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教学大纲

新闻传播学教学大纲
新闻传播学教学大纲

《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301002021 学分:2.0 总学时:36

说明

【课程性质】

《新闻传播学》为通识教育课。

【教学目的】

这门课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基本原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识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性质、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产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新闻事业同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新闻伦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要求。

【教学任务】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特点与基本规律,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够应用所学理论正确分析新闻现象和指导新闻实践,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具体要求是:1.了解新闻传播学原理的基本知识;2.理解和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原理;3.掌握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4.能够运用新闻传播基本原理和原则分析一般的新闻现象,指导新闻工作实践。

【教学内容】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由新闻学、传播学在跨学科综合、交叉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学科,在国内外均属年轻学科,本课程的重点是传播本质、模式、功能与原则等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其难点是传受心理机制、新闻性质功能、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功能、新闻自由限度等方面的理解与运用。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必须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践原则,在实践中理解、掌握、深化。

【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新闻传播学,是从现代传播学视角来探讨新闻学原理的一门新型课程,具有传播学与新闻学双重性,其学科的交叉性、互渗性、创新性相当突出,因而

又是比较难以把握的一门新学科。因而,必须在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

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结合现代西方新闻学与传播学知识体系,讲授马克思

主义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观点力求明确,方法务必科学,介

绍切忌片面。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解读当代新闻活动、

关心传播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在分析工具与思维方法方面,要将科学思维与理论思维方法结合起来,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采用新闻、政治、经济、文化综合考察的方法

来学习理论,分析实际。

【先修课程要求】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蔡铭泽《新闻传播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

参考书:李良荣《新闻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10月版;

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6月版;

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4月版。

大纲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基本状况,认识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学习目的与意义。

教学要求:掌握学习新闻传播理论的基本方法。

【内容提要】

第一节新闻传播事业的广泛影响

一、新闻传播事业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

二、新闻传播事业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第二节学习新闻传播学的意义

一、社会全体成员都应学习新闻传播学基本知识

二、学习新闻传播学有利于做好新闻工作

三、学习新闻传播学有利于推进新闻改革

第三节新闻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新闻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中国新闻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节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和传播学

二、新闻传播学

三、新闻传播学与新闻学及传播学的关系

四、新闻传播学的基本内容

第五节、学习和研究新闻传播学的方法

一、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二、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三、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1. 掌握传播、新闻传播事业、新闻传播学等概念;

2. 了解近二十年来新闻传播事业改革阶段分割、新态势;

教学难点:掌握学习新闻传播学方法和意义。

【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1.传播 2.新闻传播事业 3.新闻传播学

1.新闻传播事业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主要影响?

2.新闻传播事业为什么能够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

3.新闻传播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4.学习和研究新闻传播学有何重要意义?

第二章新闻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新闻起源和本源问题的唯物史观

教学要求:了解新闻各种定义;理解掌握新闻概念。

【内容提要】

第一节新闻的起源和本源

一、新闻起源于人们社会性生产、生活的需要

二、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第二节新闻和信息

一、信息及其特征

二、新闻和信息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本质和特征

一、关于新闻定义的辨析

二、新闻的定义

三、新闻的本质

四、新闻的特征

第四节新闻的分类及其与历史、宣传和文学的关系

一、新闻的分类

二、新闻与历史、宣传和文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新闻起源、新闻本源、新闻定义

2.了解新闻本质和特征、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新闻与历史、宣传和文学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1.新闻 2.信息 3.宣传

简答: 1.怎样认识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2.新闻的特征是什么?这些特征各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论述: 1.为什么说新闻一定要经过新闻传播媒介的传播?

2.怎样认识“新闻”和“宣传”的关系?

第三章新闻传播要素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新闻传播过程中三个不可缺少的要素

教学要求:掌握新闻传播媒介的特点

【内容提要】

第一节新闻传播者

一、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特征

二、新闻传播者的权利和义务

三、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素质

第二节新闻传播媒介

一、新闻传播媒介的产生和发展

二、报纸的传播手段及其传播特点

三、广播电视的传播手段及其传播特点

四、网络媒体及其传播特点

第三节新闻接受者(受众)

一、受众的含义及特征

二、受众的分类

三、受众和新闻传播媒介的关系

四、受众研究的历史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新闻传播者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难点:受众和新闻传播媒介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1.传播手段 2.受众

简答:1.新闻传播者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2.新闻传播者应该具备哪些职业素质?

论述:1.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络各有哪些传播特点?

2.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受众可以进行哪些方面的分类?

第四章新闻传播过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知晓新闻传播的一般过程和新闻传播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学要求:理解新闻传播是一种价值传递活动,初步树立科学的新闻价值观。【内容提要】

第一节传播符号和传播模式

一、传播符号及其作用

二、新闻传播模式

第二节新闻选择及其标准

一、新闻选择的必要性

二、新闻价值

三、新闻政策

第三节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与受众

一、事实转化为新闻的基本因素

二、新闻工作者怎样传播新闻

三、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和心理

四、受众怎样选择、理解和利用新闻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新闻传播怎样才能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教学难点:新闻价值观的历史发展与现状、新闻价值选择与分析

【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1.传播符号 2.新闻选择 3.新闻价值 4.新闻政策简答:1.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主要有哪些心理?

2.在接受新闻的过程中,受众是怎样选择、利用和理解新闻的?

论述: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因素有哪些?改进和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第五章新闻传播事业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要求:理解新闻传播事业产生发展的条件,掌握新闻事业演变发展的基本规律。【内容提要】

第一节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

一、何谓新闻传播事业

二、新闻传播事业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三、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

第二节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一、报业的发展

二、通讯社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三、广播电视事业和新闻网站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特征和功能

一、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

二、新闻传播事业的特征

三、新闻传播事业的功能

第四节两种不同的新闻传播事业

一、新闻传播事业的阶级性

二、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

三、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特征和功能

教学难点:掌握新闻传播事业的阶级性

【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1.新闻传播事业 2.通讯社

简答:1.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主要经历了哪些阶段?

2.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社会功能有哪些?

论述:怎样正确认识新闻传播事业的阶级性?

第六章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原则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新闻传播事业基本原则的内容

教学要求:掌握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必须遵循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基本原则,才能求得生存和顺利发展

【内容提要】

第一节新闻传播事业的真实性原则

一、新闻传播事业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

二、新闻传播事业真实性原则的含义

三、新闻失实的表现及其原因

四、坚持调查研究,确保新闻真实

第二节新闻传播事业的客观性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的提出

二、客观性原则的含义及其评价

三、正确把握客观性原则

第三节新闻传播事业的党性原则

一、新闻传播事业党性原则的形成

二、新闻传播事业党性原则的基本内容

三、新闻传播事业党性原则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坚持新闻传播事业的指导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教学难点:理解坚持新闻传播事业的党性原则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1.新闻传播事业的真实性原则 2.新闻传播事业的客观性原则

3.新闻传播事业的党性原则

简答: 1.新闻失实主要有哪些方面的表现?造成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客观性原则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3.中国共产党有关新闻宣传的纪律有哪些主要规定?

论述: 1.怎样评价新闻传播事业客观性原则?

2.新闻传播事业为什么要坚持人民利益?其表现有哪些?

第七章新闻自由与新闻控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新闻自由和新闻控制的含义

教学要求:理解新闻自由、新闻控制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关系

【内容提要】

第一节新闻自由

一、新闻自由的产生和发展

二、新闻自由原则的基本内容

三、资本主义新闻自由

四、社会主义新闻自由

第二节新闻控制

一、新闻传播事业的社会控制

二、新闻传播法规

第三节新闻道德

一、新闻道德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二、新闻自律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三、中国社会主义新闻道德建设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传播事业的社会控制及新闻传播法规

教学难点:掌握新闻自由和新闻控制的矛盾关系

【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1.新闻控制 2.新闻法律 3.新闻道德 4.“有偿新闻”

简答: 1.新闻自由经过了哪些发展阶段?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社会主义为什么需要新闻自由?

3.新闻法规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有偿新闻”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论述:1.怎样评价资本主义新闻自由?

2.西方新闻自律运动产生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3.《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执笔人:张旭红审核人:刘自匪

《新闻传播学》课程考核大纲

【考核目的】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特点与基本规律,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够应用所学理论正确分析新闻现象和指导新闻实践,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具体要求是:1.了解新闻传播学原理的基本知识;2.理解和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原理;3.掌握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4.能够运用新闻传播基本原理和原则分析一般的新闻现象,指导新闻工作实践。

【课程学习的基础】

学习该门课程需要了解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学科知识、。而这些学科的知识在考试范围内都要涉及到。

【考核的内容范围】

新闻传播学是通识教育课。期末考试试题由任课教师命题。命题范围不超越教学大纲要求,题型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

【考核方法】

本课程期末开卷笔试,占60%;平时(出勤、提问、作业等)占40%。

【对试题的要求】

本课程试卷中主、客观试题的比例分别为50%、50%,难度等级为中等。

题型比例:名词解释:20分;简答题:30分;论述题:50分。

难度等级:中等。

【考核的具体内容】

第一章绪论

知识点:

1.传播和传播学2.新闻传播学

考核目标:

1.识记:了解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基本状况,认识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学习目的与意义。

2.理解:了解近二十年来新闻传播事业改革阶段分割、新态势;

3.运用:掌握学习新闻传播理论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新闻

知识点:

1.新闻的起源和本源 2.新闻和信息 3.新闻的定义、本质和特征

4. 新闻和宣传的关系

考核目标:

1.识记:了解新闻各种定义;理解掌握新闻概念。

2.理解:了解新闻与历史、宣传和文学的关系。

3.运用:掌握新闻起源和本源问题的唯物史观;

第三章新闻传播要素

知识点:

1.新闻传播者

2. 新闻传播媒介

3.新闻接受者(受众)

考核目标:

1.识记:了解新闻传播过程中三个不可缺少的要素

2.理解:掌握新闻传播媒介的特点

3.运用:掌握受众和新闻传播媒介的关系

第四章新闻传播过程

知识点:

1.传播符号和传播模式 2.新闻选择及其标准 3.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与受众考核目标:

1.识记:知晓新闻传播的一般过程和新闻传播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 理解:理解新闻传播是一种价值传递活动,初步树立科学的新闻价值观

3.运用:正确运用新闻价值选择与分析

第五章新闻传播事业

知识点:

1.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2.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3.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特征和功能考核目标:

1.识记:了解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2.理解:理解新闻传播事业产生发展的条件,了解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特征和功能3.运用:掌握新闻事业演变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六章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原则

知识点:

1.新闻传播事业的真实性原则 2.新闻传播事业的客观性原则

3.新闻传播事业的党性原则

考核目标:

1.识记:了解新闻传播事业基本原则的内容

2.理解:理解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必须遵循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基本原则,才能求得生存和顺利发展

3.运用:掌握坚持新闻传播事业的党性原则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第七章新闻自由与新闻控制

知识点:

1.新闻自由 2.新闻控制3.新闻道德

考核目标:

1.识记:了解新闻自由和新闻控制的含义

2.理解:理解新闻自由、新闻控制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关系

3.运用:掌握新闻传播事业的社会控制及新闻传播法规

【样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传播

2.新闻传播事业

3.新闻传播学

4.新闻

5.信息

6.宣传

7.传播手段

8.受众

9.传播符号 10.新闻选择 11.新闻价值 12.新闻政策13.新闻传播事业 14.通讯社 15.新闻传播事业的真实性原则

16.新闻传播事业的客观性原则 17.新闻传播事业的党性原则 18.新闻控制

19.新闻法律 20.新闻道德 21.“有偿新闻”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新闻传播事业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主要影响?

2.新闻传播事业为什么能够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

3.新闻传播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4.学习和研究新闻传播学有何重要意义?

5.怎样认识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6.新闻的特征是什么?这些特征各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7.新闻传播者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8.新闻传播者应该具备哪些职业素质?

9.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主要有哪些心理?

10.在接受新闻的过程中,受众是怎样选择、利用和理解新闻的?

11.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主要经历了哪些阶段?

12.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社会功能有哪些?

13.新闻失实主要有哪些方面的表现?造成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4.客观性原则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5.中国共产党有关新闻宣传的纪律有哪些主要规定?

16.新闻自由经过了哪些发展阶段?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17.社会主义为什么需要新闻自由?

18.新闻法规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9.“有偿新闻”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题50分)

1.为什么说新闻一定要经过新闻传播媒介的传播?

2.怎样认识“新闻”和“宣传”的关系?

3.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络各有哪些传播特点?

4.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受众可以进行哪些方面的分类?

5.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因素有哪些?改进和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6.怎样正确认识新闻传播事业的阶级性?

7.怎样评价新闻传播事业客观性原则?

8.新闻传播事业为什么要坚持人民利益?其表现有哪些?

9.怎样评价资本主义新闻自由?

10.西方新闻自律运动产生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11.《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执笔人:张旭红

审核人:刘自匪

土地资源学 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的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类型特征、时空变异规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整治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的应用型基础学科。通过课程讲授,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了解我国及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的规律和特点,提高分析解决土地资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三、实践性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室内试验 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 包括认读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评价图、土地利用规划图、遥感图片相关系列图件;土地自然条件与利用现状调查;模拟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训练。 野外综合练习 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 认识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及其组合关系,掌握土壤要素观察和样品采集方法。引导学生实地感知土地资源类型,以及不同地形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土地资源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培养基本技能及学习兴趣。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及分工 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学科,是其他专业课如土地政策与法规、地籍管理、土地资源遥感、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市场与房地产开发等课程的前导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地质地貌学、土壤学等基础知识。 五、教学方式 录像讲授、章节自学、实验模拟、野外实习(录像演示)相结合。 六、成绩评定办法 章节自测、实验或实习报告、在线综合练习(或测试)考试加权评定。 七、教材及教参,期刊名称 教材: 王秋兵.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推荐使用教参: 刘黎明.土地资源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期刊: 1.《中国土地科学》 2.《资源科学》 3. 《自然资源学报》 4. 《 Land Use Policy》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

大纲编号:070923202 《经济学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 系别:信息经济与管理系 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专业 职业标准:初级经济师 课程性质: 专业技术课 课程学分: 2

课程学时:34 执笔人:唐雪莲 审订人:王瑞 修订日期:2007年1月

一、课程简介: 《经济学基础》是物流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主要阐述基本微观经济学 原理、基本宏观经济总量两部分内容,具体包括需求与供给、效用、价格弹性、 国内生产总值、失业与通货膨胀现象及宏观经济政策。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目标、任务: 1、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和工具。 3、使学生熟练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 4、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基础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5、着重提高学生的用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课时分配(总学时34学时,一个学期完成,每周2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

建议:提供最新的经济学有关案例和新闻,供学生们理论结合实际。 六、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与分工: 预备课程:政治经济学、一元微积分。 后续课程: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物流货代等其他专业相关课程。 七、课程考核: 本课程采用开卷考试和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成绩评估: 总成绩(100%)=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40%) 平时成绩(30%)=作业(15%)+课堂表现(15%) 期末成绩(40%)=笔试(单选、名词解释、计算、简答、综合)开卷考试题型配分: 单项选择题(25题,1分/题);名次解释题(7选5题,2分/题);计算题(4题选3题,10分/题);简答题(6选5题,5分/题);综合题(1 题,10分/题) 八、建议教材 《西方经济学基础》吴志清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九、主要参考书目: 1、《经济学》萨缪尔森主编,华夏出版社,1999年。 2、《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3、《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4、《经济学原理》曼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西方经济学概论》王花球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6、《经济学概论》陶铁胜主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年。 7、《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观经济学)》尹伯成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8、《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尹伯成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试验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实验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实验诊断学 英文名称:laboratory diagnosis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必修考查 总学时:42 学分:2.5 理论课学时:32 实验课学时:10 适用对象: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性质和地位 实验诊断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室方法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细胞取样和组织标本等进行检查,从而获得病原学、病理形态学或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通过对实验诊断的学习,为临床各学科、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手段和方法 实验诊断的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验、考试等。其中课堂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CAI课件、电化、多媒体,对板书和各类鉴别要点的挂图进行启发式,以达到使学生融会贯通、快速理解的目的。实验是教师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等手段强化学生对理论的记忆,使之更好地配合好理论。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实验诊断学以临床诊断为中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正确选择,掌握各项检查的适应症,熟悉和了解原理和方法,重点掌握参考值和临床想结合正确解释检查结果,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第一章概论 【掌握】掌握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 【熟悉】正确的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 【了解】如何进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测 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测 【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正常值及

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 【熟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法、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测定及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方法、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了解红、白细胞病理形态改变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思考题: 1、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测定的参考值、临床意义? 2、红细胞各种形态变化的临床意义? 3、中性粒细胞增多、减低的临床意义? 4、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如何,何为核左移、核右移? 5、异型淋巴细胞包括几种,形态变化如何? 6、三种红细胞指数结束变化的临床意义? 第二节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熟悉】溶贫常用的实验室检查的临床应用。 思考题: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项目有那些? 第三节血细胞的形态特征 【掌握】骨髓细胞的起源及发育演变规律。 【熟悉】正常骨髓细胞的形态和分类 【了解】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法及诊断意义 思考题: 1、骨髓增生度分级及临床意义 2、细胞组织化学染色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 【掌握】ABO血型系统、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的原则。 【熟悉】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其他血型系统。 思考题: 1、ABO血型鉴定的临床意义,交叉配血临床意义? 2、Rh血型鉴定的临床意义? 第五节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熟悉】各种贫血的骨髓象和血象的形态学特点

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唐山师范学院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成果

第28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5月 Vol. 28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6 ────────── 收稿日期:2005-11-08 作者简介:杨立元(执笔人)(1951-),男,河北丰南人,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 122 - 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唐山师范学院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成果 文艺理论教研室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中注重“四结合”,即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传统性与前沿性相结合、简要性与形象性相结合、一科与多科相结合;坚持“三贴近”,即与时代精神贴近,与社会实践贴近,与学生的实际贴近;做好“三用”,即用先进的理论引导人,用精彩的授课感染人,用自身的写作带动人。 关键词:文学理论;教学体系;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6)03-0122-03 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的文艺理论课是唐山师范学院重点课程。该课程于1996年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又于2001年被评为学院重点课程。2003年《唐山师范学院学报》重点介绍了该教研室的教改事迹,2004年2月5日《文艺报》在全国高校《重点学科一览》中以《用教学和科研打造一流学科》为题介绍了该教研室的教改经验。该教研室现有教师6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张东焱教授和杨立元教授均为河北省有影响的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唐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河北省文学理论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被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授予高等师范学校教师奖。杨立元还获得了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唐山市社科青年专家称号。他们关于以“三驾马车”为首的河北省作家的研究和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研究在河北省和全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徐永泉教授在《当代文坛》、《文艺争鸣》、《高等师范教育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文学理论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观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作、科研和考研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几年来,该教研室在文艺理论的教学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摸索出一系列较为完美、先进、合理的教学经验。其主要做法是:注重“四结合”,即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传统性与前沿性相结合、简要性与形象性相结合、一科与多科相结合;坚持“三贴近”,即与时代精神贴近,与社会实践贴近,与学生的实际贴近;做好“三用”,即用先进的理论 引导人,用精彩的授课感染人,用自身的写作带动人。主要 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完善大纲,修正教材 文学理论课既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动态的前沿的和边缘的学科。所以它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添加和扩充新的理论知识,并与其他相关学科紧密关联、包容。从1994年开始,我室就积极着手文学理论课的教改,尤其是升本以后,更是锐意求新、不断改革。结合文学理论课程的实际,融进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写作学、创作学等新的知识,几易其稿,制定了既符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制定的《文学理论教学大纲》的要求,又有鲜明独特性和较强实用性的三万余字的教学大纲。受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邀请与兄弟师范院校合作,联合编写了由童庆炳主审既有理论深度,又适合教学;既有稳定性、实用性,又有独创性、新颖性的《文学理论》教材。同时也吸收了由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的优长,吸取其创新、改革的成分,摒弃其中晦涩难懂的东西。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扩充知识面,我室又按教学章节和文学理论的重点、难点问题编写了辅导材料《文学理论辅导》。现在整个教学体系已趋于完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还积极汲取其他《文学理论》教材的有益的成分,努力改善、改革教学文本,体现出创新性、时代性、实践性的鲜明特点。对此,河北师范大学文学理论教授曹桂芳,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春青,河北师范大学写作学教授贾振华等都对此给予较高的评价。 二、突破常规,灵活多样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室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改革:从教学效果出发,积极采用多媒体、实体实物等教学辅 助手段;注重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传统性与前沿性相结

《土地利用与规划》教学大纲

课程内容简介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也是土壤学、资源环境管理等专业的重要骨干课 程。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规划发展历史、现状、研究实践的进展和发展趋势。重点讲授土地规划的基础理论;从土地规划思想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土地规划的哲学观以及自然-空间—人类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思想。分别选取代表性规划内容,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规划模式、规划内容和编制方法。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配合课程讲授,安排了 大量的实验、实习内容。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讲授部分

(二)实验、实习部分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该实践,学生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区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选择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典型样本;总结、描述其用地特征,并拍照。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到符合下列要求的土地利用类型,描述其特征,拍摄照片,并填写下表。至少要完成8种类型。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系统描述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系统。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找出当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资本情况;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劳动情况;总结、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出本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并根据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本省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实践原理。目前,各省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并公布实施。通过阅读本省土地利用规划报告,可以了解本省的土地利用系统及分析结果,并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分析训练。 内容:找到本省的土地利用规划;阅读本省土地利用规划报告,找出土地利用现状、人口与土地利用需求的情况;根据教学内容,进一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的方法;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填写相关表格,完成相关报告。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经济学基础 教学大纲 (三年制高职) 经济贸易系 2012 年9月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是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基础课,直接培养学生的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并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 经济学基础具体教学目的定位为:使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并能用这些理论和知识分析、处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材及参考书目 1、教材: 《经济学基础》2011年7月第1版林秀清等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经济学》2010年6月第2版何璋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参考书目: 《西方经济学》2004年9月第3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经济学》2004年1月第17版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萧琛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经济学原理》2002年8月第2版曼昆著梁小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三、课时分配

教学要求与课时分配 (一)教学要求 1、在教学目标上,西方经济学以培养学生经济问题分析能力为核心,以掌握经济理论为基础。 2、在课程内容体系上,西方经济学按先进、实用标准选择内容,按培养学生经济问题分析能力为核心构建体系,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3、在教学方法上,西方经济学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讲解。 4、在教学基本建设上,以参编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讲授与多媒体结合。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理解经济学产生的原因, 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简史和主要研究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稀缺性、选择的含义,以及这两个概念与经济学的关系。 2、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稀缺资源的资源配置与充分利用问题。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难点: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与选择 二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线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二、均衡分析 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四、经济模型 第三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一、微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决定理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本章首先介绍决定价格的两种因素:需求和供给,然后根据需求和供给的关系说明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最后从量上分析价格、收入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变动程度。通过教学,要求学生在了解需

企业诊断-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8年制 精品

《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8年制) 课程编号: 14037401 学分: 7.5 总学时:103 学时 大纲执笔人:戚秀卿、宋浩明、刘琦大纲审核人:戚秀卿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临床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诊断思维的一门临床学科;是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后,为过渡到临床各科学习而开设的临床课程;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课,也是通向临床各科学习的桥梁。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学习问诊和体格检查的基本内容、方法技巧和心电图、肺功能以及各种内镜检查的方法和临床意义,使学生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正确地搜集资料、分析综合,得出符合疾病本质的结论——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学》为103学时。 二、面向专业 临床医学等专业。 三、课程基本要求 深入领会各个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逐步学会与患者接触和交流,掌握问诊的方法、内容和良好的问诊技巧,能独立进行全面系统的问诊。能用规范的手法进行全身系统的体格检查,掌握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掌握正常心电图及常见异常心电图图形分析。熟悉诊断步骤,逐步掌握临床思维方法,能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按照诊断程序进行临床分析、综合,作出临床诊断。独立完成内容真实、格式正确、字体规范、文笔流畅、表达清晰的病历,并能作清楚、流畅的口头报告。 (一)症状学 掌握常见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鉴别诊断及问诊要点。掌握询问常见症状的方法,通过分析症状的个性及其伴随症状作出初步症状诊断。 (二)问诊 掌握问诊的方法,内容及注意事项,使学生充分认识问诊的重要性。熟悉特

第二节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艺术发展阶段论

西方文论-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课程?首页 ?课程简介 ?教学团队 ?教学内容 o教学大纲 o课程讲义 o课后习题 o期末考试 ?教学手段 o教学导引 o问题解答 o教学交流 o师生互动 o相关批评术语 ?教学条件 o教材及参考书 o教学材料 o教师文库 o相关网站 ?教学成果 o现场教学 o教改研究 o课程评价 第二节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艺术发展阶段论 一、“绝对理念”的自我发展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已经包含了其《哲学全书》(《逻辑学》又称《小逻辑》、《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基本轮廓。这实际上也就是黑格尔对“绝对理念”之自我发展的描述。所以马克思将《精神现象学》称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称为“黑格尔的圣经”。 “绝对理念”是黑格尔的基本概念,又译为“绝对精神”、“世界精神”等。在他看来,一切都是“绝对理念”的不同形态,自然界如此,人的精神世界同样如此。整个世界其实都体现着“绝对理念”的自我发展。“绝对理念”既是世界的起点,也是世界的目标。 “绝对理念”的发展被黑格尔分为三个阶段。 “逻辑阶段”是“绝对理念”以纯粹思维的形式而存在的阶段。这时除去抽象的逻辑概念之外,还没有任何可以把握的经验内容,所以一切都只能是逻辑学研究的对象。其中可以包括关于“存在”、“本质”和“概念”的研究。 存在论是关于“有”的讨论。而最纯粹的“有”的概念,必然是没有任何具体内容的“纯有”,否则就不能作为真正的开端。而不包含任何具体内容的“纯

有”,其实也就是“无”。这被称为“一方直接消失于另一方的运动”。“质”和“量”的概念也是如此:“质”是“存在”不可缺少根本内容,而“质”的规定又离不开“量”的限制;突破一定的“量”也就导致新的“质”。在二者的矛盾和变易中,毫无规定性的东西获得了一定的“尺度”和特征,从而成为“存在”。这样的存在论,被认为是黑格尔关于“质量互变规律”的论证。 本质论是从存在论发展而来。如果说存在论是通过“一方直接消失与另一方”来证明“存在”,那么本质论更强调各种对应范畴之间的相互联系。其中,一个概念不仅是过渡为另一个概念,而且正是在“差异”中达成“同一”。这一点,通常被认为是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论证。 概念论主要是讲“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即:概念由于自身的充实和丰富,必然要将自身“外化”为自己的反面(即“异己化”),而这种“外化”或者“异化”的过程是不会终结的,从而就形成了一种矛盾中的发展。“绝对理念”也是由此“外化”为实存的“自然”,使“自然”成为可以被“直观”的“理念”。这样便引出了《小逻辑》的最后一句话,“这种存在着的理念,就是自然。” “绝对理念”从“逻辑阶段”过渡到“自然阶段”,又被分为机械的、物理的和有机的三种状态。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也相应分为三段:力学──讨论时间空间以及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物理学──讨论光、热、声、磁、电等现象的矛盾发展关系;有机学──讨论地质自然界、植物有机体和动物有机体。而经过“有机的”植物、动物发展到人,也就意味着“精神”的出现。从而自然界的形式又被否定,“绝对理念”进入了人类精神的阶段。 “绝对理念”的“精神阶段”,即是“绝对理念”以人类精神的形式存在着。这属于精神哲学研究的范围。黑格尔认为:这是研究“绝对理念”由“外化为自然”返回其自身的形态。这一“精神阶段”又包括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 “主观精神”即个人意识。黑格尔与此相关的研究包括人类学(分为自然灵魂、感情灵魂、现实灵魂)、精神现象学(意识、自我意识、理性)、心理学(分为理论精神、实践精神和自由精神)。在黑格尔看来,作为“个人意识”的“主观精神”是内在的、有限的,所以必然要转化为“客观精神”。 “客观精神”即社会意识。黑格尔与此相关的研究包括法哲学和历史哲学(如《法哲学原理》和《历史哲学讲演录》)。 在“客观精神”阶段,黑格尔认为最初标志出法理和自由的,只能是“私有财产”,亦即“意志自由借外物实现自身”。而道德习俗的出现,标志了一定的“主观自由”。最终则是内在的道德良心与外在的财产权利相结合,使“自由意志”得到具体的实现。因此从家庭、市民社会直至国家的伦理制度,便寓托了黑格尔的“客观精神”。乃至他认为“国家是伦理观念的现实”。 但是,作为“社会意识”的“客观精神”虽然克服了“主观精神”的“内在性”,却由于其外在的依赖而仍然是有限的。要彻底克服“有限性”还必须进入“绝对精神”。 “绝对精神”是与绝对理念同一的。“主观精神”、“客观精神”都有发生、发展和过渡的历史,而“绝对精神”则通向永恒。“主观精神”是内在的、潜伏的,因而是有限的、片面的,要外化为“客观精神”;“客观精神”依赖于外在条件,也是有限的、片面的。于是“绝对理念”完全克服片面性、达成二者统一,便发展为“绝对精神”。

土地法学教学大纲

《土地法学》课程简介 安顺学院 课程名称:土地法学课程编号: 070021 英文名称: Land Law Theory授课对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土地经济学 学时:36学分:2 课程简介: 土地法是国家制定的关于调整人们因占有、使用、利用土地而发生的各种土地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土地法学是以我国现行的土地政策,法律为依据,研究土地法律规范的制定,遵守和执行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相结合的实用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 其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土地法学基础理论。包括土地法学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土地法律关系,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土地相邻关系等;第二部分:土地利用法律制度。包括耕地保护法律制度、建设用地法律制度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法律制度;第三部分:土地行政法。包括土地行政执法和土地监察、法律责任、土地行政复议、土地行政诉讼等。 建议选用教材: 《土地法学》王守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6月1日) 主要参考书目: 1.《土地法学》王文革,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6月1日) 2.《土地法学》沈守愚,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 执笔人:殷清慧 编写时间:2014年2月

《土地法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土地法学是研究土地法治的科学,其任务是以我国土地基本国情为基础,研究我国的土地法基础理论、土地使用权规则、土地管理规则、土地法实施规则等相关土地法律制度和土地政策,为土地立法、执法、司法提供理论基础、分析方法、规则体系和操作规程。它是法学体系中的一门独立学科,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土地法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明确土地立法的原理、原则,理解其适用范围,并能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运用;通过学习,能进行独立的思考并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土地法学是经济法学的子学科,同时本课程涉及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行政执法,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具备民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学和行政诉讼法学的基本素养,它们对于学好本门课程有重要的支撑和辅助作用。 三、课程的内容与学时分配

经济学基础-陈福明-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经济学基础是我们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取舍、优化整合,并合并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课,贸经、工商系各财经类专业必修的职业知识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财经类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及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分析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知识,即根据实际情况有分析地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 二、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员“学会思考”为出发点,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使学员对当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1 .理论方面 ( 1 )了解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 2 )掌握市场需求、市场供给与市场价格理论 ( 3 )熟练掌握和应用弹性原理 / ( 4 )理解消费者均衡的含义与条件 ( 5 )领会生产理论、成本理论 ( 6 )理解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理论 (7 )了解生产要素的分配理论 (8 )理解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基本方法 (9 )掌握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0 )理解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利率的决定理论 (11 )理解IS — LM 模型 、 (12 )领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涵义、特征、种类及其手段 2 .实践方面 ( 1 )能够对一个企业的决策如价格决策、产量决策作出解释 ( 2 )能够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如:“薄利多销”、“规模受益”等 ( 3 )能够理解“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 ( 4 )能够对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作出理论上的解释 ( 5 )能够分析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实践的影响

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4037401 学分:7.5 总学时:103 学时 课程性质与目的 临床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差不多知识、差不多技能和诊断思维的一门临床学科;是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后,为过渡到临床各科学习而开设的临床课程;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课,也是通向临床各科学习的桥梁。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咨询诊和体格检查的差不多内容、方法技巧和心电图、肺功能以及各种内镜检查的方法和临床意义,使学生把握诊断疾病的差不多原理和方法,正确地搜集资料、分析综合,得出符合疾病本质的结论——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学》为103学时。 面向专业 临床医学等专业。 课程差不多要求 深入领会各个症状的病因、发生气制、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逐步学会与患者接触和交流,把握咨询诊的方法、内容和良好的咨询诊技巧,能独立进行全面系统的咨询诊。能用规范的手法进行全身系统的体格检查,把握专门体征及其临床意义。把握正常心电图及常见专门心电图图形分析。熟悉诊断步骤,逐步把握临床思维方法,能按照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按照诊断程序进行临床分析、综合,作出临床诊断。独立完成内容真实、格式正确、字体规范、文笔流畅、表达清晰的病历,并能作清晰、流畅的口头报告。 (一)症状学 把握常见症状的病因、发生气制、临床表现、相伴症状、鉴不诊断及咨询诊要点。把握询咨询常见症状的方法,通过分析症状的个性及其相伴症状作出初步症状诊断。 (二)咨询诊

把握咨询诊的方法,内容及注意事项,使学生充分认识咨询诊的重要性。熟悉专门情形的咨询诊技巧。 (三)体格检查 把握视、触、叩、听、嗅诊的差不多检查方法。 把握一样检查各项内容的正常状态和专门改变的临床意义。 学习头、颈部各器官的检查方法与顺序,认识正常状态,把握常见专门体征及临床意义。了解眼功能检查、眼底检查、听力检查。 学习视、触、叩、听四种差不多检查方法在胸廓和肺部的正确应用,并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把握胸部的体表标志、胸廓和肺部体检的差不多内容,识不肺部正常体征,把握常见专门体征及其产生气制、临床意义。 了解乳腺的检查方法、顺序、正常状态及专门改变。 了解呼吸系统某些专门的体检方法。熟悉呼吸系统常见专门发觉及其鉴不。 学习询咨询呼吸系统疾病病史的方法并写出病史及体格检查记录。 学习心脏的检查方法并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把握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心前区专门搏动、震颤、心脏浊音界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把握S1、S2的产生气制、听诊特点及鉴不要点。把握心音变化、额外心音的概念、特点及临床意义。把握心脏杂音的产生气制、听诊要点、鉴不要点及其临床意义。把握心包摩擦音的产生气制、特点、临床意义及与胸膜摩擦音的区不。 熟悉脉搏、血压、血管杂音、周围血管征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了解循环系统某些专门的体检方法。熟悉循环系统常见专门发觉及其鉴不。 学习询咨询心血管系统疾病病史的方法并写出病史及体格检查记录。 熟悉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把握腹部视、触(重点为肝、脾、胆囊、肾触诊)、叩、听诊检查方法。把握压痛、反跳痛、腹部肿块、腹水(移动性浊音、液波震颤)、振水音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了解腹部某些专门的体检方法。熟悉腹部常见专门发觉及其鉴不。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教学大纲(汉语言文学)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教学大纲 (20th-Century West Literature) (供四年制汉语言文学专业2015级试用) 课程编号:11291390 总学时数:32 学分数:2开课单位:文学院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四年制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后继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发展的概况,了解世界现当代文学在内容上的变化及文学手段的革新。重点讲授现代主义文学重要思潮、流派、代表作家及重要作品。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 法去分析、评价复杂的文学现象。扩展知识面,开拓视野。同时总结借鉴西方文 学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好的探索民族文学发展道路。学习本课程,还能适应中学 文科教学的需求,并能为从事一定的文化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学。 本课程为学期课程,考核形式为考查。 大纲内容与基本要求 绪论 一、学习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二、教学基本方法和要求 三、教材和教学参考文献的介绍和使用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充分认识本课程学习的重 要意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一章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概况和文学发展的基本格局 第一节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概况 1、资本主义的的高速发展与世界工场的形成 2、世界两次大战对人类传统价值观的剧烈冲击 3、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矛盾 第二节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发展概况 1、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基本特征 2、二十世纪西方三大文学主潮之间的联系及影响

3、二十世纪文学与十九世纪文学的基本关系 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社会概貌,外国文学多元发展的局面。重点了解三大文学思潮之间的联系,现代主义文学基本特征及世界性影响。 第二章二十世纪社会主义文学 第一节二十世纪俄苏文学与社会主义文学概述, 1、俄罗斯文学创新和争夺话语权时期 2、白银时代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红色三十年代文学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变调 2、高尔基的文学创作 3、肖洛霍夫的文学创作 4、“解冻文学”、“回归文学”、“战壕真实”派文学 第三节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 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无产阶级文学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作家作品。重点掌握这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中与阶级意识和人道主义的复杂关系,掌握社会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性上互相渗透的特征。 第三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二十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1、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概况 2、德国现实主义及托马斯〃曼、雷马克、布莱希特等人的创作 3、美国现实主义及欧〃亨利、斯坦贝克、索尔〃贝娄、塞林格等人的创作第二节罗曼〃罗兰 1、生平与创作 2、《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人物形象 3、长河小说的特征 第三节海明威与《老人与海》 1、《老人与海》与美国精神 2、作品的象征意蕴 3、“迷惘的一代” 4、冰山原则,语言的“电报体”风格 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西方现实主义重要作家和作品创作。现实了解现实主义

《土地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Specialty Introduction 课程编号:08075101 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学时数:16 学分数:1 执笔者:审核人: 修订日期:2008年6月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入学的专业导论课,为必修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主干课程以及相关课程的学习方法。并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并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产生浓的兴趣。 二、课程教学内容 1.土地和土地科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简介、土地科学简介、土地科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以及我国土地科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 了解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属性,掌握土地的科学的学科体系以及与土地科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2.土地资源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资源学简介、土地资源的研究简史及发展前景、我国土地资源介绍。 掌握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3.土地经济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租与地价理论,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 掌握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租与地价理论;了解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4.土地利用规划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土地利用规划总述及土地利用专项和详细规划。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了解土地利用规划总述及土地利用专项和详细规划。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5.土地法学与土地行政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法学理论与体系、土地法的渊源及其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土地产权制度;土地行政的概念与职能,土地行政组织与土地行政方法。 掌握土地法学理论与体系、土地行政的概念与职能;了解土地行政组织与土地行政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6.地籍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地籍制度、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等定级、不动产登记。 掌握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等定级;了解地籍制度;理解不动产登记。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7.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2学时) 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理解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8.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土地信息系统(2学时) 主要内容: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土地信息系统构建。 了解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土地信息系统构建。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附:学时安排表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一课堂讲授为主,应根据学生平时听课的情况以及作业情况适当安排课堂讨论与习题课,采用精讲多练、加强课后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课程内容。 (一)课堂讲授 本课程以土地资源的学科为基础,由于学时比较少,授课时应精讲,重点讲土地资源管理的主干学科。通过有限的学时,使学生尽快掌握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讨论

临床诊断学教学大纲

《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目得与任务: 临床诊断学就是研究诊断疾病得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诊断思维得一门临床学科。就是为医学生学毕基础医学各门学科,过渡到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而设立得一门必修课,就是临床各学科得基础课,也就是通向临床各科学习得桥梁。本课程得任务就是讲解问诊与体格检查得基本内容与方法技巧;心电图、肺功能与各种内镜检查得方法与临床意义;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诊断疾病得基本原理与方法,正确地搜集资料、分析综合,得出符合疾病本质得结论——临床诊断。 二、课程基本要求: 在深入领会各个症状得病因与机制基础上,学会与患者接触与交流,独立进行全面系统得问诊,深入理解患者得主诉与病史。能用规范化手法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地体格检查,掌握常见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熟练掌握主诉、症状、体征间得内在联系与临床意义。熟悉心电图机操作,掌握正常心电图及常见异常心电图得图像分析。能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得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按照诊断程序进行临床分析、综合,作出临床诊断,独立完成内容真实、格式规范、描述准确、用词恰当、字迹清晰、书写全面、符合要求得住院病历。 (一)问诊 掌握问诊得方法,内容及注意事项,使学生充分认识问诊得重要性。熟悉特殊情况得问诊技巧。 常见症状学 掌握常见症状得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鉴别诊断及问诊要点。掌握询问常见症状得方法,通过分析症状得个性及其伴随症状作出初步症状诊断。除课堂讲授外,部分内容自学。 (二)体格检查 1、掌握视、触、叩、听、嗅诊得基本检查方法。 2、掌握一般检查各项内容得正常状态与异常改变得临床意义。 3、掌握头、颈部各器官得检查方法、体征及临床意义。了解眼功能检查、眼底检查、听力 检查。 4、掌握视、触、叩、听四种基本方法在胸廓与肺部得应用,并能获得较为准确得检查结果。 掌握胸部得体表标志、肺部异常体征、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了解乳腺得检查方法、顺序、正常状态及异常改变。学习询问呼吸系统疾病病史得方法并写出病史及体格检查记录。 5、掌握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心前区异常搏动得临床意义。掌握震颤、心脏浊音界得检查 方法及临床意义。掌握S1、S2得产生机制及听诊特点。掌握心音变化、额外心音得概念、特点及临床意义。掌握心脏杂音得产生机制、听诊要点、鉴别要点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心包摩擦音得产生机制、特点、临床意义及与胸膜摩擦音得区别。掌握血压测量、周围血管征得检查方法与临床意义。熟悉脉搏、血管杂音得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学习询问心血管系统疾病病史得方法并写出病史及体格检查记录。 6、熟悉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掌握腹部视、触、叩、听检查方法(重点为肝、胆、脾触诊)。 掌握压痛、反跳痛、腹部包块得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掌握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学习询问消化系统疾病病史得方法并写出病史及体格检查记录。 7、熟悉肛门、直肠检查得方法与临床意义。 8、掌握脊柱、四肢、膝关节得检查方法及病理改变得临床意义。 9、熟悉神经系统检查得内容及方法(颅神经、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检查)。掌握神经

《西方文论》教学大纲(单)

《西方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西方文学理论英文名称:Western literary theory 课程代码:011271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学分学时数:2学分36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文秘教育、编辑出版学 修订人:单晓溪修订日期:2007年3月10日 审核人:陈雪军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 审订人:莫其逊审订日期:2007年3月20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的性质 《西方文论》为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选修课,是《文学理论》的提高课和拓展课,也是《文学理论》中基本文学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本课程是对西方自古希腊至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知识的介绍和评析,对于拓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的文学理论知识、提高文学理论思维水平、提高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目的 《西方文论》旨在通过讲授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脉络,让学生了解西方文艺理论的基本知识,掌握西方文论发展史上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辩证的分析这些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丰富文学理论知识。 具体达到如下目标:以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演变为历史线索,系统介绍和分析自古希腊至20世纪的各种主要文学理论观点;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去辨别良莠、区分高下,正确认识它们的合理性与理论缺陷,全面分析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影响;梳理出各自的发展轮廓和基本概念及不同形态,从而帮助学生总结西方文论的经验和规律,探询可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更深入的把握文学的本质、特征,把握西方文论的内在精神,为进一步的学术思考建立必要的基础和参照。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艺理论(5学时)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西方文论的源头所涉及的重要理论家及其理论观点。指导同学阅读重要的理论家的经典作品,使同学打下坚实的西方文论基础。 第一节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环境规划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规划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Planing 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学生 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学时数:26 学分数:1.5 课程性质:限选专业课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经济学》 开课教研室:环境科学教研室 执笔人:彭举威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本课程属环境科学管理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环境科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2.知识要求 本课程系在《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经济学》的基础上,来对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方法进行讲解,尤其对水环境、大气环境污染、土地资源保护、固体废物管理、城镇环境等方面的规划。因此学生应具有现代数学、几何学、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知识。 3.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环境规划的基本理论;

掌握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尤其是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地资源保护、固体废物管理、城镇环境方面的规划。对各类社会形为具有独立制订规划方案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及要求 了解环境规划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与原则; 了解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和内容; 掌握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掌握水环境、大气环境污染、土地资源保护、固体废物管理、城镇环境的规划的基础、技术措施; 了解环境规划决策支持系统。 2.时间分配和进度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教学重点是: ①水环境规划; ②大气环境规划。 本课程教学难点是: ①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②规划方案的综合制订与评价。 4.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在《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的学习基础上,对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介绍,重点在于讲解环境规划的技术措施,尤其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地资源保护和固体废物管理规划,所涉及到的预测方法在《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中有所讲解的,本课程将不作祥细讲解。 5.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建议使用教材:《环境规划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建议参考书目:《21世纪城市规划管理》东南大学 《城市环境规划》武汉大学 四、大纲说明 1. 本课程的重点应放在第1-6章环境规划的概念、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水环境规划和、大气环境影规划的学习,而对土地资源保护规划、固体废物管理规划和城镇环境规划的学习以自学为主的方法来完成,对学生不理解的问题统一讲解。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在课堂上多举些实例来加强学生对环境规划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环境规划的个人能力。 2.对重点的章节留作业(习题在20道左右),认真批改,并在课堂讲解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3.习题课、讨论课安排3学时,讨论课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