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贷款渠道研究——基于异质性视角

合集下载

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贷款渠道——基于中国商业银行特征的证据

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贷款渠道——基于中国商业银行特征的证据


文 献 综 述
本文 依据 实证分 析数 据 的类 别 , 银 行 贷款 渠 道研 究 文 献分 为 基 于 总 量数 据 与 基 于 微 观数 据 两 类 。 将 基 于总量 数据 实证考 察货 币政 策传 导 的银 行 贷款 渠 道 的代 表 性文 献 如 下 。货 币政 策 银 行 贷 款渠 道这 一 研 究领域 的开 拓者 B ra k en n e与 Bidr 现 当美联 储实施 紧缩 性货 币政 策 时 , 行 存款 跟 着立 即下 降 , l e发 n 银 银 行 所持有 的证 券也立 即下 降 , 行贷 款变化 滞后 , 银 但最终 也 出现 下 降… 。K syp等 发 现 当美联 储 货 币政 aha 策 从 紧时 , 银行 商业 票据 发行 量 急剧 增加 , 即使 在 银 行 贷 款 出现 下 降 的情 况 下 变 现 也 是 如 此 K syp的研究 方法 能够很 好识 别贷款 供 给 , aha 但并 非所 有研究 者都 接受 其结 果 。 另一 类研 究基 于微 观数据 实证考 察 货 币政 策 传 导 的银行 贷款 渠 道 。考 虑 到货 币政 策 对 资金 需 求 冲 击 的异质 性 , 些 研 究 者 运 用 非 加 总 的 银 行 数 据 考 察 货 币 政 策 传 导 的 银 行 贷 款 渠 道 。 K syp与 一 aha
货 币政 策传 导 的银 行 贷 款 渠道
— —
基 于 中国商业银 行 特征 的证据
孙建军 , 王兴 龙
( 海南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 院, 南 海 口 5 02 ) 海 7 2 8
[ 摘
要]基于 18 - 20 9 6 0 9年 中国商业银行数据 , 中国商业银行特征 出发考 察货币政 策传导 的银 从

银行异质性与货币政策传导的评述

银行异质性与货币政策传导的评述

银行异质性与货币政策传导的评述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对货币政策传导具有关键作用。

在经济金融体系中,银行有其独特的业务模式、资本结构和风险管理能力,因此银行异质性会对货币政策传导产生影响。

本文将对银行异质性的概念、形成机制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进行评述。

一、银行异质性的概念银行异质性指不同银行之间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和差异。

银行异质性来源于银行经营战略、机构文化、市场区域、客户群体和外部环境等不同因素,使得不同银行在负债端和资产端的结构、业务模式、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从而导致银行之间的风险和收益差异。

1.市场竞争机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银行为了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不断进行创新、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形成各自的经营特点和差异。

2.机构文化:不同的银行因机构文化和管理体系的不同,导致它们在经营思路、业务拓展、风险管理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3.客户群体和区域:银行的业务范围和客户群体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在资产端和负债端的结构差异。

4.外部环境:银行的异质性也受到宏观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监管环境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方面的不同也会导致银行的异质性差异。

货币政策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通过银行来实现。

而银行之间存在风险和收益方面的差异,因此,银行异质性会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和效果。

1.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银行的异质性影响其对政策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和响应速度。

中国的银行体系较为集中,存在主板和分支机构之间的不同,因此不同类型的银行对利率变化的响应和传导效率也存在不同。

研究表明,大银行的资产组合和负债结构较为稳定,传导效率较高;而中小型银行由于资产负债不平衡的问题,对政策利率变化反应滞后,传导效率较低。

银行的异质性会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差异。

由于不同类型的银行业务结构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差异,政策利率对于不同类型银行的资产价格和负债价格的反应也存在差别。

例如,大银行的主营业务是对公贷款和债券投资,政策利率的变化对其对公和银行间市场的影响较大;而中小银行的业务重点在于零售客户的个人贷款和房地产抵押贷款,政策利率的变化会对其个人贷款和房贷等相关业务产生更为显著的影响。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
分析
李殷绮
【期刊名称】《中国集体经济》
【年(卷),期】2024()3
【摘要】国内在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传导效果差异在政策实践方面存在观点不一的情况。

文章采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货币渠道和信用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相对有效性。

结果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通过货币渠道和信用渠道共同传导政策信号和发挥作用,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较弱,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相互影响。

信贷渠道是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渠道,货币渠道虽然稳定发挥作用但相对于信贷渠道效果不显著。

【总页数】4页(P107-110)
【作者】李殷绮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
【相关文献】
1.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基于汇率传导渠道的VAR模型分析
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利率传导渠道的VAR模型分析
3.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基于汇率传导渠道的VAR模
型分析4.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实证研究——基于利率传导途径的VAR模型分析5.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基于汇率传导渠道的VAR 模型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研究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研究

在评估 、 筛选贷款 申请人 以及解决信贷市场信息 问题方 面具
有专业技 术 , 使得他们可 以向那些难 以在公 开市场上 获得 资 金的特定借款 人提供 贷款服务。因此 , 中央银行 可以通过操 作 准备金等货 币政策工具 来对商业 银行等金 融机构实行 调 控, 改 变银 行贷款供 给的规模 和结构 , 进而影 响经济社会 的 总投 资和总需 求的变动 。例如 , 当货 币当局 实行 紧缩性货 币 政策时 , 银 行体 系的储备金减 少 , 银 行在既定 资产结构下 可
信贷理论 的大 力发展 。经过 B e r n a n k e 、 B l i n d e r 、 K a s h y a p等经
济学 家的研究和拓展 , 信贷渠道理论至今形 成了银行信贷渠
道和资本 负债 表渠道两个理论分 支。
( 一) 银行 贷 款 渠 道
借款 者的财 务状况 对其 外部 融资升 水及投 资需 求 的影 响 。

要: 货 币政 策 影 响 实体 经 济 的 方 式 和 路 径 , 即为 货 币政 策 的传 导 机 制 , 货 币政 策 的 传 导机 制 很 大 程 度 上 决 定
了货 币政策的有效性 , 因此 , 一 直以来, 货 币政 策传 导机制是货 币政策理论的核心 内容之一 。 信贷 渠道理论作为货 币政 策的传导渠道理论之 一, 对货 币政策的实施 效果有 着重要 的作 用, 通过分析信贷 渠道在我 国的发展 以及其在货 币政 策
论 基 础 。同 时 , 在2 0世 纪 8 0年 代 , 大量 的实 证 研 究 也 促 进 了
为 只有 银行信 贷 和企业 资产债 表两个 渠道 共 同作 用 , 才 能
帮助解释货 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 。 资 产 负债 表 渠 道 , 又 称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苏浙数据的VAR模型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苏浙数据的VAR模型分析

【 摘 要】本文基于苏浙数据使 用向量自回归模 型 ( V A R )和脉冲响应函数证 实了统一货币政策在不 同区域是存在异质性的,并简要分 析了导致苏浙货币异质 性的原 因。纵观全 国不 同地区存在 的差异更加的 巨大,诚然这样的异质性也更加明显。但是消除异质性并不是我们最终的归宿 ,再次基础上如何促进地区经济 又好又快地发展才是我们 的落脚点。 【 关键词 】货币政策;区域异质 性;V A R 模型 ;脉冲响应 函数 引 言 H e n d r i c k s ( 2 0 0 8 ) 使 用 马 可 夫 转 换 方 法基 于 货 币政 策 信 贷 传 导机 法 货 币政 策 作 为 政 府 宏 观 经 济 调 控 的 主 要 手 段 之 一 ,在 熨 平 制 对 欧 洲 中央 银 行 所采 取得 统 一 的 货 币政 策 作 用 于 欧 洲 五 国 ( 经 济 波 动 、 维护 经 济 平 稳 运 行 、协 调 区域 经 济 运 行 时所 起 的作 用 国 、 德 国 、 意 大 利 、 荷 兰 以 及 英 国 ) 产 生 的 非 对 称 效 应 进 行 研 是 不 言 而 喻 的 。 经 过 改 革 开 放 三 十 多 年 的 发 展 , 中 国 经 济 无 论 在 究 。他 指 出法 国 、德 国 、意 大 利 的 货 币政 策信 贷 传 导渠 道 在 实施 量 还 是 质 的 方 面 都 取 得 了 翻 天 覆 地 的 变 化 。 然 而 在 经 济 快 速 发 展 统 一 货 币 政 策 之 前 是 同 步 的 , 而 荷 兰 和 英 国 的 信 贷 传 导 渠 道 在 实
E c o n o mi c& T r a d e U pd a t e S u m. NO. 27 4 A pr i l . 2 0 1 3

银行异质性与货币政策传导的评述

银行异质性与货币政策传导的评述

银行异质性与货币政策传导的评述引言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资金的中介和分配者的角色。

银行的异质性是指不同银行之间在资本规模、业务模式、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

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银行的异质性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银行异质性的角度,探讨其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并进行评述。

一、银行异质性的表现形式银行的异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资本规模:不同银行的资本规模存在差异,大型银行通常拥有更多的资本实力和业务规模,而小型银行则相对较小。

2. 业务模式:银行的经营模式和业务结构各异,有的银行侧重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有的银行则积极开展投行、证券业务等。

3. 风险偏好:不同银行在风险承受能力和偏好上存在差异,有的银行偏好低风险的传统业务,有的银行则愿意承担更高的风险,寻求更高的回报。

4. 管理水平:银行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也存在差异,有的银行在风控、内控方面做得较好,有的银行则存在管理漏洞和风险。

二、银行异质性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1. 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受限银行异质性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产生了影响,主要体现在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受到限制。

由于不同银行之间存在资本规模、业务模式、风险偏好等差异,导致了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多样性。

对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侧重的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更多地体现在利率变动对贷款和存款利率的影响上;而对于偏向投行、证券业务的大型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更多地表现在利率变动引起的债券市场波动和资本市场的投资行为上。

这种差异性导致了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碎片化和分散化,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一致性。

2. 货币政策对不同银行的影响不同银行的异质性导致了货币政策对不同银行的影响存在差异。

一方面,大型银行拥有更多的资本实力和更丰富的业务结构,对货币政策更为敏感,市场利率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它们的融资成本和盈利能力。

小型银行则受到更大的影响,由于它们通常侧重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对市场利率的变动更为敏感,同时由于资本规模较小,面临着更大的流动性和信用风险。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效应的实证研究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效应的实证研究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效应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基于苏浙数据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脉冲响应函数证实了统一货币政策在不同区域是存在异质性的,并简要分析了导致苏浙货币异质性的原因。

纵观全国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更加的巨大,诚然这样的异质性也更加明显。

但是消除异质性并不是我们最终的归宿,再次基础上如何促进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才是我们的落脚点。

【关键词】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一、引言货币政策作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熨平经济波动、维护经济平稳运行、协调区域经济运行时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无论在量还是质的方面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很多突出的矛盾也相伴而生,比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而这些差异恰恰违背了统一货币政策的前提即要求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部经济结构是均质的。

因此,中央银行“一刀切”的货币政策的合理性值得商榷。

这也就为学者从理论和实证去验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区域差异提供契机,从而为宏观政策制定者献言建策。

对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scott(1955)以纽约为中心往周围空间扩散时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是否存在时滞性。

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越发不平衡的大背景下,我国对货币政策效应区域非对称探索始于二十一世纪的初期。

李虹檠(2010)指出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中国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之间、不同产权结构的企业、正规和非正规金融部门之间)使得货币政策存在区域差异。

从以往文献中可以看出统一货币政策确实存在区域异质性,对于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际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使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将江苏省和浙江省在统一货币政策下的效果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验证是否存在区域异质性以及深入探索产生异质性的原因。

本文第二部分总结概括西方及我国关于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的理论和检验成果,第三部分介绍本文使用方法以及数据来源,第四部分实证研究我国统一货币政策在苏浙两省的异质性效应,第五部分简要分析苏浙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的原因和政策建议。

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

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

经济类毕业论⽂题⽬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类物质⽂化⽣活需要的活动。

毕业论⽂,按⼀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等教育⾃学考试本科及研究⽣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集中进⾏科学研究训练⽽要求学⽣在毕业前总结性独⽴作业、撰写的论⽂。

经济类毕业论⽂题⽬1 1、我国农村养⽼保险发展现状及⾯临的问题与对策 2 、⽹络经济下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研究——以**⾏业为例 3、⽂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及其发展——以动漫产业为例 4、我国⼯业污染的现状及其对策——以**地区为例 5 、⼤学⽣职业⽣涯设计的理论及其应⽤ 6 、中国企业⼈⼒资源管理中的员⼯绩效管理 7、农民⼯返乡创业研究 8、中⼩企业⼈⼒资源激励机制的建⽴——以**企业(⾏业)为例 9 、农民合作社促进农民收⼊增长的研究——基于**合作社的案例分析 10、中⼩企业商业信⽤的发展及其管理 11、国有企业⼈⼒资源激励机制的建⽴与实施 12 、⼤学⽣就业难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基于劳动⼒市场分割的⾓度 13 、⼤型企业管理层员⼯激励机制研究 14 、企业⽂化建设对提升企业核⼼竞争⼒的促进作⽤研究 15 、西部地区农村⼈⼒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16、危机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探讨 17 、⼤学⽣职业⽣涯规划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18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路径分析 19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作⽤研究 20 、我国“民⼯荒”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21 、新农村建设吸引⼈才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22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问题及对策 23 、当前我国企业新员⼯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4 、中国医疗保险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25 、我国城镇失业成因与对策研究 26 、⼤学⽣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27 、家族式企业⼈⼒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其提升 28、中⼩型民营企业⼈才流失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29、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 30、世界经济⼀体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以**产品为例 31、我国新⽣代农民⼯就业渠道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32、中⼩企业⽂化建设途径分析——以**⾏业企业为例 33、我国农村剩余劳动⼒转移途径研究 34 、中国农村劳动⼒有序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以**地区为例 35 、国有商业银⾏⾏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与实施 36、提⾼中⼩企业员⼯培训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37、我国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以**地区为例 38、西部地区三⼤产业的有序发展研究——以**市为例 39、我国⾼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研究 40、⼈⼒资源管理⼈员的绩效考评⽅法及其应⽤ 41、中国西部中⼩民营企业薪酬制度研究 42、缩⼩我国收⼊分配差距的⽅法及其应⽤ 43、电⼦商务对中⼩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研究 44 、我国居民消费⽔平的提⾼对中⼩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研究 45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问题及对策 46 、职业教育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转移中的作⽤研究 47、农民⼯⼯资权益保障研究 48、我国商业银⾏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9、我国劳动⼒就业出路与对策研究 50、我国农村⾦融脆弱性及风险防范 51、我国农村能源问题研究 52、我国中⼩企业现⾦流量质量的分析 53、可持续发展与我国新型⼯业化道路的研究 54、我国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55、我国农村⾦融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56、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及政策建议 57、中国农村养⽼保障问题研究 58、中⼩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 59、企业薪酬激励功能的实现及其提升 60、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途径研究经济类毕业论⽂题⽬2 1、FDI对中国⼯业集聚的影响研究 2、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 3、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 4、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 5、产业集群论 6、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模式研究 7、产业集群中⼈⼒资本效应研究 8、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9、产业竞争⼒研究的理论、⽅法和应⽤ 10、产业竞争⼒因素分析 11、产业链竞争⼒理论研究 12、产业投资基⾦⽀持⽂化产业发展研究 13、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机制研究 14、城乡⼀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15、城镇住房分类供应与保障制度研究 16、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 17、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 18、促进中部崛起研究 19、⼤学⽣职业⽣涯规划研究 20、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1、地⽅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研究 22、东北地区区域城市空间重构机制与路径研究 23、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研究 24、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研究 25、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研究 26、⾮线性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27、⾮营利组织的治理机制研究 28、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研究 29、⽢肃省⾦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研究 30、⾼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31、⾼等学校绩效⼯资战略及实施策略研究 32、⾼速公路经济论 33、公共选择理论视⾓下地⽅政府利益研究 34、关于中国低碳城市及其营建的初步研究 35、国际能源合作的稳定性研究 36、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37、国有商业银⾏中间业务转型研究 38、河南省节能减排政策研究 39、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研究 40、户籍制度与我国劳动者平等就业研究 41、灰⾊关联分析模型及其应⽤的研究 42、基本养⽼保险统筹层次提升的收⼊再分配研究 43、基本养⽼保险统筹层次研究 44、基于B2C的⽹络团购模式研究 45、基于DSGE模型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46、基于产业⽣态系统的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研究 47、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48、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地区⼆氧化碳排放绩效研究 49、基于⾦融因素的国际⽯油价格波动研究 50、基于能源利⽤的碳脉分析 51、基于区域视⾓的⽂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52、技术体制视⾓下中国⾼技术产业经济效率实证研究 53、加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政府作⽤研究 54、节能减排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机理研究 55、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56、经济⾼速增长背景下我国电⼒消费特征的计量研究 57、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58、经济增长理论的成长 59、蓝⾊经济与蓝⾊经济区发展研究 60、劳务派遣合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61、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 62、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研究 63、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演进研究 64、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与扩散机制研究 65、模块化分⼯条件下⽹络状产业链的基本构造与运⾏机制研究 66、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 67、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及区位选择研究 68、农户⼟地流转意愿与⾏为研究 69、农业发展的⾦融⽀持体系研究 70、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 71、品牌竞争⼒研究 72、企业家创新精神与企业成长 73、企业价值研究 74、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实施机制研究 75、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 76、区域产业链研究 77、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 78、区域经济增长与⾦融⽀撑能⼒的实证研究 79、区域经济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80、区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81、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问题研究 82、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化产业竞争⼒研究 83、全球价值链分⼯与中国制造业成长 84、全球价值链视⾓下地⽅产业集群升级机理研究 85、⼈⼝城镇化背景下的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86、⼈⼝⽼龄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和养⽼⾦账户研究 87、⼈⼒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88、⼭东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研究 89、上海⽣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90、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91、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与测度的实证研究 92、社会保障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研究 93、社会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评析 94、⽣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95、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研究 96、双边市场定价策略研究 97、碳关税对我国出⼝贸易的影响研究 98、体育赛事产业对城市竞争⼒的影响 99、⼟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镇化进程研究 100、退役运动员⽣存与发展理论实践研究 101、⽹络游戏产业之经济学分析 102、⽂化产业发展理论研究 103、⽂化产业集聚的形成及效应研究 104、⽂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研究 105、我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106、我国保障住房供给问题的研究 107、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研究 108、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研究 109、我国地区旅游业效率和⽣产率的动态演化研究 110、我国第三⽅⽀付发展研究 111、我国对外贸易的能源环境影响 112、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研究 113、我国房地产税制改⾰研究 114、我国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及其⽣产率研究 115、我国⾼等学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 116、我国⾼新技术企业融资效率研究 117、我国供热⾏业特性与政府规制研究 118、我国国有垄断⾏业收⼊分配机制研究 119、我国国有企业风险控制问题研究 120、我国环境产业发展的制度分析 121、我国⾦融业投⼊产出关联及效率分析 122、我国居民收⼊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123、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124、我国民⽣科技发展问题研究 125、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 126、我国农村⼟地流转模式研究 127、我国农民⼯群体特征及社会保障研究 128、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运⾏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 129、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130、我国商业银⾏信⽤风险度量和管理研究 131、我国商业银⾏盈利模式的转型研究 132、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有效性研究 133、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融资研究 134、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建⽴ 135、我国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研究 136、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137、我国碳市场构建的设想 138、我国⼩额贷款公司运营模式分析及政策建议 139、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140、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研究 141、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 142、我国信托业效率评价及发展战略研究 143、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式转变研究 144、我国异质性劳动⼒流动问题研究 145、我国银⾏稳健性与宏观经济的冲击影响研究 146、我国长三⾓地区⼩城镇发展研究 147、武⼴⾼速铁路对沿线城市体系发展的影响研究 148、物流业与⾦融业的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149、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 150、现阶段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题目: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贷款渠道研究——基于异质性视角
教学形式:专升本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二○年月
目录
一、引言 (4)
二、文献综述 (4)
(一)信贷渠道“受阻”研究 (4)
(二)信贷渠道有效研究 (5)
(三)现有文献不足及本文创新之处 (6)
三、模型构建 (7)
(一)模型建立 (7)
(二)变量选择 (8)
(三)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8)
(四)描述性统计分析 (9)
四、实证分析及结果 (11)
(一)回归分析 (11)
(二)残差分析 (14)
(三)稳健性检验 (14)
五、结论 (15)
(一)研究结论 (15)
(二)政策性建议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 (19)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贷款渠道研究——基于异质性视角
摘要:2007年至2010年的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贷款渠道吸引了更多的关注。

目前相关文献多基于银行同质性这一假设,鉴于此,本文通过收集2004至2010年我国20余家银行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建立动态面板模型,以检验贷款渠道的作用,以及银行的个体因素对此的影响。

关键词:贷款渠道;货币政策;银行个体因素;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一、引言
2007至2010年的金融危机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作为金融中介,银行部门的稳定性及其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信贷渠道中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在金融危机前的至少十年内,许多宏观经济文献将银行视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一个潜在的“摩擦”来源,大多国家的中央银行甚至习惯性地将银行部门排除在其宏观经济模型之外。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外学术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信贷渠道研究较为全面,实证分析较多,范围较广,起步也较早;而国内许多学者是从逻辑推理及规范的角度进行研究,实证研究较少。

下面将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分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信贷渠道作用发挥的认可与否两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一)信贷渠道“受阻”研究
Bernanke and Blinder(1992)运用1959至1978年的银行合计数据进行研究,认为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之下,银行贷款只有在六个月后才会有所反应,并且在两年多的时间内都不会进行全面的调整。

Gertler(2012)运用一些宏观经济变量,结合联邦基金率指标,建立模型进行向量自回归,但最终也只能证明信贷渠道尚处于一个“黑箱”中,对其进行研究的结果仅能用于解决一些教科书上的空白问题。

有关商业银行效率问题的研究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规模经济效率、范围经济效率、X-效率等多个方面(Berger and Humphrey,1997;徐传谌和齐树天,2007)。

Gunay et al.(2012)纳入不良贷款变量,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商业银行成本效率或技术效率进行测算。

贺大兴和姚洋(2012)运用向量自回归、协整检验、脉冲
响应函数等方法,对我国1992年第一季度至2004年第二季度期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的实证分析。

(二)信贷渠道有效研究
然而,更多的学者承认了信贷渠道的存在及其作用的发挥。

三、模型构建
(一)模型建立
结合我国国情加以调整与拓展,选取银行贷款与上年相比的增长率为被解释变量,前一年贷款规模年增长率、银行自身因素构成的个体异质性效应、货币政策利率年增长率、两者交叉项及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解释变量,建立Panel Data 回归模型如下:
1ln()ln()it i it it Mt it loans loans X i μαβγε-∆=+∆++∆+ (1) 其中,i μ表示固定影响的因素,各变量下标i 表示第i 家商业银行,样本中共有23家银行;下标t 表示年份,样本研究期间为7年①。

(二)变量选择
1. 被解释变量
本文选择各家银行每年发放贷款规模与前一年相比的增长率ln()it loans ∆为被解释变量,借以还原银行贷款供给的变动情况。

2. 解释变量
鉴于指标的可量化性与可得性,并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形成动态面板数据。

注:括号里的数字为标准误差;***、**、*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

资料来源:
①不良贷款率为剔除剥离因素的不良贷款与总贷款之比。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图1提供的则是国有控股银行、股份制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

图1 累积GML和GM指数的时间趋势图
参考文献
[1]蔡跃洲,郭梅军.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9,30(9):52-65.
[2]冯西桥,齐树天.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
研究院,1997.
[3]胡平.论企业文化[N].杭州日报,2003-02-25(12).
[4]江向东.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处理与图书管理系统解决方案[J/OL].情报学报,1999,18
(2):4[2000-01-18]./periodical/qbxb.
[5]马龙龙.流通产业组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0-61.
[6]王付彪,沈谦,陈永春.我国商业银行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实证研究(1998~2004)[J].金融研
究,2006,27(8):122-132.
[7]王斌.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M]//许厚泽,赵其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8:121-140.
[8]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http://www.Book-tide.
com /news/20011219/200112190019.html.
[9]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51-265.
[10]张志祥.间断动力系统的随机扰动及其在守恒律方程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学
院,1998: 55-59.
[11]Alexander N.International Retailing[M].Oxford:Blackwell Business,1997:23-26.
[12]Chami M R, Cosimano T. Monetary Policy with A Touch of Basel[R].IMF Working Paper No.
WP/01/151, 2001.
[13]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 Inc. History of OCLC[EB/OL].[2000-01-08]. http://www.
/about/history/default.htm.
[14]Papworth A, Fox P, Zeng G T,et al.The Procyclical Effects of Basel II[C]//The 9th Jacques Polak Annual Research Conference, Washington, USA, 2008,11:13-14.
[15]Repullo R,Suarez J. The Procyclical Effects of Basel II[C]//The 9th Jacques Polak Annual
Research Conference, Washington, USA, 2008,11:13-14.
[16]Thakor A V. Capital Requirements, Monetary Policy, and Aggregate Bank Lending: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J]. Journal of Finance ,1996,51(1):279-324.
[17]Yudistira D.The Impact of Bank Capital Requirements in Indonesia[D].Leicestershire: Lough-
borough University,2003.
[18]Zicchino L. A Model of Bank Capital, Lending and The Macroeconomy: Basel I versus Basel
II[R].Bank of England Working Paper No.270,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