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蚯蚓小导游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蚯蚓》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蚯蚓》教案一. 教材分析《蚯蚓》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蚯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
课文内容丰富,插图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蚯蚓的认识可能仅限于表面,对蚯蚓的生活习性和作用知之甚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加深对蚯蚓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和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蚯蚓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和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2.难点:蚯蚓在土壤中的运动原理。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外形、运动等特征。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运动。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蚯蚓模型、蚯蚓视频、土壤样本等。
2.学具:放大镜、小铲子、记录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蚯蚓吗?蚯蚓是什么样子的?蚯蚓生活在哪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蚯蚓模型、视频和土壤样本,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如身体细长、有许多相似的环节等。
同时,让学生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小铲子挖出蚯蚓,并用放大镜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运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蚯蚓在土壤中是如何运动的?蚯蚓对土壤有哪些改良作用?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进行回答。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蚯蚓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蚯蚓和生态环境?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五单元:蚯蚓小导游4落叶到哪里去了

章节:第五单元蚯蚓小导游课题:4、落叶到哪里去了课型:新授课课时:1累计课时:21教学目标:1、通过猜想和观察落叶到哪里去了,使学生了解动物活动和细菌对土壤的影响。
2、引导学生关注土壤的改良方法,渗透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教学重点:让学生猜想和观察落叶到哪里去了。
教学难点:落叶到哪里去了教学准备:腐烂程度不同的落叶、动画软件;蚯蚓、树叶、果皮、土壤;人类改良土壤的录像资料和书籍等教学方法:讲解法、观察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大树下和田地里有许多落叶和枯草,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学生讨论交流。
二、实地观察: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到校园中进行实地考察。
同时不要忘了收集一些腐烂程度不同的叶子。
三、落叶变成了什么?1、出示我们收集的腐烂程度不同的落叶。
2、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3、汇报交流。
4、阅读课本“趣味阅读”。
5、通过阅读你认为蚯蚓起到了什么作用?四、实验验证,拓展认识。
1、下面让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仔细观察,看看蚯蚓是怎样为改良土壤而默默工作的。
同学们你们准备怎么做?2、学生设计方案。
3、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五、观看录像资料,了解人改良土壤的方法。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蚯蚓为改良土壤而默默的工作,了解了一些人类改良土壤的方法,课下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改良土壤的方法。
同时,让我们尽自己所能为我们美好的家园作一些贡献。
板书设计:4、落叶到哪里去了一、提出问题,作出猜想二、实地观察。
三、落叶变成了什么?四、实验验证,拓展认识。
五、观看录像资料,教学后记:。
大象2001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五单元 蚯蚓小导游 1 探访蚯蚓的家》优质课教学设计_0

探访蚯蚓的家教学目标:1.知道土壤的构成。
2.能提出问题,初步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使用多种方法观察。
3.愿意合作与交流,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知道土壤的构成; 能使用多种方法观察。
教学难点:能提出问题,初步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水等。
教学过程:一、谜语激趣,提出问题。
穿行,松土又施肥,农民好帮手。
”打一动物名。
生:蚯蚓。
来说一说蚯蚓的家是什么样的?它的家在哪里呢?生:蚯蚓的家在花园里。
生:蚯蚓的家是潮湿,黑暗。
生:蚯蚓的家在松软的土壤里。
师:同学们真棒!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现在我们知道蚯蚓的家在土壤里。
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访蚯蚓的家。
二、确定研究问题,实行探究。
1.确定研究问题。
师:关于土壤,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生:土壤里面有水分。
生:土壤能长植物。
土壤有棕色的、有黑色的、有黄色的。
师:关于土壤,我们还有哪些问题?生:土壤里面有什么?生:蚯蚓为什么能在土壤里生活?......2.组织学生讨论。
师: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呢?学生阅读课本44页下面的“选择问题”内容,并根据自己具备的条件选择研究问题,实行讨论、交流汇报。
三、土壤里面有什么师: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
(以小组为单位实行观察。
)师:把土倒在纸上实行观察。
我们能够用什么方法实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
(以小组为单位实行观察。
)师: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资料阅读:根据颗粒大小能够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大象2001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五单元 蚯蚓小导游 1 探访蚯蚓的家》优质课教学设计_8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注重: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相关蚯蚓的信息。
批注
板
书
设
计
作业设计
课后反思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理解。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注重: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难点
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
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学生
分组材料
教
学
过
程
环节一: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蚯蚓,捉到蚯蚓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注重:学生捉蚯蚓是否伤害蚯蚓和其他动植物。
4、设计意图:理解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大象2001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五单元 蚯蚓小导游 4 落叶到哪里去了》优质课教学设计_6

第四课《落叶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和观察落叶到哪里去了,使学生了解动物活动和细菌对土壤的影响。
2、引导学生注重土壤的改良方法,渗透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注重土壤的改良方法,渗透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注重土壤的改良方法,渗透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料和书籍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猜想导入。
结果实行猜想。
师生交流导入。
二、初步感知。
学生来到校园中实地观察,感知落叶和枯草的去向。
三、实验探究。
1、学生拟定实验方案。
2、学生分组实行实验验证。
亲眼目睹蚯蚓是怎样为改良土壤默默工作的。
不要局限在教材中的两种设计方法,应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去尝试,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爱护蚯蚓。
3、学生自读“科学自助餐”,了解“无土栽培”和“蚯蚓垃圾处理厂”的相关知识。
四、课堂练习。
完成“挑战自我”。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通过采访和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改良土壤的办法,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水平和渗透用科学技术改善生活的科学思想。
大象2001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五单元 蚯蚓小导游 1 探访蚯蚓的家》优质课教学设计_2

科学知识:
1.知道土壤的构成。
科学探究:
1.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自身对土壤的理解。
2.设计实验,验证土壤的构成。
科学态度:
1.在小组实验中愿意与其他同学一起完成实验活动。
2.能在观察土壤后将其放回原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土壤的构成;用多种方法观察。
教学难点
能提出问题,初步确定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研究蚯蚓为什么能在土壤里生活
……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要求学生在原有经验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关土壤的问题。它属于探究程序中的“提出问题”环节。这个环节没有太多的实验,学生更多的依靠平时的生活经验来提出假设。但是“对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正是本节课教学实施的障碍之一。
(二)选择适合自己研究问题实行研究(10分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1.土壤、吸水纸、放大镜、小棒、玻璃杯、水。
教学过程
一、聚焦环节(3分钟)
(一)猜谜导入,了解学生前概念
1、演示课件:谜语:细细长长一条龙,天天躲在泥土中。它是庄稼的朋友,钻来钻去把土松。,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2、学生思考、回答,引出课题。
3、解释:
答对了,谜底就是蚯蚓,看来同学们的生活常识还真丰富。蚯蚓是同学们熟悉的小动物(课件出示蚯蚓图片)。
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前四个单元《十万个为什么》、《“五官兄弟”》、《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有趣的动物》的学习,学生的观察水平得到了提升,已经能够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对自然事物实行观察与提问。在实行本节课教学之前,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花园里初步观察了蚯蚓的生活环境,并收集土壤带回教室实行课上观察。但是,也发现学生以前对蚯蚓的相关知识,包括身体,生活环境,运动等情况、对土壤的相关知识都是模糊的,浅显的,是不系统的。所以,需要把知道学生如何观察土壤的构成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大象2001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五单元 蚯蚓小导游 1 探访蚯蚓的家》优质课教学设计_0

《探访蚯蚓的家》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大象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3年7月第一版【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第44~45页【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目标确定的依据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科学探究:1.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2.1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5.1 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8.1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1想知道,爱提问。
1.5愿意合作交流。
1.6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3.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
生命世界:1.8能理解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及依赖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他生物生存。
2.教材分析本课是《蚯蚓小导游》单元的第一课,这个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土壤的组成。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土壤,使学生亲近土壤,了解土壤的组成,并让学生记录自己的观察成果。
让他们观察、检查土样,了解土壤是由不同大小的颗粒组成的,里面有沙、水、空气、小动物、植物和黏土以及一些杂物,适时对学生实行环境保护教育。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够用多种方法从多种角度对土壤实行观察。
3.学情调查分析三年级学生在本学期是首次接触科学这门课程,是科学教学的起始年级,在此之前对于科学的概念处于一个懵懂的状态,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但学科理解尚没有形成;其次,对于相关的科学探究活动学生接触较少,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家长主要偏重于孩子语文、数学等学科。
学生科学探究水平较差,更没有得到老师和大人即时、周到的指导。
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培养课堂上的科学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
参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生物与环境》单元的要求及以上的思考和调查,制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蚯蚓教案 Microsoft Word 2007 文档

三年级科学上册《蚯蚓》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提出关于蚯蚓的形态、结构、习性等方面的问题。
2、能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研究蚯蚓的习性。
3、能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
二、能力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掌握观察小动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小组实验中愿意和其他同学在一起完成。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2、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
材料与工具:蚯蚓直尺放大镜线绳纸玻璃纸盒湿土干土餐巾纸筷子教学过程:课前活动:让学生猜谜语,教师和学生互动(课件展示)。
出示谜语1学生猜谜语。
学生猜出是蚯蚓。
出示蚯蚓的图片.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想对蚯蚓有更多的了解吗?学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它。
(教师板书课题)老师这里还给大家准备了几张蚯蚓的图片,请大家观看。
谁能说一说,关于蚯蚓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
(有关蚯蚓在土中生活;蚯蚓身体红色;蚯蚓身体较软的,等等)二、提出问题那么关于蚯蚓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请你提出来。
(看来同学们都是动脑筋的孩子,老师相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大家会表现更棒!)学生思考,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蚯蚓是怎样运动的?蚯蚓吃什么?蚯蚓身体什么样?蚯蚓有眼睛吗?蚯蚓的身体有多长?蚯蚓的身体有多重?蚯蚓有嘴吗?等等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好,下面大家想一想在这些问题中哪些问题比较接近或有联系,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当成一个问题去研究。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整合:1、蚯蚓是怎样运动的?2、身体什么样?(外形)3、身体有多重、多长?4、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教师:看来大家的确是非常的动脑筋,问题整合的也非常的好。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些材料。
请大家看实验台上的材料,我们来共同认识一下。
学生认识材料,解各种材料的用途。
直尺:大家一定认识它,它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放大镜:这个仪器叫什么?它能帮助我们做什么?它怎样用?(老师介绍)纸盒:它是我们在做蚯蚓的对环境反应的实验时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蚯蚓小导游教案第五单元蚯蚓小导游第1时探访蚯蚓的家目标:知道土壤的构成;能提出问题,初步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愿意合作与交流,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
准备:蚯蚓、学校附近的土壤、放大镜、小铲子、透明杯子、塑料袋或纸袋、水等。
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
教师前捉几条蚯蚓,上时出示蚯蚓并提出问题:“认识这是什么吗?”“蚯蚓的家在哪儿?”当学生回答出“土壤”之后,接着引导他们思考“关于土壤我们已经知道些什么?”根据回答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把握他们的学习起点,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2)提出问题和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探究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我们还有哪些问题?”就是训练学生成为敢提问、爱提问、会提问的孩子。
学生在“问题银行”里存入了许多问题,但不是每个问题都适合自己研究。
接下来组织学生讨论“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具备的条选择研究问题。
教材中卡通任务的对话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引导。
(3)观察土壤里面有什么。
关于土壤的问题只有“真刀真枪”地观察和研究土壤才能得到解决。
这一环节包括室外观察和室内观察两个层次,旨在创设条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进行自主发现,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教师可以在“材料超市”为他们准备一些材料,像放大镜、小铲子、纸袋等。
要求学生要作好观察记录,这是收集事实的过程。
(4)交流与总结。
结束观察活动后,围绕“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什么?”进行交流,要引导学生把所有的发现都表达出来,以丰富事实资料。
接着启发学生概括总结出土壤的构成,这里要注意不要强求孩子们的语言十分严密十分科学,比如学生认为“土壤里有草根和腐烂的叶子”就可以,腐殖质的概念对他们来讲太抽象了。
总之,教师不要代替他们做出结论。
()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在观察活动中所发现的新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后续研究活动,不仅为下面的教学创造条,而且能够保护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增长才干。
[反思]、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去摆弄、去观察、去发现、去表达,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观察和做出结论。
2、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比如,告诉学生用铲子取土时千万要小心,不要伤害蚯蚓,不要破坏那里的环境;观察结束后要把土壤放回原处等。
第2时蚯蚓的房前屋后要点:玩泥巴并观察三类土壤的不同;针对沙和石头提出问题和选择问题,进行观察研究。
目标:了解常见的土壤的分类,自主探究沙和岩石的特点;强化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的训练。
准备:沙质土、黏质土、壤土、水;沙、各种石头、锤子、放大镜、钥匙、刻刀、稀盐酸等。
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
“玩泥巴”是孩子喜欢的活动,他们往往会不怕脏,不怕累,情绪高涨。
教师要提前准备好足量的壤土、黏质土和沙质土,上时谈话引入“玩过泥巴吗?喜欢玩泥巴吗?”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以后,教师提出要求:这节玩泥巴和以往不同,我们要边玩边观察自己玩的泥巴有什么特点,还要与同学交流观察到的不同现象。
(2)认识三类土壤。
放手让学生玩1至20分钟以后,让他们根据亲身体验集体交流“这些土壤各有哪些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介绍壤土、黏质土和沙质土三类土壤及其特点。
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可能会趣犹未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后继续玩土壤,看谁还有新的发现。
(3)观察沙和石头各有哪些特点。
第一个研究层次是提出问题和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前组织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石头和沙(没有条的学校可以借助岩石标本进行教学)。
上时,教师启发谈话“蚯蚓的房前屋后除了有各种各样的土壤,还有沙和形态各异的石头。
针对沙和石头我们能提出哪些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再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从而,对本单元的二级目标进行强化训练。
第二个研究层次是充分放手让学生研究自己选择的问题,当然选择相同问题的学生可以结合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为了保证教学的效益度,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和工具,并参与研究活动,随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适时适度地提供帮助。
在研究之前先引导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第三个研究层次是整理事实。
让学生围绕“沙和石头各有哪些特点?它们有什么作用?”等问题交流各自的研究收获。
然后再引导学生说出“在观察活动中,我们对沙和石头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培养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呵护他们与生俱来的探究欲望。
(4)拓展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由于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所能完成的,本我们设计了“奇石展览会”拓展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继续关注石头,发现出更多岩石的秘密,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感。
()后反思与总结交流要点。
让学生比较自己的发现与别人的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反思]、意对学生进行安全和卫生习惯教育。
比如:玩泥巴后要提醒学生把手洗干净;使用锤子、刀子、稀盐酸时要注意安全。
2、研究活动开始前要让学生明确研究问题,指定研究计划,使学生养成做事心中有数、目标明确的科学态度。
第3时蚯蚓的邻居目标:认识土壤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都有影响;引导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等的科学态度。
准备:漏斗或纸袋、肥沃的土壤、台灯;干湿不同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蚯蚓、蚕豆等。
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参观了蚯蚓的家园,蚯蚓还有许多邻居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吧!”学生对“蚯蚓的邻居”这一题会很感兴趣,自然而然就开始了。
(2)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教师将已经准备好的肥沃的土壤,放入一个漏斗形的纸袋里(或漏斗里),在纸袋上方约20厘米处用灯光照射,等一会儿,让学生观察能发现什么。
当学生看到土壤里的小动物从漏斗嘴钻出来时,其感受是多方面的。
观察过以后要教育学生把土壤和小动物送回原处。
没有条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帮助他们认识土里的小动物。
(3)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这两个问题富有挑战性,也能够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师可以在“材料超市”里准备一些研究材料,供学生自主选择。
教师的责任是大胆让学生动手尝试。
教材中的“活动提示”是为需要提供帮助的学生准备的。
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契机,教师一定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一二一齐步走”。
蚯蚓与土壤的关系,学生可以在堂上探究出来结果,而植物与土壤的关系不是当堂所能发现的,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并作好观察记录。
(4)调查“人类有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并组织一次保护土壤的宣传活动。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利用土壤资源的现状,提供情景让他们感受人类对土壤的破坏,增强他们保护土壤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
[反思]学生可能会提出“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和“蚯蚓为什么喜欢呆在黑暗的环境里”等许许多多的问题,很显然,这个带有“为什么”的问题是不适合在小学科学堂上进行探究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它转换成带有“怎样”“多少”等疑问词的问题,逐步提高学生善于分析问题、从而提出合适问题的能力。
第4时落叶到哪里去了要点:让学生猜想和观察落叶到哪里去了目标:通过猜想和观察落叶到哪里去了,使学生了解动物活动和细菌对土壤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土壤的改良方法,渗透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准备:腐烂程度不同的落叶、动画软;蚯蚓、树叶、果皮、土壤;人类改良土壤的录像资料和书籍等。
教学过程:(1)提出问题,做出猜想。
首先谈话:“大树下和田地里有许多落叶和枯草,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的结果进行猜想。
他们根据生活经验会有各种各样的猜想,这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
(2)实地观察,得到结论。
猜想只是对现象的假设性解释,必须寻找事实与证据。
观察落叶变成了什么,就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的更深层次。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选好观察地点,找到腐烂程度不同的叶子,这有利于学生观察和研讨。
之后,再通过阅读或观看动画建立正确的认识。
(3)实验验证,拓展认识。
本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亲眼目睹蚯蚓是怎样为改良土壤默默工作的。
不要局限在教材中的两种设计方法,应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去尝试,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爱护蚯蚓。
为了扩展认识,教材还鼓励学生通过采访和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改良土壤的办法,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渗透用科学技术改善生活的科学思想。
[反思]本的几个学习活动都不是立竿见影的,有的需要一二十分钟,有的需要几天或更长时间,要教育学生观察时要有耐心,要有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在观察时一定要随时记录,既要围绕探究问题观察,也要善于提出新的问题。
而我们的学生最缺乏耐心,需要老师一遍一遍的督促。
第六单元飘呀飘,飘下来学习重点:本单元的探究过程能力训练目标是“能借助简单测量工具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重点应该落实到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由定性观察上升到定量观察阶段。
并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关于提问能力的培养,本单元重点在围绕研究目标提出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有时候,学生的问题扩散程度太大,反而不利于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要提醒学生针对“影响自转旋翼下落速度的因素”这个事情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探究能力: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秒表和尺子。
初步学习分析整理数据:确定“最后值”。
继续培养提出问题、记录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小组合作:分工、协作。
3.科学知识:知道影响自转旋翼下降速度的基本因素。
教学准备.场地:无风宽敞的地方,在2米高处应有标记。
2.工具:剪刀、秒表、尺、钟、记录纸、笔。
3.材料:纸、回形针。
4.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
.:自转旋翼的制作方法;“最后值”的确定方法;对比实验的要求;秒表的认识与操作;记录表格。
6.记录:表格教学用时:三时教学过程:第一时(认识秒表,会使用测量工具,会记录数据并确定“最后值”)师:有谁知道桌子的宽度?猜一猜大概有多少厘米?生:0厘米。
生:80厘米。
生:……师:同学们猜的都不一样。
怎样准确地知道答案?生:用尺子量。
师:拿出我们准备的尺子,量一下桌子到底有多宽。
(同学们测量桌子的宽度)生1:老师,是4厘米。
生2:3。
生3:是4厘米。
生:……师:同学们实际测量的是4厘米左右,有一点误差是正常的。
师: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开始猜的都不正确?用尺子测量有什么好处。
生:用尺子量能准确知道桌子的宽度。
生:猜的不准确。
[反思:这时,学生初步知道了“猜”是不准确的。
] 师:我们再来测量一段音乐的时间好吗?生:好!师:那怎样才能知道这段音乐用了多少时间呢?生:数数。
生:(用右手按住左手腕)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