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异质性与消费倾向的变化-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

合集下载

经济转型期中国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研究 --1978~2003年实证研究

经济转型期中国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研究 --1978~2003年实证研究

经济转型期中国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研究 --1978~2003年
实证研究
周建
【期刊名称】《财经研究》
【年(卷),期】2005(031)008
【摘要】文章利用1978~2003年样本数据通过消费函数的变参数空间状态模型研究了经济转型期中国农村居民超敏感度消费行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存在着显著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在此基础上,文章利用附加"预防性储蓄"动机的消费模型和ARCH结构对预防性动机强度进行了估计,检验结果发现未来预期收入中存在显著的不确定性,这表明在目前农村总需求不足的情形下,降低"预防性储蓄"动机和流动性约束将是扩张社会消费需求的重要政策.
【总页数】9页(P59-67)
【作者】周建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6.1
【相关文献】
1.江西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实证研究 [J], 刘雪岚
2.农民消费行为实证研究:1978年-2007年——来自预防性储蓄理论的解释 [J], 张璇;徐会奇;李辉
3.贵州省农村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变动趋势研究——基于1978-2013年经验数据[J], 白斌飞;唐鑫鹏
4.中国1978~2003年教育与R&D投资对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J], 李雪峰
5.揭示“制度与增长关系之谜”的一个研究视角——基于中国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1978—2004) [J], 靳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济不确定性与预防性储蓄

经济不确定性与预防性储蓄

经济不确定性与预防性储蓄近年来,全球经济面临着日益增长的不确定性,不论是贸易战争、金融危机还是新冠疫情,这些因素都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与不确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预防性储蓄成为经济个体和国家的重要策略之一。

本文将探讨经济不确定性与预防性储蓄的关系,并分析一些应对策略。

经济不确定性是指经济环境中充满变数和不确定因素的状态。

不论是国际政治局势、金融市场波动,还是突发的自然灾害,这些都会影响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面对不确定性,个体与国家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而预防性储蓄便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预防性储蓄是指个体或国家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或非计划性支出而进行的储蓄行为。

这种储蓄形式在经济学中被视为一种理性选择,因为在经济不确定性高时,个体和国家需要更多的经济弹性来应对突发事件。

例如,在经济衰退期间,个人面临失业风险的可能增加,国家也面临财政收入减少的风险。

此时,预防性储蓄可以为个体提供更多的安全感,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应对空间。

面对经济不确定性,个体首先应考虑的是个人储蓄。

在满足日常生活开销的同时,个人应有意识地积累储蓄,以准备应对突发事件或不确定的经济情况。

这种预防性储蓄可以作为个体稳定经济状况的保障,例如应对突然的医疗费用或失业风险等。

此外,个体预防性储蓄还可以用于购买住房、教育投资等长期规划,为个人未来提供更好的经济保障。

对于国家而言,预防性储蓄也是非常重要的。

国家应该通过建立稳健的财政政策,增加预算盈余,并储备适当的外汇储备。

这样一来,国家可以在经济不确定性高时,通过适时的财政刺激政策来稳定经济。

在金融危机和疫情等特殊时期,国家可以动用储备资金来支持企业和个体经济活动,稳定金融市场,并有效应对危机。

除了个体与国家的储蓄行为,金融机构在经济不确定性时期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金融机构通过提供储蓄和投资渠道,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了风险分散和资金流动的机制。

预防性储蓄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例如存款、保险、债券等等。

预防性储蓄、家庭财富与不同收入阶层的城镇居民消费行为

预防性储蓄、家庭财富与不同收入阶层的城镇居民消费行为
预防性储蓄理论还涉及到消费者的风险认知和风险偏好, 这些因素会影响消费者的储蓄决策。例如,对未来经济状 况越不确定的消费者,越有可能增加预防性储蓄。
预防性储蓄的衡量方法
衡量预防性储蓄的方法包括:通过问卷调查、消费者行为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 了解消费者的储蓄动机和储蓄行为;通过建立模型,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消费者的 储蓄决策;通过分析宏观经济数据,了解预防性储蓄对整体经济的影响等。
丰富和完善城镇居民消费理论
通过对预防性储蓄、家庭财富与不同收入阶层的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 富和完善城镇居民消费理论,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指导城镇居民合理规划家庭财务
通过对不同收入阶层的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可以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加针对性的家庭 财务规划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家庭财富。
来源
家庭财富的主要来源包括工资收入、投资收益、财产性收入 、创业收入等。此外,家庭财富也可能来自社会福利、遗产 等。
家庭财富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
01
收入效应
家庭财富的增加会提高家庭的消费能力,即收入效应。拥有更多财富
的家庭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刺激消费。
02
替代效应
当家庭财富增加时,家庭成员可能会更加注重未来的生活保障,从而
高收入阶层
该阶层居民更注重品质、品牌和个性化需求,愿意为高 品质商品和服务支付更高的价格。同时,他们更倾向于 进行投资和理财,以增加财富积累。
中等收入阶层
该阶层居民关注性价比,注重商品和服务的实用性和功 能性。他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可能会进行 一些额外的消费,如旅游、娱乐等。
低收入阶层
该阶层居民主要关注基本生活需求,如食品、住房、医 疗等。他们的消费行为相对简单,通常以价格低廉、实 用性为主要考虑因素。

影响中国国民储蓄率的其他因素

影响中国国民储蓄率的其他因素

影响中国国民储蓄率的其他因素本章主要分析预期寿命之外的其他因素对中国国民储蓄率水平的影响,主要有三个部分。

一是分析预防性储蓄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二是分析人口结构变动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三是分析国民储蓄结构的影响。

第一节预防性储蓄动机居民储蓄是国民储蓄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储蓄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国民储蓄率水平。

目前最终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小,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水平。

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不足主要由居民消费引起,1978年以来,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已从50%左右下降至目前的40%以下。

居民消费增长乏力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预防性储蓄动机较强,为了验证中国家庭是否存在预防性储蓄动机,我们使用中国家庭收入项目调查(Chinese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中针对中国家庭调查的微观数据,考察并验证消费增长的影响因素,解释中国家庭消费特征。

一计量模型的确定与数据的处理1.计量方程的确定一个典型消费者,寿命为T,在第t期的目标是:约束条件为:A i,t+j+1=(1+r i)A i,t+j+Y i,t+j-C i,t+j,A i,T+1=0Y t=P tνtP t=P t-1N t其中,E t为消费者第t期的条件期望,T为死亡年龄,σ为时间偏好,C i,t为第t期消费,Y i,t为第t期现期收入,νt为现期收入冲击,P t为持久收入,N t为呈对数正态分布的持久收入随机扰动项,A i,t为第t期资产,r i为第t期无风险资产收益率,U(·)为CRRA效用函数(1-ρ)C i,t1-ρ。

该模型的解在效用函数为CRRA形式条件下,在r t+1=φt+1=0处取二阶泰勒级数,可得:如果消费冲击是对数正态分布的,设ηt+1=Δln c t+1-E t(Δln c t+1),πt+1=Δln c t+1-E t[Δln c t+1],那么式(8-2)将为:其中,,ρ值为相对谨慎系数,可以度量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大小。

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实证研究

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实证研究

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实证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城镇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

预防性储蓄作为一种风险应对策略,在中国城镇居民中尤为突出。

本文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深入剖析了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经济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对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研究范围和对象。

接着,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总结了预防性储蓄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为后续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采用了多种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包括问卷调查、面板数据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模型等。

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本文揭示了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的现状、特点及其与收入、教育、年龄等因素的关系。

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预防性储蓄与金融市场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的互动关系。

本文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

本文认为,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等措施,有助于降低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意愿,促进消费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预防性储蓄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以及探讨不同区域、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差异性。

二、文献综述预防性储蓄理论源于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由Leland 于1968年首次提出。

该理论主张,消费者为预防未来不确定性导致的消费水平急剧下降,会进行预防性储蓄。

预防性储蓄的存在意味着,在不确定性的影响下,消费者会偏离标准的欧拉方程,减少当期消费,增加储蓄。

这种消费行为的变化,反映了消费者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和对风险的规避。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围绕预防性储蓄的存在性、影响因素及其对消费和储蓄行为的影响等方面展开。

例如,(2010)利用中国城镇居民的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预防性储蓄的存在性,并发现不确定性对预防性储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预防性储蓄与中国居民消费行为

预防性储蓄与中国居民消费行为
也 由 6 .%下 降 到 5 . 1 8 21 %。 这 种 偏 低 的 居 统 计 局 城 调 总 队 对 部 分 城 市 居 民家 庭 进 行 断 降 低 ,固定 工 作 越 来 越 少 ,而在 私 人 企 外 股 民 消费 率 显 然 对我 国经 济 快 速 持 续 增 长 形 的储 蓄 动 机 调 查 的 结 果 表 明 .在 储 蓄 动 机 业 、 资企 业 、 份 制 风 险企 业 工 作 的份 额 成 巨大 的障 碍 。 与居 民消 费 表 现 形 成 反 差 前 几 位 的分 别是 : 女 教 育 占 1.%、 急 不 断增 加 , 些 都 是短 期 合 同 工作 。 19 — 子 78 防 这 9 5
维普资讯
预 防性储 蓄 与 中国居 民消费行 为
吴 良 国
( 武汉科 技 大 学城 市建设 学院 湖 北 武 汉 40 7 ) 3 00
摘 要 预 防 性储 蓄 已成 为 制 约 我 国居 民 消费 的 巨大 障碍 。自 2 0世 纪 9 O年 代 以 来 , 会 转 型 、 济 情 况 变 社 经 化 等 使 我 国居 民无 论 是 在 未 来收 入 还 是 在 未 来 消费 方 面 都存 在 较 大程 度 的 不 确 定 性 。 因此 。 国居 民存 在 较 强 我 的预 防 性储 蓄动 机 。要 从根 本 上 解 决 居 民 高储 蓄 、 消 费现 状 , 须设 法降 低 居 民预 防性 储 蓄 意愿 。 低 必 关键词 预 防性 储 蓄 居 民消费 储 蓄 动 机
的是 在 此 期 间 , 国 居 民 的储 蓄 持 续增 长 , 需 占 1 % 、 防 疾 病 占 l. 、 养 老 占 19 我 3 1% 3 9 8年 间 , 国 有 单 位 就 业 人 数 减 少 了

预防性储蓄、不确定性与制度变迁

预防性储蓄、不确定性与制度变迁

36《商场现代化》年月(中旬刊)总第5期财经论坛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率无疑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各种收入与消费的不确定性,以及体制,政策,消费环境等方面带来的不确定都影响着消费者的储蓄和消费行为。

与此同时,各项改革措施如房改,车改,养老,教育制度的实施,使得家庭储蓄还担负着多重责任。

从长远上看改革有益于经济发展,但在短期内,无疑增大了居民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使得居民对未来有着较强的不确定性预期,在储蓄中预防性储蓄占了很大的比重。

因此,本文将主要从预防性储蓄及其不确定性,制度变革几个方面,定量检验中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问题。

一、预防性储蓄的经济计量模型本文简化了徐绪松(2003)的预防性储蓄模型,利用其作为计量检验的基础。

对考虑一个T 期的离散时间模型。

消费者在各个时期的收入为Y t ,用A 0表示初始资产水平,A t 表示第t 期的资产水平,C t 表示第t 期的消费。

假设效用函数是C RR A 常相对风险厌恶型的,。

消费者在时的效用最大化问题为: (1)各期的资产水平满足条件:A t +1=(1+r )(A t +Y t -C t )其中ρ表示主观贴现率,假定无风险利率r 被看作是固定且已知的。

模型中所有的不确定性都被认为是由劳动收入Y 的不确定性引起的。

求解该消费模型得到欧拉方程:(2)假设消费是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对上式两边同取对数,最后得到:(3)其中β是常数。

上方程是关于预防性储蓄的经济计量模型,是V a r (Δc t )在给定现期可用信息条件下,下期消费增长的条件方差,反映了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V a r (Δc t )的系数说明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受到未来不确定性的影响。

显然如何构造解释变量的数据是现在的惟一问题。

我们将使用G A RCH 模型估计消费增长率时间序列的时条件方差。

二、数据分析及G A RCH 模型的估计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是1994年的第一季度到2006年的第四季度,其中消费数据采用的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利率取自《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国家统计局网。

预防性储蓄动机对上海城市居民消费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的开题报告

预防性储蓄动机对上海城市居民消费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的开题报告

预防性储蓄动机对上海城市居民消费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的开题报告【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居民进行正确的储蓄和消费成为了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预防性储蓄动机在此时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选取上海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居民收入、消费和储蓄等数据的分析,实证研究了预防性储蓄动机对上海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

研究发现,居民收入的增加能够促使消费增加,但同时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居民越重视预防性储蓄,越倾向于减少消费支出。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指导居民储蓄与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预防性储蓄动机;消费行为;储蓄行为;上海一、研究目的和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于物质需求的不断增加也成为了经济的主要稳定因素之一。

消费依赖于收入的增长,但在大部分情况下,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并不完全符合理性预期。

为了引导居民进行正确的储蓄和消费,政府应该在政策层面上给予引导和支持,提高居民对储蓄和消费方面的认识和意识,因此,通过研究预防性储蓄动机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探寻居民储蓄与消费的关系,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选取上海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居民收入、消费和储蓄等数据的分析,实证研究了预防性储蓄动机对上海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

研究结果可为政府制定相应的储蓄和消费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对于指导居民的储蓄与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文以预防性储蓄动机为理论基础,以上海市居民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收入、储蓄和消费三个方面分析预防性储蓄动机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居民的收入、储蓄和消费等数据进行分析,使用二次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预防性储蓄动机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三、研究进展和计划目前,本文已经收集到上海市居民的收入、储蓄和消费等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inance & Trade Economics, No 5, 2010
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异质性与消费倾向的变化
基于中国城镇居民的研究
邓可斌 易行健
*
内容提要: 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 , 证明消费者预防性储蓄动机存在异质 性: ( 1) 教育程度是预防性储蓄动机重要影响因素而年龄不是; ( 2) 消费过度敏感和过度 平滑在中国消费者中典型并存 , 教育不能减弱消费者过度敏感和过度平滑 , 甚至会加剧消 费过度平滑 ; ( 3) 消费支出不确定性并不完全决定于收入不确定性 。因此, 为了提高居民 的消费倾向和改变中国现有的高预防性储蓄状况, 关键在于降低预期消费支出的不确定 性对消费者的影响。 关 键 词: 预防性储蓄动机 异质性 消费倾向 过度敏感 过度平滑 作者简介: 邓可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财经学院与国际经贸研究中心副教授、 博士 , 510420; 易行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与国际经贸研究中心教授、 博士 , 510420。 中图分类号 : F014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002- 8102( 2010) 03- 0014- 06
二、 理论与实证模型
( 一) 异质性偏好与预防性储蓄动机
T- t
家庭 i 的目标函数为: m ax E t C
i, t+ j
(1+
j= 0
i
) - j U i ( ci, t+ j )
s. t . A i, t+ j + 1 = ( 1 + r i ) ( A i, t+ j - ci, t+ j ) +蓄动机 , 尤其对当期收入增长具有过度敏感性 , 因而经济周期 将由于消费呈现对当期收入的过度敏感性而振荡加剧 ( 杜海韬和邓翔 , 2005) 。因此 , 对我国居民预 防性储蓄动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学界对预防性储蓄动机的研究由来以久。L eland( 1968) 建立的两期模型认为预防性储蓄动机 是存在的; Miller( 1976) 把该项研究扩展到多期模型, 认为凸的边际效用函数是预防性储蓄存在的 必要条件; Kimbal l( 1990) 对风险规避与预防性储蓄动机之间关系进行拓展, 指出随着绝对谨慎性 系数与相对谨慎性系数上升, 给定未来收入不确定性将导致边际消费倾向不断降低; Flavin( 1981) 的实证研究发现美国消费者具有过度敏感性 ; Cam pbel l 和 Deat on( 1989) 认为, 消费对收入的预期 波动过度敏感与消费对未预期收入波动的过度不敏感 ( 过度平滑) 同时存在 ; Gali( 1991) 发现在一 些国家消费比持久收入更平滑 , 但在另一些国家却相反 ; 迪顿( 2003) 认为 , 过度平滑是消费对持久 性收入的变化反应不足, 过度敏感是消费对暂时性收入的变化反应过度, 且消费过度平滑和过度敏 感是同一现象的两个侧面。 目前国外对预防性储蓄动机的认识仍未统一。Caballero( 1991) 证明收入不确定性导致的预防 性储蓄占美国居民生命周期储蓄 60% 以上 ; Dardanoni( 1991) 和 Kazaro sian( 1997) 证明预防性储蓄 确实是家庭储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对, Guiso 等人 ( 1992) 的实证研究表明 , 虽然美国家庭存在
y i, t+ j+ 1 。其中 U 为效用函数 , c 为消费量。 A 为消费者拥有资产, y 为当期收入。 r 为不随时间变化 1 + r i t t i, t+ 1 E [ u! ( C ) ] = u!t ( C i, t ) 。消费边际 1+ i 效用为凸时 , 高储蓄水平与高收入不确定性相联系。假设效用函数为常绝对风险规避 ( CA RA) , 有: u( C i, t ) = - 1 e- i C i , t , 为风险规避系数。可求得 E t e- i C i , t+ 1 = e- i C i , t 为简化分析令 r i = i 。收 的资产收益。 A i, t 已知, A i, T + 1 = 0 。一阶条件为 :
14
2010 年第 5 期 预防性储蓄动机 , 但预防性储蓄只占财富 2% 。 Dy nan( 1993) 利用 1985 年美国消费者支出统计数 据对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进行估计 , 并没找到支持预防性储蓄动机的证据。但 Wilson( 2003) 在假 定预防性储蓄动机存在异质性前提下进行了更详细的实证检验 , 证明美国家庭存在较强预防性储 蓄动机。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预防性储蓄动机进行了研究。孙凤和王玉华 ( 2001) 认为居民储蓄行为中 存在预防性动机。万广华等( 2001) 的实证结果表明, 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在 1980 年代初期发生结构 性变化, 流动性约束型消费者所占比重上升及未来收入不确定性增大 , 造成边际消费倾向不断下降 与内需不足。龙志和与周浩明 ( 2000) 发现我国城镇居民存在较强预防性储蓄动机。但施建淮与朱 海婷 ( 2004) 基于我国 35 个大中城市数据的计量分析表明预防性储蓄动机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强。 需要指出的是, 国内研究文献均使用宏观数据 , 这不但失去很多微观个体特征, 且忽略了消费者异 质性对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影响。本文主要贡献正是在于建立了适于中国国情的异质性、 预防 性储蓄动机实证模型 , 并运用微观数据分析了消费者异质性、 预防性储蓄动机与消费倾向的关系。
*
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 ( 09YJ C790052, 09YJ C790054) 、 广东省哲学 社科规划项目 ( 09E- 03) 、 广东省普 通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 ( 07JDT DX M 79004)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引进人才 项目 ( 08010) 、 广 东外语外贸大学 211 重点项目 ( G DU FS- 211- M ) 的研究资助。
i
入差距很小时可通过泰勒展开式得到:
2 ! i, t + ∀ i, t ( 1) 2 2 C 为消费一阶差分 , ! 为收入不确定性, ∀为残差项。 在 ( 1) 式中实际上度量预防性储蓄动 机。为了区分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异质性 , 考虑以下方程 : i = X i #+ ei ( 2) 上式中 X 向量包括教育、 年龄等消费者异质因素, #为相应系数向量 ( 包括常数项) , e 为残差 项。但是这种方法假设收入差距较小 , 明显不符合我国情况。对此我们采用另一种方法 ( Dy nan, 1993) 去绕过这一问题。省略下标 i, 根据 J ( a t ) = u( c*t ) + EJ [ r ( at - c* t ) + y t+ 1 ] , 通过两边对 a t * 求导得到 : J '( at ) = r EJ '[ r ( a t - c* t ) + y t+ 1 ] 。然后我们对 ct 求导有 : u' ( c* t ) = r EJ ' [ r( at - c* t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