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概论教学大纲
自然资源教案3篇内容有哪些

自然资源教案3篇内容有哪些自然资源教案教案一: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了解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并能够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自然资源的特征。
2. 概念解释:解释自然资源的定义,即指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或能量。
3. 分类介绍:介绍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并让学生举例说明每种资源的特点和用途。
4. 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解释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并让学生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异。
5.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必要性。
教案二: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现状,并能够提出保护自然资源的方法和措施。
教学步骤:1. 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2. 自然资源的利用:介绍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如能源的开采、农业的发展、建筑和工业的发展等,并展示相关的案例和数据。
3. 自然资源的现状:让学生了解当前自然资源的利用现状,如水资源的短缺、森林资源的砍伐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影响。
4. 自然资源的保护:引导学生讨论保护自然资源的方法和措施,如节约能源、合理利用土地、植树造林等,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自然资源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案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并能够提出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意义。
2. 可持续利用的定义:解释可持续利用的概念,即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和其他生物的能力满足其需求。
自然资源学原理课程说明书

《自然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资源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15903课程名称:自然资源学英文名称:Natural resources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2018级自然地理专业1、2班;2020级自然地理专业专升本1班考核方式:考试(闭卷)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二、课程简介自然资源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研究内容相当广泛,教学内容设置在围绕自然资源与人类发展的关系,系统地讲述一系列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导入近年来自然资源学研究的重大进展,并将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重大环境问题结合起来系统讲述。
该课程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论述了自然资源学的学科范式;第二部分论述了自然资源及其稀缺的性质;第三部分论述了自然资源生态学原理;第四部分论述了自然资源经济学原理;第五部分从使用者的视角论述了自然资源管理学原理。
最后作为结论,阐述了自然资源管理的社会目标和可持续性的原理和途径。
Natural resources science is a highly comprehensive subject, and the research is quite extensive.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resources and human development. Based on a series of basic principles, the course introduces the major progress of natural resources studies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resource shortage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other maj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combined.The course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subject paradigm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natural resource and the nature of its scarcity.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ecology principle of natural resource. 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the economics principles of natural resource. The fifth part discusses the management principles of natural resour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sers. Finally, the course expounds the social goal, and sustainable principle and approach of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自然资源学在社会实践的驱动下已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并已进入一个新的综合时代。
自然资源学 第一章 概论

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提出:“所谓资源,特别是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 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 称。” (一)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环境中一切能够为人类所利用的自 然要素,即环境要素;现在不能利用、预计将来能利 用的可称为潜在资源;现在不能利用、将来也难以利 用的则仍属环境要素而不能称为资源。
课后思考
1.自然资源的概念、属性、特点、分类? 2.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自然资源综合研究 1.综合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综合研究的方法——系统分析法 四、地理(资源)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软件、硬件及网络支持下,对有 关空间数据进行预处理、输入、存储、查询检索、处 理、分析、显示、更新和提供应用以及在不同用户、 不同系统、不同地点之间传输地理数据的计算机信息 系统。 (一)资源信息系统 (二)地理(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一)资源调查 1.实地调查 2.统计调查 3.航空遥感调查 4.模拟调查 (二)资源评价 (三)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四)资源管理 (五)资源立法
二、自然资源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自然资源学发展历程
1.农业社会阶段 记述和描写的资源主要限于土地资源。 2.工业社会阶段 资源研究范围大大拓宽。 许多学科从各自的角度对一项或几项资源进行研究。 3.现代自然资源学发展阶段(工业后阶段) 资源研究走上综合研究的道路。
(二)按自然环境要素划分。
土地资源 气候资源 水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 海洋资源
(三)按资源再生能力划分。 1.可再生性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 再生的资源。 2.非可再生性资源:地球上有固定储量的资源, 由于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 生,或由于它们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 用的速度,它们是可能耗竭的。
《自然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自然科学概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Natural Science课程代码: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2;学时:36(理论学时:32学时,实践学时:4学时)2.课程类别:通识选修课3.适用专业:各专业均可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自然科学概论》,娄兆文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12年6月参考书:《科技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科学院编著,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远德玉等编著,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化学史人文教程》,汪朝阳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社,2012年1月。
《科学的历程》,吴国盛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科学史十论》,席泽宗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自然科学技术简明教程》,钱如竹等编著,人民邮政出版社,2002年11月。
二、课程介绍1.顺应历史趋势和倡导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的历史和概况已成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的最佳桥梁。
自然科学概论这一学科,立足于过去与未来、自然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的交叉点上,是现行文理分科体制下,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理想工具。
本课教学突出对学生学术意识和基本研究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质,体现专题研究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和思维、观念的多维思考,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自然科学技术水平。
许多大学在本科生中,相继开设了本门课程,成为必修课程之一。
2.本门课为通识选修课。
3.本门课授课采用启发式、课堂讨论、多媒体及资料影片等多种灵活教学形式,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科学与技术(共10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科学和技术的起源、关系、属性及其与社会的关系(2学时)知识要点:科学定义、技术定义、科学技术与社会第二节: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3学时)知识要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李约瑟问题的提出和最新进展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科学停滞的原因教学难点:李约瑟问题探析第三节: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3学时)知识要点:上古时期世界科学技术的起源;中古时期科学技术的衰落与复苏;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社会条件;蓬勃发展的近代科学;近代技术进步与产业革命教学重点:古典时期哲学思想的发展;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社会条件、各学科的发展历史;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理论教学难点:古典时期哲学思想的发展;可以辅助的教学资料较少,不能把科学史课变成历史课;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理论第四节:参观校博物馆(2学时)(二)教学基本要求:1.介绍科学的来历,讲清科学的定义和技术的概念,初步掌握科学一词出现较晚的原因,掌握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与属性,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最新进展。
自然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概论》教学大纲学时:24 学分:1 课程类型:选修课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为公共选修课。
学生自入学以来,由于专业所限,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已不涉及,因此,学生们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不够完整,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为此,我们开设《自然科学概论》这门选修课,目的是使学生对自然科学有比较系统地认识,有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二、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自然界的总体概况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及基本观点。
介绍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简要说明自然科学各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的分类和基础知识,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重大突破,介绍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及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我国科学技术和伟大成就,展望未来的科学技术。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以上内容,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基本要求:了解自然科学的对象与特征;掌握自然科学的结构及分类;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内容:自然科学的对象与特征;自然科学的结构及分类;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第二章自然界与自然观基本要求:初步了解人类认识的自然界;了解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过程;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内容:人类认识的自然界;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第三章自然科学发展史基本要求: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简要历史内容:自然科学的萌芽;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自然科学经典理论体系的形成;自然科学革命性突破.重点: 自然科学革命性突破第四章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基本要求:了解自然科学各大基础学科的分类及主要内容内容: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难点:天文学、物理学第五章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及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及相互影响基本要求:了解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内容:自然科学的生产力功能;自然科学对社会其他各方面的影响;社会科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自然资源学教学大纲

自然资源学教学大纲《自然资源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0102008二、课程名称:自然资源学 (Natural Resources)三、学分、学时:2学分; 32学时四、教学对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五、开课单位:水资源环境学院六、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自然地理学七、课程性质、作用、教学目标(含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自然资源学》是资源环境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
本课程主要是介绍自然资源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开发利用方向、途径与研究方法。
具体包括:介绍自然资源的科学概念、分类、特点以及学习、研究自然资源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土地、气候、水、生物、海洋、矿产等六大基本自然资源为中心,分别介绍各类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以及合理开发利用途径与对策;提出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开发和区域资源经济综合开发两大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有关自然资源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计算方法,为将来毕业后从事有关的工作打好基础。
八、教学内容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与分类自然资源学的研究第二章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及其特性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土地规划土地管理第三章气候资源气候资源的概念与基本特点主要气候资源要素及其测算气候资源的分析与评价中国的气候资源与区划第四章水资源概述水资源分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城市水资源问题水能资源第五章生物资源概述森林资源草地资源动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第六章海洋资源概述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动力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环境污染与保护第七章矿产资源概述成矿作用和区域矿产分布规律世界主要地质构造单元与矿产资源分布中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形势和开发战略中国矿产资源各论第八章综论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开发区域资源综合开发九、实践性环节的内容、要求十、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的内容、要求及占用学时(或学时比例):授课时,将各类资源的实物照片和图片做成多媒体,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增强授课效果。
自然资源学概论教学大纲

膀文化传播系地理教育专业膇《自然资源学概论》课程(030119)教学大纲蚇执笔人:李芬蚃审查人:孙尧奎膁系主任:王传武肂一、课程基本信息袃课程中文名称:自然资源学概论腿课程代码:030119螅学分与学时: 2 33莄课程性质:选修节授课对象:专科地理教育专业羀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螆《自然资源学概论》是地理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自然资源学的基本内容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途径及研究方法。
它的目的任务是研究自然资源这个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以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蒃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注意吸取国内外自然资源学发展的新成果,立足解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全球自然资源态势,自然资源的本质、可得性、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自然资源的经济问题、评价、资源安全等,掌握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蚁三、学时安排蚀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袇章节袅内容肁学时莁一蚅第一章自然资源和资源稀缺的性质羃2 薀二袇第二章自然资源问题螆2 肂三罿第三章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蚇2 螈四蒄第四章人类在资源过程中的作用蚃3 莈五薅第五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环境影响薂3 肂六膈第六章自然资源伦理蚆2袈4 羅七蒂第七章自然资源经济问题肃第八章自然资源评价蚈八蕿3 羁第九章自然资源保护莀4 蒅九蒆第十章资源安全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荿十薆第十一章中国土地、水、矿产、生物、海洋、旅游资源薄8 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螀合计肀33 薈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蚂第一章自然资源与自然稀缺的本质蒃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为什么稀缺。
袀基本要求:莅1、使学生掌握: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含义。
肅2、使学生理解:全球和区域水平上自然资源稀缺的本质。
袂3、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
薀重点与难点: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含义。
蒇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膃主要内容:莂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肇一、自然资源的概念薈二、自然资源的类型薅第二节自然资源的性质螁一、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螇二、自然资源的性质莅第三节自然稀缺的本质蚄一、全球性自然资源稀缺的本质膀二、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本质薇第四节关于自然资源问题的论争莇一、悲观派与乐观派二、新马尔萨斯主义与丰饶论之争螂第二章自然资源问题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当今自然资源存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传播系地理教育专业
《自然资源学概论》课程(030119)教学大纲
执笔人:李芬
审查人:孙尧奎
系主任:王传武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自然资源学概论
课程代码:030119
学分与学时:2 33
课程性质:选修
授课对象:专科地理教育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自然资源学概论》是地理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自然资源学的基本内容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途径及研究方法。
它的目的任务是研究自然资源这个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以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注意吸取国内外自然资源学发展的新成果,立足解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全球自然资源态势,自然资源的本质、可得性、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自然资源的经济问题、评价、资源安全等,掌握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三、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章节内容学时一第一章自然资源和资源稀缺的性质 2 二第二章自然资源问题 2 三第三章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2 四第四章人类在资源过程中的作用 3 五第五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环境影响 3 六第六章自然资源伦理 2 七第七章自然资源经济问题 4
八第八章自然资源评价
第九章自然资源保护
3
九第十章资源安全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4
十第十一章中国土地、水、矿产、生物、海洋、旅游资源的
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8
合计33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自然资源与自然稀缺的本质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为什么稀缺。
基本要求:
1、使学生掌握: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含义。
2、使学生理解:全球和区域水平上自然资源稀缺的本质。
3、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
重点与难点: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含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
二、自然资源的类型
第二节自然资源的性质
一、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二、自然资源的性质
第三节自然稀缺的本质
一、全球性自然资源稀缺的本质
二、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本质
第四节关于自然资源问题的论争
一、悲观派与乐观派
二、新马尔萨斯主义与丰饶论之争
第二章自然资源问题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当今自然资源存在的问题。
基本要求:使学生理解全球尤其是我国自然资源存在的问题。
重点与难点: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和我国面临的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全球视野
第二节中国态势
一、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二、我国面临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
第三章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度量自然资源的可得性。
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度量自然资源可得性的指标。
重点与难点:度量自然资源可得性的指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储存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第二节流动性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第四章人类在资源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人类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作用。
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增强学生合理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教训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人类的优势地位与能动作用
第二节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第三节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教训
第五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造成的影响。
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增强学生合理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各项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造成的不利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采矿活动的环境影响
第二节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
第三节土地利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第四节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作用
第五节人类活动对生物资源的影响
第六章自然资源伦理与感知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的必要性与科学性。
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过程中人地关系的发展过程,理解为什么要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
重点与难点:人地关系和谐论对促进人类和自然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一、过去的人地关系思想
二、近现代人地关系反思
三、人地关系和谐论
第二节生态伦理
一、人类中心主义反思
二、生态伦理学
第三节人地和谐论与人类发展
一、人地和谐论的基础
二、人地和谐论的基本观点
三、发展观的变革
四、发展的生态伦理原则
第四节资源-环境感知
第七章自然资源经济问题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供求关系对自然资源价格的影响。
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因素,掌握如何调节自然资源的供求关系。
重点与难点:自然资源价值的组成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稀缺与经济政策
第二节经济增长与外部成本
第三节自然资源的供给与需求
第四节自然资源的价值
第五节自然资源价格
第八章自然资源评价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评价的目的、原则与内容,掌握国土资源质量评价的方法与程序。
重点与难点:国土资源质量的主导因子评价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资源评价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国土资源评价的目的与内容
第三节国土资源评价的原则
第四节国土资源质量评价方法
第五节资源评价的工作程序
第九章自然资源的保护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自然资源保护的方法。
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保护的含义,掌握不同类型自然资源长期明智利用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不同自然资源长期明智利用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自然资源保护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一、自然资源保护的各种含义
二、针对保护目的的自然资源分类
三、利率在自然资源保护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自然资源的长期明智利用
一、自然资源长期明智利用的含义
二、恒定性资源的长期明智利用
三、储存性资源的长期明智利用
四、生物资源的长期明智利用
五、土地资源的长期明智利用
六、人工资源的长期明智利用
第三节自然资源保护的有关几个问题
一、影响自然资源保护的决策的其他因素
二、自然资源保护的社会利益
三、克服自然资源保护的障碍
第十章资源安全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可持续利用”的含义,掌握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对策。
重点与难点: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可持续”的含义
一、人类的需求与发展
二、限制因素及其可持续性
三、平等与共同的利益
第二节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一、消除贫困与恢复增长
二、改变增长的质量
三、满足人类基本需要
四、稳定人口数量
五、保护和加强资源基础
六、改进技术并控制其危险
七、在决策中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第十一章中国土地、水、矿产、生物、海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土地、水、矿产、生物、海洋、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方法。
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利用现状,掌握可持续开发利用方法。
重点与难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中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第二节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第三节中国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第四节中国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第五节中国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第六节中国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五、课程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后作业、小论文。
2、考核方式:考查
六、参考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参考教材:
刘成武,《资源科学概论》,科学出版社,2006
参考资料:
[1])蔡运龙自然资源学原理,科学出版社,2005
[2]王松霈:《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经济系统》,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3]刘胤汉等:《自然资源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4]牛文元:《自然资源开发原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