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之欧阳家百创编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文化产业管理课程开出单位:文化传播学院课程的类型与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分:3总学时:54理论授课学时:48实验实训学时:6参考教材:[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版.[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版.先修课程:无考核方式:考试。
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1、作业2三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
主要讲授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传播类型、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等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媒介素养,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常见的文化传播现象以及运用一般传播理论指导具体的文化传播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传播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传播的基本界定及其历史。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及分类标准。
理解: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及其规律。
掌握:传播的含义、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进程及规律。
3.本章教学重点: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六大进程、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4.本章教学难点:什么是传播、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一)传播的含义(二)传播的类型第二节人类传播的演进(一)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二)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第二章:信息、符号与讯息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的材料(即信息)及载体(即符号)。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符号的类型。
掌握:信息的定义、特征及实质;符号的定义、特征及实质;3.本章教学重点: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征与功能;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符号的特征;符号的类型。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之欧阳家百创编

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本质的探究——从四大基本命题出发欧阳家百(2021.03.07)1.导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唯物主义解释历史、辩证法、和对资本主义批判所发展而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世界观。
在19世纪中后期,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建构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架构。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基或方法论的写作对现代的政治哲学和社会运动产生重大而广泛的影响,包含了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哲学、以及革命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以唯物主义的立场研究社会的发展,认为人类社会是架构在其赖以维生的经济活动上。
经济组织的架构和生产模式被视为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政治、法律、和道德关系的根本来源(或至少发挥了主要的影响),这些社会关系进而构成了马克思所谓的上层建筑。
在国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结构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以经济为出发点检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和赖以谋生的生产方式。
方法论是一门解决如何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科学。
细分开来,世界观主要解决如何来认识世界,方法论解决如何来改变世界。
通常来说,方法论应该包括世界观的内容,因为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认识问题。
就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旨意研究的内容来看,究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解放全人类的途径;同时,两人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在如何的去划定问题的范畴,探索问题的本质,把握问题的发展,得到基本的原则和理论,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必然留下了极为丰盛的盛宴,以供后人享用。
因此,说马克思主义是一门方法论实不为过。
在这些丰富的精神食粮中,有四大主粮,分别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历史和逻辑相一致;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这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
然而,在查阅国内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文章时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经常引用《列宁选集》、《毛泽东文选》、《邓小平选集》中的文字,来佐证马克思主义中的观点。
传播学概论重点之欧阳歌谷创编

传播学概论欧阳歌谷(2021.02.01)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基本问题:,传播的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社会学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口语传播时代缺点:(1)传播距离有限(2)信息难以保存(3)精确度低2、文字传播时代优点:(1)信息可以长久保存(2)拓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空间(3)提供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3、印刷传播时代意义:印刷术的发明,标志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复制。
4、电子传播时代意义:(1)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2)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技术(3)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4)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符号定义:分类:1、信号2、象征符性质:1)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创造物2)不仅能够表现具体事物,也能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事物3)非遗传,由传统或学习继承4)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不存在必然联系,二者关系具有随意性符号基本功能:(1)表述说明(2)传达(3)思考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意义定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意义本身是抽象的和无形的,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传播效果的两种研究方法之欧阳理创编

传播效果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传播效果既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又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目的,为了实现传播效果,从20世纪30年代起,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家们创造了许多有价值的或者在一个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的传播效果理论。
人类传播是有目的的,无论是人内传播、人际传播,还是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传播,人们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的。
从人类传播的总体来分析,其传播活动,要么是为了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要么是为了实现社会各部门、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和沟通,要么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句话,人类都是为实现其已确定的目标和目的而开展传播活动的。
从这一人类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传播效果,并不是传播学形成以后才开始的,它是先于传播学形成的。
可见,传播效果问题是人类传播活动过程中研究的一个永恒性的课题。
这就是说,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和人类传播活动,人类就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关心着传播效果问题。
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一方面是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度不高,真正会使用信息、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的人很少。
正因为这样,人们对传播效果仅仅停留在关心的层面,并没有真正地去研究传播效果。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上个世纪初以来,人们交往的形式,特别是范围不断发展和扩大,人们对传播效果的研究也就提到了议事日程。
随着传播学理论体系的逐渐形成,传播效果研究已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主线和出发点。
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曾创造了许多保护自己利益的理论。
同样,仅人类活动中的传播活动,人们为了实现其传播目的,也创造了许多理论。
仅从传播效果实现的角度来讲,人们创造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子弹论”(或称魔弹论、皮下注射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知沟”理论……由于这些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特别是应用传播学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传播效果在传播学体系中占据这样重要的地位,它要求传播效果研究者在深化传播效果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必须深化对传播效果研究方法的研究,以保证传播效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二、课程性质(一)课程概述《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主干理论课程,它从宏观上对人类社会的各种传播现象和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是学生从事各种信息传播活动的必备基础,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人类传播活动和传播学的学科起源和发展,能够客观地认识、分析和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能够正确认识信息时代传媒格局的变化和国际化的传媒竞争的发展趋势,有效地使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促进社会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传播学》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讲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加强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
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总体目标本课程以理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传播学概论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工具学科,是学生从事各种信息传播活动的必备基础。
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增强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够运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解决信息传播中的实际问题。
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二)具体目标1.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
2.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
3.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导论1.教学目标与要求在本章中,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社会传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善、传播的定义、掌握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及新闻学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传播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95702课程名称:传播学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传播学教学班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传播学》是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之一,主要作用是向学生传授传播学方面的有关理论知识以及帮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相关应用,使其今后更好的从事相关方面工作。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介绍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的功能、传播学的发展等理论知识,以及介绍传播学的重要分支领域,如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及大众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研究成果,使学生具备运用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解释现象、分析与研究问题的基本能力。
Communication is a course for the MICE economy and management major. It aims to teach students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communication and to help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related application method in order to prepare them better for the related work in their future career.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the concepts of communication, the function and aims of communi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of communication, some inportant research areas of communication such as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group communication, 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and mass communication.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为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要求学生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传播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基础理论内容,包括传播的一般原理以及关于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效果、大众传播的内容、大众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研究和分析大众传播活动的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并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传播中真实性的重要性和媒体使用过程中信息筛选的必要性,使学生具备更佳的媒介素养,能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并在未来形成诚信服务、德才兼修的职业素养。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之欧阳治创编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美—库利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
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
传播学学派整理之欧阳家百创编

哥伦比亚学派:拉扎斯菲尔德、莫顿、赫佐格、斯诺欧阳家百(2021.03.07)耶鲁学派:霍夫兰芝加哥学派(单独说)语用学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政治经济学派:默多克、斯密赛、文森特、史麦兹、阿赫尔曼、乔姆斯基、麦克切斯尼文化研究学派:霍尔、莫利、费斯克意识形态学派:葛兰西、阿尔都塞女权主义学派:伍尔夫英尼斯:传播偏向论麦克卢汉:媒介的延伸论、媒介讯息论尼尔波兹曼:媒介即隐喻保罗莱文森:媒介进化论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注:经验学派哥伦比亚学派:主要人物:拉扎斯菲尔德(美)、《人民的选择》主要贡献:主持伊里调查(美总统大选)、提出“二级传播理论”、“意见领袖”、“选择性接触”、倡导并确立“实地调查法”。
否定“子弹论”,开创“有限效果论”的传统;他认为绝大多数广播电视节目及书刊都以消遣为目的,对大众鉴赏能力造成了影响,受众的平均审美水平下降,对精英文化而言是一种堕落。
默顿(美)亦作“莫顿”与拉扎斯菲尔德共同提出功能观(结构功能主义)。
内容: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耶鲁学派:主要人物:霍夫兰(美):传播学耶鲁学派的核心人物,致力于态度的形成和转变的研究,他的“劝服理论”对于劝服艺术和传播技巧的研究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主要贡献:一是吧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二是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
芝加哥学派:重要人物:库利:初级群体、镜中我米德:主我与客我;符号互动论(象征互动论)帕克:社会互动理论杜威:实用主义哲学芝加哥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
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1.它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繁荣,就那些重要的欧洲理论来说,特别是德国社会学家西梅尔的理论来说,它起到了思想登陆点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欧阳家百(2021.03.07)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文化产业管理课程开出单位:文化传播学院课程的类型与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分:3总学时:54理论授课学时:48实验实训学时:6参考教材:[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版.[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版.先修课程:无考核方式:考试。
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1、作业2三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
主要讲授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传播类型、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等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媒介素养,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常见的文化传播现象以及运用一般传播理论指导具体的文化传播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传播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传播的基本界定及其历史。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及分类标准。
理解: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及其规律。
掌握:传播的含义、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进程及规律。
3.本章教学重点: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六大进程、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4.本章教学难点:什么是传播、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一)传播的含义(二)传播的类型第二节人类传播的演进(一)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二)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第二章:信息、符号与讯息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的材料(即信息)及载体(即符号)。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符号的类型。
掌握:信息的定义、特征及实质;符号的定义、特征及实质;3.本章教学重点: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征与功能;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符号的特征;符号的类型。
4.本章教学难点:信息的定义;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信息(一)信息的定义及其实质(二)信息的特征与功能(三)信息社会第二节符号(一)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二)符号的特征(三)符号的类型(四)讯息第三章:传播类型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掌握每种传播类型的基本特点。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内向传播的形式;人际传播的特点;人际传播的实质与特点;组织传播的形式、方向;大众传播的正功能;理解:内向传播的实质;大众传播的特征;自我表露;约哈里之窗;麻醉精神说;掌握:人际传播的社会理论;群体动力论;拟态环境;刻板印象;3.本章教学重点:内向传播的实质;人际传播的实质与特点;人际传播的社会理论;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实质与功能。
4.本章教学难点:人际传播的社会理论;拟态环境;刻板印象。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内向传播(一)内向传播的实质(二)内向传播的形式第二节人际传播(一)人际传播的实质与特点(二)人际传播的社会理论第三节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一)群体传播(二)组织传播第四节大众传播(一)大众传播的实质(二)大众传播的功能第四章:传播过程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过程及模式。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传播过程及其特征;理解: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3.本章教学重点:传播过程及其特征;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4.本章教学难点: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过程(一)传播过程及其特征(二)传播模式第二节线性传播过程(一)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二)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第三节控制论传播过程(一)控制论关照下的传播过程(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第四节系统传播过程(一)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三)大众传播系统过程第五章:传播者学时数:6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制度,了解四种传播体制及其理论局限;掌握把关人与把关的概念,掌握影响把关人的因素;了解媒介专业主义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传播制度;媒介专业主义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理解:影响把关人的因素;掌握:把关人与把关的概念;3.本章教学重点:四种传播体制;把关人;传播者的把关过程;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4.本章教学难点:四种传播体制;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者的制度环境(一)社会制度与四种传播体制(二)传播体制的新认识第二节传播者与把关(一)把关人与把关(二)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第三节媒介专业主义(一)媒介专业主义的内涵(二)反思媒介专业主义第六章:传播内容学时数:9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的基本内容,理解大众文化,掌握大众传播内容研究的基本方法。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大众传播的基本内容;理解:大众文化;掌握:大众传播内容研究的基本方法。
3.本章教学重点: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西方大众传播内容;易读性测量及其应用、批评;内容分析的流程、作用;文本分析的流程、作用;大众文化。
4.本章教学难点:内容分析的流程;文本分析的流程。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大众传播内容(一)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二)西方大众传播内容第二节大众传播内容研究(一)易读性测量(二)内容分析(三)文本分析第三节大众文化第七章:传播媒介学时数:6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定义、意义和原则,了解公共媒体和商业媒体、大型跨国媒介集团;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本体特征。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定义、意义和原则;大型跨国媒介集团;理解:公共媒体和商业媒体;大众传播媒介的本体特征。
3.本章教学重点:传播媒介的实质;认识传播媒介的八个原则;认识传播媒介的四个角度;报纸的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广播传播的特点及传播手段;电视的传播特点及传播手段;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及传播手段;媒介的选择;英尼斯的传播的偏向理论;麦克卢汉的媒介诸论;公共媒体与商业媒体;大型跨国媒介集团。
4.本章教学难点:传播媒介的实质;认识传播媒介的八个原则;认识传播媒介的四个角度;媒介的选择;英尼斯的传播的偏向理论;麦克卢汉的媒介诸论。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媒介(一)界定传播媒介(二)认识传播媒介的意义(三)认识传播媒介的原则第二节传播媒介的本体特征(一)报纸(二)广播(三)电视(四)互联网(五)媒介的选择第三节技术与媒介第四节媒介机构与媒介产业(一)公共媒体与商业媒体(二)大型跨国媒介集团第八章:受众学时数:6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受众与受众的分类及其特征、受众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受众权利等基本理论;理解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社会参与论;掌握影响受众选择行为的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受众与受众的分类及其特征、受众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受众权利等基本理论;理解: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社会参与论;掌握:影响受众选择行为的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
3.本章教学重点:受众与受众的分类及其特征、受众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受众权利等基本理论;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社会参与论;影响受众选择行为的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
4.本章教学难点: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社会参与论;影响受众选择行为的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受众1.受众的界定和类型2.受众的特征3.受众的变迁第二节受众主体1.受众行为的动机和目的2.传受关系3.受众的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4.受众权利第三节受众研究1.国内外受众价值的认识2.受众理论第九章:传播效果学时数:6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和现当代认识;理解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了解传播效果的普遍取向,理解和掌握传播效果的基本理论。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和现当代认识;理解:传播效果的内涵;理解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传播效果的基本理论。
掌握:传播效果的基本理论。
3.本章教学重点:传播效果的内涵;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和现当代认识;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传播效果的基本理论。
4.本章教学难点:传播效果的基本理论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效果的内涵第二节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一)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二)传播效果的现当代认识第三节传播效果的理论(一)个人效果(二)群体效果(三)社会效果(四)文化效果第四节传播效果的未来去向第十章:传播学的历史与方法学时数:9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基本情况,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掌握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基本情况;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掌握: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本章教学重点: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基本情况;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本章教学难点: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学研究(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一)国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二)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第三节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第四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二)传播学研究方法四、教学参考资料[1]威尔伯·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五、课外自主学习要求1.阅读相关书籍:针对传播学每章所学的内容,要求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或论文,完成读书笔记。
2.关注传播热点现象:要求学生利用10学时的课外时间,在图书馆进行图书资料查阅或进行网络资料查阅,搜集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传播实践,以加深对理论的学习。
3.参与传播实践:要求学生利用传播媒介,至少完成1周(7天)的传播者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