到物体的眼睛,白天瞳孔缩成一条线状的缝,晚上放大成圆形.眼的上边与嘴的两旁有长而硬的毛与胡须,上面布满极细的神经,可以帮助它感觉黑暗中的情况.此外,它足下有柔软的肉垫;趾上尖锐的钩爪,平时缩在里面,在扑向老鼠的刹那,猛的伸出,触着鼠身,入其肌肤,万无一失.状物散文以描写为主,物为我所用,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写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说明文以说明为主.
说明文严密严谨尽量客观,使用的方法偏重科学说明;状物散文带有情感理趣,比较主观,使用的方法偏重文学.
四、老师寄语:
人和世间万物都属于自然,地球是人和一切生灵的共同家园。

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别忘了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护一切生灵。

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生灵,地球才生机勃勃,地球才风情万种,才姿态万千!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