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蚯蚓》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蚯蚓》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蚯蚓》教案一. 教材分析《蚯蚓》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蚯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

课文内容丰富,插图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蚯蚓的认识可能仅限于表面,对蚯蚓的生活习性和作用知之甚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加深对蚯蚓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和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蚯蚓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和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2.难点:蚯蚓在土壤中的运动原理。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外形、运动等特征。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运动。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蚯蚓模型、蚯蚓视频、土壤样本等。

2.学具:放大镜、小铲子、记录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蚯蚓吗?蚯蚓是什么样子的?蚯蚓生活在哪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蚯蚓模型、视频和土壤样本,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如身体细长、有许多相似的环节等。

同时,让学生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小铲子挖出蚯蚓,并用放大镜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运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蚯蚓在土壤中是如何运动的?蚯蚓对土壤有哪些改良作用?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进行回答。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蚯蚓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蚯蚓和生态环境?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年级科学上册 蚯蚓教案 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 蚯蚓教案 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蚯蚓教案教科版张白纸上。

画完后,我们来看看大家画的蚯蚓长什么样子?同时,让学生提出自己对蚯蚓的疑问,例如蚯蚓为什么能够在泥土中生存?蚯蚓的身体结构如何帮助它在泥土中生存?等等。

四、观察蚯蚓师: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蚯蚓。

我们需要用到放大镜和玻璃皿。

让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蚯蚓的身体结构,并记录下来。

同时,让学生用玻璃皿将蚯蚓放入其中,观察蚯蚓在玻璃皿中的运动轨迹。

五、测量蚯蚓师:我们现在要测量蚯蚓的长度和宽度。

请大家拿出小烧杯和尺子。

让学生用小烧杯将蚯蚓放入其中,并用尺子测量蚯蚓的长度和宽度。

同时,让学生记录下来自己的测量结果。

六、合作探究师:现在我们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任务,一起合作探究。

任务一:观察蚯蚓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情况。

任务二:探究蚯蚓的呼吸和进食方式。

任务三:观察蚯蚓在不同温度下的活动情况。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探究,并记录下来自己的观察结果和研究发现。

七、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研究发现,并进行总结归纳。

同时,让学生回答之前提出的疑问,加深对蚯蚓的认识和理解。

八、课堂作业请学生在家中观察身边的其他动植物,并记录下来自己的观察结果。

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关于蚯蚓的观察报告,包括蚯蚓的外部特征、生活性、运动方式等内容。

在纸上写下以下内容:请两位勇敢的同学上黑板画出蚯蚓,画得大一些,让大家都能看清楚。

交流:画好的同学请看黑板,你画的蚯蚓和你脑子里想的一样吗?蚯蚓有哪些特征?为了研究蚯蚓,我们需要制定好方法。

首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

为了使探究更加全面,我们要说明探究的要求,让学生有明确的目的,能有条理地开展探究,减少在实验过程中的盲目性。

在观察蚯蚓的身体结构时,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自由观察的空间,这是学生学会研究的前提。

我们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观察蚯蚓,使用放大镜、镊子、手等工具,并借助感觉器官如眼睛、鼻子、耳朵等来观察。

三年级科学上册 蚯蚓(一)教案 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 蚯蚓(一)教案 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蚯蚓(一)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蚯蚓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性。

2. 了解蚯蚓在自然界的作用和意义。

3. 掌握观察和描述蚯蚓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 蚯蚓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性。

2. 蚯蚓在自然界的作用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3.1 蚯蚓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性1. 让学生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如身体形状、颜色、大小等。

2. 介绍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性,如栖息地、进食方式、运动方式等。

3.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蚯蚓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性。

3.2 蚯蚓在自然界的作用和意义1. 引导学生思考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和意义,如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植物生长等。

2. 通过示例和故事情境,让学生了解蚯蚓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亲自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和活动性。

2. 图片和视频展示:使用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蚯蚓的形态和生活方式。

3. 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蚯蚓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教学流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有关蚯蚓的图片或引发学生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带领学生进行观察蚯蚓的实际活动,引导他们发现蚯蚓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性。

3. 理论讲解: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蚯蚓的生活方式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4. 拓展延伸: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进一步探讨蚯蚓在土壤中的重要性和保护蚯蚓的意义。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应该如何观察和描述蚯蚓的方法。

六、教学资源1. 蚯蚓图片和视频素材。

2. 课件和展示工具。

3. 学生书籍或资料。

七、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学生观察蚯蚓的记录表。

2. 问题回答:学生对于蚯蚓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性的回答。

3. 讨论参与:学生对于蚯蚓在自然界的作用和意义的参与程度。

八、板书设计- 蚯蚓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性- 蚯蚓在自然界的作用和意义- 观察和描述蚯蚓的方法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蚯蚓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蚯蚓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蚯蚓》教案——第1课时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蚯蚓》教案——第1课时

《蚯蚓》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熟悉蚯蚓的身体结构2.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3.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讨论法教学准备放大镜、蚯蚓、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谜语导入,“短短一段绳,泥中能穿行;松土又施肥,农民好帮手。

”揭示课题——蚯蚓二、新授1.认识蚯蚓的生活环境(1)交流:你们在哪找到了蚯蚓?(2)捉到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生A:我在墙角下挖到过蚯蚓。

生B:我在我们家菜园地里见到过蚯蚓。

生C:我在大树下见到过蚯蚓。

……师小结:同学们真棒!真是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小科学家。

我们在墙角、菜地、树下都能找到到蚯蚓,那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三个环境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呢?生合作交流,师总结总结:蚯蚓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

2.交流:关于蚯蚓,你们还都了解些什么?它们吃什么?生A:蚯蚓喜温怕冷,它们的食物是腐植质。

生B:蚯蚓喜湿怕浸性,它们白天以泥土中的有机物为主,夜间爬出地面,取食地面上的落叶。

……师:同学们对蚯蚓的了解还真不少,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仔细地观察一下蚯蚓,肯定会有新的发现。

3.观察蚯蚓的身体(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方法,讨论纪录的方法。

(生组内合作讨论并交流,师总结)(2)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用放大镜有顺序地观察,以画图的方式记录,配简单的文字)(3)教师给每组发放装有蚯蚓的盒子,放大镜让每组准备一张白纸,让学生轻轻地把蚯蚓放在白纸上观察。

(4)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身体。

要求把看到的蚯蚓的样子在课本的相应的位置画下来,找到蚯蚓的口、环带、肛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提示:口和肛门可以在蚯蚓运动时区别)(5)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口、肛门、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蚯蚓_教案3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蚯蚓_教案3

蚯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2.蚯蚓能对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外力刺激、对水的反应等。

过程与方法用简图画出蚯蚓的身体结构,记录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

【学情分析】前概念分析:1.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在校园里经常看见蚯蚓,并且能认识蚯蚓。

因此在课程开始前请学生到校园里找一找蚯蚓,能发现蚯蚓的生活环境,对本课的教学有一定的益处。

2.观察方法分析:开学一个月,学生在第一单元学习了用“看”“摸”等观察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这对本课的教学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并且在课堂上,儿童自身的自控能力不强。

在科学课堂上,不管是怎样的材料,在儿童的眼中都可以成为玩的对象,因此在课堂上对材料的控制上需要“放”得有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蚯蚓的身体结构、对蚯蚓身体有初步的认识。

难点: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引入1.T:中午老师请同学们去学校里找一找蚯蚓,有这么多同学找到了!请XX同学来说一说,你是从哪儿找到的?S:回答哪里找到蚯蚓。

引出“潮湿”(或+暗)的“土里”(板书:潮湿(阴暗)的土里)T: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蚯蚓是什么样的吧!【设计意图】从学生在“哪里找的”引出蚯蚓喜欢潮湿的地方。

2.T:那你知道蚯蚓是什么样子的么?请在记录本上画一画吧!S:在记录本上画出“我知道的蚯蚓”3.来看看这是几个同学画的蚯蚓。

S:看同学们的图了解蚯蚓的大概。

【设计意图】在记录本上画出“认为的蚯蚓”,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活动2【活动】二、观察蚯蚓1.T:这些是你记忆里的蚯蚓。

那蚯蚓是不是这样子呢?我们就要一起来亲眼观察蚯蚓的样子了!请看观察要求,1.请安静、有序地完成任务。

2.仔细观察蚯蚓的身体,画出蚯蚓的简图。

3.继续观察蚯蚓,有什么其他发现就记录下来吧!4.小组内轻轻交流,说一说。

三年级蚯蚓教案

三年级蚯蚓教案

三年级蚯蚓教案第一课时:认识蚯蚓一、教学目标:1. 能够认识蚯蚓并描述它的特征。

2. 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蚯蚓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学生观察蚯蚓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图片资料。

2. 蚯蚓的标本和玻璃罩。

3. 学生的放大镜和放大镜画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把蚯蚓标本放在课桌上,让学生观察。

2. 呈现教学目标:今天我们要认识一种动物,它们就是蚯蚓。

我们要观察它的特征和了解它的生活习性。

3. 呈现蚯蚓图片:通过介绍蚯蚓的外形特征,让学生了解蚯蚓是长而瘦的,身体由环节组成,没有眼睛但有感觉器官等。

4. 学生观察蚯蚓标本: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蚯蚓标本,用放大镜画笔指出观察到的特征,老师进行引导和解释,确保学生对蚯蚓的特征有基本了解。

5. 练习与展示:分组进行小实验,每组给学生准备蚯蚓和土样,让学生自己喂养蚯蚓,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并记录下来。

然后,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展示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内容。

6. 拓展实践: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提问:蚯蚓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答案,老师进行引导和解释。

7. 总结归纳: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进一步了解蚯蚓的问题。

8. 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周围的蚯蚓,了解蚯蚓的更多知识。

五、板书设计:认识蚯蚓-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作用六、教学反思: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对蚯蚓有了基本的了解,能够描述蚯蚓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通过小实验和讨论,学生对蚯蚓的作用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需要多进行实践和观察。

同时,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需要给予更多的启发和提示,帮助学生形成更为深入的认识。

蚯蚓-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蚯蚓-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蚯蚓-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蚯蚓的基本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理解蚯蚓对土壤的作用,了解蚯蚓为何能被称为“农民的好朋友”;
3.了解蚯蚓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蚯蚓的基本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了解蚯蚓对土壤的作用;
3.了解蚯蚓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1.学生对于生态和环境的理解;
2.知识的确定和分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问:“我们经常能在我们家的花园、田地中看到什么动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20分钟)
1.讲解蚯蚓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简单讲解蚯蚓对土壤的作用,阐明蚯蚓为何能被称为“农民的好朋友”;
3.讲解蚯蚓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3. 实践操作(20分钟)
1.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观察蚯蚓的形态特征;
2.学生分组前往校园花园中,收集蚯蚓,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
3.学生通过实验,了解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促进鸟类和无足类动物的生存等。

4. 课堂总结(10分钟)
教师让学生报告实验操作情况,让学生对蚯蚓的生活习性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蚯蚓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五、教学后记
本教案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体验蚯蚓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并理解蚯蚓对于土壤和其他生物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扩展他们的生态知识,增强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第四单元《蚯蚓》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第四单元《蚯蚓》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第四单元4.蚯蚓科学概念: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准备:学生:装有蚯蚓的培养皿,装有少量水的培养皿、放大镜实验记录单(可以画蚯蚓)、湿巾教师:学生的仪器一份,一个稍大的透明的可以观察的塑料盒、磁铁一、导入出示大蜗牛,还记得它吗?(引导学生讲后面维恩图的内容,不能超过1分钟)出示蚯蚓的图片:认识吗?在哪里见过蚯蚓?(请3-4个同学说,强调话讲完整)小结:原来蚯蚓喜欢草地、菜园、花坛这样的环境。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1.蚯蚓长什么样,谁来说一说?2.看来要仔细观察才能更清楚,等下老师给大家几条蚯蚓,你想怎么观察?温馨提示:1.爱护蚯蚓,轻拿轻放。

2.小组分工合作,仔细观察,必要时可以使用放大镜。

(稍介绍一下放大镜)3.实验观察蚯蚓的特征,4.汇报交流,引出环带、口和肛门,有机会的话,引出刚毛。

(展示)三、蚯蚓的运动和反应1.刚才大家用手去抓蚯蚓时,蚯蚓有什么反应?这说明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中(安静的地方)2.当我们把蚯蚓放在纸上时,它是怎样反应的(慢慢地爬)。

观察蚯蚓的运动。

3.你觉得它喜欢纸上吗?那么你觉得它喜欢怎样的环境(引出潮湿)4.实验:蚯蚓喜欢水吗?实验该怎么做?温馨提示:觉得蚯蚓不喜欢水的话马上把蚯蚓拿出来。

5.说明蚯蚓喜欢环境是潮湿而不是水(板书:潮湿)6.你能解释为什么一场暴雨过后,蚯蚓会从地下爬出来透气呢。

(课件图片)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不同利用维恩图来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点。

刚才我们复习到的蜗牛的特点是(),那么蚯蚓的特点是(),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呢?五、延伸科学观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长期的持之以恒地观察,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装有蚯蚓的盒子,放在教室里,大家继续研究观察,看看蚯蚓还有哪些生活习性,它对大自然又有什么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蚯蚓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
册教案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蚯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