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综合能力检测(二)+Word版含解析.doc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课时作业【2】及答案

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B.六府甚修,众土交正C.致费于沟淢D.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解析】B项,“正”同“征”;C项,“淢”同“洫”;D项,“辟”同“避”。
【答案】 A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鲧为人负命毁.族毁:败坏B.乃殛.鲧于羽山以死殛:杀死C.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相:察看,考察D.行视鲧之治水无状..无状:不像样子【解析】“殛”应解释为“流放,放逐”。
【答案】 B3.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②女其.往视尔事矣③女平水土,维是.勉之④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A.两个“其”字相同,两个“是”字也相同。
B.两个“其”字相同,两个“是”字不同。
C.两个“其”字不同,两个“是”字相同。
D.两个“其”字不同,两个“是”字也不同。
【解析】①其,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不译;②其,语气词,表命令,可译为“还是”;③是,代词,这;④是,形容词,正确。
【答案】 D★4.(对应本课“局部探究”第2题)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A.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B.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C.薄.衣食,致孝于鬼神D.陂.九泽,度九山【解析】D项和例句一样,属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表:标记。
陂:筑堤防。
A项,伤:动词为动用法,为……而深感痛心;B项,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光大。
C项,薄: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简朴。
【答案】 D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致孝于鬼神A.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B.其德不违,其仁可亲C.以告成功于天下D.而使续鲧之业【解析】C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判断句;B、D两项为省略句。
【答案】 C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3~7段,完成6~9题。
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女其往视.尔事矣视:办理B.禹为人敏给克.勤克:能C.于是九州攸.同攸:所D.咸则.三壤成赋则:标准,准则【解析】攸:就。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章末综合检测(二) Word版含解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章末综合检测(二)
(时间:90分钟分值:90分)
一、知识积累(共21分,每小题3分)
1.下面汉字的书写与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圩.顶(wéi) 皦.如(jiǎo)
景行.行止(hánɡ) 濯淖.(zhuó)
B.僭.越(qiàn) 惨怛.(dá)
帝喾.(kù) 匪兕.(sì)
C.商贾.(ɡǔ) 举类迩.(ěr)
唐眜.(mò) 翕.如(xī)
D.汨.罗(mì) 三闾.(lǘ)
温蠖.(jué) 弹.冠(tán)
解析:选C。
A.“淖”应读nào;B.“僭”应读jiàn;D.“蠖”应读huò。
2.下列各组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弟子盖三千焉
B.夫子盖少贬焉
C.几然而长
D.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解析:选A。
B.“盖”通“盍”;C.“几”通“颀”;D.“指”通“旨”。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争宠而心害.其能害:忌妒
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
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
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
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
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
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战争中的苦难。
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
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综合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x

综合测试(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古典山水诗究竟源于何时?近人范文澜说:“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
”这话不无根据,写作山水诗形成一种潮流、一种时尚,的确是在东晋时期,《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
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
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至蔚然成风。
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法自然而为化”之类的主张。
“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所谓“知者”,就是智慧之人;“仁者”则是仁义之人。
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的解释是:“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原来,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乐水乐山之情。
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
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
“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
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
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好的山水诗总是包含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综合能力检测(二) Word版含解析

综合能力检测(二)(本试卷满分60分,时间90分钟)一、知识积累(共21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字形和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巡狩.(shòu)沟淢.(xù)陂.九泽(bēi) 断垣.残壁(yuán)B.践阼.(zuò) 田筹.(chóu)度.九山(dù) 骄奢淫逸.(yì)C.湍.悍(zhuān) 衍.溢(yǎn)飨.其利(xiǎng) 川壅必溃.(kuì)D.蓟.北(jì) 僭.端(jiàn)相.齐国(xiāng) 殷.鉴不远(yīn)解析:选A。
B.筹—畴,“度”读duó;C.“湍”读tuān;D.“相”读xià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B.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驽马十驾,功.在不舍C.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伯尔教其所爱者相.驽马D.女其往视.尔事矣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解析:选C。
A项,名词,惩罚;动词,诛杀。
B项,功效;成功。
C项,察看,考察。
D项,办理;比较。
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女平水土,维是勉之.卜居焉,曰吉,遂国之.B.我以.其璧与圭归南面倍依以.朝诸侯C.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氵侵D.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信.有,昔周公命我勿敢言解析:选C。
A项,助词;代词。
B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
C项,连词,表承接,就。
D项,动词,相信;副词,确实。
4.下列选项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②九山刊旅,九川涤原③太公、召公乃缪卜④薄衣食,致孝于鬼神⑤坠天之降葆命⑥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⑦淮夷、徐戎亦并兴反⑧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A.①③⑤⑥B.②③④⑦C.②⑤⑥⑧D.①④⑦⑧解析:选C。
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专题测评二(第四-六专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专题测评二(第四~六专题)(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①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扛:举起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B.①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连接,跟随②汉王数.之数:数说,责备C.①尝与鲍叔贾.贾:经商②管仲因而信.之信:相信D.①其文约,其词微.微:含蓄精深②愿得张仪而甘心..焉甘心:快意,心里舒服解析:C项,信,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答案:C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秦自缪公以来B.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C.乃令张仪详去秦D.荆轲嘿而逃去解析:A项,缪,同“穆”;B项,没有通假字;C项,详,同“佯”;D项,“嘿”,同“默”。
答案:B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山东..大乱,异姓并起B.相如前进..缻C.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D.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解析:A项,古义为“崤山以东”,今义为“山东省”;B项,古义为“上前进献”,今义为“向前”;C 项,古义为“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为“举止行动不慌不忙”;D项,古义和今义均为“不知羞耻”。
答案:D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A.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B.公子纠败,召忽死.之C.鲍叔事.齐公子小白D.明.道德之广崇解析:B项与例句是为动用法;A、C两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D项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答案:B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B.大王来何操C.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D.管仲既用,任政于齐解析: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D项为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答案:D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推此类以绳当世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B.分财利多自与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C.《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解析:A项,目的连词,“用来”/在。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同步精练:专题二第4课Word版含解析

一、基础巩固1.以下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B .无坠天之降葆命C .成王少,在强葆之中D .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答案 D解析 A 项“归”同“馈”,B 项“葆”同“宝”,C 项“强葆”同“襁褓”。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 傅:辅助 B .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 放:放走 C .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D .岁则大孰.孰:同“熟”,丰收 答案 B解析 放:流放。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伯禽即位之后,有管、蔡等反.也 A .两个“无以”相同,两个“反”也相同B .两个“无以”相同,两个“反”不同C .两个“无以”不同,两个“反”相同D .两个“无以”不同,两个“反”也不同答案 D解析 第一个“无以”是两个词,无,“不要”;以,“因为”。
第二个“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第一个“反”同“返”,召回;第二个“反”意为“造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告纣之.罪于天 ②使管叔、蔡叔傅之. ③以旦代王发之.身④子孙骄奢忘之.⑤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⑥发书视之.,信吉⑦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⑧于是伯禽率师伐之.于肸⑨使太保召公先之.洛相土⑩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A.①③/②④⑥⑧⑩/⑤/⑦⑨B.①③⑨/②④⑥⑧/⑤/⑦⑩C.①③⑦⑨/②④⑥⑧/⑤/⑩D.①③⑦/②④⑥/⑤⑧/⑨⑩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之”字用法的辨析。
①③句中“之”是结构助词“的”;②④⑥⑧⑩句中的“之”作代词用,并且都是作它前面的谓语动词的宾语;⑤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⑨句中的“之”是动词,“到”的意思。
高中语文《史记》综合练习2 苏教版 选修7

语文苏教版选修教材7《史记》综合练习2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荟.萃杂烩.脍.炙人口市侩.嘴脸 B.茎.叶颈.项经.年累月泾.渭分明C.悲怆.寒伧.沧.海桑田踉踉跄.跄 D.禅.让阐.释箪.食壶浆殚.精竭虑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裨将博客秀外惠中养虎遗患 B.按揭入赘百感交急作壁上观C.倨傲合龙四面楚歌风声鹤唳 D.圭臬渐染天做之合偃武修文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与其他国家的同类系统不同,瑞典的“网络防务”体系是以因特网为,而不是建立一个新的军事网络。
②“永远的丰碑”记录着烈士们在血雨腥风的年代里,凭着坚强的信念和的意志坚持斗争不动摇的英雄事迹。
③尽管上半年国际干散货市场运价一直走低,但“中海发展”却风景这边独好,上半年经营业绩没有下滑,实现了强势增长。
A.依附坚韧非但/反而 B.依附坚忍不但/而且C.依托坚忍非但/反而 D.依托坚韧不但/而且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他最初创业时经济拮据,几乎是手无寸铁....,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成为这个小镇最著名的民营企业家。
B.保护知识产权不可能一挥而就....,政府还面临着法律执行、机制、资源、教育等问题,仅仅通过几个法律文件还不够。
C.“养老保险”保费比较高,选择不当,很容易成为经济负担。
因此,专家呼吁:选择“养老保险”,要点之一就是量入为出....。
D.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下,做生意应讲诚信,像那种“人凭一张嘴,货卖一张皮...........”的靠蒙骗顾客来赚钱的做法是愚蠢的。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历史提供的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能力检测(二)(本试卷满分60分,时间90分钟)一、知识积累(共21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字形和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巡狩.(shòu)沟淢.(xù)陂.九泽(bēi) 断垣.残壁(yuán)B.践阼.(zuò) 田筹.(chóu)度.九山(dù) 骄奢淫逸.(yì)C.湍.悍(zhuān) 衍.溢(yǎn)飨.其利(xiǎng) 川壅必溃.(kuì)D.蓟.北(jì) 僭.端(jiàn)相.齐国(xiāng) 殷.鉴不远(yīn)解析:选A。
B.筹—畴,“度”读duó;C.“湍”读tuān;D.“相”读xià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B.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驽马十驾,功.在不舍C.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伯尔教其所爱者相.驽马D.女其往视.尔事矣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解析:选C。
A项,名词,惩罚;动词,诛杀。
B项,功效;成功。
C项,察看,考察。
D项,办理;比较。
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女平水土,维是勉之.卜居焉,曰吉,遂国之.B.我以.其璧与圭归南面倍依以.朝诸侯C.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氵侵D.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信.有,昔周公命我勿敢言解析:选C。
A项,助词;代词。
B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
C项,连词,表承接,就。
D项,动词,相信;副词,确实。
4.下列选项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②九山刊旅,九川涤原③太公、召公乃缪卜④薄衣食,致孝于鬼神⑤坠天之降葆命⑥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⑦淮夷、徐戎亦并兴反⑧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A.①③⑤⑥B.②③④⑦C.②⑤⑥⑧D.①④⑦⑧解析:选C。
②原,通“源”;③缪,通“穆”;⑤葆,通“宝”;⑥归,通“馈”;⑧道,通“导”。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组是()A.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B.四方之民罔不敬畏..C.中国..赐土姓D.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解析:选B。
A.百姓,古义为百官;C.中国,古义为九州之中;D.难处,古义为难行的地方。
6.与“卑.宫室,致费于沟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B.南.面朝天下C.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D.以明示小子不敢臣.周公也解析:选C。
例句中“卑”和C项中的“定”都是使动用法,译为“使……低劣”“使……安定”。
A项,伤,为动用法,为……悲伤;B项,南,名词作状语,向南;D项,臣,意动用法,以……为臣子。
7.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威重于诸侯A.大木尽拔B.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填决河C.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D.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解析:选D。
D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
A.被动句;B.定语后置句;C.判断句。
二、同步阅读(共1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列选文,完成8~11题。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
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
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
六府甚修,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
中国赐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
天下于是太平治。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兴:兴旺B.薄衣食,致.孝于鬼神致:表达C.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攸:就D.咸则.三壤成赋则:标准、准则解析:选A。
兴:征集。
9.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维禹之功,九州攸同。
光唐虞际,德流苗裔……作夏本纪第二。
”以下四句话,表现“禹之功德”的一项是()A.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B.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C.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D.中国赐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解析:选B。
A、C项,写其具体行动,而非功德;D项,说的是帝舜。
10.下列对这段文字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叙述了大禹奉尧帝之命,治水定九州,造福百姓的故事。
B.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夏禹是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C.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主要是怕自己和父亲一样受到惩罚。
D.大禹治水,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远古时期人类前赴后继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拼搏精神。
解析:选D。
A.“奉尧帝之命”错,应为奉舜之命。
B.从节选文段看不出“帝王形象”。
C.“主要是怕”说法错。
1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禹为先父伯鲧因治水无功而受严惩深感痛心,因此劳身苦思,在外十三年,经过自己的家门也不敢进入。
(2)于是舜帝赐给伯禹一具玄圭,用它向天下宣告大功告成。
三、拓展阅读(共13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赵高案治李斯。
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
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
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
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
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
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
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
三者已行,天下不听。
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
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
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辨,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赦之。
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
逮.秦地之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
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
罪一矣。
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
罪二矣。
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
罪三矣。
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
罪四矣。
更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
罪五矣。
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
罪六矣。
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
罪七矣。
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
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
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
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
奏当上,二世喜曰:“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斯出狱,与其中子【注】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注】中子:次子。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厚赋天下,不爱.其费爱:爱护B.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狱:牢狱C.榜掠.千余,不胜痛掠:拷打D.逮.秦地之狭隘逮:及时解析:选C。
A.爱:吝惜。
B.狱:案件。
D.逮:及,至。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①吾以.忠死,宜矣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①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C.①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②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D.①幸二世之.寤而赦之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解析:选A。
A.介词,因为。
B.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
C.代词,这样/代词,他们。
D.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斯在狱中想到关龙逢、比干、伍子胥这些才智过人的臣子都很忠诚,却被夏桀、商纣和夫差杀死,所以自己尽忠而死是死得其所了。
B.李斯认为二世治国无道,竟不顾后果杀死亲兄弟自封为皇,残害忠良,重用奸臣,大规模修建阿房宫,对百姓横征暴敛,其治必不长久。
C.李斯在狱中上书时采用正话反说的手法,故意给自己罗列了七大罪状,以让奏书能够顺利地上报二世,希望二世能觉察醒悟并赦免他。
D.李斯虽遭受严刑拷打,但仍不顾一切地以实情对答,他自恃口才好,有功于朝廷,即使二世派人验证他也不改口供,终于获得二世的欢心。
解析:选D。
李斯屈打成招,后因赵高派假御史、谒者、侍中前往审讯时说实情而再次被拷打,因而在二世派人去核实案情时也不敢说实话。
最后获得二世欢心的是赵高。
15.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李斯被拘捕捆绑,关在监狱中。
(2)尊重大臣,提高他们的爵位,来稳固他们同秦王的亲密关系。
参考译文:赵高查办李斯。
李斯被拘捕捆绑,关在监狱中,仰天长叹道:“可悲啊!无道的昏君,怎能替他出谋划策呢!从前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
这三个臣子,难道不忠诚吗,然而却免不了一死,他们虽然尽忠而死但是所忠心的对象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