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保健品30年编年史(1991-2000)

合集下载

中国保健品史上的九大品牌兴衰史

中国保健品史上的九大品牌兴衰史

中国保健品史上的九大品牌兴衰史一、辉煌不再1.太阳神:盲目多元化企业名称:中国太阳神集团有限公司领军人物:怀汉新(现名骆辉),太阳神创始人、生物健技术持有人。

王哲,哈佛大学MBA工商治理硕士,1997年接替怀汉新出任太阳神集团总裁。

出生地:广东企业进展的“重武器”:高达26亿元的太阳神品牌、有“商业黄埔军校”美誉的人才储备、中国第一个导入CI的企业。

产品宣传的“火力网”:利用新闻、广告和获奖效应推动产品的销售。

旗帜产品:太阳神生物健口服液、猴头菇口服液衰落缘故:盲目多元化进展1987年底,太阳神的前身“黄江保健品厂”在广东东莞黄江镇挂牌,随后,黄江厂参加了由国家体委举办的全国第一次保健品评比活动,而“万事达生物健”一举获得了“中国运动营养金奖”,并得到了媒体的广泛报道。

1988年初,生物健技术的持有人怀汉新辞去公职,投入“生物健”,8月,黄江厂的厂名、商品名和商标统一更换为“太阳神”(APOLLO),当年实现销售收入750万元,1990年,销售额跃升至 2.4亿元,同年,怀汉新“杯酒释兵权”,重金聘用一批青年才俊换下了一同创业的9位高层元老,并导入当时颇为先进的CI战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太阳神的广告和品牌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催熟了当时还专门微小的中国广告产业。

1993年,太阳神的营业额高达13亿元,市场份额最高时达63%。

现在,怀汉新吹响了多元化进展的号角,1993年,太阳神接连上马了包括房地产、石油、边贸、酒店业、化妆品、电脑等在内的20多个项目,在全国各地进行大规模的收购和投资活动,短短两年间,太阳神转移到这些项目中的资金高达3。

4亿元,但不幸的是,这些投资全部打了水漂。

1995年底,太阳神在香港上市后,股价直跌,1997年亏损1。

59亿元,股价一度跌至港币9分左右。

现在,怀汉新主动从总裁位置上引退,请来哈佛MBA工商治理硕士王哲担任企业总裁,但并不了解中国保健品行业的王哲并没有能挽救太阳神,并导致了企业人才外流、市场销售连续下滑的现状。

中国保健品发展

中国保健品发展

一:中国保健品发展(fāzhǎn)阶段1987年:初露头角,以杭州保灵为代表(dàibiǎo)的蜂王浆产品拉开了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帷幕。

1988年:太阳神、娃哈哈分别以“生物键口服液”和“娃哈哈儿童营养液”掀起国内保健品市场第一轮消费(xiāofèi)热潮。

1989年:振华851在福州、昂立一号(yī hào)在上海问世。

振华851的畅销给中国保健品市场的消费热潮又加活力,其庞大的代理商中有不少人成为后来保健品市场的弄潮儿。

1990年:沈阳飞龙(fēi lónɡ)以“飞燕减肥茶”和“延生护宝液”起家,并在保健品市场上崭露头角。

1991年:保健品市场突破100亿元。

1992年:深圳太太集团成立,推出“太太口服液”迅速红遍中国。

1993年:马家军为“中华鳖精”作形象代言人,带动保健品市场上升。

巨人集团涉足保健品行业,“脑黄金”问世。

飞龙用1亿元的广告投入,换来了2亿元的利润,飞龙开始腾飞。

武汉红桃K集团成立。

太阳神创出13亿元的销售记录,成为中国保健品行业的第一代霸主。

1994年:红桃K技术工艺列入国家科委火炬计划项目。

“三株口服液“在济南问世,保健品生产厂家已由最初不到100家增加至3000多家。

产品品种多达三万种。

年产值由16多亿增至300多亿元。

1995年:益生堂“三蛇胆胶囊”被指控混淆了食品与药品的广告用语(yòngyǔ)而被罚款6万元。

1996年:巨人集团发生财务危机,终于无法挽救而宣布财务崩溃。

飞龙集团总裁(zǒngcái)姜伟发表《总裁的20大错误》,太阳神销售额急剧下滑。

“三株口服液”在农村市场大获成功,年销售额达80亿元,创造销售神话。

1997年:深圳太太(tài tɑi)控股“丽珠集团”成为综合性医药企业集团。

1998年:“八瓶三株喝死一条(yī tiáo)老汉”的常德事件发生,名噪一时的三株口服液开始一撅不振。

中国医药保健品市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广告和概念炒作为行

中国医药保健品市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广告和概念炒作为行

中国医药保健品市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广告和概念炒作为行业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但由于无序竞争、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机会众多、市场规模迅速壮大、浑水摸鱼投机者的积极参与等诸多原因,中国保健品市场极其混乱,也诞生了最中国化、实用化的营销方法和理论。

并且这些理论大部分和世界公认的营销理论是不兼容或者相悖的,这就使得这个市场更加复杂,企业在开展整合营销时需要更加专业的知识和实战经验。

发展才是硬道理,方法则是大问题中国医药保健品市场门派林立,“理论”众多,包括以炒作为主要方式的蒙派(三株)、概念为王的广告派(脑白金)、招商为主的北派(傅山药业)、价格竞争为主的川派(砍刀策略初创者)、服务为主的会议营销(珠海天年、江苏中脉)以及多年积累以品牌运营为主的整合营销(原太太药业、养生堂、东阿阿胶)等。

经过20多年的市场总结,保健品也初步有了自己的行业规律和特性:主要精力着重于顾客心理研究、产品策略定位、短平快的渠道建设、促销方式的刀刀见红以及强有力的地政关系支持、广告投放等。

在这些看似无聊的“营销真经”中,还有更多不能称为理论的潜规则,比如暗箱操作、渠道折扣、恶性竞争和概念的杜撰等,虽然这是市场营销的不正常状态,但在起步中的中国市场却产生了兴奋剂的作用。

在中国保健品市场上,销售做得最好的产品基本上都不是科技含量最高的,甚至也不是质量和功效最好的。

比如三株口服液、汇仁肾宝、脑白金、蚁力神等,科技含量众人皆知。

这就深刻警示我们:以市场为中心,以顾客心理研究为导向,以概念为策略定位,已成为保健品营销的基本点。

既然目前中国保健品市场如此复杂,很多从传统销售转型的企业都面临一些重大问题:体制、执行、专业化和对战略策略的理解等。

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残酷的事实:发展才是硬道理,而方法则是大问题。

营销无规则,执行有标准在保健品营销中,除了要了解规律,还要深刻领会一些营销的基本规则。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切以市场为中心中国市场是个很难垄断的市场,所以,作为各企业选择的主打产品,必须全力进行营销推进,将所有资源应用于短期战役,以攻克市场。

医药保健品发展历史

医药保健品发展历史

医药保健品发展历史医药保健品发展历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始,保健品市场以“人参蜂王浆”开山,经历了太阳神如日中天,飞龙天马行空,三株帝国迅速膨胀,红桃K成为王牌,太太健康风暴,脑白金咸鱼翻身, 安利纽崔莱的后来居上……迈入新世纪的今天,历史又将保健品市场推上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直面新的舞台,保健品市场将如何发展?我们能如何应对?让我们剖析一下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变迁和发展,研究一下政府对保健品市场的政策,再看一看老百姓的消费心理,我们会有更清醒的认识!中国的保健品经历了四个时代:“产品销售”时代1989年851口服液的营销翻开了保健品行业营销的历史。

从1989年到1993年共五年时间,851营销全国,为从业者带来了丰厚利润,也给中华大地带来了一股方兴未艾的保健品热潮,当时属于简单的“产品销售”模式。

“粗放营销”时代1994年到1997年共四年是这个行业营销的第二个时代,三株口服液使这个行业急速扩大。

三株口服液营销采取“投递传单,义诊活动和电视专题”三板斧模式,这种充分利用广告拉力的“粗放营销”模式至今仍是保健食品和非处方药品的营销法宝。

稍前或稍后的沈阳飞龙、红桃K、太阳神、巨人等都属此列。

“品牌营销”时代1996年是保健品市场的一个分水岭,《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开始实施,行政、舆论对行业“极度关注”,保健品总体行业信誉的恶化。

从1998年——2003年间,由于粗放经营的失效,善于运作精耕细作的“品牌营销”模式的“养生堂”、“太太”等企业开始稳立潮头,加上老一代“昂立一号”“青春宝”等品牌的转型成功和“万基”、“今日”“康富来”、“金施尔康”等后起之秀或外资品牌的加入,保健品企业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整合营销”时代从2004年至今,随着软文、概念越来越滥,送礼产品越来越多,消费者对于软文、概念、礼品等信息越来越无动于衷,并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新一轮的保健品市场中,又一次次地“很受伤”,导致保健品行业的诚信危机越来越严重,企业以往取得优秀业绩的营销招式,效果也越来越差。

保健品进展轨迹

保健品进展轨迹

中国保健食物进展轨迹!2021-10-21 18:54 来自: 张咏博客发布者: 沁人绿茶中国保健品市场历经起伏跌荡的五个进展时期,从80年代末的初发期的18个亿,到90年-95年的高速进展的300亿,到95年-98年的低谷期的100个亿,到98年-2000年的振兴期的500个亿,到2001年-2003年的再低谷期的200亿,到2004年-2006年的再次振兴期500亿,到2007年-2020年的价值成长期的800亿,目前保健品市场容量冲破千亿。

面对庞大的行业,尚没有显现相对占据市场绝对地位的领导型企业,也没有形成能够让营销人追捧的营销模式,跟其他行业相较,保健品行业营销还处在一个混沌的竞争状态中。

保健品市场存在着庞大的变数,保健品企业的经营进展的困惑也会将随之来临。

现在,产品类别的同质化,品牌概念的同质化,营销手腕的同质化,分销模式的同质化,已远远跟不上行业本身的快速进展,保健品将面临着营销的裂变。

一、保健产品竞争的态势:90年单只或几只产品打天下、名声四方的年代已近慢慢失去锋芒,“各领风流三二年”的市场状态已渐渐退出保健品历史舞台。

而随之凸显的是集群性产品组合或大品类的保健功能性产品占据上风,抢占市场领先地位,慢慢引导渠道变革和消费观念的转化。

高科技含量产品也会显现其独特优势。

中国的大型医药企业也在虎视眈眈,也会进入此领域,到那时更会显现更大的裂变,产品的竞争将表现得更明显。

二、保健品消费人群的演变:一直占据保健品消费60%的老年人群已显现从感性消费向理性消费转化,中年人对营养保健的意识明显增强,需求人群的年轻化正在悄然升起,此类人群需求量正在迅猛放大,也将慢慢形成中高端保健品的重要人群,如此,消费人群结构和销量结构也会随之发生转变,此类人群也将成为保健品企业关注的核心。

产品和市场都将明显分层、分级,消费者的购买动因也将随之转变,保健品的整体销量会大大增加,增加速度也会加速。

3、保健产品结构两头的分化:中低端保健品还将要紧成为老年人的热衷,也将延展到三、四线城市的公共消费人群,故保健品最大的占比销售份额仍是中低端。

20年中国保健品回顾

20年中国保健品回顾

20年中国保健品回顾佚名中国保健品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至今已先后经历了两次波峰两次浪谷,而每次起落的背后都与行业强势企业的兴衰分不开,而这些保健品强势企业的生命周期大多较短,“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纵观中国保健品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保健品企业你争我夺、此起彼伏的争霸史,三株、飞龙、哈慈、太阳神等称雄一时的企业衰落了,但太太口服液、昂立一号等保健品行业的实力派,依然稳居高位。

中国保健品行业年谱1987年:蜂王浆出现,拉开了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帷幕。

代表企业:杭州保灵。

1988年:广东太阳神推出生物健口服液、杭州娃哈哈推出儿童营养液。

代表企业:广东太阳神、杭州娃哈哈。

1989年:振华851在福州、昂立一号在上海问世。

振华851的畅销掀起了中国保健品市场的消费热潮,其庞大的代理商中有不少人成为后来保健品市场的弄潮儿,最著名的就是创建三株的吴柄新。

1990年:沈阳飞龙以飞燕减肥茶和延生护宝液起家,并在保健品市场上崭露头角。

1991年:保健品市场突破100亿元。

1992年:深圳太太集团成立。

娃哈哈转型饮料市场,淡出保健品市场。

以太阳神担纲领头的中国保健品走向巅峰。

1993年:“马家军”的赫赫战绩使马俊仁的“中华鳖精”走红保健品市场。

乐百氏耗资1000万元从马俊仁手中购得一纸配方,推出“生命核能”。

史玉柱创建康元保健品公司,脑黄金问世。

飞龙用1亿元的广告投入,换来了2亿元的利润,飞龙开始腾飞。

武汉红桃K集团成立。

太阳神创造了13个亿的销售纪录和高达63%的市场份额的行业“神话”,成为中国保健品行业的第一代霸主。

1994年:红桃K的卟啉铁工艺,被国家科委列为该年度火炬计划项目。

三株口服液在济南问世。

从1993年到1995年初,中国保健品行业进入了第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保健品消费市场火爆异常。

在这一阶段,由于保健品的高额利润和相对较低的政策壁垒和技术壁垒,全国保健品生产厂家也从几十家激增至3000多家,产品品种更是多达2.8万种,年产值也由16亿多增至300亿以上,短短两三年间,生产企业增加30倍,年销售额增长了10多倍。

保健食品的前世今生(上)

保健食品的前世今生(上)

保健食品的前世今生(上)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以杨慎的《临江仙》开头,论一论保健食品的前世今生,一路走来,潮起潮落,亦喜亦忧。

一、保健食品的概念现在世界上尚未有统一的保健食品定义,各地区、各国的发展情况不一样。

最早提出保健食品的国家是英国,他们在1932年成立了国家保健食品商店联合会,作为商业协会,它没有对科学的保健食品发展产生大的影响。

1989年,欧盟定义了特殊营养食品,即含有特殊营养成分或经过特殊的生产加工工艺,使其营养价值明显区别于普通食品的一类食品。

2002年6月10日欧洲议会和理事会关于各成员国对食物补充剂法的协调与统一指令2002/46/EC第2条(a)中,对“食物补充剂”的指令定义:是以补充正常膳食为目的的一类食品,是具有营养和生理功效的营养素或其他物质的浓缩来源。

这类食品可单独或混合使用,并以制剂和定量的形式销售,如胶囊、含片、片剂、其他类似固体形式,以及颗粒剂、口服液、滴剂、其他设计用于小剂量定量食用的类似液体和粉剂形式。

2006年底欧盟公布了关于食品中添加维生素、矿物质或其他物质的No.1925/2006号法规,即强化食品法规。

从中可看出强化食品包括维生素、矿物质,以及除了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外的具有营养或生理学效应的其他物质。

美国FDA在1987年修改了“食品标签管理条例”的提案,正式承认食品可促进人体生理机能。

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膳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对“膳食补充剂”的规定如下:“指一种旨在补充膳食的产品(烟草除外),它可能含有一种或多种如下的膳食成分:维生素、矿物质、草本(草药)或其他植物、氨基酸,以增加每日总摄入量而补充的膳食成分;或者是以上成分的浓缩品、代谢物、成分、提取物或组合产品等”,产品形式可为丸剂、胶囊剂、片剂或者液体制剂,它不能代替普通食品或作为膳食的唯一品种。

细数那些年“轰炸”电视机的保健品大王们

细数那些年“轰炸”电视机的保健品大王们

细数那些年“轰炸”电视机的保健品大王们鸿茅药酒事件还在发酵。

我们能看到的是全社会对保健品深深的敌意。

这种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很多人都感慨自己交了很多“智商税”。

中国的保健品真真假假地发展了三十年,可谓是发展最早的产业之一。

彼时,有保健品行业黄埔军校之称的太阳神,有“一只王八一口锅就能养活一个厂”的中华鳖精,有毒死人的三株口服液和集资诈骗的蚁力神,也有受到领导人接见“来辉武教授”,更有依靠保健品吸金然后走上资本道路的红桃K……保健品行业的创富神话像一个黑洞,吸引着一茬又一茬的进入者。

文|李牧蓓太阳神1994年7月美国世界杯期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条长45秒、名为“睡狮惊醒”的形象广告。

这条融合了雄狮、黄河、传统唢呐民俗以及“振兴中华民族经济”等宣言词的内容据说当时令无数人热血沸腾。

投放这条广告的是广州太阳神。

太阳神当时成立6年,是中国保健品行业,甚至中国企业届的第一代霸主。

当时,它的年营业额已经达到10亿元。

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联想、海尔等公司,那时还没有一家营业额过能超过10亿元。

1987年底,珠江三角洲东莞县黄江镇,一家简陋的厂房门口挂上了一块“黄江保健品厂”的木制招牌,它生产一种名叫“万事达”的生物口服液,原料提取自动物。

工厂主人是36岁的山东人怀汉新。

他曾在一家电器厂做了十几年的司机,之后带着广东体育学院研发的运动员营养补剂寻找药厂和医药公司,试图合作,但处处碰壁。

他决定自主创业。

东莞镇政府看中了怀汉新的项目,拿出政府一家宾馆作为抵押物,向银行借了5万元。

这就是太阳神集团前身。

1988年,名不见经传的生物健口服液成为第24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专用运动饮料补剂,荣获中国运动营养金奖。

当年8月,怀汉新发挥了其营销天赋,全面启用CI战略。

这个战略发端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又经日本营销专家提炼,强调企业的视觉识别、企业形象。

怀汉新以及太阳神成为保健品行业无法回避的巨头,对中国的保健品行业带来了对中国的保健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药保健品30年编年史(1991-2000)本文内容收在作者新著【听陈智军讲会议营销】【医药江湖】,探讨、炒作的请加QQ 274391677 或者加群161517429会销的,加qq:1076689857或者加群152577930。

更多内容请浏览《会销人网》。

1991年保健品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

从1991年开始,飞龙在东北长春等中心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的次中心城市进行轰炸式的广告投放,在报刊、电视和电台上进行连续高密集度的广告投放。

1991年,飞龙投入120万元广告费,实现利润400万元;1992年娃哈哈转型饮料市场,淡出保健品市场,与当年美国可口可乐淡出保健品如出一辙。

“国氏金牌营养素”92年上市,减肥的开山鼻祖提出“每天减一斤”的保证。

天然、低热、高营养在那个时期还是容易引起消费者共鸣的,加上发明人国敏元教授的亲切推荐,在国内掀起了一阵减肥热潮。

“国氏”后来启用魔鬼身材的瞿颖做代言,不断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推出过“雅莱减肥饼干”、“纤美减肥茶”、“国氏减肥胶囊”等。

如今“国氏减肥胶囊”在业内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和日本、加拿大等国家有良好的技术交流。

姜伟在其产品“延生护宝液“上投入广告1000万元,利润飚升至6000万元;1992年吴思伟代理的“昂立一号“在江苏的年销售额达到1500万元;朱保国花9万元从河南新乡一位女中医郭海燕手中买来配方并南下深圳,创建深圳爱迷尔食品有限公司;1993年的“3.8妇女节”,第一批“太太口服液”投放市场;1995年,深圳太太药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996年,太太口服液达到2亿多元的销售额;1993年“中华鳖精”傍着马家军火爆,全国人民争相服用;同时“鳖精大战”开始,仅江苏某县生产鳖精的企业就有120家之多,估计全国有生产企业一万家左右。

直到94年末被央视【焦点访谈】彻底曝光,“全厂上下一只鳖”引起全社会对整个保健品行业的强烈不满和排斥心理,给保健品产业的信誉带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乐百氏耗资1000万元从马俊仁手中购得一纸配方,推出“生命核能”。

养生堂成立,其旗下产品“龟鳖丸”逆势上市。

国内靠保健品成功并且有良好美誉度的企业不多,养生堂就是其中一家。

养生堂以“龟鳖丸”和“朵而”成功,好像其中有偶然的成分,但是“农夫山泉”、“清嘴”、“成长快乐”的成功,让我们不得不认真面对这家企业,研究养生堂成功的奥秘。

养生堂“龟鳖丸”在科技含量的基础上以“父子情深养育之恩”的人文关怀赢得好感,以“寻找病友”快速切入市场,建立完整的客户档案,先服用后付款的方式引起轰动;“朵而”用足“妖精倪虹洁”、“农夫山泉有点甜”、“水战挑起者”、“想知道亲嘴的味道吗”、“成长快乐的大换购”……使我们认识到成功其实是属于用心人的。

1993年吴思伟在江苏的“昂立一号”回款跃至1亿元,这成为后来三株启动资金的重要来源。

1993、1994年飞龙的广告投入均超过1亿元,而利润也连续两年达到2亿元,一举成为中国保健品行业的龙头老大,发展速度居全国医药业之首1993年太阳神的营业额高达13亿元,市场份额最高时达63%。

此时,怀汉新吹响了多元化发展的号角。

1993年,太阳神接连上马了包括房地产、石油、边贸、酒店业、化妆品、电脑等在内的20多个项目,在全国各地进行大规模的收购和投资活动,短短两年间,太阳神转移到这些项目中的资金高达3.4亿元,但不幸的是,这些投资全部打了水漂。

1995年底,太阳神在香港上市后,股价直跌,1997年亏损1.59亿元,股价一度跌至港币9分左右。

此时,怀汉新主动从总裁位置上引退,请来哈佛MBA工商管理硕士王哲担任企业总裁。

但“水土不服”,并不了解中国保健品行业的王哲并没有能挽救太阳神,并导致了企业人才外流、市场销售继续下滑的现状。

1994年全国保健品市场销售总收入高达300亿元。

盘龙云海药业创建,以中国首届中医博士姜良铎教授为依托,以“排出毒素一身轻松”为主题,配合“体内毒素沉积”的话题,“排毒养颜胶囊”开创出“调理肠胃”功效新天地。

市场的细分使“排毒养颜胶囊”成为一种时尚,由此引发了全国性排毒热潮,包括“洗肠”、“洗血”现象。

以后的几年众多跟进企业以“排毒养颜”为功效诉求的产品,最著名的就是广东一品堂“芦荟排毒养颜胶囊”。

它以芦荟+排毒养颜为武器,以“每天一粒深层排毒”细分深层排毒市场,开始瓜分“排毒”市场,取得了不菲的业绩。

其他地方品牌如“珍珠排毒养颜”、“排毒养颜胶”、“排毒养颜宝”等产品也粉墨登场。

河南思达“黄帝益生液”诞生,为医药豫军积累和培养了大批人才。

以吴炳新为首的济南大陆拓销公司和其子吴思伟的南京公司合并,成立了济南三株实业有限公司。

同年,三株销售额即达到1.25亿元;1995年,销售额达到23亿元;1996年,销售额又从23亿元提高到了“号称”80亿元。

1994年至2003年,曾经有一个在妇科市场叱咤风云的产品,更连续两年高居妇科药品销售排行榜的榜首,这就是长甲牌百消丹。

长甲牌百消丹生产厂家是郑州华夏医疗保健品公司,老板叫赵长甲,长甲牌百消丹也是因此得名。

长甲牌百消丹的批准文号是豫卫药健字(1994)第0050号,国家药监局2003年改革,取消了药健字号产品的批文,长甲牌百消丹也就没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1995年从1993年到1995年初,中国保健品行业进入了第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保健品消费市场火爆异常。

在这一阶段,由于保健品的高额利润和相对较低的政策壁垒和技术壁垒,全国保健品生产厂家也从几十家激增至3000多家,产品品种更是多达2.8万种,年产值也由16亿多增至300亿以上。

短短两三年间,生产企业增加30倍,年销售额增长了10多倍。

2月1日起《广告法》发布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1994年10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5年2月1日起施行。

“再贫不能贫血”的“红桃K”。

提起补血市场,就不能不提到“红桃K”这个初期直接采用三株模式起家的补血产品。

“红桃K”以获得诺贝尔奖的“卟啉铁”为主要成分,以简单易记形象化的“红桃K”命名,以“再贫不能贫血”的标语式口号大喊,以“王婆”形象贴近群众,通过专题片、墙体广告、宣传单、义诊形式进行全面传播,组织庞大的营销队伍快速挺进农村市场,由于价格合适,在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取得了不凡的销售业绩。

“鸿茅药酒”入市,“药酒剂型的突破+背书的故事性+大组方+代言的权威性+主持人的权威”,席卷三年。

巨人集团在全国上百家主要报纸上用整版广告,一次推出电脑、保健品和药品三大系列30个新品,而其中又以保健品为主,一次推出了12个品种。

15天内,市场订货量突破15亿元。

不到半年,巨人集团的子公司就从38家发展到了228家。

10月30日《食品卫生法》出台,奠定了保健食品的法律地位。

1996年姜伟发表《总裁的20大失误》。

哈慈股份成为全国第一家上市的医疗保健品企业;2001年,在《福布斯》中国内地百位首富企业家排行榜中,郭立文以14.5亿元的身家位居第29位。

“使你美减肥带”疯狂老鼠般的掠夺市场,据传大包商在国外研究多年才创造出此“割韭菜”的模式邢质斌开新闻发布会的场面当时是很吓人的,三个月免费换个药芯,就算不减肥还白捡了一条上档次的皮带。

三个月疯狂的电视广告下来,没有妇女能不动心,而厂商全部撤退,很干净的。

这种“割韭菜”的模式对蒙派影响深远,也为蒙派后来的失败埋下祸根。

史玉柱发起“巨不肥会战”,以“请人民作证”的口号再一次在全国掀起保健品热销的狂潮。

但史玉柱受地产开发之累等多方原因,巨人破产。

海尔看到本省兄弟三株的辉煌,于前一年开始成立药业公司,96年开始销售“采力”。

虽然有“中医组方”,“采自大自然的生命力”等玄妙的宣传,但是手法几乎完全克隆三株,甚至有些营销部门负责人也是挖自三株。

但是死要面子守着海尔品牌不放,过早的去突破亚健康这个概念,是他的两大昏招。

亚健康概念后来还有几家不怕死的厂家诉求过,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

类似的还有降血脂这个概念在02年太太、史玉柱、盘龙云海都攻打失败,但是2011年这两个概念都成熟了,希望有心人可以试一试。

笔者有个“蓝茶”准备试水,请拭目以待。

“没什么大不了”,一句话里有多少女人的渴望,“三源美乳霜”、“一点红美乳霜”、“丰韵丹”、“姗拉娜健胸霜”等以化妆品的形式走进女人的生活。

也诞生了诸如“做女人挺好”、“做一个让男人无法掌握的女人”等让人会心一笑的广告语言。

后来的“丰姿胶囊”也曾流行,包括系列的器械,再后来电视购物把这个行业给坏掉了。

1997年保健食品批文元年。

卫食健字批号正式登台,直到2003年被郑筱萸用国食健字代替。

8月,哈慈的郭立文下达了成都作战令。

在四川电视台,哈慈重臣何坊用超低价在非黄金时段(早上电视开播前半小时和晚上电视停播后半小时)为哈慈签下了第一单。

并且明确以电视购物的形式来做广告,而终端还是哈慈自己做。

尝到了甜头的郭立文迅速在轮番轰炸,最多的一天,播出时间达到3000分钟。

哈慈“五行针”在全国迅速撕开了市场,日销售额轻松跃过了100万,甚至创下了日回款1180万元的惊人纪录。

1998年底,哈磁“五行针”累计销售额超过10亿元。

秦吉达集团的鲍洪升在市场上开始发力,“美福乐”(减肥)、“护肾宝”(补肾壮阳)、“分清五淋丸”(男科杂病)等产品靠小报、报纸、电台在全国走红,第一批大面积的百万富翁诞生,据传说他们的年会在泰国举行,被当地人们誉为“大清炮队”。

补钙市场由“南海岸鳗钙”开始,“彼阳牦牛骨髓壮骨粉”挑战石家庄“大天力壮骨粉”,后边跟进无数。

补钙,无疑是30年保健市场最精彩的一页。

提起补钙,最吸引眼球的是全国开始轰炸的哈尔滨“红太阳牦牛骨髓壮骨粉”。

通过“牦牛骨髓”概念,通过中老年补钙的定位,集中的广告投放使原本零散的补钙市场迅速集中,加上半军事化的企业文化、自营市场、“香港游”、“去青藏高原看牦牛”等活动,成为补钙市场一支精锐部队。

你要是看看现在市场上还有的大量的牦牛礼盒就知道这块市场了。

可惜冯总去和史玉柱玩什么游戏,做什么滋补坊,扯淡。

如果有个企业打起牦牛壮骨的概念,毕竟现在铁路通了,这是一个很吓人的产业。

自“人参蜂王浆”、“太阳神口服液”风魔高考学生营养品市场后的又一个补脑产品山东禹王集团“3A忘不了”脑营养胶丸入市,并畅销七、八年之久。

主要针对中考、高考进行宣传,销量相对稳定。

“三勒浆”、“康富来”、“脑轻松”、“万基洋参”等也是系列争夺健脑市场份额的竞争者。

高考市场的补脑还有机会,请君把握机会。

1997年太太药业按照GMP标准,在深圳建成了全球第一个高科技中药口服液生产基地。

同年,以2.8亿元巨资收购深圳第三大制药公司、全国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厂家之一深圳海滨制药有限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