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研究与实现
水库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设计

一、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随着人们对资源保护意识的提升,水利资源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都出现了较严重的缺水现象,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而水利信息化建设对保护水资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水库是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洪水调度系统是以数据库为中心,建立了由信息采集、洪水预报、洪水调度、成果管理、综合信息查询和数据库管理六个子系统,在水库管理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但上述系统多是独立运行,没有实现系统间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
利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及通信技术,将各个自动化子系统整合起来,打造统一的信息平台,从而使水库管理跨上一个新台阶,是水库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趋势。
二、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1、水库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目标水库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建设目标是现有的各个自动化子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一个综合自动化应用服务平台,为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系统与现有系统之间、分布式数据库之间提供信息整合的手段和实现方法,实现操控集中,数据集成、信息统一发布、身份统一认证。
建设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实现与相关部门的资源共享与交换。
通过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系统的建设,实现包括防洪、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等各类业务信息的整合和发布,采用各种先进、快捷、便利的途径和方式为领导、管理人员、公众提供所需信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各业务日常管理,达到应用协同处理;实现基础信息在统一交互平台上快速传递、高效安全和全面共享,为提高业务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提供手段。
系统计划采用当今成熟的三层技术架构,以及主流开发工具,实现稳定、便捷的B/S及C/S结合的操作模式,并符合未来几年技术发展趋势。
同时在系统建设上最大可能的实现用户的操作要求、功能要求及扩展要求。
2、水库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平台的框架结构水库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平台是根据水库管理的实际工作需要为目标,按照现有的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为设计依据的综合信息平台,包括实时信息的采集、接收与处理,数据的整编、入库和存储,信息的分析、应用与决策。
三峡水库综合利用调度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

峡水库综合利用调度 方式的路径 , 力求 实现三峡工程效益最优 , 为环境友 好且对社会 公益性 贡献突 出的跨 成
世纪宏伟工程 。
[ 关键词 ] 三峡水库 ;综合利用 ; 化调度决策 ; 优 风险控制 [ 中图分 类号 ] T 6 7 [ V 9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0 9—14 (0 1 0 0 6 0 7 2 2 1 )7— 0 6— 4
葛洲坝枢纽调度的主要控制条件 。 3 规程的 内容 。主要包含保 障安全所 需要 的 ) 对枢纽运行控制指标 的规定 、 对建筑 物安全监测规
定 、 文气 象保 障 方面 的内容 ; 水 发挥 防洪 、 电 、 发 航运
偿, 可以较好地解决 因坝下游河床冲刷下切而减小 引航 道 内水 深 , 而 影 响过 闸船舶 通行 的问题 。 从
实 的基 础 。 2 与葛 洲 坝 水 利 枢 纽 的关 系 。在 流 域 规 划 及 )
2 三峡一 葛洲坝梯级调 度规 程编制
20 0 3年 6月三 峡 工 程 开 始 蓄水 至 15n, 现 3 l实
围堰发 电及通航 , 这标志着三峡工程从勘测设计 、 建 设 走 向运 用 且 逐 步 发 挥 效 益 的 阶 程运 用要 经历 围堰 发 电期 、 初期 运行
水等巨大的综合利用效益 , 其水库调度运用是实 现 这 些效 益 的 重 要 手 段 。三 峡 水 库 正 常 蓄 水 位 为 15m, 防洪 库 容 2 1 5亿 m , 7 有 2. 兴利 调 节 库 容 15亿 m , 有 年调 节 能力 。三 峡 水 库 蓄水 运 用 以 6 具 来, 为提前、 高效 、 全面发挥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 , 实 现蓄水 15m的 目 , 7 标 结合水库蓄水运用的实践 , 开 展 了一 系列 水库 调度 运用 方案 的深入研 究 和优 化 工
三峡库区ADS应用问题研究

三峡库区ADS应用问题研究
三峡库区是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工程之一。
作
为国家重点工程,三峡库区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为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提高库
区的安全性能,研究如何利用先进的大数据分析系统(ADS)来解决三峡库区的应用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峡库区ADS应用问题研究需要关注库区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环
境监测数据,可以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并结合先进的数据处理工具来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通过对库区内部和周边的风险点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可以提前采取措施来降低风
险。
三峡库区ADS应用问题研究还需要关注库区的水文预报和调度问题。
根据历史水文数
据和最新的水位、流量监测数据,可以建立水文预报模型,并结合现代的大数据分析方法
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库区水文信息,可以及时调整库区水位和流量,保证库区的安全运行。
三峡库区ADS应用问题研究还需要关注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通过分析库区内的
生态数据和环境监测数据,可以建立生态环境评价模型,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通过实
时监测和分析库区的生态环境变化,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来保护库区的生态环境。
三峡库区ADS应用问题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库区的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库区的安全运行。
相信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可以提出更多创新的解决方案,为三峡库区的ADS应用提
供有力的支持。
争做行业领军人物

争做行业领军人物百分百证书挂网的小编发表的一篇文章《唤醒建筑设计魂脉的领头人—张锦秋》,张锦秋发扬其开拓、创新、求实、奉献的精神已经成为第三代建筑师的领头人。
续其之后,刮起了一股争做行业领军人物的风潮,让中国大地出现了一大批行业的领军人物。
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劳动模范、重庆市知行地理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高工张泽烈就是其中之一。
重庆市知行地理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泽烈在本职工作岗位上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始终恪守职责,无私奉献,在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成效显著,是重庆市测绘地理信息科学技术行业领头人。
促进行业标准规范建设张泽烈主持编写了《重庆市基础地理信息电子数据标准》(DB50/T286-2008)、《重庆地理信息空间代码分类标准》(DB50/T351-2010)等地方行业标准,推动出台了《重庆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管理办法》,为重庆行业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与《国家管线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标准》等国家行业标准的编写,为全国地理信息标准统一作出了积极贡献。
张泽烈牵头建立了重庆市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生产服务体系,带头建立了重庆航测遥感数据生产和加工基地,解决了重庆长期没有对卫星遥感数据处理能力问题。
2009年,他立足遥感新技术应用发展,组织编制了《重庆市遥感发展规划》,建立了重庆“影像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应用服务”的遥感工作体系和“现状分析—动态监测—实施评估”的城乡规划服务体系。
为推动国产卫星遥感产业化发展,他牵头完成国家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基于国产卫星遥感的城乡规划与管理监测评价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促进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先进的地理分析支撑规划机制。
在GPS技术应用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时,他就主持研究完成了“重庆市连续运行卫星服务系统”,攻克特大面积GPS控制网边沿精度较弱和山地城市高程异常变化较大等技术难题,被专家鉴定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在此基础上,张泽烈主持建成的测绘基准体系成果广泛用于城市规划和建设、道路交通、国土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成为城市建设、经济建设的基础。
三峡信息技术教案:三峡大坝监测数据获取及处理技术应用

三峡信息技术教案:三峡大坝监测数据获取及处理技术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了各个领域,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数据获取和处理。
三峡大坝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长期以来一直需要进行严格的监测和管理。
而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三峡大坝的监测数据获取和处理也逐渐实现了自动化和数字化。
本篇文章将对三峡大坝监测技术应用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一、三峡大坝的监测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中国的长江上游,因此对该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障显得特别重要。
监测是掌握大坝状态和动态变化的重要手段,对于预防事故和提高工程安全性十分必要。
在大坝建成前,钢筋、土体试验、安全系数分析等方面的监测工作都十分重要,而在大坝建成后,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
尤其是近年来,对于三峡大坝的安全监测越来越关注,因此监测系统的升级和完善也逐渐变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二、数据获取监测数据获取是对于大坝监测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关乎信息的可靠性,而且还影响到信息获取的效率。
对于三峡大坝而言,如何高效地获取监测数据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目前,数据获取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传感器采集,传感器的种类非常多,主要包括水位传感器、荷载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
而传感器的采集数据要经过处理,才能成为有用的数据,这就需要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处理,从而得到更为精确的数据。
三、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对于所采集的监测数据,进行可视化与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和预测的过程。
三峡大坝的监测数据处理尤其重要,它既关乎到工程的建设过程,也关系到大坝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对于数据的处理,在三峡大坝的监测系统中,首先是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质量检测,质量检测主要包括缺失值的处理、孤立值检测、异常值判断等。
在数据经过质量检测之后,就开始进行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采样等。
接下来是数据的建模和分析,数据建模主要是针对所采集的数据构建模型予以描述,这也是系统监控的基础。
峡江水库移民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1所 示 。
当地稳定 和发展 的一个 重要 因素 。对水 库移 民工作 中
的数 据资料 进行有 效 的管理 、 计和利 用 , 统 能提 高水库
移 民工作 的效率 和成果 的可靠性 。随着 我 国的水利事 业 由传统水利 向现 代水 利 转 变 , 库 移 民工 作 也 由传 水
统 的投入多 、 效率低 下 的工作 方式 , 逐步 向利用 G S等 I 具有 强大 的空 间数据 管理 和处理 能力 的信息技术 手段
基 于 WE G S技术 的水库 移 民 信息 系统 采 用 A . BI r cMS9作 为 WE GS平 台 , 库 区 的 地形 地 貌 、 库 I B I 把 水 淹 没 范 围 、 民资 料 数 据 以 及 移 民分 布 状 况 等 通 过 移 WE G S平 台 在 网 络 上 进 行 发 布 , 户 可 以 通 过 I B I 用 E
第4 1卷 第 2 1期 20 10年 11月 文 章编 号 :0 1 4 7 ( 0 0 2 0 9 —0 10 — 1 9 2 1 1— 0 2 4 J
人 民 长 江
Ya t e Ri e ng z vr
Vo . 1 41. . No 2l
NO V.,
的工 作方式转 变 , 而使水库 移 民工作效 率得 以提高 , 从 使水 库移 民工 作 的规 划 、 理和决 策更加 科学化 。 管
1 水 库 移 民 信 息 系统 的 结 构 设 计
基 于 WE G S技 术 的水 库移 民信 息系 统 , B I 是通 过
( 或其 他 ) 览器 在 网络 上浏 览访 问 , 现库 区地 图漫 浏 实 游 、 大 、 小 、 域 查 询 、 击 查 询等 功 能… 。系统 放 缩 区 点
中科院重庆分院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成立背景2011年02月14日,重庆市长黄奇帆主持召开市政府第94次常务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市科委关于设立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有关事项的请示》。
这标志着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正式落户重庆市。
在重庆设立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有利于充分利用中科院的综合科技优势,聚集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不断获得创新动力;有利于加快推进两江新区建设,促进重庆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有利于提升重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市政府与中科院在京签署了《共建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协议》和《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书》,拉开了院市新一轮合作的序幕。
这也意味着重庆正式告别没有中科院序列科研机构的历史。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副院长施尔畏,市领导黄奇帆、翁杰明、吴刚出席签约仪式。
白春礼黄奇帆出席有关协议签署仪式商宇编制中科院重庆研究院为中科院直属正厅局级事业单位(中央财政全额拨款),由中科院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
中科院重庆研究院人员总体规模为1000人。
选址在两江新区水土高新园区。
预计2011年6月开始建设,2012年底完成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完成基建验收并投入使用。
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将建成产业技术源头创新基地、技术集成创新与育成基地、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和西部地区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中科院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3~5个,硕士、博士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5~10个,工程化研发、中间试验示范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心15~20个。
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由4个模块组成,包括科技研发模块、产品产业化与成套技术开发模块、技术支撑模块和管理服务模块。
简介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由中国科学院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环境工程三个领域进行科技布局,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为牵引,以智能化、绿色化、产品化为方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重点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与前沿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创新、工程化研发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与技术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紧密结合,提升重庆创新发展能力。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数据报送工作的通知【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布部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政府【发布日期】2009.05.04【实施日期】2009.05.04【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数据报送工作的通知县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数据报送工作的通知》(渝办发〔2009〕64号)及县政府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现就抓紧做好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数据报送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基础数据收集工作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项目着眼于整合库区基础地理信息及经济社会专题信息,整合构建库区标准统一的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
项目的建成,将为库区发展提供全面的地理空间信息支撑,对统筹城乡改革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此次数据组织和报送工作是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开展好本单位有关数据、信息的收集和报送工作,为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提供可靠、及时、有效的信息保障。
二、落实责任,及时做好数据报送工作此次数据组织和报送工作时间紧、内容多、范围广、分布散,各责任单位要明确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并将人员名单及联系方式于5月8日前以书面形式报至县规划局。
同时,要按照任务分解表(见附件)明确的内容在6月20日前将收集整理的数据资料(电子件和加盖单位公章的纸质件)报至县规划局编制科(数据报送及咨询联系人:郭孟召、王东,联系电话:73376515,传真:73338500)。
对上报出现迟报、漏报、瞒报、错报的,以及由于思想不重视,工作不到位造成严重后果的,县政府将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附件:石柱县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数据报送任务分解表二○○九年五月四日附件:石柱县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数据报送任务分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672-1586(2012)06-0067-08中国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B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研究与实现袁超,张泽烈(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重庆401121)摘要:三峡库区建设一直是国家和地方高度关注的区域。
文章通过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建设情况介绍,分析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与技术实现方法,探索地理信息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以期对数字区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三峡库区;资源整合;空间集成;公共平台;应用服务Implementation on ThreeGorgesComprehensiveInformationSpacePlatformYUAN Chao ,ZHANG Ze-lie(Chongqing Geomatic Center ,Chongqing 401121,China )Abstr act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s almost focus of country and local governmen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uilding situa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space platform ,and analyses the main building content and technology methods of the project.New model and method of country important strategy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re explored.We hope that it is helpful to digital region geographic space frame building.K ey wor ds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resource integrating ;spatial united ;public platform ;application service袁超(1973-),女,贵州赤水人,正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3S 技术集成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委科技项目(CSTC ,2009CB2015)资助E-mail :chaoyuan@digitalcq.com收稿日期:2012-05-010引言三峡工程是国运所系的世纪工程,库区的建设与管理关系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保障库区科学发展和精准决策,促进库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12月,国家测绘局、重庆市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签署三方共建共享协议,合作开展“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项目建设,旨在构建跨省域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实现大范围空间区域综合信息的集成管理,支持三峡库区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库区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了国家测绘局组织技术优势以及重庆市和湖北省基础数据资源和公共平台建设的既有经验,整合国内先进技术力量,为地理信息产业化发展探索新路。
经过两年的建设,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正式建成,2010年7月2日项目通过国家局验收,平台成果正式开通,对库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平台的创新性技术内容、建设模式及长效机制对区域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与带动意义。
1平台架构设计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是覆盖全库区唯一的、权威的、通用的公共服务平台,主要由1套综合信息数据库、1套管理服务系统、1套基础支撑环境、1套应用示范体系四个部分组成[1]。
平台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2主要建设内容2.1综合信息数据库建设通过组织和整理现有的地理信息资源,2009年补充采集制作库区20cm 高精度影像数据,实现了库区5.670000km 2范围多类型、多尺度地理信息的完整覆盖(如图2所示),其中重庆段包括:1∶250000,1∶50000,1∶10000,1∶2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30m ,5m ,1m ,0.6m ,0.2m 影像数据,1∶50000,1∶10000图1库区平台总体框架结构图Fig.1Structure of the reservoir area platfor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1∶10000,1∶2000地名地址数据,数据总量约8.2TB ;湖北段包括:1∶250000,1∶50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30m ,5m ,1m ,0.6m 影像数据,1∶50000数字高程模型数据,1∶50000地名地址数据,数据总量约1.7TB ;宜昌坝址包括:1∶2000,1∶5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0.2m 影像数据;1∶2000数字高程模型数据,1∶2000地名地址数据,数据总量约1.1TB 。
平台还分布式集成了48个部门节点142种专题信息,建立了三峡库区综合信息数据库,总数据量达到12.2TB 。
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矢量、影像、地形和专题电子地图(如图3至图6所示)。
图2综合信息数据库覆盖范围(蓝色区域)Fig.2Cover of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database(blue line area)图3矢量电子地图Fig.3Vector map 图4影像电子地图Fig.4Image map图6专题电子地图Fig.6Electrical thematic map图5地形电子地图Fig.5Electrical terrain map 在综合信息数据库建设中,完成了高分辨率航空影像数据获取与制作,专题信息收集与整理,综合信息集成与可视化表达(技术流程如图7所示)三项工作,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点问题。
图7综合信息集成与可视化表达实现技术流程Fig.7Technological flowchart of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integrating and visualization2.2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库区平台重点研究并建立了网络环境下的地理信息智能服务代理模型[2],通过服务规范适配、服务的自描述解析和服务类型辨识等方法,对标准服务如WMS ,WFS ,WCS 等,实现服务自动聚合和再发布;对于WSDL/WADL 描述的Web 服务,实现基于描述信息如服务类型、支持接口和数据格式的聚合;对于其他服务,实现了基于HTTP 请求进行接口搜索的自动侦测机制服务获取。
对于分布式异构数据源,通过智能服务代理模型,实现了对后端分布式服务资源执行匹配和联合查询,从而将多节点提供的业务与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聚集多领域资源,整合多源信息、内容和应用的目标。
对于聚合并发布的服务可以依据标准或定制的SLD (Styled LayerDescriptor )进行实时渲染和动态投影,从而实现分布存储的异源异构地理信息的自动匹配、聚合与服务。
通过攻克以上关键技术难题,平台率先在国内建立了跨省区域性地理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实现了适应信息化管理要求的实时化、分布式的综合信息服务(如图8所示),提供了综合信息数据库管理、共享服务、数据交换和运行维护等系统功能。
2.3基础支撑环境建设通过广泛调研,结合实际,平台探索建立了支撑平台长期持续运行服务的外部支撑环境,包括标准规范(如图9所示)、共享机制、软硬件环境(如图10所示)、网络环境(如图11所示)。
在现有硬件资源基础上,针对平台应用需求,通过招标采购磁盘阵列、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等设备。
图8管理服务系统功能架构图Fig.8Frame of management service system图9标准规范建设Fig.9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 图10硬件环境建设Fig.10Construction of hardware environment图11网络环境结构图Fig.11Frame of network environment平台提出并建立了统一的语义描述模型,建立了该模型与重庆市、湖北省和宜昌市三个数据体之间的严格映射关系,并以此为核心,结合三峡库区实际情况,总结提炼了《重庆市基础地理信息电子数据标准》(DB50/T286)《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建设政务、公众平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提取规范》《重庆市地理空间信息内容及其要素代码标准》(DB50/T351)和《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数据服务规范》等标准规范,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横向跨省区、纵向贯通省市的分布式无缝集成,为数字区域和数字中国建设中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提供了成熟的经验。
为支持三峡库区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家测绘局、重庆市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签订了“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项目建设的共建共享协议,旨在构建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实现库区综合信息的集成管理。
协议明确了三方各自的责任与义务、成果共享方式等内容,在国内第一次建立了中央和地方、跨省区的共建共享合作机制,对跨省的区域性平台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
为保障库区平台的长效运维,项目制定了《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管理规定》。
2011年1月,重庆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以该规定为核心形成的《重庆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管理办法》。
上述规定与办法是我国第一部规范多节点更新维护的政府规章。
其中,跨省测绘节点的更新维护原则是“谁生产、谁维护、谁更新”,众多专题部门节点的更新维护原则是“权威部门维护权威数据”。
同时通过平台提供的工具包,实现数据的在线联动更新,确保数据实效性和内容的一致性。
2.4应用示范体系建设平台深入行业应用,需求牵引,通过调用数据服务和功能服务接口,与两地政府和国土局、旅游局、规划局等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3],建立了重庆市政府宏观决策信息系统(如图11如示)、重庆市万州区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重庆市长寿区城镇搬迁和企业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湖北宜昌市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湖北宜昌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等六个应用示范系统。
图12宏观决策示范系统技术架构图Fig.12Technical frame of macroscopic decision system图13项目成果服务于湖北省“两圈一带”战略部署Fig.13Project result provide service for Hubei province strategy3技术创新点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是大型区域性合作信息化工程项目,项目建设面临的突出难题是国内第一次横向跨省区、纵向贯通省市的多节点异质异构信息的分布式集成与协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