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人卫八版临床本科版之血液

合集下载

第八版大学医学院生理最新版课件教材-第3章血液

第八版大学医学院生理最新版课件教材-第3章血液

3.聚集
概念: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粘着。 主要参与物质: 纤维蛋白原、钙离子、血小板膜上的GPⅡb/Ⅲa 两个时相:第一聚集时相(可逆性聚集) 第二聚集时相(不可逆性聚集) 生理性致聚剂:ADP、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胺、 胶原、凝血酶、 TXA2 病理性致聚剂: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
>20%会出现严重临床症状
>30%以上会有生命危险。
二. 血液的理化特性
㈠血液的比重
全 血 比 重 为 1.050-1.060 ; 血 浆 比 重 为 1.025-1.030;红细胞比重为1.090-1.092。
㈡血液的粘度
液体的粘度是由于其内部分子或颗粒之间的 摩擦而产生的,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
肺和肾的排出??三血液的免疫学特性三血液的免疫学特性免疫系统是机体抵御病原体感染的关键系统并且还能通过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发挥免疫自稳功能能通过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发挥免疫自稳功能通过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发挥免疫监视功能
Chapter 3
BLOOD
第一节 血液生理概述 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 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一)、血细胞生成部位的迁移
1.
2.
3.
4.
5.
胚胎发育早期,由卵黄囊造血; 胚胎第二个月开始,由肝、脾造血; 胚胎中期以后骨髓开始造血 到婴儿出生时,几完全依靠骨髓造血 ; 成人只有骨髓造血有意义
(二)、造血过程
二、 Physiology of Erythrocyte 血细胞生理


三、血液的免疫学特性
免疫系统是机体抵御病原体感染的关键系统,并且还 能通过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发挥免疫自稳功能, 通过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发挥免疫监视功能。 1.固有免疫:指生物体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 中逐渐建立的一种防御功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固有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C)、 自然杀伤细胞(NK)、自然杀伤T细胞等。固有免疫 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并启动和参与 获得性免疫应答。 2.获得性免疫:是指个体出生后与抗原物质接触后产 生或接受免疫效应因子后获得的可专一性地与某种抗 原物质起反应的防御功能,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人卫版生理学---血液

人卫版生理学---血液
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 如 10%的葡萄糖溶液
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 积和形状的盐溶液。
• 注意:等张溶液一定是等渗溶液,但等渗溶液不 一定是等张溶液。输液时必须输等张溶液。如 1.9%的尿素是等渗液,但不是等张液。
晶体渗透压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
(一)血细胞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
比。
正常成年男性为40%~50%。 正常成年女性为37%~48%。
• 意义
(二)血浆
(二)血浆
水(91%~92%)
血浆
白蛋白
血浆蛋白 球蛋白
溶质(8%~9%)
纤维蛋白原
无机盐:Na+、K+、Ca2+、Mg2+、 Cl-、HCO3-、HPO42-、SO42-
正常值:300mOsm/L,相当于5790mmHg (770kPa)
单位:毫渗透克分子( mOsm)毫渗
(四)血浆渗透压
1.晶体渗透压 形成:血浆中的NaCl、葡萄糖、尿素等 (主要是NaCl)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
作用:晶体渗透压对调节细胞内外水的平 衡及维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起重要作用。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 0.9%的NaCl溶液,5%的葡萄糖溶液
细胞生成素或直接刺激红骨髓造血
3、红细胞的破坏
•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 为120天
• 衰老的红细胞被血 管中的中性粒细胞 或单核细胞吞噬;
• 也可在流经肝、脾 时被巨噬细胞吞噬。
3、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被吞噬后,Hb分 解成珠蛋白和血红素, 二者被摄取回收再利用。
临床联系:脾功能亢进时, 红细胞破坏过多,形成 脾性贫血

人卫版生理学血液生理教学护理课件

人卫版生理学血液生理教学护理课件

02
血细胞生理
红细胞生理
01
02
03
04
红细胞生成与调节
红细胞生成过程、调节机制以 及与造血干细胞的关系。
红细胞形态与功能
正常红细胞形态特征、变形能 力以及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红细胞代谢与运输
血红蛋白的合成、分解代谢以 及在氧气和二氧化碳运输中的
作用。
红细胞疾病
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等红细胞 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
THANKS
输血后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可能 与免疫反应、致热原等有关。
过敏反应
输血后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可能与过敏体质、IgE介导的过敏反 应等有关。
溶血反应
输入的红细胞被破坏而引起的反应, 可能与血型不符、免疫反应等有关。
输血相关传染病
输血可能传播某些传染病,如肝炎、 艾滋病等。因此,应严格筛选献血者 ,确保血液安全。
人卫版生理学血液生理教学护理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 血细胞生理 •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血型与输血 • 血液循环和调节
0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液中除血细胞外的 液体部分,含有水、 无机盐、葡萄糖、氨 基酸、激素和各种营 养物质。
血细胞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 和血小板,具有不同 的形态和功能。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主要神经,它 们通过释放不同的神经递质来影响心脏和血管的功能。
体液调节
激素等体液因素可以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活动,如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等可以引起血管收缩、心率加快等反应。
自身调节
心血管系统具有自身调节的能力,如局部组织缺血时,局 部组织可以释放某些化学物质来影响血管的舒缩,以适应 身体的需求。

生理学课件血液

生理学课件血液
(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①可使血浆pH值保持相对稳定;
②可使血液中缓冲系统各物质的比例恢复正常。
(三)颜色 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四)粘滞性
由血细胞、血浆蛋白的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所致
(五)血浆渗透压 血浆中所含溶质的颗粒数目成正比。
第二节 血浆
一、血浆的化学成分
血浆含水约90~92%,含溶质约8~10%。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肾性贫血)
雄激素、T3、生长素
3、红细胞的破坏 寿命120天,脾功能亢进时可发生脾
性贫血
PO2↓ RBC↓ Hb↓
成纤维细胞 内皮细胞
(主)
肝细胞(次)
雄激素 T3
生长素
三、白细胞
(一)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计数
总数:4.0~10.0×109/L
分类:中性粒细胞占50~70% 淋巴细胞占20~40% 单核细胞占3~8% 嗜酸性粒细胞占1~4% 嗜碱性粒细胞占0~1%
特征: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无关,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 关。
2.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概念: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
正常值:0.45%
正常值=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正常值=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
临床意义: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其脆性特别大;
切关系,而合成DNA需叶酸和VitB12的参与。(巨
幼红细胞性贫血)
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干细胞 ↓
早期红系祖细胞 (BFU-E)
↓ 爆式促进因子→ 晚期红系祖细胞 (CFU-E) ↓
可识别红系前体细胞 ↓
网幼红细胞 ↓
成熟红细胞

2024年度学业水平生理学第3章血液

2024年度学业水平生理学第3章血液

2024/3/23
22
06
血液循环与调节机制
2024/3/23
23
心脏泵血过程描述
2024/3/23
心动周期
01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心房与心室先后
收缩,而后舒张。
心脏泵血过程
02
可分为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等容舒张期、
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七个时期。
器官的正常功能;参与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参与机体的屏障作用。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3
27
18
05
血小板与凝血系统
2024/3/23
19
血小板结构特点和功能
无核细胞
血小板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胞质脱落下来的小块,无细胞核。
形状不规则
血小板形状不规则,常有伪足,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
2024/3/23
止血功能
血小板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 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2024/3/23
14
04
白细胞及其免疫功能
2024/3/23
15
白细胞分类及特点
粒细胞
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具有吞噬和消化病原体的作用。
单核细胞
具有吞噬、杀菌和抗原呈递作用,参与免疫应答 。
淋巴细胞
分为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 液免疫应答。
2024/3/23
2024/3/23
13
红细胞生成与破坏
红细胞生成
主要在骨髓中进行,需要铁、叶 酸、维生素B12等原料。促红细 胞生成素(EPO)是调节红细胞

《生理学基础》第三章 血液

《生理学基础》第三章 血液

缓冲血液 酸碱度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
可塑变形性是指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变形的能力。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 ,使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比增大, 在受到外力时易于发生变形。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会减弱。
1.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在血液循环 中,通过比它直径 小的毛细血管和血 窦间隙时,发生卷 曲变形,通过之后 又恢复原状,这种 特性称为可塑变形 性。
等渗溶液是指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常用的等渗溶液:0.9%NaCl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分别称为高渗溶液或低渗溶 液。
(二) 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维持细胞内外液体的平衡和保持红细胞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2.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
血液是一种在循环系统中流动的液体组织。
其生理功能: 1.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 2.具有缓冲功能 3.血液中的水分有较高的比热,有利 于运送热量,参与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 4.免疫和防御功能


水:90~92%
溶质:
血浆蛋白
白蛋白(A) 球蛋白(G) 纤维蛋白原(F)
血 液
8~10%
无机盐(电解质)
2. 渗透脆性
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这种抵抗力的大小用
渗透脆性表示。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大,说明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小; 反之若渗透脆性小,则抵抗力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称渗透脆性。
3.悬浮稳定性
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小分子物质

10人卫8版 DIC【病理生理学】

10人卫8版 DIC【病理生理学】
见于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 素、严重感染性疾病。
全身性Shwartzman 反应
1.红细胞损伤 原因:血型不符输血、免疫性溶血
机制: ① 红细胞损伤 →ADP释出 →血小板激活→血小板黏附聚集
② 红细胞膜磷脂释出→ 凝血因子浓缩→ 凝血酶生成↑
(三)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2.白细胞损伤 原因:内毒素刺激,白血病治疗 机制: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凝系统
3.血小板激活
血小板在DIC发病中 一般起继发作用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温州医学院病生教研室 王 卫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概念与分期 原因与发病机制 影响因素 分型 功能代谢变化 防治原则
上世纪50代初前 Schneider 墨西哥妇产科医生
A
凝血 功能亢进
B
纤维蛋白性微血栓 血小板微血栓
其他促凝物质入血
激活凝血系统
DIC的病因通过多种途径导致DIC发生、发展!
严重感染引起DIC(最常见)
❖ 内毒素及释放的TNF-α、IL-1
血管内皮促凝性↑
❖ 内毒素损伤内皮,暴露胶原
血小板活化聚集
❖ 释放细胞因子
激活炎性介质
损伤血管内皮

内皮抗凝↓
❖ 细胞因子 血管内皮产tPA↓、PAI-1↑
血栓溶解障碍
DIC的本质
凝血和抗凝平衡破坏!!
正常机体的凝血与抗凝血功能
正常机体的凝血与抗凝血功能 凝血系统 抗凝血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
凝血系统
凝血酶原激活物 形成
凝 血 过 凝血酶原(Ⅱ) 程
凝血酶(Ⅱa)

生理学人卫八版临床本科版之血液

生理学人卫八版临床本科版之血液
1
第一页,共55页。
血液(xuèyè)
•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 血细胞生理 • 生理性止血 • 血型(xuèxíng)和输血原则
2
第二页,共55页。
病例(bìnglì)——缺铁性贫血
• 患者男性,30岁,因连续两周间歇性排黑便就诊。患者上腹 部不适两年多,疼痛一般傍晚时开始,午夜发作更频繁,有 时从睡眠中疼醒。进食或者服用抗酸药物能缓解疼痛。目前 没接受其他治疗。最近一个星期,患者爬楼梯时呼吸短促 (呼吸困难),患者的工作压力很大,很少喝酒,但是患者 嗜好吸烟。体格检查发现患者皮肤苍白,结膜(jiémó)和指甲 苍白最为明显,静止时心率100次/min,上腹部压痛。粪便 潜血试验阳性。红细胞计数4 ×1012 /L,血红蛋白60 g/L, 血细胞比容21%,血象提示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8
第二十八页,共55页。
二、血液(xuèyè)凝固
• 血液(xuèyè)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 纤维蛋白原(可溶)→纤维蛋白(不溶) • 凝血时间
29
第二十九页,共55页。
凝血因子
•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nínggù)的物质 • 14种 • 化学性质 • 存在部位 • 存在形式 • 合成
26
第二十六页,共55页。
案例(àn lì)问题
• 患者为什么会出血不止?正常人受伤后出血是如何停止的? • 实验室检查说明什么?参与生理性止血的物质包括哪些? • 反复(fǎnfù)关节出血为什么会导致关节功能障碍、畸形?
27
第二十七页,共55页。
生理性止血(zhǐ xuè)
• 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 • 出血时间 •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 血管收缩(shōu suō) • 血小板血栓形成 • 血液凝固 • 血清 • Ⅰ、 Ⅱ、 Ⅴ、 Ⅷ 、Ⅹ 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白蛋白/球蛋白比值
– 40~50g/L / 15~30g/L =1.0~2.0 : 1
2020/11/3
6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 比重 • 粘滞性 • 血浆渗透压 • 酸碱度
– 7.35~7.45 – NaHCO3/H2CO3
2020/11/3
7

• 溶质颗粒数目 • 300 mmol/L • 等渗溶液
• 吞噬 • 分泌
2020/11/3
17
分类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2020/11/3
白细胞的功能
百分比
50~70% 3~8% 0.5~5% 0~1%
主要生理功能
变形游走能力强(游走速度最快) 吞噬(非特异性细胞免疫)
巨噬细胞:更强的吞噬能力;呈递抗原
• 黏附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 黏附受体
– 内皮下组织(胶原纤维)
– 血浆vWF
• 释放
• 聚集
– 第一时相:快速,可逆;第二时相:缓慢,不可逆
– 致聚剂:ADP;TXA2(促进)和PGI2(抑制)的平衡 • 收缩:使血凝块回缩
• 202吸0/11附/3 :吸附大量凝血因子→升高局部凝血因子浓度
20
病例问题
• 什么是贫血?正常的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是多少? • 什么是血细胞比容?正常血液由哪些组成? • 贫血患者为什么会出现案例中的表现?红细胞的功能是什么? • 缺铁为什么会导致贫血?血红蛋白的合成需要什么? • 该患者的贫血是有什么原因引起的? • 还有哪些原因可以引起缺铁性贫血? • 还有哪些原因可以引起贫血?
生理学人卫八版临床本科版之血 液
血液
•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 血细胞生理 • 生理性止血 • 血型和输血原则
2020/11/3
2
病例——缺铁性贫血
• 患者男性,30岁,因连续两周间歇性排黑便就诊。患者上腹 部不适两年多,疼痛一般傍晚时开始,午夜发作更频繁,有 时从睡眠中疼醒。进食或者服用抗酸药物能缓解疼痛。目前 没接受其他治疗。最近一个星期,患者爬楼梯时呼吸短促 (呼吸困难),患者的工作压力很大,很少喝酒,但是患者 嗜好吸烟。体格检查发现患者皮肤苍白,结膜和指甲苍白最 为明显,静止时心率100次/min,上腹部压痛。粪便潜血试 验阳性。红细胞计数4 ×1012 /L,血红蛋白60 g/L,血细胞 比容21%,血象提示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020/11/3
22
小结
知识点3:红细胞
记忆:正常值、生理特征、功能、生成所需物质;血沉的概念;促红细 胞生成素的合成部位、影响因素、作用靶点
理解:生理特征与红细胞形状的关系;血沉的影响因素;促红细胞生成 素对红细胞生成的调控
应用:血沉异常的临床意义;贫血的病因分析
2020/11/3
9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2020/11/3
10
红细胞生理
• 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 男性(4.0~5.5 ×1012/L);女性( 3.5~5.0×1012/L ) – 血红蛋白 • 男性120~160 g/L;女性110~150 g/L – 双凹圆碟形 • 7~8μm • 表面积/容积比值较大
• 促红细胞生成素 – 靶点:晚期红系祖细胞 – 合成 :肾间质细胞 – 刺激因素:缺氧
• 性激素:雄激素
2020/11/3
15
三、白细胞生理
• 4.0~10.0 ×109/L
2020/11/3
16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 渗出(diapedesis) – 变形运动
• 趋化(chemotaxis) – 趋化因子(chemokine)
2020/11/3
4
第一节 血液生理概述
2020/11/3
5
一、血液组成
•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 血浆
– 水(91~92%)
– 胶体物质(7~8%):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 晶体物质(1~2%):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
• 血(红)细胞比容
– 男性:40~50%;女性:37~48%
2020/11/3
11
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 可塑变形性
• 悬浮稳定性
–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抗凝血垂直静置1小时后红细胞 下沉的距离
– 影响因素:叠连(血浆中带正电荷物质增多)
• 正电荷物质: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胆固醇
• 负电荷物质:白蛋白、卵磷脂
• 渗透脆性
– 正常红细胞:脆性低
2020/11/3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的作用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肝素:抗凝血,保持血管通畅 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超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趋化作用
20~40%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18
四、血小板生理
• 100~300 ×109/L • 生理功能
– 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 – 参与生理性止血
2020/11/3
19
– 0.85%NaCl – 5%葡萄糖 – 等张溶液
血浆渗透压
2020/11/3
8
血浆渗透压
形成 大小 作用
晶体渗透压
晶体物质 (Na+、Cl-;小分子有机物)
300 mOsm/L (5790 mmHg)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胶体渗透压
胶体物质 (血浆白蛋白)
1.3 mOsm/L (25 mmHg)
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12
• 运输O2和CO2 – 血红蛋白 – 碳酸酐酶
• 缓冲酸碱平衡 • 清除免疫复合物
红细胞的功能
2020/11/3
13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 生成部位 – 骨髓(再生障碍性贫血)
• 生成所需物质 – 铁(缺铁性贫血) – 维生素B12;叶酸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020/11/3
14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2020/11/3
21
小结
知识点1:血液的组成
记忆: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的概念;白蛋白/球蛋白比值 理解:血浆各组分的生理功能 应用:血液各组分异常的临床意义
知识点2:血液的理化特性
记忆:血浆渗透压的分类、组成;血浆正常pH,主要的缓冲对 理解: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酸碱平衡的维持 应用:血浆渗透压异常的临床意义;酸碱失衡的原因
2020/11/3
3
病例问题
• 什么是贫血?正常的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是多少? • 什么是血细胞比容?正常血液由哪些组成? • 贫血患者为什么会出现案例中的表现?红细胞的功能是什么? • 缺铁为什么会导致贫血?血红蛋白的合成需要什么? • 该患者的贫血是有什么原因引起的? • 还有哪些原因可以引起缺铁性贫血? • 还有哪些原因可以引起贫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