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康靖公神道碑
_早以一日之知_遂托忘年之契_论苏轼父子与张方平的交谊_喻世华

文章编号:1674−5094﹙2012﹚04−0000−06DOI :10.3863/j.issn.1674−5094.2012.04.001中图分类号:I207.62文献标识码:A“早以一日之知,遂托忘年之契”———论苏轼父子与张方平的交谊٭喻世华﹙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苏镇江212003﹚摘要:苏洵、苏轼、苏辙与张方平关系密切,关键在于苏、张之间政治取向上高度契合、私人情感上有知遇之恩,而苏轼、苏辙对张方平其人天资、交游、人格的倾慕,使他们的交谊具有忘年之契的特殊意义,也使苏轼兄弟或多或少有美化张方平之嫌。
关键词:苏轼;张方平;交游网络出版地址:喻世华.“早以一日之知,遂托忘年之契”———论苏轼父子与张方平的交谊[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引言在苏轼的前辈友人中,张方平、欧阳修、范镇是与苏轼关系最为亲密的忘年之交。
对于苏轼与张方平的关系,只有杨胜宽曾作过研究[1]。
苏轼与张方平并非有欧阳修似的门生之谊,也非有范镇似的同乡、门生之类的特殊关系[2],但就其亲密程度来说实际上超过了与欧阳修、范镇的关系,可以说情同父子甚至超过父子。
对于这一特殊现象,实在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
笔者拟从他们的交往入手,探讨其原因,并展开评述,以就教于方家。
1苏轼父子与张方平的密切联系张方平﹙1007—1091年﹚,字安道,号“乐全居士”,谥“文定”,睢阳﹙今河南商丘﹚人,为仁宗、英宗、神宗三朝重臣,曾三入承明,出典十州。
《宋史》有《张方平传》[3]卷318列传第77,但据笔者研究所得,凡是与苏轼关系紧密的人,《宋史》的材料和观点基本来自苏轼,比如王巩、陈季常、李蝄、范镇等。
因此,研究苏轼父子与张方平的关系,当事人留下的文字更为可靠。
苏轼父子与张方平的联系、交往是全方位的,在三苏诗文集、《张方平集》中留下了诸多记录。
首先,苏洵与张方平交谊很深。
苏轼曾对苏洵与张方平交往作过陈述:“我先大夫,古之天民。
渼陂续集卷中康公神道碑

渼陂续集卷中康公神道碑
渼陂续集卷中康公神道碑神,是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
多记录死者生平年月,所作贡献等。
神道即墓道,碑,指的是立在墓道上的碑。
记录帝王大臣生前的活动,也指神道碑上的文字记录。
XXX《集古录跋尾》记述XXX首为:故太尉杨公神道碑铭,则神道碑之名,汉已有之。
神道碑文原较简单,一般只称,某帝或某官神道之碑。
后来纪事渐趋详细,成为人物传记的一种变体,并多收入作者的文集。
皇帝御天下之七季癸酉十月十一日,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XX 终于家。
其明季春,大宗伯言,故尚书可立勤于砥身,不渝不愆,保佑我王家,宜畀祭葬。
诏曰:俞哉。
予之司空致水衡钱,徐议易其名者。
子户部员外枢稽首曰:是惟先君之行,徼惠吾子以重先君之灵。
铎拜曰:诺。
据状:公讳可立,号XX。
始XX,XX人,洪武时以随征庆阳功为神策卫百户,屡调睢州坚城卫,遂居。
祖锦,韩城教谕。
子XX,贡士;XX,公主父,赠资政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
永康生子江、淮、河、洛、渭。
淮,公父,赠资政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
配X氏,继X氏,俱赠夫人。
公季二十七戊子举乡,己丑进士,为XX推官。
苏轼题名、题字及文类石刻作品数量统计与分析

明叶盛在《 水东 日记》 中说 : “ 东坡居士书 , 崖镌野刻 , 几遍 天下 。 予尝戏谓 , 东坡平 生必 以石工 自随 ,
不 然何 长 篇 大 章 , 一 行 数字 , 随处 随有 , 独 异 于诸 公 也 ? ” 【 1 叶 氏感 叹苏 轼 石 刻 几 遍 天 下 , 反 映 了宋 代 以
第3 期
王星等 : 苏轼题 名 、 题字及文类 石刻作 品数量统计与分析
2 0 1 3 年 5 月
湖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H u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来, 苏轼作 品曾经被广泛刻石的事实 。 那么苏轼石刻在宋代 的具体情况如何? 这些石刻对于 了解 、 研究苏 轼有何作用呢? 我们试图通过对苏轼作品在宋代刻石情况 的统计与分析 , 来回答这些 问题。 苏轼 题 名 、 题 字类 石 刻 的数 量统 计 与分 析
一
、
( 一) 苏轼 题 名 、 题 字 类 石 刻 概 述
另三种代万方数据苏轼文类石刻作品统计表篇名撰刻时间出处备注嘉右八年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亡妻王氏墓志铭治平三年六月苏轼文集第1232页熙宁四年十一月杨殿殉石刻题跋索引第593仁宗皇帝飞白记熙宁六年苏轼文集第218页超然台记王宗谡东坡先生年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苏轼文集第220页据国家图书馆碑拓菁华网石刻题跋索引第607页书琅琊篆后苏轼文集第223页即集中刻秦篆记元丰元年苏轼文集第233页元丰元年苏轼文集第229页熙宁十年十月撰元丰金石萃编卷一百三十七又文集第11元年八月刻石757元丰元年苏轼文集第230页13大藏经碑苏轼文集第414页与宝月禅师14秦太虚题名记元丰三年苏轼文集第237页15乳母任氏墓志铭元丰三年十月苏轼文集第1234页16书欧阳公黄牛庙诗后元丰五年正月二日书苏轼文集第750页元至元19年1282重建元丰七年十月二十六苏轼文集第757页19赵康靖公神道碑苏轼文集第12911295页代张文定公作20保母杨氏墓志铭元丰八年二月苏轼文集第1234页2l刘夫人墓志铭元丰八年十二月二十四苏轼文集第12341236页22赵清献颂神道碑元禧二年苏轼文集第12391245页23富郑公神道碑元祜二年苏轼文集第12451256页24司马光墓碑元裕二年iij右石刻丛编卷十五即集中司马温公神道碑25题布袋真仪石刻山左金石志卷十七26范景仁墓志铭元祥ii年苏轼文集第12561262页27元事占四年在浙江嘉兴金石萃编卷一百三十九蜀中j苏祠亦有此刻28苏轼文集第10691076页刻石置知州及钱塘县尉厅29潮州韩文公庙碑元裙六年苏轼文集第12731274页30六年金石续编卷十六31上清储祥宫碑六年六月苏轼文集第12691271页32苏轼文集第12711272页33滕公墓志铭元桔七年八月苏轼文集第12631269页代张文定公作34张文定公墓志铭苏轼文集第1274l28635王子立墓志铭元祷七年十一月五苏轼文集第1286页36洗玉池铭元裕八年苏轼文集第887页37苏公谒圣庙文石刻元裙八年民国定县志卷十几38苏子瞻诗赋并中山松醪赋绍圣元年绍圣元年金石萃编卷一百四十一虔州崇庆禅院经藏记绍圣二年苏轼文集第272页宝月大师塔铭绍圣二年六月二十六苏轼文集第1287东坡先生野吏亭记绍圣三年道光f
苏轼《赵康靖公神道碑》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赵康靖公神道碑》原文及翻译译文1、苏轼《赵康靖公神道碑》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赵康靖公神道碑》原文及翻译苏轼赵康靖公神道碑苏轼原文:公讳既,字叔平。
七岁而孤,笃学自力。
年十七举进士。
当时闻人刘筠、戚纶、黄宗旦皆称其文词必显于时,而其器识宏远,皆自以为不及。
天圣五年,擢进士第三人,授将作监丞,通判海州。
归见父老故人,幅巾徒步,人人至其家。
召试学士院,出知涟水。
公为进士时,邓馀庆守涟水,馆公于官舍,以教其子。
馀庆所为多不法,公谢去。
数月,馀庆以赃败。
及公为守,将至,或榜其所馆曰豹隐堂,赋者三十余人。
岁饥,公劝诱富民,得米万石,所活不可胜数。
出知洪州,属吏有郑陶、饶奭者,挟持郡事,肆为不法,前守莫能制。
州有归化兵,皆故盗贼配流已而选充者。
奭与郡人胡顺之共造飞语以动公,曰:“归化兵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有变。
”公笑不答。
会归化卒有自容州戍所逃还犯夜者,公即斩以徇,收陶下狱,得其奸赃,且奏徙奭歙州,一郡股栗。
知滁州,山东大贼李小二过境上,告人曰:“我东人也。
公尝为青州,东人爱之如父母,我不忍犯。
”遂寇庐、寿,犬牙不入境。
李参为河北转运使,职事办治,进秩二等,且官其一子。
郭申锡为谏官,争之曰:“参职事所当办,无功,不可赏。
”上怒,欲罪申锡。
公言:“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吾过。
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
英宗即位,迁户部侍郎,又迁吏部。
熙宁初,迁左丞,公年七十矣,求去位,不许。
章数上,乃以为观文殿学士、吏部尚书、知徐州。
遂请老不已,以太子少师致仕。
六年正月十五日薨,享年八十八。
公为人乐易深中注,恢然伟人也。
平生与人,实无所怨怒,非特不形于色而已。
专务扬善掩恶,以德报怨,出于至诚,非勉强者。
天下称之,至于敦尚契旧,葬死养孤,盖不可胜数。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解释:乐,和睦快乐;易,平易近人;深中,城府深。
译文:赵公名字叫既,字叔平。
七岁的时候死了父亲,专心好学尽心尽力。
十七岁的时候考中进士。
《宋故少保梁公神道碑》疏证

该碑文是为了纪念梁公,即梁适, 这位北宋时期的重要官员而作。梁 适在北宋的政治、军事、文化等领 域都曾做出过重要贡献。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通过对《宋故少保梁公神道碑》的疏证,揭示该碑文所蕴含 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以及其在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下 的意义和作用。
研究意义
通过对该碑文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北宋时期的历史 、文化和社会背景,探究梁适这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影响, 同时也可以为研究曾巩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思想提供重要的参 考。
梁公神道碑的研究价值
梁公神道碑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对梁公神道碑的研究,可以深入 了解宋代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情况。其次,通过对梁公神道碑 的研究,可以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历史研究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03
碑文考释
碑文内容解析
碑文概述
对《宋故少保梁公神道碑》的碑文进行概述,包 括碑文的背景、目的、内容和结构等。
《宋故少保梁公神道碑》疏 证
2023-11-09
目录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碑文考释 • 疏证与辨析 • 结论
01
引言
碑文背景
碑文作者
该碑文由宋代的曾巩所撰写。 曾巩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 治家,他与王安石、苏东坡等
人并列为“唐宋八大家”。
碑文年代
该碑文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时间 为公元1092年。
其他人物
对碑文中涉及的其他人物进行考释,包括梁公的亲属、朋友、僚属和敌手等, 揭示他们与梁公的关系和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
历史事件考释
事件背景
对碑文中涉及的历史事件进行背景介绍,包括事件发生的时代背 景、政治环境和社会状况等。
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原文及翻译译文1、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故太子少师清献赵公,既薨之三年,其子除丧来告于朝曰:“先臣既葬,而墓隧之碑无名与文,无以昭示来世,敢以请。
”天子曰:“嘻,兹予先正,以惠术扰民如郑子产,以忠言摩士如晋叔向。
”乃以爱直名其碑,而又命臣轼为之文。
公讳抃,字阅道。
少孤且贫,刻意力学,中景祐元年进士乙科。
为武安军节度推官。
民有伪造印者,吏皆以为当死。
公独曰:“造在赦前,而用在赦后。
赦前不用,赦后不造,法皆不死。
”卒免死。
一府皆服。
阅岁,徙通判宜州。
卒有杀人当死者,方系狱,病瘫未溃。
公使医疗之,得不瘐死。
会赦以免。
公爱人之周,类如此。
公得虔州,地远而民好讼,人谓公不乐。
公欣然过家上冢而去。
既至,遇吏民简易,严而不苛,悉召诸县令告之:“为令当自任事,勿以事诿郡,苟事办而民悦,吾一无所问。
”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
改修盐法,民赖其利。
神宗即位,召知谏院。
故事,近臣自成都还,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
大臣为言。
上曰:“用赵某为谏官,赖其言耳。
苟欲用之,何伤!”及谢,上谓公:“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龟自随。
为政简易,亦称是耶?”公知上意,将用其言,即上疏论吕诲、范纯仁皆骨鲠敢言,久谴不复,无以慰缙绅之望。
上纳其说。
熙宁三年四月,除资政殿学士知杭州。
公年未七十,告老于朝,不许,请之不已。
元丰二年二月,加太子少保致仕。
时年七十二矣。
退居于衢,有溪石松竹之胜,东南高士多从之游。
始公自杭致仕,杭人留公不得行。
公曰:“六年当复来。
”至是适六岁矣。
杭人德公,逆者如见父母。
以疾还衢,有大星陨焉。
二日而公薨。
实七年八月癸巳也。
讣闻,天子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卷九十七)译文:亡故的太子少师赵清献公,去世三年以后,他的儿子守孝期满来向朝廷报告说:“先父已经安葬,然而墓道上的碑还没有名称和碑文,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显示给后人,(现在)冒昧地向朝廷请示。
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阅读答案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翻译

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阅读答案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翻译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阅读答案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阅读答案《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阅读资料公讳傅鼐,字阁峰。
先世居长白山,号富察氏。
祖额色泰,从太宗文皇帝用兵,有大功。
子四人,次子骠骑噶尔汉辅圣祖致太平,生公。
公眉目英朗,倨身而扬声,精骑射,念书目数行下。
年十六,选入右卫,侍世宗于雍邸。
骖乘持盖,不瞬间离。
雍正元年,补兵部右侍郎。
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公谓廷臣曰:元恶已诛,胁迫罔治。
鼐事上久,能知上之专心。
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
诸王大臣以公语,平反无算。
岳兴阿者,九门提督隆科多子也。
隆柄用时礼下于公,公不往。
及隆败,公为上言岳无罪。
上疑公与隆有交,谪戍黑龙江。
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
先是,公在上前尝论准噶尔情况,上不认为然。
用兵数年,所言验 ;乃召公还,予侍郎衔,命往军前参赞。
未行,仍命入宫侍起居。
上违和,医药事皆公掌之。
十二年春,命公观兵鄂尔多斯部落。
半途,侦贼数万,掠地西走。
公即赴拜达理,请于大马尔塞曰:贼送命,可唾手取也。
鼐远来,虽兵疲,犹能一战。
惟马力稍竭,愿大给轻骑数千助鼐。
事成,归功 ;事败,鼐受其罪。
马嘿然,一再云不该。
众怒激,自率所部出,与贼战,大败之,获辎重、牛畜万计。
卒以马病,不可以穷追。
事闻,天子大悦。
赐孔雀翎,移佐平郡王军谋,斩大马尔赛徇于军。
会贼有求降意,而盈廷诸臣皆欲遣使讲和罢兵,上问公,公叩首曰:此社稷之福也。
上意遂定。
即命公同都统罗密、学士阿克敦往。
公闻命驰抵策凌部落。
策凌集十四鄂托、十四宰桑合而见公,曰:议不可,公不归矣 !鄂托、宰桑者,华言十四路头领也。
公叱曰:出嘉峪关而思归者,庸奴也 !某思归,某不来矣。
今天之议,事集,万世和气 ;不集,全军露骨,一言可决。
诸酋相目以退。
翌日,策凌履约缮表,求公转奏,并遣宰桑同来,献橐驼、明珠等物。
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
公在座,俟王发声,听未毕,辄迎拒曰:王误矣 !王不可以堪。
文言句式(2017.9.19开课)

(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 又何羡乎!
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 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样却还不能实行王道,从来没有过这种情况。
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结 束
①盗有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 有一个偷他牛的盗贼,官府搜捕得很紧急,盗贼 走投无路,只好自己把牛送了回来。
②其二子教以学者,后皆举进士及第。 连处士以学问教导的那两个孩子,后来都中了 进士。
③应山之长老识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 往往尚皆在,其子弟后生闻处士之风者,尚未远。
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结 束
[应用体验] (2015·湖南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 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 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 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 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者,未易与 言。有官君子,其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 译文:
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结 束
解析:句中的“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 语的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则子孙不能救我也”。 参考答案: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 我的。
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结 束
(1)连处士讳舜宾,字辅之,应山人。处士少举《毛诗》, 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 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 “此吾资也。”盗有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 ,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处士生四子 ,曰庶、庠、庸、膺。其二子教以学者,后皆举进士及第。今 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为进士时,邓馀庆守涟 水,馆公于官舍,以教其 子。馀庆所为多不法,公 谢*去。数月,馀庆以赃 败。及公为守,将至,或 榜其所馆曰豹隐堂,赋者 三十余人。岁饥,公劝诱 富民,得米万石,所活不 可胜数。
赵公还是进士的时候〃邓馀庆 做涟水的太守〃聘请赵公在官 舍里做老师来教他的孩子。邓 馀庆做了许多不守法纪的事情〃 赵公就辞职离开了。过了几个 月〃邓馀庆因为受贿被罢官。 等到赵公做涟水太守〃将要到 达时〃有人在他当年教书的地 方挂上匾额上书“豹隐堂”〃有 三十多人为之写赋。有一年出 现饥荒〃赵公规劝诱导富有的 百姓〃筹得了一万石米〃救活 的人数不过来。
• • • • • • • • •
选出对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项( ⑧ 89、①阿母谢媒人(推辞,谢绝) ②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认错) ③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④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离开) ⑤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⑥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劝告) ⑦及花之既谢(凋落) ⑧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感谢)
)
⑧请问
到地方做洪州知州〃属下有两名小吏叫 出知洪州,属吏有郑陶、郑陶、饶奭〃他们把持着郡里的事务〃 饶奭[shì ]者,挟持郡事,肆 肆意做一些不守法纪的事情〃前任知州 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有 不能管制他们。洪州有归顺兵〃都是原 归化兵,皆故盗贼配流已而 来做盗贼或者被发配流放然后被选中充 选充者。奭与郡人胡顺之共 任的人。饶奭和洪州郡人胡顺之一起制 造飞语以动公,曰:“归化 造流言来扰乱赵公〃说:“归顺兵领得 兵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 的军粮都是些陈旧劣质的米〃他们都有 更给善米,且*有变。”公 埋怨的话〃不给他们更换好米〃将要发 笑不答。会归化卒有自容州 生兵变。”赵公笑笑不回答。恰逢有一个 戍所逃还犯夜者,公即斩以 从容州戍守的地方逃回来违禁夜行的归 徇,收陶下狱,得其奸赃, 顺兵〃赵公立即将他斩首并且对众宣示〃 且奏徙奭歙州,一郡股栗。 逮捕郑陶送进监狱〃查获他收受的赃物〃 并且上奏朝廷将饶奭流放到歙州〃全郡 的人都很害怕。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赵公曾当过涟水太守邓馀庆的家庭教师,他发现邓馀庆做了很 多不守法纪的事就及早离开了,后来有人在他当年教书的地方挂上 匾额为“豹隐堂”,意含称赞。 B.赵公到地方做洪州知州,属下有两小吏叫郑陶、饶奭,他们把 持着郡里的事务,肆意做一些不守法纪的事情,前任知州不能管制 他们,后来赵公惩治了他们。 C.赵公担任滁州知州,山东的大盗李小二路过滁州却没有进犯, 原因是李小二是山东人,而赵公曾在山东青州做知州时有恩于他, 被他当父母一样敬重。 D.赵公专心致力于宣扬别人的好处,讳言别人的过错,用恩惠去 回报别人的仇怨,这些都是发自内心最真诚的心意,不是勉强做的。
赵公为人和睦快乐、平易近人〃 城府很深〃气度雄伟不同凡人。 一生跟人交往〃确实没有怨恨 恼怒过谁〃不只是不在脸色上 表现出来罢了。专心致力于宣 扬别人的好处〃讳言别人的过 错〃用恩惠去回报别人的仇怨〃 这些都是发自内心最真诚的心 意〃不是勉强做的。天下的人 都称赞他〃至于那些推崇友情〃 安葬死者抚养孤儿(的事)〃 大概数都数不过来。
9、河水清且涟漪 10、范君知其必且西奔
担任滁州知州〃山东的大盗李小二路过 知滁州,山东大贼李小二过 滁州〃对人说:“我是山东人。赵公曾经 境上,告人曰:“我东人也。 做过山东青州的知州〃山东人像爱父母 公尝为青州,东人爱之如父 一样爱戴他〃我不忍心进犯他。”于是进 母,我不忍犯。”遂寇庐、 犯了庐州、寿州〃他的手下也没有一个 寿,犬牙不入境。李参为河 人进入滁州。李参做河北转运使〃本职 北转运使,职事办治,进秩 工作完成得很好〃进升两级官阶〃并且 二等,且官其一子。郭申锡 让他的一个儿子当了官。郭申锡当谏官〃 为谏官,争之曰:“参职事 争辩说:“李参所做的事情就是他的本职 所当办,无功,不可赏。” 工作应当做的〃没有什么功劳〃不应该 上怒,欲罪申锡。公言: 赏赐。”皇上发怒〃将要治郭申锡的罪。 “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 赵公说:“陛下当初当面告诉郭申锡〃不 吾过*。今黜之,何以示天 要当面放过陛下的过错。现在要罢免他〃 下?”乃止。 陛下拿什么来给天下人示范呢?”皇上才 停止。
英宗皇帝即位〃赵公升迁做户 部侍郎〃又调任为吏部侍郎。 熙宁初年〃升迁为左丞〃当时 赵公已七十岁了〃要求辞去官 职〃朝廷没有答应。赵公多次 上奏章要求〃就让他担任观文 殿学士、吏部尚书、徐州知州。 于是赵公不停地请求辞官归养〃 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元 丰)六年正月十五日去世〃终 年八十八岁。
公为人乐易深中,恢然伟 人也。平生与人,实无所 怨怒,非特不形于色而已。 专务扬善掩恶,以德报怨, 出于至诚,非勉强者。天 下称之,至于敦尚契旧, 葬死养孤,盖不可胜数。 (选自《苏轼文集》,有 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皆称其文词必显于时 显:显扬 B.馀庆所为多不法,公谢去 谢:告诫 谢:辞别 C.公即斩以徇 徇:对众宣示 D.毋面从吾过 从:通“纵”,放过
D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赵公为人“乐易”的一组是( ①七岁而孤,笃学自力 ②幅巾徒步,人人至其家 ③公笑不答 ④东人爱之如父母,我不忍犯 ⑤遂请老不已 ⑥敦尚契旧,葬死养孤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返回
牛刀小试
1、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3、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4、存者且偷生 5、今且九十 6、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7、且战且退
8、且吾不以一眚(shěng 过失)掩大德
1、并且 2、尚且 3、又 4、暂且 5、将要 6、况且 7、边…边… 8、况且 9、又 10、将要
一生跟人交往〃确实没有怨恨恼怒过谁〃不只是不在脸色 上表 现出来罢了。
7、且
(1)连词用法 (2)副词用法
(1)副词。 ①将、将要。② 暂且、姑且。 (2)连词:①表并列。一边……一边…… ② 表递进。而且,并且。③表让步。尚且、还、 况且。
另:“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荆轲刺秦 王》中的“且”读为“jū”,在古籍中,“且”字往往作为 “雎”的通假字而作人名。如“唐雎”可以写作“唐且”。 因此,“夏无且”就是“夏无雎”。
• • • • • • •
选出对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项( ⑥ 30、①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超过) 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胜过) ③以其境过清(过分,过于) 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错误,过失) ⑤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⑥今公子故过之(经过)
)
⑥访问、拜访
英宗即位,迁户部侍郎, 又迁吏部。熙宁初,迁 左丞,公年七十矣,求 去位,不许。章数上, 乃以为观文殿学士、吏 部尚书、知徐州。遂请 老不已,以太子少师致 仕。六年正月十五日薨, 享年八十八。
赵康靖公而孤, 笃学自力。年十七举进士。 当时闻人刘筠、戚纶、黄宗 旦皆称其文词必显于时,而 其器识宏远,皆自以为不及。 天圣五年,擢进士第三人, 授将作监丞,通判海州。归 见父老故人,幅巾徒步,人 人至其家。召试学士院,出 知涟水。
赵公名字叫既〃字叔平。七岁的时 候死了父亲〃专心好学尽心尽力。 十七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当时的有 名望的人刘筠、戚纶、黄宗旦都认 为他的文章必定会在当世显扬〃而 他的器量见识宏大深远〃(他们) 都自认为比不上他。天圣五年〃提 升他为进士中的第三名〃授予他将 作监丞的官职〃到海州做通判。赵 公回到家乡看望父老乡亲朋友〃戴 着头巾〃徒步行走〃人人都可以到 他家里来(看望他)。皇帝征召他 到学士院考试〃到地方做涟水知州。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而其器识宏远,皆自以为不及。(3分)
而他的器量见识宏大深远〃(他们)都自认为比不上他。
(2) 公劝诱富民,得米万石,所活不可胜数。(3分)
赵公规劝诱导富有的百姓〃筹得了一万石米〃救活的人数不 过来。
(3) 平生与人,实无所怨怒,非特不形于色而已。(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