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分数】3分【适用专业】戏剧影视文学【学时数】54学时【编写日期】2012年01月26日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了解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世界传播研究的发展潮流和中国传播研究的现状;2.熟悉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3.透过传播表象,掌握传播原理及规律,并能用抽象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一)传播学概论学时:3主要内容:讨论:日常生活中的传播形式、传播现象有哪些?能不能不传播?一、什么是传播?二、传播学的定义三、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四、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五、传播学的学科特点六、学习与研究传播学的意义教学要求:1. 了解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现代社会的传播发展状况,理解传播和传播学的定义,明确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2.弄清楚传播、传播学等概念,了解传播学的研究体系及学科特点,从而明确学习传播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传播的定义、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学习传播学的意义(二)第一章传播学历史回顾与展望学时6主要内容:一、传播学诞生背景与孕育二、传播学的产生与确立三、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教学要求:1. 了解传播学诞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2.通过对传播学奠基人的介绍,揭示传播学的基本知识。
重点、难点:1.传播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概况3.传播学的创立者施拉姆(三)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产生与发展学时:3 主要内容:一、人类传播的演进与发展二、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教学要求:1.熟悉人类传播活动演变的历史过程;2. 了解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各个阶段的特点;3.认识人类大众传播活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重点、难点:1.人类传播活动历史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的特点;2.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的关系。
(四)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合与意义学时:3 主要内容:一、人类传播中的符号二、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四、象征性社会互动教学要求:1.掌握符号的定义和功能、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意义的定义及其分类;2.弄清象征行为和象征互动理论及其现实表征;3. 一般掌握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概念及其特征。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论1.1 课程背景和意义1.2 教学目标1.3 教学内容概述第二章传播学概述2.1 传播学的定义与起源2.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2.3 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第三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3.1 信息与传播3.2 社会传播与公共传播3.3 媒介与传播技术3.4 受众与传播效果第四章媒介与传播4.1 印刷媒介与传播4.2 电影与传播4.3 广播与传播4.4 电视与传播4.5 互联网与传播第五章传播的过程与方法5.1 源-信息-受众模型5.2 传播的动力与障碍5.3 传播的途径和方式第六章传播伦理与价值观6.1 信息伦理与传播6.2 媒介伦理与传播6.3 公共价值观与传播第七章传播与社会变迁7.1 传播与社会发展7.2 传播与文化变迁7.3 传播与国家治理第八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8.1 文献研究方法8.2 实证研究方法8.3 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第九章传播学的应用领域9.1 传播与广告市场9.2 传播与公共关系9.3 传播与媒体管理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回顾10.2 未来发展方向这是一份《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他们的传播意识和文化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分析和解决传播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传媒行业从业者和公众管理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介绍课程的背景和意义,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给学生提供课程的整体框架。
第二章:传播学概述本章重点介绍传播学的定义、起源以及研究对象和范畴,让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三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本章主要介绍信息与传播、社会传播与公共传播、媒介与传播技术以及受众与传播效果等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传播学的核心概念的理解。
第四章:媒介与传播本章重点介绍印刷媒介、电影、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与传播的关系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不同媒介对传播的作用和特点。
第五章:传播的过程与方法本章主要介绍传播的过程和方法,包括源-信息-受众模型、传播的动力与障碍以及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培养学生进行传播分析和策划的能力。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授课教师:XXX 课程时长:32课时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掌握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在传播领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传播学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1、传播学基本概念2、传播模式与传播过程3、传播媒介与传播效果4、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5、传播伦理与传播法规6、传播学应用实例分析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使学生对传播学有初步的认识。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传播学应用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4、课堂实践:通过课堂实践,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实际操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课程评估1、课堂参与度:占总评分的30%。
2、小组讨论表现:占总评分的20%。
3、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分的50%。
六、教学大纲具体安排第1周:传播学基本概念第2周:传播模式与传播过程第3周:传播媒介与传播效果第4周: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第5周:传播伦理与传播法规第6周:传播学应用实例分析第7周:课堂实践:传播学的实际操作技巧第8周:期末考试七、参考书目1、《传播学概论》(作者:XXX)2、《传播学原理》(作者:XXX)3、《传播学概论》(作者:XXX)4、《传播学简明教程》(作者:XXX)5、《传播学研究方法》(作者:XXX)八、课程特色1、紧密结合实际:本课程注重联系现实,引入最新的传播学研究成果和应用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传播学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2、多元化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堂实践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通过课堂实践和小组讨论等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过程和现象的学科,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不同传播媒介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日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文:一、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1. 传播学的定义和特点2. 传播学的学科领域和交叉学科3. 传播学的历史渊源和主要学派4.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与关键理论5. 传播学的国际化与跨文化交流二、传播过程和模型1. 传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 传播模型的类型和作用3. 传播中的关键角色和互动关系4. 传播效果评估及其方法5.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过程和模型三、传播媒介与技术1. 传播媒介的分类和特点2. 传统传媒与新媒体的异同3. 媒介效果研究与应用4. 社交媒体在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5. 传媒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四、传播伦理与法律1. 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2. 媒体职业道德与责任3. 知识产权与传播的关系4. 媒体法律制度与规范5. 传播伦理与法律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五、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1. 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2. 调查方法与内容分析3. 实验研究与观察法4. 传播管理与实务5. 传播教育与传媒职业训练总结:传播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通过对传播学的起源、发展、媒介、伦理、法律和研究方法的全面介绍,使学生对传播学形成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打下基础。
同时,传播学的学习也涉及到实践和应用,通过实践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传播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将来进入传媒行业或相关领域做好准备。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41fx05课程性质:必修学分:2 总学时:54开课学期:第二学年第一学期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一、课程介绍《传播学概论》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了解传播研究的对象和主要理论,要求对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着重讲解,并着重通过传播案例的解读,来培养学生对传播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为后续课程提供理论知识的积累。
二﹑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1﹑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有关理论知识,掌握大众传播学的相关研究,通过经典的传播案例解读来扩展学生对传播现象的理解能力,并以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传播理论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传播现象解读能力,这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因此,在教学安排上,应尽量注重对学生对传播现象的理论剖析,以便为今后的专业编导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及内容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五W”模式,“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
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总学时:学分:适用对象:新闻学专业本科年级学生先修课程: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面向新闻学专业课,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
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资源。
信息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基本特征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
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有两大支柱,一是以高新科技为代表的传播技术产业,二是从事新闻和信息产品生产的媒体产业。
当今高校开设的新闻、广告、广播电视等专业正是为未来的媒体产业培养人才。
如何才能培养出掌握一定信息传播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为研究对象,系统第揭示信息传播规律;同时它又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彼此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总体框架有大致的认识,对它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为个学期。
本课程重点是传播的定义、传播过程、传播的要素、传播发展史、传播效果等。
掌握传播学的三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难点是提升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传播现象和传播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系统讲授有关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整体把握。
持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对精选个案的剖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传播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价值;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实习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范畴,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重要理论和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传播学的核心内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1.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3.培养学生的传播分析和应用能力;4.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大纲第一讲: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1.1 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2 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1.3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第二讲:传播过程与模型2.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2.2 传播模型的分类与应用2.3 传播模型的评价与批判第三讲:传播媒介与技术3.1 传播媒介与社会变革3.2 媒介效应与媒介批判3.3 新媒体与传播创新第四讲:传播与社会文化4.1 传播与社会认知4.2 传播与文化符号4.3 传播与社会变迁第五讲:传播与公共领域5.1 公共领域与民众参与5.2 传播与政治议程5.3 公共传播与社会治理第六讲:传播与文化产业6.1 传播与文化经济6.2 媒介与文化商品化6.3 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第七讲: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7.1 传播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7.2 传播研究的伦理问题7.3 传播研究的实践与创新四、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讲授、案例分析和讨论为主要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可以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思考和交流观点,提高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20%):包括课堂讨论参与、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2.个人作业(30%):包括课后阅读笔记、思考题的回答等。
3.小组项目(30%):小组合作完成一个传播案例分析,并进行展示。
4.期末考试(20%):对课程内容进行综合考核。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主教材:1.《传播学导论》张泽勇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它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也是传播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成的知识体系,它将为学生起到知识向导、学科理论铺垫以及开拓视野的作用。
本课程系统讲授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特点及形态,以及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历史及现状;人类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关于大众传播的相关理论,包括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效果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和运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传播技巧,明确传播与信息、传播与符号的关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今后在实践中自主运用传播策略与传播技巧的创新能力。
二、参考书目
1、《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2、《传播学概论》,孙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传播学概论》,李凌凌,郑州大学出版社2014
4、《传播学通论》,戴元光、金冠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三、课程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0204A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64
讲课学时:
实验(上机)学时:
学分:4
适用对象:传播学卓越班、传播学专业
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
一、教学目标
《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目标1:使传播学专业的本科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掌握传播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主要原理。
目标2:学习传播学的传播模式和研究方法,了解传播学主要流派的理论观点,特别关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等构成要素的理论研究课题,
目标3: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初步分析新闻传播、大众传媒文化和高新传播科技等社会现象,得出有益的见解,并培养学生利用传播学知识,针对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传播现象,进行思考、辨析以及进行各种传播实践的实际能力。
…
二、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纵向了解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世界传播研究的发展潮流和中国传播研究的现状;从传播者、受众、信息、符号、媒介、传播技巧、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方面比较系统地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了解传播学与各相关学科的知识的交叉性,具备初步的应用传播学理论进行各领域研究的能力。
能运用相关原理分析传播现象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熟练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形成较强的传播实践能力。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传播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研究内容
第三节如何学好传播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传播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传播的定义及意义;掌握传播学中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信息的意义以及信息论和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传播学兴起的时间和原因;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传播学研究的领域、主要内容以及实用价值;如何学好传播学等。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对人类传播历史的回顾,揭示人类传播发展的动力是人类对自己传播能力的不断突破以及新媒介不断产生的过程;同时展现传播时代的发展已经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探索信息时代中传播的重要意义和未来的走向。
重点掌握人类传播活动的四个阶段。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类传播的实质是信息的流动,信息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基本材料。
而信息又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考察符号与意义的性质和作用对把握人类信息行为的特性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章就是从符号和意义的角度入手,对传播材料进行深入分析。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基本模式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基本模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系统性。
传播过程研究注重从传播的基本要素入手从微观上对传播活动进行把握;传播系统研究把传播看做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整体,重视外在因素对传播的影响,从宏观上把握传播活动。
掌握传播过程、模式、拉斯维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模式-施拉姆模式、施拉姆模式、德弗勒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莱利夫妇模式、马莱茨克模式的内涵;掌握传播模式的具体分类;辩证认识模式与传播研究的关系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人内传播
第二节人际传播
教学重点和难点:传播类型是研究传播活动系统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传播类型彼此独立有相互交织构成人类传播系统。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是其中的基石。
掌握自身传播、主我与客我、自我互动、内省式思考、镜中我、人际传播、意见领袖、两级传播概念并能应用这些理论分析实际传播问题。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群体传播
第二节组织传播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基本群体、参考群体、偶然群体、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动力论、受众分割、集合行为、组织内传播、组织外传播、大众传播等概念;掌握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与各自特点。
第七章大众传播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及功能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大众传播是众多传播形态中普及率最高,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一种传播形态。
它的重大影响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人们对信息的自觉追求越来越体现出来。
大众传播是否控制的好,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能否顺利发展。
重点把握国内外关于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第八章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
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传播者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从媒介的实体和组织两个角度来研究媒介的重要特性,探讨媒介的意义和作用。
掌握媒介、渠道、媒介组织、媒介分析、媒介形态、显性功能、隐性功能、议程设置、媒介偏向理论、媒介即讯息、地球村、热媒介、冷媒介、媒介情境论、电视人、容器人、媒介依存症、他律性欲望主义、电子乌托邦、媒介文化的概念内涵;正确应用这些概念和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和传播现象;了解媒介研究的重要性及其研究历程。
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媒介规范理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就是从传播控制的外部规范来考察查活动受到的影响,主要从传播制度和媒介控制两方面进行研究。
掌握传播者、传播制度、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体制、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式共产主义传媒体制、民主参与理论、发展中国家理论、把关理论、潜网基本概念内涵与应用;掌握传播者研究的本质,明确其意义。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第三节“使用与满足”理论——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就是从受众的特点来研究它在传播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掌握受众、受众分割、分众、从众、受众的选择性研究、魔弹论、个人差异论、社会类别论、亚文化群体受众论、社会关系论、媒介依赖论、固执的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编码、解码、受众本位论的内涵并能正确应用;掌握受众研究的历程与规律。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传播效果研究一直是传播学中的重点内容。
传播效果研究包括微观效果和宏观效果两大方面,本讲将从微观的角度介绍传播效果的定义、研究
内容以及相关课题。
掌握效果、传播效果、强效果、有限效果、适度效果论。
重点掌握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警钟效果,自信心假说。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效果的主要理论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大众传播究竟对个人和社会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是通过什么机制产生的,这就是本章所探讨的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
重点掌握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价值与意义;培养理论的价值与意义;知沟理论的内涵、价值与意义;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意义;议程设置理论的内涵与意义。
第十三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流派
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传播学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内涵与本质区别;如何看待传播学两大学派的差异;传播政治经济学、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研究思路;传播学研究的两种主要方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区别;几种定量研究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五、考核方式、成绩评定
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法:闭卷笔试。
本课程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百分比例是30%和70%
六、主要参考书及其他内容
选用教材为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郭庆光编写的《传播学教程》(2011年第2版),该书为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之一,国家级重点教材。
主要参考书目如下:
1、《传播学》,邵培仁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2、《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传播学引论》,李彬著,新华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
5、《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着陈韵昭译,福
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6、《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瑞典]温德尔著祝建华、武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7、《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董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传播学总论》胡正荣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执笔人:教研室主任:系教学主任审核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