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同步练习题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同步练习题

论语十则同步练习题
《论语》十则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谋为解决别人的难题出谋划策。
忠诚心诚意。
习温习。
处据有,取。
所恶厌恶,讨厌。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思考怎样与贤人的德行一致。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成人之美成全人家的美德。
2.作家作品
关于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同步练习 新课标 人教版 试题

《论语》十则同步练习一、积累与巩固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不亦说.乎()②人不知而不愠.()③吾日三省.吾身()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吾日三省...吾身()()③为人谋而不忠.乎()④见贤思齐.焉()3.填空。
①《论语》的“论”字读,《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经典著作之一。
②孔子,名,字,是时鲁国陬邑人,我们古代伟大的家、家。
③子曰:“,可以为师矣。
”④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二、探究与体验(一)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加解释。
通,意思是:通,意思是: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士不可以..不弘毅B.仁以.为.己任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3.把文中的成语摘抄在下面。
ABCD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宋濂苦学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嗜.()走.()以是..()假.()7.翻译句子。
A.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8.谈谈你读本文后的感受。
答案一、积累与巩固1.略 2.按一定的时间快乐;每天泛指多次;尽心竭力;相同。
3.lún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儒家;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温故而知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探究与体验(一)1.女汝你知智智慧 2.B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无;死而后已。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同步练习 新课标 人教版

《论语》十则同步练习一、积累与巩固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不亦说.乎()②人不知而不愠.()③吾日三省.吾身()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吾日三省...吾身()()③为人谋而不忠.乎()④见贤思齐.焉()3.填空。
①《论语》的“论”字读,《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经典著作之一。
②孔子,名,字,是时鲁国陬邑人,我们古代伟大的家、家。
③子曰:“,可以为师矣。
”④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二、探究与体验(一)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加解释。
通,意思是:通,意思是: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士不可以..不弘毅B.仁以为..己任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3.把文中的成语摘抄在下面。
A BC D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宋濂苦学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嗜.()走.()以是..()假.()7.翻译句子。
A.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8.谈谈你读本文后的感受。
答案一、积累与巩固1.略 2.按一定的时间快乐;每天泛指多次;尽心竭力;相同。
3.lún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儒家;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温故而知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探究与体验(一)1.女汝你知智智慧 2.B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无;死而后已。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论语十则》同步练习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论语十则》同步练习第21课《论语十则》同步练习目标:1.学习一些常用的实词含义。
2.了解个人修养的内容、学习态度和态度。
3.背诵课文。
I积累积分[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论语敏而好学()默而识之()诲()2.解释以下虚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人们不知道的时候不会生气。
也是一位绅士()3)学习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不要羞于问问题[5)默而识之()3.写出以下常用词。
学而不厌()诲女知之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填空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言行的书,是______体散文,共_____篇。
2)孔子,名字——————————————————————————————————————————————————————————————————————————————————。
3)“四书”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思考与探索1.从这十则“论语”中,你看到了孔子怎样的治学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出自于本文的四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本课所选的十则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则,说一说它对你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练习1.根据提示填空1)论述新旧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觉得光阴似箭,岁月不等人。
我的句子是:_________。
3)孔子指出只要虚心学习,到处有“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一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 同步练习

《论语》十则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罔.()殆.()2.填空:(5分)《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
是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8分)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⑵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三省:)⑶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⑷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⑸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⑹不知①为不知②,是知③也(知③:)⑺见贤思齐焉(齐:)⑻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4.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⑵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⑶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⑷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⑵关于思想品德修养;⑶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
请分别就三个方面各举一则。
(5分)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6.试将本文中的成语举出三例,并加以解释。
(3分)7.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5分)8.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4分)第二部分: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学而》)⑶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⑷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⑸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⑹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⑻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⑼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 同步练习2

同步练习二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岂不善者而改之。
”1、以上这几句语录选自《》,这本书是记录_______________ 的书。
这本书是____________家的经典著作,与《》、《》、《》合称“四书”。
2、从这句语录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_______________“学习”与“思考”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 3、从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是否与第5条语录的观点相矛盾?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4、从这几条语录看,孔子认为,一个人可以所有人那里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_______________;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_______ ____ ____5、以上五条语录中,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读下面的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衰,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苟政。
初中语文《论语》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论语》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初中语文《论语十则》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敏于事而慎于言慎:谨慎,慎重B 愿无伐善,无施劳施:施加C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由:听凭D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事:从事2. 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吾十五而志于学不义而富且贵B 诲女知之乎高余冠之岌岌C 愿无伐善自矜功伐D 就有道而正焉天下归仁焉3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既来之,则安之B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饭黍粱者餍,餐糟糠者饱C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衣锦还乡D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窈窕淑女,钟鼓乐之4 下列关于《论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论语》是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
成书于战国初期,是儒家经典之一。
B “仁”“义”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在《论语述而》里,孔子就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 在《论语颜渊》里,孔子说要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的一切欲望,回复到礼教的要求上来。
D 《论语学而》篇里提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强调君子不应过分看重物质条件,而应注重精神追求,即“好学”。
二课内重点句子翻译1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2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3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答案:一1 B 施表白2 D 两个“焉”都是语气助词(A 前者“而”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修饰,后者“而”表示“转折”;B 第一个“之”为代词,第二个“之”做定语后置的标志;C 第一个“伐”为“夸耀”,第二个“伐”为“功绩,功劳”)3 D 前者“乐”为动词,喜欢;后者“乐”为使动用法。
使……高兴(A 两个“安”均为使动;B 两个“饭”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吃;C 两个“衣”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穿)4 D (A 《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及其门人的语录;B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C “克己复礼”是指克制自己超出礼制的欲望,而非所有欲望)二翻译要点:1 “敏”“慎”“就”“正”2 “安”“信”“怀”3 “克”“复”“归”“由”。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同步练习3

10 《论语》十则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择.其善者而从.之()()()()()()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4. 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里所提到的“为人谋、与朋友交”和“传不习乎”,这些自省的内容,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为什么?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什么意思?它讲了一个什么道理?6. 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说明了什么道理?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什么意思?在你与人交往时是不是这样做的?学了此文后,你对今后的设想是什么?8. 请用文中原话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是什么?②我们应该如何加强自身修养?③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求知态度?9. 文中的语句有的现在已经演变成了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阅读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学弈孟子①今夫②弈③之为数④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⑤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⑥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⑦;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⑧将至,思援弓缴⑨而射之,虽与之俱10学,弗若之11矣。
为是12其智弗若与13?曰:非然也。
①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战国时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②[今夫]用在句子开头,表示下面是设想一种情况,或者提出一个问题,要加以论述。
③[弈]指下围棋。
④[数]技术、技艺。
⑤[弈秋]一个叫“秋”的善于下棋的人。
⑥[诲]教导、指教。
⑦[惟弈秋之为听]只听着弈秋讲弈。
⑧[鸿鹄(hónghú)]大雁,天鹅之类的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与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举行学习情况座谈会,让每位同学谈谈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总结出自己的学习名言。
2.学完课文后,哪一点对自己最有启发,写篇随笔,字数、形式不限。
3.开放探究
阅读文段,请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说说这个故事对你的启发。
(50字左右)
动筒(人名)尝于国学(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中看博士论难(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
”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着冠:成年)?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结无文。
”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岂合:怎么能)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
博士无以对。
”
可探究:(1)敢于怀疑。
(2)不迷信,不盲从。
(3)要培养创造性思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