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的世界1

合集下载

贵州省贵阳2020届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可编辑) 第1讲 声的世界(共38张PPT)

贵州省贵阳2020届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可编辑) 第1讲 声的世界(共38张PPT)

乐器
弦乐器
管乐器
打击乐器
振动发声部位 音调 响度 示例

空气柱
被击打部分
弦绷得越紧、弦越 细、越短,音调越

空气柱越短,音调 越高
吹奏的力度越大, 响度越大
被击打部分的表面 绷得越紧,音调越

用力越大,响度越 大
二胡、小提琴
长笛、箫
鼓、锣
示例2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A ) A.“闻其声知其人”的依据是不同人的声音,其音色不同 B.“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放低些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 D.“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描述声音的响度大
第一讲 声的世界
知识点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产生声音 是由物体 的振动产
生的
传播
原因 特点 条件 形式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 声也停止
声音依靠介质传播。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 声,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介质中以波(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声速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 是340m/s。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回声
定义 测距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从 而形成回声应用回声
s=1/2vt(t为声音从发出到返回所用的时间)
夺分点拨
1.关于声音的产生的理解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是声源,且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因为 振动停止,只是物体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会在介质中继续传播,不会 立即消失; (3)物体振动能够产生声音,但人不一定能听到,这还与是否有介质、声音 的响度及发声体振动的频率等有关。 2.对回声的理解及应用:当回声比原声晚0.1s以上时,人耳才能区分出原声与 回声,否则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人们觉得原声更响亮。

2024年秋季学期新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第3章 声的世界 1 认识声现象

2024年秋季学期新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第3章 声的世界 1 认识声现象

一体,交互性强,信息量大,能多路刺激学
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使课堂教育更加直
观、形象、生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与部积分极内性容,取减材于轻网了络学,习如负有担,有力地促进了
雷课同堂,请教联育系的删灵除活!与作高品整效理。不
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 习。一 个被学 生喜欢 的老师 ,其教 育效果 总是超 出一般 教师。
停止抽气,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 听到的手机铃声又有什么变化?
现象: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被抽出,听到的手机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几 乎听不见铃声;再逐渐充入空气,随着空气越来越多,听到的手机铃 声越来越大。
结论:声波必须借助某种物质才能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
实验中不能实现真空, 这一结论是通过“实 验推理法”得出的。
声音从远处传到我 们的耳朵需要时间。
1.声速:声传播的快慢。它的大小等于声波每秒钟传播的距离。
2.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性质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声音在常见物质中的传播速度(15℃)
物质名称
传播速度/m·s-1
物质名称
传播速度/m·s-1
空气
340

1460
大理石
3810
钢铁
5200钢铁49005200实验探究两位同学通过土电 话进行沟通,土电 话通过绷直的线传 播声。
一拍手,鱼就乱跑。 说明鱼儿能听到拍手 声,水可以传播声。
大量实验表明:声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 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知识点3 声的传播速度
夏天雷雨天,远处一道闪电划过漆黑的夜空,过一会才听到隆隆 的雷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呢?
2.频率 (1)定义:在物理学中,物体振动的次数与所用时间之比叫频率。 (2)单位:赫兹,符号是Hz。

〖2021年整理〗《 声的世界》完整版教学课件PPT

〖2021年整理〗《 声的世界》完整版教学课件PPT

④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 √
⑤超声波能探测金属内部是否有缺陷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
例题: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边缘,一端伸出约尺长的一半,拨动钢尺,
听它发出的声音,并观察它的振动情况然后使钢尺伸出的长度约为尺长的 ,1再次
实验,得到的结果是 B
4
A声音变大
B频率变高
C振动变慢
第二章 声的世界
1省考试说明列表
内容要求
学习要求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 1.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声音的传播
播条件.
速度.了解回声.
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 2.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 3.了解超声与次声,知道它们的应用与危害. 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4.了解噪声的危害,知道控制噪声的三个环节.
11二胡是中国的民族乐器,有粗内弦、细外弦两根弦,拉弓时马尾和弦摩擦发出声
音,如图所示,下列做法不能改变二胡音调的是
C
A用手指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
B手指按压在弦的相同位置,从摩擦内弦换到摩擦外弦
C加大摩擦弦的力量
D旋转弦轴,增加弦的紧张度
解析:用手指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弦振动部分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 同,发声的音调不同,故A不合题意;手指按压在弦的相同位置,从摩擦内弦换到 摩擦外弦,由于两根弦的粗细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声的音调不同,故B不合 题意;加大摩擦弦的力量,可使弦的振幅不同,从而发声的响度不同,不能影响音 调,故C符合题意;旋转弦轴,增加弦的紧张度,可使弦振动的频率加快,音调提高, 故D不合题意
超声与次声
1理解要点
1超声:频率高于 20的00声0音H应用:用

声的世界

声的世界

3.一般来说,大会堂的四周墙壁都作成凹凸不
平像蜂窝状似的,这是为了( )
A.减弱声波的反射
B.增强声波的反射

C.增强声音的响度
D.仅是为了装饰
4.对因衣物没有放平引起的洗衣机机身振动 产生的噪声,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
A. 在声源处减弱:放平衣物 B.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关上门窗 C. 在人耳处减弱:塞上耳塞 D. 在洗衣机内加更多的水
7.敲响一个音叉,则另一个音叉会弹起泡沫球, 若把此装置在月球上进行,挂在左边音叉旁的 那个泡沫塑料球_______像图示那样弹起(填 “会”或“不会”)
8.人拍手后过0.5后才听到从对面墙壁反 射的回声,这个人与墙壁的距离约是
_____8_5_____m.
9.如图所示,一辆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 离山崖700m处鸣笛汽车沿直线向前行驶40m后, 司机刚好听到鸣笛的回声,已知当时气温是 15℃求汽车的行驶速度。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V空气=340m/s) 4、声音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5、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回声比原声晚0.1s人耳才能分清.)
乐音(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叫乐音
;上海百货展,百货展,日用百货展,上海家居用品展,日用消费品展,家居生活用品展,家居生活展,时尚家居展,厨房用品展,餐厅用品展,生活用品展,自有品牌展,礼品展,百货商品博览会 https:///
1、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20 ~20000Hz 2、超声与次声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 3、超声的应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3章 声的世界 第1节 第1课时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3章   声的世界 第1节 第1课时

第三章声的世界第1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一课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知识点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4-35,完成以下问题: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物体发声时,振动的物体叫声源.【合作探究】演示一触摸发声的物体请同学们完成如下图所示的实验:(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2)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3)敲响音叉,然后把它贴近脸颊.1.你有什么感觉?答:感觉到物体在振动.2.根据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演示二声音的产生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1.观察到有什么现象?答:会看到水花飞溅.2.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答:因为音叉在振动.3.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还能听到声音吗?答:能听到声音.4.此现象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演示三声音的产生如图所示,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泡沫塑料小球不断地跳动,说明了什么?泡沫塑料小球在发声的扬声器中跳动答:说明了扬声器播放音乐时,纸盆在振动.演示四声音的产生如图所示,在发声物体(鼓面)上撒一些纸屑,并用棒不停地敲击鼓面.1.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答:纸屑不断地上下跳动.2.此现象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演示五声音的产生如图所示,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只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只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1.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能听到声音吗?答:刻度尺在振动,能听到声音.2.当刻度尺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答:当刻度尺停止振动时,不能听到声音.3.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问题:音叉、尺子、扬声器、鼓面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答:实验的物体发声时现象无声时现象结论音叉振动不振动音叉振动时产生声音尺子振动不振动尺子的振动产生声音扬声器振动不振动纸盆的振动产生声音鼓面振动不振动鼓面的振动产生声音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拓展延伸1.不同动物发声的方式有的动物依靠翅膀振动发声,有的动物依靠鸣膜发声.2.不同动物的发声部位麻雀发声的部位是声带;青蛙、蝉发声的部位是鼓膜;蜜蜂发声的部位是翅膀下的小黑点.【教师点拨】1.在归纳物体发声的规律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发声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动.2.某些物体发声时振动不易观察,要帮助学生运用转换法设计实验观察到微小的振动.【跟进训练】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C)2.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C)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知识点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5-36,完成以下问题: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2.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可以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3.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例如:用锤敲击鼓面,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空气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合作探究】演示六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1.你听到的电铃声音会有什么变化?答: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2.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到的电铃声音有什么变化?答: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3.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答: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4.由以上现象能够得到什么结论?答: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演示七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如图所示,将发声的物体(如音乐卡、手机、闹铃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将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1.将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能否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答: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2.此实验说明了什么?答:说明液体能够传声.演示八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1.同学乙能够听到什么?答:能够听到同学甲写字的声音.2.由以上活动能够得到什么结论?答:固体可以传声.演示九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实验一: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空气可以传声.实验二:回忆生活现象:“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可以观察到水波的形成和传播,那么类似于水波,声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答:声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教师点拨】1.在进行真空电铃实验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时候,要帮助学生理解理想化推理实验方法的运用.2.声波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利用水波不仅可以较好的理解声波,同时还要让学生接受类比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熏陶.【跟进训练】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C)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1次敲击声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3.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4.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培优训练

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培优训练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培优训练一、单选题1.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A. 声音从空气中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B. 声音从空气中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C. 超声波具用较大的能量D. 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2.广大中华儿女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斗争,为祖国的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电影《铁道游击队》中,游击队员为了提前掌握火车运行情况,把耳朵贴近铁轨听,是因为()A. 铁轨传声比空气慢B. 铁轨传声比空气快C. 铁轨传声可以提高声音频率D. 铁轨传声可以降低声音频率3.关于声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敲鼓时力度越大,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B. 调节手机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C. 真空中的声速为340m/sD. 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相同环境相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4.下面几种现象中,能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的是()A. 雨滴打在荷叶上会听到啪啪声B. 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会溅起水花C. 在岸上能听到江水拍岸声D. 密封在塑料袋里的闹钟放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5.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A.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B. 声音在墙壁中的传播C. 声音遇到墙壁后发生的反射现象D. 声音遇到墙壁后被吸收6.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当用抽气机把罩内的空气抽去时,将会生()A. 电铃的振动停止了B. 电铃的声音比原来更加响亮C. 只见电铃振动,但听不到声音D. 不见电铃振动,但能听到声音7.声音在下列物质中传播同样的距离时,用时间最短的是()A. 在空气中B. 在水中C. 在真空中D. 在钢铁中8.如图所示,号称“天下第一鼓”的山西威风锣鼓队正在表演。

当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时,鼓声就消失了,其主要原因是()A. 手不能传播声B. 手吸收了声波C. 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D. 手把声音反射回去了9.如图所示,用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 声音产生的原因B. 声音传播的条件C. 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 减弱噪声的途径10.在百米赛跑中,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响后才开始计时,那么第一名的成绩比实际要()A. 好一点B. 差一点C. 完全一样D. 无法比较11.当我们听到飞机在头顶正上方轰鸣时()A. 飞机还没有达到头顶的正上方B. 飞机正好在头顶的正上方C. 飞机已经飞过头顶的正上方D. 上述三种情况均有可能12.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 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B. 决定音调的因素C. 声音产生的原因D. 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二、填空题13.音乐会上,悦耳动听的小提琴声是由________振动产生的,这个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到现场观众耳中的。

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的世界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的世界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可以传递
信息
传播,还可说明声
(填“信息”或“能量”)。
返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基础题
5. [科学推理] 在“探究真空能否传声”的实验中:
(1)先让电铃发声并将其放入玻璃罩内,再用抽气机把玻
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发现电铃的声音逐渐


(填“变大”或“变小”),然后把空气又逐渐通入
变大
玻璃罩内,会发现声音逐渐
返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基础题
【点拨】
(1)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
气使罩内空气越来越稀薄,由于传播声音所需要的介质(空
气)逐渐减少,故发现电铃的声音逐渐减小;把空气又逐渐
通入玻璃罩内,则会发现声音逐渐变大;此实验说明声音的
传播需要介质。(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由于实际生活中


而产生的。若我们站在“三音石”上拍手,0.2 s后
就能听到第一次清晰的回声,则“三音石”到围墙的距离

34
m。(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返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综合应用题
【点拨】
站在“三音石”上拍手,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围
墙,被反射回来,所以能听到多次拍手的声音(如图所
示),这一现象表明围墙对声波有反射作用,由题意知,
D. 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中,并用抽气机逐渐抽出

《声的世界》教材分析

《声的世界》教材分析

《声的世界》教材分析一、概述“声和光”作为《课程标准》规定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一个二级主题,是义务教育时期物理学科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标准对该主题的定位,应当表达了如此的思想:第一,从整个物理学的科学体系来看,声和光差不多上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使学生在义务教育时期获得关于声和光的最差不多知识,是初级中学物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差不多任务之一;第二,把“声和光”归属于运动和相互运动,表达了“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课程理念。

作为运动和相互作用二级主题的“声和光”,极其富有知识的可探究性和规律的可重复性。

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开发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物理,形成本质与现象联系的自然观,在把握差不多规律的同时,通过对过程的体验,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提升,应当成为实际教学的要紧目的。

本章的重点规律和知识内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后还应当能够试图用差不多规律浅显地分析和说明一些声现象。

在本章学习终止后,对学生的评判应当表达以下思想:第一,能够比较科学地阐述差不多规律和差不多结论(表现为知识内容);第二,能够使用相关知识说明生活中的声现象;第三,能够通过学习过程中的经历,进一步明白得科学探究的差不多过程和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学会摸索问题和提出问题;第四,能够关注声的科学利用和不正当利用,以及噪音污染问题,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学做现代公民;第五,学会主动地观赏音乐,自觉排斥低俗声音产品(商品)。

二、教材的整体使用使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之后,体验到振动产生声音是本章实际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而响度、音调、音品乃至超声和次声等概念和知识差不多上以振动方式的差异为成因的,因此,本章其它内容在全然上都能够看作是围绕“振动产生声音”展开和深化的,因此,不妨把“振动”看作是核心概念,因此对“振动产生声音”就成了全章教学的中心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造成了大量伤亡,其中一个原因是发生地震时没有采取合理的自救措施,若一个人在发生地震时被埋在废墟下面,以下自救措施合理的是()
A.就地静止等待B.大声呼救
C.使劲向有缝隙的地方钻爬D.用硬物敲击墙壁,水管等物传出声音
2、厦门岛内许多地方设有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目的是从以下哪个环节
防治噪声()
A.噪声的产生B.噪声的传播C.噪声的接收D.噪声的隔离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发声体的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C.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D.人们利用超声波能够测出海底的深度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闻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
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5、在亚丁湾海域,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金嗓子”(又名“声波炮”)震慑海盗.它的声波定向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145dB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这种超声波具有能量B.这种声波的强度是145dB
C.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
D.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6、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
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力拨
动,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听它发出声音的变化.这个
实验用来探究声音的与振动的关系.
7、在学习二胡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编号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A尼龙551
B尼龙550.5
C尼龙801
D镍合金①0.5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和同学们找到了表中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1)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编号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2)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2中的数据填全,表2中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
(3)小明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6、下列实验或实例,能用来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往鼓面上撤一些泡沫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用手按住鼓面,泡沫屑停止跳动,鼓声消失.说明;(2)用手机甲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手机乙,能看到手机乙显示手机甲的号码,却听不到手机乙响铃.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