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录》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金石录后序读后感

金石录后序读后感

金石录后序读后感读完《金石录后序》,心里像是被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杂陈。

李清照和赵明诚这对伉俪,他们对于金石文物的痴迷与热爱,真真是让人感叹不已。

这篇序里,李清照详细地讲述了他们夫妻二人收集金石的种种经历,那可不是一般的艰辛呐!他们省吃俭用,只为了能买到一件心仪的文物。

有时候,为了一幅字画、一尊铜器,不惜跑遍大街小巷,甚至跟卖家软磨硬泡,就为了能把宝贝收入囊中。

我仿佛能看到李清照和赵明诚在那喧闹的集市上,眼睛发亮地盯着一件古物,满心欢喜又小心翼翼的模样。

记得有一次,他们听说有个老者手中有一幅珍贵的字画要出售。

那可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宝贝啊!夫妻俩二话不说,匆匆赶去。

到了地方,才发现老者要价颇高,远远超出了他们当时的预算。

可他们哪肯轻易放弃,赵明诚拉着老者好说歹说,李清照在一旁也是满脸恳切。

最终,老者被他们的诚意打动,稍微降低了些价格,夫妻俩欢天喜地地把字画捧回了家。

回家的路上,两人就像孩子得了糖果一般,兴奋得不行,一路都在讨论着这幅字画的精妙之处。

还有一回,李清照偶然在一个小角落里发现了一尊小巧玲珑的铜鼎。

那铜鼎虽然有些破旧,但上面的纹路和造型却透露出一种古朴的韵味。

李清照一眼就相中了,可卖家却不识货,把价格压得极低。

李清照生怕卖家反悔,赶紧付了钱,抱着铜鼎就往家跑。

回到家,赵明诚看到她那副着急忙慌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起来。

两人仔细端详着这尊铜鼎,越看越喜欢,感觉就像捡到了天大的宝贝。

他们的家,也因为这些金石文物变得格外特别。

每个角落都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宝贝,有的放在架子上,有的摆在桌子上,有的甚至就随意地堆在地上。

朋友们来做客,看到这满屋子的金石,都惊叹不已。

而李清照和赵明诚呢,则会兴致勃勃地给朋友们介绍每一件宝贝的来历和故事。

然而,命运却没有一直眷顾他们。

随着金兵入侵,战火纷飞,他们不得不带着这些宝贝四处逃亡。

那场景,真是让人揪心。

李清照写道:“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

关于金石录的评价

关于金石录的评价

关于金石录的评价
《金石录》是宋代曾巩所著的一部珍藏篆刻集录,共有五百卷。

这部作品在历史文献的整理和保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收集了大量的古代字画、真迹,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评价。

《金石录》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部相对完整的古代艺术作品的资料库,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历程。

同时,通过曾巩的整理和评价,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古代艺术的独到见解和鉴赏力。

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保存的困难,《金石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它的记录方式比较简单,对一些重要作品的描述和评价不够深入;同时,由于历史变迁和人为破坏等因素,一些作品的信息已经不完整或者丢失。

总的来说,《金石录》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资料,并对后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校勘、整理和补充,以便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潘祖荫珍藏孤本《金石录》

潘祖荫珍藏孤本《金石录》

潘祖荫珍藏孤本《金石录》北京图书馆藏《金石录》上的藏书印“津逮楼'宋刻版《金石录》,上海图书馆藏晚清重臣、书法家潘祖荫(1830—1890),嗜好收藏字画、青铜器、书籍和金石等,以所藏“滂喜斋”善本书籍和“攀古楼”青铜器,而闻名于世。

凭借丰厚的学养和经验,潘祖荫练就了鉴赏古玩的火眼金睛,在晚清收藏界有“潘神眼”的美誉。

潘家为苏州的藏书世家,潘祖荫的祖父——清代大臣、乾隆五十八年(1793)状元潘世恩(1769—1854)的“留余楼”拥有藏书数万卷。

潘祖荫承袭了藏书的乐趣,最喜爱收藏宋元版本和抄校本,在政事之余致力于搜求各种善本,而长期在京城做官,又为他的古籍收藏提供了比别人更多的优势。

所以,潘祖荫的“滂喜斋”以丰富的藏书称雄江南。

在潘祖荫的所有藏书中,以宋本《金石录》尤为著名。

《金石录》三十卷,是赵明诚仿照欧阳修《集古录》的体例编撰的。

赵明诚去世后,其夫人李清照携书稿在战乱中颠沛流离至临安,花费两年的时间整理定稿刊行。

相传,在南宋时期此书曾刻过两次,一为孝宗淳熙间(1174—1189)龙舒郡斋刻本,一为宁宗开禧元年(1205)浚仪赵不谫刻本,但皆早不显于世。

《金石录》一书,著录赵明诚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我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

《金石录》前为目录十卷,后为跋尾二十卷,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影响甚为深远。

书中“金石录后序”一文,是李清照追忆赵明诚之作,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婉约情致,不知打动过多少读书人。

在藏书界,有谁能得到这本书,就足以傲视其他的收藏家,可见此书之珍稀。

但《金石录》自明代以后,就仅见抄本流传,渐渐失去了原书的真面目。

直至清代初年,浙江嘉兴藏书家冯文昌意外获得宋刻本十卷《金石录》,虽是残本,却已经是绝无仅有的幸运了。

光绪年间,这人间孤本《金石录》归于潘祖荫,他大喜过望,特请篆刻大师赵之谦刻“金石录十卷人家”朱文长方印钤于书上,连称“异书到处,真如景星庆云,先睹为快。

金石录后序

金石录后序

金石录后序宋代: 李清照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父所著书也。

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鬲、盘、彝、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伪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呜呼,自王播、元载之祸,书画与胡椒无异;长舆、元凯之病,钱癖与传癖何殊。

名虽不同,其惑一也。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

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时作吏部侍郎。

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

赵、李族寒,素贫俭。

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日就月将,渐益堆积。

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

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

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

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

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

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

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甘心老是乡矣。

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

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

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

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憟。

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

遇书史百家,字不刓缺,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

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

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读李清照词当看看《金石录后序》

读李清照词当看看《金石录后序》

读李清照词当看看《金石录后序》李清照的词,与她的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都与一个人有关,这就是她的丈夫赵明诚。

她与丈夫赵明诚有着共同的志趣,这就是“金石”,所以读李清照词当看看《金石录后序》。

《金石录后序》是李清照晚年为其丈夫赵明诚所著的《金石录》一书写的跋,是篇回忆性散文,是她个人生活、家庭背景及她所处的那个动荡时代的真实反映。

全文内容如下: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所著书也。

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鬲、盘、彝、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

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

可谓多矣。

呜呼!自王涯、元载之祸,书画与胡椒无异;长舆、元凯之病,钱癖与传癖何殊?名虽不同,其惑一也。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

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礼部侍郎,候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

赵、李族寒,素贫俭。

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

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日就月将,渐益堆积。

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

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

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

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

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

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

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故能纸札精緻,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

《金石录》后序原文及翻译(2)原文

《金石录》后序原文及翻译(2)原文

《金石录》后序原文及翻译(2)原文我在建中辛巳年间,嫁到了赵家。

明诚当年21岁,还在太学当学生。

我们两家都是寒族,向来清贫简朴。

每月初一、十五,明诚都请假出去,把衣服押在当铺里,取五百铜钱,走进大相国寺,购买碑文,回到家中,我们面对面地坐着,展玩碑文,自己觉得很像远古时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样自由和快乐。

曾记得崇宁年间,有一个人拿来一幅南唐徐熙所画的《牡丹图》,要二十万钱才肯卖。

当时就是贵家子弟,要筹备二十万铜钱,也很不容易啊!我们把它留了两夜,终于因为想不出法子而还给了他。

我们夫妇俩为此惋惜怅惘了好几天。

后来我们回青州故乡闲居了十年。

仰有所取,俯有所入,衣食富足有余。

明诚又接连做了莱州和辎州的太守,把他的全部薪俸拿出来,从事书籍的刻写。

每得一本,我们就一起较勘,整理成集,题上书名。

我天性博闻强记,每次吃完饭,和明诚坐在归来堂上烹茶,指着堆积的书史,说某一典故出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猜中与否决定胜负,作为饮茶的先后。

猜中了,便举杯大笑,以至把茶倒在怀中,起来时反而饮不到一口。

甘心在这样的环境中过一辈子!所以我们虽处于忧患贫穷之中,而胸中的志愿从没有屈服过。

收书的任务既已完成,就在归来堂中建起书库,把大橱编上了甲乙丙丁的号码,中间放上书册。

如需讲读,就拿来钥匙开橱,在簿子上登记,然后取出所要的书籍。

我有时把书籍损坏或弄脏了一点,他定要给以批评,并责令揩完涂改,不再像过去那样平易和蔼了。

我性子实在忍耐不住,就想办法不吃第二道荤菜,不穿第二件绣有文彩的衣裳,头上没有明珠翡翠的首饰,室内没有镀金刺绣的家具。

遇到诸子百家的书籍,只要字不残缺、版本不假的,就马上买下,储存起来作为副本。

于是罗列在几案上,堆积在枕席间,我们意会心谋,目往神授,这种乐趣远远超过声色狗马之上。

今天无意之中翻阅这本《金石录》,好像见到了死去的亲人。

因此又想起明诚在莱州静治堂上,把它刚刚装订订成册,插以芸签,束以缥带,每十卷作一帙。

现在他的手迹还像新的一样,可是墓前的树木已能两手合抱了,悲伤啊!从前梁元帝萧绎当都城江陵陷落的时候,他不去痛惜国家的灭亡,而去焚毁十四万册图书;隋炀帝杨广在江都遭到覆灭,不以身死为可悲,反而在死后把唐人载去的图书重新夺回来。

2024年金石录后序读后感

2024年金石录后序读后感

2024年金石录后序读后感《金石录》是中国古代文献中一部重要的书籍,记录了中国金石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文物的珍贵价值。

根据您的要求,我为您撰写一篇关于《金石录》后序的读后感,希望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金石录》作为对中国古代金石文化的全面梳理和总结,向读者展示了它们的重要性和独特魅力。

在阅读《金石录》的过程中,我对中国的金石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不仅感叹其博大精深,更为其内涵和文化价值所折服。

首先,读《金石录》使我深刻理解到金石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支。

通过对金石文物的收集、鉴赏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变迁,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文化底蕴。

《金石录》详细地介绍了各个历代的金石文物,记录了它们的文字、题识和印章等重要信息,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每一块金石所代表的历史时期和艺术风格,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其次,《金石录》不仅仅是一本记录金石文物的书籍,更是一部艺术之书。

作者通过对各个时期的金石作品的细致观察和详实描述,使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无论是在文字雕刻还是图案构图上,每一块金石都蕴含着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和研究,我们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深入感受到中国绘画、篆刻等艺术门类的博大精深,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特色。

同时,读《金石录》也使我对金石文物的收藏和保护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古代金石作品遭受了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的威胁,面临着丧失和破坏的风险。

因此,对金石文物的收藏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金石录》中提到的精选金石文物,很多都是珍贵的国宝级文物,它们的保存不仅仅事关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也事关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阅读《金石录》,我深刻认识到保护金石文物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不仅仅是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责任,更是每个人都能够为之做出贡献的事情。

·读《金石录后序》随感

·读《金石录后序》随感

·读《金石录后序》随感闲于室内,偶读易安金石录后序,感叹随际,故书于文记之。

吾今九月即三十矣,前岁岁恍惚梦记,求学止于二十,后入于社会奔之工作,止今十年。

展转辛历,荣辱皆尝,四、五年前随父经商,炎凉世事,识人无数,然多见利而忘义,求名实为求利者,世风日下,唯金钱名誉是其人之根本,岂皆商者独有邪?观清照之文,始知世有风雅者不虚,实文者与商者不同?抛兼两得身份者勿论。

本源之文人,实在是有令人向往的精神生活境界。

宋徽宗建中辛巳,清照嫁于明诚,夫妇相偕,诗书画古玩渐积数室,"摩玩舒卷,指摘庇病,夜尽一烛为率。

甘心老是乡矣!"此话令无数后人读之谈之,心慕不已。

志同而道合,乃为夫妻之大幸,甘于白头携老而不复言,人间之至乐不过如此。

岂靖康之乱,国破家何以安?颠沛流离,金石书卷无奈散失于途中,心痛不已,非读书人不能体会之,就如琴者,琴之失,痛哭何能少安?夺其命已。

祸不单行,明诚感疫于上殿途中,行在之地病于膏肓,八月竟以终。

清照怎不肝胆俱裂,痛不欲生?然念明诚之至爱,虽年过四旬,仍南迁投亲,将金石书卷转运于稍安之境,其间繁难,世人皆知。

何堪战乱之国,烟飞之地,无奈之下又散失弃之无数,加之小人侧目计于贪之,盗贼唯货之取利,清照所存金石书画者,十之去八九。

读之令人心痛感怀不已。

这也罢了,世竟有毒妒之小人,已之不得有,竟散于流言--污清照献宝于金,清照思或流散于战乱途中,不如进献所爱于朝庭,物或得以存,兼以自白,清照也只有这条路可走了。

可怜这些珍奇文物,在领土尚不能保卫的政府面前,后果也只能流入贪欲权势者手中。

金石书画,情之所爱,性之所钟,非懂者神往者不能品其味。

可在世人眼中,清照之珍爱(金石书画),价值何止千金?故贪欲求之,盗之抢之权要之,不过货其钱耳。

可惜文物文化丧之毁之于俗子!清照思明诚之在天上,想金石书画散于乱世,明诚墓木已拱,怎又不悲夫流涕?清照作于此文,怀明诚与其之所爱,亦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可谓伤感时事深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石录》读书笔记
《金石录》后序,是李清照在其夫君赵明程死后为其题写的。

我们所知道的李清照是宋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女词人。

人们曾赞誉她:词史上男有李后主,女有李清照。

此二李皆是吾最爱。

除了在词上面的成就,另一个让人们津津乐道地便是她和她老公的金石爱好。

他们收集古代的字画、真迹。

用李清照的话来说,已到了痴狂的地步,常常摩挲而不能自已。

我用了两天的时间反复,诵读这篇序,每一遍都让我哭的不能自已。

一些清照生活的片段,劈开近千年的岁月迷雾,活灵活现的在我面前上演。

每每读她记叙的事情,我仿佛自己是站在玻璃窗外的看客,里面的清照活生生的生活着。

似乎一切不是很远,似乎她还没走。

在这样一个有雨的傍晚,我象是对一个老朋友的回忆。

清照一开篇对一生痴迷金石貌似顿悟,其实不过是内心挣扎彷徨后的坚定罢了。

她看似对自己的这种癖好的怀疑,实质是她想告诉我们这一生,这样做,她无怨无悔。

我不免想到自己,其实我跟她何曾不相似?我也追求内心的那种诗意,可是在这个社会里,诗意到哪里去寻?我自知自己的痴,可怎能放弃?所以我理解清照,她虽抱怨貌似顿悟,可是她不会放弃自己的追求。

痴,一旦上瘾便不再能够回头。

有人说:要了解李清照,就必须读她的这篇序。

诗词中
的李清照,是一个多愁善感,美丽有才华的女子,而这篇序则让我看到一个现实中的经历酸甜苦辣的女人。

如果词是认识她的名片,那么这篇序则是见到了她的人。

是的,活生生的一个人,我似乎看到了当年她入嫁明程的情景,一个是礼部员外郎的闺秀,一个是吏部侍郎的公子,门当户对,这在当时父母包办的婚姻里,该是多么让人羡慕的一对啊。

婚后的生活更是让我看出她们的伉俪情深,其实她们的共同的爱好——金石书画,正是夫妻感情的融合剂啊。

“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夫唱妇随,其乐融融,如在眼前,不觉让我潸然泪下。

最让我感动的一幕还是她们饭后,一边品茶,一边游戏。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1000年的时间尘埃掩埋不了我超越时空的想象,我似乎看到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

真是让人叹惋!她们这种高雅的情趣,让清照往往不能自已,她也说“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我看了何尝不觉得呢?今生如能遇象这样的对象,足亦。

读到后面,心里总觉得闷痛,似有什么涌不出来,只等到眼泪出来了,心情才好受点。

明程死后,我不知道清照如何禁起这份伤,她生命的一分一秒已经过去,即使我能体会
她心理的苦楚又能怎样?我始终安抚不了当时的她。

于是她病了,病的只剩下一口气在。

清照还是拼命的把余生花费在金石书画上。

只到有一天,偶然读到她和明程收集的书籍。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

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

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

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十卷耳。

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清照读明程的卷宗时,明程的题跋墨迹似乎还未干,可人已不在,墓前的树木已粗的抱不过来了。

悲啊,清照,我今天读你的序,何尝不是当时你的心境?文在情在,可人呢?伊何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