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教案

合集下载

陶渊明《饮酒》教案设计

陶渊明《饮酒》教案设计

陶渊明《饮酒》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熟读并背诵《饮酒》。

(2)理解《饮酒》中的意象、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3)掌握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形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陶渊明超然物外的品质。

(2)培养热爱生活、珍惜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饮酒》。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与诗歌创作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谈谈对陶渊明的了解,引出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2.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特点。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读《饮酒》,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根据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

3.思考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三、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四、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3.阐述诗歌表达的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同学们觉得陶渊明在《饮酒》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三、诗歌欣赏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欣赏《饮酒》。

2.分享欣赏过程中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五、作业布置1.背诵《饮酒》。

2.写一篇关于《饮酒》的诗歌欣赏心得。

六、课后拓展1.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歌,了解其创作特点。

2.探究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陶渊明的《饮酒》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不仅掌握了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还学会了欣赏古典诗歌,提高了审美情趣。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关注古典诗歌,感受其中的美好。

《饮酒》教案

《饮酒》教案

《饮酒》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饮酒》诗篇。

(2)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诗文中提炼人生哲理,指导自己的生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背诵与理解。

(2)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了解。

(3)诗中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深层次含义的解读。

(2)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诗中的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内容,解析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析诗中的生活哲理和审美情趣。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代表进行发言,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背诵和鉴赏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饮酒》诗篇。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诗中生活哲理的思考essay。

3.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诗文背诵情况的评价。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理解和感悟的评价。

3.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

4.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互动能力的评价。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元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教案设计

《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教案设计

《饮酒》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背景1.1 课程标准: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4年版)》,通过《饮酒》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1.2 教材内容:《饮酒》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组诗歌,共二十首,反映了作者归隐田园后的生活情趣和思想境界。

本组诗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1.3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阅读能力,但对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不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把握《饮酒》组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愉悦心情,领悟其淡泊名利、追求真实的生活态度。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饮酒》组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2 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分析。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饮酒》组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交流学习心得。

4.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4.5 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愉悦心情,领悟其生活态度。

4.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饮酒》组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五章:课后作业1. 背诵《饮酒》组诗。

2. 写一篇关于《饮酒》组诗的艺术特色的赏析文章。

3. 深入了解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与《饮酒》进行比较,体会其创作风格。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语文《饮酒》全国优秀教案设计4篇

高中语文《饮酒》全国优秀教案设计4篇

高中语文《饮酒》优秀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对古典诗进行审美性解读。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分析重点诗句,了解诗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饮酒》一诗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4、了解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初步了解五言古诗的一般特征。

二、教学重点: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三、教学难点:了解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切体味及其情感表现特征。

四、教学方法:1、朗读:①学生各自读②齐读。

2、提问:用提问方式设计课程讲读。

五、课前作业:学生查找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

六、教学设计:两个目标:一是体味作者的感情,了解本诗意境;二是如何从写作角度展现本诗的审美性。

1、导入新课。

我国诗歌,有许多题材分类。

比如以前学到过的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题材的诗歌——田园诗。

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

2、学生反复朗读,把握语调、语气和节奏。

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⑴学生各自读。

⑵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

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⑶按分析的节奏、语调、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处理字词。

让学生挑出不会的字词。

结庐:结,建造、构建。

庐,这里指简陋的居室。

结庐就是建造简陋的居室,这里指居住在此。

尔:代词,这样,指上句。

远:此处为动词,当远离讲。

见:指不经意看见。

山气:指山中景色。

日夕:指傍晚。

相与:共同、一道。

4、学习课文。

⑴第一段①提问:前四句怎么理解?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②第一层描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根本的原因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初中课文饮酒教案

初中课文饮酒教案

初中课文饮酒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和理解《饮酒》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酒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寓意。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和习俗。

2. 引导学生思考酒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1. 课文《饮酒》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注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作者陶渊明和他的时代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酒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饮酒》。

2. 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提供一些关键词汇的解释和背景资料的补充。

3. 学生阅读结束后,教师可提问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三、分析讨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意境和寓意,如酒与人生、酒与友谊等。

3. 学生可就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讨论和分享。

四、写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可布置一道与课文相关的写作题目,如写一篇关于酒的个人感受或者酒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 学生可利用这节课的时间进行写作,教师可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酒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学生可就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感受进行总结和分享。

教学延伸:1. 让学生回家后,找一些与酒相关的诗词或者文章,进行阅读和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师可组织一次关于酒的文化讲座或者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和理解《饮酒》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酒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欣赏能力。

陶渊明诗两首之《饮酒》教案

陶渊明诗两首之《饮酒》教案

陶渊明诗两首之《饮酒》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分析并掌握《饮酒》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解读《饮酒》诗。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陶渊明追求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饮酒》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3. 古典诗歌的欣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饮酒》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

2. 诗中深远的思想内涵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朗读《饮酒》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手法。

4. 讨论诗中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关注陶渊明追求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感受其文学风格。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准备在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饮酒》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的把握程度。

3. 学生对古典诗歌欣赏方法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陶渊明的生平介绍资料。

2. 《饮酒》诗的文本及其注释。

3. 与《饮酒》诗相关的鉴赏文章和评论。

4. 网络资源,如诗歌朗诵、相关学术讨论等。

八、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利用案例分析,深入剖析《饮酒》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饮酒》诗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4.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分析《饮酒》诗的艺术特色,如意象、典故、表达手法等。

高中语文《饮酒》优秀教案设计一等奖5篇

高中语文《饮酒》优秀教案设计一等奖5篇

高中语文《饮酒》优秀教案设计篇5[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诗人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诗人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媒体]播放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诗人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一说名潜,字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诗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

《饮酒》教案设计优秀4篇

《饮酒》教案设计优秀4篇

《饮酒》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作者美丽的小编给大家收集的《饮酒》教案设计优秀4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饮酒》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的表现手法的学习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以有关饮酒的话题导入课题,然后板书课题《饮酒》(其五)陶渊明。

二、作者、作品介绍:1、走近作者:展示陶渊明个人小档案,学生齐读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有名诗人。

性格:“娴静少言,不慕荣利”爱好:“好读书”,“嗜酒”喜爱的花卉:“晋陶渊明独爱菊”2、作品介绍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饮酒》组诗共有20首,而第五首是他“田园诗”中的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诗作。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田园诗人”“平淡之宗”之称。

三、诗韵朗读1、学生自由的大声朗读诗歌。

(1)老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划分五言诗的朗读节奏2、学生自我评价朗读效果,并明确这首诗所适合的朗读语气。

3、学生以合适的。

语气和节奏再读诗歌,教师指导。

4、播放诗歌朗读范文,学生借鉴掌握。

5、学生个别朗读,师生订正。

四、画面再现——理解诗意1、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意境呢?能否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境(用诗句中的一个词回答)?明确:悠然五、合作探究——品读诗歌1、想一想,作者的“心远”主要体现在哪些词语当中?2、展示历史背景知识,请学生阅读,以帮助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面是写景实则是抒情悟理)
“此时无声胜有声”是诗歌的最高境界,就是“忘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本诗体现在那句?说说你的理解。
感受陶渊明,选一张陶ຫໍສະໝຸດ 明的像放在诗歌边上,通过读他的诗,你觉得选哪张最合适呢?
画和诗都一样,重要的不是追求内容的切合,更在于追求意境的相似。面对陶渊明,伴着优雅的古琴曲,带着悠然的心境,一起来吟诵《饮酒》,读时把最后一句重复一次。结语:“人生,何妨悠然一点?”
培养学生课外积累的能力。
5
10
15
10
5
板书设计
饮酒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教学后记
教学资源
教师教学用书、电脑
重点
难点
背诵全诗。
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新课导入
初读诗歌
感悟内容
交流合作
质疑探究
拓展延伸
能力提升
布置作业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酒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市场,他们或借酒浇愁,或借酒助兴,或借酒交友,《饮酒》是一组五言组诗,大都表达了陶酒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今天我们来学习《饮酒》诗中的一篇
感受“心静自然凉”
人物刻画的方法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体会炼字的妙处,及不同的表达效果
赏析具体诗句感悟道理真情
归隐是他的人生真谛
为陶渊明选照片,并说明选择的理由,感受神似的重要性,及诗人超凡脱俗,绝不苟且的高尚精神境界。
积累摘抄名人名句,写出自己的理解
激发学习情趣
培养朗读能力,感悟诗歌的内容。
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题
饮酒
授课时间
45分
课型
讲读课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菊”“南山”“山气”“夕阳”“飞鸟”等意象的体味和对“喧”“远”“见”等词语的玩味欣赏,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并初步感受本诗平淡自然却韵味醇厚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悠然闲适的隐者心境和天人合一(艺术化)人生追求。

听范读,引导学生掌握节奏
边读边议感悟诗句的意思
思考该用怎样的语气感情来读?
(深情,自得其乐,陶醉悠然满足)
“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怎样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作者怎样的志趣?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表达效果有不同吗?
此诗第三大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含义?
A、查阅相关资料,摘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咏荆轲》、《读〈山海经〉》三首诗,试比较它们的不同风格。
B、课外积累一些古代隐士的材料,如林逋、李愿、严光等。储备一些写作素材。
听导语明确组诗的情感内涵及大概内容
听读——练习朗读
要饱含感情学会运用肢体语言,读出作者的诗中情绪。
合作分组质疑,在讨论中解决疑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