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异质性视角下省际进口贸易与地区差异研究_高新
进出口贸易、绿色发展效率与区域差异——基于中国各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进出口贸易、绿色发展效率与区域差异——基于中国各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刘红英;杨志江【摘要】运用基于跨期生产前沿的方向性距离函数(IFDDF)测度了2001-2014年中国各省份的绿色发展效率,并利用Tobit和2SLS法实证检验了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绿色发展效率影响的区域差异.整体而言,进口贸易显著提高了中国的绿色发展效率,但出口贸易对绿色发展效率改善存在阻碍作用;分地区看,东部和西部的进口贸易对绿色发展效率有显著正影响,中部的进口贸易对绿色发展效率有显著负影响,东部和中部的出口贸易对绿色发展效率是显著促进作用,而西部的出口贸易则抑制了绿色发展效率的提高.【期刊名称】《江苏商论》【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5页(P62-66)【作者】刘红英;杨志江【作者单位】广东韶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韶关512005;广东韶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韶关512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727一、引言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给环境造成的难以逆转性破坏不断加剧,中国面临雾霾笼罩、水质污染、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等问题,中国的环境治理刻不容缓,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关键是提高经济活动的绿色发展效率,即在增加经济产出时能够同时实现资源节约(特别是能源节约)与污染减排,推动经济增长向低投入、低排放和高产出的集约型方式转变①。
国际贸易作为技术进步的发动机,是推动绿色发展效率提高的重要动力之一:一方面,进口企业通过进口中间产品,直接分享贸易伙伴国的技术成果,通过学习和模仿进口品所包含的先进清洁生产技术,获得绿色技术进步。
另一方面,出口企业通过“出口中学习”,得以接触外国绿色环保产品和先进生产技术,这有利于企业开展绿色产品创新和推动生产技术进步,进而改善绿色发展效率。
国际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在很多文献中都有体现,Grossman和Helpman(1991)认为,进口国通过进口更高质量的中间产品,可以获得贸易伙伴国的研发效应和技术扩散效应,从而提高本国技术水平②。
异质性视角下区域商贸流通效率与工业化、城镇化关联性实证研究

图 1 区域商贸流通效率评价体系
24 商业经济研究 2020 年 9 期
Mercantile Theory
关键词:区域异质性;商贸流通效率;工业化;城镇化;数据包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397(2020)09-0024-04
文章著录格式:赵生光,薛小燕 . 异质性视角下区域商贸流通效率与工业化、城镇化关联性实证研究 [J]. 商业经济
研究,2020(9):24-27
区域商贸流通效率测算及异质性分析
(一)商贸流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当前官方公布的数据中并没有统一的指标能够对商贸 流通效率进行评价,因此本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使用超 效率评价方法对区域商贸流通效率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体 系如图 1 所示。 如图 1 所示,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构建区域商贸 流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投入指标分别是地方财政支出、
如表 1 所示,本文使用超效率 DEA 方法对我国 30 个地区的商贸流通效率进行评价分析。观察 30 个地区商 贸流通效率测算结果,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其一, 我国商贸流通效率逐步提升。2010 年我国商贸流通效率 为 0.775,2011 年 商 贸 流 通 效 率 为 0.783,2012 年 我 国 商贸流通效率为 0.778,2013 年商贸流通效率为 0.799, 2010-2013 四年间我国商贸流通效率上升 0.024;2014 年 商贸流通效率为 0.818,2015 年商贸流通效率为 0.832, 2016 年商贸流通效率为 0.868,2017 年商贸流通效率为 0.891,2014-2017 四年间商贸流通效率上升 0.073,相较 之前商贸流通效率增幅明显得到了提升。其二,省域之 间商贸流通效率存在较大差异。2017 年我国商贸流通效 率值超过 1 的省份有北京(1.099)、上海(1.118)、江 苏(1.058)、 浙 江(1.002)、 广 东(1.364), 其 中 广 东效率值最高。而陕西(0.774)、甘肃(0.807)、青海 (0.840)、 宁 夏(0.790)、 新 疆(0.803) 等 地 商 贸 流 通效率值相对较低,均没有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其三, 东中西三大地区商贸流通效率呈现明显异质性,南北商
基于国别差异的山东省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基于国别差异的山东省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分析李成栋[摘 要] 进口贸易是国际技术溢出的主要渠道之一,是一国或地区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
本文在对CH 模型进行拓展的基础上,采用2000-2008年面板数据对山东省从不同进口来源国家和地区的进口贸易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考察了山东省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
结果表明山东省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对山东省技术进步的贡献度存在显著的国别和地区差异。
[关键词]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全要素生产率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国际间的知识和技术得到了快速的传播和应用,加速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为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创造了某种可能。
国际贸易特别是进口贸易是国际技术溢出的主要渠道之一,是一国或地区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这一结论已经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实证研究结果的支持。
Coe 和Helpman (1995)考察了22个OECD 国家,通过研究TFP 与国内外R&D 的关系,发现一国从高水平R&D 国家进口产品会促进本国生产力的提高。
Eaton andKortum (1996)通过对OECD 数据的研究发现,一些OECD 国家中有超过50%的经济增长来自于美国、德国、日本的技术革新。
Bin Xu 和Jianmao Wang (2000)通过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重新分析OECD 工业化国家之间的R&D 溢出再次证实了Coe 和Helpman 的观点,即OECD 国家之间的贸易确实存在R&D 溢出现象。
Schiff 、Wang &Olarreaga (SWO ,2002)认为,1976~1998年南北贸易模式中的R&D 外溢效应极大地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进步。
还有一些学者从经济地理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证明了地理距离对贸易开展具有限制作用。
Keller (2002) 引入了地理距离指数化衰减函数对OECD 成员间的国际技术溢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国际技术溢出程度确实与地理距离成反向关系,拉丁美洲主要受美国影响,非洲则主要受欧洲影响,而亚洲则受日本影响最大。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与出口关系国内文献综述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与出口关系的国内文献综述第一部分:国内学者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研究趋势一、国内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研究的趋势图1: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国内研究趋势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是当前国际贸易研究的最前沿。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研究主要从企业的异质性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问题。
2003年Melitzd在《产业内分配和异质性生产率对贸易的影响》一文中提出了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
该模型是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它用一个简单清晰的模型解决了两个基础性问题:不同的生产率水平如何影响企业出口决策以及贸易自由化如何影响产业内资源再配置。
在一定程度上,相关文献的数量体现国内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研究的热度。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2004年国内就有关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方面的研究,一直到2008年,文献数量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增长。
但是在2008年以后国内对异质性企业理论研究文献数量有一个激增,以较大幅度增值长一直持续到2013年。
在2013年以后对这方面研究处于一个较高的稳定水平。
从以上对图形的描述可以至少看出两点。
第一:国内学者的研究能够紧跟国际学术前沿领域。
第二:2008年以后文献的数量的激增,很可能与2008年的全球金融大危机有关,国内学者希望通过把国际前沿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借以探究中国的贸易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内学者强烈的时代责任感。
二、国内对“异质性企业——出口”的研究趋势图2:国内对“异质性企业——出口”研究的趋势图本文重点考察国内学者在异质性企业理论与我国出口贸易方面的研究。
从上述趋势图可以看到,国内最早对于企业贸易理论研究的文献出现在2007年,直到2010年有一个稳定增长的过程,2010年到2013年也表现出了一个大幅度的增长,之后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出口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马车之一,但在2008年后中国的出口总额出现2009年的负增长,以及之后缓慢增长。
这可能促使了大量的关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与中国出口的研究文献涌现。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综述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综述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是指企业在贸易过程中,由于各自特有的生产要素、技术水平、市场策略等因素的差异,导致在贸易中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这一理论在国际贸易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将对其实证研究进行综述。
首先,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
新贸易理论强调国际贸易存在产业集群和规模经济等现象,并认为企业之间的差异性对贸易有重要影响;新经济地理学则关注地理位置和交通成本等因素对企业的影响,进而影响它们在贸易中的表现。
其次,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异质性企业与贸易结构:研究表明,异质性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它们更可能参与到国际贸易中,而且会在贸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比如在出口领域,异质性企业更愿意拓展新市场和新产品,并且更可能因其高质量和独特性获得成功。
2. 异质性企业与贸易增长:研究发现,异质性企业能够带动贸易增长,因为它们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了整体市场的效率。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异质性企业的引进可以提高进口国的生产效率和贸易结构。
3. 异质性企业策略:研究显示,异质性企业在贸易中的策略有所不同,这又有助于解释它们的差异性表现。
例如,在国际贸易中,像品牌效应等非价格因素会影响产品的竞争,这会引导企业选择不同的营销策略。
同样,在进口方面,企业也会根据自身性质选择不同的进口方式,如直接进口和通过代理商进口等。
总之,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对于深入理解国际贸易的特点和贸易增长的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理论的应用还需要与其他理论相结合,从多种角度进行分析。
异质性外资、环境规制与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基于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的实证研究

异质性外资、环境规制与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基于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的实证研究谢靖;廖涵【摘要】文章分析了异质性外资与环境规制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1-2015年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不同特征的外资对华东地区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从外资来源地看,来自欧美等发达地区的外资对提升出口技术复杂度发挥了显著的正向作用,而来自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外资并未表现出显著影响;从外资进入方式看,以合资方式进入的外资抑制了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而以独资方式进入的外资则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现阶段,华东地区环境规制强度的加大不利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此外,环境规制与外资的交互项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加大环境规制强度仅有利于以独资方式进入的外资发挥技术溢出效应,促进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对来自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外资和以合资方式进入的外资则产生不利影响,而对来自欧美等发达地区的外资影响不明显.【期刊名称】《华东经济管理》【年(卷),期】2017(031)012【总页数】9页(P11-19)【关键词】外资特征;环境规制;出口技术复杂度【作者】谢靖;廖涵【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贸易发展迅速,2016年货物贸易出口额达到2.1万亿美元,占全球份额13.5%,连续8年居世界第一①。
与此同时,中国实际利用FDI规模也在不断增加,从1985年的19.56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1 260亿美元,年均增长14.38%②。
外资的持续流入为中国带来了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中国的外贸发展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外资大量涌入、出口迅速扩张的同时,中国的贸易条件却经历了持续的恶化[1],中国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较低地位,主要参与产业价值链中的加工、组装环节,技术创新不够,产品附加值较低。
西部地区省际贸易空间差异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西部地区省际贸易空间差异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王兆峰;陈盼
【期刊名称】《科学·经济·社会》
【年(卷),期】2011(029)002
【摘要】省际贸易的发展能够有效地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本文利用省际贸易差额数据以及各省的铁路交流数据分析了西部各省的地区开放程度以及合作关系,发现西部各省的贸易处于逆差状态,各省间地区开放度还处于低水平状态,对拉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总页数】7页(P5-10,16)
【作者】王兆峰;陈盼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
首,4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03
【相关文献】
1.西部地区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J], 胡双发
2.统筹推进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探讨——评《对外贸易差异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J], 王学真
3.统筹推进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评《对外贸易差异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J], 王晓航
4.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经济协调发展及空间格局演化分析——兼与长三角省际边界
区的比较 [J], 张伟丽;杨慧敏
5.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省际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J], 何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东省内外贸易区域水平差异及耦合协调程度研究

单位
货物周转量
内贸系统 国内贸易水平
指标权重
二级指标
xij
其中,
pij = n
Σi=1xij
各指标权重为:
dj
wj = m
Σj=1dj
(
4)
· 45 ·
总第 534 期
内 蒙 古 科 技 与 经 济
其中,
dj =1-Ej ;
2,…,
2023 年第 20 期
展改革委员会发布的《贯 彻 落 实 <中 共 中 央、国 务 院
异,应该选取内外贸本身的衡量指标,而不是它的影
关于建立更加有效 的 区 域 协 调 发 展 新 机 制 的 意 见>
响因素指标。为了避免弱指标对实证研究结果的解
的实施方案》以 及 山 东 省 政 府 2020 年 1 月 出 台 的
年撤市划区,所以本 文 在 剔 除 了 莱 芜 市 的 基 础 上 选
取了 16 个 地 级 市 进 行 比 较 分 析,其 中 分 别 是 济 南
易综合指数以及国外贸易综合指数测算两者之间的
耦合度以及耦合协 调 度,测 度 不 同 地 级 市 两 个 系 统
之间的协调程度。
“耦合”经济 [6]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子系
基金项目(项目编号:
LSJP2206);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项目编号:
22A0372)。
作者简介:董梁(
1997—),男,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方向:国民经济、养老金融。
李琼(
1972—),女,湖南桑植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国民经济。
· 44 ·
董梁,等 · 山东省内外贸易区域水平差异及耦合协调程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n(Vhft) = α1 + ϕt + β1 ln GDPht + β2 ln GDPft + β3MR + β4 BAhf + β5DISThf + β6 σhf + εhft(9)
将消费者异质性引入式 (9) 中,便可以得到以下引力模型:
ln(Vhft) = α1 + ϕt + β1 ln GDPht + β2 ln GDPft + β3MR + β4 BAhf +β5DISThf + β6 HEThf + β7 σhf + εhft
q ]hfsBiblioteka =xexp[
a q ] s
1 hs hfs
(1)
∫ s.t.
x+
S 1
p q hfs hfs
≤
yh
=
lhmh
(2)
其中, lh 和 mh 分别为 H 的总人口和人均 GDP;对于不同进口需求者而对同一
种商品的需求存在差异性,表示为 ahs > 0 ; ahsqhfs 则说明消费者进口需求的边际效
用弹性。同时,考虑到成本问题,本文假定生产成本为:
MC(q )hfs = w*thf * exp[θsq ]hfs = phfs
(3)
- 168 -
《国际贸易问题》 2017 年第 2 期
地方经贸
在式 (3) 中,左边等式中 w 和 exp[θsqhfs] 均为生产成本,前者表示计价商品的 生产成本,后者则是某一种差异化商品的生产成本且随产品质量递增; thf 是差异
(10)
式 (7) 至 (10) 式中, Vhft 表示 t 期各省份从某个贸易伙伴方进口的商品总金
额; GDPht 和 GDPft 分别表示 t 期贸易双方的国民生产总值; DISThf 为各省份与出口 方的首都或经济中心的距离②,与时间无关;虽然, BAhf 应该表示进口方与贸易伙
aS
1 ls
θl) +
∑ log[(ahs θ s) (1 +
aS
1 ls
θl)]
(6)
命题:差异化商品的进口需求与进口方的居民收入水平正相关;与进口品的质
量 (即消费者异质性) 以及双方的贸易净成本负相关。即表明消费者异质性与进口
贸易额正相关。
(二) 实证模型设定
贸易额分析的主要工具是引力模型,Tinbergen (1962) 和 Poyhonen (1963)
二、模型设定
(一) 理论模型设定
开放经济系统中包括进口方 H (有 I 个消费者)、出口方 F 以及进口方可以消费
一种同质的计价商品 x (价格为 1) 和 s 种连续的垂直差异化的进口商品 (简称差异
化商品)。进口方可以同时消费两种商品,对差异化商品的进口需求符合效用最大
化问题为:
∫ max
U[x,
关键词:省际进口贸易差异;消费者异质性;引力模型;零贸易量;内生性检验
DOI:10.13510/ki.jit.2017.02.015
引言
目前,中国已成为第一大贸易国,但与贸易强国之间还有很大差距,如何从贸 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是一个重要课题,冯雷 (2014) 指出需要从“国内资源+国 际市场”充分结合,向“国际资源+ 国内市场”结合 (即进口贸易方面) 转变, 同时,还需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
(4)
∑ p (q ) hfs hfs = lhmh*(ahs θ s) (1 +
aS
1 ls
θl)
(5)
式 (4) 中 ahs θ s 可理解为消费者对于差异化商品每单位消费倾向的货币价
值,体现了消费者的异质性。结合式 (4) 和式 (5),可得差异化商品的进口需求
总价值,记为 IMh :
∑ IMh = 1 θs*[log lhmh - log wthf * log[(ahs θ s) (1 +
就进口贸易而言,中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贡献率也不断提高。但是,区 域发展不平衡、进口地区结构差异化等问题仍很明显。Mill (1948) 在“相互需求 理论”中指出进口方是需求方,因此,作为进口需求方,中国各省份存在显著的消 费者异质性。
就经济发展质量而言,更应该关注经济增长质量、社会民生发展的融合。鲜祖 德 (2012) 和李晓西 (2012) 等则认为 GDP 的衡量具有局限性,对进出口贸易的 实际贡献测度不能完全体现。因此,程恩富 (2010) 指出发展的最终目的实质上突 出了 GDP 含金量的重要性和合理性。2000 年开始,中国统计学会和国家统计局统
(8)
由于对估计一致性造成最大影响的遗漏变量是多边阻力项,徐世腾 (2014) 指
出引力模型中没有对多边阻力和零贸易量问题进行必要的处理,会降低分析结论的
可信度。因此,结合 Anderson 和 Wincoop (2003) 的多边贸易阻力①观点,由于运
输成本、进入成本的存在,本文引入双边贸易阻力。引力模型为:
地方经贸
《国际贸易问题》 2017 年第 2 期
消费者异质性视角下省际进口贸易与 地区差异研究
高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贸易第一大国,但与贸 易强国之间还有不小差距,发展进口贸易为我国由大国向强国转变提供了一个切入 点。本文将从消费者异质性角度出发研究省际进口贸易总量和进口地区结构差异, 并选取 DLI 指数衡量省际层面的消费者异质性。考虑到零贸易量问题,本文选取 2000-2013 年的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分析,考虑到内生性和稳健性问题,本文将选取 工具变量 GDP 含金量和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基于引力模型扩展的实证结果与 本文理论以及传统理论相一致,实证检验结果也是稳健的,说明消费者异质性对省 际进口贸易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结合交叉效应,可以为省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不平 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基金项目]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异质性消费者与国际贸易研究:以中国为例”(CXJJ-2014-343)。 高新: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200439 电子信箱:gaoxinsynge@。
- 166 -
《国际贸易问题》 2017 年第 2 期
地方经贸
计科学研究所对中国各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 (简称 DLI,即 Development and Life Index) 进行监测,更加科学、全面地反映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情况,为本文选 取此指标作为各省份的消费者异质性提供了依据。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进口贸易和民生发展,各省份进口需求有显著差异 (消费者 异质性),而民生发展主体可理解为是消费者,因此,基于进口贸易发展不平衡, 本文将从消费者异质性角度出发,结合民生问题研究消费者异质性对省际进口贸易 差异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本文将从消费者异质性角度出发,结合民生问题研究消费者异质性对省际进口 贸易 (量) 差异的影响,因此,将从贸易理论与消费者异质性、引力模型发展这两 个方面进行梳理。
- 167 -
地方经贸
《国际贸易问题》 2017 年第 2 期
(二) 引力模型的发展 Tinbergen (1962) 和 Poyhonen (1963) 最 早 提 出 了 引 力 模 型 , 而 Anderson (1979) 首先将经验与理论联系起来。随后,Eaton 和 Kortum (2004)、Melitz 和 Ottaviano (2008)、Helpman et al. (2008) 等分别从规模经济、要素禀赋、比较优 势及异质企业等理论中推导出具有相似形式的引力模型,也为实证检验方面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实证研究方面,一些学者在引力模型中考虑到了价格、收入、人口、汇率波 动、经济制度、共同语言等指标的影响,比如 Bergstrand (1985,1989),余路 (2016) 等。还有一些学者对零贸易和内生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方面,零贸易是指引力方程中因变量出口总额为零的现象,使得传统的统计 方法不再合理,需要做出改进:第一种是直接剔除零贸易样本;第二种是加 1 再取 对数作为近似替代以保留零观测值;第三种是以水平值而非对数作为因变量。但 是,关于进口贸易的研究还没有开展起来,进口贸易中零贸易现象也很普遍,笔者 认为,进口贸易对于进口主体而言,主要受主体消费者偏好的影响,而偏好具有随 机性,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种方式是比较有效的。 另一方面,内生性问题会造成估计结果不一致,其中最常遇到的问题是遗漏变 量和互为因果关系:前者主要指多边阻力项,因此,Eaton 和 Kortum (2004)、 Reeding 和 Venables (2004) 用固定效应、偏远度代理变量以及非线性最小二乘法 进行了研究。其中,固定效应方法最为简便,虽然无法识别不随时间变化的变量, 但是,在面板数据分析中加入时间固定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会有不错的效果。后者可 参见 Evans (2003)、Rose (2000) 等的研究,选取工具变量解决。 实证部分本文将参考不同引力模型形式以及零贸易现象进行分析,并对内生性 问题进行了处理。本文余下部分将从模型设定、数据描述、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等 方面进行研究。
化商品进口需求的贸易净成本。为了保证出口方市场的完全竞争,令生产成本直接
等于差异化商品的进口价格。
将式 (1) 至式 (3) 联立求解,差异化商品的进口需求量和进口价格如下:
∑ qhfs = 1 θs*{log lhmh - log wthf + log[(ahs θ s) (1 +
aS
1 ls
θl)]}
(一) 贸易理论与消费者异质性 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大致分为传统贸易理论 (古典理论和新古典理论)、新贸易 理论以及新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不同的是,新贸易理论放松了产品同质、 完全竞争市场以及规模经济的假设,新新贸易理论又放松了企业同质假设,但是均 认为消费者需求是同质的,从而忽略了消费者需求的作用。 Linder (1961) 的“需求偏好相似论”被认为是真正基于需求角度分析的国际 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生产的产品优先满足本国消费者,然后出口到国外,从 而满足相似收入 (导致相似偏好) 的外国消费者。大多数贸易研究是通过偏好来衡 量消费者需求,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也是如此。在位似偏好的前提下,消费者对商品 需求的变化是一致的,即消费者同质,主流贸易理论通常假定所有产品具有单位收 入需求弹性,但是,Hunter 和 Markusen (1988) 以及 Hunter (1991) 证明了位似偏 好 不 合 理 。 因 此 , Jaimovich 和 Merella (2010)、 Fieler (2011)、 Comite et al. (2014) 等分别将非位似偏好与 Ricardo 模型、H-O 模型、Eaton 和 Kortum (2002) 的模型以及异质性企业模型等相结合。在消费者异质性衡量方面,与收入相关的指 标广受学者青睐,比如 Fieler (2007),Markusen (2010) 等,高新 (2015) 则选取 国民幸福指数衡量消费者异质性。但是,影响消费者偏好的因素有很多,如收入水 平、自身特性 (性别、年龄等)、外部环境 (就业压力、工作环境、生活压力等), 因此,选择单一方面来衡量可能有失偏颇。 需要注意的是,贸易理论中关于消费者异质性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出口方面,这 与进口贸易日益受到关注的现实相违背。Coe、Helpman 和 Hoffmaister (1997) 等 认为进口贸易往往伴随着技术溢出,会对进口国的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李俊、蔡 彤娟 (2013) 则指出 1978 年以后中国经济保持强力增长有很大部分原因是进口贸 易对生产率提高的高贡献率 (高达 46%)。裴长洪 (2013) 指出世界范围内进口贸 易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十足的动力。高新 (2016) 将国家层面的进口贸易和消费者异 质性相结合,指出消费者异质性对进口贸易有正向影响。但是关于省际进口贸易和 进口结构差异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本文对省际进口差异的研究就显得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