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浅谈

合集下载

八脉交会穴和配伍特点

八脉交会穴和配伍特点

八脉交会穴和配伍特点
一、阴经相生配穴的意义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

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五脏主藏精,精是人生的基本物质,不可泻,精泻则阴虚,阴虚则阳失其守,不能化气,人即不能生存。

为此,八脉交会配穴中的属脏经之两对配穴,如手厥阴心包经之内关配足太阴脾经之公孙,手厥阴心包经属火,足太阴脾经属土,火能生土。

又,手太阴肺经之列缺配足少阴肾经之照海,手太阴肺经属金,足少明肾经属水,金能生水。

两者均是相生配穴法。

此法目的在于不伤其五脏的精气。

二、阳经用同气相应配穴及选用输穴的意义
八脉交会,阳经有两对配穴,即外关配足临泣,后溪配申脉,称同气相应配穴法,又称同名经配穴法。

即手少阳经外关与足少阳经足临泣相配,两经于目外眦连接,足太阳经申脉与手太阳经后溪相配,于目内眦连接。

足临泣穴和后溪穴都是输穴,两对配穴中,各有输穴。

《难经·六十八难》云:“输主体重节痛。

”阳经两对穴都主治体表有病。

阳经配穴特点是同气相应,连点成线,经气贯通,连线成面,是为提高治疗效果而设的。

三、八脉交会穴取络穴的意义
八脉交会穴的八个穴位中,有四个络穴,即内关、公孙、外关、列缺。

络穴可以联络阴阳表里两经,能扩大治疗范围。

络穴可以治表里经病、络脉病。

(责编:苏雅婷)
展开剩余内容。

八脉交会穴的研究

八脉交会穴的研究

八脉交会穴的研究一、关于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乂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脸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乂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橋、阳蹒。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脸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 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踽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口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LI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踽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踽及足少阴肾经与阴矯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询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八脉交会穴理论源流及临床辨证应用

八脉交会穴理论源流及临床辨证应用

八脉交会穴理论源流及临床辨证应用范光熙八脉交会穴是指人体十二经脉通于奇经八脉的八个俞穴,分别是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後溪、申脉、列缺、照海。

该八穴是沟通人体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枢纽,在其交会中起著重要作用,因而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掌握了八脉交会穴,就抓住了十四经穴之纲要,就能在临床许多疾病的治疗中起执简驭繁的作用。

古人云“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即显其重要性。

本文拟将八脉交会穴的辨证应用及其理论加以整理研究,探讨其辨证取穴规律,指导临床实践。

一·源流简溯八脉交会穴一名,首见于明代针灸医家徐凤所著的《针灸大全》一书。

然而将该八穴作为几组固定的配穴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治疗,在金元时期即已出现。

当时称之为“交经八穴”。

窦汉卿在《针经指南流注八穴序》中云:“交经八穴者,针道之要也,然不知孰氏之所述,但序云:乃少室隐者之所传也,近代往往用之弥验。

予少时尝得其本于山人宋子华……”。

从该序中可以看出,交经八穴的配合应用,自窦汉卿以前即已流行并已有专著。

窦氏从宋子华等人处得到该书,又将这一方法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起危笃患”,随手而应的疗效。

然此书早已亡佚,仅凭窦氏所著的《针经指南》将其方法保存下来,故有人将该八穴称为“窦氏八穴”。

自窦汉卿以後,历代医家对交经八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均有所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著作有: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吴昆的《针方六集》,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以及近代针灸大师承淡安先生的《子午流注针法》等。

如《针灸大全》一书,除确定了八脉交会穴的名称外,还阐明了奇经八脉与八穴的联系及八穴间的交通会合关系,并记载了灵龟八法与飞腾八法,将八穴与八卦相配,扩大了八穴的主治证候。

又如《针方六集》一书,对八脉交会穴的作用,源流等均作了解释,并对八穴的治疗范围及配合方法等,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了创见性的看法,颇有独到之处。

此外,还强调了上下二穴的相互配合问题,对后人颇有影响。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二)八脉交会八脉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交指交通;会指会合。

它具有统帅和调整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而十二经脉本身又有上下循行,交错相会的特性,所以在四肢部位的十二经上有八个经穴相通为八脉。

即:小肠经后溪通于督脉,肺经列缺通于任脉,脾经公孙通于冲脉,胆经临泣通于带脉,肾经照海通于阴跷,膀胱经申脉通于阳跷,心包经内关通于阴维,三焦经外关通于阳维。

另外这八个经穴彼此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

如公孙与内关相通,合于心、胃、胸;后溪与申脉相通,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临泣与外关相通,合于目锐眦、耳后、颈项、肩;列缺与照海相通,合于肺系、咽喉、胸膈等。

这样就使八脉八穴分为四组,相互结合,有着一致的主治范围,如内关配公孙治胸、心、胃部之疾……。

《标幽赋》:“阴蹻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1.公孙配内关(1)公孙①冲脉病候《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冲脉……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素问•痿论》:“冲脉者……与阳明合于宗筋……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难经•二十九难》:“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

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

”“(脉来中央坚实,经至关者,)冲脉也。

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

”逆气,指升降之失常,气应上升而反下行,气应下降而反上升,则喘逆。

气机升降不通可引起疼痛里急、九种心疼、脐腹疼痛等病。

②公孙主治肝气横逆与肝气下迫从生理上看,五脏配属五行,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五脏之间既有相生的联系,又有相克的制约。

从病理上看.如果肝有病则可以影响脾,因为肝五行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所以治疗当实脾土,故公孙能治肝气横逆、下迫之疾病。

这是“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是古代预防医学的方法。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精华(建议收藏)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精华(建议收藏)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精华(建议收藏)八脉交会穴公关缺照(公孙、内关,列缺、照海),治五脏六腑之病,叫四阴同治。

后生外泣(后溪、申脉,外关、临泣),治头面五官及关节之病,叫四阳同治。

“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说明八穴之精义所在,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公孙穴本经:足太阴脾经,表里经:足阳明胃经,同名经:手太阴肺经,别通经:手太阳小肠经。

络穴。

通冲脉。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

(胃经所主)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

(别通小肠经)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气失肃降,肺经所主)④水肿,黄疸等脾失运化病证。

(脾经所主)因为与小肠经相通,小肠经与心经又相表里,故治神志病。

2.内关穴本经:手厥阴心包经,表里经:手少阳三焦经,同名经:足厥阴肝经,别通经:足阳明胃经。

络穴。

通阴维脉。

【主治】:心胸内关谋①心绞痛、精神异常等心脏病、神志病。

(本经所主)②头痛、眼睛充血等五官病。

(三焦经所过)③孕吐、月经痛、遗精等生殖病。

(肝经所主)④腹泻、呃逆、晕车、恶心想吐等肠胃病。

(别通胃经)⑤手臂疼痛、胸肋痛、上腹痛等本经所过病。

3.列缺穴本经:手太阴肺经,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同名经:足太阴脾经,别通经:足太阳膀胱经。

络穴,通任脉。

【主治】头项寻列缺①咳嗽、气喘、呃逆等肺系病证。

(本经所主)②头痛、下齿痛、项强、口眼歪斜、咽喉肿痛等头项部疾患。

(大肠经所过)③荨麻疹。

(肺主皮毛)④水肿。

(肺为水之上源,膀胱主水液代谢,气化)⑤溺血。

(膀胱经所主)4.照海穴本经:足少阴肾经,表里经:足太阳膀胱经,同名经:手少阴心经,别通经:手少阳三焦经。

通阴跷脉。

【主治】①痫证、失眠、四肢懈怠,精神忧郁等精神、神志疾患。

(心经所主)②咽干咽痛、目齿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

(本经所上,膀胱经所过)③小便频欠、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等泌尿生殖病证。

(本经与膀胱经所主)④下肢痿痹。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二)八脉交会八脉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交指交通;会指会合。

它具有统帅和调整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而十二经脉本身又有上下循行,交错相会的特性,所以在四肢部位的十二经上有八个经穴相通为八脉。

即:小肠经后溪通于督脉,肺经列缺通于任脉,脾经公孙通于冲脉,胆经临泣通于带脉,肾经照海通于阴跷,膀胱经申脉通于阳跷,心包经内关通于阴维,三焦经外关通于阳维。

另外这八个经穴彼此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

如公孙与内关相通,合于心、胃、胸;后溪与申脉相通,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临泣与外关相通,合于目锐眦、耳后、颈项、肩;列缺与照海相通,合于肺系、咽喉、胸膈等。

这样就使八脉八穴分为四组,相互结合,有着一致的主治范围,如内关配公孙治胸、心、胃部之疾……。

《标幽赋》:“阴蹻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1.公孙配内关(1)公孙①冲脉病候《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冲脉……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素问•痿论》:“冲脉者……与阳明合于宗筋……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难经•二十九难》:“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

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

”“(脉来中央坚实,经至关者,)冲脉也。

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

”逆气,指升降之失常,气应上升而反下行,气应下降而反上升,则喘逆。

气机升降不通可引起疼痛里急、九种心疼、脐腹疼痛等病。

②公孙主治肝气横逆与肝气下迫从生理上看,五脏配属五行,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五脏之间既有相生的联系,又有相克的制约。

从病理上看.如果肝有病则可以影响脾,因为肝五行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所以治疗当实脾土,故公孙能治肝气横逆、下迫之疾病。

这是“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是古代预防医学的方法。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八脉交会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得于宋子华之手,又称“窦氏八穴”,也就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

它是目前常用临床特定穴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脉交会穴的主要内容是: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入腹会于关元,与冲脉相通;内关通过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外关通过手少阳三焦经上肩循天髎,与阳维脉相通;临泣通过足少阳胆经过季胁,与带脉相通;申脉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相通;后溪通过手太阳小肠经交肩会于大椎,与督脉相通;照海通过足少阴肾经循阴股入腹达胸,与阴跷脉相通;列缺通过手太阴肺经循喉咙,与任脉相通。

临床治疗中,八脉交会穴的应用多以明•徐凤《针灸大成》“八脉交会八穴歌”为依据,即“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笔者在运用八脉交会穴的实践中,的确发现每对配穴均可发生循经感传现象,产生上下相通的作用,尤其在某些经络敏感患者身上更突出。

如针刺列缺穴,运用手法后,患者针感可下窜到脚,再让其指出具体部位,则准确地指在内踝尖下照海的位置上。

也尝试了其它配穴方法,证实效果也较满意。

笔者分析了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所载“八脉八穴治症歌”,对其加以分门别类,归纳出如下规律,见表1。

表1八脉交会穴治疗规律穴共治部位分治部位共治病症分治病症公孙:胸、胁、膈-酒、食、积血、经内关:脘、腹、肠-疟、泄痞列缺:喉、腹、肠齿、乳溺、血痢、唾、痰、痈照海:脐、膈、盆-胎、痛酒、食、呕、泄、便后溪:手、足、头齿、目、咽、腮、项挛、痫、肿盗汗、中风申脉:腰、背、腿眉、耳、鼻痛、麻自汗临泣:手、足齿、目、咽、腮、项肿、痛、热挛、痒外关:头、目筋、节风、麻自汗、盗汗从表1可以看:第一组公孙配内关可以治疗胸腔和腹腔部位的病症,第二组列缺配照海可以治疗腹腔和盆腔部位的病症。

这4个穴位均为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正经中阴经上的穴位,算得上是“阴穴”,主治部位为五脏六腑的病症,为内为阴,所以,可以将第一组穴位和第二组穴位联合应用治疗内脏疾患,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疾病,均可同时取此四穴,谓之“四阴同施”,可起到协同和相加的作用。

八会穴临床应用心得

八会穴临床应用心得
(2)阳陵泉、大椎、绝骨配合治疗筋、骨、髓病症:
1)筋骨痿软无力: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筋脉失于濡养,或由于肾精亏损等原因引起骨枯髓虚,出现腰脊酸软,肢体痿软无力等病症,如偏瘫、痿证等,常3穴配合使用。
2)筋骨疼痛:由于挫伤、扭伤或风、寒、湿等原因使筋骨受损而出现的疼痛,3穴配合治疗也常有良效。
(3)与其他特定穴配合使用(此略)。
这8个穴位虽属于不同的经脉但对于各自所会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相关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临床上常把其作为治疗这些病症的主要穴位
八会穴临床应用心得
皇甫谧针灸术传承人 平凉广济医院针灸科主任
边立兵 2020--3--26
(一)概述
八会穴是指人体8种精气会聚的8个腧穴。八会穴是根据人体生理情况和穴位的主治特点命名的,其中髓会、脉会、骨会与奇恒之腑有关。这些穴是气血生化和集中会聚的处所,大多分布在躯干部。
阳陵

筋会
疏利筋骨
活络通痹
镇痉定痛
与筋脉有关的肌肉拘挛或弛缓不收的各种风证、瘙证、痹证、娃证
中风半身不遂、面瘫、面肌痉挛、下肢痿软不用、肢体关节痹痛、抽搐
太渊
脉会
理气
活血
通脉
1、血脉病症
2、以治疗心、肺二脏有关的病症为主
3、对无脉症有一疗效
血脉痹阻:胸痹、心痛、脉涩、喘咳
血失固摄:咳血、呕血等
大杼
2、多用于气的实证
肺失宣降:咳嗽喘逆
肺气不足:气短喘息
心胸痹阻:胸闷、胸痛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
肝气郁结:胁肋胀痛
膈俞
血会
理血和血
1、主治一切血病
2、常与其他腧穴配合,治疗与血有关的病症
3、还可用于治疗心、肺、 肝、脾、胃的有关病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