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肝药的临床应用及探讨
保肝药物分类及其临床合理应用2010-2-25

甘草酸二胺(苷灵安)
中药甘草有效成分的第三代提取物,具有较 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 作用。
适应症:
伴有谷丙转氨酶升高的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不良反应:
纳差、恶心、呕吐、腹胀,以及皮肤瘙痒、 荨麻疹、口干和浮肿,心脑血管系统常见头 痛、头晕、胸闷、心悸及血压增高
用法用量:ivgtt.150mg一次
查体:T 36.8℃,P 70次/分,R 20次/分,BP:123/70mmHg。 神智清楚,无病容,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 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及胸膜摩擦音。 腹部外形正常,全腹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腹部未触及包块。其 余其余生命体征无异常。
辅助检查: 11.4输血前全套:HbsAg 10.52 Anti-HBe 0.60 Anti-HBc 0.04 11.12输血前全套:HbsAg 31.61 Anti-HBe 0.38 Anti-HBc 0.03 11.4术前凝血常规:PT 13.3秒其余正常 11.4血氨:25.3umol/L (<25) 11.4甲、丙、戊肝(-) HIV(-) TP(-) 11.4肝胆胰脾肾彩超:未见异常 11.5甲胎蛋白AFP :33.18ng/ml (11-35) 11.5自身免疫相关抗体:AMA(-) LKM(-) LC-1(-) SLA(-) 11.12乙肝病毒DNA 4.18*10^3
不良反应:
大剂量时偶尔会出现胃肠道紊乱(腹泻)。 本品中含有苯甲醇,少数人对此产生过敏反应。
本品严禁用电解质溶液稀释
iv:232.5-465mg(1-2安瓿),qd 静脉滴注:465-930mg(2-4)或者1.395-1.488g(6-8),qd
利胆类药物
医生推荐:保肝药物的临床应用心得

医生推荐:保肝药物的临床应用心得作为一名医生,我一直在关注保肝药物的临床应用,因为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保护肝脏就是保护生命。
在我的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关于保肝药物应用的心得,希望对这些药物的合理使用有所帮助。
1. 早期应用:肝损伤早期,及时使用保肝药物,可以有效减轻肝细胞损伤,防止病情恶化。
2. 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具有针对性的保肝药物。
例如,对于酒精性肝病,可以选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作用的药物;对于病毒性肝炎,可以选择具有抗病毒、抗炎、保护肝细胞作用的药物。
3. 联合应用:针对肝损伤的不同机制,联合使用多种保肝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4. 长期应用:保肝药物需要长期使用,以达到最佳疗效。
在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适时调整药物剂量。
1. 维生素及辅酶类:如维生素B族、维生素C、维生素E、辅酶A 等,这些药物可以促进肝细胞代谢,提高肝细胞的解毒能力。
2. 保肝降酶药物:如双环醇、联苯双酯、甘胱胺酸等,这些药物可以降低血清转氨酶水平,减轻肝细胞损伤。
3. 抗炎药物:如甘草酸制剂、丹参、水飞蓟等,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作用,可以保护肝细胞。
4. 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联合使用这类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细胞损伤。
5. 肝细胞再生药物:如谷胱甘肽、硫普罗宁等,这些药物可以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功能。
再次,要注意保肝药物的副作用。
虽然保肝药物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但在应用过程中仍需密切关注。
如维生素类药物过量可能导致过敏、肝功能异常等;甘胱胺酸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肝功能异常等。
在应用保肝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医嘱,切勿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1. 戒酒:酒精是导致肝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戒酒可以减轻肝负担,有利于肝细胞修复。
2. 饮食调理: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高热量食物。
3.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有助于肝细胞的修复。
常用保肝药物分类及应用

免疫调节作用。苦参素对机体免疫力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从而有利于肝炎患者的恢复
抑制乙肝病毒的作用。
2、苦参素类
五、利胆护肝药物
PART 04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通过使细胞膜磷脂甲基化功能的增强,活化了细胞膜磷脂的生物转移反应,恢复了胞质膜动力学特征和胞质膜的流动性,使Na+/K+-ATP酶泵功能的恢复,对于肝细胞摄入和分泌胆盐起着重要作用。
01
初始治疗:每日500~1000mg,肌肉或静脉注射,共2~4周。
02
维持治疗:每日1~2次,每次口服1片。
03
腺甘蛋氨酸(思美泰)
03
02
01
是正常胆汁成份的异构体,它可以增加胆汁的分泌,抑制肝脏胆固醇的合成,减少脂肪肝的形成,松驰Oddi括约肌,促进胆汁排出。
成人口服:每日8~10mg/kg,早、晚进餐时分次给予。
因为含有苯甲醇,故新生儿和妊娠前3个月孕妇禁用。大剂量口服可导致腹泻,极少数有过敏反应。
01
02
03
为肝脏提供巯基或葡萄糖醛酸;
增强肝脏的氧化、还原、水解、合成等一系列化学反应;
将有毒物质转变成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并通过尿和胆汁排泄出体外,从而减轻有害因素对肝脏的持续损害。
三、解毒保肝药物
其他:中药制剂、合成制剂
保肝药物的分类
一、基础代谢类药物
PART 01
主要包括维生素及辅酶类
主要是各种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含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烟酰胺、泛酸钙)、维生素E。
01
维生素C具有可逆的还原性,在体内形成单独的还原系统,起到递氢作用,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减轻肝细胞的脂肪变性、促进肝细胞再生及肝糖原合成。
保肝药物分类及临床合理应用

保肝药物分类及临床合理应用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包括代谢、解毒、合成蛋白质等。
然而,肝脏也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酒精、病毒等,导致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保肝药物是治疗这些肝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将介绍保肝药物的分类及临床合理应用。
抗炎保肝药物:这类药物主要针对炎症性肝病,如急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常见的抗炎保肝药物包括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类、双环醇等。
解毒保肝药物:这类药物具有解毒功能,可以清除体内的有毒物质,如重金属离子、药物残留等。
常见的解毒保肝药物包括N-乙酰半胱氨酸、硫普罗宁等。
促进能量代谢的保肝药物:这类药物可以促进肝脏的能量代谢,提高肝脏的功能,如维生素B族、辅酶A等。
抗纤维化保肝药物:这类药物主要针对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可以抑制肝脏纤维化的进展,如秋水仙碱、干扰素等。
明确诊断:在使用保肝药物前,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明确诊断,确定肝脏疾病的原因和类型。
选择合适的药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选择合适的保肝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
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经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包括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给药途径等。
监测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肝功能和其他相关指标,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药物的副作用。
调整治疗方案:根据监测结果和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保肝药物的分类及临床合理应用对于治疗肝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使用保肝药物时,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共同促进肝脏健康的恢复。
保肝药是临床广泛应用于防治肝脏疾病的药物,它们能够不同程度地保护肝脏功能,改善肝脏病理状态,促进肝脏损伤修复。
然而,如何评价保肝药的临床疗效以及如何合理应用保肝药,是临床实践中需要和解决的问题。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儿童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韩 启 胜 马 卫 国
811100青 海 循 化 县 人 民 医院
810007青海省妇 女儿童 医院
摘 要 目的 :探 讨 小 儿 肺 炎 支 原体 肺 炎 的 临床 诊 治 特 点 。方 法 :回顾 性 分析 我 院 收 治 的 小 儿 肺 炎 支 原 体 肺 炎 152例 临 床 资料 ,应 用阿 奇霉静 脉 滴 注治 疗。结 果 : 所 有 患 儿 均 症 状 消 失或 改善 ,实验 室 指 标 恢 复 正 常 。 随 访 3~12 个 月 ,病 情 无 反 复 ,无 后 遗 症 。 结 论 :肺 炎 支原 体 肺 炎 发 病年龄 提前 ,临床 表现 没 有特 异性 ,诊 断 主 要依 靠 实验 室检 查 ,治 疗 选 用 干扰 蛋 白 质合成的 阿奇霉素 等。 关键词 小儿 肺 炎 支原体 肺 炎 诊 断 治 疗 doi:10.3969/j.issn.1007 —614x.2010.
X线 胸 片 :所 有 患 者 均 拍 胸 片 ,一 侧
60例 ;年龄 <1岁 19例 ,1~3岁 46例 ,4 大 片 絮 状 阴影 112例 ,双侧 大 片 絮 状 阴影
~ 7岁 7l 8例 ,>7岁 9例 。
13例 ,肺 门增大 19例 ,肺纹理增强 45例 ,
症 状 与体 征 :均 有 发 热 症 状 ,发 热 多 有胸腔积液 14例 ,合并肺不张 6例 。
结束后 随访 3年其 生长 发育 与同龄 者无
资 料 与 1年 7月 ~2005年 10月我院住 院
乙型肝炎患者 12例 ,年龄 6~14岁,平均年 龄 8岁 。其 中慢性 乙型肝炎 8例 ,急性 乙型 肝炎 4例 ,所有病例 均符 合 2000年西安全 国传染 病 学术 会议 所制 定 的肝炎 诊 断标 准 。
保肝药物在临床中应用情况的调查

保肝药物在临床中应用情况的调查目的:了解保肝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情況,为保肝药物在临床中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方法:通过拟定调查指标(年龄预防及治疗用药情况销售金额用药频度),对2014年1-12月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26598份病例中,使用保肝药物2490例,保肝药物的使用金额占销售药品总金额的4.65%。
保肝药物以单联使用为主,占75.22%。
结论:保肝药物临床应用状况欠合理。
标签:保肝药物,临床应用,调查研究为探讨保肝药物临床应用的特点合理性及发展趋势,对2014年1-12月我院保肝药物应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便对该类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用药趋势经济性及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统计保定市第二医院2014年1-12月26598份出院病例的患者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入出院诊断实验室肝功检查,以及所有病例消耗药物基本情况,药物销售总金额,保肝药物名称剂量规格数量销售金额等信息。
1.2 方法1.2.1 使用保肝药物患者年龄分布情况根据WHO年龄分段方法,将使用保肝药物各年龄段患者人数换算成百分比进行统计。
1.2.2 用药频度(DDDs)日均药费用(DDC)和药物利用指数(DUI)采用药物经济学的用药频度分析法,以限定日剂量(DDD值)为标准,计算各品种和各类药物的用药频度及日平均用药费。
DDD值以WHO推荐限定日剂量,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及药品说明书的成人平均日剂量为准。
DDDs=某药的消耗量/该药的DDD值,其值越大说明该药的使用频率越大;DDC=某药的零售总金额/该药的DDDs,表示患者应用该药的平均日费用[1];DUI=DDDs/总用药日数,DUI >1说明该药不合理,DUI 1说明该药应用合理[2]。
同一品种的不同规格不同厂家产品折算为同一单位后计算该药的总用量;同一品种不同剂型不同给药途径因DDD值不同,分别计算DDDs 后进行汇总即为该药的总DDDs 金额按销售金额计算。
保肝药物分类及临床合理应用

保肝药物分类及临床合理应用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肝功能异常会对整个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保肝药物因其具有保护肝脏功能而备受关注,合理应用保肝药物可以维护肝脏健康,促进肝功能的恢复。
本文将对保肝药物的分类及其临床合理应用进行探讨。
一、保肝药物的分类1. 中药类保肝药物:中药历史悠久、来源广泛,对肝脏保护作用有一定疗效。
常见的中药类保肝药物有人参、黄芪、当归等。
这些中药主要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减轻炎症反应等途径起到保肝作用。
2. 西药类保肝药物:西药类保肝药物是指以化学合成方法生产的保肝药物,作用机制更为明确,疗效相对稳定。
常见的西药类保肝药物有丙种场甾酮、苦丁茶碱、生物活性硫酸育亨宾等。
这些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胆固醇合成、抗氧化、抗炎等,从而发挥保肝作用。
3. 维生素类保肝药物:维生素类保肝药物主要是维生素B群(如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以及维生素E等。
这些维生素可以促进肝细胞再生和修复,提高肝脏代谢功能,起到保肝作用。
二、保肝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1. 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肝病是由长期饮酒引起的肝脏病变,临床上常见。
在治疗酒精性肝病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保肝药物。
例如,对于轻度酒精肝炎患者,可以选用中药类保肝药物进行治疗。
而对于重度酒精肝炎患者,西药类保肝药物可能更为适宜。
2. 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对肝脏造成严重影响。
在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过程中,保肝药物的使用有助于减轻肝脏损伤,促进病情稳定。
常用的保肝药物包括中药类和西药类,根据个体差异和病情选择合适的保肝药物,如丙种场甾酮、人参等。
3. 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于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或过量使用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
在治疗药物性肝损伤时,应及时停用肝毒性药物,并使用保肝药物辅助修复肝脏损伤。
例如,苦丁茶碱等西药类保肝药物可以帮助减轻肝脏负担,从而恢复肝功能。
保肝药物的临床评价及其在药学领域中的研究应用

保肝药物的临床评价及其在药学领域中的研究应用保肝药物是指对肝脏功能有益的药物,能够修复受损的肝细胞、增强肝脏的代谢功能、改善肝脏的免疫功能。
保肝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临床评价及其在药学领域中的研究应用,备受关注。
一、保肝药物的临床评价保肝药物的临床评价主要包括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药效持久性等方面的评价。
其中,药物的安全性是最基本的评价指标,因为肝脏是我们身体中最重要的代谢器官,对于肝脏产生任何负面影响的药物都应该避免使用。
而药物的有效性则是判断药物是否真正有治疗作用的关键指标。
在评价药效持久性时,我们需要考虑药物在服用一段时间后是否仍有治疗效果。
最近,针对保肝药物的临床评价,已经有一些新的研究出现。
例如,一项在中国进行的研究表明,服用甲醛固醇胶囊后,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胰岛素水平降低,而胰岛素敏感性增强。
这意味着甲醛固醇胶囊不仅可以保肝,还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症状。
另外,一些研究也表明保肝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减少肝炎和脂肪肝等肝脏疾病的风险。
二、保肝药物在药学领域中的研究应用除了临床评价外,保肝药物在药学领域中的研究应用也非常广泛。
保肝药物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在设计新的保肝药物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例如,保肝药物的抗氧化作用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
在保肝药物研究中,很多研究都是关于保肝药物的抗氧化性能的。
因为氧化应激已经被证明是肝损伤的一种主要机制,在保肝药物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考虑药物的氧化应激抗性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肝脏免受损伤。
此外,保肝药物在药学领域中也用于深入了解肝脏代谢的相关问题。
例如,用药物对肝脏代谢进行调节可以避免很多药物的不良反应出现。
这是因为肝脏是人体中代谢药物的主要器官,肝脏代谢的不足或代谢过于活跃都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积累而成为系统性的毒性。
总之,保肝药物的临床评价及其在药学领域中的研究应用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认真了解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药效持久性等指标,以便更好地评价药物的治疗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保肝药的临床应用及探讨保肝药,通常指具有肝脏保护功能,或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强肝脏解毒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效的药物。
目前在我国的保肝药物种类繁多,按照其作用机制分为以下几大类:(1)解毒类保肝药物:此类药物可为肝脏提供巯基或葡萄糖醛酸,增强肝脏的氧化、还原、水解、合成等化学反应,或者络合重金属,通过尿液或胆汁排出体外,从而减轻有害因素对肝脏的持续损害。
代表药物有葡萄糖醛酸内酯、谷胱甘肽、硫普罗宁等。
(2)促肝细胞再生药物:此类保肝药物能加速修复肝细胞,刺激新生肝细胞的DNA合成,使受损的肝功能和酶活力恢复正常,从而促进肝细胞再生。
代表药物有促肝细胞生长素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等。
(3)促进能量代谢类药物:包括各种水溶性维生素、辅酶类和门冬氨酸钾镁等。
此类药物能促进肝细胞能量代谢,保持代谢所需各种酶的正常活性。
(4)利胆类保肝药物:可增加胆汁的分泌,缓解胆汁淤滞。
代表药物包括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Me)等。
(5)中草药及其提取物: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具有抗病毒、降黄、降酶、抗肝纤维化、改善肝功能、调节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等作用,代表药物包括水飞蓟素、联苯双酯、甘草甜素等。
通过Pubmed 数据库笼统地以hepatoprotec⁃tive drug或liver protection drug作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发现相关研究较少,大部分英文的研究由中国的医疗机构发表。
然而,使用保肝药或保肝在CNKI、维普等中文数据库检索,可检索到大量的实验室和临床相关研究,保肝药在临床各个科室被广泛使用,尤其是肝病及结核病等领域。
在儿科的临床实践中,保肝药物的使用仍较为广泛,例如在婴儿肝炎综合征、药物性肝损(如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病毒性肝炎及各种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等疾病的治疗中使用保肝药退黄、降酶。
本文以2种国内外研究较为深入的保肝药为例,结合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的实验室及临床研究证据,提出我们对保肝药物使用的一些反思和建议。
1 SAMeSAMe是合成谷胱甘肽的前体物,在核酸、磷脂、组蛋白等的甲基化中作为甲基的主要供体,参与多种重要的细胞反应。
早期研究发现,在慢性肝病患者体内SAMe水平显著降低,其确切的发生机制仍不明确。
体内SAMe降低导致机体在氧化应激及严重肝脏损伤时肝细胞的防御能力下降。
此外,在肝损伤中,SAMe可调节体内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的平衡。
研究显示,SAMe可减弱促炎细胞因子TNF-介导的肝损伤,同时,其可通过升高谷胱甘肽减少TNF-诱导的肝坏死。
研究者使用脂多糖刺激小鼠的单核细胞株RAW264.7,发现SAMe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和体外均可减少TNF- 的产生,并可诱导抗炎因子IL-10的产生。
体外实验显示,SAMe可抑制胆汁酸诱导的肝细胞凋亡,但却会促进肝肿瘤细胞的凋亡,产生这两种不同的效应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在中国、美国等国家,SAMe较为广泛地应用于慢性肝脏疾病的治疗中。
1 . 1 SAMe 和肝内胆汁淤积(intra-hepatic cho⁃lestasis,IHC) SAMe被应用于各种慢性肝脏疾病的治疗中,其中,IHC似乎是其最大的适应证。
许多疾病情况下,胆汁流受损,导致毒性胆汁酸盐在肝内及血液中积聚,形成胆汁淤积。
慢性胆汁淤积可导致肝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以及胆管增生,最终引起肝纤维化。
研究显示,SAMe的缺乏将影响胆盐外运泵(bile salt export pump,BSEP)的活性,引起IHC的形成。
此外,胆汁淤积引起的肝细胞损伤通常与谷胱甘肽的缺乏相关,而补充SAMe可帮助纠正谷胱甘肽缺乏。
动物实验显示,预先给予SAMe,再进行胆管结扎的小鼠,与直接进行胆管结扎的小鼠相比,体内发生的氧化应激反应更弱,氧化谷胱甘肽与总谷胱甘肽的比值更小。
但该研究及另外1项相似的研究并未检测出胆汁淤积相关生化指标,包括丙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和总胆红素的差异,也未发现肝细胞坏死或纤维化面积在两组中的差异。
有2项大型的临床研究纳入了不同病因引起的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
其中1项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纳入了220例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试验组给予口服SAMe1600 mg/d,与对照组比较,其胆汁淤积相关的生化指标显著下降,疲倦和瘙痒的症状明显改善。
随后另外1项研究中,640例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被非随机分配到两个不同剂量组(500 mg/d,肌注和800 mg/d,静滴),受试者多为病毒性肝炎患者,60%存在肝硬化。
该研究同样通过疲倦和瘙痒症状的改善及实验室指标的好转来判断SAMe的有效性。
研究发现,两组给药方案的有效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计超过2/3的受试者报告有效。
虽然这2 项研究都支持SAMe用于治疗IHC,但2项研究都存在方法学缺陷,例如纳入标准不明确,同时,第2项研究为非随机研究,且无安慰剂或标准药物的对照组。
此外,还有数个小型的临床研究以症状的严重程度作为终点指标评估SAMe的有效性。
1项Meta分析纳入了4个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其结果显示在IHC的治疗中,SAMe优于安慰剂,能显著减轻瘙痒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但是,各研究间具有较为明显的异质性。
由于缺乏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同时,缺乏将SAMe与传统药物如熊去氧胆酸比较的研究,关于SAMe治疗IHC的有效性及其与传统药物相比是否具有优势,目前似乎尚无确定性结论。
1 .2 SAMe与病毒性肝炎引起胆汁淤积的病因众多,上述研究中也纳入了病毒性肝炎的患者,也就是说,SAMe对由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胆汁淤积可能有效。
这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国内学者比较了SAMe 与传统中成药茵陈素在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并发肝细胞性黄疸中的疗效。
其研究显示,SAMe能更加显著降低患者的胆红素、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水平。
但该研究方法学存在一定缺陷,例如未说明随机方案的具体设计,未采用盲法,且对照组使用的中成药,其有效性尚不确定。
另外,该研究主要是对一系列生化指标的评估,而对临床症状的评估较少。
近几年的一些研究显示,SAMe在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中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辅助药物,尽管其没有直接抗病毒的效应,但将其作为辅助治疗,可增加早期的病毒学应答,可改善病毒动力学,增加早期和持续病毒清除率。
研究者认为,SAMe或许将成为有效的辅助药物应用于丙型肝炎的治疗中,但这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2 水飞蓟素使用天然植物成分作为疾病的辅助治疗,并非中国特色。
中药保肝在许多国家盛行。
研究资料显示,在美国和欧洲,大约65%慢性肝病患者使用中草药制剂;在德国,水飞蓟素的年消费总额达到18亿美元。
在众多的保肝中草药中,研究得最为深入的当属水飞蓟素。
水飞蓟素从菊科药用植物水飞蓟中提取,主要成分有水飞蓟宾、异水飞蓟宾、水飞蓟宁和水飞蓟亭等黄酮类物质,其作为保肝药已经应用于临床几个世纪。
体外研究和动物实验探索了水飞蓟素的保肝机制。
黄酮类物质可作为抗氧化剂,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加组织中谷胱甘肽水平,抑制脂质过氧化。
同时,可以刺激肝细胞再生,通过稳定细胞膜阻止肝毒性物质进入肝细胞,并能增加肝细胞蛋白的合成。
研究显示,黄酮类药物可抑制白三烯的产生,这可能是水飞蓟素具有一定抗炎和抗纤维化作用的机制之一。
2007年的1项研究显示,水飞蓟素在体外具有抗肝肿瘤细胞的特征;2010年的1项研究显示,水飞蓟素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均为HCV-RNA依赖的RNA 聚合酶抑制剂,暗示其可能具有抗丙型肝炎病毒的潜能。
水飞蓟素广泛应用于肝脏疾病的治疗中,如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肝炎等。
人体环境毕竟与体外和动物体内环境不同,药物的有效性最终需要通过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2005年,研究者系统评价了水飞蓟素对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水飞蓟素或许能够降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转氨酶水平,但似乎并不能减少病毒载量或影响肝脏的组织学程度。
另外1项Cochrane的系统评价纳入了13项随机研究,总计纳入915例酒精性肝病和(或)乙型或丙型肝炎患者。
对相关研究的方法学评价显示,相关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不高:只有23%的研究报道了足够的分配隐藏,只有46%的研究被认为实施了双盲。
Meta分析显示,水飞蓟素和安慰剂或者空白对照相比,在死亡率(RR 0.78,95%CI 0.53~1.15)、肝脏疾病的并发症(RR 0.95,95%CI 0.83~1.09)以及肝脏组织学方面并无优势。
对13项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使用水飞蓟素,肝脏相关的死亡率显著降低(RR 0.50,95%CI 0.29~0.88),但对几个高质量研究进行的亚组分析显示并无此效应(RR0.57,95%CI 0.28~1.19)。
此外,Meta 分析显示,使用水飞蓟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没有明显增加(RR 0.83,95%CI 0.46~1.50)。
研究者认为,目前仍缺乏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支持水飞蓟素在上述疾病中的使用。
之后更新的系统评价,结论并未改变。
研究者在接受化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中开展了1项双盲的随机对照试验,该研究纳入了50例ALL患儿,试验组在化疗同时接受口服水飞蓟素保肝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
在化疗的第28天,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生化指标丙氨酸转移酶、天门冬氨酸转移酶、胆红素无显著差异,但在治疗第56天,试验组的丙氨酸转移酶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天门冬氨酸转移酶和胆红素并无显著差异。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