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练习:专题十二 散文阅读 12-5-1
2020届高考语文总温习课标版练习专题十二散文阅读1251

(202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四堡雕版冯骥才①内心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朝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
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老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
我喜爱建安①图书的民间感。
它自始就效劳于平民公共,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爱好与审美观念融入坊间。
明代以来,杭州、苏州,和接踵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
公共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别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和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
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质朴的气质即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但是,建安图书真正的福分,是它至今还保留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
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多数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的那个“活化石”。
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址正是历史的藏身的地方。
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喧闹起来了。
只是令我吃惊的是,那个地址竟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
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屋子,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
在四堡,这种屋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
可是,不管陪同我的主人如何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想象出旧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倘假设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余一些历史的优雅。
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
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早已不三不四地改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
唯一能够见证那个地址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繁重的石缸。
(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二 散文阅读 12.1练习

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斯人独憔悴迟子建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
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
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
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
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
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
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
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
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来源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
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
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
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达到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
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
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
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但我仍要孜孜以求那辉煌。
2020届高考语文总温习课标版练习专题十二散文阅读12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奔走的大树刘江①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明白何时成了大树的驿站。
这驿站来过伟岸的松树,来过繁花似锦的野海棠,还来过秋叶如金蝶翻飞的银杏,但长那么一年短那么几个月就都走了。
不知它们从哪里来,也不知奔向何处去。
②我对树的经历确实是从奔走开始的,但那时候奔走的不是树,是我。
③小时候最怕一个人走路,但恰恰有些路却非你一个人走不行,从那时候起,我对树就有了一种无由的依托和信任。
每每提心吊胆地在那山与山、村与村之间奔跑时,只要远远地望见一棵大树,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平安感,似乎那在风中哗哗摇曳的树们真在呼喊:来,到我身旁来。
因此当我奔向那一棵棵大树时,仿佛那树也迎着我奔来。
也只有跑到那树下,我才敢歇一口气,擦一把头上的热汗。
④那时候的树是不走的。
等过上三年五载,我也长高了,胆大了,再走小时候走过的路时,发觉那些树还在,就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
⑤咱们村最大的一棵槐树得十个小孩才能合抱,树冠能占三亩地。
站在远处找咱们村,那树确实是标志。
由于它长在一片坟茔里,因此就连那树下的灌木丛也没人敢动,密密扎扎连成一片,成了鹰鹞狐兔出没的地址。
其实咱们的村子大体处在槐树的包围当中,不管从哪个方向进村,迎接你的都是一棵大槐树。
迎娶新媳妇进村时几班子吹手摆擂台在槐树下,送过世的老人搭路祭也是在槐树下;远行的人儿辞别在槐树下,回家的游子团聚也是在槐树下。
因此老人们在讲述村里发生的大事时都离不开那些老槐树。
经年累月,村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在,它们见证着村子的历史,承载着村子的信息,护佑着一村的男女老幼。
秋夜里,躺在谷场上,你能听见风通过每一棵大树的脚步,能听见树与树的对话。
⑥不只是村口,田间地头也是很有一些树的,或挺拔的白杨,或解馋的山杏,或苍劲的椿树,那树是田野的风韵。
劳累时,擦一把汗,望一眼树,心头就会生出一种慰藉和希望。
而在外人眼里,那以树为背景的劳作和歇息似乎都平增了几许田园的诗情画意。
(新课标)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12理清思路解读形象——读懂散文

专题强化训练(十二)散文阅读之理清思路,解读形象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渐丰子恺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
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
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
假使人生的进行不像山坡而像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或者像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
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
巨富的纨绔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人不感到什么强烈的刺激。
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
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
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某农夫每天早晨抱了犊而跳过一沟,到田里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它跳过沟回家。
每日如此,未尝间断。
过了一年,犊已渐大,渐重,差不多变成大牛,但农夫全不觉得,仍是抱了它跳沟。
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这牛而跳沟了。
造物的骗人,使人流连①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
人们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沟,不准停止。
自己误以为是不变的,其实每日在增加其苦劳!我觉得时辰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了。
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练习:专题十二+散文阅读+12-2-3+Word版含答案.do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耽在磁器口的光阴向狸狸离开重庆已有三年,我仍不时想起那个湿漉漉的城市,想起清晨中的南山,想起沙坪坝广场上黄昏里的行走,想起我的烟雨迷蒙的磁器口,永远的磁器口。
我已望不见它,却知道它仍旧在重庆城西,头微微偏着,左手轻轻挽着嘉陵江水。
这个曾经的水陆码头,嘉陵江下游的物资集散地,民国时期变迁成的著名瓷器产地——它因此而得名,就如此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那时候我真是青春年少,一不耐烦就将书本一推,径直走出学校后门搭车去磁器口。
磁器口的大门横立在马路中间,敞敞亮亮的,任由各式车辆在其中来来往往。
磁器口的正街从上往下,将世界剖为迥然不同的两个:半条街住着的磁器口人,靠在时间的背后,坐在低矮的檐下,嗑着瓜子,闲聊着天,不曾看三三两两过往的行人一眼,他们是磁器口的昨天;走下一段陡峭的石梯,整个繁华的热闹的磁器口闹市就近在眼前了。
茶馆是磁器口大街上旧时的影子,店堂很小,台下的人喝茶聊天,台上的艺人敲敲打打,唱着我们闻所未闻的曲子。
在离开重庆之前,我和朋友从茶馆门前经过,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在那些黑漆漆的板凳上坐上一小会儿,突然一阵接一阵砰砰的沙哑的胡琴声传来,那么近,那么真切,我的心被揪紧了,那一刻我仿佛顿悟了我从未听懂的茶馆里的音乐,我知道离别即将来临。
……我终于离开磁器口了。
尽管如此,我仍然经常想起磁器口,想起那些兜兜转转的少年往事,想起不能回去的独一无二的大学时光,想起那些耽在磁器口里的光阴。
我就这样从青春的路口路过,来来回回地路过,直到最后一次路过,从此再也没有回去。
(有删改) 1.分析第一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总领下文,引出描写对象——磁器口;②渲染了一种感伤氛围。
2.文章第三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照应前面的“离开重庆已有三年”,并与结尾相呼应,使全文浑然一体;②领起后文对磁器口的介绍。
(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二散文阅读12.3.2课件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 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 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 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 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 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 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 的最后晚餐。
第
四 部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
专
题 十
散文阅读
二
第3讲
概括内容要点 3 题型
课时 2
概括主旨(题型二)
主旨,就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作 者对人、事、景、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感情倾向。
在散文阅读题中,对主旨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二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借助背景法。借助注解,了解相关时代背景,由此推断作者的 写作意图。
[答题模板] 概述文章内容(本文通过记叙……,塑造了……形象)+写作意图 (表达了……,抒发了……情感愿望)。
【例】 (2014·湖南卷有改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粮食 学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 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 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 不可或缺的事情。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 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 由此我如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 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2020届高考语文总温习课标版练习专题十二散文阅读124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大地毕飞宇①在村落的周围,是大地。
从某种程度上说,村落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
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确实是平原,那种广漠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
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址,没有石头。
你的视线永久也没有阻隔,若是你看不到更远的地址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能看到的距离到了极限。
这句话也能够如此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能够抵达极限。
极限在哪里?在天上。
天高,地迥;天圆,地址。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
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
那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只是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
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
每一尺、每一寸都要通过你的手。
“在苍茫的大地上” ——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
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
有些情形你能够干一生,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乃至毛骨悚然。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
咱们在喝茶,抽烟,闲聊,其乐融融。
我的父亲突然问我,若是把“此刻的你”送回到“那个时期”,让你在村子里做农人,你会如何办?我想了很长时刻,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
”父亲再也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再也不说话。
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可是,我莽撞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常常犯如此的错。
父亲是“那个时期”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
我仍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何等了不起的壮举。
他老人家常常做噩梦,他在梦里高声地呼唤。
我能做的情形确实是把他老人家唤醒,赶紧地。
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
他老人家必然很享受大梦初醒时的轻松和快慰。
④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断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
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
我什么缘故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十二实用类阅读Ⅱ讲义(含解析)

实用类阅读总体要求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简释:圈定文本范围:①体裁——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②类别——中外实用类文本。
明确文本重点: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
指出考查重点:①准确解读;②筛选整合;③分析评价;④探讨。
分项考点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简释:所谓“重要概念”,是指文中涉及的各领域中的专业术语及科学原理等。
所谓“含义”,一般指其内涵与外延。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简释:“重要句子”在实用文中往往指,在内容上关系到文章主旨或某部分主要意思的句子,在结构上有总领性、总结性或过渡性作用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3)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简释:这个考点应包括三个关键词:标准、筛选、整合。
所谓“标准”,就是在“筛选”前需要明白的目的、要求和方向。
这是很重要的一步。
所谓“筛选”,就是根据“标准”,经过辨别,把相关信息提取出来。
“筛选”说明文本中信息较杂,需要根据问题核心作出选择和辨别。
所谓“整合”,就是根据标准,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整合”说明需要对于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
(4)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简释:所谓“语言特色”,即文本呈现出来的语言个性。
实用文文体不同,语言表达特色也就各不相同,如传记语言文学化,新闻语言客观而不乏生动,调查报告准确平实。
“把握文章结构”主要是理清文章思路和写作顺序,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特点;“概括中心意思”则是在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简要概括出来。
“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互为表里,往往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四堡雕版
冯骥才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
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
我喜欢建安①图书的民间感。
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入坊间。
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
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
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
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的这个“活化石”。
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
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
不过令
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
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
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
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
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
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
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
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
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
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
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⑦应该说当地还是有些有心人的。
他们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
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
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⑧其实并非如此。
直到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
四堡人穷,自然就拿它们换钱。
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一个谜。
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
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地遍地开花。
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
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
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在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失落!
⑩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
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
不过一位贩
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版子了。
”我相信他的话。
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⑪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
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
⑫那么,谁救四堡呢?
(节选自《癸未手记》,有删改) [注]①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
印刷业兴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
1.试赏析文中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现手法运用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铺陈渲染的手法,营造了破落、荒凉的环境,极其惋惜地表现四堡雕版印坊的不复存在。
2.第④段综合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好处是既能详细地介绍四堡文明的保留和存在,又能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情
感态度。
3.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对比、比喻。
将对四堡雕版文化繁盛状况的美好想象比喻为“花”“锦”,又将美好想象的破灭比喻为“灰飞烟灭”,二者对比,突出对四堡雕版现状的失望。
(2)拟人。
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表现时间过去久远,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寄寓了作者的惋惜和对当地雕版文化的追怀。
4.从遣词造句、修辞运用、句式选择角度赏析第⑤段开头第一句话的语言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善选动词、叠字,表情达意准确、生动,如“留意”“带着”“残存”“又”“高”等。
②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使句子形象优美,比喻如木雕斗拱像“鸟儿一样轻灵”,拟人如把“砖雕”“粉墙”说成“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
③长短句结合,灵活自如,又多用长句,如“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
④大量使用修饰
语修饰中心词,语言优美,如“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还有的极富幽默感,如“历史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