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

合集下载

古诗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翻译赏析

古诗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翻译赏析

古诗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翻译赏析《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旭。

古诗全文如下: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前言】《桃花溪》是唐代书法家、诗人张旭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创作的写景诗。

此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

全诗构思婉曲,情韵悠长,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

【注释】⑴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⑵飞桥:高桥。

⑶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

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⑷尽日:整天,整日。

⑸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翻译】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

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鉴赏】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桃花溪两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

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

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

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

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

“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

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

张旭《桃花溪》赏析

张旭《桃花溪》赏析

张旭《桃花溪》赏析原文桃花溪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赏析桃花溪在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

溪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

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

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就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

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飘渺,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

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

“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

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

“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我们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

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

“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

他问得天真有趣:“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他似乎真的认为这“随流长”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因而由桃花而联想起进入桃源之洞。

这洞究竟在桃花溪的什么地方呢?这句问讯渔人的话,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

然而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当然也知道渔人无可奉答,他是明知故问,这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

诗到此戛然止笔,而末句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

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名家多人书写张旭《桃花溪》书法欣赏

名家多人书写张旭《桃花溪》书法欣赏

名家多人书写张旭《桃花溪》书法欣赏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译文] 这里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这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吗?你可知道,进入桃花源的洞口,究竟在这条小溪的什么地方?[出典] 张旭《桃花溪》注:1、《桃花溪》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2、注释:桃花溪:在今湖南省桃源县西南。

隐隐:隐约看不清楚的样子。

飞桥:凌空飞起的高桥。

野烟:山野间的烟靄。

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尽日:整天,整日。

3、译文1: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鱼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译文2:在落英缤纷的桃花溪上,远望烟雾迷蒙,隐隐约约之中仿佛架着一座长桥,前边也许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吧?诗人兴致勃勃地向石矾西畔打渔的船家问讯。

这里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这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吗?你可知道,进入桃花源的洞口,究竟在这条小溪的什么地方?4、张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今江苏苏州)人。

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

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

唐代书法家、诗人。

世称张长史。

他是盛唐著名的大书法家,精通草书,狂草最为著称。

他的草书,与李白的诗、裴旻的剑舞,当时被称为“三绝”。

相传他最嗜酒,往往大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或以头濡墨而书,世呼为“张颠”。

因张旭嗜酒,杜甫将其列入“饮中八仙”。

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齐名,为吴中四士之一。

他的诗,今存六首,都是写自然景色的绝句,构思新颖,意境幽深,独具一格。

张旭书法功力深厚,并以精能之至的笔法和豪放不羁的性情,开创了狂草书风格的典范。

张旭以独特的狂草书体,在名贵的“五色笺”上,纵情挥写了南北朝时期两位文豪谢灵运与庾信的古诗共4首(见图,局部)。

作品落笔力顶千钧,倾势而下,行笔婉转自如,有急有缓地荡漾在舒畅的韵律中。

桃花溪古诗带拼音

桃花溪古诗带拼音

桃t áo 花hu ā溪x ī
张zh ān ɡ旭x ù(唐t án ɡ

隐y ǐn 隐y ǐn 飞f ēi 桥qi áo 隔ɡé野y ě烟y ān

石sh í矶j ī西x ī畔p àn 问w èn 渔y ú船chu án。

桃t áo 花hu ā尽j ìn 日r ì随su í流li ú水shu ǐ

洞d òn ɡ在z ài 清q īn ɡ溪x ī何h é处ch ù边bi ān。

注释:
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飞桥:高桥
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起的岩石。

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创作背景:
《桃花溪》是唐代书法家,诗人张旭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一首诗,通过对桃花溪美景的描写,抒发作者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白话译文:
高桥在烟雾中若隐若现,在岩石的西侧询问渔船。

桃花整日随着流水飘零,桃源入口在溪水的哪边?简单赏析:
作者先描述远景,“隐隐飞桥隔野烟”,山间云雾缥缈,缠绵流动,使得远处的高桥看起来若隐若现,如隔一层薄纱。

“隔”之一字妙笔点睛,桃花溪幽美的景色跃然纸上。

镜头拉近,“石矶西畔问渔船”,站在溪边的岩石侧,询问那小船上的渔人。

“桃花尽日随流水”,清澈的小溪上,沉沉浮浮飘着粉色的桃花瓣,随着流水漂流而过。

“洞在清溪何处边”,一片片桃花瓣是从何处漂出,那另人向住的桃花源,又隐藏在这溪水的哪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溪》 唐.张旭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溪》 唐.张旭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溪》唐. 张旭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按照上一期的安排呀,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张旭的《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上一期咱们说过,桃花的一个重要意象就是美人、青春、生命。

所以呢,才会有人面桃花相映红。

但是桃花不仅仅有这么一个意象,在古代它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意象,就是隐逸,而这个意象呢,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开始的。

《桃花源记》咱们中学都学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那捕鱼人不是怀着好奇心去寻找桃林的尽头嘛,结果就发现了一个纯美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在那里头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在那儿,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这个世界以后就被人叫做桃花源,其实就相当于中国的乌托邦嘛。

那陶渊明创造了一个这么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从此之后呢?桃花源也就成为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母题,张旭的这首《桃花溪》也是如此。

那根据一个母题进行再创作,这其实有点像今天写作文的改写吧,把记叙文改成议论文,或者把说明文改成记叙文等等。

那咱们今天就看看张旭是怎么把一篇几百字的散文,改写成一首二十八字的七言绝句的。

先看第一句:隐隐飞桥隔野烟,这一看就是一个远景镜头啊,诗人此刻在哪里啊?他应该就像当年的捕鱼人一样,走到了一个山谷的入口,山峦雄伟,溪谷幽深呐,向里面远远望过去,只见云雾缭绕,一座长桥若隐若现,好像凌空飞腾,这是一个多么神秘的地方呀。

而且,你看静止的长桥和流动的云烟是相映成趣的。

本来你以长桥做参照物,就会看见烟在飞舞。

但是呢,诗人眼前笼罩的是青云薄雾啊,长桥还在更远处嘛,所以他自然就会把云烟当参照物,这样一来呢,就好像看见长桥飞动一样,这就是亦真亦幻,恍若神仙世界呀。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呀?其实都因为“隔野烟”三个字,烟和霞本来就是神仙世界的标配呀,所以头一句“隐隐飞桥隔野烟”已经点燃出了桃花。

张旭《桃花溪》“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翻译注释

张旭《桃花溪》“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翻译注释

张旭《桃花溪》“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翻译注释桃花溪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诗文解释】隐隐约约一座高桥隔断在云烟中,在石矶的西边询问渔夫。

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一边呢?译文: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

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词语解释】隐隐:忽隐忽现。

石矶:水边凸出的岩石。

⑴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⑵飞桥:高桥。

⑶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

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⑷尽日:整天,整日。

⑸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赏析】《桃花溪》是唐代书法家、诗人张旭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创作的写景诗。

此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

全诗构思婉曲,意境深邃,情韵悠长,耐人寻味。

桃花溪在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

溪岸多桃林,暮春时分,落英缤纷,溪水流霞。

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

诗人赞美了清幽的环境,表达了对桃花源的向往及希望隐逸的追求。

全诗景中有情,诗趣盎然,含蓄清远,回味无穷。

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桃花溪两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

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

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

《桃花溪》原文及赏析

《桃花溪》原文及赏析

《桃花溪》原文及赏析《桃花溪》原文及赏析原文:桃花溪朝代:唐代作者: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赏析: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名叫桃花源,他笔下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张旭因此而受启发,用陶渊明笔下桃花溪的意境,作此诗文。

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

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

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

“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

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

“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

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

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石矶西畔问渔船”,诗人站在露出水面的巨大岩石上,向溪里漂动摇荡的渔船大声询问。

这里一个“问”字,将诗人自己也写入了画中,静止的景物和活动的人一起构成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

诗人看着飘满桃花的溪水,不由得被这里的幽静和美丽陶醉了,仿佛自己就身处在陶渊明诗中描绘的那个桃花林中,他不由得把渔船上的渔夫当成了武陵人,于是,脱口就问渔人:“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溪每天都从桃花源中流出,那么可知道那个桃花源入口的洞在哪里吗?一个“问渔船”,表现了诗人对桃花源环境的向往。

桃花溪古诗的意思

桃花溪古诗的意思

桃花溪古诗的意思桃花溪(: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注释: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飞桥:高桥。

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

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尽日:整天,整日。

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赏析: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名叫桃花源,他笔下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张旭因此而受启发,用陶渊明笔下桃花溪的意境,作此诗文。

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

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

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

“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

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

“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

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

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石矶西畔问渔船”,诗人站在露出水面的巨大岩石上,向溪里漂动摇荡的渔船大声询问。

这里一个“问”字,将诗人自己也写入了画中,静止的景物和活动的人一起构成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

诗人看着飘满桃花的溪水,不由得被这里的幽静和美丽陶醉了,仿佛自己就身处在陶渊明诗中描绘的那个桃花林中,他不由得把渔船上的渔夫当成了武陵人,于是,脱口就问渔人:“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溪每天都从桃花源中流出,那么可知道那个桃花源入口的洞在哪里吗?一个“问渔船”,表现了诗人对桃花源环境的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①隔野烟,石矶②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③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
①飞桥:高桥。

②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③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古诗翻译】
隐隐约约一座高桥隔断在云烟中,
在石矶的西边询问渔夫。

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
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一边呢?
【诗词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桃花溪幽静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

首句写远望之景,宛若仙境。

次句写问,进入桃花源的洞口究竟在何处?可见诗人的兴趣。

但第三句并未回答,又转写眼前之景,桃花随流水飘去,似乎桃源就在前方。

最后诗人的再一次提问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

诗的妙处正在有问而无答,戛然而止,诗人对桃花源的企羡,尽在不言之中。

【赏析训练】
1.这首诗描写桃花溪的优美景色,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之情。

2.“隐隐飞桥隔野烟”渲染了一个__________的境地。

3.请描述一下“石矶西畔问渔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1.【答案】对桃花源的向往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

结合整首诗的内容理解。

这首诗首句描写桃花溪,有意渲染一种神秘的色彩,从而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境界和气氛沟通起来。

第二句诗人向渔人打听,再以洞在清溪何处边的自问作结,诗人对桃花源的向往,尽在不言之中。

2.【答案】幽美神秘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把握。

根据诗句内容,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这境界幽美、神秘,如入仙境。

3 .【答案】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急切地问:“挑花源在哪一边呢?”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形象。

抓住关键词作答。

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我们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

描绘画面时,不能仅仅翻译句子,应该发挥想象,用流畅优美的语言加以描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