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现状的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现状的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现状的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现状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在毛泽东时代,毛泽东思想是世界公认的好,那为什么搞经济建设总是搞不上去呢?那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毛泽东虽然改变了中国,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路,但却没有改变货币政策,依然还是采用的是资本主义的货币政策也就是说生产关系还是没有改变,这样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货币政策和社会主义口号相矛盾,这样就使共产主义变成了一个空头口号,成了一个死胡同,所以说要想实现共产主义必须要制定共产主义的货币政策,共产主义才能实现。

那么共产主义的货币政策是怎样的呢?其实共产主义的货币政策很简单,人人享有最低生活保障金,按现在的物价水平可以每人每月定为300元就可以了,不管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老人、小孩还是在工作的人以及失业的人都享有每人每月30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这样就很公平,有的人嫌低了,那就去工作吧,这样工作的人又可以得到一份收入就可以发财,发了财的人就可以休息一下,让没有发财的去工作发财,这样轮流工作都有好处,可以节约资源,节能减排,可以防止生产过剩产生经济危机,这样人人都可以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于货币政策调控国民经济的效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其传导机制是否通畅。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是指货币数量变化通过何种渠道来影响实际经济活动。中央银行根据本国特定的经

济金融环境,选择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或手段,通过不同的传导渠道,来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实现最终政策目标。货币当局必须了解货币政策在何时、在何种程度上、通过何种途径对经济产生影响,这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问题。对这一问题判断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到最终目标的实现程度。所以,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通畅。

本文主要从IS-LM,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几个角度对我国货币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通过相关变量的分析验证结论的可行性,提出了如何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对策分析

二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如何对经济发挥作用,国外学者通过各种计量分析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研究。Bernanke(1986)运用结构VAR 模型进行研究,认为美国银行贷款的冲击对总需求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Bernanke 和Blinder(1992)对美国联邦基准利率的实证研究表明,当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上升后 6 到9 个月,银行存款会显著减少。Cover(1992)通过考察美国二战后的季度数据得出结论,正的货币冲击对产出增加几乎没有影响,但负的货币冲击对产出则有明显的阻碍作用。Ramey(1993)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1954 一1991 年美国宏观月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货币渠道远比信贷渠道重要。MorrisCharless 和Sellon Gordon H.Jr(1995)在实证分析后对中央银行能否影响银行贷款行为方面提出了否定意见,认为信贷渠道的数量效应微不足道。Oliner&Rudebusch(1996)将“不完美信息”纳入广义信贷渠道,并将由此引起的“外部融资升水”和“信贷配给”视作加速传导机制产生的原因,从借款人(企业和居民)角度研究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研究表明,信贷渠道在扩张性货币政策时期会有一定影响,但在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两种情况下几乎没传导作用。而

Morris 和Sellon(1995)以及Ariccia 和Garibaldi(1998)实证分析表明,中央银行不能显著影响银行贷款行为,他们虽然未完全否认信贷途径的存在,但认为其数量效应微不足道。Safaei 和Cameron(2003)利用结构VAR 模型对加拿大1956 一1997 年的宏观经济季度数据进行计量研究,两个模型分别以基础货币和短期利率作为政策变量,检验结果均支持信贷在产出波动中扮演了重要作用的观点。De Haan (2003)采用1990 一1997 年银行样本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在荷兰存在银行贷款渠道,货币紧缩对流动性和资本规模有限的小银行具有更大的效应:另一方面,货币政策通过信贷传导途径对企业产生的冲击要大于对家庭的冲击。

1.2.2 国内文献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效应问题已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通过实证研究,学者们对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的作用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邱力生(2000)认为,我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效果不太理想,问题在于我国币政策传导机制渠道中存在一些梗阻,比如信用制度不健全、金融组织结构欠佳、产权制度和利益机制障碍及管理偏差等。周英章、蒋振声(2002)对中国1993~2001 年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是通过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共同发挥作用的,信贷渠道占主导地位,但转轨时期信贷渠道的传导障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以其为主要传导途径的货币政策有效性。江其务(2001)认为,中国货币政策的运行环境正在发生变化,政策调控重点转移,经济市场化水平提高,货币市场正在发挥政策操作平台的作用,资本市场发展、货币资源分布的畸形结构、货币替代的出现,正在对货币政策传导产生复杂影响,提高货币政策作用和效率,凾需研究在新的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徐厦楠(2004)从利率机制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指出对利率的行政管制破坏了利率机制的内在平衡机制,导致利率结构失衡,无法形成合理的利率体系,必须推进利率市场化,疏导利率传导机制。蒋瑛琨、刘艳武、赵振全(2005)以1992 年1 季度~2004 年 2 季度的数据行分析表明,20 世纪90 年代以后,从对物价和产出最终目标的影响显著性来看贷款的影响力最为显著,其次是M2 和M1。陈金霞(2001)认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主要原因:一是利率不仅尚未市场化,而且基准利率严重受制于国有企业承受能力,与实际上的市场利率有相当大的差距,因而利率杠杆的效能欠佳。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市场因素偏少,汇率的真实程度欠佳,致使物价走势与货币供应量变动发生一定程度背离。郭梅军(2004)等认为,最终取消资本项目管制和实现浮动汇率制度,将带来金融市场价格框架下的汇率传导机制,但是,对于大的独立开放经济体来说,汇率传导机制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汇率应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何双喜、李怀舟(2006)通过通过剖析各种资产在货币传导中的作用,指出财富效应是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的重中之重。曹永琴(2007)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发现,中国的货币政策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赵涛(2008)通过研究发现,信贷渠道任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

由以上研究可见,由于采取的计量分析方法、样本区间以及对数据的处理不同,国内外学者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

三通过IS-LM模型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

IS-LM 模型是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和美国经济学家汉森为克服局部均衡论的缺点而提出的,是利率和国民收入的适当组合。该模型以价格不变为假设前提,可以同时实现实体经济和货币双方面的供求平衡。在这里,IS 曲代表实体经济的均衡条件,而LM 曲线代表货币的均衡条件:

(1)中央银行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对货币领域产生影响,使LM 曲线向右移动,即LM→LM1。当收入不变时,利率下降即i0→i1。(2)政策影响由货币领域扩大到实体经济领域。此时,利率下降引起产品总

需求和投资的增加,为使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平衡衡,IS 曲线向右移动,即IS →IS1,收入同时相应增加,曲线表现为Y0→Y1。

(3)实体经济领域的变化又反作用于货币领域,收入增加引发交易动机与谨

慎动机的货币需求(L1)增加,为保持货币总供求平衡,必须减少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LM 曲线移回至左方,即LM1→LM2,则利率随之上升。

(4)实体经济领域和货币领域按上述作用机理不断相互作用,IS 曲线与LM 曲线不断移动,直至最终在 E 点达到均衡。由此可见,利率受到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的双重影响,是体现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

1)中央银行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对货币领域产生影响,使LM 曲线向右移动,即LM→LM1。当收入不变时,利率下降即i0→i1。

四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完成的。所谓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在实施货币政策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或操作方法。货币政策的实现要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完成。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所谓一般性货币政策性工具,是指各国中央银行普遍运用或者经常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三种: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也即货币政策“三大法宝”。

(Ⅰ)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存款准备金是银行及其他某些金融机构为应付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而缴存在中央银行的货

币资金。当经济处于需求过度和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收缩信用规模及货币供应量;如果经济处于衰退状况,中央银行就可以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及整个金融体系成倍扩张信用及货币供应量,以刺激经济增长,摆脱衰退的阴影。存款准备金政策被认为是货币政策中作用最猛烈的工具,之所以猛烈是因为它微小幅度的调整,就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又由于这一政策适用于所有在中央银行有存款要求的金融机构,所以它的影响面非常的广泛,然而它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准备金率的调整影响力度大,如果掌握不好,极易引起整个经济的剧烈动荡。第二,在商业银行存在大量超额准备金的情况下,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幅度不大,商业银行会直接把超额准备直接转化为法定准备金,这样中央银行企图运用法定准备金率调整经济的目的就落空了。第三,如果商业银行频繁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会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无所适从,可能会引起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上的其他问题。

(Ⅱ)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有关利率的调整,主要着眼于短期,即中央银行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随时调低或调高有关利率,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刺激或抑制资金需求,从而调整货币供应量。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或贷款的资格,着眼于长期,对再贴现的票据以及有关贷款融资的种类和申请机构加以规定,以区别对待,可起抑制和扶持的作用,改变资金流向。然而再贴现政策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商业银行是否愿意到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申请多少,最终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行为,中央银行没有足够的主动性;其次,利率的高低有限,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利率无论多高,都难以遏制商业银行向央行申请再贴现,在经济衰退期,利率无论有多低,商业银行也没有向中央银行再贴现的积极性,再就是虽然贴现率比较容易调整,但是频繁的调整,也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最终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这些都决定了再贴现政策不是一个十分理想的货币政策工具,弗里德曼就认为主张再贴现政策,将公开市场操作作为唯一的货币政策工具。

(Ⅲ)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者卖出有价证券来投放或者回笼基础货币,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行为。当市场上流动性过剩时,央行通过卖出有价证券回笼货币,收缩信贷规模,从而减少货币供应量;相反,如果市场上流动性不足,就通过相反的操作,在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扩张信贷规模,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操作同其他的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首先公开市场操作是由中央银行自主决定的,交易的规模也由央行自主决定,无论是让基础货币有较小还是有很大的变化,央行都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实现,而且它也不像再贴现政策和准备金政策那样,具有很大的惯性,如果中央银行发现操作发现这一操作上有失误,可以随时进行矫正;其次,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可以直接影响银行系统的准备金规模,迅速影响全社会的货币供应量水平,以保证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还可以抵消各种冲击因素对银行准备金的影响,以使准备金规模维持在预定的目标水平上,保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再次就是公开市场操作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是中央银行进行日常性调节的最为理想的货币政策工具。然而,这一工具有效地发挥作用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

件:第一:金融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中央银行必须具有相当的独立性,且拥有强大的、足以调控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可用以操作的证券种类必须齐全并达到必须的规模;第二,必须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设想如果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这一工具是无法发挥作用的。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都属于对货币总量的调节,以影响整个宏观经济。但在这些一般性政策工具之外,还可以选择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加以调节和影响的措施,这就是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与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不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通常可在不影响货币供应总量的条件下,影响金融体系的资金投向和不同贷款的利率水平。这类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Ⅰ)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消费者分期购买耐用消费品贷款的管理措施,其目的在于影响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的支付能力的需求。在社会需求过旺时,中央银行可以对消费者信用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以减少社会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从而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相反,如果社会需求不足,央行就会放宽对消费者信用的限制条件,增加社会对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从而增加社会需求,促使经济的回升。

(Ⅱ)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抑制过度的投机。央行对证券市场信用的调节,主要是关心资金流入市场的问题,并不是直接干预证券价格,为了防止证券市场的暴涨暴跌,在证券价格涨跌的时候,做相反的操作,从而稳定证券价格,以维持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Ⅲ)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所规定的各种限制措施,以抑制房地产交易中的过度投机行为。如对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规定最高限额、最长期限以及首次付款和分摊付款的最低金额等(Ⅳ)优惠利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国家拟重点发展的某些经济部门、行业或产业制定较低的利率,目的在于刺激这些部门的生产和投资,以调动它们的积极性,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升级。优惠利率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多采用,在发达国家也被普遍采用。

(Ⅴ)进口保证金制度,即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预缴相当于进口商品总值一定比例的存款,以抑制进口的过快增长。这一制度多为收支出现逆差的国家采用。

五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

在宏观经济学诞生之初,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

机制就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凯恩斯最初就强调利率对投资支出的影响,传统的IS-LM模型也把真实利率放入投资函数中,其主要原因是凯恩斯及其追随者认为,利率是投资的成本,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会导致投资成本的变动。当货币供给量扩张时,如果价格和工资存在刚性,名义利率和真实利率都下降,企业家相应调整投资支出,从而导致总需求的扩张和产出的增长,反之亦然。

凯恩斯在最初的理论中强调利率对企业的投资支出有影响,没有把利率放入消费函数中,但后来的经济学家认识到消费者对房产和耐用消费品(如汽车)的支出也受到利率的影响,尤其在消费信贷十分发达的欧美国家。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中,利率传导机制引起了很多的争议。它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利率和真实产出之间没有显示出相关性,而在于利率影响真实产出的机制似乎不是所谓的投资(或消费)成本。换句话说,资金成本只是影响企业家投资决策的一个因素,企业家可能更多地根据生产滞后、销售、现金流等因素来决定其投资水平。另外,实证中估算出来的投资和消费的利率弹性往往小于真实经济对基准利率的实际反应,表明利率对真实经济的影响可能还有其它的机制(Bernanke & Gertler,1995)。即使如此,反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研究似乎也不能完全否认利率传导机制的存在。泰勒(Taylor,2004)研究发现,从长期来看,美国联邦基准利率和住房新开工量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也就是说我们可能不得不承认利率对公众的消费水平(尤其是房产和耐用消费品)是有显著影响的。

对于多元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标准的结构化向量自回归模型(Structural Vec-tor Auto Regression Model)是一种恰当有效的方法(Bernanke,1992)。标准的结构化向量自回归模型如下:

Y t= B0Y t+B1Y t-1+C0P t+C1P t-1+u t(1)

P t= D0Y t+D1Y t-1+GP t-1+v t(2)

在(1)-(2)联立方程模型中,Y是多维实体经济变量(如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等)构成的向量, P是多维政策变量(如政策利率、货币供应量等)构成的向量,两个模型方程的左边是被解释变量,右边是解释变量。B、C、D、G分别是相应变量的系数矩阵,u和v分别是实体经济变量向量和政策变量向量的随机扰动项。使用结构化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有一个明显的缺陷是,检验结果受人为设定的约束的影响,其结论的客观性受到影响。根据Sims(1980)和Bernanke(1992)的改进研究,使用非约束的向量自回归模型(Unrestricted Auto RegressionModel)将大大改进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研究的客观性和可行性。另外,要使模型(1)-(2)可识别,即能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可以有如下两种识别假设:

A.假设当期的实体经济变量对政策变量没有影响,即假设D0=0,模型(1)-(2)就变

为:

P t= D1Y t-1+GP t-1+vt (3)

Y t= (I- B0)-1[(B1+ C0D1)Y t-1+ (C0G+C1)P t-1+ut+C0v t] (4)

B.同样地可以假设政策变量对当期的实体经济变量不产生影响,即假设C0=0,则模型(1) -(2)可变为:

Y t= (I-B0)-1[B1Y t-1+C1P t-1+u t] (5)

P t= (D1+D0(I-B0)-1B1)Y t-1+(G+D0(I-B0)-1C1)P t-1+v t+D0(I-B0)-1u t(6)

因此,(3)-(4)联立方程模型较多地被用于研究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而(5)-(6)联立方程模型则较多地被用于研究政策反应函数。

1我国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有效吗?

中国金融市场上有多种利率并存,最主要的显性利率有以下两种:货币市场利率(金融机构同业拆借利率)和央行管制的存贷利率,前者受央行货币供给量调控的影响,是货币的“市场价格”,后者则由中央银行设定,是货币的“计划价格”,从而出现了货币市场上的“价格双轨制”。由于央行管制的存贷利率在时间序列上看,其变动特点是非连续的、阶梯状的波动,利用管制利率进行回归分析将导致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在下文的分析中,我们将把货币市场利率作为利率变量进行检验。本文根据2001年1月至2012年1月的月度数据建立一个非约束的向量自回归模型。

本文选取的宏观经济指标有房屋新开工面积、出口额、进口额、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宏观经济指标的选取上参考了Bernanke(1992)。由于必须使用月度数据,在没有月度的GDP 数据情况下,Bernanke(1992)认为上述指标更能代表宏观经济走势。本文选取的政策指标有M1、M2、财政支出、货币市场利率(即SHIBOR)。

(一)货币利率对实体经济变量的影响

在向量自回归模型下,可以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比较各货币政策变量(包括中介目标和传导机制变量)对宏观经济变量的预测能力和解释能力

表1关于货币市场利率的滞后三阶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样本期:2001.1-2012.1)

数据来源:原始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和中经网数据库,所有非百分比数据都经过季节调整,然后对数化。以下各表数据源于此。

表1的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SHIBOR只对部分实体经济

变量有着显著的解释能力。除了对房屋新开工面积和出口额,货币市场利率SHIBOR对其它实体经济变量没有显著的预测能力,说明房屋新开工面积和出口额是一个对货币市场利率比较敏感的实体经济变量。表1也说明了货币供给量M2的预测能力较强,优于M1,也优于货币市场利率SHIBOR。

在典型市场经济国家中,货币市场利率对宏观经济变量有着较强的解释能力。但在表1的实证检验中,可以看出货币供给量比利率对实际变量的解释能力更强。货币供给量影响着消费、产出和利率的波动,是宏观经济变量运动的源动力之一,这说明直到现在,影响中国货币政策变量的核心因素仍然是货币供给量,而不是市场利率。显而易见,中国利率没有市场化,货币供给影响投资无须借助于利率,传导机制的链条在利率上发生断裂。实际上,6阶滞后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的因果关系图也是一致的,说明了检验的稳定性。

表2货币市场利率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的方差分解(%)(第一种排序)

表3货币市场利率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的方差分解(%)(第二种排序)

由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虽然向量自回归模型允许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但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显著性可能会受到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的干扰。为了对这个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我们在原有的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使用方差分解。方差分解考虑到了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能提炼出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所有影响,即考虑到通过其它解释变量间接影响因变量的情形。表2的方差分解实证检验表明,SHIBOR 对于实体经济变量的解释能力较强,对房屋新开工面积、出口额、进口额、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解释能力都强于M2。

因为方差分解法研究经济变量对实际变量的解释能力往往与解释变量的排列顺序有关,在解释变量序列中靠前的解释变量在方差分解中所占的比例会稍大一些。因此,我们进行另外一种尝试,把SHIBOR设为最后一个解释变量。表3的检验结果表明,即使把SHIBOR放在最后,它对实体经济变量也有显著影响,但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解释能力较弱。排序的变化导致结论的差异恰恰说明SHIBOR对实体经济有着直接显著的作用;而M2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它是外生于其它货币政策变量,即M2通过SHIBOR对实体经济变量产生影响,而货币市场利率没有通过M2影响实体经济变量。这也证实了,货币市场利率SHIBOR是我国货币政策体系中一个较为显著的传导机制变量,一方面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对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对实体经济变量产生决定性影响,这说明货币市场利率作为一种传导机制,它很好地把货币政策的绩效传导至实体经济中。

(二)货币市场利率对CPI的影响

除了对实体经济变量的影响较为显著外,我们还要分析货币市场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除了SHIBOR以外,我们还加入了其它货币市场利率指标,包括3个月国债、1年期国债和10年期国债、信用利差、期限利差等。

表4的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除了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其它变量都不是CPI 显著的格兰杰原因。这表明货币市场利率对CPI的短期波动的影响很有限。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之所以是CPI显著的格兰杰原因可能是因为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所蕴含的通胀预期较好地引导了CPI的波动。利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表现为长期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调控能力,引导通胀预期。

(三)实证检验的结论

上文的实证检验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至少是局部有效的。在对实体经济变量的影响上,作为“准市场利率”的货币市场利率对部分实体经济变量有较强的解释能力,甚至优于M2的解释能力,但对另外一部分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的影响不显著。依托于结构化的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M2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更为出色。M2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调控宏观经济;而利率在时间序列上的解释能力相对较低。但是通过方差分解可以看出利率的波动对实体经济的解释能力较强,并且作为M2调控的传递渠道,说明利率在宏观调控中表现出传导机制的作用。此外,在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上,货币市场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短期调控能力较弱,货币市场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长期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调控能力很显著,长期利率所蕴含的通胀预期很好地引导了CPI的波动。

表4货币市场利率和CPI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注: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R_BOND10Y;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 R_ BOND1Y; 3个月国债到期收益率: R_ BOND3M;SHIBOR利率:R_ SHIBOR;信用利差(3个月SHIBOR利率减去3个月国债到期收益率):

R_CPBILL;期限利差(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减去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R_TERM。

导致利率传导机制局部失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利率成本只是影响消费者和企业家决策的一个因素,消费者可能更多地根据收入、预期、税收政策等因素决定其消费支出,企业家可能更多地根据产品需求预期、销售价格和数量、现金流等因素来决定其投资水平。针对典型市场国家经济的利率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实证结果中也较多地出现利率和实体经济变量的相关性不显著的证据。其次,货币市场利率SHIBOR作为我国金融市场一种典型利率,我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尚不确定,因此货币市场利率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有不确定性。最后,由于利率存在管制,长期以来管制利率低于市场均衡利率,本文将货币市场利率代替实际的市场均衡利率进行检验可能仍然是不够准确的。

六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对策分析

一、进一步完善信贷传导渠道

信贷渠道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执行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重点强调

货币渠道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信贷传导渠道,改善信贷渠道萎缩的局面和渠道过窄不足等问题。

(1)加强中央银行的作用

中央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和金融稳定的维护者,

在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方面有特殊的作用,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①运用窗口指导、道义劝告等手段,促进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在人民银

行消费信贷政策的引导下,各商业银行适应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的形势。

②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手段,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资金支持力度人民银行

需要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贷款,特别是再贴现业务的发展,不仅扩大了中小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而且有效帮助企业解决了相互拖欠的问题,这些措施有效地扩充了中小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使它们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和县域、农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证研究村经济。

(2)继续深化商业银行改革

首先,要强化国有商业银行资本约束和利润考核并建立激励机制,使商业银行内在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对称。在资金供求和利率变化时,能够做出符合市场规则的反应,传导货币政策的意图,扩大货币政策的效应。其次,优化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体系。在加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同时,大力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壮大其经营规模。通过新型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相对削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使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充分化,同时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创造更健全的载体。最后,大力发展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其信息、人文和区位优势,为中小企业融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通过大力发展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可以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构筑发达的毛细血管式的传导渠道,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二、大力发展货币市场

(l)积极培养和扩大市场主体,为货币市场功能的发挥创造良好的微观基础

我国货币市场交易主体以商业银行为主,禁止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商业银行一般呈现为资金的盈余方,非银行金融机构通常表现为资金的短缺方,没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参与,往往导致货币市场的“单边市”,阻碍货币市场的正常发展。因此,扩大市场交易主体势在必行。在扩大市场的交易主体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尽快放开

金融机构进入货币市场的准入限制,允许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加快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等直接入市交易的进程;二是允许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等机构投资者通过建立代理金融机构的形式间接参与货币市场交易;三是设立柜台交易制度,提高个人投资者持有债券的流动性。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扩大市场容量,活跃市场交易,满足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和金融机构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需要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2)加快货币市场利率体制改革

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不仅要对现有己放开的利率运行机制进行规范,而且要采取渐进的方式放开其他短期市场利率,形成有机的货币市场利率机制。这样既能达到货币市场利率真正的市场化,又能使货币市场上形成的利率信号准确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为整个利率改革的推进形成一个可靠的基准利率,以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利率弹性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3)发展货币市场创新工具,增加市场交易品种

货币市场上的金融工具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的重要手段,其多样化和不断创新是货币市场迅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货币市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发达的货币市场必须能提供各种各样的可转让融资工具,这样才能满足不同金融机构和经济主体的需要,增大货币市场的影响力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目前我国货币市场上的交易工具较少,尤其是短期国债极为缺乏,这制约了货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创新行为,逐步发展多种交易工具。如发展金融债券市场、企业短期债券市场;推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应允许资产质量较高、信誉较高的企业发行短期商业票据,增加银行承兑票据的发行量;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等。从而增加货币市场投资工具,促进货币市场发展。

三、提高资产价格梁道的传导作用

(1)进一步规范发展股票市场

由于股票市场是资本市场的核心,股票市场的效率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了资本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效率,因此我国股票市场必须在规范中发展,努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防止股市泡沫。我国还必须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并以股票价格指数期货为突破口,积极发展金融期货市场,规范发展金融股权市场,带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

(2)完善国债市场,充分发挥其传导货币政策的作用

一是优化国债的品种结构和期限结构,适当增加财政债券、建设债券、可

转换债券、地方政府债券、浮动利率债券等债券的发行,适当增加短期和长期国债的比重:二是调整国债持有者结构,提高商业银行持有国债的比例,发挥

不同国债持有者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三是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扩大市场容量和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四是建立银行间柜台债券市场,提高国债的市场流动性;五是打通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尽快形成统

一的债券市场体系。

(3)疏导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联系

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是金融业有效运行的基础,也是现代

金融体系的内在要求。我国要在加强金融风险管理、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的基础上,建立规范的证券融资渠道。既鼓励和引导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合法途径注入资本市场,又让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到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形成真实的利率价

格信号,实现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协同发展,提升金融体系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监管制度,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实施监管。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联系的加强以及金融创新有可能导致金融监督真空的出现,因此在疏导资本市场与货

币市场联系的同时,我国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加强合作,建立监管协调、信息共享的协作监管制度,增强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率,促进我国金融业稳健发展。

四、进一步疏通汇率集道

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是大势所趋。目前,在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前提下,可根据国际市场情况相机调整汇率,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强名义汇率的灵活性,以缓解因外资流入形成的外汇供过于求的局面,从而减少央行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压力。消除外汇市场上的非市场化因素,疏通汇率渠道,当前我国可实行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先放开对汇率的过度干预,真正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第一步实现以后,汇率渠道开

始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扮演角色,尽管其效率尚不如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汇率渠道,但是作为利率渠道的补充,能够增强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第二步是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放开对资本流动的

限制。这一步实现以后,完全的汇率渠道与利率渠道一起双管齐下,使货币渠道的传导效率作用发挥更佳。但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消除外汇市场上的全部非市场化因素,疏通汇率渠道是一个中长期目标,从近期看,当务之急是做好浮动汇率制真正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实施积极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完善外汇市场运作体选题背景和意义制,加快外汇市场产品创新,调整外汇管理政策等。要逐渐弱化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刺激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增大市场交易的规模,为浮动汇率制的真正实施准备一个良好的外汇市场。

毕业论文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引言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 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而我们中国,自1998年起就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 货币政策。即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 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需要, 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货币政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国货币政策的出现往往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相 得益彰。稳健的货币政策是98年以后才渐渐稳定下来并付诸实施的,可见在当时的社 会经济环境为其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稳健的货币政策形成的背景 (一)90年代初的房地产热,为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创造了大的宏观环境。 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使得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到了97、98年时 已相当突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性风险等几大风险 交互错杂,又衍生出更多的子风险,而原有的货币政策已经不能与此时的经济环境相 得益彰。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而实质上,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来自中央政府的多目标约束: 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确保经济增长,支持国企改革,配合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 确保外汇储备不减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一系列的约束,无疑让政策执行时的 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货币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坚持稳定 物价的单一目标,逐步弱化直至消除多目标约束成为当务之急。 (二)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对稳健货币政策的建立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尽管当时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 贷款需求不足。具体地说,这些结构性问题包括七个方面: 1 1、二元经济结构继续强化,反差过大。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经济结构并不是在持 续转化,而是经常出现波动、迁回、反复甚至强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贫 富差距越来越大。 2、区域差距继续扩大。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区域差距一度缩小,然而在1978一 2005年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GDP占全国比重的平均值分别为56%、26%和18%。在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传导机制理论,可以归纳为: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M,改变了利率r,而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方式变化,而投资的增减则会进一步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这个过程可以直观地用符号表示为:M→r→I→E→Y. 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关键环节是利率。但上述分析是凯恩斯学派最初的分析,仅仅从局部均衡的角度,显示了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初始影响。而并没有考察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没有反映出两个市场之间循环往复的反馈作用。考虑到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的相互作用,凯恩斯学派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即一般均衡分析。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假定货币供给增加,如果产出水平不变,利率会相应下降;下降的利率会刺激投资,引起总需求增加,进而推动了产出和收入的相应增加。这是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作用,也是局部分析。第二,产出和收入的增加,必将引起货币需求的增加,这时如果没有新增加的货币供给,则货币需求相对上升将导致下降的利率回升。这是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作用。第三,利率的回升,会使总需求减少,产量下降,收入减少。收入的减少引起对货币的需求下降,则利率又会回落。这就是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之间往复不断相互作用。第四,以上的循环往复最终会逼近一个均衡点,这个点同时满足了货币市场均衡和商品市场均衡两方面的均衡要求。在这个点上,可能是利率较原先的均衡水平低,而产出量较原先的均衡水平高。2、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与凯恩斯学派不同,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则强调货币供应量变动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用符号表示就是:M→E→I→y。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主导作用,而是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中发挥着直接作用。货币供应量对名义收入的具体影响过程如下所述。过程步骤一:M→E 表示的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支出。其原理是:第一,根据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有其内在的稳定性。第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不包含任何的货币供给因素,因而货币供给的变动不会直接引起货币需求的变化;至于货币供给,在现代货币制度中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主义将其视为外生变量。第三,当作为外生变量的货币供给改变,比如增大时,由于货币需求并不改变,公众手持货币量会超过他们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即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从而利率下降,公众支出增加。过程步骤二:E →I 表示的是变化了的支出用于投资的过程,货币主义者认为这是对资产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过程如下:第一,超过意愿持有的货币即大于既有需求的货币供给,或用于购买金融资产,或用于购买非金融资产,直至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这样将改变金融市场、商品市场,乃至人力资本市场的均衡。第二,货币持有者对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以及人力资本的投资会引起这些资产相对收益率的变动。如果投资于金融资产偏多,金融资产市值上涨,受益相对下降,从而会刺激对非金融资产的需求;如果对非金融产品投资增加,也就是说产业投资增加,那么既可能促使产出增加,也会促使产品价格上涨。第三,上述过程的结果必然会引起资产结构的调整,而在这一调整过程中,不同资产的收益率又会趋于相对稳定状态。

中美货币政策与货币传导机制对比

中美经济结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对通 货膨胀的影响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中美两国则是处于这个漩涡的影响下。中美两个大国的经济贸易交流将影响它们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国内经济形势的走向。本文主要揭示中美两国的经济结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区别及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了解当代中国货币政策的发展新方向。 关键字: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合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物价影响 正文: 一、经济结构分析 (一)中国经济结构概况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农业基础薄弱,轻工业和重工业比例失衡。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通过优先发展轻工业,扩大高档消费品进口,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中国的经济结构趋于协调,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中国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第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第三产业带动,第二产业的增长构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整体产业结构变化的同时,各产业内部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纯农业产值比重下降,林牧渔业比重上升;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结构正逐步由偏重“消费补偿”的轻型结构,向“投资导向”的重型结构升级;在第三产业内部,交通运输业、商业等传统产业比重下降,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电信业等迅速发展。 (二)美国经济结构概况 美国经济高度发达,工农业生产门类齐全,集约化程度高,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首位。美国工业发达,部类齐全,生产集中,垄断程度高,拥有巨大的生产能力。美国的工业主要由制造业、采矿业和公用事业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制造业分为耐用品工业和非耐用品工业。汽车和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美国经济的两大支柱。当前美国工业结构

综合思考题简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理论

一、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 尽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在不断发展,各种学派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不同看法,但归纳起来货币政策影响经济变量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途径:? (一)利率传递途径? 利率传导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但从早期休谟的短期分析、费雪的过渡期理论、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中所涉及的利率传导理论均未得到关注。直到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及IS-LM模型的建立才正式引起学术界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研究。利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水平i↓→投资I↑→总产出Y↑。? (二)信用传递途径? 威廉斯提出的贷款人信用可能性学说是最早有关货币政策信用传导途径的理论,伯南克则在此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银行借贷渠道和资产负债渠道两种理论,并得出货币政策传递过程中即使利率没发生变化也会通过信用途径来影响国民经济总量。信用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贷款供给L↑→投资I↑→总产出Y↑? (三)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 托宾的Q理论与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则提出了货币政策的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资产价格传导理论强调资产相对价格与真实经济之间的关系,其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资产(股票)价格P↑→投资I↑→总产出Y↑。? (四)汇率传递途径? 汇率是开放经济中一个极为敏感的宏观经济变量,因而它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而关于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理论主要有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汇率E↓→净出口NX↑→总产出Y↑。? 二、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概述 1.凯恩斯学派的利率渠道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中枢,即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会导致货币供求失衡进而使利率变化,而利率的高低又会改变投资水平,进而通过乘数效应实现对产出的调节。 2.信用供给渠道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不但影响资金需求,而且影响资金供给,且后者决定了前者的信用可得性水平的高低。用“木桶理论”可形象地说明这一问题,“木桶理论”认为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那块木板的高度。由此我们可以说当供给不足,即信用可得性水平相对需求较低时,此机制有重要意义。 3.货币主义学派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利率的作用并不像凯恩斯学派所认为的那样举足轻重。该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两种效应:一是资产组合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认为资产的范围除包括凯恩斯学派所定义的金融资产外还包括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本等形式,而资产范围的扩大冲淡了货币在金融领域的可替代程度,由此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除会通过影响利率水平进而间接影响总产出以外,更重要的是还会通过对实物资产市场的冲击

中国近5年来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综述

中国近5年来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检索中国货币政策相关文献并经行了分析,认为2006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货币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加强;关于央行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研究取得新进展;货币政策对物价的影响收到了关注等。但是,适应我国国情的货币政策基础理论仍为取得突破,货币政策对于垄断行业的影响这一领域未收到足够的重视,对货币政策本身也缺乏更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国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跟经济之间的关系用唇亡齿寒这个成语来形容或许不怎么恰当,但足以能表达出二者之间的那种依附关系。因此,研究中国货币政策,关注中国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发展动向,就显得十分有意义。所谓货币政策,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有关货币方面的各项政策。具体而言,它是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节信用量和货币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种方针与措施的总称。而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操作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作用于总支出,最后实现既定目标所取得的效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推进深入,中国的经济政策已日渐趋于成熟。中国众多经济学学者的开始投身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来贡献于祖国经济的发展。2006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笔者在“CNKI”数据库网上,以“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为检索词,以“文史哲”“政治军事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经济与管理”为检索范围,总检索到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类文章12篇(出去重复类和不相关类的文章),并将其进行了分类:货币政策有效性基础理论研究2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研究5篇,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2篇,我国货币政策与世界金融研究3篇。从数量分布情况来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研究最多,占总数的42%,其它领域的研究则明显不足,这也能反映我国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在某些方面的问题。 1,货币政策有效性基础理论研究 众所周知,货币政策是经济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市场经济的出现,使货币政策显得重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现状的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现状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在毛泽东时代,毛泽东思想是世界公认的好,那为什么搞经济建设总是搞不上去呢?那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毛泽东虽然改变了中国,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路,但却没有改变货币政策,依然还是采用的是资本主义的货币政策也就是说生产关系还是没有改变,这样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货币政策和社会主义口号相矛盾,这样就使共产主义变成了一个空头口号,成了一个死胡同,所以说要想实现共产主义必须要制定共产主义的货币政策,共产主义才能实现。 那么共产主义的货币政策是怎样的呢?其实共产主义的货币政策很简单,人人享有最低生活保障金,按现在的物价水平可以每人每月定为300元就可以了,不管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老人、小孩还是在工作的人以及失业的人都享有每人每月30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这样就很公平,有的人嫌低了,那就去工作吧,这样工作的人又可以得到一份收入就可以发财,发了财的人就可以休息一下,让没有发财的去工作发财,这样轮流工作都有好处,可以节约资源,节能减排,可以防止生产过剩产生经济危机,这样人人都可以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于货币政策调控国民经济的效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其传导机制是否通畅。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是指货币数量变化通过何种渠道来影响实际经济活动。中央银行根据本国特定的经 济金融环境,选择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或手段,通过不同的传导渠道,来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实现最终政策目标。货币当局必须了解货币政策在何时、在何种程度上、通过何种途径对经济产生影响,这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问题。对这一问题判断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到最终目标的实现程度。所以,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通畅。 本文主要从IS-LM,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几个角度对我国货币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通过相关变量的分析验证结论的可行性,提出了如何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对策分析 二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如何对经济发挥作用,国外学者通过各种计量分析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研究。Bernanke(1986)运用结构VAR 模型进行研究,认为美国银行贷款的冲击对总需求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Bernanke 和Blinder(1992)对美国联邦基准利率的实证研究表明,当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上升后 6 到9 个月,银行存款会显著减少。Cover(1992)通过考察美国二战后的季度数据得出结论,正的货币冲击对产出增加几乎没有影响,但负的货币冲击对产出则有明显的阻碍作用。Ramey(1993)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1954 一1991 年美国宏观月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货币渠道远比信贷渠道重要。MorrisCharless 和Sellon Gordon H.Jr(1995)在实证分析后对中央银行能否影响银行贷款行为方面提出了否定意见,认为信贷渠道的数量效应微不足道。Oliner&Rudebusch(1996)将“不完美信息”纳入广义信贷渠道,并将由此引起的“外部融资升水”和“信贷配给”视作加速传导机制产生的原因,从借款人(企业和居民)角度研究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研究表明,信贷渠道在扩张性货币政策时期会有一定影响,但在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两种情况下几乎没传导作用。而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及指导意义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作用过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和高效,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四条途径来起作用的,即利率途径、非货币资产途径、信贷配给途径和汇率途径。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立场是缓慢而稳定的:在我国尚未改革开放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由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企业,基本上没有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传导过程简单直接,从政策手段直接到最终目标;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和金融机构的发展,货币政策形成“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的传导体系,货币市场尚未完全进入传导过程;进入90年代以后,金融宏观调控方式逐步转化,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初步形成“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企业”的传导体系,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 这些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我们也不可忽视。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水平不高,甚至我国利率还没有达到市场化。从理论上说;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手段,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利率的调节来影响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引导社会投资和消费,以达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但中国实行的利率管制使利率兼有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和资金供求的双重职能,利率调整直接关系到各方面的利益,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独立地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自主决定,甚至出现利率调整与货币政策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在我国统一的利率机制下,我国部分金融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没有差价,导致其产品竞争性的下降,不利于金融产品的流通;(二)在我国人民币持续升值和中美利率倒挂的情况下,央行货币政策的工具更多的使用数量型工具而忽略了价格型工具,导致我国的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相互隔离,相互影响较弱,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传导机制;(三)作为货币政策主要传导中介的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货币政策的作用难以发挥。我国的许多商业银行仍然受“慎贷”思想影响,往往在经济波动较大的时期,不愿

小度写范文2017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2017中国货币政策]模板

2017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2017中国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2017中国货币政策,希望对您有帮助。 2017中国货币政策如下 一、公开市场业务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 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 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美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1998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

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998年3月21日起,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有以下七项: (一)将原各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帐户合并,称为准备金存款帐户。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准备金存款帐户超额部分的总量及分布由各金融机构自行确定。 (三)对各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法人统一考核。法定准备金的交存分以下情况: 1.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投资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各总行统一存入人民银行总行。 2.交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各总行统一存入其总行所在地的人民银行分行。 3. 各城市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其总行统一存入当地人民银行分行。 4. 城市信用社(含县联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法人存入当地人民银行分、支行。农村信用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现行体制存入当地人民银行分、支行。 5.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法人统一存入其总部所在地的人民银行总行(或分行)。 6. 经批准,已办理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其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其法人(或其一家分行)统一存入所在地人民银行分行。 (四)对各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旬考核。 1. 各商业银行(不含城市商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当旬第五日至下旬第四日每日营业终了时,各行按统一法人存入的准备金存款余额,与上旬末该行全行一般存款余额之比,不低

我国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研究

我国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研究目前,国内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但已有的研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已有的研究主要借用经典宏观经济学理论,基于开放、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假设分析我国的汇率传导机制,但我国的汇率制度存在多层面的管制,距离成熟市场经济的汇率制度尚有一段距离,比如结售汇管制、资本项目不开放等,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的汇率传导机制表现出和成熟市场经济不一样的特征;二是已有的研究多是围绕基于利率平价理论的利率一汇率的传导机制等方面展开,未能对2005年“汇改”以后的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机制做出全面的研究。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实证方法,进一步检验汇改后我国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机制的变化,并分析汇率传导机制中的阻碍因素,从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 (一)成熟市场经济下的汇率传导机制 对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机制的经典分析是在封闭经济条件下IS-LM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我们下面以扩张性货币政策为例,分别就固定汇率制度下和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汇率传导做简要分析。根据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无论资本是否完全自由流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都无效。在资本不完全流动情况下,央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利率↓→国际收支逆差→本币贬值倾向→(为维持固定汇率)央行人市干预售出外汇买入本币一外汇储备↓→货币供应量↓→利率↑→投资↓→国民收入↓。由于汇率固定不变,意味着这一调整过程将会持续到国民收入恢复原来水平时为止。所以,收入增扩张性货币政策短期内会引起利率下降、当资金不完全流动时,在固定汇率制度下, 加,但长期效应却只体现为外汇储备减少,基础货币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而对国民收入等实际经济变量没有影响。而在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央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利率↓→资金迅速流出→资本项目收支逆差→本币迅速贬值→(为维持固定汇率).央行售出外汇购买本币一外汇储备↓→基础货币↓→扩张性货币政策效应抵消。这说明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当资本完全流动时,扩张性货币政策即使在短期内也无法对经济产生影响,货币政策无效。 在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表现在汇率的变动通过净出口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首先,在资本不完全流动情况下,央行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一货币供应量↑→利率↓→经常项目及资本项目逆差→本币贬值→净出口↑→国民收入↑,此后利率、汇率及国民收入这三者会不断调整,最终达到一个均衡点,较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初期,在这点上经济体的利率下降、本币贬值、国民收入提高。因此,在资本不完全流动和浮动汇率情况下,经济体受到货币扩张冲击后会通过汇率机制和利率机制最终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而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假设该经济体的利率与国外保持一致则扩张性货币政策→本币贬值→净出口↑→国民收入↑,最终通过汇率及国民收入的不断调整经济达到均衡,因此,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通过汇率机制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按照上面的分析,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汇率传导机制的逻辑是简单明了的:货币供给量扩张,将导致国内市场上的利率下降,并相应地导致本币贬值,出口和产出相应地增长,反之亦然。这样一个渠道存在的前提条件是浮动汇率制度(Obstfeld&Rogo-ff,1995)。如果在固定汇率制度下,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的理论观点与国外实践变化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的理论观点与国外实践变化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当局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作用过程。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目标、规则等一起决定着货币政策的效果,因此,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研究中比较活跃的几个重要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货币政策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各国货币政策的最新实践基本上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关于货币政策目标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基本上确定了以物价稳定作为单一的最终目标和利率中间目标。与此相对应,货币政策操作规则方面复数货币政策规则的提出,兼容了新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即理性预期学派)之间的争论。关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新凯恩斯主义强调的价格粘性特征则从原则上重新确认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相比之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的进展则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不仅修改和扩展了原有的货币传导渠道,信贷传导渠道也从定性研究深入到了定量研究阶段。与此同时,汇率渠道也被纳入了开放经济中的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机制分析,预期等因素也被纳入到了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研究之中。早些时候由后凯恩斯主义代表人物托宾和莫迪戈里安尼提出的Q理论和财富效应,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逐渐成为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机制研究的新热点。 (一)国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状况。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包括:货币政策当局操作—货币市场—金融市场—企业和消费者的三个环节,通过不同的渠道和途径来影响作为杠杆的投资支出、消费支出和对外贸易三类总需求变量,从而间接地影响实体经济。具体的传导渠道和途径主要有: 1.货币渠道。货币渠道是货币传导机制理论中最早也是最主要的理论,根据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不同,货币政策传导的货币渠道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IS—LM模型来源于英国经济学者希克斯,目的在于使凯恩斯的利息论和他的整个理论体系相协调一致,以后逐步演变成一个重要的理论工具,我们可以借助它来很好地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和效果,理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传导机制非常强调利率对投资和消费,继而对产出的作用,从对IS—LM模型的分析就可看出。IS曲线是产品市场均衡曲线,它代表的是使产品市场上的供给等于需求的利率与收入水平的组合,它所包含的经济意义为:由于利率的上升会引起私人投资需求及均衡收入也随之下降,所以其斜率为负;LM曲线是货币市场均衡曲线,也就是在既定的货币供给下使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相等的利率和收入组合,其直观的经济含义为:当货币供给不变时,因收入上升的货币需求增加必须通过由利率上升引起的货币需求下降来抵消,才能使货币市场继续保持均衡。其斜率为正,但斜率的大小要由货币需求对利率和收入的敏感性决定,它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成反比,与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性成正比,有着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含义。把两条曲线画在一张图上,就得到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点,在该点上两个市场都处于供求相等的状况。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而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这些影响都可以在IS—LM模型中看出。当LM曲线不变,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均衡利率和收入都会高于原来的利率和收入,反之利率和收入下降,而当IS曲线不变,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LM曲线右下方移动,则均衡利率低于原来的利率,收入高于原来的收入,反之,利率上升,收入减少。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各自的效力,也都存在着局限性,可以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混合使用以达到较好效果。 通过对模型的数学推导,可得货币政策无效的两种情形,即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1)IS为一条垂直线,即投资和消费对利率毫无敏感性,此时增加货币供应量,利率下降,但并不能刺激投资和消费,国民生产总值不变。(2)LM 为一条水平线,即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无穷大,通常称“流动性陷阱”,此时财政政策无“挤出效应”,即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对国民生产总值有最大效应。同样还有财政政策无效的两种情形,即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1)投资对利率有无穷敏感性,IS水平,此时货币供给变动会引起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而利率不变,(2)货币需求对利率毫无敏感性,完全又交易需求决定,LM垂直,此时增加政府支出,但国民生产总值不变,而利率上升,存在完全的“挤出效应”。因此,从理论上讲,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失效的可能,但在我国均未成为现实。 当前在我国,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面临着一些制约,为促进经济增长,更好地发挥经济政策的作用,我们可以结合IS—LM模型认真研究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针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客观现实做一些分析和建议。 应当承认,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最初是建立在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有效前提下的。但是,由于理性预期学派的深入人心,其精髓已为众多经济学派所吸纳,而不再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论特色。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也不例外,它在解释许多经济现象时,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理性预期的思想。此外,货币政策传导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理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24550748.html,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理论 作者:罗莹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2年第20期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使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传导到居民和企业,从而引起实际经济活动和经济变量的变化,对消费和投资产生影响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实施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措施,使得在经济体内的各种经济变量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观点,他们分别以不同的经济条件为出发点,形成了各自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中,主要分为“货币观”和“信用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有货币政策的货币渠道:利率传导渠道、资产价格渠道、汇率渠道以及信贷渠道:银行信贷渠道、资产负债渠道。 一、货币政策传导的货币渠道 第一,传统的利率传导渠道。利率渠道是凯恩斯学派中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运行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凯恩斯提出在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执行货币政策的部门难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降低利率,进而对投资起不到刺激的作用,所以他认为,可以通过变动利率来影响投资和支出。1937年,J ohn Richard Hicks 和Alvin Hansen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的基础上提出了IS- LM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详细阐述了利率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货币供应量M增加,会导致利率R下降,进而减少企业债券的融资成本,使得人们对耐用品和住房的购买需求增加,促进投资I的增加,带动收入Y的增加: M ↑→ R ↑ → I ↑→Y ↑ 传统的利率渠道即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促使人们在货币和债券之间重新调整,引起债券利率的变动,从而使得投资和支出也发生变动。它建立在以下假定的基础上的:第一,只存在货币和债券这两种金融资产,债券对货币不具有完全替代性,所以一旦货币供应量产生变动,就会促使人们在货币和债券之间进行重新组合以及调整,随之使得债券和货币的利率产生变化,影响投资水平。第二,对于企业来说,以贷款方式进行融资和以债券形式进行融资,两种融资行为是无差异的,并且可以完全替代。第三,政策会使得短期利率产生变化,并且通过长期利率的变化影响居民和企业的投资和支出。许多学者都认同在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利率传导渠道仍然未能解释一些实际问题,为此人们研究了其他的传导机制作为其补充或者替代选择。 第二,资产价格传导渠道。货币主义学派驳斥凯恩斯主义强调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地位,他们认为除了债券外,股票和外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股票是最主要的传导渠道,它通过投资的托宾q理论以及消费的财富效应两种途径来完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5.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尽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在不断发展,各种学派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不同看法,但归纳起来货币政策影响经济变量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途径: (一)利率传递途径 利率传导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但从早期休谟的短期分析、费雪的过渡期理论、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中所涉及的利率传导理论均未得到关注。直到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及IS-LM模型的建立才正式引起学术界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研究。利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水平i↓→投资I↑→总产出Y↑。 (二)信用传递途径 威廉斯提出的贷款人信用可能性学说是最早有关货币政策信用传导途径的理论,伯南克则在此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银行借贷渠道和资产负债渠道两种理论,并得出货币政策传递过程中即使利率没发生变化也会通过信用途径来影响国民经济总量。信用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货币供应量M↑→贷款供给L↑→投资I↑→总产出Y↑ (三)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 托宾的Q理论与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则提出了货币政策的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资产价格传导理论强调资产相对价格与真实经济之间的关系,其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资产(股票)价格P↑→投资I↑→总产出Y↑。 (四)汇率传递途径 汇率是开放经济中一个极为敏感的宏观经济变量,因而它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而关于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理论主要有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汇率E↓→净出口NX↑→总产出Y↑。(3)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中国货币传导机制的发展经历了从1953-1997年底以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到1998年至今以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两个阶段。 1.以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从1953年中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以来,到1997年底中国实行的是以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在这一阶段,政府对信贷进行直接控制,并在不同时期为了适应当时的经济环境和金融体制的要求,直接控制的程度和方式存在着不同。具体可以分为

人民币升值及中国货币政策研究报告论文

论文 人民币升值与中国货币政策研究 摘要:人民币升值在增强人民币的支付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贸易条件、提高中国经济国际地位、缓解贸易矛盾、加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度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但同时也会对出口、吸引外资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在分析人民币升值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基础上,对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影响;货币政策 人民币升值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人民币的购买力增强了,同等数量的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能买到更多单位的商品,人民币升值或贬值是由汇率反映出来的。 一、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1.外部原因。人民币升值首先是来自美国的压力。美国政府认为,

中美长期的贸易顺差以及中国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使美元贬值的贸易作用得不到发挥,反而使中国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因此迫切要求人民币升值。其次是来自日本的压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进入了漫长的萧条期,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在日本市场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日本政府认为中国商品低价向国外销售,不仅使日本的经常项目处于逆差状态,也给日本国内市场带来了通货紧缩的威胁。因此,日本极力想通过人民币升值改变其国内经济持续不景气和国际竞争力下降的状态。最后是来自欧盟的压力。美元兑欧元的持续贬值使得与其挂钩的人民币对欧元也相对贬值,近年中欧贸易持续增长,人民币对欧元的贬值导致欧盟企业对中国商品的成本上升,企业出现亏损,于是加拿大、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纷纷要求人民币升值以承担美元贬值的部分后果。 2.内部原因。首先,中国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双顺差”导致的巨额外汇储备是人民币升值最主要的内部原因。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率远高于同期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率,这奠定了人民币汇率上升的经济基础,促进了人民币的升值。最后,中美利差的倒挂也进一步促使人民币升值。 二、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1.有利于增强人民币的支付能力。人民币支付能力的增强可以减轻中国偿还外债的压力,提高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能力,降低中国进口商品的成本,使得中国企业在国外并购的时候会变得更富竞争力。此外,国民出国学习、培训和旅游探亲的机会也因此而受益。

综合思考题简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理论审批稿

综合思考题简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理 论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一、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 尽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在不断发展,各种学派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不同看法,但归纳起来货币政策影响经济变量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途径:? (一)利率传递途径? 利率传导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但从早期休谟的短期分析、费雪的过渡期理论、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中所涉及的利率传导理论均未得到关注。直到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及IS-LM模型的建立才正式引起学术界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研究。利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水平i↓→投资I↑→总产出Y↑。? (二)信用传递途径? 威廉斯提出的贷款人信用可能性学说是最早有关货币政策信用传导途径的理论,伯南克则在此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银行借贷渠道和资产负债渠道两种理论,并得出货币政策传递过程中即使利率没发生变化也会通过信用途径来影响国民经济总量。信用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贷款供给L↑→投资I↑→总产出Y↑? (三)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 托宾的Q理论与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则提出了货币政策的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资产价格传导理论强调资产相对价格与真实经济之间的关系,其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资产(股票)价格P↑→投资I↑→总产出 Y↑。? (四)汇率传递途径? 汇率是开放经济中一个极为敏感的宏观经济变量,因而它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而关于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理论主要有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汇率E↓→净出口NX↑→总产出Y↑。? 二、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概述 1.凯恩斯学派的利率渠道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中枢,即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会导致货币供求失衡进而使利率变化,而利率的高低又会改变投资水平,进而通过乘数效应实现对产出的调节。 2.信用供给渠道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不但影响资金需求,而且影响资金供给,且后者决定了前者的信用可得性水平的高低。用“木桶理论”可形象地说明这一问题,“木桶理论”认为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那块木板的高度。由此我们可以说当供给不足,即信用可得性水平相对需求较低时,此机制有重要意义。 3.货币主义学派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利率的作用并不像凯恩斯学派所认为的那样举足轻重。该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两种效应:一是资产组合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认为资产的范围除包括凯恩斯学派所定义的金融资产外还包括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本等形式,而资产范围的扩大冲淡了货币

中国货币政策

中国货币政策 中国货币政策(Chinese Monetary Policy) 目录 [隐藏] , 1 中国货币政策概述 o 1.1 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形成 o 1.2 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基本经验 , 2 中国货币政策研究[1] , 3 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 4 中国货币政策的制约因素分析[2] , 5 参考文献 [编辑] 中国货币政策概述 [编辑] 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形成 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是1998年以后逐渐形成的。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含义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中央提出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 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们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 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1997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开始出现支付问题,近几年利用通货紧缩时机增加再贷款,帮助地方政府关闭了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保持了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不仅对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也符合我国国家利益,这几年国际收支平衡,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四是基本实现了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1998年1月1日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后的这几 年,公开市场操作实际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 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几年来,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基本保持在 7,,8,,物价基本控制在零上下波动。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精确估计经济的低通胀、高增长,货币政策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