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象山县贤庠学校七年级下册(2016)教案_第4课 孙权劝学

合集下载

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七下文言《孙权劝学》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课内文言实词重要句子的翻译,掌握记叙文环境作用和含义理解题解题思路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练结合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答题思路的理解与运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分析文章,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重难点:1.通过讲练结合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答题思路的理解与运用2.学会分析文章,体会作者情感导入学习:《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司马光是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编年体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

编年体是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作者介绍: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文言积累: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务:事务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语气词,同“耶”。

但:只,只是。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乃:于是,就及:到,等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教学德育: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1、以“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导入新课学习。

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资治通鉴》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二、整体感知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3、复述故事三、品味语言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

【部编】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课孙权劝学教案

【部编】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课孙权劝学教案

第4课孙权劝学第1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难点】梳理本文实、虚词的用法,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当堂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

但他最终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定有非凡之处,这位将军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

【板书文题:孙权劝学。

】新课讲授一、资料助读。

【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和作品的情况,然后,教师指名阅读,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1.关于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字君实,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

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2.关于作品。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3.关于背景。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

所叙故事发生在三国之初。

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东吴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军,不久周瑜病死在江陵。

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谋佐,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

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家鼎峙的局面。

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4.关于人物。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吕蒙(178—220),字子明,东汉末孙权手下的名将。

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

七年级下《孙权劝学》教案

七年级下《孙权劝学》教案

七年级下《孙权劝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孙权劝学》全文。

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提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1.2 教学内容课文《孙权劝学》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了解孙权的生平事迹和历史文化背景。

讨论文中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孙权劝学》的全文背诵和理解。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了解孙权的生平事迹和历史文化背景。

2.2 教学难点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对文中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

对文中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深入探讨。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孙权的生平事迹和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

3.2 阅读理解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学生自主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辅导学生解读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3.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分享自己的发现。

学生讨论文中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综合思考。

3.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类似的劝学文章。

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评价,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提问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学生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4.2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课文背诵和练习写作。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4.3 学生互评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写作作品,提出优点和改进意见。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4《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4《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2.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掌握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理解“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重点)2.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重点)教学难点掌握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理解“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前情回顾1.指名背诵全文。

2.复述课文。

(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3.情节表演。

(分男女两组,每组三个人,扮演三个角色。

)二、整体感知孙权劝学(详)吕蒙就学(略)鲁肃赞学(详)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

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

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

孙权善劝: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当吕蒙“以军中多务”相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现身说法,以“卿言多务,孰若孤?”回应了吕蒙的推托,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

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2、吕蒙就学的内容是略写,后面重点写鲁肃的赞学,找出鲁肃“赞”吕蒙学习成果的句子。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课文主要是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鲁肃与吕蒙论议,惊叹吕蒙今昔的变化——“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已确实学识进步很快、很大。

鲁肃为之折服,与其“结友”。

追问: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

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①开卷有益,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只要有学习,就会有收获;②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③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善于接受别人的合理规劝;④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用发展的眼光正确认识他人。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3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3

《孙权劝学》教案3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2.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3、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要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法学法设想:1.朗读法。

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

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习惯,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4.竞赛法。

进行快速背诵竞赛,激发学生的赶超意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伤仲永》一文,文章写方仲永从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二)、初读熟读课文1.范读。

《孙权劝学》究竟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2.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理解下列列词语的意思当途:当道,当权辞:推辞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见往事:了解历史。

理解下列成语并学会运用。

吴下阿蒙:吴下,指吴县,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张已荣升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例句)经过刻苦学习,小海的成绩突飞猛进,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理解下列重点句子的含义。

七年级下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七年级下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孙权劝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学生能够分析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其对学习的重视。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学会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提高口语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能够从孙权的劝学思想中得到启示,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二、教学重点:1. 课文《孙权劝学》的朗读和背诵;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解释;3. 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方法的分析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2. 孙权的劝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实际应用;3. 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得到启示,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孙权劝学》的文本和注释;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案例;3. 教学用的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软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介绍孙权的背景和历史地位,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2. 朗读与背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课文,提高记忆和表达能力。

3. 词语解释:教师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其对学习的重视;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提高口语表达和交流能力。

5. 总结与启示: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得到启示,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互相鼓励和帮助。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孙权劝学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对现代学习的启示;2. 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孙权的其他事迹,加深对其人物特质的认知;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将孙权的劝学思想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刮目相待、吴下阿蒙”两个成语。

2.深入探究文本,走进三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3.学习用对话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从语言描写入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学习用对话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了解作家作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资治通鉴》里的一篇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小文章——《孙权劝学》2.背景资料了解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和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后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三国时东吴名将。

军旅之时,在孙权的劝说下发愤读书,深为孙权、鲁肃所依赖。

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于合淝战奋勇抵抗魏军追袭,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

又后上代鲁肃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2.学生展示合作学习成果。

三、局部探究1.这则故事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谁?他们的身份关系是怎样的?明确这则故事中有三个人物,分别是(1)孙权:吴国的创建者;(2)吕蒙:三国时吴国有名的大将;(3)鲁肃:三国时吴国有名的大将。

教师小结:也就是说吕蒙是孙权的部下,吴国的君主在劝他的部下学习。

不同身份的人,说话的语气、语调自然不同。

请同学们找出两人对话的句子,读一读,试着揣摩这两人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2.学生诵读,师生点评。

明确(1)“不可不学”,用了双重否定,孙权语气坚决,但不可过于强用,要表达劝导的语气。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这句很幽默,有点调侃的意味,孙权的语气比较恳切,寄寓了对吕蒙的关心和殷切的希望,让吕蒙觉得无法推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
【知识链接】
1、相关人物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

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

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骁勇善战,但少谋略。

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很快。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

不久病故。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

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字仲谋,吴郡富春人。

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

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2、关于《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对史料取舍慎重,考证详密。

其中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为历史散文的名篇。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3、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一、自主学习
1、读注释,理解字词,把握文意。

(1)读准字音
卿()岂()邪()孰()更()遂()
(2)解释加点的词语。

权谓.()吕蒙曰蒙辞.()以军中多务.()
但当涉猎
..()肃遂.()拜蒙母蒙乃.()始就学
非复.()吴下阿蒙即更.()刮目相待
(3) 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分别用成语造句。

①比喻人学识尚浅。

()
造句
②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
造句
(4)、翻译下列句子。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③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二、再读探究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并理清两层内容。

2、吕蒙为何能从当初的“吴下阿蒙”变得让人“刮目相待”?
3、吕蒙最先以何借口“不学”?孙权怎样劝说的?
4、文中是怎样表现吕蒙学有所成的?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体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6、这个故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