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地质调查项目的技术要求和工作要点 工作部署

合集下载

农田工程踏勘方案

农田工程踏勘方案

农田工程踏勘方案序言农田工程踏勘是农田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它能够直接影响到农田工程施工和最终效果。

本方案主要对农田工程踏勘的目的、内容、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期能够为农田工程设计提供科学、全面的依据。

一、踏勘目的农田工程踏勘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农田环境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为农田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了解踏勘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性质等基本情况;2.掌握踏勘区域的农业发展现状、农田资源利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3.查验踏勘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承包情况、农田基础设施情况等相关信息。

二、踏勘内容1.地理环境:包括踏勘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

2.土壤环境:包括踏勘区域土壤的类型、质地、肥力等。

3.水文环境:包括踏勘区域的水资源情况、水质情况等。

4.农业环境:包括踏勘区域的农业生产现状、农田资源利用情况、耕地面积、作物种植情况等。

5.农田基础设施:包括踏勘区域的水利设施、排灌设施、农田道路等基础设施情况。

三、踏勘方法1.实地踏勘:采用实地踏勘的方式,深入农田工程的设计区域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勘察。

2.调查访问:通过走访农户、农田工程项目管理部门等相关单位,了解踏勘区域的实际情况。

3.测量取样:对踏勘区域进行必要的测量,并采集土壤、水质等样品进行分析。

四、踏勘步骤1.确定踏勘区域范围和重点区域。

2.进行地理环境的踏勘,了解踏勘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情况。

3.进行土壤环境的踏勘,掌握踏勘区域土壤的类型、质地、肥力等情况。

4.进行水文环境的踏勘,考察踏勘区域的水资源情况、水质情况等。

5.进行农业环境的踏勘,了解踏勘区域的农业生产现状、农田资源利用情况等。

6.进行农田基础设施的踏勘,查验踏勘区域的水利设施、排灌设施、农田道路等基础设施情况。

五、踏勘注意事项1.踏勘人员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严格遵守踏勘区域的安全规定,确保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

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

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
《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以下简称本规程)针对污染地质环境的变化,具体规定了耕地质量的监测理念、技术要求、监测流程以及数据处理成果等内容。

一、耕地质量监测理念
1.正确认识耕地质量监测的重要性:耕地质量监测是识别、研判土壤和地下水及其环境因素变化、评估污染危害状况以及保护土壤环境资源的重要工程。

2.使用适当的监测技术:要根据监测污染物的不同性质,选择正确的监测技术,以保证监测结果的满意真实性。

二、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要求
1.采样要点的选择:要结合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空间布局;并采用多样性的采样方式(将半颗粒和全部颗粒采样有机结合起来),以得出最准确的结果。

2.采集适量的新鲜样品:要收集新鲜样品,在采集站点,不得有明显的污染物场景。

三、耕地质量监测流程
1.完成准备工作:订购必要的技术装备,并对监测环境进行确认;
2.实施采样和分析:按照规定的采样样品、样品寄送、样品处理及分析的流程进行;
3.综合处理数据:根据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综合判断;
四、耕地质量监测成果
1.按照规定的理应值,控制不符合耕地质量标准的污染物:根据监测成果,判断污染物浓度是否达到规定的理应值,以确定相关污染对耕地质量的影响程度;
2.分析危险区域地面或地下水的污染状态:根据污染物测试结果,分析土壤、地面水、地下水,或蔬菜相关污染物的超标情况,以及是否影响人体健康,以及具体污染物类别和浓度情况等等。

关于开展农业生态地质工作的实施方案

关于开展农业生态地质工作的实施方案

农业生态地质监测与管理
地质环境监测网络
建立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监测网络 ,实时监测农业地质环境的变化 ,为农业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提供
科学依据。
数据管理与分析
对监测数据进行管理、整合和分 析,掌握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的动 态变化特征,为政府决策部门提
供决策支持。
公众参与与宣传
加强农业生态地质知识的普及和 宣传,提高农民对农业生态地质 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形成全
农业地质资源潜力评估。综合 分析农业地质资源的数量、质 量和开发利用条件,评估其利 用潜力,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 供资源保障。
03
农业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
防治农业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对农业区域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 估,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
为农民提供安全的生产环境。
防治措施
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防止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 质灾害的发生,保护农田和农业设 施。
土地利用方式评估。调查和 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如 轮作、连作、休耕等)对地 质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壤质 量、水资源、生态平衡等方 面。
农业生态环境地质评价
目标:评价农业生态环境的地质适宜 性。
目标:识别农业生态环境中的地质灾 害风险。
农业生态适宜性评价。基于地质、地 貌、水文地质等条件,评价农业生态 环境的地质适宜性,为农业生产布局 提供科学依据。
THANKS
感谢观看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地质工作可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可 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开展农业生态地质工作,了解土壤污染状况,采取相应措施进 行治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地质调查工作实施方案

地质调查工作实施方案

地质调查工作实施方案一、前言。

地质调查是对地质构造、岩性、矿产资源等地质信息进行系统采集、整理和研究的工作,是地质勘查和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

为了有效开展地质调查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本方案旨在明确地质调查工作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为地质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指导。

二、目标。

本次地质调查工作的目标是全面了解调查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层特征、矿产资源分布情况,为区域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三、内容。

1. 地质构造调查。

地质构造调查是地质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对区域构造特征、构造变形、构造运动历史等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为后续地质勘查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2. 地层特征调查。

地层特征调查是对地质地层的岩性、岩性特征、地层厚度、地层分布等进行详细调查,为区域地质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3. 矿产资源调查。

矿产资源调查是为了全面了解调查区域的矿产资源类型、分布规律、储量量质等情况,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4. 地质灾害调查。

地质灾害调查是为了全面了解调查区域的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律、危害程度等情况,为地质灾害防治和灾害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五、方法。

1. 野外地质调查。

野外地质调查是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环节,调查人员需深入调查区域,进行实地观察、采样和测量,获取真实可靠的地质数据。

2. 实验室分析。

采集的地质样品需进行实验室分析,包括岩矿鉴定、地球化学分析、同位素测定等,获取更加精确的地质数据。

3. 资料整理和研究。

对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获取的地质数据进行整理和研究,形成地质调查报告,为后续地质勘查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六、步骤。

1. 调查区域确定。

根据地质调查的目标和任务,确定调查区域范围和重点调查区域。

2. 调查计划制定。

制定详细的地质调查计划,包括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步骤、调查人员配备等。

3. 野外调查。

组织调查人员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工作,采集地质样品,进行实地观察和测量。

农业地质调查报告

农业地质调查报告

农业地质调查报告农业地质调查报告一、引言农业地质调查是指对农业生产所需的土壤、水源、气候等地质要素进行系统观测和分析的过程。

本报告旨在对某地区的农业地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二、地理背景本调查地位于某省的农业重点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22摄氏度,年降水量为1200毫米。

该地区地势平坦,土地面积广阔,适宜发展农业。

三、土壤调查1. 土壤类型经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本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为黄壤和红壤。

黄壤属于酸性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宜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

红壤属于中性土壤,贫瘠但透水性良好,适宜种植茶叶、柑橘等作物。

2. 土壤质地本地区土壤质地以砂质和粘质为主,其中砂质土壤适宜蔬菜和花卉的种植,而粘质土壤则适宜水稻和小麦的种植。

土壤中的粘粒含量较高,对水分保持能力较好,但排水性较差,需要进行适当的水利工程建设。

四、水源调查1. 地下水资源经过地下水勘探和水质测试,本地区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水质优良,适合用于灌溉和养殖。

地下水位较浅,方便开采利用。

然而,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和污染,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

2. 表层水资源本地区拥有丰富的河流和湖泊,表层水资源丰富,适宜用于灌溉和养殖。

然而,由于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不平衡,导致部分地区水源短缺,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配。

五、气候调查1. 气候特点本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年平均气温适宜农作物生长,但气温波动较大,需要注意防寒保暖和防暑降温。

2. 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本地区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气温升高和降水变化可能会对农作物生长和灌溉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适应措施,如调整种植结构、改进灌溉方式等。

六、农业地质调查的意义和建议农业地质调查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保障,它能够为农民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本地区具备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新版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

新版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

新版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地质调查项目的质量检查是保证地质调查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地质调查项目的质量,各地矿产资源部门将原有的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进行了修订和更新,制定了新版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

以下是新版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的主要内容:1.调查程序和计划(1)项目调查程序和计划合理,包括前期准备、现场调查、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制等各个环节,确保调查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项目调查程序和计划符合相关地质调查规范和标准,且能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调查设备和仪器(1)调查设备和仪器应符合相关技术要求,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调查设备和仪器应经过校准和检测,确保其正常工作状态。

3.调查员资质和培训(1)调查员应具备相应的地质学、岩矿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且具备一定的调查经验。

(2)调查员应进行规范的培训,了解新版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并掌握地质调查技术和方法。

4.调查记录和数据处理(1)调查记录应详细、准确、完整,包括现场观测、采样、测量等各个环节的记录。

(2)调查数据应经过科学的处理和分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5.调查报告(1)调查报告应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编制,包括调查的目的、范围、方法和结果等。

(2)调查报告应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读性,能够真实反映调查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结果。

6.质量监督和检查(1)地质调查项目应进行定期的质量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确保调查工作的质量。

(2)质量监督和检查应由专业的地质调查机构或人员进行,遵循科学、公正、客观的原则。

新版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的修订和更新,进一步提高了地质调查项目的质量,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各地矿产资源部门应根据新版要求,加强对地质调查项目的质量检查和监督,提高地质调查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同时,调查单位和调查员也应不断学习新版要求,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调查水平,为地质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农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

农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

农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引言:农用地的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估可以帮助农民和农业机构了解土壤的健康状况,提高土壤管理措施,防止土壤污染和环境破坏。

本文将介绍农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指南,帮助农业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

一、调查目的和指标农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的目的是了解土壤环境状况,评估土壤质量,提供科学依据用于制定合理的土壤管理方案。

调查指标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蓄积态养分含量、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物等。

二、调查方法和步骤1.采样点的选择和布局调查前需根据农用地的类型和分布情况,在农用地区划分出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功能区,并根据统计学原理制定采样点的数量和位置。

采样点的布局要考虑目标农用地的空间分布特点,如有机农地、化肥农地、灌溉农地等。

2.采样方法采样时应随机选取采样点,以尽可能代表目标农用地的土壤特征。

每个采样点应取足够数量的土壤样品,混合均匀后形成一个复合样。

采样深度应根据不同农用地类型确定,一般为农田耕层深度(0-20cm)。

3.样品处理采样回实验室后,样品需进行处理。

首先需剔除杂质和可见的植物残留物,并根据需要进行空气干燥或低温干燥。

保持样品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

4.测量和分析指标测量和分析的指标多种多样,可根据调查目的和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常用的指标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蓄积态养分含量和重金属等。

测量方法和分析设备应该使用标准的科学方法,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数据处理和评估调查数据的处理和评估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和相关模型进行。

对比数据之间的差异,找出异常值,分析主要因素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评估结果通常采用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将多个指标进行加权计算得到最终的评估结果。

三、调查评估结果的应用农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结果可用于:1.制定农用地土壤管理方案:根据土壤环境的特点和问题,制定相应的土壤管理措施,如施用有机肥料、调整土壤酸碱度、补充养分等。

地质调查项目实施方案

地质调查项目实施方案

地质调查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地质调查是为了解地质构造、地质成因、地质资源和地质灾害等情况,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次地质调查项目旨在全面了解目标地区的地质特征,为相关工程建设、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和技术支持。

二、项目目标。

1. 全面了解目标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质成因、地质资源和地质灾害等情况;2. 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和技术支持,为相关工程建设、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3. 完成地质调查报告,对目标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和综合分析。

三、项目内容。

1. 地质调查范围,本次地质调查项目涵盖目标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质成因、地质资源和地质灾害等情况,具体范围包括但不限于XX县、XX乡镇等地区;2. 调查方法,采用田野调查、地质剖面观测、野外取样、地球物理勘探、遥感技术等多种方法,全面了解目标地区的地质情况;3. 调查重点,重点关注目标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质成因、地质资源和地质灾害等情况,重点区域包括但不限于XX山脉、XX河流、XX矿产等地点;4. 调查时限,本次地质调查项目计划于XX年XX月开始,预计历时XX个月完成。

四、项目实施。

1. 组织领导,成立地质调查项目组,明确项目负责人和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2. 调查准备,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和方案,确定调查人员和装备,做好前期准备工作;3. 调查实施,按照调查计划和方案,组织调查人员进行田野调查、地质剖面观测、野外取样、地球物理勘探、遥感技术等工作;4. 数据整理,对采集到的地质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归档,编制地质调查报告;5. 结果评价,对目标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和综合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五、项目保障。

1. 资金保障,确保项目资金的到位和使用,保障地质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2. 人员保障,保障调查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技术支持;3. 装备保障,提供必要的调查装备和工具,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4. 管理保障,建立健全的项目管理体系,确保地质调查工作的有序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地质调查技术和工作要点1我国农业地质调查进展农业地质调查是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方法为主要手段的综合地质调查工作,通过测定土壤、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湖底沉积物、海底沉积物、农作物等环境介质中元素等地球化学指标,研究元素从岩石—土壤—水—农作物(水产品)—人体的生态循环过程,实现对农业地质环境的评价。

调查成果具有“多目标”、“多领域”的应用前景,可为土壤环境治理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管护、基础地质研究、地方病防治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1国内外研究现状前苏联于1927年就成立了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对生态地球化学进行了八十多年的系统研究。

随后加拿大、美国、英国等作了大量工作。

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科学家韦伯(J.S.Webb)把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和思路引入到环境研究中。

此后几十年里,有关环境地球化学、农业地球化学、地方病与环境地球化学的关系等研究工作逐渐受到各国地球化学家的重视,先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化学元素与某种生物效应的相关性。

在广泛深入的研究工作基础上,许多国家的地球化学家普遍认识到,全国(或区域)生态地球化学填图工作可以在解决日益迫切的人类生态环境问题中发挥巨大作用。

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全国或区域性多目标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填图工作。

我国生态地球化学研究虽然起步稍晚,但成就比较显著。

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目前已覆盖了600多万km2的国土面积,在矿产勘查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随后勘查地球化学工作者利用区域化探资料,开展了农业、环境、地方病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由于区域化探资料主要涉及山区和丘陵区,使其在农业、环境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受到限制。

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组织和部署下,1999年首先在广东珠江三角洲、湖北江汉平原、四川成都盆地开展了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试点工作,其成果引起了中央、地方各级领导的关注。

自2002年3月4日国土资源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第一个省部合作协议以来,截止2008年底,农业地质调查已经在全国31个省(市、区)开展,覆盖面积达160多万平方公里,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性区域地球化学资料,根据国家和地方需求,从区域和局部两个尺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评价和应用,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1.2我国农业地质调查的主要成果我国农业地质调查主要工作有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

由省、部合作实施的农业地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主要包括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由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2005年11月,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实施方案)出资的农业地质调查主要包括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由各省出资的农业地质调查主要包括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

我国农业地质调查成果主要有以下18方面:1.获得区域54项指标高精度的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和区域地球化学特征2.获得不同成土母质、不同区域尺度的基准值数据3.不同区域尺度的碳储量数据4.土壤污染等级划分5.基础地质(地层、构造、岩体)研究6.资源潜力(固体矿产、液体矿产)评价7.土壤环境质量评价8.土壤肥力的评价9.异常物质来源与迁移转化途径10.异常元素生态效应(营养元素和毒害元素)11.农作物(水生生物)污染程度、适宜性评估12.土壤毒害元素生态风险性评估13.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种植区评价14.特殊生态地球化学环境与人群健康(地方病、富硒土壤、富镓土壤、富碘土壤)15.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16.现代农业发展区划17.生态地球化学预测预警18.调查与评价信息系统2农业地质调查工作部署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保障工程实施计划,2020年以前,广东省陆域和近岸海域(10米水深以浅)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将要全面覆盖,全省范围内逐步推进市、县、镇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

矿产保障工程所实施的农业地质调查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为主,区域或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为辅,最终实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

依据这一实施原则,我省农业地质调查项目工作部署主要如下:2.1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以多个地级市行政区为1个调查区,按照《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万)》(DD2005—1)开展土壤(表层和深层)、水(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近岸海域沉积物(表层和深层)地球化学调查,土壤和沉积物分析测试54项、水分析测试21项地球化学指标。

对区域调查所发现的各类地球化学异常进行初步的调查评价。

2.2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基础上,按照《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试行)》(DD2005—2)、《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试行)》(DD2008-05)对调查区不同生态系统(农田、城市、浅海、河流、矿山、森林)进行异常元素来源及迁移转化途径、生态效应、预警预测等评价研究,对区内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养殖区、富硒土壤区、典型生态地球化学环境与人群健康研究等进行评价。

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主要针对调查区典型性生态地球化学环境问题进行评价研究,体现调查区特色。

2.3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技术要求(试行)》(DD2008-06),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基础上,依据影响土壤质量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对调查区的土地质量进行评估。

3农业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和工作要点3.1调查评价技术标准3.1.1基础调查方面1.《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万)》(DD2005—1)2.《中国土壤普查技术》中国土壤普查办公室19923.《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1:20万)DZ/T0167-954.《1:50000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DZ/T158-955.《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万)GB/14158-936.《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DZ/T0011-913.1.2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面1.《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试行)》(DD2005—2)2.《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试行)》(DD2008-05)3.《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技术要求(试行)》(DD2008-06)4.《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5.《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GB18668—20026.《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395-20007.《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水质土壤质量标准》全国农技推广中心8.《无公害农产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NY5012-20029.《无公害农产品(食品)产地环境要求》DB32/T343.1-199910.《粮食、蔬菜等食品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标准》GB2763-8111.《无公害食品系列标准》NY5001-2001—NY5073-200112.《农、畜、水产品污染监测技术规范》NY/398-200013.《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NY/391-200014.《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981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ZB1-199916.《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17.《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18.《渔业水质标准》GB1607-8919.《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5749-852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技术导则》3.1.3样品分析测试方面1.《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万)》(DD2005—1)2.《土壤有效态成分分析标准》GBW07412—GBW07417-963.《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984.《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试行)》(DD2005—3)5.《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外部检查质量控制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国地质调查局20043.1.4数据库建设方面1.《地理信息技术基本术语》GB/17649-19992.《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DZ/T0197/-19973.《GIS图层描述数据内容标准》DDB97024.《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版)》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06-015.《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代码》GB/T13923-926.《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GB/T17296-19977.《区域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工作指南》2001-06-018.《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标准》9.《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格式》SZ1999002-20013.2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技术要求和工作要点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包含土壤、近岸海域沉积物、湖泊沉积物和水地球化学样品采集,各类介质均采集表层和深层样品。

3.2.1土壤地球化学样品采集系统采集表层和深层土壤地球化学样品。

表层土壤采集0-20cm土柱、深层采集150-200cm的土柱。

样品布设:不同地貌区样品布设方法不同。

⑴低山-丘陵区样品布设方法与水系沉积物基本一致(能控制单元格内最大汇水盆地);⑵平原区样品一般布设在采样格子中心;⑶大、中城市按照东西或南北方向布设2个采样点;⑷在江河水系发育地区样品布设于河漫滩与岸边土壤样品;⑸在水网、池塘发育地区,当小格中水域面积超过2/3时,应采集水底沉积物样品;⑹滩涂(含潮间带)按大格(4km2)布点,点位尽量布置在格子中间部位。

近岸海域滩涂样品采集(1件/4km2)需要注意与陆地土壤样品的衔接(1件/km2),采样大格布设滩涂样的,不能布设土壤样品。

采样位置:不同地貌区样品布设方法不同。

⑴低山—丘陵区,采样点选择在地形相对平缓地段或在较低洼处取样,采集可最大控制格子内的残坡积物质形成的土壤;⑵台地区,在相对低洼地段采样;⑶平原区,农业种植区和中小城区一般在格子中间采样,主要城区每一采样小格采集2件样品,大致均匀分布。

采样点主要选择在农用大田、菜地、林带地、岸坡及路边地,避开明显点状污染地段、垃圾土及新近堆积土、田坎,以采集可代表采样单元(表层为1km2、深层为4km2)的土壤物质为原则。

⑴农业区:不在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土被破坏处采样;⑵交通干道附近:在距主干道100m以外采样;⑶城镇工业区:在调查和访问当地居民的基础上采样,尽量避开新近搬运来的堆积土、垃圾土和明显已污染的土壤,如在采样范围内无法采集到自然表层土壤,选择人工改造时间较长的表层土壤(如花园、道路两边或中心绿化带土);⑷滩涂:选择海岸边物质成因是浪积物或滨海物的地段;⑸深层土壤不得采集残积土和风化土。

注意事项:⑴样品采集-晒干-加工-组合过程要做好防污措施;⑵记录准确完整(除按代码填写外,还需要填写采样单元内的地质、土壤、土地利用等相关信息);⑶GPS航迹要及时保存与汇总;⑷资料整理规范化(完善记录卡、记录卡录入电脑);⑸图件编制标准化(工作手图、实际材料图、样品组合图等);⑹质量监控有效(跟班检查、实地抽查和室内资料抽查,三级质量检查记录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