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 第三课时 甲午风云 教案
7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第三课时甲午风云(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英雄人物的事迹和抗争精神。
难点:
1.理解甲午战争的历史意义。
2.分析英雄人物的抗争精神对当代学生的启示。
解决办法:
1.利用多媒体展示历史资料,生动形象地呈现甲午战争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随堂测试:设计一份关于甲午战争和英雄人物抗争精神的测试题,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测试题应涵盖战争背景、战役过程、英雄人物事迹和抗争精神等方面。
4.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甲午战争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关注学生能否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5.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随堂测试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2.深刻领会甲午战争中的英雄人物的抗争精神,包括他们的勇敢、智慧、坚持和牺牲精神。
3.理解甲午战争对当代社会的意义,认识到历史教训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4.学会分析历史事件,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为自己的未来决策提供参考。
5.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环节,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自己在集体中的协作能力。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观点、交流思想,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呈现甲午战争的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不甘屈辱奋勇抗争》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不甘屈辱奋勇抗争》教案教学设计课程背景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的必修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本节课的主题是《不甘屈辱奋勇抗争》,意在通过学习典型的反侵略战争壮烈史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精神和反侵略意识。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什么是反侵略战争;2.能够通过阅读了解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精神;3.能够了解和评价典型反侵略战争壮烈史实,并体会其中的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1.课前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启发学生对“侵略”的了解;2.利用案例教学法,引出典型反侵略战争壮烈史实;3.通过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从而体验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什么是反侵略战争;2.了解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精神;3.评价典型反侵略战争壮烈史实,并体会其中的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故事让学生体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2.如何引导学生反思侵略的本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流程1. 呈现问题通过图片或其他形式,让学生了解“侵略”这个词语的含义,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要反对侵略,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保护自己的家园?2. 了解反侵略战争通过课堂讲解、PPT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反侵略战争、反侵略战争的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3. 案例教学引用典型反侵略战争壮烈史实,讲述故事,带领学生了解一个一个具体的反侵略战争。
要点如下:1.推动宜昌抗战2.两个月马赛地坚守3.广东倭寇哨所4.中国瑞金游击队4. 民族精神的体验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反侵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5. 总结回顾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加强对学生对于反侵略战争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生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堂评估1.常规评估:观察学生的听课、笔记和口头表达情况;2.任务评估: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判断学生有没有了解本节课所学知识点;3.互动评估: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观察学生参与互动的情况。
新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不甘屈辱奋勇抗争》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不甘屈辱奋勇抗争》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维意识,激发学生抗争不平等、不公正的精神。
3.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勇敢坚毅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正确认识奋勇抗争的意义和正当性。
2.培养学生抗争不平等、不公正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1.知识点•奋勇抗争的概念。
•铁托奶奶的故事。
2.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制作简单的PPT或者黑板上写下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
•准备放映设备和教师讲解所需的教学素材。
导入1.让学生观察一幅插画,并思考插画中主人公的行为和所表达的意义。
2.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引出奋勇抗争的概念。
学习活动1.通过视频、图片或文字,展示铁托奶奶的故事。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你对铁托奶奶的故事有什么感受?–铁托奶奶是如何奋勇抗争的?她的行为有何意义?–你能从铁托奶奶的故事中学到什么?3.学生小组间展开讨论,然后共同讨论并总结各组的观点和看法。
拓展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一下问题:–你身边是否有奋勇抗争的例子?–你认为奋勇抗争应该具备哪些品质?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展示出色的讨论成果。
3.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课堂作业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奋勇抗争的短文,可以结合铁托奶奶的故事进行描述。
要求短文结构清晰,观点明确。
四、教学评估1.针对学生的课堂发言和讨论进行评价,考察学生对奋勇抗争的理解和认识。
2.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考察学生积极向上的思维意识以及对不平等、不公正的抗争精神的认同。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奋勇抗争的概念和意义。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抗争不平等、不公正的积极意识和品质。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分享。
最后,布置课堂作业,加深学生对奋勇抗争的理解和认识。
整个教学过程力求生动、活泼,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7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 第3课时(教案)

第7课不甘屈辱奋勇抗争(教案)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了解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的屈辱历史和列强的罪恶行径。
知道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体会中华民族顽强的抗争精神。
2.道德修养:知道林则徐、邓世昌等民族英雄反对外来侵略者的故事,感受先烈的爱国精神。
3.责任意识:懂得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
课时安排3课时。
第3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情况和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邓世昌等爱国将士的故事,感悟英烈不怕牺牲英勇抗敌的爱国精神。
(重点)2.知道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
(难点)3.梳理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感悟“落后就要挨打,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
教学过程图片导入,揭示主题1.出示“镇远舰”铁锚图片(1)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吗?预设1:有的学生不知道。
预设2:有的学生能看出这是船上使用的锚。
(2)小结:这是一枚北洋水师“镇远舰”的铁锚。
它曾经作为战利品被放置在日本的冈山神社,供人们参观。
2.交流(1)提问:同学们,对于这枚铁锚,你有什么问题吗?预设1:这个铁锚为什么出现在日本?预设2:它是哪场战争的战利品?预设3:它为什么会任人参观?(2)小结:它为什么会出现在日本?在它的身上记载着怎样一段往事?这节课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甲午风云,重温中华民族那段不堪回首的血泪史。
(板书课题)二、了解甲午战争,感悟先烈的爱国精神1.了解甲午战争的情况过渡: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思想和政策由来已久,到19世纪末,更是凭借国力的不断强盛,加紧扩军备战的步伐,妄图称霸亚洲。
1894年,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这一年正是农历甲午年,所以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板书:甲午战争)(1)播放视频:“甲午回眸”片段。
(2)提问:甲午战争是一场怎样的战争?请你根据视频内容和课前搜集的资料给大家讲讲。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7课《不甘屈辱奋勇抗争》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7课《不甘屈辱奋勇抗争》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不甘屈辱奋勇抗争》是人教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7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讲述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外来侵略和压迫,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事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道德品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我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理解人物情感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外来侵略和压迫,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理解人物情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中国人民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事迹。
2.难点:分析历史事件,理解人物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人物的爱国情怀。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理解人物情感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历史的短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展示本课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理解人物情感。
(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七课《不甘屈辱奋勇抗争》教学设计

(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七课《不甘屈辱奋勇抗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不甘屈辱奋勇抗争》是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通过讲述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外来侵略和压迫,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事迹,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所了解。
但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情境,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外来侵略和压迫,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事迹。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
3.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顽强拼搏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的抗争历程,感受中华民族的顽强精神。
难点: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顽强拼搏的精神。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案例和事例,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提前预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历史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抗争事例,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抗争历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中的抗争精神,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拼搏精神。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7 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第3课时

7.《不甘屈辱奋勇抗争》说课稿(第3课时)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不甘屈辱奋勇抗争》。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6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不甘屈辱奋勇抗争》是统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共有三个话题,本节课学习的是第三个话题《甲午风云》,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等爱国官兵的英雄事迹,知道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落后就要挨打,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学习、影视、报刊、网络等多种途径,对中国近代史中甲午中日战争这一事件有所了解,但他们尚不具备对历史进行探究和反思的意识。
因此,要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屈辱历史,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基于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三个。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屈辱历史,知道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体会中华民族顽强的抗争定神,感受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
2.知道《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它给我国带来的灾难。
3.了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原因,懂得“落后就要挨打,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
教学重点:从甲午中日战争这个历史事件出发,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面对列强侵略奋勇抗争的史实,激发其爱国情感,使其树立强国之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落后的中国在列强的炮火攻击下,国土主权沦丧的屈辱,体会“落后就要挨打,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
四、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以活动为教学的主要组织与实施形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领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落实行为实践;在学法上,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法。
小学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甲午风云教案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小学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第三课时甲午风云教案备课人:邢悦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和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认识殖民主义的侵略本质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2、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归纳等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学习联系,比较的学习方法。
3、思考中国富强的道路和途径。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理解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用。
中国如何一步一步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法与学法讲授法、提问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第三课时甲午风云1、1894年发生了什么,谁战败了,结果是什么,你知道吗?2、学生读《马关条约》的赔偿条款。
提示:学生可以把你最气愤的条款大声读出来3、结合条约的内容,用一句话来表达你此时的感受?创设情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充分表达,(我感到非常的心痛和耻辱,当时的清政府真是腐败无能,大量赔款经济,产业经济损失惨重,各地国家主权丧失)师总结:是的。
1888年,北洋水师建成之时,堪称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曾经让日本退避三舍,却在1894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被打得全军覆没。
也因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落后无能的清政府》。
感知:山河破碎。
4、再来割地,当时有这样一幅名为时局图,我们看。
你看明白了什么?你知道当时有哪些国家侵占了我们的国土吗?这就是当时我们国家的山河,他已经怎样了?一种什么状态。
谁知道他们,侵占我们的领土,是要做什么吗?5、这些条约中的赔款和割地是我们应该要赔的吗?当时我们能不签订这些条约吗,为什么?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这些条约都是战败后被迫签订的,当时是不能不签订这些条约的,列强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事宜,武力侵略的方式迫使中国接受的当时由于落后与无能,清政府战败了,为了保全自己的傀儡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播放视频——甲午战开始 黄海海战 旅顺战 役
小结:
黄海海战失利后,旅顺、威海等地也被日本攻
占。由于清政府避战求和,北洋水师遭受重创,甲午
观看视频 感悟分享
进一步认识 甲午战争历史过 程。
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
1895 年,清政府被迫在马关与日本签订丧权辱 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大 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
(播放背景音乐:歌唱祖国)
听音乐,感悟 国主义情感
课堂能力检测 [来源:学科网 ZXXK]
课堂小结
我们不会忘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过一
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
增强学生报
史,也是一段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少年强则
效祖国,报效人(根Fra bibliotek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4
板书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播放视频——中日黄海海战,清末爱国将领邓 世昌牺牲
为什么邓 世昌的故事至今依旧被人们传 颂?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还有很多为国捐躯的 将士,请查找资料,说一说他们的故事。
P PT 人物事迹展示:丁汝昌、黄建勋、左宝贵。 活动园 “我听爸爸说,当时清朝海军—北洋水师的很 多官兵,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奋勇抗敌,誓死保卫祖 国!”
1858 年,《天津条约》是对中国主权的又一次
严重的破坏,对中国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加
认识近代中
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材料阅读 国半殖民地半封
1895 年,《马关条约》真是亡国的条约啊!中国
建社会进程
的领土和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1901 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
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了解甲午战
自由阅读 争发生的时间、
原因。
观看视频
感悟甲午战
争中为国捐躯的
将士们的英勇事
迹,激发学生爱
国情怀。
材料阅读
了解更多的
英雄故事
对话阅
进一步了解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2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我从历史书上看到,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 读,历 史情境 甲午中日战争
久。甲午中日战争是从日本海军偷袭中国运兵船只
阅读相关
张 中寻求出路。
内容
1887 年 ,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以侵略中国
认识近代日
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本的狼子野心。
小结:
原因。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思想和政策由来已
久,到 19 世纪末,更是凭借国力的不断强盛,加
紧扩军备战的步伐,妄图称霸亚洲。
甲午中日战争:1894 年 7 月 25 日,日军在朝 鲜半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日本由此发动了对中 国的侵略战争,这一年正是中国旧历甲午年,史称 “甲午中日战争”。
了解 [来源:学。科。网]
和护航舰开始的,他们不宣而战。”
活动园
100 多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在中国人民心中
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北洋水师的英勇抗争精神
至今仍激励着我们。 听到同学们的讨论,你想说些什么?
分组讨论
感悟中华民
交流
族英勇不屈的斗
提示:
争精神和视死如
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
归的牺牲精神,
奋发努力的学习志向,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重点
《马关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内容、影响。
难点
增强学生为了国家强盛而奋发努力的学习志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情境呈现——冰心的遗憾
晚年冰心,系于她的人生经历、民族感情与父
辈的仇恨,打算撰写一部纪实性的长篇之作,书名
就叫《甲午战争》。为此,老人多次提笔,“可是,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 7《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第三课时
《甲午风云》教学设计
课题
甲午风云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五年级下册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 发生时间、原因。
学习
2.认识了解《马关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内容、影响。
目标
3.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增强学生为了国家强盛而
警示:历史上的屈辱,我们永志不忘 ,屈辱
不忘屈辱,
中的抗争精神,我要永远继承!
奋发图强。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经历了空前的磨难。面
对外国侵略者的轮番欺凌,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解
了解鸦片战
放英勇顽强地斗争着。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
争后的中国时局
痛的一页。
落后就会挨打,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看图片,
增强学生爱
活动园
翻开中国近代史,从中英《南京条约》的民族
了解甲午战
屈辱,到中日《马关条约》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
争后中国被迫签
饱受磨难而不断抗 争。 历史留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
阅读材料 订的一系列条约
讨论交流
带给我们的思
材料阅读[来源:学§科§网]
考。
1842 年,《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她 竟然一个安都没有留下!”不是因为老,因为病,
“而是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
老泪纵横地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
的热泪。”……“此时此刻的冰心,一边哭,一边
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真可恨!真 可恨!’”
——贾国荣《冰心的遗憾》
想一想 冰心为何会哭得不能下笔? 还一边哭,一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
国强,我们一定要努力的学习,在长大了以后继续 发扬这一种精神。报效祖国,报效人民!为祖国的 繁荣富强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民的爱国情怀。
总结本框内 容涉及的主要知 识点,形成知识 结构图。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5
读历史
了解《马关 条约》对近代中 国的影响。
中日《马关条约》
( 1895 年)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澎湖列岛给日本[来源:学+科+网 Z+X+X+K]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 2 亿两
了解《马关 材料阅读 条约》内容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3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 、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权,捍卫民族尊严,表现出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
培养学生发奋努
斗争精神和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
力学习,担负起
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我们更要牢记“国家兴
中华民族伟大复
亡,匹 夫有责”,要以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兴的重任的使命
发奋努力学习,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感和责任感。[来源:Z§xx§]
真可恨!真可恨!”到底因何而如此可气、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读材料
通过了解冰 心的遗憾,初步 认识甲午战争给 思考讨论 中华民族带来的 伤害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1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可恨?
引入课题
第三课时 甲午风云
引入课题
讲授新课
读历史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
场狭小,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