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让亲师沟通更顺利
教师沟通的艺术——班主任沟通技巧案例

2020年23期┆61 方略 教师沟通的艺术——班主任沟通技巧案例唐宏咏2020年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把我们的假期一下子拉长了,从2月10日开始,老师们都成了主播,进行线上授课。
开始,孩子对这种“线上课堂”有强烈的好奇心,再加上家长闲暇无事,一门心思的关注孩子,关注老师的课堂,关注孩子学习,基于这两点原因,老师的网络直播关注度很高,效果也比较好。
但随着孩子们兴趣的“降温”,企业的复工复产,部分家长无暇再监督孩子的学习,“线上课堂”的教学效果趋于平淡,下降严重。
这就需要教师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能。
我很庆幸,遇到了一帮纯真可爱的孩子们和一群热心的家长们,感谢遇见! 四月的一天,我完成网络直播,批阅孩子们的数学作业,批到小涛的作业,我发现小涛的作业和班上一个学习较好的学生小利的作业笔迹完全相同,我断定是小涛借用了小利的作业照片上传到家校本里。
心想:小涛,你这小屁孩儿的“聪明劲”用这儿了,竟敢欺骗老师,真是胆大包天!我一定查出个子丑寅卯,把真相公布于众,告知家长,让你长长教训,看你还敢耍这种“小聪明”不! 但我转念一想,暴风雨过后,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而且他还是个三年级的孩子,应该允许他们犯错误。
短暂的思考后,我逐渐平静了下来,我思忖良久,突起想起明天语文课正巧讲《我不能失信》这篇课文,这是一个好机会。
第二天,讲完课我语重心长的和孩子们说:“学习需要勤奋,更需要诚实,一个人的诚信应从作业开始,你们哪里不会可以直接用钉钉电话问老师,不能“偷梁换柱”啊!”课后,小涛主动与我私信:“老师,对不起,我昨天用了别人的作业,我错了,今后我一定认真写作业!”自从这件事后,小涛上直播课总是提前到,作业认真工整,没有了以前的敷衍应付,连麦也非常积极…… 值得庆幸的是,对待小涛的错误我没有讽刺挖苦,没有“疾风暴雨”,更没有“兴师问罪”,如果那样可能把孩子推向相反的方向,事情变得更糟,真正的教育难以实施。
作为教师我们应心平气和地让学生坐下来,循循善诱,推心置腹,让学生乐于知错,更乐于改错,这就需要教师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用同理心、爱心和慧心架起师生间的心桥。
善用同理心 共筑沟通桥 合肥师范附小 知心姐姐

善用同理心共筑沟通桥摘要: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所谓“会变小孩子”,就是指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
陶行知强调的是一种教育理念,而“同理心”则是一种心理辅导技能,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他人的情绪、想法,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立场,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因此,合理运用同理心,是实现师生、生生间有效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情感关系同理心引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如何实现这种需要?教师的同理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教学中,善用同理心,才能实现有效沟通。
心理学上将同理心分成三个层次:一是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感知和体验他人所感知的世界。
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总是会有不同的心情与想法,我们需要站在孩子的位置和角度去看世界、去体验世界。
作为教师,能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就容易和学生的心更近,就为开展教育赢得了主动权。
二是能知道和理解他人为什么这样感知与体验。
这是一个比较难做到的层次,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更多地去了解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家庭背景、个性特征等,主动地了解他们对不同事情的不同看法,以及产生这些看法的主要原因。
理解孩子这样想的来历,就能真正理清孩子的思路,教育才能有的放矢而不致“放空枪”。
三是能把自己对他人的感知和体验传达给对方。
如果只是一句“我理解你!我很理解你!”别人怎么会知道你理解了他什么?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还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程度,随时调整自己表达的语言、表现的情绪、使用的动作等。
由此可见,“如何有效得使用同理心?如何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如何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是当下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技能。
下面,结合一段教学案例《小鲤鱼成长记》来细致分析和探讨同理心的建立和实施。
师生沟通的策略范文

师生沟通的策略范文沟通是促进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人际关系中,同样存在着普通人际关系沟通的普遍规律。
因此,教师只有遵循这一规律,才能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师生沟通的策略,希望能帮到大家!一、尊重学生,平等人格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任何情况下不说侮辱学生人格的话。
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一定要沉着镇定、言语文明。
差异是沟通的基础,但沟通并不是为了排斥差异、消除差异,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差异,求同存异。
在实际的师生沟通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想什么呢?榆木脑袋”之类的话,这就没有让学生与教师拥有平等的人格。
即使学生违反了纪律,教师批评时,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讽刺、不挖苦。
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像一种伙伴关系,通过对话“互通有无”。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在读什么、听什么、想什么。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平等地和学生展开对话,达成相互理解。
二、严于律己,树立榜样三、创设情境,换位思考有的学生在考试失败后,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安慰,这时老师就要抛掉一切因分数带来的得失,要站在失败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对他的心情表示理解,甚至可以假设自己以前读书时也有相似情景。
四、仔细倾听、爱心感化倾听是尊重的一个标志,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下转第84页)(上接第83页)开端。
教师通过倾听,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对于学生而言,得到倾听就意味着被理解,并且感觉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是有意义的。
在倾听中,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态度:愿意花时间倾听学生的诉说;心甘情愿帮助学生;做好准备去接纳学生的感情;把学生看成是有足够能力去解决自身问题的人。
教师还需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结合,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善用表达技巧与学生交流时要注意一些方法、策略。
教师应该以“真正的我”出现,没有防御式的伪装,不把自己藏在专业角色后面,坦诚地和学生交流,避免苍白无力的说教。
沟通中的同理心建立技巧有哪些

沟通中的同理心建立技巧有哪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沟通是无处不在的。
无论是与家人、朋友交流,还是在工作中与同事、客户合作,良好的沟通都是至关重要的。
而在沟通中,同理心的建立更是能够让我们的交流更加顺畅、深入和有意义。
那么,到底什么是同理心?在沟通中又有哪些建立同理心的技巧呢?同理心,简单来说,就是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
当我们具备同理心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需求和想法,从而建立起更深厚的关系,解决问题也会更加高效。
要建立同理心,首先我们要学会倾听。
倾听不仅仅是听到对方说的话,更是要用心去理解其中的含义和情感。
在对方说话时,我们要保持专注,不要打断,给予对方充分的表达机会。
同时,我们要用眼神、点头等肢体语言来表示我们在认真倾听。
比如说,当朋友向我们倾诉工作上的烦恼时,我们不要急于给出建议,而是先耐心地听完他的抱怨和委屈,让他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支持。
理解对方的观点也是建立同理心的关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因此对同一件事情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不能仅仅从自己的角度去评判,而是要尝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比如在讨论一个方案时,同事提出了与我们不同的意见,我们不要马上否定,而是先问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试图去理解他的出发点和考虑因素。
表达共鸣是建立同理心的有效方式之一。
当我们感受到对方的情绪时,要通过语言和表情来表达我们的理解和认同。
比如对一个刚刚经历失败的人说:“我能理解你现在的失落和沮丧,这种感觉一定不好受。
”这样的话语能够让对方知道我们真正懂他,从而拉近彼此的距离。
除了语言表达,非语言的沟通也同样重要。
我们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气语调等都能够传达出我们的态度和情感。
比如,一个温暖的微笑、一个轻轻的拥抱,都能够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善意。
在沟通中,提问也是建立同理心的一个好方法。
通过恰当的问题,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
同理心增进人际关系的重要素质

同理心增进人际关系的重要素质同理心是一种关注他人感受并能够理解和共情的重要品质,它在增进人际关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变得更加重要。
因此,拥有同理心的能力对于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同理心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并分享一些提升同理心的方法和技巧。
一、同理心的重要性1. 促进沟通和理解同理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从而促进沟通的进行。
当我们能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立场时,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同理心使我们能够关注到他人的情感需求,从而通过更好地倾听和回应来满足对方的需求,进而建立起更深入的交流和理解。
2. 增强信任和情感连接拥有同理心的人往往更容易建立起亲密、稳定的人际关系。
同理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感知他人的情感需求,并在需要的时候提供支持和帮助。
当我们对他人的感受有所了解并能够在关键时刻给予支持时,我们能够建立起信任和情感连接。
通过展示出同理心,我们能够与他人更好地建立起情感纽带,使人际关系更加紧密和稳固。
3. 促进合作和解决冲突同理心在解决冲突和促进合作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当我们能够理解和感同身受对方的处境时,我们将更加愿意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而不是将问题扩大化或对立化。
同理心使我们能够与他人有效地沟通,寻找共同的利益点,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通过运用同理心,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冲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提升同理心的方法和技巧1. 倾听和观察倾听是提升同理心的关键步骤之一。
当他人与我们分享他们的感受和经历时,我们需要全神贯注地倾听,并展示出对他们的兴趣和关注。
同时,观察他人的非语言表达也是提升同理心的重要技巧。
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姿势和肢体语言,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情绪和感受。
2. 练习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培养同理心的关键练习之一。
我们可以尝试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角色中,思考他们的感受和立场。
同理心及其在师生沟通中的运用 2

什么是“我向信息”和“你向信息”?
LOGO
• 第一,“我向信息‛——一种接受者喜欢的信息 • ——如果教师所说的话是有关对学生行为的感受,以及这个行 为对他的实质影响。‚我向信息‛常常将责任置于问题的归属 者——教师的内心。 • ‚我向信息‛使得学生把老师当作真实的常人看待,拉近了师 生之间的距离感、平等感、真实感。也因此使得学生能较好地 尊重老师,增进师生间地亲密感,显示老师是可以和学生建立
LOGO
• 2.关于同理心要避免的三种误解: • A、同理心不等于了解 • 了解是以个人的主观参照标准看事物。 • 同理心是一种设身处地的感受状态。 • B、同理心不等于认同和赞同对方 • 赞同与认同体现出的仅仅是双方的看法 和价值去向的一致性; • 同理心体现为感同身受,表现为一种共 鸣感。
LOGO
LOGO
▲同理心非常强,说明你的社会共鸣能力十分出色。 能站在他人之立场想象当时的情况、当事人的反应。 ▲同理心强,说明你有非常发达的社会共鸣能力,对 社会状况的判断正确,亦能察觉别人与采取之行动。 ▲同理心尚可,说明你的社会共鸣能力处于平均水平。 ▲同理心稍低,说明你不常为他人设身处地的着想, 很难正确预见他人之行动。 ▲同理心很弱,说明你很少正确判断社会状况,站在 他人立场,得知别人将采取之行动的能力稍差。你有必要 改善你的共鸣能力,多与人交往对你有帮助。
同理心及其在师生沟通中的运用
由NordriDesign提供
富阳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苏立军
一、什么是同理心
LOGO
所谓同理心,就是正确理解他人的能 力,同理心越强,正确理解他人,判断他 人的感觉和想法的能力就越强。 1.同理心的三个条件: •A、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 •B、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 •C、把这种对对方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对方 了解。
师德师风教育工作者的情感沟通与同理心

师德师风教育工作者的情感沟通与同理心情感沟通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它涉及教育工作者与学生、教师、家长等关系中的情感交流和情感互动。
师德师风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者的代表,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更需要有情感沟通与同理心的能力,以建立积极、和谐的教育环境。
本文将探讨师德师风教育工作者情感沟通与同理心的重要性以及实现情感沟通与同理心的策略。
一、情感沟通的重要性情感沟通是师德师风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关怀和支持,才能更好地发展个人潜能和积极认同学校的教育目标。
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关怀和温暖,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
只有通过情感沟通,教育工作者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与潜力。
二、同理心在情感沟通中的作用同理心是指理解并共鸣他人情感的能力。
教育工作者的同理心能力决定着他们是否能够真正地与学生建立起情感联系。
通过展现出同理心,教育工作者能够理解学生的困惑、焦虑和不安情绪背后的原因,从而给予他们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同理心还可以让教育工作者更加客观地看待学生的行为和表现,不轻易下结论,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实现情感沟通与同理心的策略1. 倾听与尊重:教育工作者应该倾听学生的意见、感受和困惑,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
不轻易打断学生的表达,而是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想法,给予肯定和支持。
2. 语言和表情:面对学生,教育工作者应该使用友善、亲切的语言,并通过眼神和笑容传递出对学生的关怀和理解。
温暖的表情和语言架起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促进沟通和相互理解。
3. 接纳和包容: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差异,不将学生框定在某种标准之下,而是以包容的态度接纳每个学生的不同之处。
接纳和包容是赋予学生信心与自尊的重要前提。
4. 积极反馈: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表达他们的进步和成就。
通过正面的鼓励与肯定,教育工作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开拓他们的潜力。
亲师沟通的合伙魅力

亲师沟通的合伙魅力作者:石茂林来源:《中国家庭教育》2013年第03期亲师沟通是家庭与学校的桥梁,良好的亲师沟通是了解学生,协助学生发展的方法,也是亲子教育的途径,扩展学校资源的手段。
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相互合作,因此,亲师问的沟通显得非常重要。
教育为持续不断的工作,父母与教师都需下功夫学习,由挫败中汲取经验,转化为后继的动力。
只有积极地体谅、理性地交换意见,才能建立共识,提升教育质量。
亲师沟通需要树立正确的沟通理念,建立良好的沟通路径及策略,期盼家长与老师能做一个提升教育质量的合伙人,而非对立者。
一、沟通魅力的理念教师与家长基于合伙人的分工与教育责任,常常需要有良好且具建设性的沟通与协调,以便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提高教育成效。
良好的沟通建立在正确的理念、完整的沟通阶段及良好沟通策略上。
(一)共识的建立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教师与家长间的沟通技巧及其重要性,但是沟通的共识并非一蹴可成的。
在沟通的过程中,在面对沟通障碍或难缠的问题时,如何以最轻松、最有效的方式达到双向沟通的成效,则是最重要的课题。
仅将亲师沟通的共识的重要理念分为以下三点加以叙述:1.合伙人:教育的成效应由学校、教师、家长各占三分之一的责任,家长负有爱护、养育、教育的权力;教师拥有教育专业的权力,共同分工以达成教育下一代的目的。
然而,在实际情形中,学校教师的教学与行政体系的成效,以及家长本身的价值判断及社会身份等关系,往往容易造成学生家长保有预设立场或先入为主的观念,形成家长与教师之间沟通的障碍。
因此若家长能放下身段,以单纯的家长关系,和合伙人的角色扮演来和教师沟通,将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再者,作为一个家长的角色,对于应有的讲话立场和权利都要拿捏好分寸。
例如:在化解孩子彼此问冲突的态度时,有些家长基于爱护子女的心态,往往忽略了应有的讲话立场和权利,而造成过度宣扬自己的权利或不敢肯定自己该负的教养权,均有失其合伙人及沟通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亲师关系中,父母首先要思考自己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友缘基金会副执行长黄伦芬认为,老师主要的工作师帮助孩子学习, 启发孩子对于知识的好奇;家长的工作,则是要帮助老师了解孩子的 特性,协助老师因材施教。
第一步:帮助老师了解你的孩子 第二步:亲师互动要有情、理、法的概念 第三步:选择合宜的沟通时间、地点、工具 在某些时候,家长一定要主动跟老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