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声的世界
物理第三章声的世界

11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m/s, 人面对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一声,2s后听到回音, 则人与山峰之间的距离大约是——m 。 (考查知识点:有关声速的计算) 12、小明进行探究实验:把一正在发声的闹钟放 于钟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 塑料,用抽气机不断抽出罩内空气,听到的闹钟 声音会逐渐变小,这个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 —传播,但不能在——传播。 (考查知识点:真空不能传声) 13、请你猜想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m/s, 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三个
手电筒光、玩具激光发出的激光)照射在平面镜 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在墙上出现一个小光斑。 轻轻地敲击桌面,观察墙面上小光斑的位置有什 么变化? 用力敲击桌面,观察小光斑位置的变化? 收集证据: 桌面发声时,你发现墙壁上小光斑——,这说 明——。 交流合作: 你认为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桌子发声时在振 动?说说你的办法,试着做一做。 (考查知识点:有关声音的实验设计)
7、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而被反射 回来的现象,人耳要区分开回声和原声,回声到 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秒以上,利用回声测 量距离:S=vt÷——。 (考查知识点:利用回声测量距离) 8、听不见的声音包括——波和——波,——波可
以传很远,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波可以用来清洗和焊接物体。 (考查知识点: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
第三章 声的世界
一、基本内容回顾
本章主要通过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事 例,引导大家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的”物理结论,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知道声音 传播的条件,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响度、 音调、音色三个特征。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频 率范围,了解超声和次声,特别是超声在社会 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应用。
中考物理总复习考点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三章声的世界目录:狙击知识点狙击考点狙击知识点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_振动___产生的。
二胡、提琴等弦乐器是靠弓和弦的_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由_ 管内的空气 _、笛膜的振动发出声音的。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__介子__的,它既可以在_气体_中传播,也可以在液体_和__固体_中传播,但不能在___真空_中传播。
声音在三种不同状态的物质中传播速度的关系是_ v气<v液<v固 _。
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 340 m/s __。
知识点二声音的特性1.___音调__、___响度____、_音色__是决定乐音特性的三个因素,_声音的强弱 __叫作响度,声音的响度与_物体振动的__ 幅度有关;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声音的音调与_振动的快慢有关。
2.减弱噪声的途径:从噪声的___产生__、噪声的传播___、噪声的__接收___三个环节进行。
知识点三超声与次声1.人耳的听觉范围是__ 20~20 000 _Hz,超声的频率大于__20 000_Hz,次声的频率小于20__Hz。
2.人类发不出超声,也听不到超声,有些动物能发出超声,还能听到超声。
受蝙蝠利用超声导航的启示,人们制成了超声雷达,又叫__ 声呐 _。
狙击考点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常考角度】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例1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D.敲鼓时,听到鼓声,鼓面不振动【思路点拨】物体振动一定发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是声音不一定停止,例如隆隆的雷声。
【自主解答】 C【解题技巧】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的传播需要时间。
变式训练: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B.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C.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2.利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2 s后收到回波,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 531 m/s,则此处海水的深度为__1531_m;利用此种方法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超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地球到月亮之间是真空,所以超声波不能传播 __。
物理八年级第3章 声的世界

学习方法导航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例如:触摸自己的喉头,(这也是实验)然后发声,感觉到声带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因为声音可能仍然在向远处传播。
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声的。
拓展:(1)物体沿直线或曲线的往返运动叫振动,往返一次即振动一次。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3)振动一定发声,但不一定能听见。
(4)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如弹吉他时,振动的弦的声源,吹笛子时,是靠管内空气柱振动。
(5)“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在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我们要勤于观察、善于探索、勇于提问。
观察时,除了认真看外,还可以借助于耳听、手触、脑想等多种手段,使观察更准确、更全面,同时还要注意交流和合作。
(这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2.声音的传播(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声的物质,真空不能传声。
(2)当物体振动发声时,就会使介质形成波动并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就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15℃)中传播的速度大约是340m/s,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较快,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4)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减弱,所以,有时我们离发声体较远时,传来的声音太弱而不能引起听觉。
3、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声音――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听觉神经――大脑(外界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由听觉神经转化为一种信号传给大脑。
人耳在感知声音的过程中,如果有一个环节出现了故障,都会引起耳聋。
耳聋分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前者是由于听觉神经受损而的,后者是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而引起的,如鼓膜受损。
沪科版《第3章声的世界》复习导学案

沪科版《第3章声的世界》复习导学案姓名: 班级: 等地:一、【课程标准】1.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和声音的特性;3.认识噪声的来源及危害,知道噪声控制的方法。
二、【自主学习】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振动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振动的幅度不同:振动的快慢不同:振动的材料、结构不同:振动有无规律:有规律的是无规律的是振动的频率:大于20000Hz 的是小于20000Hz 的是 三、【课堂导学】【例1】“南三听涛”是湛江八景之一,濒临浩瀚的南海,天水相连,涛声喧哗,巨浪排峰。
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产生的,涛声是通过_______传到人耳的。
【例2】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 而发声;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二胡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例3】阅读下列三篇短文,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A .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 ① 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B .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再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 ② 跟水量有关。
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出简单的曲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原理。
C .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 ,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使人丧生。
(1)上面短文A 、B 中① 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 ;② 。
(2)文中的“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3)从短文C 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在左右,声具有。
【例4】医生给孕妇做B超,说明声波能够传递;医生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够传递。
【沪科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3章声的世界课件

三、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
1.当玻璃罩有空气时,你能听到闹钟的声音 2.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音乐声有什么变化? 3.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见声音吗?
实验表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思考:液体和固体是否能传声?
事实说明: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 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 体中传播。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
塑料小球在发声的扬声器中跳动
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实验表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演奏乐器时什么在发声
请你再举出一些物体振动时发声的事例
三、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能听见老师讲课的话语 能听见林中鸟儿的啼叫 能听见高空飞机的呼啸
你是否思考过,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怎样传入我们耳朵的呢?
55
路、航道)两侧
铁路干线两侧
70
60
听到声 音的三 个阶段
三、噪声的控制
声源的 振动产 生声音
在空气及 其他介质 中传播
鼓膜振动 引起听觉
控制噪 声的办
法
防止噪声的产 生
(消声器)
阻断噪声的传 播
(隔音板)
防止进入耳 朵
(耳塞)
应从发声处、声音传播过程、人
耳处寻求减弱噪声的途径。
结论: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 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影响 睡眠
安 眠
耳
疼
分
贝
工作效
干扰交谈
影响学习
睡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率降低
空调 响声
时钟滴 答声
我国2008年制定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第三章声的世界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声音现象的理解和看法,促进学生间的思维碰撞。
2.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实验,如探究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如模拟科学家进行声音实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教师对小组合作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声音现象,如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产生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声音现象?它们是如何产生的?”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声音的本质。
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声的世界”,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在学习声音知识方面的收获和不足。
2.学生通过自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评等方式,评价自己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中的表现。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进步。
4.结合学生的反思与评价,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做好准备。
本案例的亮点在于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将理论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通过情境导入、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亮点使得本案例在教学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2.探究式学习:本案例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通过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和探究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沪教版上海科技版八年级物理 第三章声的世界 PPT课件

想想议议:说出一些比较新奇的发声现象?是怎 样发声的?
蝉 蟋蟀、蜜蜂
弦乐器 管乐器 流水声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
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介质:能传 声的物质。如:固体、液体、气体)
1.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2.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3.固体也可以传播声音。
1.声音的传播
需要介质。 2.真空不能传声。
当航天员在太空舱外时,他们之间的 交流必须要用电子通信设备
声音怎样 在空气中传播 的呢?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着
三. 声速
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声音在每秒内传 播的距离叫声速。
解:S=Vt= 340 m/s× 6s=2040m
答:闪电位置与小明相隔的距离是 2040m
四、乐音的特性 1、响度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筒一个音叉,我 们听到的声音大小不同。物理学中 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 响度。 单位:分贝,符号:dB 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做一做】 将一根20cm长的尺子伸出桌面 15cm左右,先轻轻拨动尺子,再 稍用力拨动尺子,注意两次听到声 音的强弱有什么不同?观察尺子振 动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敲桌子
请大家 思考一下, 在我们教室 里可以做什 么活动发出 声音?
动手试试看!
拍手 拨动尺子 唱歌、说话 喇叭 敲击音叉… 等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猜想一下物体在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气囊振动发声
水流撞击岩石振动发声
腹部发生器振动发声
总结:物体振动发声,发声的物体一 定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会发声。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教案

第三章声的世界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2.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3.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科学内容◇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了解乐音的特性。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全章概述1.本章要求声音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学生不仅在生活中已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认识,而且在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与声有关的常识。
尽管有这些前期经验与常识,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声音,人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大多数学生并不很清楚,对于声音在生产和技术中的应用就更是陌生。
本章将使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声的世界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试验稿)的基本理念之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物理结论;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音调、响度和音品三个特征;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特别是超声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应用。
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界与声有关现象的观察,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他们喜欢物理知识、热爱自然的情感。
通过利用简单的生活用具、乐器进行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使学生逐步形成充分利用手边器材进行科学研究的习惯。
通过本章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超声、次声和噪声,更重要的是应该了解超声技术在生活、生产、科技和国防等方面的应用;有自觉减少次声和噪声源的意识,对社区的声环境有简单的评价,对社区中的声污染能提出防范和改进意见。
在本章教学中应以观察、实验、分析为主,强调知识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
教学中还要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精神;要鼓励学生做一些与声现象有关的家庭观察和小实验;要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与声有关的科技(普)资料,并让学生做一些适当的社会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声的世界
【知识要点提示】
1、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产生的,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了在
振动,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中跳动说明了在振动,笛子是由
发出声音的。
2、声音可以在介质中传播,但不能在传播。
这里的介质是我们生活中见到的固体、
液体和气体物质。
3、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在空气中的传播
速度,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m/s。
4、人们将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叫。
无规律的、难听刺耳的声音叫。
声音的强弱称为,物体振动的越大,响度越大,响度的单位用表示,符号为;物体振动的越快,就越高,振动的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单位是,符号,即物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音色”反应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正是由于“音色”的不同,我们才能分辨出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
因此决定乐音的三个要素是、、。
5、减少噪声影响的三个环节为、、。
给机器上
足润滑油和在机动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噪声产生”的环节减少噪声;使用吸音材料、路旁植树造林等是从“噪声的传播”途径控制噪声;用棉花塞住耳孔是在噪声的接收处减少噪声。
6、声音的频率由赫兹到赫兹,正常人只能听到赫兹到赫兹之
间的声音,低于或高于这些频率范围的声音人耳听不到,把高于赫兹的声音称为超声,低于赫兹的声音称为次声。
7、声波的频率越高:①穿透能力越强②直线传播越显著。
在穿透能力方面的应用有
“超声波诊断仪”(如B超),可用来检查、治疗人体疾病,观察母体内胎儿的发育情况;“超声波金属探伤仪”能探测金属内部有无缺陷。
在直线传播方面的应用有“超声雷达”又叫声纳,可探测海底深度、潜艇的位置等。
8、次声波频率低,人耳听不到。
在社会生产、生活及科研的各个方面,包括自然界的突
发事件中都将产生大量的次声波,次声波的频率与人体内脏器官的固有频率很接近,人体内脏器官很容易接受次声波的能量,产生剧烈振动而破裂。
高能量的次声波也可以使机器破裂、飞机解体。
由于次声波看不着又听不见,所以要防止次声波的危害,我们只能尽量防止次声波的产生,尽量远离次声源。
【达标练习题例】
一、填空题
1、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两次所听到的声音的
不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2、“响鼓还要重锤敲”这句话说明声音的跟有关
3、指出下列各种声音现象,反映了声音的哪种特征。
(1)震耳欲聋,是指;(2)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指;
(3)瓮声瓮气,是指。
4、声音的三个特征,在传播过程中,不会改变的是和。
5、无声手枪”是在处减弱噪声;放鞭炮时,用棉花塞住耳孔,是在
处减弱噪声的;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的。
6、女同学说话的声音“尖细”,是指女同学声音的高,这是因为女同学说话时
声带振动比较的缘故。
7、“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能够说明:、和都能发出声
、听力有障碍的人,戴上助听器是为了增加声音的;口技演员模仿鸟叫或其他声音时惟妙惟肖,是因为他模仿声音的相同
二、选择题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真空也能传声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11、男低音歌手独唱时由女高音歌手轻声伴唱,下面对两人声音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高、响度大
B.“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低、响度小
C.“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
D.“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
12、在下列应用中,不属于超声应用的是()
A.外科医生利用声波的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B.利用声波预测自然灾害事件C.利用声波检测样品内是否有缺陷D.利用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13、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现象是()
A.在岸上的人听见河水流动的声音
B.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
C.我们能听到波浪拍击礁石的声音
D.潜水员能听到岸上的讲话声
14、医生使用的听诊器的作用是()
A.使振幅增大、响度增大B.改变发声体的频率,使音调变高
C.缩短听者发声体的距离,使响度更大D.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
15、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
料球,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
C.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16、有一根长100米的空心钢管,甲同学在一端敲打钢管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
可以听到()
A.一声B.两声C.三声D.四声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钢琴和小提琴演奏同一支曲子,人们很容易辨别出来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B.将吉他的弦线拉紧或放松,可以改变吉他发出声音的音色
C.在听熟人打电话时,从声音的特点上,很容易辨别对方是谁,主要根据不同人说话的音调不同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8、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放在玻璃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B.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
C.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D.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19、蝴蝶在飞行时不停地扇动翅膀,但我们不能听到蝴蝶飞行的声音,这是因为()
A.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太小B.蝴蝶翅膀振动不能产生声波
C.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响度不够大D.蝴蝶翅膀振动发出是超声
20、关于扩音机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改变响度B.改变音调C.改变音色D.减小声音的分散21、在电影院内听不到回声,下列原因中正确的是()
A.墙壁反射的声音与原声混在一起分不出来B.墙壁吸收了全部声音
C.墙壁吸音性好,传向墙壁的大部分声音被吸收了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22、蝙蝠在黑夜能发现要捕食的昆虫,是()
A.借助于超声波B.借助于复眼C.借助于红外线D.借助于紫外线
23、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 主要指没有改变()
A.音响B.响度C.音色D.方言、土语
24、当你往暖水瓶里灌水时,随着瓶内水量的增多快至瓶口时,瓶内发出的声音
A.音调变低
B.音调时高时低
C.音调不变
D.音调变高
25、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听到起跑的枪声后立即开始计时,测得李明同学百米
赛的时间是14.00秒,当时气温15℃,则李明同学跑百米的真实时间是()A.14.29秒B.14.00秒C.13.71秒D.无法确定
26、噪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以下防治噪声的办法中,可行的是()A.通过科学研究,使噪声源不发生振动
B.将所有的噪声源隔离在真空容器中,以避免噪声干扰
C.城市里在穿过住宅区的高速公路两旁建隔音墙,一般道路两旁植树种花
D.建筑工地不允许使用大型机械
三、计算题
27、有一艘停在水面上的汽艇发出汽笛声,在6s 后听到经高山反射回来的回声,试计算
高山和汽艇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28、海面的船上站着一个人,在海面下150m 处发出一次响声后,此人在海面上很快听
到两次响声,两次响声间隔0.4s ,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 m/s ,求海底的深度。
29、科学家们根据蝙蝠超声导航的原理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
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1450m/s ,用声呐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并测得接收回声所用的时间为4s ,求海底的深度
【知识要点提示答案】
1. 物体的振动、音叉、扬声器、管内空气的振动 2.真空 3.大于、小于、340 4.乐 音、噪音。
响度、振幅(或幅度)、分贝 、dB ;音调、赫兹、Hz ;响度、音调、音色
5.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噪声的接收 6.410 、12
10、20、20000、20000、20 【达标练习题例答案】
一、填空题
1.音调、振动快慢不同 2.响度、振动的幅度 3.(1)响声(2)音色(3)音调
4.音调、音色 5.噪声的产生、噪声的接收、噪声的传播过程 6.音调、快7.气体、 液体、固体、回声 8.太空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9.响度、音色
二、选择题
10.B 11.D 12.C 13.C 14.D 15.C 16.B 17.A 18. C 19.A 20.A 21.C 22.A 23.C 24.D 25.C 26.C
三、计算题 27.1020m 28.450m 29.29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